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积和体积单位_教案教学设计_1

体积和体积单位_教案教学设计_1

体积和体积单位_教案教学设计_1
体积和体积单位_教案教学设计_1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2.1平方米、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二、探究新知.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板书课题:)(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1.教师演示实验: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方法: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

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二)认识体积单位.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量

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3.认识1立方米.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长度单位:线段面积单位:正方形体积单位:正方体(三)计量物体的体积.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板书)(四)反馈练习.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四、随堂练习.1.填空.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五、课后作业.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体积和体积单位优秀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厘米的体积单位。 教具准备: “乌鸦喝水”课件,形状不同的长方体(两个)。 教学方法: 激趣引导实验验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答: 1 米、1 分米、1 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1 平方米、于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教学实施 1 .认识体积。 ( l )激趣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请看着课件上的画面给大家讲一讲。 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 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逐渐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追问: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 2 )实验证明。 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老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2 .揭示体积。 老师:请同学们先把书包从书桌里拿出来,在书桌里摸一摸,再把两本书放进书桌,摸一摸,最后再把书包放到书桌里,再摸一摸。 师提问:刚才三次把手放到书桌里摸一摸,你体会到什么?同桌互说,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第一次摸,书桌里没有东西,摸起来很空;第二次摸,感觉书桌里的空间变小了,但是不特别明显;第三次,书桌里空间更小了。) 师:书桌里的空间变了吗?(没有)为什么三次摸的感觉会不一样呢? (因为书和书包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 老师讲述: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了,书包把书桌里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 2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宣圩小学:张亚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物体的大小。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说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记作1c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厘米3的物体 说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分米3的物体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米3,记作1m3。 2、学生制作体积单位。 (1)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2)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3)用米尺在墙角出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3、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4、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讲明,从里面两量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dm3,可以容纳1升的溶液。 1升=1分米3 1L = 1 dm3 1毫升=1厘米31ML =1 cm3 三、课堂练习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

长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学设计3.31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孟新龙 教材简析:北师大出版五年级下册第63-67页。长方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正方体学具、学习卡、课件。 课前交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一起唱一首歌(热情参与)。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吗?孟老师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这个节目。这5个小朋友你最喜欢谁?(学生畅所欲言)。知道孟老师最喜欢谁吗?(神秘)他是个阳光男孩,他敢于表现、善于观察,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没错,他就是天天,希望大家也能像天天一样:善于观察、归纳、推理。有信心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引入)师:天天跟爸爸又要去蒙古大草原录制节目啦,他们想买一个新的旅行箱,在商场看上了这款长方体的箱子,有大有小,天天说:“老爸,我有好多东西要带,买个大点的吧。”爸爸说 :“天天,我们可是要坐飞机去很远的地方哦,小箱子占的地方少,方便。”同学们,天天和爸爸的对话让联想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生:体积和容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Volume and volume unit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红色墨水的玻璃杯两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块各一块,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课题 1、感知课本。 (1)请同学们拿出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数学课本。问:根据近几天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么? (2)请摸一摸它的长、宽和高,要计量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2、信息激发。 (1)出示信息:数学课本的体积大约是248立方厘米。问:根据这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关于体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2)揭示课题:体积(板书) 二、引导观察,讲解新课 (一)教学体积的概念。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练继荣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二、设计思想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针对这一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数学试验法和小组探究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做两个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橡皮、文具盒、书包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再通过两个长方体大小的比较,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模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晰的表象。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在学生的眼里数学课显得枯燥无味,为了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乌鸦喝水”的课件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要求”和一些练习题用幻灯片出示,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气息,又节省了不少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五、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玻璃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几块、大小不等的木块、沙子、粉笔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各1个,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三棱架1个。 七、教学过程 (一)建立体积概念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031页的内容。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红色墨水的玻璃杯两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块各一块,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课题 1、感知课本。 (1)请同学们拿出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数学课本。问:根据近几天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

么? (2)请摸一摸它的长、宽和高,要计量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2、信息激发。 (1)出示信息:数学课本的体积大约是248立方厘米。问:根据这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关于体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2)揭示课题:体积(板书) 二、引导观察,讲解新课 (一)教学体积的概念。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师板书:空间)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 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实录授课教师:满玉霞 一、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五年级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二、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 1、在互联网上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教学设计及课件把精彩的环节结合实际灵活的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中。 百度视频:百度搜索:百度搜索:、白板课件准备两杯饮料、草莓和柠檬 3、课前播放《乌鸦喝水的》网上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百度视频: 【学生课前准备】 回顾面积与面积单位和长度与长度单位有哪些完成课前小研究 三、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p29-31的内容。 四、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已有一定基础前提上进行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比较生疏,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让学生亲手制作单位体积大小的模型、寻找生活中单位体积大小的模型、正确运用体积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的小大来教学。本课通过“比比谁喝得快”这一游戏引入,从比较几片柠檬与一颗青提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再通过两个长方体大小的比较,突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体积单位。进而引入“体积单位”的

教学。让学生制作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表象。并找出生活中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表象。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非常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大小的模型,形成表象。 1.比赛激趣,引发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游戏——比比谁喝得快,由于柠檬占了一定的位置,游戏不公平,从而转入讨论怎样才公平,在另一杯里加一颗青提,公平吗引出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大,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小——揭示概念。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体验,运用迁移类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体积单位时,教师出示体积大小很接近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学生出现了犹豫不决的为难情绪,从而陷入了认知矛盾之中,此时老师引领学生回忆面积单位的获得过程,在争辩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体与面的区别,通过迁移类推引出体积单位。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在认识体积单位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观察、初步感受,再通过亲手制作1立方厘米、1立方米的模型,并使之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估测一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即估体积的大小。整个教学过程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3.以练习为手段,多元设计,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练习设计层次明显,突出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 计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分析学生 学生对“物体”、“空间”并不陌生,它们只是“茶壶里倒饺子,一一不易出,词不达意”,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他们学会了规范表达,词能达意,使他们真正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认识了体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并让学生能根据物体的大小,确定用什么体积单位来计量。 四、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实物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1.认识体积 (1)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谁愿意看着画面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 学生说出: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状态。】 (2)实验证明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再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里,然后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就装不下水了)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教学设计 《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祝锡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 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体积和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中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意义。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接着,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然后,教材揭示体积的概念。最后,教材通过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所能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打基础上,揭示容积的概念。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体积和容积》是学生学习几何体积的开始,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具体的感性积累,本节课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主要充当了一个“先行组织者”为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呈现典型材料,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②能够知道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用具:课件、两个容积一样的烧杯、土豆、红薯,纸杯,和纸杯差不多大的瓶子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乌鸦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你们想知道乌鸦用了什么数学方法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

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小学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万州区汶罗小学牟建蓉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38~39页,40页“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能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动手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重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玻璃杯,水,鹅卵石,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长4cm,宽3cm,高2cm的长方体木块和棱长3cm的正方体木块,实物投影仪,1cm3的正方体模型,1dm3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取三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个杯子中)为什么?(因为鹅卵石占据了一部份空间,所以无法全部倒入) 2、这个情景肯定让大家想到一个故事——对,就是《乌鸦喝水》,乌鸦想出什么办法?最后喝到水了吗? 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在第3个杯子中放更大的一块鹅卵石,猜猜哪个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教师:对,物体有大,有小,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比较哪个物体大,哪个物体小,其实比较的是什么的大小? 生:比较的是物体的体积。 师:那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体积?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语解释什么是体积) 师:对。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二、创设矛盾情景,认识体积单位 1、激发兴趣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体积,那么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再出示一些物体)比较这些物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教案教学设计(优质)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教案教学设计 体积单位。(教材第38~40页) 1.认识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3的实际意义。 难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纸盒、橡皮泥、米尺。 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 师:你们的回答很好。那么什么是体积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单位,正确区分不同单位的意义,引起学生学习新单位的兴趣】 1.感受1立方厘米。 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这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们每组也有一个同样的正方体,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测量、探究交流,汇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师:说得好。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拿出你手中的橡皮泥做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吧!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看到同学们做得这么好,老师非常高兴。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分别拼出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 学生小组内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 生:1粒蚕豆、1粒花生的大小等。 【设计意图: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加强学生对1立方厘米的认识】 2.感受1立方分米。 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教具)这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你能说出它的特征吗? 生: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1立方分米的体积比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 师:说得好。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记作1分米3(dm3)。 师: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 生:1个魔方、1个粉笔盒等。 【设计意图: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加强学生对1立方分米的认识】 3.感受1立方米。 师:根据以上体积单位的推测,你认为1立方米有多大? 生: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米。 师:回答正确。它可以记作1米3(m3)。下面请几个同学用你手中的米尺到教室的角落搭一搭,看看1立方米有多大。 学生到教室角落搭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空间。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评价。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1立方米的大小,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m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PPT课公开课教案板书第四课时:教学内容: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目标: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1、计算体积用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填空: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单位单位单位说一说:计算长度用单位,计算面积用单位,计算体积用单位。1米=()分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1分米=()厘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二、新课: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 10×10×10=100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100平方厘米,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100×10=1000平方厘米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棱长改用厘米作单

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3)小结: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4)练习:5立方米=()立方分米1.5立方米=()立方分米2400立方分米=()立方米125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3.6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填写比较表单位名称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米厘米分米=10面积=100体积=100050×30×4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3、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钢板的体积:2.5×1.6×0.02=0.08(立方米)0.08立方米=80立方分米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7.8×80=624(千克)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求物体的质量公式为:比重×体积=质量注意前后单位是否统一。三、巩固练习:1、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20厘米=2分米2×2×2=8(立方分米)8.9×8=71.2(千克)2、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3、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四、作业: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体积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四、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量杯2个、石头一块、土豆一个,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若干,三角架两个,正方体盒子和奶粉桶等。 六、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今天第一次到咱们张家口西豁子小学来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尤其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是吧!老师非常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有信心吗? 我们上课前进行个小测试,看看照片上的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同学们纷纷猜测:有的猜爱因斯坦,有的猜爱迪生等等,也有的猜牛顿。 老师告诉你们,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他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过头部,知道他是谁了吧!(牛顿)如果这个苹果砸在你的头上,你会感觉怎么样?(学生说感觉) 牛顿被苹果砸到头部就发现了万有引力,为什么?

学生回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等 随着学生回答师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思考,相信你也会收获多多,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牛顿图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体积。 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量杯,量杯盛放同样多的红颜色水。(便于观察)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来做一个实验,请仔细观察,先比较一下这两个杯子的水,你发现了什么?(同样多) 对,都是300毫升。 师往第一个杯子放入石块,请学生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观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说明石块占有空间。 师板书:空间 师往第二个杯子中放入土豆(土豆比石块大),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放入土豆的水上升的比放石块的多,说明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同。师板书:大小 揭示概念:石块、土豆我们可以统称它们为物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师把体积概念补充完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概念。 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石块的体积。 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土豆的体积。 石块和土豆比谁的体积大? 举例比较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如老师与某学生比,老师和姚明比谁的体积大,讲台和课桌比谁的体积大等。(学生很快就能观察比较并回答。)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思考并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所占空间大小又是不一样的,从而理解体积的概念。) 2、引出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优秀教学设计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r e s c h n o f r c m e r c a u s e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厘米的体积单位。 教具准备: “乌鸦喝水”课件,形状不同的长方体(两个)。 教学方法: 激趣引导实验验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答: 1 米、1 分米、1 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1 平方米、于平方分米、 1 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教学实施 1 .认识体积。 ( l )激趣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请看着课件上的画面给大家讲一讲。 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 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 逐渐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追问: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 2 )实验证明。 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老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 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2 .揭示体积。 老师:请同学们先把书包从书桌里拿出来,在书桌里摸一摸,再把两本书放进书桌,摸一摸,最后再把书包放到书桌里,再摸一摸。 师提问:刚才三次把手放到书桌里摸一摸,你体会到什么?同桌互说,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第一次摸,书桌里没有东西,摸起来很空;第二次摸,感觉书桌里的空间变小了,但是不特 别明显;第三次,书桌里空间更小了。) 师:书桌里的空间变了吗?(没有)为什么三次摸的感觉会不一样呢? (因为书和书包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晋州市小樵镇实验小学杨巧辉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9-2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

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2、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1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重点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 “乌鸦喝水”课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厘米。 3.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2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若干个,收纳盒、一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播放视频动画) 【百度搜索】: 请大家观看短片后想一想: (1)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实验证明:石头真的占据了水的空间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

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结果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板书“空间” (2)哪只乌鸦喝到水了?为什么? 实验证明:物体大小不同,占据的空间也不同。 我们再来做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杯中装同样多的水,把两块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分别放入两个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3)比较实物大小,引出体积概念。 ①教师举例:点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学生,问:你们说他俩谁的体积大?和老师比呢?接着出示两摞数量不一样的作业本,问:哪摞体积大?为什么? ②网页举例【百度搜索】: 学生举例。 (4)小结: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引出体积单位 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长文体盒子,让学生说说哪个盒子体积更大,待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