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八单元 与大自然和谐共 第15课 关爱自然 善待 第2框 做大自然的朋友教学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八单元 与大自然和谐共 第15课 关爱自然 善待 第2框 做大自然的朋友教学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八单元 与大自然和谐共 第15课 关爱自然 善待 第2框 做大自然的朋友教学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八单元 与大自然和谐共 第15课 关爱自然 善待 第2框 做大自然的朋友教学

做大自然的朋友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开展关爱保护自然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增强关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

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等活动,树立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行为习惯。知识

通过开展学习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等活动,了解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规范,知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要求”是本项目的教学重点。

这是因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秉承和谐的理念,做大自然的朋友,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引导学生将树立的关爱自然的意识化为自觉的行动,赢得青年一代对大自然的关爱,才会谱写出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旋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要求的有关道理虽然比较简明,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做大自然的朋友意义重大。

教学难点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是本项目的教学难点。

这是因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的总体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性,理解树立这一理念的必要性以及这一理念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预习

一、尊重自然

1.做大自然的朋友,首先要秉持自然的态度。尊重自然是对我们提出的。大自

然的一切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对自然怀有 ,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切生命。人类尊重自然,自然也会人类。

2.尊重自然,人类既不能做自然的 ,也不能于自然之上,充当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人类与大自然应、。

3.尊重自然,对我们来说主要是保护保护。

二、顺应自然

1.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人类的活动同样要受的支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顺应自然,要求我们不违背,按办事。

3.顺应自然并不是被动地服从自然、消极地听命于自然,而是要地认识自然、自然,积极地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发展谋求。

4. 、应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选择。

三、保护自然

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目的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保护自然,体现在的行动中。

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手绢代替纸巾、一次性物品、随手关灯、不乱扔垃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等,我们的生态环境就会不断得到改善。

3.实现人与自然 ,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今天我们要秉承的理念,做到自然、自然、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课内探究

探究要点做大自然的朋友

小明生活的地区存在这样的景象:景象一,门前的“臭河波浪宽”,天天“掩鼻而过”;景象二,屋后的“座座秃山紧相连”,风吹“黄沙漫天飞”;景象三:村里的“个个粗烟囱冒浓烟”,蓝天“蒙蒙烟里看”。

(1)上述景象说明了什么?

(2)上述景象如果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危害?

(3)怎样才能改变上述景象?

课堂基础

知识点一尊重自然

1.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凫是野鸭子,野鸭子腿很短,这个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给它接长;“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仙鹤腿很长,你也不要给它砍掉一截。做那种事,你以为聪明,实际上是可悲可忧的。这启示我们要( )

A.依赖自然

B.尊重自然

C.改变自然

D.保护自然

2.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农业上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危机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B.将垃圾分类回收后用于发电,并将尾气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C.保护野生动物,积极举报贩卖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行为

D.提高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知识点二顺应自然

3.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齐物”,有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有的主张“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下列与顺应自然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顺应自然,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

B.顺应自然,人类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C.顺应自然,人类应该积极征服自然

D.顺应自然,人类应该积极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谋求福利

知识点三保护自然

4.保护生态环境,就在你我身边,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一丝一毫的贡献开始。你在日常

生活中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些什么( )

①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②不用、少用一次性筷子③就餐时不吃野生保护动物④外出时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课后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泰勒说:“我所捍卫的核心信念是—行动的正当和道德品格之善依赖于它们表达或体现的一种终极道德态度,那便是尊重大自然。”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尊重自然是我们的道德要求

B.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

C.尊重自然,人类要做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

D.做大自然的朋友,首先要秉持尊重自然的态度

2.世间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自然也如此。尊重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它们运动发展的规律,违背这些规律,人类只能自食恶果。哲学家培根说:“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①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③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④顺应自然,应消极地听命于自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面对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方法,失败了,被处死;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采用“疏”的办法,成功了。这表明( )

A.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B.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谋求福利

C.人类应该听命于大自然

D.人类应该保护自然

4.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山东林业部门加快修复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造林绿化,生态建设再上台阶。在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孔家村西废弃矿坑,昔日裸露的矿坑和山体不仅削坡、回填,还进行了绿化。这一做法体现了()

A.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以向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

B.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治理已经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

C.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D.珍惜自然资源,节约资源

5.作为中学生,应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下面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多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纸杯。

B.多骑自行车、乘坐公交,绿色出行

C.不乱扔垃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D.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

二、活动探究题

6.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地球的环境状况在过去30多年持续恶化。围绕此问题,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小石:有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未来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小朱:如今1/4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导致1/3的鱼类资源枯竭…,·

请你参与讨论,并围绕下列问题发言:

(1)请你预测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未来。

(2)针对小石、小朱同学所说的情况,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

课前预习

一、1.尊重道德要求敬畏之心尊重

2.奴隶凌驾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3.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二、1.规律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2.自然规律自然规律

3.能动适应福利

4.珍惜资源节约资源

三、1.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2.少用甚至不用

3.和谐共生和谐尊重顺应保护

课内探究

探究要点

(1)人类未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没有做到和谐共生。

(2)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生态危机,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3)①尊重自然,人类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发展。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积极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发展谋求福利。③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治理已经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

课堂基础

1.B

2.A

3.C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顺应自然的认识。顺应自然,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积极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谋求福利。顺应自然不是征服自然,也不是服从自然,消极地听命于自然,C错误,符合题意

4.D

课后提升

1.C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尊重自然的认识。题干材料表明我们要尊重自然,A、B、D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尊重自然,人类既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充当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C符合题意

2.A

3.B

4.B

5.A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如何保护生态环境。A做法错误,我们应该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物品。

6.(1)一种可能:资源枯竭,生物灭绝,地球千疮百孔,人类失去生存的环境。另一种可能: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碧水蓝天,各种生物精彩纷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①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善待自然。②尊重自然。我们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应该和平共处、和谐发展。③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发展谋求福利。④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要:人类源于自然,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进而人类社会也是以自然为依托而存在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觉得其自身似乎可以驾驭自然时,自然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和延伸。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我们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是要不断地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适合于人类目的的改造,而人类的“目的”说到底是对自然向其所能提供的物质的占有及人与人之间对物质占有量的攀比,为了达到目的,人们不惜牺牲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状态,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我们不要忘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是不可能超越自然、背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的,否则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理想和最高阶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想达到这样的和谐状态,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成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_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从自身做起,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积极为美化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理解善待自然的意义以及如何善待自然;明白为什么要美化自然,怎样美化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教学难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案例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认识和情感,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歌曲《地球你好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欣赏视频《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合视频图片展示,阅读101-102页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 2、我们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各种生物? 3、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这些行为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四)实话实说 ①在外郊游遇到有人打鸟,我想说: ②朋友请客请吃野生动物,我想说: ③看见市场上有人贩卖珍惜动物:

④发现有人偷运野生动物: ⑤在公园里看见有人乱折花木: (五)合作探究二:观看西藏美景提出问题引入第二问题 自学课本P103-105,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善待大自然? 2、怎样善待大自然? 3、阅读P105“读一读”蒂皮与野生动物牵手,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我来设计 请设计两条善待自然的宣传标语。 (七)合作探究三 说一说 读课本106页文字及图片材料,说一说,从全国“保护母亲河日”到大学生和市民的守护行为对大家有什么启示? (八)要求:全班分为四组,家庭组、校园组、村庄组、旅游组。 说一说:美化自然,从身边做起,自己准备做些什么? (九)环保宣言 我无法阻止人们乱砍滥伐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但我可以做到 ---------------; 我无法阻止人们乱捕乱杀珍稀动物,但我可以做到 ---------------------; 我无法阻止工厂和城市的污水污染江河湖海但我可以做到 ----------------------; 我无法阻止白色垃圾和汽车尾气,但我可以做到 ----------------------- (十)收获平台 我学到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修订稿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自然的重要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作用反作用共荣和谐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们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们就饮不到水,我们必将灭亡。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我们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载体,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我们,造福于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人类和自然界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自然到处都留下了人的印记,即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反作用于人,力求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极易导致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 人类如果盲目地改造自然,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进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那么人类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着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并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行动来改变这种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一、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协调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经济系统中,人类通过它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其二,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其三,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可行性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如道家的“与物成春”、佛教的“万物平等”、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着不息的探求,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摘要: 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正文: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一方面,人类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

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教案资料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关爱大自然 从我做起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 城里中学李娜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从自身做起,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能力:积极为美化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意义及如何善待自然,明白为什么要美化自然,怎样美化自然。 ★教学重点: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教学难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导语: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人类和自然之间是共荣共存的,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充分尊重与保护。我们再从大自然获取利益的时候还应该善待自然,因为大自认不仅属于我们,还属于我们的子孙万代,所以,我们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善待自然,让自然之美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和学习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几幅图片,并告诉老师这几幅图片带给大家的感受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生: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 师:可以说人类从出生之日起,就无时不在享受着各种生物的“恩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身边的书籍,桌椅、门窗,你是否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的“奉献”呢,生物世界为人类无怨无悔的付出,有些人却对一切熟视无睹,甚至经常做一些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样两个案例。 据报道:我国不少城市,崇尚食蛇,蛇餐馆生意兴隆。在深圳,平均每天吃蛇达10吨,可以装满两卡车。仅一个城市一天吃10吨蛇,以一条蛇平均600克计,就意味着1.6万条蛇一年灭鼠320万只,可以说,蛇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千上万吨的设备滥捕滥杀,势必造成鼠灾泛滥,粮食减产,草原荒芜。鼠灾还会导致鼠疫泛滥,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照这样消费下去,我国野生蛇的灭绝可能会比熊猫还要早。 红豆杉,素有“国宝”之称。经专家验证,从中提取的紫杉醇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的作用,被确认为本世纪国际上最具有开发前途的抗癌药物。红豆杉的假种皮酸甜可口,种子还可以榨油,叶子通经、利尿、降压,并对治疗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都有显著效果。有观点认为“这样的植物如果在我们的土地上消失的话,损时的不仅是钱财,更严重的可能是人的生命。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年月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内容摘要:自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的蠢事。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怎样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和谐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垃圾;大气;海洋;问题;解决措施 正文部分:人与自然是我们一直逃避不了的话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更持久,更美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因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二)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第一篇:《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第二篇: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第四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第五篇: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多相关范文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 短短不到三十分钟的《世博会的科学传奇》之"人与自然"的短片从世博会发展历程的角度讲述了人类从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直到开始善待自然的过程。视频分为三个部分:环境危机的认识和应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全球变暖的现状和反思。野生动物滥捕灭种、木材滥伐水土流失,含铅汽油、氟氯昂制冷剂、滴滴涕等等科学的巨献却应用出大危机,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说明:)等清洁能源的优势发展…… 每次看这样的宣传片都会有深深的触动,人类产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同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现在我们的人类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人类在征服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正如斯波坎世博会的醒目标语"地球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地球。",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

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科学的最大悲哀莫过于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却撼动了人类的生存根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带给全世界的不仅仅是震撼,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态意识的唤起。只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 地球只有一个,从我做起关爱地球母亲。这不是口号,是你我共同的行动。小时候,在乡村的夏日夜空看到的那条延伸到天际的璀璨银河,何时可以出现在这片城市的上空。 人与自然 摘要: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 说过:“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保护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教学设计 2011-08-03 09:52:4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教学设计 一、内容标准 一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三4.5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法律,树立可持续 发展的意识。 一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从自身做起,善待自 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积极为美化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理解善待自然的意义以及如何善待自然;明白为什么要美化自然,怎样美化自然。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交流法、归纳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教育主题,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依为命、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与大自然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 本项目《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基本道德规范,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 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本项目设三个层次讲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只有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才可以善待自然界的每一种生命;只有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才可以增进善待自然的情感;只有理解了自然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才可以从自我做起,保护自然、美化自然。总之,只有赢得了青年一代对大自然的关爱,才会赢得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 的落脚点。 所以该项目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其中,“善待自然,和大自然做朋友”是教学重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 多样性”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自主感悟 多媒体课件展示:视频《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学生充分进入情境。 当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和价值有所感悟时,老师适时提出问题:欣赏完视频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说出 来与大家分享。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班级:道路桥梁1003班姓名:张淑文 2010年12月21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关爱大自然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一、选择 XX年5月22日上午,张家界市成立烹饪协会,100余名与会厨师一起举行了签名仪式,发布了《爱护大自然,拒烹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的宣言。他们在宣言中一致表示:要关注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健康,坚决拒购、拒售、拒烹、拒食珍稀动植物,净化灶台,净化心灵,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举行签名仪式只是个形式,起不到什么作用 B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 c拒烹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也是遵守有关法律的表现 D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厨师的做法,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XX年9月30日,国家林业局在《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禁止或严格限制猎捕、采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用于商业性经营活动。这一规定。 A将杜绝猎捕野生动物的行为

B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没有正确处理人的需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D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某班同学纷纷行动起来开展环保活动。下列几位同学的行为,你不赞成的是。 A小明利用双休日时间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B小红向有关部门举报某饭馆用野生动物做菜 c小华把破坏校园花草的小同学关在教室自省 D小强和同学们在节假日去紫金山拾垃圾 .国家环保总局与铁道部组织21万青年参加在2.3万千米铁路沿线清扫垃圾的活动。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A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家园B从实践中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c鼓励公民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D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对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有些人践踏草坪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践踏草坪的行为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B小草也是生命,我们应该爱护它 c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D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 XX年2月至4月间,四川成都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将工业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教案

《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导学案 执教者:沙河子初级中学代永涛 教学内容: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13课第1节P41-4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学会善待自然,美化自然。 2. 从自身做起,提高关爱大自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活动体验,互动中相互交流。 2.案例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2.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善待自然,作大自然的朋友。 2.难点:理解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归纳法 学习过程: 预习案——探究案——达标案 环节一、导入感悟 环节二、预习汇报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41--P43,思考: 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和的基石,就等于保护了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了我们。 (2)我们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各种生物? (3)阅读:拒把“朋友“端上桌。思考:为什么要拒食野生动物?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P43--P47,思考: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我们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些相处? ①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生命 的,是我们共同的。 ②如何善待自然:善待自然就要,不破坏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就 要;就要

③人类善待自然的意义::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善待自然就等于善待人类自 己。 (2)从全国“保护母亲河日”到大学生和市民的守护行为对大家有什么启示?(3)我们应该为保护大自然做点什么? 学习任务三解难释疑 师生互动,组间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环节三、合作探究 材料分析,把握重点,学以致用 环节四、收获评价 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多样性(意义?) 关爱自然从我做起善待自然,作大自然的朋友(意义?方法?) 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做法?) 环节五:达标测评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恩格斯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们不应该改造自然②人类与自然界要和谐相处③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没有影响 ④我们要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2、当我们看见小草翠绿,树影婆娑,听见虫鸣鸟叫,人群喧闹,闻到鲜花芳香时,我们感到万物欣欣向荣,世界充满生命力和无穷希望。如果我们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要()①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将其他生命赶跑②去关爱和呵护周围的生命③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多样性④关爱自己,关爱社会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3、上海世纪公园新近开辟了“心愿林”、“爱心林”、“相约林”三块树木认养林,引导人们参与公园的绿化和植物的养护。这一举措有利于()①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②培养人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③体现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④增添人们的生活乐趣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环节六、生成提高 1、周末与家人到郊外旅游,遇到有人在打鸟:。 朋友请客吃饭,请你吃野生动物:。 看见市场上有人贩卖珍稀动物:。 发现有人偷运野生动物:。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美化自然、保护环境呢? 实践:美化自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还准备做些什么? 在自己家的庭院:。 在自己所在的校园:。 在自己居住的村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