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钱钟书的生平和代表作。

2.了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把握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3.掌握比较论证的方法和文中不同类型的比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对古诗进行简单的鉴赏。

2.在作文写作中能运用对比、比喻、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2.提高美的鉴赏能力,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理解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

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如果让大家用一句话形容你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大家会想到什么?(同学们自由发言)

教师打开ppt,显示自己的答案: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这是中国人典型的外貌特征,那与此对应,大家觉得西方人(主要是白人),他们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归纳同学答案,展示ppt上的内容: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东西方人既有相同的地方,有有差异。在我们文学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什么是中国诗,和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又有怎样的独特魅力呢?让我们一起开始《谈中国诗》的学习。(教师黑板板书题目,作者)(时限:5分钟)

2.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相信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了,现在的任务就是大家在仔细地将全文读一遍,把不会的字词圈出来,理清文章的思路。现在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

时间到,现在我来强调一下本文中比较容易读错的字音和一些成语的意思。字音字形

精髓(suǐ)轻鸢(yuān)剪掠一蹴(cù)而至数(shuò)见不鲜

眉眼颦蹙(pín)撩(liáo)人门槛(kǎn)槛外(jiàn)

词语解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时限:15分钟)

现在大家都熟读了课文,作为对美国人的演讲稿改编而成的文化随笔,为了使文章的观点更容易被美国人接受,作者是从什么立场来展开论述的?(答案在第一段中)

比较文学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是围绕“比较文学”展开论述的,根据我的提示,大家认为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现在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会我请同学起来回答,给我们详细解释这样划分的理由。(总结同学的答案,然后给出参考)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蕴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时限:10分钟)

有了这样的层次划分,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对中国诗和西洋诗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时限:8分钟)

第二课时

相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文章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本文是一篇文化随笔,但更是一篇演讲稿,他的听众是一些美国读者,他们对中国诗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为了吸引美国听众的重视,钱钟书在概括中国诗的特点时,巧妙地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我希望听到更多你们自己的声音。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概括中国诗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来谈中国诗的特点的。

(1)对比论证:这首诗在阐述“中国诗的特点”的时候,在中西方诗歌的对比中体现的。如把“西洋诗的音调比作乐队合奏,把中国诗的音调比作是吹着的芦苇”。

(2)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英国诗人勃莱克的话”、“中国唐代司空图的话语”,引用了诗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大量的诗句,在这篇课文中,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如“梵文《百喻经》里的愚人的事例”、“希腊拉丁诗的事例”。

(3)比喻论证:如“把中国诗歌短小的特点”比作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和“樱桃核”、把“中国诗歌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比作是蛛丝网和吹着芦苇的声音”等。

(时限:12分钟)

在众多的论证方法中,最具有钱钟书先生特点的是比喻论证,文中有很多精妙的比喻,不仅让原本深奥的理论容易为人接受,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幽默、风趣,简单的语句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中国诗的特点一致,即——言有尽而意无穷。现在我们就对文章中使用比喻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大家对比喻句的妙处有更深刻的认识。

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A.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

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本体: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结构一跳就高升上去

喻体: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说明: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B.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本体:中国诗

喻体:闪电战轻鸢剪掠

说明:中国诗简短而又意味悠远的特点。(最早叙事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诗极富时间的跳跃性和空间的延展性,力争以最短的内容表现最丰富的蕴含,惜字如金,所以想象与诠释的空间也就特别大。

C.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本体:诗体(诗歌的形式)诗心(诗歌的内容)

喻体:鞋子脚

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当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两者辩证统一。

钱钟书先生是非常善于写比喻的人,除了本文中大量绝妙的比喻外,他还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比喻。最突出的就体现在《围城》这部小说中。

举例: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时限:13分钟)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句话非常有意思,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

足奇。按照常理,比如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在俄罗斯,如果我读到李白的《静夜思》,我想肯定比我读到普希金的《致大海》更容易勾起思乡之情,但是作者在这里又为什么这么说“读外国诗会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呢?

我们中国人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的魅力。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现在,我们可以对本文进行整体的概括,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作者是想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告诉我们“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时限:5分钟)

课堂操练

学习了本文之后,我们不仅要知道中国诗和外国诗的不同,还要能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用到具体的诗歌赏析中。请大家看到课后习题第三题,这里不要求大家写,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这两首诗,从内容或者形式中任选一个,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提示:内容上,《致大海》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观沧海》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作者通过写大海抒发自己政治家、军事家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形式上,《致大海》是自由体诗。《观沧海》是古体诗。

(时限:15分钟)

最后,我用柯灵对钱钟书的评价结束今天的学习。

“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览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常规,绝傍前人,熔铸为卓然一家的钱学。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眸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事而一尘不染,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形成他立身处事的独特风格。”

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立场:比较文学——突出中外诗的异同

发展:讲求抒情性,成熟早

形式:“诗体”适“诗心”,篇幅短

谈中国诗特点韵味:暗示性,韵味长

风格: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内容:无甚差异

结论:中外诗歌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谈中国诗答案

谈中国诗答案 (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 (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 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

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钱钟书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比较差,本文又有许多诗歌在里面,学生理解起来更难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使用说明】 1、课前,通读教材,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写上提示语。独立完成预习案 部分,规范书写。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课堂上,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探究案部分的 问题,高效展示点评,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通过抓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助读资料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属于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本文根据 钱钟书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和内容等方面 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1.学贯中西。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中国现 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钱先生博学多才,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 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善用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 幽入微,提要钩玄,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2.著作等身。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 西班牙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管锥编》对经、史、子等古籍进 行了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进行了阐发和辨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而一些西方人由于无知而 以欧美文化为中心,为此,钱钟书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了一次演讲。演讲中,他既深 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 科上成绩极差。钱先生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 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此之后,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 同龄人,因而最终成为文化大家。 预习指导 结合《助读资料》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带着老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借助课下 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标注容易误读和误解的字词。明确问题答案,对于把握 不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1.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基本理清文章思路。 2.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3.文中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梵.文( ) 轻鸢.( ) 颦蹙 ..( ) 精髓.( ) 桴.鼓( ) 槛.栏( ) 命运多舛.( ) 数.见不鲜( ) 遥思远怅.( ) 一蹴.而就( ) 5.查字典,积累下列词语。 (1)回肠荡气: (2)凌风出尘: (3)吞言咽理: (4)拔木转石: (5)穷边涯际: 我的疑问与收获: 【探究案】---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理清文章思路,探究文章主旨 指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熟知课文内容。提供讨论问 题如下: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 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 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2.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4.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点: 1.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 通过比喻把握段落构成,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1.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并试图通过比喻把握文章主体内容。 2.。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教学构想: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2. 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3. 通过文句分析,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著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富于人生哲理,并

谈中国诗教案_谈中国诗阅读答案

谈中国诗教案_谈中国诗阅读答案 课文《谈中国诗》出自高三语文上册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OrG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

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 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 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谈中国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精髓( ) 梵文( ) 轻鸢( ) 羡妒( ) 颦蹙( ) 一蹴而就(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鉴签拔拨 慨概溉譬劈 璧辨辩辫瓣? 嘹缭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2)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4)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沉默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一蹴而就一挥而就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 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谈中国诗》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默存,江苏无锡人。著名学者、文学家。代表作长篇小说__________,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学术著作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

谈中国诗 习题附答案

《谈中国诗》随堂练习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A.精髓.(suǐ)轩冕.(miǎn)锱铢 ..必较(zī zhū)牛羊咻.咻(xiū) B.亵.渎(xiè)谛.听(dì)一蹴.而至(cù)混沌.含融(dùn) C.敷.衍(fū)窸.窣(xī)得鱼忘筌.(quán)眉眼颦蹙 ..(píng cù) D.付梓.(zǐ)寒砧.(zhēn)喋.喋不休(dié)酩酊 ..大醉(mǐng dǐng)解析:C项中眉眼颦蹙(pín cù)。 答案:C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羡妒斟酌婉蜓曲折卓有成效 B.援例尺牍光采夺目顽固凶残 C.叫嚣蕴藉长途拔涉杀一敬百 D.游离门栓矫揉造作残羹冷炙 解析:A项中婉—蜿,B项中采—彩,C项中拔—跋、敬—儆。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郭先生_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_________。 A.照例沉寂含蓄 B.援例岑寂蕴藉 C.照例岑寂含蓄 D.援例沉寂蕴藉 解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意义、感情色彩、语境义、用法等几个方面辨析。从意义上辨析,要辨析词义的轻重不同(或程度高低不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语的个体和集体(或具体与概括)的不同。援例:引用成例。岑寂:寂静,寂寞。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解析:A项不合逻辑;C项有歧义;D项搭配不当。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 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10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0 *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等奖) 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篇文章,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3.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4.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5.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一、故事导入 (多媒体展示钱钟书与长城)同学们,你们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有关钱钟书的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到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来到中国想要约见钱老。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髙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导语】《谈中国诗》被编排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髙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当属文艺学论文学习单元.厘淸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髙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泄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髙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泄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岀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髙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脳”,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髙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彎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附,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髙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四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莺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稱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需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四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岀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而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蟹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朿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徳、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四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10 谈中国诗 训练-落实提升 含答案

1.指出下列加点字错误的注音并改正。 精髓.(suǐ)简陋.(lòu)数.见不鲜(shù) 停泊.(bó) 湖泊.(pō) 鲜.为人知(xiān) 槛.外(jiàn) 涕.泪(dì) 一蹴.而至(cù) 【答案】“数.”应读shuò,“鲜.”应读xiǎn,“涕.”应读tì。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圆满寥落奈人寻味流毒无穷 静默亵渎真知卓见拔木转石 腐化震憾迥乎不同自成风会 【答案】奈—耐,卓—灼,憾—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品牌自信由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品牌精神,第二层是时尚度,第三层是品质,第四 层是服务。如果没有时尚度、品质、服务这三层为前提,品牌精神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 B.中国大学生足球队发动了惊天动地 ....的进攻,终于战胜了对方。 C.这位8岁的小朋友到现场挥毫,一幅《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十米长卷一蹴而就。 ..... D.信已封好,她还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铺开信纸,准备再写一封。 【解析】A项,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B项,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一蹴而就:踏一步

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用在此处是望文生义,可改为“一挥而就”。D 项,言有尽而意无穷:话已经说完而意味却还没有完。形容语言含蓄、深刻而耐人寻味。用在此处望文生义,可改为“言不尽意”。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与国际商会签署合作备忘录,为银川市、金凤区的对外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B.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不到55岁,而大多数国家的公民退休年龄都在65岁左右,且均渐进式延迟。 C.青蒿素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名声大噪,但由于缺乏核心专利的保护,使得中国制造的青蒿素类药物只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1%左右。 D.中国裁军大使22日在联大公开发言谴责日本,批评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对中国人民使用生化武器,且至今未解除相关遗留问题。 【解析】A项,并列不当,银川市与金凤区有包含关系。C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由于”或“使得”删去一个。D项,搭配不当,“解除”改为“解决”。 【答案】 B 5.下面8个句子顺序混乱,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②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③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④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⑤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⑥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⑦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⑧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 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 【解析】其思路要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顺序。首先“提出问题”肯定是句②。于是,先淘汰了A、C两项,比较B、D两项,看看与②句衔接得最恰当的是①句还是④句,意思贯通、十分顺畅的是④句。 【答案】 B

《谈中国诗》市竞赛课一等奖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提炼并概括中国诗歌的特征。 2、通过比较,了解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筛选信息,梳理文章思路结构,把握中国诗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中外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图片,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那位意气风发、英俊儒雅的学者是谁吗?对,他就是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 1939年,钱钟书先生来到当时的国立师范学院,任外文系主任。后来,先生以国师作为三闾大学的原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围城》。先生的这尊铜像及国师旧址现在就位于涟源一中校园内,欢迎同学们有机会来涟源一中探寻国师遗迹,领略先生风采。钱钟书先生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过目不忘。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玩转中西方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2、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中国诗》,领略先生的风采。 3、明确学习目标。 请大家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文本探究 (一)明确谈诗立场 1、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①,钱钟书先生是在给什么人做演讲? 明确:美国人 2、先生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来立场谈中国诗的?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我们从第一自然段中来找答案。 3、明确:比较文学 钱钟书先生是站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以“比较文学”的立场来谈中国诗的。(二)抓关键句,筛选中国诗的基本特征 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在谈中国诗的特点? 明确:2—7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7自然段,划出关键句,筛选出中国诗与外国诗的特

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练习题

第十课:《谈中国诗》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髓.(suǐ)轩冕.(miǎn)锱铢 ..必较(zī zhū)牛羊咻.咻(xiū) B.亵.渎(xiè)谛.听(dì)一蹴.而至(cù)混沌.含融(dùn) C.敷.衍(fū)窸.窣(xī)得鱼忘筌.(quán)眉眼颦蹙 ..(píng cù) D.付梓.(zǐ)寒砧.(zhēn)喋.喋不休(dié)酩酊 ..大醉(mǐng d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羡妒斟酌婉蜓曲折卓有成效 B.援例尺牍光采夺目顽固凶残 C.叫嚣蕴藉长途拔涉杀一敬百 D.游离门栓矫揉造作残羹冷炙 3. 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5. 下列判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010谈中国诗(有答案)

YW-GSW-005 ——卢先富——T 课题谈中国诗导学案 编者:卢先富审核:向娟涓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点】 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 一、感知文本 (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 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 1、作家作品 (见注释) 2、识记成语。 解释下列词语: (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探究案] 一、内容探究 诵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二、结构特点探索 1、概述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及重要的诗词名句;了解作者阐明的中国诗的特点,把握文章说理的层次。 2.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3.学习作者对待中国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反对诗歌研究中的本位思想。把握作者阐述中国诗的特点。学习和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着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

富于人生哲理,并且保有了钱钟书先生这样一位学者型作家的一贯风格: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流于油滑,显示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病态进行善意的批判,促人深思的责任感。 二、走近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着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着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着名的经、史、子等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了解背景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