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环五步”颠覆了什么

“三环五步”颠覆了什么

“三环五步”颠覆了什么
“三环五步”颠覆了什么

“三环五步”颠覆了什么

——基于“三环五步”理念下的华一小网络课堂思考

迎江区长风中心学校金仁进迎江区“三环五步”自从建模、推广应用以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掀起一股小旋风。那么,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如何科学解读与创新运用这种模式呢?

前不久,岳西县狮形小学与我校开展教学协同活动,作为东道主,要为客人准备一道小点心——准备一堂语文课。学校青年教师董训芝接受了此项任务,第一次试上著名作家夏衍的杂文《野草》。《野草》写于抗战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作者采用香草美人的暗喻手法,文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试上阶段,董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下来,大家研讨得失。我当时说:“《野草》课文,十年前怎么上?十年后又该怎么上?应该有一个方法。我认为,单一的手法很难适应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以新的气象、新的面貌示人!”其他几位老师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董老师听了大家的建议,回去之后,认真做了打磨,只待登堂入室,闪亮登场了。第三天,听课老师们西装革履,神情友好地走进课堂,打量一番四周,然后带着期待的眼神落座。看到董训芝自信而又略带紧张地带领学生学习《野草》,董老师举重若轻,采用导学案引导自学,小组合作梳理问题,全班合作研讨。课堂上,学生思维交锋,教师巧妙点拨。下课时,

我从听课者私语中、微笑中感受到这节课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新意,一些启示。

我发现,课堂40分钟,教师都是围绕这份导学案进行学习的,很不错。导学案分四个板块,分别为:我会自主预习、我会合作学习、我会理解、我会表达。

【我会自主预习】我会搜集,注重课前材料的搜集,学生搜集到作家夏衍的材料,抗战时期的资料。我会概括,快速默读课文,并简要概括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填写在表格中,让学生课前梳理问题,能动地学习。【我会合作学习】抓住核心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究。快速默读课文1--6自然段,思考:种子的力量表现在哪里?自主学习:勾画句子,圈点词语,批注体会。小组合作:组长组织,依次交流,专人记录。全班合作:推荐代表,小组发言,补充交流。【我会理解】主要理解小草、盆花、瓦砾、石块比喻的意思。【我会表达】让学生写一写,小草,我想对你说。

导学案,似乎并不新鲜的事物,但却给课堂带来一些质的变化,导学案,步步为营,步步有妙景,引导预习、提问、梳理、探究、练习,很不错,值得借鉴。

社会生活的内容在变,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冲击,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现在,简单的知识存储、记忆,已经很难适应也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一个人的知识不可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三环五步理论提出的基

础就是基于生活、交际、知识的变化带来的一场教育革命。

今天,让我们带着期待的目光,走进华一小网络科研的课堂,感受“三环五步”课堂的魅力吧!

1、生为主体

随着信息网络化,翻转课堂、在线课堂、慕课等形式的出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先学后教,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知晓。可以说,知识的获取渠道比较宽泛。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家长协同、同伴协作学习,可以化解知识的重难点。如何做好先学后教,就解决了知识自主学习问题。

先看一看华一小教师的网络课,第一堂是阮红的《体育世界》,是低年级识字课。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图片展示体育运动项目,“游泳”“排球”“网球”,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在“摘苹果”环节,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识字,例如,一位小女生在理解“桃”字结构时,编了一个小故事:脚去找朋友,遇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把桃字分一半,脚与“兆”构成“跳”。很有趣,有童心。教师还鼓励学生儿歌识字。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体育运动项目,粘贴字条,互动较好。好的教师让学生动起来,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都说,人生十字糊涂始,看了这节课,应该对识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人生识字智慧始!小组学习,主要是开火车,调动学生积极性。

再看看本校老师的课吧,例如,长风中心五年级齐凤莉《微笑》一课教学,开头让学生上台进行一个微笑,感受微笑带来的美妙,然后切入正题。教师采取学生演示、学生议论、学生研读原作等方式,摒弃了枯燥的教师讲解模式,师生互动交流。师: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地接受别人的微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谈论,气氛热烈。

现在一些传统的语文课堂,显得很沉闷,老师唾沫横飞,学生垂头聆听,似听非听,昏昏沉沉,一片沉寂,万马齐喑。老师讲得很得意,学生听得惬意地要入睡了。这样的课堂是教师本位主义的表现。生本课堂,应该将学的权利“反转”,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王子、公主。

2、导为主脉

第二堂课是余燕执教的《最美的花束》,导入环节,师生交流,一位学生说:最美的花束是人的心灵。可以说,很有智慧,进行了前期阅读了。但是,学生理解不全面,亟待老师引导。首先,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冠”字:有两个义项,冠,帽子;鸟身上的羽毛。指导学生写字:冠、晶。其次,完成学习单书,同桌互相阅读对方的学习单,互学。接着,教师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我会思”环节,让学生体悟文本。整堂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单(或称导学案),并非三环五步模式的独创,它是舶来品,是他山之石,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在三环五步模式探索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导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内容组成,其中自学指导部分尤为重要。

教师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的教学设计,深厚的情感体验,深远的人文关怀。例如,董训芝教授六年级《别挤啦》一课,课文主体深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从生活的拥挤,让学生谈,师问:你在哪些地方遭受到拥挤?你很气愤吗?谁来谈拥挤的感受?然后,研读文本,读出书中写出哪些拥挤状况,从有形到无形,从具象到抽象,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己——宽容——别人;善良——严防——丑恶。教师步步推进,达到对文本真理性认识。

3、核心问题

在新课堂中,学生通过导学案有目的地学,写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学习中困惑。这里,突出两个方向,一个是个人自学成果,另一个是待解决的困惑。

梳理的路径有:个人的疑问、小组疑问、班级疑问。老师要将疑问划分等级,要想在有限的时空解决疑惑,必须梳理课堂核心问题,这是教师利用导学案的关键。

一节课,知识的生长点有很多,但是,我们要抽丝剥茧,

由表及里,梳理核心问题,这样不至于一节课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例如,联兴教师张娜《井底之蛙》,核心问题,师问:青蛙的小乐在哪里?鳖的大乐是什么?教师一节课都是围绕核心问题,把它作为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课堂教学的触发点。一节课,问题多了,就容易乱。

核心问题的三个点:切入点——质点——远点。切入点即学生纠结、质疑初,可能是问题的表象,质点,就是探讨问题的核心,最接近知识真理的地方,远点就是通过文本解读,背景材料,知人论世的方法,达到对文本真理性解读。例如,解读《桃花源记》,学生认为“陶渊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心声。”这样的教法妥不妥呢?而采用远点解读,就要将“桃花源”放到世界“乌托邦”序列中,还原学生一个真实的精神世界。

4、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已经很久,但是,最难以落地。最大的难处是小组合作,场面难以把控,信息难以很快的反馈。教师不屑用的因素之一。

合作重要性,百闻不如一见,白看不如一试,亲身体验、感受,在合作中完成学习。学习,必须亲历、亲为,过程无法替代,结果千姿百态。

在探究表述中,提出“六化”,很有见地: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问题浅显化、模糊问题清晰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零散问题系统化、具体问题理论化。

关于小组合作的形式,目前,我没有看到有效的形式,往往是学生“排排坐,吃果果”,徒有其表,并无其实。从一些理论文章看,专家有关注此事,有些地方开展“圆桌教学”,认为圆桌教学,学生交互好,可以达到多点之间的联系。期待一些教师新的探索。

总之,三环五步自推广以来,一些常规课堂仍然是传统课堂,新模式油盐水米不进,关键一点,就是老师对新的模式感到陌生,操作起来麻烦,新模式对师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公开课堂,欣喜地看到一些变化,导学案、小组合作有自己的特色。好在,迎江区弱化了考试杠杆作用,这样,让一些有志于课堂改革的老师,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构筑新的生本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愿,我们的课堂就像春天的樱花,花开万朵,摇曳多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