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8
1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必修3第2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包含三个课时的内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其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反映的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通过本课我们会了解到古希腊先哲们突破了传统的宗教对宇宙自然的解释,用自己的头脑探索宇宙自然的奥秘,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决定作用,从而弘扬了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推动了此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等运动,为工业文明时代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理解和认识这些内容,把握其内在联系,都是很难的。如何把它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习参与热情显得尤为重要,促使学生由浅入深,继而思考人生信念,这些都成为教学设计的突破点。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古希腊神话和哲学名言,辨析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认识“关注人”的重要性;
2. 学生能结合材料,对比民主政治前后世界观的差异,感受“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革命性主张的意义,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结合情境,合理评价智者学派的主张,提高辩证思考的能力;
3. 学生能结合相关史料,通过比较、演绎推理的方法,概括苏格拉底的主张,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性;分析苏格拉底主张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差异,感受人文精神的发展;
4.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倡导的人文精神是进步的、光辉的,但它在当时社会上只是一股先进的思想细流,不是社会思想的主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教学难点: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 情境——材料——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教学过程:(40分钟)
【新课导入】图片新闻引入:(约2分钟)
2012年9月26日,希腊民众反对政府新一轮财政紧缩政策
欧债危机下,希腊人民仍旧醉生梦死
5万希腊人在首都雅典罢工、示威,反对政府制定新一轮财政紧缩措施。 欧债危机下,希腊的
2 福利政策仍居高不下,人们依然过着下午3点钟下班,一年拿14个月工资的生活。甚至于希腊人民仍旧对夜生活流连忘返。
【设问】人们不禁疑惑,希腊人民凭什么欠债不还还享受得如此心安理得?你们说说为什么?(希腊曾对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一是希腊民主政治另外则是西方文明之所在,西方核心价值观——人文主义,它的源头就在古希腊)什么是人文主义呢?今天就来学习它的起源
板书课题:《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一:
探究社会关系——智者学派
1.古希腊神话时代和公元前7—5世纪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约5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材料:《雅典卫城》和《奥林匹斯山的众神》并介绍雅典城的来历,烘托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人的世界观——神创造一切。
▼教师出示文字材料:公元前7—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名言:
抽象的数乃万物之本,由数而有形,由形而有物
——毕达哥拉斯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存在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
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里特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
【设问】以上两个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神话传说认为一切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但前7——前5世纪不依据神话说明万物的存在,而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存在加以阐述。深化认识:人的思考方式的转换,正是人的精神开始自觉的表现。这一部分的设计借由问题锻炼学生辨析和思考,深入感悟世界观的突破以及人文精神起源的难能可贵。
2.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和评价(约13分钟)
【讲解】人们思维方式转变,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并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但“人在万物中处于什么地位,人与人之间关系又怎样呢?”
【设问】智者学派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这一时代背景,充分感受政治、经济对于思想文化的影响(调动必修一的知识)。前后联系,纵横学习,融会贯通。
▼教师出示材料: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 “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
关于诸神,我不知道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的不存在
——普罗泰格拉《论神》
【设问】对比民主政治之前人们的世界观,此时普罗泰格拉对神什么态度?
3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于智者学派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相互作用的认识;通过设问对比世界观的差异,突出智者学派主张的革命性变化,以及其主张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本质: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
▼教师出示图片材料:
“东方之门”遭恶搞
【设问】“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观点有没有片面性?列举身边事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分析智者学派主张的片面性,以生活例子生动说明,加深理解,为过渡到苏格拉底做铺垫,承上启下。
【讲解】教师进一步强化评价智者学派主张的侧重点:要关注它在探索社会关系中,认识到不是神主宰一切,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也正是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
教学环节二:
探究人之内心
1、 苏格拉底主张及评价(13分钟)
▼教师出示材料:
希腊雅典民主衰弱的时代,与斯巴达长年的不休的争战,使得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信仰、法制等陷入了解体……苏格拉底为了其哲学使命抨击统治者,认为雅典之所以陷于无穷的纷争和灾难之中,都是因为人们只顾追求金钱名位,丧失了正义之心和美德。
——《凤凰博报·“认识你自己”的德性和智慧光芒》
【讲解】苏格拉底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转衰的原因时就曾提到:战争和灾难是因为人们只追求金钱地位,丧失正义和美德,抨击了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对美德的忽视。苏格拉底探究人的内心,从人的伦理道德方面重新诠释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他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设计意图】从智者学派的不足出发,将课堂教学引向苏格拉底的认知是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也让学生看到希腊哲学的发展有批判继承的轨迹。
4 【设问】你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力”?既然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对美德的忽视,那么他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是不是就意味着有思想力的人就是有美德的人呢?从苏格拉底的主张出发,他认为怎样的人能被称为有“思想力”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理解往往代表他们的最初认知,而根据学生认知逐层设问,学生更易于理解问题。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学生清晰感觉到二者的传承,从而体会到苏格拉底在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出示材料:克雷洛夫《熊和隐士》
一位隐士同一头熊成为好朋友。隐士在林间睡着了,熊在一旁守护他,为他驱赶着蚊蝇。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去……
【设问】砸下去的后果怎样?既然是好朋友,为什么还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它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主张?
▲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美德即知识,有知识则有思想力(理性),没有知识,甚至无法行道德 无知便是罪恶!
【设问】人怎样才能理性思考,拥有美德即知识呢?苏格拉底怎样推导出他的主张?
▼教师出示材料:苏格拉底与格老孔的对话
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决定开导这位青年。
苏: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
格: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
苏:那好极了,倘若目的能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家庭扬名,为祖国增光;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格老孔窃喜
苏:但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格:正像你所说的
苏:是不是让税收增多,让城邦先富裕起来?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 什么如何看待削减开支、国防力量?
格:没考虑、呃,不清楚、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管!@#¥%%……&*
苏:国家人口多,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倘若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苏:难道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
不认知自我
不承认无知
认知自我,承认无知
5 ▲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学生从对话中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精神助产术”,即不认知自我—不承认无知—认识自我,承认无知—获取知识,即美德—教育的重要—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部分内容晦涩难懂却又是重点,合理设置情境,寓教于乐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该情境,学生自愿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探寻苏格拉底的主张, 虽是看对话,却又似自己就是格老孔,加深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深意。只有深入理解并建立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理解苏格拉底主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2、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张(3分钟)
【讲解】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主张,逐层分析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设计意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课文中提到的不多,没有详细介绍他们的主张,但从认识的需要和知识的过渡上,引导学生理解希腊哲学中的价值追求,学生明确他们主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认识升华。
教学环节三:
归纳总结
如何看待此时的人文主义思潮?(回应标题,解析为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4分钟)
▼教师出示材料:
苏格拉底问道:“我可不可以从杯子里取一点出来,把它献给神呢?”……“我只是想向神祷告罢
了……用这杯中之物作为饮料,以此来向神许愿” ——《苏格拉底》 格:那怎么办呢
苏:你看看现实中凡受到尊敬的人都是知识最广博的人。如果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就应当努力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处理事务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地获得所期望的目标。
格:我懂了,我还是先去学习吧
▼教师出示材料:苏格拉底之死
他说:“我决不从任何朋友那里随便接受建议,除非经过思考表明它是理性提供的最佳办法。”为了维护真理和正义,他表示:“服从国法,是市民的义务。”于是他为真理而殉难。
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
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
“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设问】苏格拉底之死的种种细节中,体现了他怎样的个人品质?而他的这些个人品质与他的主张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妙呢?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加深学生的历史感悟,学生从苏格拉底极具理性的遗言中体会他对理性、道德的尊崇,体味伟大哲学家的身体力行,这部分的设计也与本课导入前后呼应:从现实进入历史后,又从历史回归现实,以古讽今 获取知识,即美德
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