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之九: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之九: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之九: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之九: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之九: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2015-04-07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马媛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这件莲花氏碗是汝窑的另一件代表作品,此器以莲花为造型,意在取其“出

淤泥而不染”之品格,极其素雅,与汝窑的白瓷可谓相得益彰。瓷器还配有一执壶,为晚唐至宋常见温酒器皿。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

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

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

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

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

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

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台北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范文3篇.doc

台北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范文3篇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范文,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位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原为"中山博物院",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样式设计的宫殿式建筑。外观壮严宏伟,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精华所在。 博物院建筑分为四层,正院的平面图采梅花形,分成五个大厅。第一层分别是讲演厅、办公室、图书馆;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用来展示书画。四周共有八间展览室,陈列铜器、瓷器、侯家庄基园模型及墓中出土物;第三层则陈列书画及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及织绣等;第四层则为各种专题研究室。 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典藏品数量近70万件。由于不断接受捐赠与购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断增多,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宝格珐琅器、文具、雕刻、织绣、缮本图书及满蒙档案文献,品类众多且精致。三楼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和二楼的瓷器最受游客瞩目。来台湾旅游的游客,大多都会到此一游。 台北故宫博物院

篇二:台北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20xx年由清政府向日本订购,1920xx年6月建成下水。1920xx年加入中国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 1920xx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蒙难"时登临该舰,指挥平叛斗争长达50余天。1920xx年3月,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舰。1938年10月,在"武汉保卫战"中于长江金口水域被日机炸沉。中山舰自加入中国海军以来,历经"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保卫战"等五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国民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见证物。 中山舰博物馆由两幢相连建筑构成,舰体陈列厅全钢结构,外形如同一艘战舰,头冲金鸡湖,好似欲扬帆出海,中山舰就稳稳安放其中。与其相连的一幢三层建筑为一般陈列室,外形为三角形,里面将陈列随舰出水3千余件文物及与中山舰相关的历史资料等。 篇三:台北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中国美术史考题(北宋汝窑探析)

北宋汝窑探析 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南渡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治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据前述《坦斋笔衡》记载,州治临汝应为其遗址所在地,然而,临汝遗址始终未能获得考古证实。 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而作为定论。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对当地窑址作了进一步调查,共采集汝窑瓷标本40余件,并出版了《汝窑的发现》一书。 上述调查与发掘工作,证明了《坦斋笔衡》所载的“宫廷先命汝州烧造贡瓷,后自置官窑烧造”的历史的真实性。但《坦斋笔衡》提到“京师自置”,而宝丰清凉寺窑址并不在京师,这又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自置官窑地点当然也可以不在京师。就文字上讲,“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与上文的“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是紧密相承的句子。其中的“自”与“命”二字是相应而言的。“命”是朝廷指令民窑烧制贡瓷而言的,“自”则是指朝廷自身建窑而言。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这种类似句式还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此处“故都”实为北宋朝廷的借代,非指地名。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记

到台北,一定要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看看,因为这里珍藏着许多原来曾深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当地导游告诉我们,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常展出的文物有8000多件,其他文物3个月到半年更换一次,一个人要想看完全部的文物要花30年的工夫!在青翠的阳明山脚下,远远的我们就能看见一片淡黄色的建筑,上下错落有致,顶上覆盖着淡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晶光闪闪,这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依山而建,博物院靠山面水,环境十分宜人。我们的车刚开到博物馆门前,大家便迫不及待地下车,跑去和博物馆建筑合影留念。进入博物馆,一层是会议厅、办公室、图书馆。二层是展览室、画廊,我们在这里开始参观。四周有8个展览室,分别展出青铜器、瓷器、出土文物。由于完全是现代化设施,展览室内光线充足,非常利于观众仔细观赏展物。大名鼎鼎的毛公鼎、散氏盘、宗国钟、颂壶……各个都可以称得上是绝世珍宝的文物,静静地摆放在展柜里。毛公鼎是2800多年前铸造的一件宗庙祭器,这只大鼎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的鼎内铸有长达497个字的铭文,是现存的商、周两代7000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据推测,毛公鼎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铭文共分七段,大意为:周宣王即位,准备整顿朝纲,遂请叔父毛公为其总管,治理国家内外政务,又命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首领,保卫王室,最后赐予厚赠。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以为纪念。这只大鼎记载的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的珍贵文献。瓷器展台一片姹紫嫣红,各朝各代的珍贵瓷器琳琅满目,汝、官、哥、均、定等名窑产品应有尽有。宋代青瓷中质地最好、最为难得是汝窑瓷,它以细腻的胎体、润丽的釉色、神秘的开片闻名天下,仅有67件现存于世。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7件,上海博物院有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有7件,可见其珍贵。展台上有一件汝窑莲花样温碗,呈十瓣莲花状,天青釉色十分纯正,开片奇美,让人大开眼界。一只瓶底款识为“丰华”二字的青蓝色汝窑瓷瓶更是著名,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贵妃刘夫人的心爱之物。定窑瓷器婴戏枕,人物造型准确,面目清秀可爱,头部微扬,双足上翘,动感十足,呼之欲出,十分难得。出土文物中有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记载了商代晚期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五个帝王占卜的卦辞,记录了我们祖先祈求幸福、美好的心路历程。中华之美尽在文化艺术,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留给我们的瑰宝。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第三层展出的是图书、字画、碑帖、玉器、雕刻和织绣。图书典籍以宋、元、明版为多,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仅存于世的四部中最完整的一部。“三稀堂”帖的“一稀”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收藏在此,这是书圣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短信,内容是大雪之后对友人的问候。书法遒劲、古雅,意态闲逸,流露出潇洒的人生意境,更让后人有幸领略到魏晋书法的神韵。清代乾隆皇帝非常喜爱此帖,说它是“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并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稀”,特建“三稀堂”收藏。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有《刘中使帖》、《祭侄文稿》。颜真卿是一代忠臣,为维护国家统一,平息叛乱,被叛臣李希烈杀害而壮烈殉国。《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悼念侄子季明在平叛中罹难而写的祭文,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书法向有书如其人之说,颜真卿一门忠烈,生平大义凛然,精神、气节映照于笔下,其中的涂抹、删改,正反映了颜真卿为文构思时的起伏情怀。后人称此书稿“文墨并佳,旷世绝品”。一代文豪苏轼的书法有《寒食帖》、《前赤壁赋》。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命运多舛。《寒食帖》是贬官黄州时所写,心情悲愤表现在字里行间。其它书法有怀素的《自叙帖》等,不一而足。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让人震撼,两米高、一米宽的巨幅画卷扑面而来,中国北部巍峨的高山,茂密的森林,林中时隐时现的房屋,山路上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瀑布从高山上飞流直下,水声仿佛在山谷中回荡!玉器展台上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棵清代的翡翠玉白菜。玉器匠人将一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从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从以上

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汝窑瓷器被誉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是举世公认的。在宋代汝窑瓷器就十分珍贵,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到“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瓷器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从地处河南宝丰县的清凉寺窑址上看,很多真正为宫廷烧造的瓷器都是被砸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烧好,恐流入民间而故意打碎。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张俊向高宗皇帝“贡奉汝窑瓷器”16件。在宋代汝窑瓷器可以送给皇帝,想必也是徽宗皇帝的最爱。从以上古人对汝窑瓷器的记述中可知,汝窑在宋代曾为宫廷烧造瓷器,烧造水准达到了名窑之首。 从传世的汝窑瓷器看,造型隽永,雕刻凝烁,令人叹为观止;胎体选料考究,工艺严格,在胎体上达到了匀净、致密、坚固为一体,“香灰胎”色尽显细腻,细开片;芝麻痕支烧;从造型上看,“少数是仿古陈设,如尊、瓶之外;多数是盘、洗、碗、盏托、碟、奁等器物等日用生活品,汝窑瓷器工艺可谓是尽善尽美,几无缺陷,如果不是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绘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绘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1-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绘画
隋唐时期名家名画
唐 唐人宫乐图 1 唐宫仕女图 唐人宫乐图 轴 绢本设色 纵:48.7 公分 横:69.5 公分 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 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 她们打著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 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籤题标为「元人宫乐图」 。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 侧,是为「坠马髻」 ,有的把髮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 ,有的则头戴「花冠」 ,凡此,都符 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蓆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 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 (撰稿/刘芳如)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2-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绘画
五代两宋名家名画
五代 巨然 层岩丛树 2 巨然画选 五代南唐 巨然 层岩丛树 轴 绢本 水墨画 纵:144.1 公分 横:55.4 公分
巨然(西元 10 世纪后半叶) ,南唐锺陵人,开元寺的和尚。南唐被宋灭亡(西元 975 年)后,巨然随李后主降宋,而迁至汴梁。 擅画山水,画法学自董源。继承其师之披麻皴(如麻布纤维散开来一般的笔触表现)而自创山峦阴鬱层叠情景之画格,被称赞为 造化之神。 此幅画山径曲折萦迴,穿过树林深入山中。除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卵石」或「矾头」之群石之外,山石多以披麻 皴法细腻描绘,笔笔沉著而带润泽之意。山间由下到上配以苍鬱的树林,巧妙地表现出深山沉潜的景观。如董其昌「巨然真迹神 品」题识所示,堪称巨然画中绝佳珍品。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3-

出土汝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出土汝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原作者:孙新民)唐宋时期盛行窑以州为名,汝窑因位于北宋时期的汝州故名。汝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负盛名的瓷窑之一,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明清文献中所谓“汝、官、哥、定、钧”宋代五大名窑,往往把汝窑排在第一位,即把汝窑列于名窑之首。清代乾隆皇帝曾在16处名窑瓷器上的题诗计183首,其中汝窑瓷器有15首以上,反映出明清时期从皇帝到士大夫对汝窑的喜爱。 汝窑由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的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南宋时即有“近尤难得”之叹。据统计,现存的汝窑传世品仅70余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地。汝窑的发现颇费周折,从1950年陈万里先生首次考察宝丰清凉寺瓷窑址,到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六次发掘找到汝窑烧造区,前后历经半个世纪之久。2000年我们在宝丰清凉寺汝窑烧造区的发掘,在不少地方瓷片堆积厚度达20厘米,汝窑瓷器占全部出土瓷片的98%以上(图一)。出土的汝窑瓷器,其造型、釉色和支烧工艺与传世品几无二致,可以说汝窑传世品中的所有器类均能在窑址中找到。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不少传世品中未见的新器形,主要有香炉、梅瓶、鹅颈瓶、方壶、套盒(图二、图四十)、盏托、器盖、碗、盘、盆、钵(图

三、图四、图七)等,也有作为宫廷陈设用瓷的水仙盆(图八)、熏炉、瓶类和洗类器(图九、图十、图十一)等。但在出土器物中占比例最大的还是碗(图十二至图十五)、盘(图十六至图十九)、盆(图二十至图二十_二)、碟(图二十三)、盒、套盒、盏托(图二十四至图二十九)、执壶等同常生活用具。 汝窑窑址出土的盘口折肩瓶(图三十),盘口长颈,折肩简腹,人半底。器表施以天青釉,釉而滋润,有稀疏的开片。瓶底满釉,留有“个细小的支钥‘烧痕,钉尖处露出香灰胎质。这件瓶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大方,与传世的所谓“纸槌瓶”相仿。口径8.8厘米、腹径13.2厘米、底径8.8厘米、高23.6厘米。 小口细颈瓶喇叭形口(图三十一),细长颈,球形腹,圈足外侈。通身施天青釉,釉层光亮润泽,釉面布满开片。圈足着地面露胎,采用垫饼烧制而成。造型挺拔秀丽,美观大方,代表了汝窑产品的烧制工艺水平。口径5.4厘米、腹径10.3厘米、底径6.4厘米、高20厘米。 敞口深腹洗作敞口(图三十二),斜直腹,大平底,矮圈足外撇。香灰胎,挂天青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通体满釉,圈足内遗有五个支钉烧痕。此件洗器型规整,制作精细,胎洁釉润,裹足支烧,堪与传世的同类器相媲美。口径14.8厘米、底径10.3厘米、高3.9厘米。 汝瓷三足洗直口(图三十三),浅腹,平底,下附三足。腹上

《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及阅读答案

《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及阅读答案 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主要建立一座国际级的亚洲艺术文化博物馆,是亚洲艺术展示典藏重镇和台湾南部具有特色的文化休憩园区。小编在此整理了《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及阅读答案,快来看看吧! 《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 到台湾观光游览,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不可少的一站.从台北市中心乘出租车,不到三十分钟便可抵达双溪,现在每年到这儿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数,达二三百万之众.面对斑斓古朴的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和褪色的字画,人们感慨藏品精致、丰富的同时,也会生出许多好奇,为什么这些明清宫廷收藏,会在台北而不在北京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产生是以故宫文物迁台为根由的.而这批文物迁台之前,还经历了博物馆界的创举文物万里大迁徙.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30年代,正当博物院的各项工作走向正常时,因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宝安全受到威胁,故宫文物南迁作为权宜之策被提出. 威严显赫的紫禁城,经过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经营,珍宝秘笈无数,迁运自然以珍品为主.陈列室的展品是经过选择的精品,属必装之列.其次是存于各馆库房中的文物,都是由各馆在各宫殿里选拔集中的.装完这些之后,再到各宫殿去直接选装.装箱也有一定的要求,要经得起长途运输的颠簸.故宫工作人员从琉璃厂的古玩商人那儿学到诀窍,即一要装紧,二要隔离.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以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及秘书处4个单位分别装箱编号,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 当时有不少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胡适担心数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难免丢失或受意外的损坏,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多设几个博物馆,将故宫同样的物件分地储存.但因政府对文物南迁之事态度坚决,胡适无可奈何,遂以北平图书馆委员长的资格,消极反对该馆储藏的宋元善本书籍的南迁. 鲁迅也坚决反对故宫文物南迁.他说倘若因为古物古得很,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也罢,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要古.面对即将远离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拟诗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此诗发表在1933年2月6日的《申报》上,而正是这一天,故宫首批南迁的文物起运了. 1.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①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以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及秘书处4个单位分别装箱编号.( ) ②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 ) 2.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的来源和组成,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北故宫博物院主要收藏明清两代的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馆展馆介绍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馆简介 "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区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院前广场耸立由6根石柱组成的牌坊,气势宏伟,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内设有20余间展览室,文化瑰宝不胜枚举。院内收藏有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沈阳故宫、热河行宫、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运到台湾的二十四万余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盘等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 位于台湾省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双溪至善路2段221号,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60万件,分为古籍、文献、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书画、织绣等易损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2013年2月6日在嘉义县举行动工仪式,预计将于2015年8月完工,同年12月开馆试营运。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选址于嘉义县太保市,占地70公顷,定位为“亚洲艺术文化博物馆”,以收藏亚洲各地文物为主,并发挥文物研究、维护、教育及展示等功能,其主体建筑是一座融合艺术和文化的环保绿建筑。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镇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中国宫殿式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院前广场耸立由6根石柱组成的牌坊,气势宏伟,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内设有20余间展览室,现代化的空气调节、防火、防潮、防盗等设施,以维护珍贵的文化瑰宝。文物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院内收藏有自北平故宫博物馆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运到台湾的二十四万余件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

台北故宫-简介

台北故宫-简介 高清纪录片《台北故宫》经典珍藏CCTV12集全.720P.中文字幕-86BTS 《台北故宫》共12集,追溯了文物迁台历史和台北故宫现状,并对书法、绘画、青铜、瓷器、珍玩等台北故宫馆藏国宝一一进行介绍。从2006年起,《台北故宫》摄制组两年中四次赴台采访,采访对象达60多人,非常难得采访到了当年亲历文物迁台的三位老人:高仁俊、索予明和昌彼得,从中获得了大量文物迁台过程的细节。因为种种原因,《台北故宫》剧组最终没能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拍摄,但这并没影响这部片子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一《国宝迁台》二《北沟烟雨》 三《青铜记忆》四《釉彩千年》 五《瓷中繁花》六《玉润华光》 七《巧夺天工》八《翰墨风雅·上》 九《翰墨风雅·下》十《云山深处》 十一《传世珍籍》十二《承古开今》 《台北故宫》——故宫国宝在台北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双溪至善路2段221号,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居住的皇宫。这里也珍藏着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1925年,当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后,这里更名为故宫博物院,成为向世人展示文物的地方。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的战火,故宫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贵文物迁出,几经辗转后迁往台湾。为了保存和展示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迁台的文物,1965年,在台北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收藏的文物珍品90%以上来源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为了表述的流畅,在纪录片中,我们将台北故宫博物院简称为台北故宫。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在台湾还有一座故宫博物院,号称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台北故宫中65万件艺术珍品,其中92%的文物来自于北京紫禁城的清宫遗存,是国之重器,国之瑰宝。60年前,它们漂洋过海落户台湾,整整60年的两岸隔阂,对13 亿大陆国人而言,它们依旧很神秘。 第一集:国宝迁台。中国只有一座故宫,故宫博物院却有两座: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宝岛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65万件传世珍宝,绝大多数来自北京故宫,这背后是一场因战乱而起、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迁徙。本集将经由亲历者的讲述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台北故宫各类文物中的最顶级文物,即所谓“镇馆之宝”。如毛公鼎、散氏盘、汝窑、富春山居、快雪时晴、四库全书、鸡缸杯等等。北京故宫的韩滉《文苑图》、张大千临摩敦煌壁画、河南博物院运台文物、日本归还文物。“三希堂贴”(快雪时晴贴、中秋贴、伯远贴,中秋贴次之)、文渊阁《四库全书》、离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第二集:北沟烟雨。文物来到台湾后,在长达十五年的岁月里,被存放在台中深山里。本集讲述伴随文物来台的专家们,十五年间如何在清贫乐道的生活中,向岛内民众乃至世界宣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与博大,直到1965年故宫博物院台北新馆建成。《四库全书荟要》之左传注疏二册、春秋权衡二册、春秋左传事类始末五册、856号箱中的栾城集一册。唐人“明皇幸蜀图”、宋范宽“奚山行旅图”、元倪瓒“江岸望山图”、明沈周“庐山高”图、明唐寅“山路松声”图。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得显微观察 玛瑙入釉——汝窑神秘而独特得天青釉,在宋代文献中,记载它含有丰 富得玛瑙粉末。以今天科学得角度解读,玛瑙就是石英得一种,由二氧化矽沉积而成。在釉中加入玛瑙粉末对瓷器得釉色、质感、开片并不会造成显著得影响。但就是,汝窑产地盛产玛瑙,北宋也曾多次前往开采,加上汝窑表面闪烁著若隐若现得淡粉色光泽,无不让人以为这正就是「玛瑙入釉」得现象.?满釉支烧——为追求瓷器完美无瑕得质感,多数汝窑以满釉支烧法烧造,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瓷胎与匣钵,以让瓷器於烧造过程不致变形,也让釉尽可能覆盖住整件作品,达到满釉得效果。烧制完成得汝窑,底部存留得支钉细小若芝麻。传世盘、瓶、碗类得汝窑与稍大得洗,底部存在五个支钉痕,而小尺寸得洗与碟用三个支钉,水仙盆用五个或六个支钉。 时代不同,工艺烧造得过程及使用原料得成分也就不同,各 种窑烧瓷器得釉层必然存在不同得面貌,因此瓷器得鉴定除了根据器型款式、轻重、色泽来辨认,以及运用科学仪器做成分分析之外,器物表面得显微观察就是方便又直接得方法,因为釉面上呈现得各类现象如气泡、开片、刻痕等,亦可作为研究瓷器工艺技术及鉴定得入门。 ?除窑址出土得破片之外,传世汝窑得显微照相不多,因此国立故宫博物院科技室规划拍摄本院典藏得汝窑瓷器得釉面影像,以提供作为鉴定研究得参考。 拍摄所使用得仪器就是MS—L150型携带式显微镜,以150倍数进行釉表面观察,为了贴触器表进行细部观测,特别商请厂商研磨制造

一只可调整焦距得透明压克立接触头,以避免直接接触器面,可能引起 得损伤,同时也搭配使用影响捕捉及分析系统,使影像即时呈现於电脑 萤幕上,方便观察。同时,也能进行显微照片得同步得同步拍摄与存档。摄影得方式就是先做全器得显微观察,再进一步择点进行拍摄,选拍得 部位集中於器皿内外侧右面得气泡、后釉、断面、缩釉、冰裂纹、底面刻字及支钉痕等处,并以相关破片进行比较观察,以下即就是初步观察得心得。 一、釉面气泡得观察 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得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汝窑釉得流动十分明显(图1),形状如同流动得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得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得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 得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得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得韵动感。气泡外层具较厚得乳白状圈痕。在釉面得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得纹路)与裂纹,三者就是观察得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得复杂关系(图2、3、4),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得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得流纹也较为剧烈。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得破片做观察(图5、6),亦得到相似得釉面气泡与流纹得分布状况。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得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得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得釉质)就是造成汝窑乳浊感得原因。此现象透过显微镜得观察,发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03级艺术设计系 瓷器最早就是由中国发明的,中国的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特的特征,在所有的朝代中必须要说的就是宋代的瓷器,它是中国瓷器发展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是中国陶瓷史上颠峰。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令后人一目了然。宋代瓷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种类,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

台北故宫博物院作文范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作文范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下面就是我分享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作文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台北故宫博物院作文范文篇一 知道今天是参观“故宫”大家情绪都很饱满,大巴很准时的出发了。来台北,不到故宫博物院去看看国宝,肯定会留下终生的遗憾。究毕那是炎黄子孙的根基所系呵!那是在五十年前,才仿照北京故宫样式修成的藏宝宫殿。座落于市郊阳明山脚的双溪侧,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俨然中国传统的皇宫色彩。 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所以有名,当然是因其藏品的珍贵。主要是从宋朝以来,中国历代皇帝收集,各地进贡的稀世珍品。一千多年中的积累,且历朝皇帝大多推祟艺术,审美情趣高雅,其收藏更非一般能比。价值连城的极品就不在少数,更别说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的毛公鼎、散氏盘等无价神器。我们到达得晚了些,大厅里早挤满了人,到处摇晃着旅行团的各色三角旗。也有很多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用人山人海来形容,真的一点不过分。化妆室门口(那里的卫生间)排起了长龙,特别是妇女,浩浩荡荡的队列延续到了大厅。导游正仔细的交待规则,特别强调了不准拍照。每人配发了一个解说仪,戴上那耳机后,一切杂乱的噪音便消逝了,只能听到本队导游一个人的解说和行动路线的指令。装备完善后,我们这一群人便簇拥着导游上楼参观。 平心而论,如果不是有导游,面对那么多展厅,那么多藏宝,真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地导姓鲍,看来约五十岁左右,在这个行业浸染有年了。很敬业、很绅士、学识很渊博、 有他的引导,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上把展出的主要国宝都浏览了一遍。除了西周青铜器中的毛公鼎、宗周钟、散氏盘等重宝外,陶瓷、玉器这两大强项中的极品,更是精彩纷呈。宋朝汝窑、定窑的莲花式温碗、婴儿枕,明朝的宝石红僧帽壶、五彩龙凤大盘。商代玉鸟形佩、汉代的玉角形杯,和有镇馆之宝的工艺精品,翠玉白菜、红烧肉玉雕及辟邪雕刻等。遗憾的是书、画陈列厅,这

汝窑瓷器怎么鉴定

汝窑瓷器怎么鉴定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 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 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 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 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 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 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 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 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 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 金瓶”。从以上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 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 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 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宋代陶瓷成就

宋代陶瓷成就 通过课堂上学习和视频马未都先生的百家讲坛,我对宋代的陶瓷成就深有体会,宋代的陶瓷是我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它形成六大瓷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窑、景德镇的清白窑系。因此,六大窑系孕育了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等。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 宋代瓷器的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定,汝、官、哥、钧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纹样装饰是宋代瓷器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河南制瓷业的繁盛时期,诸多名窑以各具风格特点的纹样装饰赋予生活用器以美的性格.河南宋代瓷器纹样装饰方法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创造,丰富了中国瓷器艺术语言,拓展了瓷器艺术的审美境界. 宋代是中国制瓷工艺大发展的极其重要时期,名窑遍布,技艺精湛,不仅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烧造的精美产品,还有带有浓厚民间生活气息的“磁州窑”、“耀州窑”瓷和胎质洁白致密釉色白里泛青、晶营如玉的“景德镇窑”瓷,“龙泉窑”瓷,“越窑”瓷,“汝窑”瓷等。花色品种繁多,各具特色,蜚声于世。不但陶瓷造型精巧、饱满、丰富多样,简洁优美,比例达到完美,制作讲究;刻划花装饰又具特色,还有“铁锈花”和“红绿彩”瓷等,艺术成就很高,

台北故宫简介-汉译英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名稱的由來。一九三一年為避日本侵華戰爭,故宮文物遷離紫禁城,避難於西南大後方。一九四九年,由於內戰,國民政府將總數約為六十萬件左右的故宮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精品文物運到臺灣,並曾暫置於桃園楊梅、台中霧峰北溝等地。直至一九六五年,始在臺北士林外雙溪現址複院。 在臺灣落地生根的五十多年歲月之中,國立故宮博物院已發展成為一座國際級現代化的博物館,不僅持續提升硬體機能,同事也戮力于藏品徵集,目前總數已達六十九萬件之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華夏文物典藏。近年來,全力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透過先進的數位科技,讓故宮文物有了新穎的面貌,不僅在展示呈現上更為活潑,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上,也充分扮演了新世紀博物館創新價值的多元角色。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預計將於二零一五年底於嘉義太保落成啟用。在現在豐富收藏的基礎上,南院將以亞洲藝術博物館呈現。未來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將繼續以華夏文化為核心,以世界為高度,以臺灣為基礎,向全球發聲。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NPM) was originally founded in 1925 in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which explains why the word “Palace” is used in its name. In 1931, to avoid the ravages of the impending Japanese invasion, the collection was crated and moved from the imperial palace in Beijing to southwest China. In 1949, with civil war raging betwee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sts,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ipped about 600,000 of the most precious objects in the collection to Taiwan, establishing repositories at Yangmei in Taoyuan and Peikou in Wufeng, Taichung. It was not until 1965 when the museum was opened at its present home in the Wai-shuang-xi area of Shih-lin, Taipei.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with its roots firmly planted and growing in Taiwan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has already evolved into a fully modernized museum. Not only is its hardware continually being upgraded, constant efforts are made to expand the collection, which now exceeds 690, 000 objects, making it the premier holding of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in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years, great effort has also been expended to advance the NPM’s role in Taiwan’s Nation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Using the latest digital technology, the NPM’s objects and their role are being given a complete makeover. Not only are exhibits becoming much more animated,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novation industry is also playing a vital and multiple role in forming a new value system for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本文作者从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从以上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汝窑瓷器被誉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是举世公认的。在宋代汝窑瓷器就十分珍贵,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到“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瓷器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从地处河南宝丰县的清凉寺窑址上看,很多真正为宫廷烧造的瓷器都是被砸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烧好,恐流入民间而故意打碎。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张俊向高宗皇帝“贡奉汝窑瓷器”16件。在宋代汝窑瓷器可以送给皇帝,想必也是徽宗皇帝的最爱。从以上古人对汝窑瓷器的记述中可知,汝窑在宋代曾为宫廷烧造瓷器,烧造水准达到了名窑之首。 从传世的汝窑瓷器看,造型隽永,雕刻凝烁,令人叹为观止;胎体选料考究,工艺严格,在胎体上达到了匀净、致密、坚固为一体,“香灰胎”色尽显细腻,细开片;芝麻痕支烧;从造型上看,“少数是仿古陈设,如尊、瓶之外;多数是盘、洗、碗、盏托、碟、奁等器物等日用生活品,汝窑瓷器工艺可谓是尽善尽美,几无缺陷,如果不是汝窑瓷器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今天我们得以亲见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会有如此精美绝伦之器。 汝窑的窑址在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发现,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汝瓷标本,虽然大多为残器和残片,其总量也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还是根据传世品和科学发掘品的对比,相互印证了文献中所述的诸多内容。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先生曾经根据北宋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时间以及”汝州新窑器“的话,推断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是在哲宗元佑至徽宗崇宁五年左右,一共有近二十年的时间(陈万里:《汝窑的我见》)。北宋灭亡后基本是停烧了,这一点在窑址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汝窑的烧造时间大约从哲宗到徽钦二帝之间,北宋灭亡后汝窑遂即消失。这些为解开汝窑之谜提供了事实证据,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汝瓷不为人知的一面,如窑址上的碎片昭显汝瓷的内在之美;在胎体上,选料考究、滔洗精炼、致密、坚硬、均匀、轻盈,细腻如”香灰“一样的胎色,这些使得汝瓷在胎体上无可挑剔,成为世间最美的艺术品之一,具有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