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概述

一,重要性

面积:世界约22亿亩;中国3.9-4.3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近1/5

产量:1.6-1.8亿吨,占世界稻谷产量30%-33%,占我国粮食产量近40%。

我国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二,类型

1.植物学分类

籼亚种(O.sativa subsp.hsien):基本型

粳亚种(O.sativa subsp.keng):变异型

2.栽培方式

早稻:七月上中抽穗

中稻:七月下,八月上抽穗

晚稻:八月下九月中抽穗

三,生物学特性

1.水生性

2.亚热带型作物

(1)籼稻:属印度型,耐寒性差,抗稻瘟病较强

(2)粳稻:发芽适温较低,耐寒力较强,抗稻瘟病较弱

水稻病害在我国发生危害概况

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防治,年均损失产量300亿公斤,即使采取目前的防治措施,年均损失仍然近200亿公斤。

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报道的有100余种。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在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并造成重要经济损失的病害有20余种。

病害种类

1.真菌病害

稻瘟病Pyricularia grisea 穗茎叶

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叶鞘,茎

恶苗病Gibberella fujikuroi全株

霜霉病株(黄化矮缩)

胡麻斑病叶

稻曲病穗粒

稻粒黑粉病

烂秧病种,苗

2.细菌病害

白叶枯病叶

基腐病根节和茎基

条斑病叶

条纹病叶鞘

褐条病沿叶脉褐条

3.病毒病害

水稻病毒病

4.线虫病害

干尖线虫病

稻瘟病

症状

按发生时期和部位分为五种

苗瘟:水稻三叶前发生,近地面部灰黑色,上部枯

叶瘟:与环境条件和抗性关系密切

(1)普通型(慢性型):最常见,梭形病斑,外-内:中毒(淡黄色晕圈),坏死(尚未崩解),崩溃(细胞内含物及壁)三层,病斑两端延伸的褐色坏死线(2)急性型:病斑圆形至椭圆形,暗绿,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3)白点型:近圆形小白斑,不产孢

(4)褐点型:褐色针点,局限在叶脉间,无孢子

节瘟:节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裂折断,仅留节隔。多发生在穗下第一节。第二节位上,易形成白穗或瘪粒

穗颈瘟: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支部,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谷粒瘟:谷粒和护颖谷粒上以乳熟期明显,灰白椭圆斑,易长灰色霉层;护颖发病,灰褐色或黑褐色,可造成种子带菌。

病原菌

无性世代称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无性菌类梨孢属

有性世代称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 Cav.子囊菌门大角间座壳属

生理特点:游离水中,温度26-28摄氏度孢子萌发

生理分化:易变异,产生不同小种

寄主范围:自然条件下,水稻,苇状羊茅,秕壳草等;人工接种,可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毒素:稻瘟菌素,吡啶甲酸,稻瘟醇,细

交链孢菌酮酸,香豆素等

病害循环

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侵入丝-穿过寄主表皮细胞的角质层侵入机动细胞或长形细胞-进入内部组织-26~28摄氏度4~5天发病

侵入途径:

穗颈处从苞叶侵入

枝梗上从穗轴分支点附近的长形细胞侵入

可从伤口直接侵入

通常不从气孔侵入

病原菌越冬:病稻草为主,稻谷上的孢子和菌丝

病原菌传播:气流,雨水;关键因素是RH:RH>93%,孢子形成,孢子释放可

持续14天

初侵染和再侵染:1.种子带菌-苗瘟:决定因素温度北方稻区及双季稻区早稻,发病轻(气温轻)

稻草-成株期菌源:北方6-7月产孢量最大,长江流域5-6月产孢量最大再侵染

发病因素

(一)水稻抗病性

1.遗传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与水平抗病性,反应型0-5 抗病品种“丧失”抗性:5-10年

生理小种的鉴定和新小种

国际鉴别寄主10个,菲律宾鉴别寄主14个:中国现状:7个鉴别寄主:8个群ZA-ZG

华南:ZB,ZC:西南,华东,北方:ZG,ZF

2.发育阶段

感病阶段

出1叶四叶至分蘖抽穗初期

长势影响抗病性

3.生理抗性

低温

28摄氏度和以下容易侵入

28摄氏度以上不易侵入,如穗颈瘟与提早降温

缺水与水层失调

土壤含水量下降到25%以下易发病漫灌:根系生长不良,根活性下降易发病

还原糖高易发病:叶鞘淀粉含量高抗病

阴雨降低抗性

光合作用下降,组织柔嫩

肥料的影响

N肥过重或使用时期推迟,植株疯长,郁闭,表皮的矽化程度下降,易感病

抗性机制

机动细胞硅化及膨压高—抗侵入

非蛋白质N/蛋白质N

叶:13.5/16.1有利病原菌

茎:35.2/96.5有利病原菌

过敏性坏死反应:多元酚氧化-醌-与氨基酸缩合成黑色素

病菌毒素阻碍寄主被侵细胞的呼吸作用,抑制氧化酶及多酚氧化酶的形成,若稻株产生S-腺苷蛋氨酸使吡啶甲酸解毒,并产生绿原酸,阿魏酸使稻瘟菌素脱毒(二)气象条件

主要是温湿光风

20-30摄氏度,田间湿度大于90%稻株表面水膜保持6-10小时,易发病

旬平均气温24-28摄氏度,饱和湿度》一昼夜,易流行

连续晴天,湿度<85%,温度>32摄氏度或<15摄氏度不易发病

光照少,光合作用缓慢,淀粉与氨态氮的比例低,硅化细胞少,抗性差。

雾多,露重,光照少,利于发病,如山区和沿海地区。

(三)栽培条件

肥:氮肥施用量;氮肥施用期

水:深水与浅水勤灌;干旱与适时烤田

预测预报

1.发生期预测:物候,孢子产生期

2.发生趋势预测:寄主:生育期,长势,抗病性(急性病斑)气候:阴雨,低温

3.发生量预测:浙东,南主栽品种(晚稻)

叶瘟

分蘖盛,气温20摄氏度查易发田,见病株后7-9天阴雨,普遍发生;10-14天迅速发展

穗颈瘟

(1)8下-9上,空中孢子捕捉日均量Y=0.4712X (Y=理论损失率,X孢子H捕捉量)

Y<5轻病年Y=5-10中病Y>10重病年

(2)孕穗期,叶瘟继续发展,条件适宜(低温多雨),易流行。

水稻纹枯病

分布

世界各稻区发生我国,普遍发生,南重于北

症状

病状:叶鞘和叶片:叶枯黄,病斑开始椭圆-云纹状;灰绿至灰白。

病症:近白色菌丝体(粉状物-担孢子),菌核暗褐色。

病原物

有性世代Thanatephorus cucumeris(瓜王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无性世代Rhizoctonia solani(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属的区分:幼令菌丝核数;隔孔器;幼令菌丝分枝与主菌丝分隔;分枝基部溢缩菌丝为不同深度褐色。

(2)种的区分:幼令菌丝核数。

(3)菌种下的区分:变种和小种;菌丝融合群。

(4)菌核和菌丝的特性:菌核外层为死细胞,菌核无后熟期-再侵染,水田,旱地表土越冬率96%,菌丝侵染适温28-32摄氏度。日光抑制菌丝,但可促进菌核萌发。

(5)寄主范围:人工接种54科210多种,自然发病15科近50种。

我国,致病性分为A,B,C三型

A:气生菌丝,菌核小而密集,培养物黑褐色,致病力强,病情指数平均值75.1;B:气生菌丝少,菌核0.7-4.8毫米,培养物褐色,致病力中等,病情平均值60.6 C:气生菌丝繁茂,形成少量1.18-8.66毫米的菌核,致病力弱,病情指数平均值45.5

水稻,小麦,棉花丝核菌交互侵染

发病规律

越冬及初侵染

土壤表层菌核10万粒/公顷

病田70-150万粒/公顷

重病田900-1050万粒/公顷

越冬存活>96%病残中菌丝

侵染

适宜条件下,菌核-菌丝-附着胞-侵染丝-气孔或直接侵入;潜育期1-3天

菌丝及菌核可再侵染

田间扩展

(1)水平扩展

(2)垂直扩展

(3)与损失的关系:病斑限于基部不减产

菌量

10万粒/亩造成一般发病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

(1)温度:决定病害发生的早晚,22-23摄氏度始病,25-31摄氏度适宜。(2)湿度:决定病害发生程度,RH96%以上大,75-80%小

田间小气候影响大

品种抗性

(1)抗性差异较小:已找到少量中抗品种,高抗极少

(2)种间,品种间差异

感病期:孕-抽

籼稻(抗病)>粳>糯(感病)

(3)抗垂直扩展晚熟>中熟>早熟

(4)组织硅化及木质素,纤维素含量

栽培管理

(1)无机氮过量,生长过旺

(2)密植相对湿度

(3)除草:稗草发病早

(4)灌水:深水灌溉,RH92%-96%,茎基强度下降

预测预报

中,长期

以旬,月,生长季或年为单位

短期

(1)确定预测田:前茬重,多N,密植

(2)自分蘖期检查,3-5天一次

水稻白叶枯病

分布与危害

世界:1887年日本发现,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

重要病害。

国内:1950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

全年发生区:雷州半岛以南

常年流行区:纯双季稻区,长江沿岸单双区

局部流行区:淮河以北

无病区:新疆,甘肃

症状

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见图1之2),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粳稻,见图1之3)或直线状(籼稻,见图1之4)。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见图1之3-5)。

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此类症状国外称“Kresek”。

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5.中脉型:自中脉向上,下发展,早死,淡黄

病原物(Pathogen)

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Xanthomanas oryzae pv.oryzae), 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μm x 0.8-1μm,有一根极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

噬菌体: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有噬菌体存在,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病菌有相应的专化性和稳定性。寄生于白叶枯病菌的噬菌体,在其形态、物理形状、血清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区分不同类型。噬菌体可用于带病种子的检测,根据其在一定场所的消长动态,也可应用于病害发生趋势的预测。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水稻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型品种比阔叶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在分蘖末期后抗病力逐渐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

2.气候条件:发病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3.栽培管理: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害发生。

4.菌源

预测预报

(一)田间菌量测定

1.噬菌体法

原理:特异性强,与病原菌数量正相关

方法:测定溶菌斑数量

2.反向间接血凝法:以绵羊红血球为载体,吸附抗体球蛋白与抗原凝集反应(二)田间发

病中心的出现,结合气象因子预报。

水稻病害综合治理

一,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抗病品种为主体,以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实施防治时,既要注重区域性,整体性,又要有针对性。

二,防治措施

(一)检疫

1.进口植检对象

水稻茎线虫病孟加拉,印度,缅甸,菲律宾,干燥病残体中存活,畸形,褐茎2.国内检疫对象

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

(二)种子处理

重要性:带菌率90%,真菌,细菌,线虫,直接危害,远距离传播

带菌方式:混于种子间,附于种表,潜于内部

处理方式:(1)黄泥水和盐水选种

30-40%黄泥水,箩筐内种子占2/3,搅拌及补泥土;盐水20%比重1.1.-1.15,选种后清洗。

(2)温水浸种

真菌:预浸后55摄氏度5分

细菌:58摄氏度10分

线虫:冷水预浸24小时,54摄氏度10分

(3)石灰水浸种

石灰:水=1:100,种子投放量占液体60-70%,早,中稻处理3天,晚稻2天(4)药剂消毒

401浸种:早稻10%401 500X 2天

晚稻10%401 1000X 2天

多菌灵浸种:0.1%(50%多菌灵)48-72小时,催芽前洗净

福尔马林闷种或浸种

冷水预浸1-2天取出,晾干,40%福尔马林1:250,浸泡20-30分,堆闷3小时洗净或浸3小时,洗净催芽

(三)抗病品种

重要性:稻瘟病,白叶枯病最有效;病毒病重要,纹枯病次

选用兼抗品种:金陵57,扬稻2号,青华矮,秀水

单抗品种:抗稻瘟:早稻二九丰中稻特优627 晚稻浙丽1号杂交稻汕优36 抗白叶枯:拜耳公司推广的全球第一个抗白叶枯的杂交稻品种

抗病毒病:赤块矮,古巴稻154

合理布局,严防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

选育后备接班品种:就地鉴定,就地评选,就地推广

淘汰高感品种

(四)栽培防治

播种:适期播种,插秧,避开介体昆虫,适量稀播

水层管理:浅水灌溉;进排水分开;适度烤田;防止穗期断水

肥料:切忌N过重,晚施

管理:稻草外运或还田;不用稻草参与农事操作

(五)化学防治

1.稻瘟病

保护分蘖期,抽穗期

时期:分蘖期出现急性型病斑孕穗期叶瘟率1-3% 齐穗期

药剂:718个产品,三环唑,多菌灵,戊唑醇等。

弥雾机:10公斤/亩小喷雾器50-60公斤/亩

2.白叶枯病

指标:秧田发病;大雨后淹苗;拔节后发病中心

药剂:53产品,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代森铵等

3.纹枯病

指标(病从率):早稻15%中稻20%晚稻40-60%

药剂:587个产品,井冈霉素,丙环唑等复配剂为主,30%苯醚甲丙环乳油4.病毒病:防治传毒昆虫

(五)生物防治

稻瘟病:芽孢杆菌,多抗霉素,大蒜素,捂宁霉素

纹枯病:井冈霉素,芽孢杆菌,木霉菌

白叶枯病:中生菌素,内生细菌

水稻病毒病

布与危害

主要四种:矮缩,黑条矮缩,条纹叶枯,黄矮病

主要分布:华中,华东,华南

危害:50年代改制后,病毒病危害加重

田间诊断

分布不均匀:田边较重,同一从中病健并存,常有发病中心

系统症状:全株症状,不可恢复

症状的特点:普矮,条点斑病;黑条矮缩,穗缩,瘤状突起

传染性:分散分布

发病条件

品种抗性:差异,大面积种感病种

流行主要取决于(1)媒介昆虫数量,带毒量(2)毒源数量(3)媒介昆虫高峰与寄主感病期配合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水稻虫害我国已知的水稻虫害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常见的水稻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螟虫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部分地区还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1千克拌细土30千克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粘由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辛硫磷O.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繁殖量大,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 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对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对水喷洒。(4)负泥虫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一旦发生,常减产10%左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结晶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接近傍晚时用药为好。 2、水稻病害 (1)稻瘟病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主要稻瘟病的识别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 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好几种类型,但主要是慢性型奉。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靖州县植保站 水稻病虫种类很多,在我县历年发生普遍而严重的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近期发生但危害较重的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局部发生危害较重的有稻曲病、水稻霜霉病、白叶枯、稻蟓甲、大螟、三化螟、稻杆潜蝇等。 一、二化螟 是钻心虫(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的一种,主要为害水稻、高粱、玉米、茭白等作物,它是我县的一大主要虫害。 (一)形态特征: 一生经过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 成虫:是一种灰黄色小型蛾子,前翅长方形,淡灰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雌蛾腹末纺锤形,雄蛾稍小,前翅中央有四个灰黑色斑点,腹部瘦小,园筒形。 卵:卵粒呈鱼鳞状排列为长方形、扁平的卵块,表面盖有透明的胶质物,初产时乳白色,后期灰黑色。 幼虫:淡褐色,背面有五条棕褐色纵线。 蛹:圆筒形,尾端稍尖,后足与翅芽相齐,初蛹时背上可见五条纵线。 (二)为害特点: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边缘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三)发生条件: 1、气候因素: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23-26℃,相对湿度在83%以上。 2、水稻品种: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多、分蘖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田间管理:如氮肥过多,叶片色泽浓绿,水稻生长旺盛,能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如果田间缺水干裂,可使幼虫转株为害,从而加重危害程度。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幼虫蛀入茎秆内,一般药剂防治较差。根据调查,二化螟幼虫从孵化到蛀入茎秆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所以,这段时间药剂防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第一代在五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在七月中、下旬喷施防治,第三代在九月中旬防治,当前主要防治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阿维〃氟酰胺、高含量的甲维盐与阿维菌素、虱螨脲等。 二、稻纵卷叶螟 为害特点: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特征描述: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 一、主要病害 1.水稻稻瘟病 1.1发病原因 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1.2发病特点 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1.3防治方法 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1%的石灰水浸种或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24小时催芽,然后将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1:500的比例兑好,将稻秧浸入药液中30s后取出栽插。对水稻叶瘟病可以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洒。 2.水稻纹枯病 2.1发病原因 稻秧密植、氮肥施用过量以及稻田灌水过多、过频是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呈现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的斑块。多在分蘖盛期和末期至抽穗期发病,其中抽穗期前后发病最为猛烈,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子,严重时可危害穗部以及茎秆部。 2.3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种植的时候基肥要施足,抽穗时要追肥,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以及锌肥的配合施用。施药不宜过早或过迟,最好在拔节期以后、抽穗期以前。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250 mL/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 mL/hm2,对水750~1050 kg/hm2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孕穗至齐穗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应在稻株的中下部喷施药剂。

3.水稻条纹叶枯病 3.1发病原因 灰飞虱传播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2发病特点 水稻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条斑。发病早的植株会枯死,发病迟的则抽穗不良,病株分蘖减少。 3.3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是及时清理秧田、切断病毒的传播源。当发现发病可用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10%加吡虫啉300 g/hm2防治。 二、主要虫害 1.水稻螟虫 1.1害虫特征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1.2危害症状 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白穗。 1.3防治方法 用13.5%钻心炮乳油1350 mL/hm2或15%雷钻乳油1 350 mL/hm2,或13.5%决斗乳油750 mL/hm2喷雾。 2.稻飞虱 2.1害虫特征 俗称“蜢子”,白背飞虱及褐飞虱比较常见。 2.2危害症状 白背飞虱以危害水稻的前期生

水稻四大病害

水稻四大病害 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病毒病 一、水稻稻瘟病 1、苗瘟:发生在苗期三叶前芽,芽鞘水渍状斑、病苗基部变褐、上部变黄 褐、枯死、温度大时长灰褐色霉层。 2、叶瘟:秧田、本田发生最严重 3、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褐点→环节扩展,失水干缩易 折断→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呈褐或墨绿色→白穗 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大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 →谷粒不饱满黑色。 发病原因(气候因素):温、湿、雨、光、24-28℃有利发病,此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病害越重,强光可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 防治方法: ①种:a、抗病品种,b、种子处理 ②秧:a、培育无病壮秧,b、药防保护 ③密:合理密植,通风透光 ④肥:配方施肥,增强P、K肥 ⑤水:科学管水,适时晒田,介绍沟垄栽培、育秧栽培技术 ⑥药(化学药剂防治):a、40%的富士一号,150ML/亩,b、用75%三环 唑,30克/亩,兑水45KG喷雾,连房三次,隔5-7天一次。 二、水稻白叶枯病 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症状。一般在分蘖后期才较明显,发病从叶尖或 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 而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或整个叶片,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 易见黄色珠状菌脓。 2、急性型: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 最后变为白色,像开水烫过似的,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 现失水青卷而后枯萎的症状。 4、叶黄型:病株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新叶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 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发病原因: ①气候条件:温度25-30℃,相对湿度90%,暴风雨有利白叶枯病的发生和 流行。 ②栽培管理:与水肥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加重发生和流行,偏施氮 肥,追施过早、过迟,有利病害发生。 ③水稻品种:粳稻比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比阔叶抗病,在分 蘖末期后抗病率下降,抽穗期最易感病。 ④菌源因素:病虫、病草、再生稻是本病的主要初级染源。 农业防治: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 药剂防治:用叶枯净或农用链霉素2包,兑水45KG,喷雾防治。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docx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一、概述 近年来,由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抛秧和旱育秧等新型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优质但抗病虫性差的品种大量种植,以及气候变暖等有利于病虫发生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发生面积大、为害重,偏重年份发生频率高,单是稻纵卷叶螟年发生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35~50左右,虽经大力防治仍造成较 大的粮食损失,对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同时,由于在水稻螟虫等病虫害防治中,过度依靠化学防治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田间天敌种群数量减少,自然控害能力弱,且致使病虫害对部分药剂产生严重抗药性,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特点,在全县开展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全县综合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有效地遏制水稻病虫害对粮食生产的为害,确保粮食增产丰收。同时,通过推广应用综防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对口、安全的农药制剂,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为组织好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任务 下半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3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每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10万亩,辐射面积60万亩;示范区内病虫为害总损

失率控制在5以下,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通过推广应用综防适用先进技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增加田间天敌种群数量,稻谷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我县建立一批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创建无公害稻米品牌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综防示范,使农民更快地掌握植保适用新技术。(各乡镇任务见附表)。 三、工作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县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刘次邻局长任组长,庞惠广副局长和县测报站何元密站长任副组长,成员:杨廷策、李益超、韦德明、张逸宁、朱韵辉、钟祖梅、李祥生。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何元密兼任。示范区的日常工作由杨廷策和李益超负责。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报县农业局备案。 2、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综防工作展开。乡镇农技部门在抓好病虫害田间调查和防治指导的同时,都要建立综防示范片,确定专人负责,真正落实好此项工作。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各乡镇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举办有关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病虫害发生规律、农药安全使用、综合防治技术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农民掌握和丰富科技知识。 4、印发技术资料,将综合防治技术资料编印分发到各农户,且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示范区内,做到每户一份“明白纸”。同时,通过电视预报、大字报、墙报等形式将综合防治技术告知农民。

最新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

水稻病虫害 种子期 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 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 秧田期 1.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 2.白叶枯、细条病:叶枯唑、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 3.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4.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 5.稻瘿蚊:丁硫克百威。 分叶期 1.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 2.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 6.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 抽穗期 1.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 2.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 烯肟菌胺(爱可)。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6.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 7.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 8.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 9.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 一、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 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 二、稻白叶枯病

水稻、小麦等病害及防治

不能复制,题目总是可以的吧。我们把题目记住之后,在搜索引擎的框框里输入:site :https://www.doczj.com/doc/d59408006.html, +题目 【site命令是指在制定的网站里搜索,加号也是要的,如果嫌输入加号麻烦,可以用空格代替。】 如搜索android+论文,输入:site:https://www.doczj.com/doc/d59408006.html, android+论文(中间有空格)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2011年3月7日印发 附件: 十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案 一、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 1、关键技术 ①种植耐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扬麦、宁麦、镇麦等耐病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 ②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一是适期用药。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期。二是选用对路药剂。推广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药剂中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亩有效用量分别不少于25ml、15ml、25ml、40g;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高的地区,应限制使用多菌灵。上述药剂施用同时,可加入适量生化制剂如强力增产素、丰产灵、植物活力素、磷酸二氢钾等任一种,药肥混喷,保粒增重。三是正确开展防治。亩兑水量手动喷雾不少于50㎏、机动弥雾不少于20㎏,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至少防治2次,间隔5-7天。 2、推广区域及规模 推广区域为全省各小麦产区,推广规模1800万亩。

二、玉米粗缩病防控技术 1、关键技术 坚持走调整播期避病和种植耐病品种、药剂防治灰飞虱相结合的路子。 ①调整播期。选择安全播种期,避开玉米感病叶龄期,种植春玉米或麦茬玉米,不种半夏玉米,使玉米感病敏感叶龄错开一代灰飞虱成虫传毒高峰期。春玉米播种要确保5月下旬灰飞虱迁移扩散前可见叶龄达7-10叶以上,夏玉米在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以后播种。 ②推广耐病品种。推广苏玉19、苏玉10号、华单1号、农大108等耐病品种。 ③药剂防治灰飞虱。选用吡虫啉、吡蚜酮、丁硫克百威等药剂拌种防止玉米苗期灰飞虱传毒;选用吡蚜酮、异丙威、稻丰散、敌敌畏等药剂叶面喷雾防治灰飞虱。 2、推广区域及规模 推广区域为沿海、沿江与淮北玉米产区,推广规模400万亩。 三、玉米螟防控技术 1、关键技术 ①农业防治。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集中处理以压低越冬虫源;压缩春夏玉米混种面积,减少转移为害。 ②生物防治。以菌治螟,以白僵菌粉、Bt拌炉渣或细土于新叶末期灌心,或用Bt喷雾。 ③化学防治。以心叶末期药剂灌心为主,穗期喷雾对穗部保护为辅。使用毒死蜱、辛硫磷、甲维盐、溴氰菊酯等灌心。 2、推广区域及规模 推广区域为沿江、沿海与淮北玉米产区,推广规模300万亩。 四、水稻病毒病防控技术 1、关键技术 坚持“抗、避、断、治”的防控措施。 ①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推广徐稻3号、徐稻4号、淮稻9号、南粳46等抗条纹叶枯病良种;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压缩武运粳21、华粳6号、淮稻5号、6号、Ⅱ优系列等高感品种种植面积。条纹叶枯病与黑条矮缩病混发区,选用高抗

水稻主要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防治病虫害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产量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危害我地水稻的病虫害种类繁多,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稻曲病等,害虫至少在40种以上,食根、食叶、蛀茎或吸食汁液,并能传播病毒病。 (一)、稻瘟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水稻生长期叶瘟发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由于危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最大。 1、苗瘟:苗期发病,一般病斑不明显,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基部病斑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2、叶瘟:秧苗三叶期至穗期发生,叶部病斑常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形状、大小和色泽有所不同。分为: ①慢性型:初生褐色或暗绿色小点,后扩大成梭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背面产生灰色霉层,病斑扩散较慢。 ②急性型:发生条件适宜,感病品种叶片产生暗绿色,近圆型至椭圆形病斑,两面均有大量灰色霉层,急性型病斑出现是此病大流行的预兆。 3、穗颈瘟: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使穗颈整段变褐色或灰褐色,发病早而重可造成白穗,发病晚秕谷多,产孢量大和天气持续多雨时,包在叶鞘内的穗轴也能发病而整段变褐。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N、P、K配合施用,适当选用含硅酸的肥料(草木灰),避免后期氮素过多,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合理排灌,适时晒田改善田间小气候等。 3、药剂浸种。 4、药物防治。根据测报和田间检查,重点施药保护感病中心和处于易感期的稻田,叶瘟初发期及早喷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田喷药保护,但是田间喷药重点应是危害较重的穗颈瘟。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各喷一次,可选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 (二)、纹枯病:此病在我地发生较为普遍,轻者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秕谷,重者不能抽穗或引起倒伏,甚至植株腐烂枯死。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茎杆,形成云形状大斑,常因叶鞘组织破坏,水分、养分受阻而叶片枯死。 病害的发生发展:病害主要以菌核落入土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浸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存活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漂浮水面,插秧后粘附在稻株上产生菌丝浸入,水稻生育期间,由菌丝形成第二代菌核,靠水流传播再浸染。 发病条件: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受菌核基数(历年重病田越冬菌核量大,初期发病较多);气象条件(高温高湿,7、8月份高温雨季,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水肥管理(长期深水淹灌,稻丛间湿度大,而且土壤通气性差,降低抗病性,根系生长不良,偏施氮肥,过度密植,通风透光差发病越重。)防治方法: 1、清除菌源。大田整耙后,菌核常被风吹集到田边,应打捞“浪渣”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病稻草不能还田,并铲除田间杂草。

实验一水稻病害识别与鉴定

实验一水稻病害识别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 认识和掌握主要水稻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学会独立诊断鉴定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等病害,及掌握一些水稻病害的简易鉴别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水稻病害的新鲜实物标本,腊叶标本和病原菌玻片标本。病害特征挂图或多媒体幻灯片等。显微镜、放大镜、滤纸、镊子以及实验常规用具。 三、内容与方法 (一)、稻瘟病 1、症状观察 水稻稻瘟病可发生于水稻各生育期,危害水稻地上部位。症状呈现多种类型,进行症状观察时应注意这一特点。 1.1 叶瘟症状:观察叶瘟病部病斑是何形状?病斑中心及病斑周围是什么颜色?病斑上有无霉层?区别急性型和慢性型病害症状有何不同? 1.2 节瘟症状:被害节在颜色上有何改变?在形态上是否缢缩变细? 1.3 穗颈瘟症状:穗颈瘟发生的部位?病部的大小?病健交界处清晰否?病部是否有霉层?病穗颈部或枝梗以及病粒在颜色上有何改变? 1.4 谷粒瘟症状:观察有病谷粒上的病斑大小、颜色。谷粒饱满否?是否有霉层或其它病症? 2、病原菌形态观察 病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梨抱属灰梨抱菌[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有性阶段[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为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取长有青灰色霉层的叶部病斑或穗颈病斑直接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分生抱子梗及分生抱子的着生形状,注意分生抱子梗是单生还是数根成丛?用玻片标本或挑取病部的霉层制片观察,注意分生抱子梗呈何形状,分枝否?分生抱子形状有何特点?是几个分隔?有无颜色?

水稻常见病虫害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一、水稻病害及防治 1.稻白叶枯病。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 斑。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2.稻恶苗病。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 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 关键措施。 3.稻纹枯病。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0%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 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兑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400千克泼浇。 4.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 分。防治穗颈瘟,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三是科学用水,防止深水 漫灌,保持田间干燥,连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水;四是应用药剂防治,在破口前2—3天,每亩用40%富士1号乳油75—100毫升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75公斤喷雾,7—10天后根据天气情况再喷药一次。 二、水稻虫害及防治 1.二化螟。(1)为害状:二化螟为害水稻,在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在孕穗、抽穗期造成枯 穗和白穗;在灌浆、乳熟期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2)用药处方:①40%稻康乳油,亩用5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②20%三唑磷乳油,亩用10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③5%锐劲特悬浮剂,亩用30-4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3)用药要点:①防治适期在螟卵孵化高峰后5—7天(2龄幼虫为主期)。②二化螟发生量大,发生期长的地区要增加防治次数,防治间隔期6—7天,防治失时,适当增加用药量。③ 施药时必须保持田中有水,以保证防效发挥。 2.三化螟。(1)为害状:三化螟寄主单一,仅为害水稻,在苗期造成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 抽穗期造成白穗。(2)用药处方:与二化螟同。(3)用药要点:①防治枯心的适期:发生量一般的年份, 防治1次的在螟卵孵化高峰前1—2天到孵化高峰期;发生量大的年份,防治2次的第一次在螟卵孵化 始盛期,隔6—7天用第二次。②预防白穗的适期:螟卵盛孵期内已抽穗而未齐穗的,在螟卵开始盛孵 时用药;尚未抽穗的,等到5—10%破口时用药。 3.大螟。(1)为害状:大螟为害水稻造成的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同样造成枯鞘、枯心、枯孕 穗、白穗和虫伤株,且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2)用药处方:①20%三唑磷乳油,亩用10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或喷雨。②90%晶体敌百虫+40%乐果乳油,亩用100克+5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3)用药要点:①在田边出现零星青枯时,防治指标:在田边一米宽的范围内,平均每10米查到1个新枯心团为全田防治,用药以田边2米宽为主,同时田埂上杂草也应喷药,以防幼虫转移。②若防治失时,

水稻常见病虫害

水稻重要病虫害的防治 ?一、水稻病害 ? 1.纹枯病(三病之一) ? (1)症状: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在稻田土壤里或稻行、杂草中越冬。 当温湿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 直接侵入叶鞘,病斑不断扩大蔓延,病 部的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落入水中, 随水流扩大传播。水稻生长前中期,病 害主要在稻株基部叶鞘横向扩展。抽穗 以后,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病害很 快向上面的叶鞘、叶片侵染扩展。大水 稻生长的一生中,分蘖期、孕穗期至抽 穗期抗病能力降低,病菌侵染最快。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彻底清除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2、病稻草发杂草要经过高温堆沤腐熟后,才能作肥料施用。 ?化学防治: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25--5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ml,加水50千克喷雾。富士一号

2. 稻瘟病(三病之一) ?(1)症状: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2.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3.茎节病斑 呈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4.穗茎病斑 常在穗茎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5.谷粒病斑 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水稻病虫害复习题

水稻病虫害复习题 一、填空 1.稻螟虫在国内发生为害的主要有()()()。 2.稻螟虫均以幼虫钻蛀水稻茎杆为害‘造成()和白穗。 3.三化螟以()在()内越冬;二化螟以()在稻桩()及杂草中越冬。 4.三化螟初卵出的蚁螟,可使水稻苗期受害,造成()。破口抽穗的稻株受害,造成()。 灌浆后期受害,造成()。 5.()事影响三化螟发育速度的重要因素。在温度满足的条件下,湿度主要影响()。 6.三化螟在春季雨水()的年份,发生数量()。为害()。另外,秋季季节性寒潮到来()或者()对三化螟发生也有利。 7.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对蚁螟的侵入、()、生长发育、()都有影响,期中()、()最易为蚁螟侵入为害。故称危害生育期。当蚁螟()期与水稻的()期相吻合。三化螟发生重为害甚大。 8.二化螟可使水稻分蘖期受害。造成();在()期受害,则造成白穗;灌浆至乳熟期受害,则形成()和虫伤株。 9.稻纵卷叶螟一幼虫()为害。幼虫在苞内刮食()留下一层透明表皮,呈现()。在()期至()期为害。 10.稻纵卷叶螟在适温度为(),相对温度为()以上。 11.稻飞虱俗称()。常见危害水稻的以()为主,其次为()和(),均属()目()科。 12.褐飞虱成若虫均喜欢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对生长()()的稻田有趋性。

13.稻瘟病按发生时期五部位不同。可分为()()()()()。 14.叶瘟可分为()()()()四种类型。 15.稻瘟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在病稻草和()上越冬。 16.纹枯病菌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在病稻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 17水稻纹枯病用药最好掌握在病害由()自()的转折阶段进行。 18.稻白叶枯病主要危害()。一般可分为()()()()(). 19.稻白叶枯病的初侵染源新稻区以()为主。老病区以()为主。 20.水稻纹枯病叶鞘发病现在近水面处出现()状小斑。后扩大成椭圆形并相互联合成()。病斑边缘()中央()。叶片发病似被()。 二.判断并改错 1.稻白叶枯病事细菌性危害。 2.稻白叶枯病在暴风雨袭击或洪涝之后,病害往往在几天之内成灾。 3.稻白叶枯病在湿度大时,病部可出现向萝卜籽大小的菌核。 4.山区和沿海稻区雾多,露重,少光照,稻瘟病不经常发生。 5.褐飞虱主要危害秧田期和分蘖期的稻苗。 6.白背飞虱取食范围比褐飞虱广。 7.稻纵卷叶螟在早、中、晚稻混栽地区,繁殖率和成活率相应提高,发生量大。 8.一般粳稻稻纵卷叶螟的虫量大于籼稻。 9.灰飞虱是三种稻飞虱中发生为害最早的一种。 10.早稻很少发生苗瘟。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立枯病(黄枯病) 在使用调制剂的情况下,发生立枯病主要与播种量有密切的关系。播种量如果每平方米超过300克时,容易得立枯病。早晨未出太阳时检查苗床,如发现苗床有一块块苗虽然没黄,但没有水珠时说明已得立枯病,这时打药就可以挽救,如果等到苗黄后打药就只能控制发病。是不是立枯病主要看以下几点,首先看稻苗心叶尖上有没有水珠或黄不黄,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如变黑时就是立枯病。立枯病往往心叶死的比下部叶片早。一旦发现立枯病,应立即打药防治。 二、青枯病 也是立枯病的一种,但青枯病主要是苗床管理不当引起的病害。在苗期通风少,床温高,再加上浇水多就引起稻苗徒长,结果地上部长的过大,地下部的根系供水的能力小于地上部茎叶的蒸发,严重时就得青枯病。防治的方法是平时苗床管理上多通风,早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千万不能因为气温高进行大通风或中午时分揭膜浇水,应当早上出太阳前或晚上太阳落下以后开始小通风,以后慢慢再大通风,促进稻苗根系生长,让稻苗适应环境。如果青枯和黄枯混合发生时,按照防青枯的方法管理的同时还要打防治立枯 病的药。 三、烧苗 这里烧苗指的是施肥过多引起的一种现象。施肥过多往往整床或一块块出苗不齐,不出苗或出苗后立针期开始不长,一般根系小、黑、不扎根。这样的苗只要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白天多浇水,大揭膜,再浇水再揭膜,反复进行,使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促进扎根,稻苗发新根后正常管理。 四、烤苗 烤苗指的是温度过高发生稻茎叶发黄的烧苗现象。出现烤苗大部发生在苗床里加盖平铺塑料膜的育苗方

法。如果发生烤苗现象时不要轻易毁苗,因为土壤的温度比棚内空气温度低,有时稻苗的茎叶虽然烤死,但生长点并不一定死,可以继续生长。所以只要生长点不死,每平方米追50克硫铵和生根剂后在30度以下的温度下,尽可能保证温度和湿度,促进稻苗生长,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这样缓过来的 苗虽然育不出壮苗,总比重新播种好。 五、冻苗 水稻出苗前一般外温达到零下4℃的情况下,靠塑料膜和土壤的保温性能不至于发生冻害,但出苗后秧苗越大受冻害的程度就越重,受冻害的稻苗刚开始稻叶变成水浸状的浓绿色,经过太阳晒后就变黄变白。预计气温要达到0℃以下时,头一天浇水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冻害的发生。发生严重的冻害(地上部基本没有绿叶)后,每平方米追50克硫铵和生根剂,在30℃以下的温度情况下,尽可能保证温度和湿度,促进稻苗发新叶,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上部有些叶受冻害时一般对稻苗的生长影响不大。 六、顶盖苗 覆盖用的土粘性大或有机质含量高时苗出现顶盖现象,稻苗出现顶盖时,等到顶盖的土干后,使用木条等物把顶盖土打碎,再浇透水,让苗露出地面即可,不要等到稻苗长大后再处理。防止顶盖苗可采用上面 覆盖河砂或出苗前浇一次水。 七、细菌性褐斑病 育苗过程中不注意通风,在秧苗徒长的情况下进行通风就容易造成上部叶片出现褐色细菌性叶斑。这种病害是苗床通风时,稻叶之间相互磨擦出现伤后有细菌侵入产生的病害。此时一般不用打药应加强通风管 理。 八、药害 由于使用的药不同,药害的表现也不同,很难说清楚。但目前有点眉目的药害有以下几种,如封闭一号打多的情况下,从第1叶片的叶尖开始往上变白,轻者第1叶变白,重者第2叶变白,甚至还出现全株变白死亡,出现药害时在不影响稻苗生长的前提下应加强通风,尽可能降低苗床的水份,减少秧苗对药的吸

水稻病虫害图谱(高清完全版)

水稻病虫害图谱(高清完全版) 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线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水稻常见病害1、恶苗病由半知菌亚门串珠镰孢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期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2、稻瘟病由半知菌亚门灰梨孢属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

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1、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2、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3、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4、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3、白叶枯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1 / 19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立枯病(xx病) 在使用调制剂的情况下,发生立枯病主要与播种量有密切的关系。播种量如果每平方米超过300克时,容易得立枯病。早晨未出太阳时检查苗床,如发现苗床有一块块苗虽然没黄,但没有水珠时说明已得立枯病,这时打药就可以挽救,如果等到苗黄后打药就只能控制发病。是不是立枯病主要看以下几点,首先看稻苗心叶尖上有没有水珠或黄不黄,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如变黑时 就是立枯病。立枯病往往心叶死的比下部叶片早。一旦发现立枯病,应立即打药防治。 二、青枯病 也是立枯病的一种,但青枯病主要是苗床管理不当引起的病害。在苗期通风少,床温高,再加上浇水多就引起稻苗徒长,结果地上部长的过大,地下部的根系供水的能力小于地上部茎叶的蒸发,严重时就得青枯病。防治的方法是平时苗床管理上多通风,早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千万不能因为气温高进行大通风或中午时分揭膜浇水,应当早上出太阳前或晚上太阳落下以后开始小通风,以后慢慢再大通风,促进稻苗根系生长,让稻苗适应环境。如果青枯和黄枯混合发生时,按照防青枯的方法管理的同时还要打防治立枯

病的药。 三、烧苗 这里烧苗指的是施肥过多引起的一种现象。施肥过多往往整床或一块块出苗不齐,不出苗或出苗后立针期开始不长,一般根系小、黑、不扎根。这样的苗只要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白天多浇水,大揭膜,再浇 水再揭膜,反复进行,使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促进扎根,稻苗发新根后正常管理。 四、烤苗 2 / 19 烤苗指的是温度过高发生稻茎叶发黄的烧苗现象。出现烤苗大部发生在苗床里加盖平铺塑料膜的育苗方法。如果发生烤苗现象时不要轻易毁苗,因为土壤的温度比棚内空气温度低,有时稻苗的茎叶虽然烤死,但生长点并不一定死,可以继续生长。所以只要生长点不死,每平方米追50克硫铵和生根剂后在30度以下的温度下,尽可能保证温度和湿度,促进稻苗生长,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这样缓过来的苗虽然育不出壮苗,总比重新播种好。 五、冻苗 水稻出苗前一般外温达到零下4℃的情况下,靠塑料膜和土壤的保温性能不至于发生冻害,但出苗后秧苗越大受冻害的程度就越重,受冻害的稻苗刚开始稻叶变成水浸状的浓绿色,经过太阳晒

最新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长胜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杨林生1.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生长有哪些危害?答:水稻稻纹枯病是长江流域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其次危害叶片,严重时病菌可侵入到茎杆内部,造成贴地倒伏。孕穗期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受害较轻时,出现部分黑褐色秕谷。蔓延至穗部,造成秕谷,有时形成白穗,甚至引起植株枯死,对水稻的产量与米质影响很大。 2、如何识别水稻纹枯病?答:水稻纹枯病发生时,先在近水面叶鞘处发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病斑中央呈灰绿色至灰褐色;最后,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常常是几个病斑连合成云状大块斑。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初为墨绿色,后变灰褐色。 3、水稻纹枯病有哪些综防措施?答: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合理密植,采用健身栽培技术; (2)湿润灌溉,适时搁田。做到浅水发棵,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分蘖末期适度搁田。 (3)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和BB 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使水稻达到前期不披叶,后期不贪青,收割时秆青穗黄。 (4)选用抗病品种。 (5)适时用药防治。 4、如何开展水稻纹枯病的药剂防治?答: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

剂有真灵和井冈霉素二种,是目前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较为理想的药剂,这二种农药均为生物农药,对水稻安全和人畜比较安全,对病害具有治疗作用。用药适期,第一次用药时间通常在水稻搁田结束后复水时,防治指标为发病穴率15?20%,以后的防治,视病情发展而定。因该病害发生在水稻的中下部,用药防治时应注意将药液尽量喷在水稻的中下部,提高防治效果。 5、稻瘟病对水稻有哪些危害?答:稻瘟病是危害最重的水稻病害 之一。秧苗上发病,降低 秧田素质,甚至发生烧苗铲田的现象;分蘖期发病,影响稻田分蘖,降低有效穗数;孕穗、抽穗后发病,重者造成白穗、半白穗,轻者造成秕谷。发病水稻既降低了产量,又降低了品质。 6、稻瘟病可侵染水稻的哪些部位?答:稻瘟病菌在水稻整个生育 阶段和植株各个部位都可侵染, 引起发病。即从秧苗 3 叶期就可发病,称为“苗瘟”;以后病菌侵染叶片,引起叶瘟;侵染茎杆节部,引起穗颈瘟;侵染枝梗,引起枝梗瘟;侵染稻谷,引起谷粒瘟。 7、如何进行稻瘟病化学防治? 答:对苗叶瘟和大田叶瘟,应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及时消灭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苗用药保护。对发病中心连续用药几次,直到不出现新病斑为止。 对穗颈瘟应牢牢掌握“防重于治”的原则。根据病情和气象预报,在破口初期及齐穗期各喷药 1 次。

水稻病害图谱

一、真菌性病害 1、稻瘟病 叶瘟大田症状,稻瘟病为害造成的白穗 苗叶瘟褐点型

苗叶瘟慢性型 叶枕瘟 苗叶瘟病斑连片

枝梗瘟 穗颈瘟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温和的沿江、沿海地区为重。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叶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以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采取“狠抓两头,巧治中间”的防治措施。即狠抓苗叶瘟和穗瘟,巧治叶瘟。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湿 交替,促进稻叶老健;2、孕穗破口期(即有5%左右穗出现时,一般2—3天)是药剂防治

的关键时期。当苗期或分蘖期,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以上、剑叶发病率的1%以上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喷药。常发区应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喷药预防苗瘟。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3、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叶瘟掌握在初发病期用药,防治穗颈瘟,一定要在破口初期施用。 2、纹枯病 纹枯病枯孕穗 纹枯病包鞘

叶鞘上不规则病斑 纹枯病严重为害状 纹枯病前期菌核

纹枯病后期蜂窝状菌核 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病害,具有发生面广,大发生率高,为害重,损失大的特点。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菌核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源。早稻中后期和晚稻中前期是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盛期,尤以水稻抽穗前后最烈,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也是多肥茂盛嫩绿型病害。水稻施肥多,生长茂盛嫩绿,天气多雨时,往往发生严重。长期灌深水,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嫩绿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高,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防治方法:1、采取“在插秧前消灭菌源,插秧后加强肥水管理,并结合发病初期防治,确保水稻倒三叶完好”的防治策略;2、每季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浅水分蘖,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3、化学防治:纹枯病的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最好。一般当水稻分蘖末期到圆秆拔节期丛发病率10%—15%、孕穗期丛发病率15%—20%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15天,药剂防治有: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 3、胡麻叶斑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