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小故事

王维小故事

王维对对联

传说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年进京赶考,傍晚的时候走到一处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王维在门外敲门,过了半天,一位年轻的姑娘出来开门。

王维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说了,姑娘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道:“我爹爹说了,让来的客人对对联,如果对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对不上,恕不接待。”

王维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一口答应,并且催促姑娘抓紧时间出题。姑娘吟道: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宾宿?

王维一听,这个上联字字都是宝盖头,一时想不出来,觉得有点为难。

他正在那里苦思冥想,姑娘见他不做声,就说;“堂堂一位文人,连个对联都对不上,怎么进京赶考啊?”说着进去把门关上了。

王维很无奈,只好在黑暗中继续赶路。黑夜中不认识路,又是在荒郊野外,这可怎么办啊?王维很焦急,情急之中,他居然想到了下联,于是又匆匆返回敲门。姑娘开门见还是他,有点诧异,但还是听他把话说完。

王维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说出了下联:迢迢逶迤道,适逢邂逅遇迷途。

姑娘闻后,连连称妙,于是把王维迎进家中,盛情款待。

感悟

这副对联的魅力不仅在于上联和下联分别由同一部首的汉字组成,而且对联完全根据彼情彼景而出,读起来就像是这位少女和王维在款款对话:“先生您看,这个空空的茅屋里就住我一人,荒郊野外,让我怎么方便留宿宾客您呢?”“姑娘呀,我走了千里迢迢的路程,在这茫茫迷途中恰恰遇到了你,这真是你我的缘分,请你不要再推托我了吧!”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王维研究故事范文

王维研究故事范文 一王维的家世 入谷仙介从王维家谱中,看出王维的父祖辈官位都不高,据此而得知王维是成长在「小官僚出身的士族家庭」之中的。虽说古人认为王维「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然而王维并非如人们想象的是个天生的富贵公子,他是成长于一个有潜力、但当时不算显赫的阶级之中。这一点可能会影响他的性格。 而王维的籍贯,《旧唐书》写道:「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说王维是太原祁人,父亲名叫王处廉,退休时官做到汾州司马(汾州副州长),全家搬到蒲州,因此他们家后来算是河东人。这一段叙述看似平凡无奇,然而入谷仙介认为「蒲州因位于潼关之外而被视为天子膝下,又是连接长安、洛阳两都的中介,受这些都会的风气影响,又作为唐朝的发祥地和北方的边防重镇,连经首都长安和朝廷重地太原的要地,在当时相当繁荣。」因此,王维家族从祁县搬往蒲州,表示他们是个「积极靠拢中央政权及官方文化的家族」。以现代台湾的角度想,就好比原来住在中南部的王家,因为家长王处廉工作调到台北,遂全家搬到台北去,以便未来更有发展。 王维的家谱主要是靠着王维那身为宰相的弟弟王缙,才得以保存下来。唐代对宰相的家谱总会尽量保留,然宰相王缙,他的家谱却只从他的高祖父──赵州司马王儒贤开始记起。王维、王缙兄弟的父祖们:从高祖父王儒贤、曾祖父王知节、祖父王冑、父亲王处廉,有

三代官只做到司马,司马只是「从五品下」到「正六品下」的官,不算高官。对于这个历史事实,入谷仙介解释道:「王儒贤和他的后嗣四人中,有三人官只做到州司马,也是因为受家族地位所限,面对一道难以攻破的门第之墙,而从山区的祁县举家迁移到稍靠近首都的繁华地蒲州,应该是出于靠拢中央集权的愿望」。 家族地位、门第,这在唐朝初年尚是一个残存的 * 。初唐时,真正的大家族,威望能盖过皇室。拥有胡人血统的皇室李家,为了在大家族面前抬得起头来,将自己的血统向上攀缘到老子李耳。至于为什么是老子,或许跟六朝以来玄学盛行的风气有关。玄学中,《易经》、《老子》、《庄子》(俗称三玄)是士人间最崇尚的经典。读书人往往以能够谈三玄,当作优雅高贵的象征。而李家自称是三玄中老子的后代,证明自己拥有高贵的血统,并非一时暴起的政治暴发户,在名门望族面前或许能扳回一点颜面。这种托付名人之后的习惯在中国很常见,不一定要经过多么详细的考证,不一定要一代一代推出来,它有时是一种信念的宣称,目的在确立自身在当代的地位。 在这样的风气中,入谷仙介认为,王维的家庭中,母亲一方应该具有较权威的发言权。王维的母亲姓崔,被封为博陵县君(县君是朝廷给官员妻子或母亲的封号);如果她的家族就是博陵崔氏的话,那么她是当时的大贵族之一,在家里的地位应该很高,能对家里的大事拿主意。王维十七岁时,写下有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道:

(完整版)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陈皮’也有。” “还要夫妇偕白头。” “‘百合’是新进的。”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

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 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 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再要百年美貂裘。”“…陈皮?也有。”“还要夫妇偕白

头。”“…百合?是新进的。”……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李白和孟浩然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

王维《息夫人》译文及赏析

王维《息夫人》译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息夫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息夫人1 莫以今时宠2,难忘3旧日恩4。 看花满眼泪5,不共楚王言。 【注释】 息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熊艰与熊恽,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楚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 今时宠:一作“今朝宠”。 难忘:怎能忘,哪能忘。 旧日恩:一作“昔日恩”。 满眼泪:一作“满目泪”。 【白话译文】 不要以为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尽管面对着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始终也不愿意和楚王讲一句话。 【创作背景】

据唐朝孟綮《本事诗》记载:唐明皇的哥哥宁王李宪,夺取了卖饼人的妻子。一天,李宪宴客,把卖饼人召进府,女子见了丈夫,凄然泪下,王维当场写了此首咏史诗。 【赏析】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莫以”、“难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这沉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

王维的生平经历

王维的生平经历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的历史故事

王维的历史故事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开元七年(719年),唐代大诗人王维19岁时入京参加京兆试,事先得知一消息:此次京兆“解头”(京兆试第一名称“解头”)在试前已拟定人选,乃是与王维一同应试的书生张九皋。原因何在?原来张九皋请人拜托了太平公主(唐高宗之女、唐玄宗姑母),太平公主已命试官将张九皋定为解头。王维本想凭真才实学夺得“第一”,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于是来到岐王府中。见到岐王,一番交谈后,王维将京兆试官已拟定张九皋为解头的消息告诉了岐王。同时请求岐王能说动公主改变主意。 岐王听罢王维的一番诉说,深感为难,因为太平公主性格倔强,若为此事与之力争,则深为不便。但若听之任之,将张九皋定为解头,则又不情愿。左思右想,岐王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岐王知道太平公主喜欢读诗,而且喜欢琵琶乐曲。若是能让太平公主知道王维在诗歌、音律方面的才能,她也许会改变主意。 岐王告诉王维,回去之后做两件事情。第一,从以往诗作中选取佳作,抄录十首。第二,选取琵琶新曲一首,此曲务必哀切动人。5日过后,王维前来王府。见到岐王后,岐王告诉王维,即将与王维同去公主府第。岐王见王维衣着寒酸,若以一介寒士的身份去见公主,似乎欠妥。于是取来锦绣衣衫,让王维换上。随后,王维身携琵琶与

岐王一同来到太平公主府第。 到了公主府第,岐王先见公主,公主设宴款待岐王,并安排乐舞助兴。此时,岐王让人将王维传了进来。 太平公主第一次见到王维,只见王维年轻貌美,风姿英绝。于是问岐王:“此是何人?”岐王答:“是一知音。”随即,岐王让王维献上一首自谱新曲。只见王维应手挥弦,潇潇洒洒,大弦小弦丁冬作响,乐声哀婉凄切,动人心魄。 一曲终了,公主问王维:“此曲何名?”王维起身回答:“郁轮袍。”公主听罢,极口称赞。 此刻,岐王对公主道:“此生不仅精通音律,擅奏琵琶,而且就文章而言,恐当世也无人能及。”公主听了岐王的一番议论,随即便问王维有何佳作于世间流传。 王维再次起立,将事先抄录好的诗卷奉上。公主阅罢,又是一阵惊奇。因为这些诗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诵的诗篇,本以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维笔下。 公主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换上华丽无比的锦绣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觉得座中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不禁一再瞩目。 岐王见此情景,心内大悦,知道时机成熟,便开口对公主道:“近日京兆试,若得此生为解头,诚所谓国之精英。” 公主听罢,急忙问:“为何不让其应举?”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荐,所以不愿应试。据传闻贵主已谕京兆试官,将解头拟定为张九

《息夫人》关于王维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息夫人》关于王维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读】息夫人,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之一,出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陈庄公之女,因嫁给息国(今河南息县)国君,故亦称息妫(xi gui)。归宁探亲时(一说出嫁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危难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她愈加精进,成为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文王死后,倾力辅佐太子熊恽,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息夫人有着拒绝以色侍人、倡导女性自立的鲜明个性,促进中原与楚地两种文化的交融,她独有与蔡侯、息侯、楚王虚实相映的三段感情,她建立一身赴难、劝课农桑、推崇新政、辅幼称霸的四项功勋。众所周知,在河南的土地上,息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被尊为“平安神”,如今依然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地域形象名片。 息夫人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一说:因为出生那天桃花都开了,所以叫“桃花夫人”。死后葬于桃花夫人庙,又称桃花庙。如今武汉市黄陂区、河南息县依然有桃花庙。

莫以今日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不要以为给了我你认为的关怀和爱,就能让我忘却旧日的恩情。为什么看到美丽的鲜花,我都会泪眼婆娑,情不能自已?告诉我,为什么我要对你“三年不语”? 怨妇式的嗔怪和愠怒、毫无情节味道的絮絮叨叨、通篇激言澎湃缺乏意味,一看就不像是王维的风格。印象中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个诗画兼工,特善于叙述描摹,写景抒情独辟蹊径,意境高远的诗人。其实,这确实是王维21岁时写的诗,那年他刚中进士,在唐玄宗哥宁王府上的作品,说起来还有一个故事。 公元721年,年轻的王维为太乐丞,在宁王府。当时宁王很强势,养宠妓数十,“皆绝上色”。他家门口左边有一个卖烧饼的小摊,摊主的女人年轻漂亮,白白的皮肤,细皮嫩肉,明眸善睐的。宁王一眼就喜欢上了。于是,给了摊主一些钱,打发他走了,收养了女人,居然比家里的“数十宠妓”还恩爱有加。一年后的一天,宁王在厅堂里当着10多个文人的面问女人:“你还记得那个卖烧饼的男人不?”她“默然不对”。宁王叫出屋内的烧饼摊主,女人看了,双眼泪珠如断线的珍珠,踉踉跄跄地情不能自已。10多个文人看到此番情景,“无不凄异”。宁王令文人们作诗,王维最先写好,当场读出来,就是文章开头的《息夫人》。 息夫人,就是息国国君的女人,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次女,因容颜绝代称“桃花夫人”。她嫁给息国君主时,息国国势衰微,息侯沉

王维与孟浩然的小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的小故事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替孟营造坟墓,建孟亭、画遗像,好象是一位最知己的朋友似的。孟浩然九泉之下,定会感到可笑。 不过,王维的人品的确不佳,他对孟浩然的态度说明他不够朋友。在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曾投降,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他又以金赎罪,

王维生平经历

王维生平经历 王维因父处廉终官汾州司马,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遂为河东人。从小天资聪明,九岁时即能写文章,十七岁时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脍炙人口,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显示了王维超群的才华。 青少年时的王维不仅以文章知名,还擅长音乐,尤善弹琵琶。据传开元九年(721年)春,岐王把他引荐到公主家,在公主面前用琵琶弹奏一曲,名《郁轮袍》,“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大受公主称赏。又进诗若干首,都是人们素所诵读的诗篇,更令公主称奇。公主遂召试官至第,举荐他为解头,一举进士登第。 王维同唐室亲王交往较多,并很被看重。宁王李宪乃玄宗长兄,曾让太子位给玄宗,倍受玄宗尊宠,一时贵盛。一次宁王见一卖饼者之妇,长得“纤白明媚”,十分喜欢她,便给饼师很多钱,把她纳为妾,宠爱无比。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还想念饼师吗?并接来了饼师。她见了饼师后,“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在座的十几个宾客,皆是有名文士,见此“无不凄异”。宁王让大家赋诗,王维才思敏捷,最先赋成,诗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诗以春秋时代息夫人的故事来讽咏眼前这位无人身自由的妇女的遭遇,于是宁王乃将她归还饼师,“使终其志”。 王维通过吏部释褐试,授官太乐丞,正是用其所长。后因擅自令舞黄狮子而被出。黄狮子舞是天子所用乐舞,王维擅自令舞是越格,被出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王维离开济州,来到洛阳候选。时韦抗知选事,见王维才学过人,遂辟举他到朝廷任职。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维献诗《上张令公》、《献始公》二首,受张九龄汲引,拜官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转为监察御史,出使河西。翌年秋,回到长安。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曾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天宝三至四载(744年—745年)任左补阙,迁库部郎中。这时,其母崔氏病故。王维平时以孝闻名,在居丧期间,他“柴毁骨立,殆不胜丧”。除服后,拜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为给事中。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俘获。他故意服下泻药,并假装喑哑。安禄山素知其才,把他迎置洛阳,拘留在普施寺中,强授伪给事中。一次安禄山于凝碧宫宴会群伪官,召梨园弟子奏乐。时国破沦丧,梨园弟子个个哀叹流泪不止,无心奏乐。乐工雷海清更是不胜悲愤,扔下乐器,向西恸哭。

关于王维的故事范文

关于王维的故事范文 少年行 王维,字摩诘。在梵语中“维”是降伏,“摩诘”是妖魔,于是王维的名字便是“降伏妖魔”。如果大家都以字称呼他的话,其实是在喊妖怪——这是文人的幽默。但是,在佛教中“摩诘”本意为“净名”、“无垢尘”,是说王维乃一位居士,可与佛平起平坐。 王维是位早慧的诗人,九岁能属文,十七岁就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他最拿手的是山水田园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欣赏着山中夜景,却不忘让我们也享受其中之乐,景美如画,诗美如画! 画史上,王维以南宗画派开创者的身份名垂青史,更以文人画的始祖而备受后世文人称道。米芾素颠,然于王维之画却不吝一分赞美;秦观才子,睹王维之画几日竞觉病愈;连苏轼这样的大才子,都“于维也敛衽无间言”,看过王维和吴道子的画后,觉得吴道于的画虽妙绝,“犹以画工论”,但王维则得之于象外,如“仙翮谢笼樊”。 除却诗画,王维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有一次,一个人拿着一幅画——《按乐图》,王维看了一眼,笑了笑,说:“这是《霓裳羽衣舞》第三叠第一拍。”此人不信,然而再次看此舞之时,却惊讶地发现,第三叠的第一拍竟然和这幅画如此相似…… 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王维在岐王的带领之下来见太平公主(有说是玉真公主)。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呢?“妙年洁白,风姿都美”,“风流蕴藉,语言谐戏”,文雅而不失灵活。当他咏诵自己的诗作时,

公主大惊:想不到一直被自己反复吟咏的,以为是出自古人妙笔的佳作却皆出于这个少年之手! 然而,王维的表演并没有结束,因为他不仅有着诗情画意,还是位音乐家。一曲《郁轮袍》听得众人如痴如醉、满座动容。诗、画、乐俱工俱佳,这样的极品文人,以这样的才华,解头(解元)自然非王维莫属——其实,这才是他此行的本意,就是要和张九皋那个事先定好的“解头”一争高下。 有人说这是作弊,然而在唐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干谒”(即自己推荐自己)。王维以自己的多才多艺赢得了这次干谒的胜利。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又怎么会扳动小有名气的张九皋,怎么会让公主改变初衷? 经过几年的洛阳之旅,加之成功地取得了解头,年轻的王维走上了仕宦之路。学而优则仕,当时进士人数并不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王维二十左右便成为进士,这在唐朝也算是少数了。 王维的父亲早亡,既然当了官,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便无可推卸地承担起抚养弟妹的义务,他从此告别童稚,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初入仕途,王维便碰了钉子,看来他毕竟还不老道。可是,老道、圆滑又有何用?他陷入的毕竟是个政治漩涡。唐玄宗虽有和兄弟关系不错的名声,可是一份“自今以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的诏书却透露出他到底还是不放心的。

王维故事四则

王维故事四则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他一生经历曲折,青年时一举登第,后经历安史之乱,晚年沉醉于佛学。 少年胆识 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相传,有一年,知县看到书上有记载说,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可大山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百姓们找不到。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幼小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就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说:“石头有的是,可没有石胆。”知县大怒,呵斥他说:“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小王维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文人应作天地之良心,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说真话。没有胆量说出真话的人,注定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幼小的王维能够做到,实在是很难得。 一举登第 开元七年(719),19岁的王维入京参加京兆试,事先得知,太平公主已命考官将一同应试的张九皋定为此次的京兆“解头”(即第一

名)。王维本想凭真才实学夺魁,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当时的王维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广泛结交文人雅士和一些达官贵人。他来到岐王府中,将此事告诉了岐王,请求岐王能说动公主改变主意。岐王让王维先从以往的诗作中选取佳作,抄录成卷,再作琵琶新曲一首。几天之后,王维前来王府。岐王给他换上华丽的衣服,带他来到太平公主府第。公主设宴款待岐王,并安排乐舞助兴。此时,岐王让人将王维传了进来,王维献上一首自谱新曲《郁轮袍》。公主听罢,极口称赞。岐王又将王维事先抄录好的诗卷奉上,公主阅罢,又是一阵惊奇。因为这些诗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诵的诗篇,本以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维笔下。岐王开口对公主说道:“近日京兆试,若得此生为解头,诚所谓国之精英。”公主听罢,急忙问为何不让其应举。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荐,所以不愿应试。据传闻贵主已谕京兆试官,将解头拟定为张九皋。”公主听罢,笑道:“哪里是我的安排,无非是受人之托罢了。”然后,对王维说:“此次解头,非你莫属,我当为你助力。”王维起身拜谢。京兆试毕,王维得中解头,一举登第。 虽然在今天看来,王维夺魁也有“走后门”之嫌,但这在唐朝是很正常的“干谒”。如果王维没有真才实学,又怎能博得公主的赏识,让她收回成命?庄子《逍遥游》中有云:“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人羡慕鹏能遇到点化的机会,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这样的时机,但前提是,你总得先把自己

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 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王维以诗免罪民间传说故事

王维以诗免罪民间传说故事 《明皇杂录》: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 骑士,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洛阳……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 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 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 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清于戏 马殿,支(肢)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王维 时为贼拘于菩提寺中,闻之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又 《新唐书·王维传》 : 安禄山反, 玄宗西狩, 维为贼得, 以药下痢, 阳瘖。 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于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 诸公皆泣,维闻悲甚,赋诗痛悼。贼平,(陷贼官)皆下狱,或以(维)诗闻行 在,……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 这两条记载记述了大诗人王维在安史乱中的一段史实L菩宗天宝十四?755 年)末,安禄山叛于幽州,叛兵势如破竹,几乎末遇到多少抵抗就攻占了洛阳。 次年夏天,潼关失守,玄宗携贵妃等仓皇西逃,朝中文武官员多数不及扈从,为 叛军所掳,王维(时任门下省给事中之职)也在其中。叛军除了掳掠百官,还特 别致意搜求乐工(即玄宗教坊、梨园弟子),这自然是为安禄山当皇帝铺排场预 备的。于是有乐工雷海清“西向恸哭(当时唐肃宗的‘行在’在凤翔)、投乐器 于地”而遭肢解的事。 被拘禁于菩提寺的王维听说了, 于是写了这首事后挽救了 自己生命和声名的七绝。为什么一首七绝有这么大的效用呢?说穿了也很简单。 安禄山叛,玄宗幸蜀,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可以说 是一片混沌, 是唐军胜还是叛军胜?是李家王朝继续重整山河还是安禄山登九五 之尊?关键是人心向背。王维的这首诗正好给初即位的肃宗吃了一颗定心丸: “百官何日再朝天! ”绝大部分官员还是盼望唐天子重整山河的。 这同时也给肃 宗的小朝廷官员们以鼓励。再加上王维还有“以药下痢,阳瘖(说话无声)”这 些抵制叛军的举动。 所以乱平后惩治伪官, 王维仅仅从给事中调为太子中允了事。 太子中允是闲散之官,是一种轻微的处分。 王维被拘的菩提寺、叛军奏乐的凝碧池,长安和洛阳都有,所以此诗有作于 长安、洛阳两说。姑存之。

关于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关于王维和孟浩然的小故事 关于王维 和孟浩然 的小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 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 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 青年时讲节义, 隐居在鹿门山, 一心作诗, 当他 40 岁 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 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 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 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 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 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 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 悻悻然对王维说: “这人岂有 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 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 以想见的。 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 孟浩然平步青云 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 无缘了。 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 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1/5

关于王维的名人故事

关于王维的名人故事 导语: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王维的名人故事,欢迎借鉴! 唐代诗人王维小时候,东邻一位孤单老人在房后种了半亩甜瓜。这甜瓜个头大,味道美,大老远都能闻得到香气儿。有一天,老人的瓜被人偷了好多。他正在伤心落泪,王维走来说:“贼偷了瓜,一定要到集市上去卖的。你快去集上找一找!” 老人跌跌撞撞地赶到集上,果然在王麻子的瓜摊上认出了自己的甜瓜。但王麻子死不认帐,硬说这瓜是刘二狗的。两人争吵起来,惊动了过路县官。县官上前查问,由于老人拿不出证据,便认为是在无理取闹,气冲冲地命令差役把老人赶走。王维一直蹲在王麻子的瓜摊前。他想,瓜熟蒂落。瓜是老人的,瓜蒂就应该留在老人的瓜蔓上。假如能把地里的瓜蒂拿来,这不就是真凭实据吗? 于是,他先跑到刘二狗家的瓜地,一看,甜瓜还没熟呢!再到老人的地里查找,瓜蔓上果然留着好多瓜蒂。这下子,王维的心里更亮堂了。他把瓜蒂摘下来,装进口袋,迅速赶到了集市上。这时候,老人正跪在县官面前直喊冤枉呢!王维顾不得擦汗,掏出口袋里的瓜蒂就和瓜屁股对起茬来。不一会儿,便全对上了。县官问明情况,怒发

冲冠,马上命人把王麻子押来。王麻子吓得浑身筛糠,老老实实招认是他偷了老人的甜瓜。 王维也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留下许多轶事,最著名的有两个,当时有一位宁王,有宠姬数十人,都是才貌双绝的美女。王府附近有一位卖饼的女子,长得亭亭玉立,百媚千娇,非常动人,宁王一见很喜欢她,把她丈夫找来,给了一笔钱,就带这女子回家,取名“息夫人”,一年后,宁王问息夫人:“你还想以前的丈夫吗?”她默默不出声。于是宁王把她丈夫找来,彼此相见,息夫人见了丈夫泪流满颊,若不胜情。宁王府宾客数十人,都是当时的名士,看了没有不同情的。宁王命各人赋诗,王维即席作了《息夫人怨》:“莫以今时完,而忘旧日思;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宁王看了大为动容,于是把息夫人还给她的丈夫。 另一个是安禄山造反时,捕捉皇宫中的梨园弟子数百人,大宴群贼于凝碧寺,命梨园弟子奏乐,他们触景生情不禁相对流泪,有一位叫雷海清的乐工禁不往弃琴于地,西向恸哭,安禄山大怒,当即将雷海清肢解于试马殿。王维听到这个消息,写了一首十分深沉的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奉管弦。”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

王维的故事

王维的故事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他的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艺术上极见功力,风格上独成一家。他长于各种诗体,善写多种体裁。他和李欣、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边塞诗中的杰作多为七言古诗,而田园诗中的精品多为五言律诗。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所以又被称为“诗佛”。王维广为流传的佳作有许多是五绝:短短二十个字,说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总也说不尽的思绪、情怀和哲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馆》、《山中》、《相思》以及《杂诗(其二)》等等。他精于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其笔力雄壮,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晕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被后人推为“南宗”之祖,又被尊为文人画之第一人。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早年丧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这对他后来一生吃斋修佛影响极大。他生活中的坎坷则从另一面对他看淡人生、坚定佛心起到了促进作用:他21岁时举进士,作大乐丞,因戏子们跳黄狮子舞获罪而牵连到他,把他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安史之乱时他被安禄山拘囚,被迫接受伪职,乱平之后又因此下狱;一年后肃宗无罪释放他,此后几年中一路迁升到尚书右丞的大官,不过那时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红尘了。 他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在十八岁前就曾隐居。公元729年隐居淇上,后移到嵩山隐居,并且是解官归隐,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遗;公元741-745年,他又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买下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便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为安禄山所拘。根据他的诗,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修道心了。在晚年时他主要住在城里,家中经常养着十几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隐居中他经常登山拜寺、求道问禅,对隐居山林十分向往。有时沿着羊肠险道,曲折盘旋地向上攀登,奇峰指天、头上怪石摇摇欲坠;瀑布鸣泉吼声如雷、喷涌而出;与山中禅师同行会碰到捡栗子的猴子,回家时与松间筑巢的仙鹤打个照面;走过的小桥是将就倒下的大树架成的,住处的栅栏就用大树上垂下的藤蔓随手拴起来就成了;回得家来,石门一闭,安心打坐,等到下次再开石门一看,门外的青草又长好深了!有时攀到很高的山上,在深深的竹林后面是居住的石洞,晚上万籁俱寂时听到遥远的山泉淙淙的流水;从下面看,这里已是高入云霞的地方,而自己现在却在这里枕席安眠,这真让人觉得暂时地留宿实在不满足,而想要从今后永远驻留此地了。有时游到一些山寺,猛虎会和人友好相处,猴子能学人打坐参禅,这时真能让人感到佛国在眼前而人世变得遥远而漂渺,并对自己官场生活感到自惭而希望终身在这里研修佛理了。

高中议论文作文:从《大明宫词》看王维

从《大明宫词》看王维 从《大明宫词》看王维 或许这并不真实,或许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认为。 在这个优美的故事背后,我只想表达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对这个人物的感受,仅此而已。 —— 题记 大周元年,即武则天称帝伊始。太平公主嫁给武大将军武攸敝,一个无能善良的人,他仅仅因为是武家的人而从一个并州野夫成为当朝大臣。他鲁钝的头脑及有限的智慧被群臣取笑,但又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而不敢得罪他。同样因为他农民家庭的修养,公主与之形同陌路。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婚姻,正如太平公主所说是为了对逝去爱情的保护,因为她可以不付出一点感情,嫁他纯粹是为了与母亲赌气。所以在太平公主索然无味的生活中,只有与文人才子说艺谈诗,纵横天下事时才能感受到生活。这其中有历年的中榜才子,有诗人学者,有朝中大臣。他们的学识与智慧被公主所赏识。青年诗人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别人高谈论阔,手舞足蹈时,他往往临窗而立,仿佛只是眺远处风景,而不屑于国事政治。他的与众不同让公主渐渐注意到这个青年俊

杰。在一次刻骨铭心的彻夜长谈后,王维不辞而别。 十年来,杳无音讯。 当岁月的痕迹爬上面庞,王维再次来到长安。这座经历了十年变故的城市依然繁华和富足。他拜访了太平公主,这位在他心中高贵完美的女性。回首当年,他说:不辞而别是为了躲避爱情。 如果说太平公主的感情生活是热情而绝望的,或黯淡而平静的,那么王维的出现则应该是宁静海面的一场涟漪,天空一彩虹般的绚丽。这位当年盛唐最有名的大诗人差点坠入了对公主的爱恋。其实他已经爱上了公主,否则他不会用不辞而别这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真心。他不能让心中已有的萌芽再生出枝叶。停留,哪怕只是一天,都会陷入对公主的爱情不能自拔,而避免‘陷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离开。王维是清醒的,从前他选择游历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爱情对他仅仅是幻想中的梦,是一个奢侈品。可是为什么偏偏选择‘不辞而别’作为离开的方式呢?因为他知道,自己动用全部意志和力量控制的那份强烈感情,或许在离别的那一眼就会一泄而发,他不愿冒这个险。因此,这感情就像一颗刚出土的生命还未享受阳光和雨露的爱抚就夭折了。留下的,就只有遗憾和回忆时的甜蜜。 事实上,这一切的发生都在意料之中。他慕名来到长安是为了一睹那位流传整个大唐的凄惨而美丽,忠贞而动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