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子成为唐太宗的才人,继而成

为唐高宗的皇后,再成为“大周”的皇帝,先后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将近半个世纪,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千二百多年以来,她的是非功过,始终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优劳天下;有人说她昏暗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时至今日,仍然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本文拟谈谈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供大家在研究武则天时参考。

一、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则天在世的时候。据文献记载,武则天临朝称

制时,骆宾王曾代表徐敬业攻击武则天,骂她是“秽乱春宫”的淫徒妖女,“掩袖工谗”的奸债小人,“包藏祸心”的杀人恶魔,“窃窥神器”的江洋大盗①。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王公百官、四夷酋长、远近百姓则把武则天视为顺天应人的明君,甚至在洛阳树立巨大的“天枢”,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②。武则夭死后,唐人对武则夭的评价曾发生过一些变化。神龙二年(706)五月,唐中宗给武则天举行隆重的葬礼。国子司业崔融在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全面总结了武则夭的一生,说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察朔”,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的“鸿业大勋”,认为武则天具有超乎常人的“英才远略”,高度评价了她的历史功绩③。但睿宗即位后,却采取了贬低武则天的措施:“复则天大圣皇后号曰天后”。虽然不久又“迫号夭后曰大圣天后”,“天后圣帝”,但对武则天的评价明显降低④。玄宗以其母昭成皇后窦氏为武则夭所杀,一开始也对武则天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先夭二年(713)“令毁天枢”。开元四年(716)降武则天“圣后”之称,改为“则天皇后”,同时改题高宗庙内“天后圣帝”神主为“则天皇后武氏”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朝臣揣时希旨,甚至公开上书,说武则天篡国夺权,应予以贬斥⑥。后来玄宗认为武则天的施政纲领不错,加之武惠妃得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怨,唐玄宗基本上还是肯定了武则天。盛唐以后的统治者对武则天是相当尊重的,不仅把武则天绘进《历代圣贤图》,而且每当春耕时节,都要让有关人士进献武则天所撰写的《兆人本业记》,效法武则天进行劝农①。此外,在乾陵献殿中所塑造的武则天依然是天子形象②,皇帝和百官朝渴乾陵时,都要向她行天子之礼。这些情况说明,最高统治者是肯定武则天的。但文献中没有他们对武则天进行总评价的记载。从史书记载来看,中晚唐人谈到武则天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改朝换代,一是纳谏用人。对于前者,曾有人表示异议。肃宗时,宰相李泌在劝说肃宗的过程中编造了“天后方图临朝,乃鸡杀孝敬”的故事⑧。德宗时,左拾遗沈既济上书反对在国史中给武则天立“本纪”,说武则天“化司燕啄之踪,难于备述”。其后左拾遗元镇、宰相令狐楚、御史大夫李景让等对武则天改唐为周亦有所指责④。对于后者,则多持称赞态度。德宗贞元八年(792),名相陆蛰上书论时政得失,在谈到求才问题时说:“往者则天太后践柞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播,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默,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⑥宪宗元和年间,名相李绛也说:“武氏命官狠多,而开元中有名者皆出其选。”⑥同样对武则天的用人方略作了充分的肯定.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专叙唐朝史事的《旧唐书》问世。《旧唐书》的作者在“褒贬以言, 孔道是模”的方针指导下,对武则天任用酷吏、改朝换代的事和武周政治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说“李氏自武后移国三十余年,朝廷罕有正人,附丽无非险辈。持苞直而请渴,奔走权门;效鹰犬以飞驰,中伤端士。以致研丧王室,屠害宗枝。骨鲤大臣,屡遭诬陷;舞文酷吏,坐致显荣。礼仪无复兴行,刑政坏于犬马,端挨出阿党之语,冕旎有和事之名,朋比成风,廉耻都尽”刃。甚至把武则天与荒淫无耻的韦后相提并论,说“韦、武丧邦,毒悴蛇馗。阴教斯辟,槟风寝毁”⑧。

“龙鳌易貌,丙殿昌储。胡为弯昊,生此夔魁?夺攘神器,秽裹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⑧。有时,在抨击武则天的过程中,也为她说几句好话,如“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轮,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食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被裸之儿,姐酸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说议,时礼正人,初虽化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O。但总的看来,是否定武则天的。

北宋初年,赵匡撤曾对历代君主的治乱得失进行过研究。他在谈到武则天时说:“则天,一

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从说话的语气上看,对武则天颇有几分肯定。仁宗嘉佑五年(1060),《新唐书》修成。在《新唐书》中,欧阳修、宋祁等人模仿“春秋笔法”,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武则天,说“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栽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拟之比邪?@“武氏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①。但是,欧阳修等人只是反对武则天参预朝政,任用酷吏,杀戮宗室大臣以及改朝换代,并不否认她的政绩:“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虽逐嗣帝,改国号,然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僧于上而治于下。”②这种评价显然带有部分肯定的意思。《新唐书》修成不久,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写作。《通鉴》隋唐纪是司马光在范祖禹草稿的基础上删改而成的。范祖禹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特别反感女人专权,对武则天颇有微词⑧。司马光也推崇儒家思想,重视君臣父子的秩序。他在《通鉴》中采用了旧史中有关武氏过恶的一些记载,但对武则天贬责较少,在某些地方还表现出赞赏的态度。如在写到武则天的用人时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之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黝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兢为之用。”④及至南宋,随着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越来越低,但也不是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史载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对武则天极为痛恨,他在《通鉴纲目》中多次贬责武则夭,说武则夭“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绪绅,其祸惨矣!”胡致堂对武则夭也很仇视,认为武则夭有九大罪状,即:“以才人蛊惑嗣帝”,“找杀主母”,“默中宗而夺之位”,“杀君子之三人”,“自立为帝”,“废高宗庙”,“诛锄宗室”,“秽德彰闻”,“尊用酷吏”。在他看来,“武氏之祸.古所未有也”。不过,他并没有全面否定武则天,对武则夭的任贤和才干仍作了肯定。他说:“武氏虽肆行诛杀,而当时号为贤士则未有死者,惟所宠信邪恶之人,反多不免。如狄仁杰、徐有功、朱敬则,宋碌之徒,则保护尤力,其与庸君远矣。’,“太后不以内璧之私屈外庭之议,肯自抑断以伸正直之气,其与汉文听申屠嘉困邓通何以异哉!使其生为男子而临天下,其雄才大略殆与孝武等矣.”⑤洪迈更认为,武则天无须生为男子即可与汉武帝相比美。他说:“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世人之所以憎恨“二武”,主要是因为他们都重用过酷吏,“巫蛊之祸,罗织之狱,夭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⑥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出于对骆宾王的崇拜,极力贬低武则天,竭尽谩骂攻击之能事。他说:“恶之穷天地亘古今者谁乎?武婴是已。吾求其庶几万一者,于数干年史册之间,而弗睹也。意者亘数千劫之前有之乎冬吾知其堆婴独也。合蛋尤、商辛、王莽、董卓、曹操、朱温、萧莺、赵高、林甫、秦桧而为一,足以当婴乎?恶未也。”⑦在胡氏看来,武则天是夭地间最坏的人,罪大恶极,无人能与她相比,即使把历史上的那些暴君俊臣的罪过加起来,也没有武则夭的罪过大。与胡应麟同时的思想家李蛰不同意胡应麟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指出:“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夫所贵乎明王者,不过以知人为难,爱养人才为急耳。今观娄、郝、姚、宋诸贤,并罗列于武则天朝,追及开元,犹用之不尽。如梁公者,殊眷异礼,固没身不替也。宋碌刚正嫉邪,屡与二张为仇,武氏亦不过也。何以?贤人君子,固武氏之所深心爱惜而敬礼者也。”⑧显然,李蛰是肯定武则天的,而且对武则天评价很高。

到了清代,王夫之因对异族统治不满,又无能为力,遂借古讽今,鞭挞历史上的“篡夺之

君”,称武周政权为“伪周”,骂武则天是“嗜杀之淫抠”,认为“武氏之恶,浮于韦氏多矣!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万世闻其腥,而无不思按剑以起”①钱大听在《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也对武则夭持否定态度。史学家赵翼则认为,武则天残忍好杀,“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但她知人纳谏,于“用人行政大端,则独握其纲,至老不可挠撼”,故“不可谓非女中英主也。”②此外,清人在诗文中对武则天也有所评价。如王庆澜《乾陵》诗云:“坤德乃乘乾,月魄辄掩日。其才虽是雄,毋乃太突兀。昔称则天后,速谓天可则。宇宙创奇局,今古竟无匹。来自魔道中,帝亦莫之佛。六咖忽冕旎,廿年不巾帼。能用狄梁公,岂曰非圣哲。更喜独怜才,弗怒宾王檄’,⑧。程应权《乾陵》诗云:“听政日垂帘,奇局秦创始。继者一辈辈,效攀而已矣.武婴奇外奇,毅然称天子。作用亦卓卓,英主不过尔。宇宙五千年,一官一家耳。北朝忽崛起,鼎足遂同峙。黄巢入长安,唐陵应劫毁。风雨声萧萧,此人独不死.”④从这些诗歌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是较高的。

现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现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是从本世纪初叶开始的。1919年“五四”运动后,人们开始用新的

眼光看待武则天。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从争取女权的角度出发,撰写了一批呼吁妇女解放的文章,对武则天进行了较高的评价⑤。三四十年代,史学家对武则天态度不一,文学家则倾向于全面肯定。1935年,宋之的写成多幕剧《武则天》。1943年,田汉又写成京剧《武则天》。两个剧本基本上都是把武则天塑造成了正面人物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研究走上正轨,武则天成为史学界最关注的历史人物之一。50年代至60年代前半期,曾有不少史学家对武则天进行过研究和评价。岑仲勉认为武则天居心疑忌,秉性残酷,“即使撤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二十一年,实无丝毫政绩可纪。”⑦吕思勉也认为武则天是暴君,不仅滥刑杀人,残酷异常,大兴土木,奢侈腐化,御边无方,而且不能用人,所用“皆昧死要利之徒。’,⑧杨志玖、吴枫、昊泽、张家驹等人则认为武则天对历史是有贡献的。其主要贡献是打破了关陇贵族集团对政治的垄断,促进了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⑨剪伯赞、吴晗、吕振羽、尚锥等人也认为武则天是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1960年,郭沫若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四幕历史剧《武则天》,以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对武则天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高度肯定了武则夭的历史功绩“。这个剧本在狂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学术界有关武则夭的讨论出现了空前热列的场面。缪钱、若思等人不大同意郭沫若的观点,认为武则夭增殖户口、奖拔人才应当肯定,但她重用酷吏、滥杀无辜、自坏长城、御边无方、赋役繁重、崇信佛教、助长兼并,缺点也是相当严重的①.赵吕甫撰文与缪锥商榷,提出相反的看法,韩国篮亦认为应对武则天作出肯定的评价②.汪筱进一步指出:武则夭“帮助了普通地主的兴起,进一步打击了大地主、豪强地主”;“基本上消灭了关中地区的军事贵族的部曲、佃客制,为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凭这两点,就可以充分肯定武则天”③。6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前半期,由于受“文革”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有关武则天的研究和评价出现了很大的波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没有人再去关心武则天评价的事。1974年,韩国盟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评武则天》一文,重新提出继续评价武则天的问题。但这件事很快被“四人帮”所利用。“四人帮”的御用文人为了吹捧江青,极力拔高武则天,在极左路线和影射史学的指导下,掀起了一场评价武则天的“热潮”。在这次“热潮”中,武则天被打扮成了“尊法反儒”的女政治家④。“四人帮”跨台后,学术界发表了数十篇“拨乱反正”的文章。这些文章出于对“四人帮”的义愤,大都对武则天简单地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何妆泉、熊德基、魏良嫂等人的文章虽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也认为武则天是“野心家”、“阴谋家”,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倒行逆施;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比两汉、明、清都要推迟三五十年,正是武则天统治的恶果⑤。80年代初,学术界逐渐冷静下来,对以往武则天的研究和评价进行反思。黄永年撰文对郭沫若的武则天研究提出异议⑥。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⑦。高光晶、戴承杭则认为她“是一

个应该基本否定的历史人物。”⑧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武则天的研究和评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鉴于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及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武则天问题上所存在的重大分歧,中国唐史学会成立了武则天研究会,组织了五次全国性的武则天讨论会,出版了《武则天与乾陵》、《武则天与洛阳》、《武则天与文水》等文集,极大的推动了武则天的研究工作。从1985年到现在,有关学者撰写了近200篇论文,从不同侧面对武则天进行了研究或评价。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武则天是有功绩的。有的学者还认为,“与世界中世纪所有的女皇对比,武则天是28位女皇中的佼佼者;与吕后、冯太后、慈禧太后对比,武则天谋略、胆识、权术最高明,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与高宗、中宗、睿宗相比,她最有才能,是成功的皇帝”⑧。但仍有部分学者坚持否定武则天的观点,认为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风气都显示丫全面的倒退。武则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她的残忍酷虐、好杀成性以及倒行逆施的统治方针,使她的统治成为唐代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给当时的社会和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胡如雷认为对武则天应当基本肯定,但不宜评价过高。。这一阶段还出版了四部关于武则天的论著,即胡戟的《武则传》。这些论著对武则天的评价,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但是,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对武则天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对武则天的研究和评价,仍是摆在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务。

三、关于武则天评价的几点思考

纵观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武则天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人们对她的评价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甚至尖锐的对立。

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武则天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一生的经历非常复杂,无论是少年时代、初入宫闹、

削发为尼、荣迁国母、参预朝政、临朝称制,还是镇压反叛、走向皇位、改朝换代、治理大周,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本身不好评价。特别是文献中有关武则天的原始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史书中有关武则天的记载很不全面,而且常有矛盾之处,给人们正确认识武则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关于太子弘之死,两《唐书》记载不一。《旧唐书》卷5《高宗纪》载:上元二年(675)四月“己亥(25日),皇太子弘芫于合璧宫之绮云殿。”同书卷86《高宗诸子·孝敬皇帝弘传》载:“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亮,年二十四。叹新唐书》卷3《高宗纪》却说: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后杀皇太子。”同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说:“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廷,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鸡杀弘。”究竟太子弘是病死的还是被武则天杀死的,仅凭两《唐书》很难断定。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评论者各取所需,肯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次,历代评论者评价武则天的标准不尽相同。在封建时代,多数评价者以儒家经典、正统

观念、三纲五常及自身的好恶为标准。否定武则天的人如范祖禹、朱熹等无不把武则天的改朝换代视为“篡逆”,列为滔天大罪,甚至以性别断是非,极力攻击武则天。即使一些为武则天说几句好话的人,也对武则天的参政表现出愤恨。洪迈、陆蛰等人则以纳谏用人为标准,肯定武则天是明君。本世纪以来,一些学者重新提出评价武则天的标准.如昊晗认为,评价武则天应根据唐人对她的态度,而不应相信宋以后的传统看法。郭沫若认为,评价武则天,应“以她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为标准。”许多学者都赞同这些观点,但在具体评价武则天的过程中往往各持一端。评价的标准不同,当然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再次,对武则天研究的程度不同,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古代人论及武则天,多是就事论事,多数人并没有对武则夭进行全面研究。现代人对武则天的研究较多,但不少评论者急于给武则天下结论,并没有对武则天进行全面、深人的探讨。对于有关武则天的某些具体问题,虽然展开过讨论,但也不够深入。比如关于武则天的用人问题,有人认为武则天发展科举,创立殿试,求贤若渴,用人唯才;有人则认为武则天破格用人实际上是奖励投机钻营,所用之人主要是外戚、男宠和酷吏。武则夭的用人情况到底怎样?没有一个落地有声的答案.有关武则天重用

酷吏等问题的讨论也是如此。这样当然不易看清武则天的本来面目。

此外,历代对武则天的评论,往往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如唐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曾受到

最高统治者态度的影响。宋元以后的评论曾受到理学的影响。本世纪以来对武则天的评价曾受到“文革”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容易使评论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看来,正确的评价武则天,使人们对武则天的认识逐渐统一,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长

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对武则天的认识

我对武则天的认识 班级:国贸1202 姓名:李江学号:201243070207 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她的智慧以及领导才能为后世百姓和文人津津乐道,千百年来不休,但同时,也有人对她的狡诈、狠毒不齿,她就是武则天,历史上一位争议颇多的女性。深深地被她身上的魅力所吸引,我总是对有关她的历史很感兴趣,也有着自己对她的看法。 她本唐太宗的才人,却成为唐高宗的皇后,最终还开创武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是什么促使她完成了这一巨大转变?有人说是因为她攻于心计,心狠手辣,而我看到的则是一个不服从命运安排,勇于追求的女子。封建社会的女性大都受到过封建教条的摧残,女人似乎注定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便是最鲜活的写照。在武则天之前,也曾有女性在政治上有过较大建树,如汉代坚韧刚毅的吕雉,扶持了三代明君的窦太后。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武则天一人称帝,她的成功是无人能及的。我敬佩她的勇气,群臣反对,她仍冒天下之大不韪,登上皇后之位,勇敢地追求他所想要的;我欣赏她的大度,重用那些曾极力反对她的臣子,并广开言路,不拘一格举用人才,从而开创了“贞观遗风”;我赞扬她的伟绩,尽管她曾经为了达到一些目的,而采取了十分狠毒的手段,但她的成功是历史所无法泯灭的。 武则天从以皇后掌权,到由皇帝退位,共当政近五十年。在她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中,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以下,我将对武则天掌权期间的几点做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广开言路,善纳诤言。在部分人眼中,由于武则天登上后位后残害王皇后,陷害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大臣,认为她心胸狭隘,不能包容他人。但是在治理国家时,武则天十分敬重直言敢谏的臣子,尽量采纳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的言语有所冒犯,她也能加以宽恕,比起唐太宗毫不逊色。虽然有些臣子的话语触及她的隐私,甚至劝她退位,但她仍能大度包容,并不降罪,有的甚至还受到奖赏。只因他们说这些话是出于对国家安定的考虑,因此武则天站在国家统治者的立场上,撇开个人恩怨,只为国家安定。比如在谏诤中涉及她的个人私生活的朱敬则就曾得到赏赐,后来还被提拔到宰相地位。另外,当武则天读完《讨武曌檄》后,她的第一反应并非愤怒,而是赞赏此文文词漂亮,并对没有发现骆宾王的才能感到惋惜。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此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上情得以下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作用。而当今社会,一些政府部门的上访举报制度形同虚设,部分官员甚至还对上访人员进行打压,很少听取下属和群众的意见。的确,拥有权力的人总是容易迷失方向,但武则天站在权力的最高峰却能做到广开言路,善纳谏言,这实在值得一些官员反思、借鉴。 (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武则天一再下令劝课农桑,并采取强硬措施,地方官的升降以当地农业发展好坏为标准。农业发展得好,家家有余粮的州县长官可得到升迁,而“为政苛滥、户口流散”的州县长官则会贬职,甚至面临杀头的危险。此外,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自己写了一本农书的皇帝,名为《兆人本业记》,在她死

选修课:简述武则天的成就

简述武则天的成就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政治成就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较清明 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二、经济有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 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达。武周时期的交业事业,亦相应发达。 三、国力很强盛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四、文化已发达 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武则天的_改制_及其评价

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O李志贤~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以 最保守的估计,她开始参政的时间,应该是始于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当时, 唐高宗李治因风眩不能视事,故国家一切奏 章之批驳与国事之策划,都由已经被立为皇 后的武则天代为执行。事实上,武则天在唐 高宗死后,便积极地布置她临朝称制,改朝换代的格局。为此,她一方面大力打击反对其 政权的朝中王公大臣,消灭他们的势力,另一方面,她主张“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适于事”①,认为时代既已改变,便不能遵循陈旧的方法,应按照新创的标准进行变革,以适应当时的需要。因此,她在官制、年号、服饰、文字及其他方面标新立异,别立系统,表现出其政权的特色与新气象,当然也蕴含着渐改政制,使人们逐渐摆脱李唐王朝影 响力的政治作用。据(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记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 天被迫退位,中宗重柞,二月甲寅便采取了一系列复辟的措施:“复国号,依旧为唐。社傻、宗庙、陵寝、郊祀、行军旗帜、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阁、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神都依旧为东都……”根据这个记录来看,很明显的,在武则天专政期间,可说是无所不改。 一、改换新政权的标志 武则天的第一项改制是在新政权的标志 方面。篡唐天下,另立新朝,她当然要先改国号。除了改国号为“周”,迁国都于洛阳之外,她也更易旗帜。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 月,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时,“旗帜 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②。到了天授二年(691年),即她称帝后的第二年,再将 “旗帜尚赤”③。光宅元年,她在易旗帜的同时,也下令“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④。在服饰方面,除了改换颜色外,武则天也几度修改朝廷官员佩带鱼符的条规。垂拱二年 (686年)二月,她“令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⑤。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又“改内外官所佩鱼并作龟”⑥。 武则天也依周历更改正朔。她在载初元 年(689年)正月,“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 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

历史人物及评价演讲稿

周瑜——赤壁战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是周瑜——赤壁战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 首先我来叙述一下赤壁之战的故事: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计划,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图谋联合孙权抗

击曹操。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此时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

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封她的王朝号。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在政治上,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在经济上,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武周时期的交业事业,亦相应发达。在文化上,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武则天也有其过失,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人才。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任用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情激愤。武则天便反过来杀酷吏“以雪苍生之愤”,实际上酷吏们都是秉承她的命令行事的。表面上看来,

武则天作文素材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历史评价 整体评价 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 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史书评价 《旧唐书》评价: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 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 《新唐书》评价: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

历史人物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

武则天人物分析

武则天人物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才智过人、果敢深沉的女政治家,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后吕后,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清初的太皇太后孝庄。但是她们都没有改朝换代,一生都是以后妃的身份干预政治,没有踏出通往权力顶峰的最后一步。如果说武则天与其他女政治家有什么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那就是心性,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讲就是“情商”。 可以说,武则天对这个世界,对当时的政治、人物、社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她的人生道路。同样是遭遇情感危机,吕后为刘邦移情别恋的事自怨自艾,武则天则利用丈夫唐高宗的性格弱点和愧疚心理,谋求政治上的更高地位;同样是作为幕后的参政者,北魏文明太后采取怀柔政策,以保证皇帝不会对自己的野心产生怀疑,更不会在日后对自己进行清算,武则天则采取高压政策,让名义上的皇帝成为自己手中的傀儡,让这些傀儡失去与自己对抗的能力;同样是面对亲情与政治的冲突,孝庄太皇太后一直摇摆不定,试图在家庭关系与政治利益的平衡木上保持稳定,而武则天则毫无顾忌,使天平向政治一面倾斜,只要大权在握,丈夫、儿子、女儿都可以抛弃。 雁冀的《题乾陵无字碑》中写到:这里埋藏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但离开男子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爱与恨,难解分离。武则天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魅力过人的女人,她的魅力到底来自何处,她到底有着一个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本篇文章力求以真实的史料,站在心理学角度来来阐述武则天的心理世界。 后宫之地本就你虞我诈,不争也是争,“不进则退”这个词语恰到好处的形容了后宫的无奈,一个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保护自己,要如何全身而退,要怎样才能在每一个深夜睡得稍微安稳,走每一步都稍微安心踏实,那就要变强。常常不是人想争斗,而是她不得不争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则天曾经尝过许多屈辱,她骨子里拥有反抗封建皇朝的精神,她不服气也不认输,她相信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才能不再受辱,我们都扪心自问,换做是我们,我们能认输吗? 无法否认武则天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她所统治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给予保守的贵族沉重的打击,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言十二事,劝农桑,减少赋役,社会安定繁荣。武则天还大开志科,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她用人从不看出身,只看其才华能力,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也激发了老百姓读书求知识的热情,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郭沫若评价她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武则天的功与过及影响

武则天的功与过及影响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工程学号:00911111 姓名:侯天宇分数: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之遗风,下启”开元盛世“之伟业。在政治,经济,文化多有创作。为中国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究其评价也是众说风云。 关键词:武则天,功与过,中国发展,影响, 武则天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改革家。她在四十多年的统治生涯中以超人的魅力对中国的军事,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究其功与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功 1、政治清明 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2、经济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 3、国力强盛 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文化发达

温恢生平简介 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温恢生平简介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本文导读:温恢,字曼基,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汉灵帝熹平七年(178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他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曹操所属的重要谋臣和地方官。他先后担任曹操的县令、丞相府主簿、刺史、郡守。他举荐贤能,招揽人才,出谋献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温恢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温恕,为东汉末期涿郡太守。汉献帝初平三年(193年),温恕病死于任上,为了安葬父亲,温恢同家人一起,由涿郸回到故乡。是年,他才刚满15岁。但他少年有志,不以守财治业为生,决心投入当时纷争的社会之中,实现自己济世匡国的志向。因此,他将家财倾散于同宗,表明自己的心迹。他的这一举动,恰巧与西汉时他的同乡清名之士郇越相仿佛,州里将他比之为郇越。 步入仕途 后来,温恢得举孝廉,便历经三县县令,两郡太守,被曹操选任为丞相府主簿,监察吏治。曹操方与群雄角逐,意在统一全国,渴望得到—批辅弼之才。温恢深明曹操的用心,多方招贤引士,帮助曹操建立自己的基业。在温恢看来,凡能扶危济困、有节又孝行者,即使因此而犯法,也可举荐为官为吏,甚至可以重用。丞相府的司空军谋椽孙礼,于汉末丧乱中与母亲离散,后得知其母为同郡人马台奉养,对马台

十分感激,就将其全部家财赠予马台。不久,马台犯法当斩,受押于县牢,孙礼便利用自己的职权,打通县令的关节,纵放马台越狱。马台虽然得救免死,但他认为自己奉养孙母,是义气所使,而并非图得日后报答,因此,他并不感激孙礼救他越离死地。孙礼的孝母、忠友,与马台的义胆侠肠,都深为温恢赏识,他便将这些情况详细秉告了曹操,两人都得到曹操的宽免,并且,孙礼还得到曹操重用。 忠友孝亲,见义勇为,本质上都与忠君思想是一致的。忠友孝亲是忠于君主的保证,侠肠义胆,恰可以为君王死心踏地尽力。这正是曹操以及历代封建君主所需人才的起码道德标准。温恢所以赏识孙、马二人的行为,正是以这一道德标准为依据的。尤其是在曹操求才若渴的情况下,温恢能使孙、马得到宽免,甚至重用,更说明曹操的用人标准,以及温恢对曹操的深切了解。 曹操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温恢出任扬州刺史。扬州即今安徽淮南地区,南与孙吴对垒,又是曹操东南粮仓,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曹操才把他派到这里。正象赴任前曹操对他说的那样,曹操本想温恢留在亲近,但以此州事大,需重臣镇守,只好派他前去。临行,曹操又用“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的话来勉励他。这句话山自《尚书·益稷篇》,原意是歌颂伯益与后稷辅左大禹洽国的功绩,说只是由于有了伯益与后稷这样

武则天传记读后感

武则天传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武则天传记读后感(一) 我花两天读完了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感觉自己像一位历史的旁观者,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纵观了这将近半世纪的唐室兴衰,很畅快。关于武则天这个女人,其实说来也并不难懂,她的种种个性在她一生所作所为中显露无遗:机敏、沉着、精神旺盛、野心无限、对权利欲望出奇强烈、头脑清晰却也荒淫无度。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奇人,我只能在读完她的传记之后抚案长叹,遥想那个早已远离却真实存在过的年代,因为此人的功过得失,历史早已给出了最恰当的评价。但我一直好奇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女人如此胆大妄为,从一个卑微的才人走上至尊皇位? 这两个地位差别之大让人无法想象她的跨越,更何况是在女人的地位可以被忽略的封建时代。但她确实做到了,读完书后,我认为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起到决定作用的。 主观方面,是她的秉性成就了她。除了她的机智,冷静,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书中提到一个故事,当时太宗问武氏说:有一匹烈马,你如何驯服?武氏说:只要三件东西,一根铁鞭,一个铁锤,一把利剑。若不能用铁鞭制伏,就用铁锤,若还不能,就用剑刺进它的脖子。那时她只有二十多岁,这种不同寻常的勇气和狠毒是她日后的步步攀升的必要条件。同时,她的权欲是同她的攀升成正比的,从才人,到

昭仪,到皇后,到皇太后,最终到女皇,幸她是想不出什么更高的权位了,否则就成女神了。她可以为了权利而不顾一切,掐死自己女儿,谋害妃子和皇后,毒杀皇亲国戚,残戮忠良大臣与无辜百姓无数……这样的女人,史上少见了。背后驱使她的是与生俱来而不断膨胀的贪欲。 客观上,又是当时在位的皇帝助了她。之前太宗在位时,并不喜欢她,因为一个刚强有谋的男子是不会喜爱一个像武氏这样健硕精明的女子的。但机会在太宗驾崩后,当高宗这个软弱无能的新皇帝登基后到来。高宗是喜欢武氏的,甚至可以说是依赖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政业上,这就给了她很大的发展空间。武氏就这样步步为营除去一个个心头之患,继而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绝对核心的中央政治团体,等到高宗真正认识了她而转为痛恨她时,因年事已高身体虚弱而根本无力对抗了。武则天也就这样平步青云了,以历史年鉴学派的说法,她也就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产物。 主观与客观的条件驱使下,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我若去评价她的功过,这已无意义,只是在阅读历史时,让我发现在她的所作所为的不可思议中,其实也是有着必然方向的…… 武则天传记读后感(二) 上个星期到图书馆闲逛,又走到了人物传记区,看见了《武则天传》,我决定读一读,因为以前了解的武则天总是那样的不完整,所以这次,我决定仔细的读一读,这本书真的很厚啊。我读了一段之后

武则天传读后感

武则天传读后感(一) 武则天,曾经是我颇为崇拜的一个女人,原因很简单:她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记得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武则天》,那时就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度和威严。初中历史书上对她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书上讲她当皇帝的过程时只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这一切看起来多么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误导。 武则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武则天14岁入宫,因为太宗喜欢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宫中读了很多史书,深知宫廷险恶。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太子弘年少有为,对武后的做法经常不满,为了自己日后掌权不受威胁,武后竟毒死太子。后来的章贤太子贤(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后杀掉。高宗死后,她将三儿子李哲贬为庐陵王(其实这也不能怨武后,李哲还不如不当皇上呢),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我想,当时的阴森恐怖应该一点也不亚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屠杀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便立即起用了狄仁杰、姚崇等人,气象为之一新。政治清明,国家富足安定。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也许,如果一个女人想成为皇帝不用如此艰难,也就无须用那么多人的的性命做通向皇帝宝座的阶梯。毕竟,武则天只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非一个杀人狂魔。(这个想法在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所改变,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管是谁,想要得到那至高无上的权利,都要经过血的洗礼)。 林语堂的《武则天传》,我觉得总体上写得很好,因为比较真实。但我很讨厌他对武则天的评价:什么历史上最骄奢淫逸,最虚荣自私,最刚愎自用,名声坏到极点的皇后。也许,这与他写书的角度有关。毕竟,他是以一位唐室幸存王子的口气写的。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评价还是很不成熟。 在我的印象里,绝大多数皇帝比武则天骄奢淫逸,虚荣自私的多,然而却未必有她的智谋。而皇后呢?自然也不是个个贤德,宫廷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至于刚愎自用,我认为这个词用在项羽身上是贬义词,用在武则天上就大大相反。我从没听说过武则天有什么谋士或是智囊团,因为她比当时的任何人(除了狄仁杰)都更有远见卓识。其实有主见是相当可贵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发表时间:2017-05-19T10:52:41.43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5期作者:孙和平 [导读]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 陕西省铜川市阳光中学727031 摘要:长期以来,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绕不开的问题,也是历史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研究及评价历史人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同时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笔者结合自己对历史学科的研究及教学的体会,浅谈一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关键词:历史人物正确评价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人类历史上,唯有实践是检验任何真理也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有的历史人物的活动的主观动机虽然是好的,但是实践效果不一定好。有的虽然主观动机不好,但是客观效果却是谁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进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衡量一个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是看这一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先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要把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或特定的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评价,特别是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果脱离了时代,历史人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明确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和意图 人们常说,“古为今用”,“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板”,唐太宗也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说的就是从古代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身上吸取一些对当下政治有益的部分,而不是单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重要的是发掘其对后世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好的方面,去除一些不好的方面,使今人更好地看待我们的社会,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看待事业的成败得失,从而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这便是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用事实说话,让事实说话 评价历史人物说到底就是评价其一生的事迹及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而这就要求对历史事实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和修订,只有事实首先正确,才可能使结论正确,否则,基本史实不明,张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须有”的史实,则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我们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一般都会有众多的历史事件贯穿其一生,所以必须首先广泛的了解、占有这些基本的事实材料。通过占有丰富的材料,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正确的史实进行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坚持史论结合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样评价的历史人物才具有真实性,可信性。 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尽可能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 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当时的古人,不能从今人的喜恶出发,去不负责任地指责古人的缺失和错误,甚至拿今人和古人做牵强附会的类比,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讲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这虽然是对孙中山个人作出的评价,但实际上,不苛求古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中讲得好:“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邓小平曾说过:“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的评价,既高度赞扬了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空前成就,又对它所具有的弊端和腐朽的一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只有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两个方面,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人物,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此外,评价历史人物还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时代性原则: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史料的发现可能会颠覆之前的某些论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发展性原则:人物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对于不同的时代要赋予历史人物不同的内涵;多边性原则: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可能会产生不同评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评价人的阶级身份、个人修养、知识储备等不同也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青史凭谁定是非?”“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历史人物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功功过过都已成为过去,但是作为历史工作者肩负着崇高的社会责任,必须以崇高的使命感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历史人物评价这一重要工作,才能无愧我们的历史,才能无愧我们的时代。

蒙曼:精彩评说武则天

蒙曼:精彩评说武则天 蒙曼,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因主讲“武则天系列”而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蒙曼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解读唐史,评说武则天,不仅激发了广大听众对一代女皇的兴趣,而且加深了人们对唐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和认识。蒙曼讲解历史,精彩纷呈;评说人物,妙语连珠,充分展示了一位学者和教师的独特史观和高超口才。 一、设问——精确的导入语 蒙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会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去讲述,也不会平铺直叙地介绍事件的起落,而是带着问题讲,用悬疑吸引读者。”这正是她评说武则天的一大特点。蒙曼特别喜欢在每一讲的开头和结尾,运用设问的方式生发悬念,以引起听众对历史真相和人物命运的探究兴趣,从而导入正题。例如,她在讲第一集《则天家世》的开头,说了这样一段话: 武则天是一个奇迹。她在一个几千年来一直教导女子顺从的世界里雄飞高举,君临天下。在她的时代,禁区可以突破,命运可以改变,激情和梦想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气象;在她的身后,正史和野史,留下了种种扑朔迷离的记载,给这位传奇女子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蒙曼首先运用精确凝炼的语言,从人物业绩、时代气象和史书记载三个方面,概述了武则天的人生奇迹。然后用“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这一选择性的设问句,一下子就引发了听众对唐朝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关注兴趣和探究热情。这不仅是一个精确的总体性导入,而且在接下来发出一连串疑问之后,自然地导入到对武则天家世的从头叙说。 同时,蒙曼还十分善于在每一讲的结尾,通过设问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例如,她在讲第八集《两种命运》的结尾,这样说道: 到此为止,拥武派已经进入最高层,反武派也出去了三个,只差一条大鱼——长孙无忌还没有离开中央。天罗地网已经张开,尊为国舅、贵为宰相的长孙无忌又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 请看下集:国舅之死。 蒙曼在总括了前述内容之后,用一句设问引发听众对长孙无忌命运和结局的关注,这样就自然地导入到下集《国舅之死》。 此外,蒙曼还常常在讲述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随处设问生疑,这样层层设疑,大大增强了叙史说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二、论断——精妙的辨析语 评说历史人物,必然会涉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蒙曼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不仅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而且善于运用精妙的辨析语言进行推理,从而对此类问题作出论断。例如,她在讲第三集《狐媚惑主》的时候,这样辨析李治在感业寺与武则天见面的表现:现代许多学者不太相信《唐会要》的记载,他们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国家礼典,李治的随员肯定不少,感业寺的尼姑当然也不止武则天一个。他们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场合激情对立呢?但是我认为,这件事必定发生过,理由有三: 第一,文本的理由。《唐会要》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史书,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它和现在街头小报不一样,不是专讲绯闻的,没有必要制造这么一个谣言出来。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则天在感业寺待了一年,她盼什么?她就盼李治来呀,盼星星盼

1990_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综述

高校社科信。么2002年第6期1990一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综述 王翠改武则天一直是唐史研究中的热点人物,相关论文、著作不断问世,除了总体评价武则天之外,还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武则天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拟就1990-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一、总体评价 杨剑虹《武则天新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认为,武则天是一位震烁古今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后收入1999年出版的(隋唐历史人物评传丛书)从史实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再现了女皇的一生,对她的历史地位给以新的评说,认为武则天是一位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女政治家。此外,有关专著还有王涤武的(武则天时代)(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何磊的(武则天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曼春、梁恒唐的《大周女皇武则天》(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等。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人文杂志)1996年第3期)一文分古代、现代两个阶段阐述了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作者指出,武则天是一个既相当重要又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文章分析了出现分歧对立的原因,指出对武则天的评论往往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郭绍林《论古人的武则天地位观)((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指出,唐人对武则天的看法就不一样,主要分为三派:反对者、拥护者、隐忍者。至唐中宗复辟后,开始统一认识,取消“中兴”说法,认为母子相承、周唐一统。此后人们逐渐把她摈出帝王之列,修史者提出了年系中宗、事归太后的主张。胡如雷《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一文则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应当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但肯定中又应该掌握分寸,不能评价过高。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确实在继续发展,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个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与此相反,武氏的消极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进步起了拖后腿的作用。欧远方《一代女皇—再论武则天)((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一文对武则天时期的文治武功及其个人生活经历、生活作风作了评价,认为武则天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女皇,勘称“千古一后”,对武天的生活历史应从历史、民族、社会、文化观念诸方面加以分析,不能失之片面。刘炬、刘鸿雁《武则天是成功者吗)((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则对史学界的一个共识即武则天是位成功者提出了疑问。文章通过对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得出结论:武则天是个失败者,其最大的失误是改唐为周,失尽民心。此外,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事》((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高光晶、戴承杭《武则天不是肯定的历史人物》((求索)1993年第1期),姜同春(浅谈武则天的功过)((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94年第8期),黄永年(武则天真相)((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徐深、罗丽的(女学者论武则天)((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等也是其中的力作。 二、武周政权的建立 赵克尧在(武则天立周、继周成败论》((学术月刊)1992年第4期)一文中,从文化思想角度论述了武则天立周、继周的成败。文章指出,武则天为立周作了充分准备,使得立周顺利进行。但为立储困扰,最终导致继周失败。徐嫩棠的《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史学月刊}1995年第6期)一文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方面,分析了武则天称帝的原因。作者认为,贞观末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婚姻、庶族地主阶级的支持等是这位女政治家登上帝位的有利条件。谭昌寿的(武则天现象试析)((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对武则天参政的原因、夺取皇权的斗争及其政治局限性作了剖析。作者认为武则天夺取皇位的斗争分为三个阶段:李唐权力中心的瓦解、武氏权力中心的形成、武周政权的建立,并指出武周政权是唐初政权处于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勾利军、汪润元(武后之立一与高宗的“恋母心理”)((学术月刊》1995年第LO期)则认为,高宗的“恋母心理”是武后得立的主要原因。 三、武则天与政治 胡如雷的(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儿个问题)一文认为.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生活陷于病态的状态,产生了诸多弊端,与贞观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分析了武则天推行的路线及其政治下场、悲剧结局,认为她并不知道自己实行的究竟是哪家的政治路线,而只实用,不.过道、法两家的色彩稍微浓重一些。陆庆夫(说武则夭时期的冗官政治)((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认为,武则夭出一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广开言路,放手招官,这不仅给她统治的王朝造成了混乱,也破坏了唐初的选举制度,开启了有唐一代的冗官政治。贾三强在(武则夭时代的廉政建设)((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这是当时官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