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方法”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244.1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对英语后进生进行辅导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中国越来越热门,学校教育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城市有条件的学校从学前班就开设了英语课,农村小学近年来从小学三年级起也开设了英语课。
尽管如此由于我们农村小学信息闭塞,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农村缺乏使用环境,使得在教学中,英语这门学科中的后进生的人数特别多。
每次上英语课,总觉得师生之间的互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与学生的交流也相当困难,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用心的琢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一、营造氛围,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学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不会把学英语看成沉重的负担,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英语。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全能的表演者,通过说、唱、画、玩、演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愉快与轻松,从而喜欢上这一科。
例如我在教学“glad to meet you”一课时,设计了两人一组的见面表演活动,学生先相互挥手致意说“hello”或“hi”,然后轻拍自己的胸脯说:“i am___。
”再友好握手s1说:“glad to meet tou!”s2说:“glad to meet you, too!”这样趣味性的练习,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参与,打心眼里觉得学英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难,由此很快喜欢上英语,也敢于在英语课堂上表现自己了。
二、换位思考,有针对性地辅导对待后进生,教师不妨多运用换位思考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很多其它科目的教师去参加英语考试时都是两眼一抹黑,撞完a、b、c后,只能用“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
”来自嘲。
我想那些英语成绩总是排在后面的学生心里也有着说不出的无奈和沮丧,我们英语老师要多体谅他们,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帮助他们进步。
三、以点带面,进行激励性辅导老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和短处,后进生身上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扩大。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后方法”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解读辽宁师范大学/陈晶晶【摘要】“后方法”时代认为不存在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在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引导下,教师的角色需要随之转变。
本文即以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主体,探究在“后方法”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型的策略。
【关键词】后方法时代 大学英语教师 新型角色引言“后方法”时代始于上世纪末,“后方法”是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们总结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
“后方法”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后方法”中许多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如体验式、反省式、人本主义等,有助于改善当前高分低能的英语教学现象。
但切实落实这一教育理念,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后方法”时代,研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打破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势,启发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的热情,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水平,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一、“后方法”教学概述“后方法”这一概念最先由Kumaravadivelu提出。
随后无论在外语教学还是培训环节,这一方法都被应用。
除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外,Kumaravadivelu认为教学研究还应该包括进行教学活动所需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Kumaravadivelu提出的“后方法”教学这个宏观策略框架包括一条宏观策略和十条微观策略。
其中宏观策略由三个教学参数构成,包括“特殊性”、“实用性”与“可能性”。
微观策略则包括“增加学习的机会”、“促进课堂互动的合作式发展”、“减少学生的感知失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激活学生的直觉启发”、“促成语言输入语境化”、“语言技能整合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保社会的关联性”与“提升文化主人翁意识”。
宏观策略框架的提出,一方面帮助外语教师进行反思教学,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实践,来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
后现代教学论后现代教学论:一场教育的“新玩法”在教育的大舞台上,传统教学论就像一位严谨的老学究,一板一眼地传授知识。
而后现代教学论呢,它就像是从未来穿越而来的时尚潮人,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玩法。
咱们先说说传统教学论下的课堂吧。
那课堂就像是一个标准化的工厂车间,学生们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老师按照固定的模具,也就是教学大纲,把知识一块一块地往学生脑袋里塞。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规规矩矩地听和记。
这就好比是喂鸡,老师把一把一把的知识饲料直接扔给学生,不管学生能不能消化得了。
后现代教学论可就不一样喽。
它把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游乐场。
在这里,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小木偶,而是主动探索的小探险家。
老师呢,也不再是那个只会灌输知识的“知识搬运工”,而是变成了一个引导者,就像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给小探险家们一些线索,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宝藏,这个宝藏就是知识。
比如说在历史课上,传统教学可能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后现代教学论下的历史课,老师可能会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去模拟历史事件,去扮演历史人物。
这就好比是让学生亲自走进历史的舞台,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这样获得的知识可比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呢。
后现代教学论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就像一朵独一无二的花,有自己的颜色和芬芳。
传统教学论有时候就像一个大剪刀,把那些长得不太一样的“花枝”都剪掉,让所有的花看起来都差不多。
而后现代教学论呢,它就像是一个大花园的园丁,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朵花,让它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一个喜欢画画但数学不太好的学生,不会被老师批评为不务正业,反而会被鼓励在艺术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再看看评价体系吧。
传统教学论下的评价就像一把冷冰冰的尺子,只量长度,也就是只看成绩。
考高分的就是好学生,考低分的就被贴上差学生的标签。
10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8年7月Jul. 2008第19卷第4期VOL.19 NO.4一、方法概念的局限与后方法的产生在外语教学史上,人们对教学方法的探究由来已久,曾出现过几十种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自然法、交际法等[1]。
在听说法问世之后,语言教学进入明显的系统性和理论驱策(theory-driven)阶段,各种方法都有自己标榜的一套理论原则和课堂实践程序。
根据它们所反映的语言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可把这些方法划归三大类别:语言中心法(language-centered)、学生中心法(learner-centered)和学习中心法(learning-centered)。
各种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都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语言是系统、篇章和思想意识(ideology)的统一体。
理想的语言(二语/外语)学习和教学应是创造最大机会以促进语篇活动、人际活动和意念(ideational)活动的综合开展,从而使学习者外语的语言-语用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2]。
关于外语教学方法的多重演变,Rivers指出,有些看似全新的方法不过是一些现有方法的变体(variant),是用“新的术语改头换面来掩饰本质上的雷同”[3]。
在考察了2500年的语言教学史后,Kelly不由感叹,“本世纪很多标榜为具有革命性的教学理念不过是先前教学思想和程序的重新思考和命名”[4]。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对教学方法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信存在着现成的有待发现的最佳方法,认为教学方法可以成为整个教学的组织原则,方法具有普适性和跨越EFL教学的新视角——后方法教学原则及启示内容提要:针对现有方法概念的不足,本文借鉴国外EFL教学的新理念,从后方法视角论述EFL教学的宏观原则,如学习机会最大化、理念错位最小化、语言输入语境化、语言技能综合化等;后方法教学的宏观原则超越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充分考虑到外语教学涉及的诸多因素,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后方法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策略研究摘要: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被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的问题所困扰,教学改革也围绕教学方法选用而展开。
依据后方法教育理论,结合教学方法或策略应基于具体情境的原则,在综合分析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等具体情境基础上,结合后方法特殊性、可能性、实践性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后方法;教学策略;大学英语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5-02英语教学研究多数是针对老生常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之相关讨论或研究的期刊文章数量或者专著数量可以用惊人二字来形容。
人们期待研究给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灵丹妙药的方法,一蹴而就解决所有问题的,但视教学方法为仙药是不正确的。
无论是古老的语法翻译法还是目前甚为流行的交际教学法、任务法等,都不可能完美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他们总有着很多的可取之处,也存在令人不满的地方。
以备受推崇的交际法为例,在国内外对它一片叫好声的时候,很多学者对它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
如bax以《交际法之死亡》为题撰文,痛斥交际法的弊端[1]278;谢贤春以《后方法理论背景下的交际法反思与大学英语教学原则探讨》为题讨论它在中国情下的不适应性等[2]60。
针对教学方法众说不一的情况kumaravadivelu提出了“反方法”、“超越方法”和“后方法”的理论观点[3]11-19。
brown以及richards进一步指出外语教学正步入“后方法时代”[4]9、[5]244。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如成晓光、陶健敏、王蔷、郑玉琪等老师就“后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依据后方法教育理论,结合cet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是解决cet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后方法理论简述kumaravadivelu的“后方法理论”是“对方法的一种选择而非对一种可选择方法的研究”[3]12。
这就说明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固守某种方法。
后方法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强调的是“具体情境”的特殊性,即教学方法需根据教师和学习者所处的具体情境灵活使用。
2012年第04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4,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4期)Total No .304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后方法时代工科院校ESP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取向研究”(项目编号:10YB191)。
收稿日期:2011—12—30作者简介:曾玲娟(1983—),女,江西吉安人。
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后方法时代工科院校ESP 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曾玲娟(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99)摘要:工科院校ESP 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了ESP 课程的成败。
以生态教学观为指导,本文探讨ESP 教师该如何走一条可持续化的专业发展途径。
关键词:生态教学观;ESP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4—0115—02一、理工科专业ESP 与EGP 课程的比较ESP 课程与EGP 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
从教学目标来看,ESP 课程在理工科专业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从而为将来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服务。
ESP 课程是为了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与国际同行就专业知识进行口头以及书面交流的能力。
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EGP 课程的目的则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
从教学内容来看,理工科学生学习ESP 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EGP 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词汇、结构、语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
ESP 课程的词汇学习主要是专业用语如图纸用语、专业缩略语等的学习。
而EGP 的词汇学习则更为广泛,学生要学习各种类别的单词、词组、词语的搭配以及使用和表达。
在EGP 课程在英语结构的学习就是英语语法的学习,学习者学习各类英语句式、时态和语态。
ESP 课程内容包括ESP 的专业语法学习以及长难句分析。
2008年6月第2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EducationalResearchonForeignLanguages&ArtsJun.2008No.2
试论“后方法”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学何 婴(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摘 要:当前开展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推动了各种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为教师和教学研究者提供了教学法交流的机会,也促成了对教学法的广泛研究。实践证明,没有一种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全能教学法。即使过去盛行的一些教学方法也在受到质疑、曲解或摒弃。本文结合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后方法”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学应在具体的理论框架下,以相应的教学原则为指导,设计和组织好各项教学活动。关键词:“后方法”时代;课程改革;教学法;教学原则
作者简介何婴(),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英语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英语教学法。一、引言中国外语教学的历史往往是和教学法的历史紧密相连的。我国中小学把外语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始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付克2004:218)。之后在外语教学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外语教师和研究工作者们一直都在找寻一种理想的最适合中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外语教学逐渐受到西方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的一些新理论的影响,主要的教学特点呈现为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以后又陆续引进和尝试了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虽然不同教学方法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在一切时候符合一切学习者的要求(范文芳2000:443)。外语教学的历史似乎就是不同教学方法“轮流坐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发与实施,全国出现了根据不同的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教材;外语从中学课堂走向了小学课堂,走向了幼儿园。教学方法也更加的多样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小学英语,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到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教学组织方面,教师更注重到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师生的课堂互动;重视听说教学等。在实际教学研究中,谈得最多的,最受关注的往往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将既有的知识呈现、贯穿和渗透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法就是教师教学技能和技巧的展示。但是,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学法跟着教法走,教法跟着考法走;再如,有些教学公开课重表象不重实质。可以说老师在方法本身上做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但是却忽略了对语言教学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对社会环境、学生实际、教学实际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教师们如何认识教学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到底什么是教学法?中外学术界对此有争议。Anthony(1963)把外语教学法划分为三个层面:即解决对语言根本性质的认识问题的理论(Approach)层面;解决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的形式(Method)层面;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的技巧(Technique)层面。J.C.Richards和Rodgers(1986)等将外语教学法分为相互联系并能彼此派生的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2005)认为,教学法本身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有三个层次的概念构成:Approach是一个上位概念,主要体现为在哲学层次上对语言的认识,可以称之为关于语言教学的理念;Syllabus或Design处于中层,即如何依据语言教学理念去设计课程;Procedure或56:1972-Technique居于最下位的操作层面,主要指课堂教学的程序、技能技巧等。这三个层次合起来,才能称为一种教学法(Method),如图2所示:图1图2刘俊在“后方法时代教学法的重新定义”(2002)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定义语言教学法。作者提出的理论框架包括五个范畴的模式,分别是:历史范畴、建构范畴、发展范畴、情景范畴和反思范畴。这个框架不仅能使教师从新的途径来思考教学,而且为研究者和教师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机会进行课堂研究。笔者认为,英语教学法不仅仅是各种教学手段的直观呈现和直接运用,还必须融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描述实践问题,还要对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的师生活动进行规范。因此,教学法被理解为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观点或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解决具体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可以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而这种方法可能以固定的或不固定的几种教学方式()体现,如一问一答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采用的某种手段或技巧(q)来完成,例如操练(drills)、对话(dialogue)、角色扮演(role-play)等。另外还有一个教学艺术(art)和教学媒介(media)的问题。前者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所表现的个人特点和风格。后者是指帮助达到教育目标的工具,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电教设备、直观教具等等。此外,一定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教学思想的要求,要有理论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英语课程标准(小学)》实施建议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框架支撑下设计目标的程序化,即步骤的实施,活动的进行和任务的完成。
二、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我国英语教学界从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与此同时陆续引进了一些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如70年代侧重听说训练和句型操练的听说教学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其缺点和造成的结果也越发突兀,那就是忽视语言的内容与意义,导致教出的学生能自动地说出句型,但却不善于结合情景进行交际活动。80年代以来的英语教学,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言的功能项目为纲的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崇。它的优点是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等。缺点是缺乏确定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范围及其教学顺序的科学依据,语言形式和结构难以和功能项目协调一致等等。在这之后,从交际教学法派生出活动教学法。它是在任务型教学(Prabu1983)提出的同时,J.Harmer对活动(activity)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之后所提出的平衡活动法。Prabu提倡的任务型/过程教学法主张过程就是一切,教学要从需要学生执行的任务出发,取消任何有关语言形式或功能项目的教学,学生要使用语言来进行各种不同的工作,现行PEP小学英语教材的许多教学环节,如打电话,调查报告,自我介绍等教学要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完成。任务(task)是指交际定向的行为,是指处理或理解语言后要进行的活动,但不包括训练语言形式的活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教育部63)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52008年第2期 试论“后方法”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学modetechniue2001:8-7:
7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育部2001:145-147)J.Harmer提出了一条从非交际活动逐渐过渡到交际活动的连锁链,认为课堂活动应包括“呈现新语言(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交际运用(production)”几个步骤。简称PPP模式或3P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文派教学观影响。小学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与认知能力一样重要。体现出这种教学主张的教学方法有沉默法、暗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全身反应法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生本教育理念(郭思乐2000)的提出和实验为上述方法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究竟以上的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指导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近几年的一些调研工作,如亲历英语教学第一线听课,英语优质课评比,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评选,骨干教师培训等,汇总后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教学方法呈多样性和灵活性许多中青年教师都有一定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也都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为了能很好地展示教学能力,他们尽可能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讲故事,唱歌,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也被很多老师视为教学方法而被冠以相应的“故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有时在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中还出现几种活动形式的叠加,比如storytelling过程中穿插歌曲和角色扮演。有些老师明确指出自己选用的是任务型教学法,但在教案的设计,教学步骤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却折衷了几种教学方法。(二)对一些教学方法的认识和采纳有偏差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涉及任务型教学和交际教学法的研究很多。以任务型教学为例,06年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评比的参评论文有近1/3以上是探讨任务型教学的,其中有的文章仅仅是描述与记录任务型教学方法的操作过程,这类经验式的论文通常在结尾匆匆总结任务型教学的优点。也有少数文章反映出对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过定量研究,用实验的手段收集数据,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数据,最后才做分析,得出总结。总之,不论论文探讨的是任务型教学的哪一个方面,似乎都对任务型教学的优点有过分强调之嫌。即使是采用实验性研究,由于对教师、学生、班级等不同变量的控制,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等方面不够规范,因而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其实,作为国家对英语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任务型教学的提法必然是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提出的。但人们的领会出现了曲解,执行时出现了偏差。新课标下的英语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和“体验参与”,而任务型教学只是体现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之一。由于每一种教学法都缘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因而必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适合所有的人。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与某一人群的学习需要、目的、条件和环境等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恐怕没有一种可以称为普遍真理的教学方法。(三)“后方法”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学如果把一个世纪以来对于教学法的探索过程看作是教学法时代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外语教学已经步入“后方法”时代(post-methodsera)。所谓“后方法”时代,是指人们从过去单一的探索教学法进入到对于教学的本质、教学的环境、教学过程的探讨阶段。西方学者提出了“后方法”时代的语言教学观,即任何一种已有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环境。教科书、教学方法、技巧、大纲、课程、教师等等固然重要,但它们毕竟是外部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内因才导致了学习结果的不同。这就是我们不可能,甚至也找不到一种“万能钥匙”的原因。“后方法”时代的语言教学观将注意力从寻找最佳的办法转移到研究“个人差异”。它提倡教师应该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能判断学生的需求,用成功的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能正确评估教学效果(Brown2002:1)。在后方法论中,自主学习是其中的核心理念,自主学习者能把握自己的学习(Brown2001:45)。同样,教师也是自由的个体,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教学实施他们自己的教学理论(Brown2001:48)。按照J.C.Richards(1986)的观点,外语教学法体系是一个途径、设计和程序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彼此派生的有机体。其中途径是理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