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检验人呼吸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教师姓名:学校名称:教材版本:教科版

【实验教材分析】

本实验出自于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从整个单元的编排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呼吸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有变化的,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实验原理】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知识与目标:1、合理地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重难点】

实验重点: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教学创新】

原实验的不足:

1、将点燃的木条放入到呼吸多次的空气中时,木条仍可以长时间燃烧。

2、学生在吹气的同时还要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那么到底是该吹气呢还是

该收集气体?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气球、橡胶管和吹气面罩组装成气体暂时储存装置来加以改进。实验时,只需学生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吸入的空气全部吹入气球内即

可,如果要多次呼吸的空气,那么就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反复呼吸气球内的空气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肺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往气球内吹气也更加地简单,你想收集多少气体就收集多少气体,只要你的气球够大,最后这个装置还可以将吹气与收集气体的步骤分开,先吹气再收集气体。

原实验的不足:

3、教材出示的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太过繁琐,学生一只手要拿集气瓶,一只手要控制导管吹气,最后还要一只手盖玻璃片,实在不易操作。

4、学生吹气力度不易把控,吹气力度过大,会导致水花四溅,水溢到桌面难以处理;吹气力度不足又把集气瓶中的出排不出来。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集气瓶、橡胶塞和玻璃导管组装成新的排水装置来加以改进。实验时只需将集气瓶装满清水,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管即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操作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吹气力度过大而导致的水花四溅。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

装满清水的排水装置2套、集气瓶1个、玻璃片3张、气体暂时储存装置1套、金属夹1个、木条1根、废液缸1个、打火机1个、抹布1张、水槽1个【实验步骤】

1、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取集气瓶一个、玻璃片1张,将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贴上标签,新鲜空气收集完成。

2、收集一瓶只呼吸过一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3、收集一瓶呼吸过多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紧接着用手捏住鼻子,用嘴继续呼吸气球内的空气。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4、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入到三瓶空气中,观察木条燃烧时间的长短。

【实验现象】

燃烧时间最短的是呼吸多次的空气中的木条,较短的是只呼吸一次的空气中的木条,而燃烧时间最长的则是呼吸多次的空气中的木条。

【实验结论】

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的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就越多。

【实验教学反思】

通过实际教学后发现,改进后的实验具有以下优点:

1、学生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和安全的完成实验且实验效果更佳明显。

2、由于取材容易(均可以在生活很中容易的找到),于是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

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竞赛题

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竞赛题 一、实验题目:固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 研究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工具; 铜球及配套的圆环1套、洒精灯1盏、烧杯1个、冷水、细线、铁丝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 1、让铜球通过圆环次数,证明铜球直径小于圆环。 2、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2~3分钟,再让铜球去通过圆环,观察有什么现象。 3、将铜球用冷水冷却后,再通过圆环,又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1)在没有加热前铜球通过圆环; (2)用酒精灯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圆环; (3)将加热的铜球用冷水冷却后,铜球又能通过圆环。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得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实验题目: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 研究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工具: 小瓶、塑料瓶盖1个、细塑料管、红色的水、热水、冷水、醋、煤油、水、其他液体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将小瓶内装满红色的水,用中间插有细塑料管的瓶塞塞紧,红色的水就升到细塑料管中,在液面处做一记号。 2、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儿观察管中的液柱有什么变化。 3、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观察管中的液柱有什么变化。 4、在小瓶内换装醋、煤油或其他液体,做同样的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1)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看到管中的液柱水上升。(2)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儿看到管中的液柱水下降。 换有其他液体看一同样现象。 实验结论: 通过研究实验表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研究气体是否具有热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 气球、烧瓶、热水、细线 实验方法: 1、把气球套在烧瓶口上,用线固定好。 2、用热水浇烧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看到气球逐渐变大。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实验题目:混合 材料工具: 玻璃杯5个、玻璃棒1根、细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标签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将同样多的食盐、细沙、黏土、白糖分别加入三个玻璃杯中。 2、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轻搅拌杯中的液体,不要碰杯壁、杯底,不要使液体溅出。 3、将杯子在桌子上静置。过一会儿,观察这5个杯子中有什么

小学科学说课稿-说课稿 科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 《空气得性质》 我得说课内容就是《空气得性质》。本课就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瞧不见、摸不着,但就是都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本课得目得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得性质,更重要得就是引导学生用实验得手段,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把学生原有得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得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得层面。 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 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本单元得教学特点以及教材得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得认识结构与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与生活中得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得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得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得探究活动,做好简单得记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证据与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得科学态度与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得应用与研究。 实验内容设计: 1、想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得研究。 2、用多种感官与不同得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得性质。这就是本课得教学重点部分。共有四项活动: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得性质; (2)认识空气有质量; (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实验教学方法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得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得方面来说,本课得思路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得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得性质以及空气得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得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得本领。为了能使本课得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得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得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得方法,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得动手、动脑、动眼得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集锦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集锦 学校姓名分数 实验题目:我来造一张纸 实验器材:纸巾、玻璃杯、筷子、毛巾、棉布、水、(水槽、沙网) 顺序操作内容满分评分标准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0.5分不检查不得分,漏一项扣0.5分 2 把纸巾变成纸浆团2分把一小块纸巾浸湿,揉成纸浆团。 3 把纸变成稀纸浆2分加一点水化开,调成糊状,再加一些水,搅拌成均匀的稀纸浆,(可倒入水槽中,用沙网舀取稀纸浆) 4 平铺,并挤压吸水2分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盖上毛巾挤压、吸水。 5 实验现象及结论2分棉布上留下的是一张未干的纸,不易揭下,待干后,可完全揭下 6 整理实验器材0.5分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 学校姓名分数 实验题目:淀粉的观察 实验器材:淀粉、水、铝汤匙、蜡烛、筷子、滴管、碘酒(用清水稀释)、米饭、米粒、馒头、火柴、药匙、杯子(或者玻璃片) 顺序操作内容满分评分标准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0.5分不检查不得分,漏一项扣0.5分 2 观察一小包淀粉1分用手摸、眼看、舌尝等方法,说出淀粉2~3条特征。 3 把淀粉调成稀糊状3分把一些淀粉倒在铝汤匙里,加几滴水,调成稀淀粉状观察特 征(2~3条)。 4 加热淀粉糊2分点燃蜡烛,在火焰上加热铝汤匙中的淀粉糊,观察并描述淀粉糊的变 化。 5 滴碘实验2分在淀粉糊里滴一滴碘酒,观察发生的变化。在米粒和饭粒上滴一滴碘 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6 实验结论1分淀粉遇上碘酒变蓝色。 7 整理器材0.5分把玻璃片等仪器清洗干净,将是延期采放回原处,不整理扣分。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 学校姓名分数 实验题目: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实验器材:玻璃杯(2)、水槽(水足够多)、水 顺序操作内容满分评分标准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0.5分不检查不得分,漏一项扣0.5分。(说出器材名称) 2 把一只玻璃杯口朝下,直立压入水中。2分杯口必须直立(1),不许有冒泡(1)。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一: 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 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通过 认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猜想意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力》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舜德小学秦少奇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也是本节的关键和重点。 电磁铁的磁力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第2课。这节课既是对电磁铁的研究,又是对电磁铁听话的初步感知,是“听话的电磁铁”这一章承前启后的一节关键课。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教材是从各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不同,来引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从而导入课题。导入平凡、无新颖。 (2)教材实验,用电磁铁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衡量电流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 (3)教材实验,用电磁铁逐项逐项、单项式试验它的磁力大小的。这当然无直观对比性,效率也不高。 (4)教材纯粹电磁铁实验,没有与单元课题《听话的电磁铁》巧妙的结合。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创新导入,魔术表演,将电池节数隐藏在背面操纵,磁力说增就增,说减就减,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创新装置,用电磁铁试验的对比项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增强直观对比性,更能提高实验效率。 (3)创新材料,用大头针代替回形针,会更细致、准确地衡量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改进实验过程,首尾呼应,紧扣课题,与单元课题巧妙的结合。

4、实验器材 演示课件、一号电池8节、开关、电池盒8个、铁芯5个、大头针1盒、小烧杯3个、塑料夹子3个、带绝缘皮的铜线3米、自制装置板。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1)实验原理: A、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B、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C、其他条件不变: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2)实验装置平面图及装置说明如下: A、电池多少可根据实验需要自由更换; B、塑料夹套在横栏上夹住各种类型的电磁铁; C、接通电源后,电磁铁产生磁力吸起大头针,再用空玻璃杯装好被吸的大头针,断开电路后,就可以比较大头针的多少。 6、实验过程 实验一:魔术表演。点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二: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三: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磁铁线圈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总结:归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概括这些因素与磁力大小的关

小学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活动方案

西旸小学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推进素质教育再上台阶。 二、参加对象 四、五、六年级学生 三、比赛内容 比赛分笔试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参赛学生独立完成笔试内容,实验操作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内容以现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 四、具体安排 1、比赛时间:4月12日下午(初赛)、4月19日下午(复赛)。 2、比赛办法: (1)科学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分为初赛和复赛。 (2)四五六年级各班推选10名同学参加学校初赛(笔试)、在初赛基础上按笔试成绩(分男女组)、科学老师的综合评定累积分确定各年级前10名同学(5男5女)参加复赛(操作技能)。 (3)根据复赛综合评定分选拔各年级前4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区级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4)参赛选手分年级进行评比,每个年级设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若干名。 (5)复赛时,以年级为单位,同时开始实验,同时结束。学生现场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器材由学校统一摆放在现场),4人共同完成一个实验,由其中一人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且能回答评委的提问。 五、活动领导小组 六、注意事项 1.各班参赛学生名单由科任教师于3月2以前上报教导处。 2.各科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 西旸小学教导处 2014.2.26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五.上) 学校姓名分数 实验题目:制作一个潜望镜 实验器材:长方体牙膏盒﹑两片长方形镜片(大于盒子截面)﹑剪刀﹑刻刀﹑胶带等。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六、上) 学校姓名分数 实验题目:研究杠杆尺秘密 实验器材:杠杆尺勾码铁架台

科学实验说课稿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为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电磁铁的磁力”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由“电和磁”、“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一)”、“电磁铁的磁力(二)”、“神奇的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电能从哪里来”、“能量与太阳”八课组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中“能量”主题。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电能产生磁。因此“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是“电磁铁磁力(一)”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本实验是一个典型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器材 铁钉三根(相同)、回形针若干、导线两条、开关一个、电池四节(一号)、电池盒一组 三、实验创新 课本上的实验是用一根铁钉做多次实验,需要不断改变线圈圈数,记录、统计得到结果,耗时较长,稍有误差,容易出错;而我的实验是将三根相同的铁钉固定后,绕上不同匝数的线圈,闭合开关同时吸引回形针(相同),比较三根铁钉上回形针个数直接得出结论。

改进后的实验节省时间、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对比性强,学生容易得出结论。课本上的实验没有开关不容易控制电流的通断,操作麻烦,我的实验引入了开关,这样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使实验比较严谨,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四、实验原理 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电流相同时:通电导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吸引地回形针数目越多。 五、实验的教学目标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多磁力强,吸引的回形针越多;圈数少磁力弱,吸引的回形针少。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用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会开展合作的乐趣。大胆想象,有根据地假设,能够以好奇的态度做检验假设实验。 六、实验的教学内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是“电磁铁磁力”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通电导线管产生磁,磁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强,圈数越少磁力越弱。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演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结合课本中电磁铁搬运重物的图片向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电磁铁,为什么有的磁力强,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具有独立的传授特色,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实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的设计或者实验材料的选用,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身居一线的科学教师因地制宜进行改进。其实这种改进就是创新。 一、改进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方式就是老师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详细而周密地告知学生,甚至将实验现象、结果也公布于众,学生只“照方抓药”动动手就完事。如鄂教版五下第12课《怎样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实验,验证性实验如案例方法是:1.老师先告诉了实验结果,用水冲叶轮,水轮就会转动起来。2.出示实验材料。3.告诉注意的几点。4.老师演示、学生观察。5.总结验证结论。而这种验证实验,是走过场,平淡枯燥。如果改用探究性实验,水分两色,效果明显不一样。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在老师启发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其探究性实验方法是:1.提出问题:用水冲洗、水轮能转动吗?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一猜; 3.制定研究计划(1)实验方法、对比法;(2)器材选用是:小水轮、水、水杯;(3)需要改变 的是:水冲的高度; 4.实验记录; 用水冲水轮转动快慢记录表 5.实验操作并收集证据,学生观察并轮流实验、作好记录; 6.分析与论证,师生共同分析论证、推断,得出结论; 7.总结和评价; 8.结合水力发电进行拓展与交流。 二、改进实验材料,选择“活性”材料为好 所谓“活性”材料,就是在大自然选取的有生命力的材料。它的音容笑貌未变,学生能直接感观,拓展新知。 如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观察蛙在水中运动是蹼足的作用》。我们必须走出教室,去池塘或河边选择“活性”材料,亲眼目睹青蛙蹼足是怎样游泳的。同学们会瞪大眼睛,细心观察,从中去发现,了解蹼像船桨,是帮助游泳的。有的学生还发现蛙腹内充足气,以增强水面浮力,学生智力自然拓展,效果倍增,老师授课轻松,学生也感快乐。

小学科学说课稿完整版

小学科学说课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科学说课稿《七色光》 平乡学区中心小学张丽敏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平乡镇中心小学的科学教师张丽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七色光》。 一、教材分析 《七色光》是“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前面三课的深化与延伸,起鼓励学生将光与生活相联系的作用。本课由“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制造彩虹”,“红、黄、蓝三色光的混合”三项活动,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2.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探究彩虹的奥秘,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这节课的重点是:能想出制造彩虹的方法,难点是:分析彩虹的形成与什么有关?二、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参与其中,除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情境导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法外还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学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手实践、细心观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制造彩虹活动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与意图 依据“科学探究”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描述彩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一个新颖别致、动心触情的开头,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

小学科学实验竞赛试题

2011年小学科学实验竞赛试题 乡镇 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一改变物体的浮与沉 一、实验要求: 1、能通过实验证明物体的浮与沉是可以改变的。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正确填写实验记录。 二、实验器材:

主考教师_________________ 监考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 乡镇 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一改变物体的浮与沉 实验记录单:

2011年小学科学实验竞赛试题 乡镇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二导体和绝缘体 一、实验要求: 1?能正确的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2.能通过实验验证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能根据实验结果对物体进行分类。 4.能正确填写实验结论。 二、实验器材: 电池2节、电池盒2节、开关、小灯泡、导线、曲别针、塑料尺、干木条、

主考教师_______________ 监考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____

乡镇 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二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现象: 1?使灯泡亮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2?使灯泡不亮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体叫导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体叫绝缘体。

小学科学课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凝结》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面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能力。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适合小学生做的科学实验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如何着手 张成昌 1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2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3思考:火柴在蜡烛的上空点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呢? 材料:蜡烛、火柴操作:1、点燃一支蜡烛2、燃烧一会儿的蜡烛顶端烧成了杯状3、 将点燃的蜡烛吹灭4、吹灭后的蜡烛冒出了青烟5、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蜡烛冒出的青烟 时,蜡烛会立刻复燃讲解:点着蜡烛后,可看到蜡烛顶端的蜡慢慢熔化,顶端明显地烧 成了杯状,在“杯”中盛着熔成液状的烛油。然后,烛油沿着烛芯爬升上去,在烛芯上端达 到燃点而烧起来,在燃烧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烛油会汽化成“青烟”。显然,“青烟”就是 蜡的气体状态。创造:你知道水的气体状态是什么?你能用什么办法制造水蒸气 4与小朋友一起看了录像的小石头,对巨大的龙卷风把一个村庄卷得顿时无影无踪的恐怖场面记忆犹新。小石头对为什么会产生龙卷风感到很好奇。他去请教老师,老师笑着说:“我们做一下实验好吗?” 怎么做呢?必备用品:塑料瓶2个(盖要多备几个)、锥子、绝缘带(缠电线用)。1.在 一个瓶里装入1/3左右的水,在另一个塑料瓶上盖上扎两个锥子孔大小的瓶盖。 2.在装有水的瓶上扣上盖了盖的瓶子,并用绝缘带紧紧缠绕两瓶连接处,以防漏水。 3.倒过来让装有水的瓶子在上,然后像画圆圈似地摇动。摇动后放在原处观察。 如果不太顺利,再换一个盖子试试。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_汇编.

小学科学《磁铁的磁性》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 强”。在探究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小学科学实验竞赛决赛题

小学科学实验竞赛决赛题 教科版 三年级 1(实验题目:制作一张自己左手五个手指的指纹卡 实验要求:拓印的指纹清晰,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实验问题:你的五个手指的指纹都相同吗, 实验器材:铅笔、透明胶、放大镜、剪刀、白纸 2(实验题目: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 实验要求:温度计操作规范,能正确督促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问题:你知道温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实验器材:温度计、温水、铁架台、细线 3(实验题目: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并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实验要求:能正确操作,使杯中的纸倒扣在水中不会湿(或者使水中空玻璃杯中的空气流 向有水的玻璃杯)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问题:空气能被压缩吗,请说出一个生活中运用空气能被压缩的例子 实验器材:水槽、水杯、纸 4(实验题目:寻找淀粉的踪迹 实验问题:淀粉遇碘酒会变成什么颜色,碘酒中需要加水吗, 实验器材:淀粉糊、碘酒、滴管 5(实验题目:请你用量筒比较这三杯水哪杯多,哪杯少, 实验要求:正确使用量筒并读数。通过量筒的测量,鉴别三杯水的多少 实验问题:水有哪些特点,(没有形状、没有颜色、透明)

实验器材:量筒、3个形状大小不一的杯子并装入不同量的水并编号 四年级 1(实验题目: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要求:学生使用一节电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串联和并联)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问题:在这两个电路中哪个是串联电路,哪个是并联电路, 实验器材:小学电流实验盒,大号电池或教师电源 2(实验题目:请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小块肥皂快速的溶解。 实验要求:知道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运用各种方法加快肥皂溶解的速度。 实验问题:说出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 实验器材:烧杯、冷水、热水、小肥皂块、碾钵 3(实验题目:请你把一根大头针磁化并鉴别出它的南北两极。 实验要求:利用磁铁磁化大头针(握住磁铁的一极在大头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20~30 次),并能区分出它的南北两极。 实验问题:你能用它来辨别南北方向吗, 实验器材:小学磁铁性质实验盒、大头针、水槽、小泡沫块或瓶盖 4(实验题目:请你利用两个纸杯制作一个土电话 实验要求:能利用制作好的土电话进行对话 实验问题:请简单说出在纸杯中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过来的,(要点:物体振动发声,沿 着细线传播) 实验器材:2个纸杯、细线、牙签 5(实验题目: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课说课稿-小学实验课说课

小学科学实验课说课稿 导语:小学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课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说教材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 《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看完VCD,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1)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孔成像演示装置仪 卢龙县燕河营镇燕窝庄小学秦香云 一.实验设计意图 1.《小孔成像》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中的教学活动。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材料: 蜡烛、磨砂玻璃、白色屏板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 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 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 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 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1、白天上课时,一般阳光比较强烈,不易观察到烛焰的像; 2、由于空罐前后距离较短,很难观察到烛焰的各种成像情况;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金点子案例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大气压的存在 昌邑市育秀学校王鲁英指导教师:王鲁英 一、实验名称:小孔成像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特点 三、实验所需器材:八宝粥空瓶一只、薄膜、纸杯四、实验装置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将八宝粥空瓶有口的一端割掉,扎上薄膜;将纸杯去底,套在有薄膜的一端;八宝粥空瓶的另一端扎上小孔; 2.点燃蜡烛,将有空的一端对准烛焰,调节距离,直到在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3.调节孔与烛焰的位置,再观察像的变化。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小孔成像的实验在课本上是学生的动手实验,但总是薄膜上的像在教室展示时,非常不清晰,我发现用套上纸杯却非常清晰,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二)有魔法的空瓶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检验人呼吸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教师姓名:学校名称:教材版本:教科版 【实验教材分析】 本实验出自于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三课《运动 起来会怎样一》一课,从整个单元的编排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呼吸时 空气中氧气含量是有变化的,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实验原理】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知识与目标: 1、合理地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 、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重难点】 实验重点: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教学创新】 原实验的不足: 1、将点燃的木条放入到呼吸多次的空气中时,木条仍可以长时间燃烧。 2、学生在吹气的同时还要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那么到底是该吹气呢还是 该收集气体?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气球、橡胶管和吹气面罩组装成气体暂时储存装置来 加以改进。实验时,只需学生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吸入的空气全部吹入气球内即

可,如果要多次呼吸的空气,那么就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反复呼吸气球内的空气 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肺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往气球内吹气也更加地简单, 你想收集多少气体就收集多少气体,只要你的气球够大,最后这个装置还可以将 吹气与收集气体的步骤分开,先吹气再收集气体。 原实验的不足: 3、教材出示的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太过繁琐,学生一只手要拿集气瓶, 一只手要控制导管吹气,最后还要一只手盖玻璃片,实在不易操作。 4、学生吹气力度不易把控,吹气力度过大,会导致水花四溅,水溢到桌面 难以处理;吹气力度不足又把集气瓶中的出排不出来。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集气瓶、橡胶塞和玻璃导管组装成新的排水装置来加 以改进。实验时只需将集气瓶装满清水,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 管即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操作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吹气力度过大 而导致的水花四溅。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 装满清水的排水装置 2 套、集气瓶 1 个、玻璃片 3 张、气体暂时储存装置 1 套、金属夹 1 个、木条 1 根、废液缸 1 个、打火机 1 个、抹布 1 张、水槽 1 个 【实验步骤】 1、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取集气瓶一个、玻璃片 1 张,将玻璃片盖在集气 瓶口,贴上标签,新鲜空气收集完成。 2、收集一瓶只呼吸过一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 气,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 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3、收集一瓶呼吸过多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气, 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紧接着用手捏住鼻子,用嘴继续呼吸气球内的空气。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 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