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一点看法

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一点看法

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一点看法
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一点看法

2005年3月语言研究 mar,

2005 第25卷第1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 ol.25 No.1

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一点看法

张生汉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类义关系和同义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两种不同的关系。不少研究者在对古汉语同义词进

行构组、辨析时,常常混淆二者的界限,把类义词当同义词对待,这样做不仅无法弄清某一历

史时期汉语词汇系统中同义词的真实情况,而且很可能掩盖此一时期汉语词汇的某些重要特

点。这是目前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关键词:同义词;类义词;语义分割;区分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5)01-0098-06

近些年来,有关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论著不少,成绩斐然。从内容上看,这些论著大体上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偏重于理论探讨,所涉及的问题颇为广泛,主要有:关于“同义词”的界说,即究竟什么

是同义词,古汉语同义词的区分标准是什么[1-2];如何认定同义词,古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主要有哪些

[3];应该怎样进行古汉语同义词的构组[4];怎样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辨析;古汉语同义词形成的原理是什

么;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等等[5-6]。另一类则以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实践为主,其中有的是

就某一历史时期内的同义词进行辨析,有的是以某一专书里的同义词为辨析的对象,有的甚至以整个古

代汉语、实际上是泛时同义词作为辨析对象的[7]p11。当然也有少数是理论探讨与具体辨析兼行的。说者见

仁见智,各抒己见,有时争论得还很激烈。这些讨论无疑会对古汉语同义词的深入研究,起到积极的推

动作用。

尽管学者们在理论探讨时往往各说各理,互不相让,但在实践上,也就是在对古汉语同义词的具体

辨析中——不管是论文还是专著(包括教材),不管是论述中的示范性举例还是集中地构组、辨析——所

体现出来的学者们对古汉语同义词的基本认识,却给人以明显的趋同感。例如,在关于同义词界说等一

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中,不论观点怎样地相左,但论者几乎都同意将下述这些成组的词作为同义词来对待:

沐,洗(xiǎn),盥,浴,沬 / 树,艺 / 追,逐 / 馈,赠 / 听,闻 / 视,见 / 睡,寐,寝,卧 / 步,

趋,走,奔 / 革,韦 / 囊,橐 / 城,郭 / 仓,廪,府,库 / 观,阙/蜃,蛤/髭,须,髯/ 皮,肤……

什么是同义词,什么是词的同义关系?上面这些成组的词之间存在不存在同义关系?下面我们不妨

以“沐,洗,盥,浴,沬”一组为例来讨论一下。

沐、洗、盥、浴、沬,是一组表盥洗义的动词。《说文》:“沐,濯发也。”“洗(xiǎn),洒(xǐ)足

也。”“盥,澡手也。”“浴,洒身也。”“沬,洒面也。”在先秦文献中,除“洗(xiǎn)”很少见用外,其

他几个作为动词的使用频率不算低。以下是它们在《左传》中的分布情况: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公二十三年)

五月,公游于申池。二人浴于池。(文公十八年)

大夫、命妇,丧浴用冰。(昭公四年)

及入,(头须)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反。宜吾不得见也。”(僖公二十

四年)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僖公二十八年)

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僖公二十三年)

作者简介:张生汉(1951-),男,河南巩县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史、训诂学研究。

·98·

宣子盥而抚之曰:“事吴敢不如事主。”(襄公十九年)

华亥与其妻必盥而食所质公子者而后食。(昭公二十年)

《左传》中没有“洗”、“沬”的用例,其“沐、盥、浴”的意义均与《说文》说解合[8]p239。其他的,出现比较集中的还有《礼记》①:

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曲礼上)

管人授御者沐,乃沐。(丧大记)

曾子之丧,浴于爨室。(檀弓上)

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沬”的异体,又作“颒”);足垢,燂汤请洗(xiǎn)。(内则)沐稷而靧粱。(玉藻)

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内则)

士盥于槃上。(丧服大记)

“沐”等一组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先秦文献中是一致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表示适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盥洗类语义场。这个语义场中的每一个词,各司其职,所指明确,各自的意义范围都被其他相关几个词的意义所限定,相互之间绝不存在彼此替代的现象,其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我们还注意到,先秦著作中,动词“洗(xǐ)”(有的著作中作“洒”)后面不可以带“发”、“足”、“手”、“身”、“面”这些名词作宾语。迄今我们还没有在先秦作品中发现一例“洗发”、“洗足”、“洗手”、“洗身”、“洗面”这样的称说。如果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只能用“沐”、“洗(xiǎn)”“盥”、“浴”、“沬(靧、颒)”这几个词。“洗(xǐ)”与“沐、洗(xiǎn)、盥、浴、沬”的分工如此明确,更能显现出由“沐”组动词构成的盥洗类语义场在先秦汉语的语义系统中存在的客观性。如此说来,处于同一语义场的这一组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视为同义关系吗?

什么叫“同义”,同义词之“同”究竟指的是什么,目前学界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但“一义相同”说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是事实。“一义”指“一个义位”,即所概括的为同一事物。“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9]p24。“一个词语单位只能在某个意义上与其他一定的词语单位建立起一个同义关系”[10]p44。“沐、洗、盥、浴、沬”这一组词,它们的哪一个义位相同?“濯发”、“洒足”、“澡手”、“洒身”、“洒面”是同一概念吗?这都是毋须争辩的。

有的学者对这一组词的异同进行辨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组动词都是用于表示对人体的清洗的,不同之处只是洗的具体对象不同,因此它们应该是同义词[8]p239。加上东汉王充的《论衡·讥日》里有这么几句话:“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也;盥,去手垢也;浴,去身垢也;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于是就说:“‘其实等也’说明‘沐、洗、盥、浴’是4个同义动词,都是洗的意思;它们的不同在于洗的对象――身体的某一部位不同。”[11]p25乍听起来,这样讲好像也有道理,但却经不起推敲。我们深问一步:这几个动词究竟“都是洗的意思”呢,还是“都有洗的意思”?这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都是”与“都有”差距太大了。说它们“都是洗的意思”,就意味着“洗”是它们共有的一个义位;说它们“都有洗的意思”,则表明“洗”仅是它们各自义位中所共有的一个组成要素。假如是前者,那么它们之间就是同义关系;若是后者,那它们之间就不能算是同义关系了。毫无疑问,在前面列举的语句中,“沐、洗、盥、浴、沬”所表达的意义分别是“濯发”、“洒足”、“澡手”、“洒身”、“洒面”而不是单纯的“洗”。而且,从形式上看,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略的:这几个动词所“洗”的对象并不是以宾语的形式出现在它们的后面的,而是作为一个义素分别存在于“沐、洗、盥、浴、沬”的构成其相应义位的义素束之内的,这一组动词在先秦文献中几乎没有带受事宾语的用例。这几个动词后如果带有宾语,也都是工具宾语,即行为动作进行时所凭借的对象,例如:

《礼记·丧大记》:“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唐孔颖达疏:“皆谓用其米取其汁而沐也。”

《礼记·玉藻》:“沐稷而靧粱。”孔疏云:“取稷粱之潘汁用将洗面沐发,并须滑故也。”

《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唐成玄英疏:“赖聚雨而洗发,假疾风而梳头。”

上面例子中“沐”、“靧”在带有工具宾语的情况下,仍然确定地表示洗发、洗面的意思。先秦汉语

①《礼记》一书为西汉儒生戴圣取先秦旧籍编纂而成写,人们多视之为先秦著作。

·99·

的事实告诉我们,“沐、洗、盥、浴、沬(靧、颒)”在先秦都是自足型动词[12]p185,它们所表达的语义内容,都是后来的一个动宾短语才能够表达的。在先秦汉语的语义系统中,“沐”组动词各意义中所蕴含的表示身体某部位的义素,是构成其义位的义素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处于同一语义场中既相互关联、又各有分工的几个词赖以相互区别、构成语义对立的关键所在,是不能、也无法从其义位中剥离出去的,倘或剥离出去,“沐、洗、盥、浴、沬”就与“洗(xǐ)”完全等同了,它们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这就意味着,这一表示适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盥洗类语义场解体了,相应的语义,要由“洗(xǐ)”带上“发”、“足”、“手”、“身”、“面”这些表示身体某一部位的词,组成动宾短语来表达了――两汉以后的文献材料证明,这种情形确实发生了[12]p192。但先秦汉语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先秦文献中,没有“洗”带“发”、“足”、“手”、“身”、“面”作宾语的用例。

其实,这几个盥洗类动词除了它们各自所适用的身体部位不同之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盥”所表示的洗手,是上面用盛水的器皿(如“匜”)浇淋着,下面用盘子一类的容器承接着的冲洗,不是直接把手放在盛有水的器皿里来洗的那种方式;并且,这种洗手的行为动作,还需要别人相助才能完成(主要是站在一旁捧着盛水的器皿往手上浇)。《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奉匜沃盥”唐孔颖达疏:“怀嬴奉匜盛水,为公子浇水,公子洗手。”把这种情形讲得十分清楚。可见,“盥”是浇淋着洗手,而且上有盛水之匜,下有承水之盘。“沐”、“洗”、“浴”、“沬”也都因所洗部位不同,洗起来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再说,当时的贵族阶层洗发、洗面往往不直接用水,特别是庄重的场合,要用稷或粱米浸出的汁(还要经过加温),正如孔颖达《礼记》正义所说,“取稷粱之潘汁用将洗面沐发”。逢庄重的场合不用潘汁而用水,则不正常。《尚书·顾命》:“甲子,王乃洮颒水。”唐陆德明《释文》引汉马融注:“洮,洮发也。颒,颒面也。”孔颖达正义:“凡有敬事,皆当洁清。王将发大命,临群臣,必斋戒沐浴。今以病疾之故,不能沐浴,故但洮颒而已……言水,谓洮盥(案,据上下文,“盥”当作“颒”)俱用水。”这是说,此次王洮发颒面,只用水而已,没有像往常那样用稷粱之潘汁。而从现存文献记载看,当时贵族洒足、洒身、澡手一般情况下只用水,不用其他。也就是说,这一组词所代表的行为动作施行时的凭借物也有所不同。正是这些方面的差异(主要还是洗的部位不同),使得“沐”、“洗”、“盥”、“浴”、“沬”这几个动词都有着各自的意义特征和不同的应用领域,成为一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类义聚合体。这样的几个所指完全不同的词,怎么可能成为同义词呢?

不但象“沐”组类动词不能视之为同义词,就是行为动作的对象是以宾语的形式出现在动词之后的、其所指为同类事物(或同一事项的不同部分)而在组合上又是相互对立的几个词,如“艺、树”之类,也不能把它们当作同义词来对待。让我们看看“艺、树”的情况。

春秋以前,用以表示种植庄稼草木的有“艺”、“树”、“种”、“殖”4个词①,其中“艺”、“种”、“殖”用于种庄稼,“树”用于种草木,分工明确,区别清楚;而“种”、“殖”在文献中用例很少,“在组合上的对立主要是‘艺’、‘树’二词”[13]p261 。以《诗经》为例,《诗经》中“艺”出现6次,全部用于种庄稼;“树”出现11次,除了2次为引申义表示直插、树立外,其余9次中,1次用于种草,另8次全部用于植树: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畒。 (南山)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鸨羽) 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鸨羽) 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鸨羽) 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楚茨)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生民)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定之方中)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伯兮)

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 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将仲子) 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将仲子)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晨风)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鹤鸣)(2见)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巧言)

以上用例告诉我们,在《诗经》时代,“艺”与“树”在组合上的对立是确定的:凡言“艺”,其对象必然是庄稼;凡言“树”,其对象必然是草木(主要是木),“艺”、“树”两词不混用,不能互相替代,其所涉及的对象是固定的。现代汉语中表示种植类意义的词的这种对立是不存在的。现代汉语中,种树、

①有人把“田”也归入这一组。作为动词,“田”的意思是垦殖,即把荒地开垦成农田以种庄稼,其对象不是庄稼草木,意义上不属于一类,故不揽入。

·100·

种草和种庄稼,并不需要几个动词分别称说,一个“种”就可以关涉数种不同的对象。现在我们用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称说的事物,在先秦往往要用两个甚至更多的词语来表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差异,正是先秦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系统方面最主要的不同点之一。我们决不可以忽略这样的事实:先秦汉语中存在的许多语义场,到后来逐渐消失了;许多由几个词共同表示某一类事物的聚合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复存在了,如“沐,洗、盥、浴、沬”与“艺”、“树”之类。这就是说,从先秦到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结构的层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先秦汉语中,在较低一级语义结构层面上存在的某一类词的对立,现代汉语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上位词,这个上位词在更高一级的语义结构层面上与其他同类的词构成对立。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还说动词。除了上面提到的存在有因行为动作对象不同而形成的对立之外,还存在因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行为动作的情状、程度、所强调的重点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对立。请看下面这几组词:

卜筮《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竹部》:“筮,易卦用蓍也。”《艸部》:“蓍,蒿属,生十岁,百茎,易以为数。”《尚书?洪范》:“择建立卜筮人。”伪孔传:“龟曰卜,蓍曰筮。”即用龟甲占卦叫“卜”,用蓍草占卦叫“筮”。《左传?僖公四年》:“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礼记?曲礼上》:“卜筮不相袭。”郑玄注:“卜,不吉,则又筮;筮,不吉,则又卜,是渎龟筮也。”在《诗经》、《左传》等著作中,“卜”、“筮”两词的分工是明确的,它们分别指称两种不同的占卦。这两种占卦,除了凭借物不同外,二者在施行的方式方法上也是有显明区别的。

拜揖《说文?手部》:“揖,攘也。一曰手箸胸曰揖。”《手部》:“拜,首至地也。”“揖”就是双手合抱行拱手礼,“拜”要双膝跪地,低头至腰平,两手要触地,后者仪态比前者恭敬得多。《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又《哀公十四年》:“公告之故,拜不能起。”《仪礼?少牢馈食礼》:“主人退,尸送,揖不拜。”“揖不拜”就是仅仅行拱手礼,而不跪拜。直到汉代,这两种行礼的方式依然区别得十分清楚。《史记?汲郑列传》记汲黯与大将军卫青亢礼事,诸大臣见青皆拜,汲黯见卫青但揖之而已,表明汲黯性倨少礼、任气节的性格特征。“揖”、“拜”这两种行为进行时情状迥然有别,其施受对象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构不成同义关系。[8]p238

视见《说文?见部》:“视,瞻也。”“见,视也。”清段玉裁“见”下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从先秦文献中这两个词的使用情况看,“视”与“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视”表示有意识地用眼睛去感触事物,相当于今天的“看”,也不管结果如何、看见了没看见;“见”强调看的结果,即“看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强调的都是以目光感知到了事物的存在。《左传?宣公四年》:“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又《僖公二十二年》:“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礼记?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又《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类似的还有“听”与“闻”等。现代汉语里同一语义层面上极少存在这样的对立。

事实上远不止这些,动词中还可以区分出其他一些类别来①。先秦文献中,名词也有不少因事物的制作质地、形制、性状、大小,事物的功用、适用对象等方面不同而形成对立的。例如:城(内城,周长小),郭(外城,周长大);鼎(三足,圆或方形,不敛口,较大,可用作礼器,有象徵意义),釜(无足,圆底,敛口,较小,只用作炊具,无其他象徵意义);简(竹制的用以写字的东西),牍(木制的用以写字的东西,较厚),牒(木制的用以写字的东西,较薄);皮(带毛的兽皮),革(治去其毛的皮),韦(经过加工鞣制的革,又特指熟牛皮);醴(用麦芽酿制、一宿而成的酒,味较淡),鬯(用黑黍加入香草酿成的酒,味芬芳悠长);牙(牡牙),齿(门牙);髭(口上边的胡子),须(口下的胡子);髯(面颊上的胡子) ……各组中的每个词所指各不相同,所表示的意义特征区分明显,它们的意义范围虽然很小,但却是彼此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又相互对立的;在先秦文献中,以上各组中的成员没有、或者很少有互相替代的现象。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它们都构不成同义关系。

①毛远明认为同义动词存在有行为工具不同、行为方式不同、行为对象不同、行为结果不同、动作情伏不同、词义侧重不同、词义轻重不同等7种差异[8];池昌海认为同义动词存在陈述对象不同、行为施事不同、行为受事差异、行为施受关系不同、行为手段不同、行为程度不同、行为情态不同、行为发生处所不同、行为陈述视角差异等9种情况[14]。笔者以为二位所说的同义词,其中有不少是类义词。

·101·

对上面这些形成对立的一组组词,不少学者之所以把它们当作同义词对待,进而构组、辨析,其主要原因是混淆了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即同义关系和类义关系。同义关系、类义关系都是语言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但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聚合关系。体现这两种不同聚合关系的集合体分别是同义组和类义组(或称之为“分割对象组” [15]p329)。确定不同的词语是否互有同义关系,主要是看这些词语是否指同样的事物对象,“不同的词语,只要各自的意义(当然是一个意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一致,就互为同义词语。”[15]p280而类义关系的确定则完全不同:若干个词语单位,其各别的意义把一样事物整体的各个不同部分(或者方面)加以反映—-即施行语义上的分割,“其中每一个词语单位的意义范围都被其他相关词语的意义所限定,彼此互相对立又互为条件”[14]p329,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类义关系。构成类义关系的一组词语,其所指不是同一对象,而是同一事项的各个不同部分或者不同的方面;其意义范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对立的,也就是说,它们各自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是不一致的。“沐、洗、盥、浴、沬”它们的意义分别反映了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清洗的行为,换句话说,由这几个词对清洗人体这么一个事物整体进行了语义上的分割,它们各自的意义范围是相互制约、互为依存条件又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类义关系。上面所列举的几组所谓的同义词,它们之间其实都构不成同义关系,其意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是不一致的。它们都是一个个类义集合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发展变化,很多象上面列举的类义集合体解体了,一个集合体中的几个词语的意义范围的限界模糊了、淡化了,其原来存在的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对立的关系也随之消失了。例如原来是由“髭、须、髯”三个词来分别表示人面部不同部位的毛的,后来用“胡子”一个词取而代之,“髭、须、髯”原来各自的意义范围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今汉语语义系统中结构的层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古今汉语语义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与汉语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语义分割的疏密差异有着直接的关系。“语义分割”是近些年来学界使用的一个关于语义研究的概念,它指的是“语言对连续而无界限的经验领域进行分割和范畴化,如全体分割成部分,音味色等感觉经验分划成可归的类”[16]p47。某一事项,语言对其分割得越细、区分度越小,反映这一事项的语义场内的类义词就越多,这一类义集合体中各词间的语义范围就越小;反之,则倾向于概括,类义词就少,类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就大[17]。造成语义分割的疏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维方式和文化关注焦点的不同是最主要的。人类是借助语言来观察、了解世界的,同时又把自己对世界观察、了解的结果通过语言记录了下来。思维的方式、方法不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观察的方式方法和认识能力(当然也包括抽象概括能力)就会有差异;处于不同生存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关注程度也会不同,这就造成了不仅不同语言对同一事项的语义分割的疏密往往有差异,就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发阶段对同一事项的语义分割的疏密也很可能不一样。就一般情况而言,同一事项,先秦汉语较之后来、特别是唐宋以来的汉语,对其分割得要细,区分度要小;相应地,反映这一事项的类义词也就多,这些类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也就小得多。先秦文献中,不少词语在语义特征上形成的对立,现代汉语中却不存在;在现代人们看起来似乎没有区分必要的,在先秦或先秦的某一阶段却区分得十分清楚。正是这种原因,让人们很容易拿自己对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系统中的同义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来对待古代汉语词汇语义系统中的类义关系,进而混淆了同义关系和类义关系的界限,把本来属于类义关系的词语单位纳入到同义词的范畴去研究、辨析。这样研究出来的结果是不会与历史的真实相一致的;这种辨析也只能是一般的古汉语词义辨析,算不上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混淆了语言单位之间的类义关系与同义关系的界限,把类义词当作同义词对待,不但无法弄清某一历史时期汉语词汇系统中同义关系的真实面貌,而且很有可能会掩盖这一历史时期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些重要特征。目前存在的这种比较普遍的情形,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J].淅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4):81-86.

[2] 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J].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报,2002,32(1):31-45.

[3] 周文德.古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92-96.

[4] 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的构组[A].浙江学刊1[C],2002.219-222.

[5] 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与认识[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8(2):59-64. ·102·

[6] 池昌海.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1):77-84.

[7] 徐正考.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10-12.

[8] 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务馆,1982.

[10] 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 方文一.《论衡》中同义词运用的特色[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7(2):24-27.

[12] 张生汉.对“盥、沐、沫、浴”一组词的考察[A].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C].成都:巴蜀书社,2000.

[13] 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

[14] 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6] 马清华.语义分割细度的文化成因[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4):47-52.

[17] 马清华.语义分割细度与文化关系的解释限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11-15. Some Opinion about Synonymous Words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ZHANG Sheng-han

Abstract: Synonymous re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homologous relation in Chinese lexical system。But there are some scholars, who always confuse the limitation of homologous words and synonymous words in the process of restructuring and distinguishing synonymous words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y mistake homologous words for synonymous words. What have they done can not clarify the actual details of synonymous words of Chinese language lexical system in one period ,and probably enshroud some real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time。Those problems are prevailing defects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 which should be attached to enough attention。

Key words: Synonymous words; homologous words; semanteme division; distinguish

·103·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文言文中常见的偏义复词如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偏义在“崩”,“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 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 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注意到“耳目之 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 “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 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偏义复词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去来”是偏义复词。 [考点感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B.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C.行李之往来 .. D.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选C C项,往来:(使者)去的和来的。A项,偏义复词,偏义在“亡”,“存”是衬字。B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姥”,“公”是衬字。D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 B.风吹草低见牛羊 .. C.茕茕孑立,形影 ..相吊 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 解析:选D D项,偏义在“长”,“少”是衬字;A、B、C三项都是并列结构,在语境中具有实在意义。 10.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 (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①偏义复词:解释: ②偏义复词:解释: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复词:解释: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复词:解释: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复词:解释: 参考答案:(1)①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②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2)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4)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解题策略] 偏义复词的辨别方法 1.在语境中辨别 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否是偏义复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语境可知其偏指“入”。 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 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指“作”。 3.区别同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指的是词义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和“讥”连用,两者词义相近,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同义复词,构成词语的两个语素在句中两者的意义都有所保留。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两个语素的词义有交叉,但外延不同,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4.区别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偏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反的两个连用实词 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前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指“寒”;后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个实词连用。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 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 ..,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 ..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临事不顾生死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 ..吉甫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同义词大全词典

同义词大全词典

A a branch of/a division of a quarter of/a fourth of abandon/give up/desert/cease/stop/quit abide by/ stick to/ adhere to abnormal/ unusual abrupt/ sudden/unexpected abundant/plentiful/adequate/sufficient/enoug h accelerate/ step up/quicken/speed up acclaim/hail acceptable/satisfactorily account for/ explain account/consideration/takeint accout/explain accumulate/ collect/gather/buildup accuse …of/ charge… with achieve/ attain/get/gain/abtain adhere/to follow/stick fast adverse/unfavorable advisable/wise aim /goal aircraft/plane/aeroplane alike/similer alleviate/ lessen/relieve allocate /assign/distribute/gaven allow/permit alternative/ choice almost/nearly/vcitually/practically although/while/though an improved/a better annoying/irritating/unpleasant annuallay/every year anyhow/anyway appalling/dreadful appear/be seen/come into view/ be in sight apply to/put into / use / action / operation /function appraisal/evaluation argue/contend arise/get up arouse/excite/wake assemble/gather assert/state firmly assume/postulate astonish/surprise at any price/for love or money at once/immediately at stake/in danger attend/go to attend to/wait on attraction/lure/temptation authentically/genuinely authority/government B ban/forbid,prohibit bare/barren barren/bare be bordering on/be close to be entitled to(do sth.)/have right to(do sth) be hailed as/be acclaimed as be realized/be fulfilled/come true bearing/influence impact effect because of/on account of/due to owing to/thanks to before/previously/formerly/prior to behaviour/conduct blend/mix branch/division brave/courageous break/beat broaden/widen C call/phone call … up/telephone call …off/cancel capability/ability care/remedy careful/conscientious/cautious cater for/meet/satisfy census/count certain/sure/inevitable change/alter/modify/vary/shift change into/turn into characteristic/typical cheerful/pleasant/happy childish/immature clever/intelligert close/near/intimate collaborate/cooperate collide with/run into come across/catch sight of/see sb/sth suddenly compactly/densely compel/force/oblige complain/feel unhappy complete/finish

高中文言文知识偏义复词一览

高中文言文知识偏义复词一览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必修常见偏义复词例

必修常见偏义复词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必修1-5常见偏义复词33例【出入】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反义关系,偏取“入”。 【少长】例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少长”本指岁数小和岁数大,反义关系,偏取“长”。 【车骑】例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指随从人员。“车”指战车,“骑”指骑兵。“车骑”是近义关系,偏取“骑”。【作息】例句: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说明:“作息”本指操劳和休息,反义关系,偏取“作”。 【公姥】例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说明:“公姥”本指公公和婆婆,近义关系,偏取“姥”。 【父母、弟兄】例句:我有亲父母,逼迫兼父兄。(《孔雀东南飞》) 说明:“父母”、“弟兄”都是近义关系,偏取“母”、“兄”。 【父兄】例句: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说明:“父兄”近义关系,偏取“兄”。 【女子】例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说明: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去来】例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说明: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舟楫】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说明:偏义在“舟”,“楫”是衬字。 【多少】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明:“多少”是反义关系,偏取“多”。 【巷陌】例句: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明: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国家】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说明:“国家”本指“国”和“家”,偏取“国”。 【归去】例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

高考语文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请参考。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1996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⒙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⒚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读: 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 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2.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 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 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 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 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职称英语同义词词典

a branch of/a division of a quarter of/a fourth of abandon/give up/desert/cease/stop/quit abide by/ stick to/ adhere to abnormal/ unusual abrupt/ sudden/unexpected abundant/plentiful/adequate/suffi cient/enough accelerate/ step up/quicken/speed up acclaim/hail acceptable/satisfactorily account for/ explain account/consideration/takeint accout/explain accumulate/ collect/gather/buildup accuse …of/ charge… with achieve/ attain/get/gain/abtain adhere/to follow/stick fast adverse/unfavorable advisable/wise aim /goal aircraft/plane/aeroplane alike/similer alleviate/ lessen/relieve allocate /assign/distribute/gaven allow/permit alternative/ choice almost/nearly/vcitually/practicall y although/while/though an improved/a better annoying/irritating/unpleasant annuallay/every year anyhow/anyway appalling/dreadful appear/be seen/come into view/ be in sight apply to/put into / use / action / operation /function appraisal/evaluation argue/contend arise/get up arouse/excite/wake assemble/gather assert/state firmly assume/postulate astonish/surprise at any price/for love or money at once/immediately at stake/in danger attend/go to attend to/wait on attraction/lure/temptation authentically/genuinely authority/government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偏义复词和兼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偏义复词和兼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但也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复合词语。这些复合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时候其中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甚至消失了,整个词语的意义只由另一个语素来承担,这样的复合词语就叫做偏义复词。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 如: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本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 (2)昼夜勤作息。 “作息”本指劳作和休息,在语境中偏取“作”的意义,突出刘兰芝的任劳任怨。 (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本指公公和婆婆,在这里偏指“姥”的意义,因为整首诗中并没有出现刘兰芝的公公,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只有婆婆一人。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 (5)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是反义关系,语境中偏指“死”的意义,突出死亡随时可能降临,而文天祥早就将死亡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6)冀缓急或可救助。 “缓急”本指缓和与紧急,是反义关系,语境中偏指“急”的意义,指当时那种危急的局面。 (7)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饥穰”本指灾荒与丰收,语境中偏取“饥”的意义,强调即使是禹、汤那样的圣君也会遇上灾年。

研究的同义词是什么

研究的同义词是什么 导读:“研究”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关于一个特殊主题的资讯收集。小编收集了研究的同义词是什么,欢迎阅读。 基本解释 ◎研究yánjiū (1)[study;research]∶钻研;探索 专家们研究潮汐和海流 (2)[godeeplyinto;consider;discuss;deliberate]∶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 大家的意见厂领导正在研究 同义词 切磋、琢磨、研讨、钻研 详细解释 (1).钻研;探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唐李山甫《古石砚》诗:“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元史·铁木儿塔识传》:“鉄木儿塔识天性忠亮,学术正大,伊洛诸儒之书,深所研究。”清刘大櫆《潄润楼记》:“日有餘暇,则又自取六艺而研究之。”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袁先生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 (2).商讨;考虑。明唐顺之《与洪方洲郎中书》:“近来讲学,多是游谈,至於为己工夫入细处,则其説颇长……何日得与兄一研究

之?”老舍《茶馆》第二幕:“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3).仔细询问。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师既惋慨此事,追恨不早研究。亟令人委曲科检诸篋藴,庶覩遗记,而永无一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褚生》:“既起,见褚生在旁,惚惚若梦。屏人而研究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彼时未便研究,汝其密询之,勿作胡卢提,致人闷闷。” (4).特指审讯。《元典章·刑部五·检验》:“官司多方缉捉,犯人得获,研究明白,依例处断。” 造句 1,我决心好好学习,上大学,读研究生。 2,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是不会达到目的的。 3,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4,同学们详细研究“六一”儿童节的活动计划。 5,在科学研究上应敢于别树一帜。 6,姐姐夜以继日地学习,准备考研究生。 7,你没有调查研究,怎么能轻易地下结论呢? 8,你先回去,我们研究一下,明天答复你。 9,姐姐自学成才,被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同义词

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 张 博 提要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需求的驱动下,对外汉语教学界超越对同义词意义关系的传统关注,将词语辨析的范围扩大到广义的近义词,并在近义词的框架下进行易混淆词的辨析。本文认为,这种做法难免冲犯近义词的界限,并使大量易混淆词受“近义”的规约而被悬搁。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辨析不宜固守“同义”“近义”这类汉语本体研究提供的标尺,应当转换视角,基于中介语词语偏误的现实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易混淆词辨析。易混淆词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目的语使用和理解两个层面,既表现为口头表达和写作中的词语混用,也表现为阅读和听辨中的词语误解。本文根据词语混淆的影响因素归纳了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主要类型,并提出研究易混淆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同义词 近义词 易混淆词 词语辨析 词语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学习词典编纂和教材词语注释及练习的重要内容。在什么范围内进行词语辨析?如何选定辨析的词对或词群?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关注已久、但仍需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在考察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语辨析研究进程的基础上,对此再作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 “近义词”从“同义词”的笼罩下走出 在词汇学研究领域,许多论著和教材都将同义词区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①,或者区分为“绝对同义词(absolute synonym)”和“相对同义词(relative synonym)”②。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可在任何上下文中互相替换,因而没有辨析的必要。需要辨析的是“虽然意义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有种种细微的差别,应用上也不能任意替换”(胡裕树主编,1981:260)的近义词。近义词既是同义词的主体,又是“同义词”的次类,属于“广义上的同义词”( 兹古斯塔,1968/1983:121),因此,辨析词典一般都以同义词为名,例如张志毅主编《简明同义词典》(1981)、刘叔新主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1987)、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同义词词典》(2003)等。可是,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刘淑娥、佟慧君、常敬宇、梅立崇诸先生编著的词典却径自命名为《近义词辨析》(以下简称“刘本”),此后,又有邓守信《汉英汉语近义词用法词典》(1994)、马燕华、庄莹《汉 *本课题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02JAZJD740006)经费资助,部分语例取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及博士研究生萧频、萨仁其其格采集的印尼和蒙古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谨致谢忱。

高中语文 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专题

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专题 一、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作陪衬,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例四: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白头吟》) ——“东西”是反义词,此处只取“东”的意思,设想别后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将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例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鹧鸪天·送人》) ——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整句话意为: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三:言其利害。(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偏义复词曾经在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 曾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把中学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诗经》同义词研究1

目录 一、《诗经》同义词研究的缘起 (1) 二、同义词的界定 (1) (一)“一义相同”说 (2) (二)“意义相同、相近”说 (2) 三、同义词的判定 (2) (一)根据词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进行判定 (2) (二)根据古人对词义的训释进行判定 (3) (三)根据修辞方法进行判定 (3) 四、辨析同义词 (3) (一)同义连用的例子 (4) (二)对文的例子 (4) (三)互训的例子 (6) (四)同训的例子 (6) (五)互文的例子 (7) 五、同义词辨析的结论 (9)

《诗经》同义词研究 内容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作为先秦时期的语言资料,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是考察春秋以前汉语面貌的一部最珍贵的文献。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在《诗经》中,以民间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歌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由于民歌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形式,修辞上主要用比、兴的手法,所以在文本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以《诗经》中同义词为研究对象,以王力先生的“一义相同”说为理论依据,结合古代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参照现代汉语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对《诗经》国风部分的同义词进行辨析。 关键词:同义词,对文,训释,互训,同训,互文 正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汉语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先秦时期汉语面貌的一部珍贵的语言资料,对研究当时的语言面貌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诗经》同义词研究的缘起 纵观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前人多从注释、赏析、考据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诗经》中大量出现的同义词,却没有专门的著作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在对《诗经》进行注释、考据的过程中顺笔带过。对于专业的《诗经》研究者来说,对浅显的同义词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其中的同义词的把握可是入门的一大难题。由于民歌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形式,修辞上主要用比兴的手法,在文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同义词,于是就有了系统研究的必要。本文的写作目只是想给刚刚接触《诗经》的同学们提供一点便利,希望有借鉴的价值。 二、同义词的界定 想要对《诗经》同义词进行研究,必须明确同义词的概念,即什么是同义词。关于同义词的定义,有好几种说法,主流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㈠、“一义相同”说 “一义相同”说,即:“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

偏义复词(中学文言实词复音词的偏义归纳)

对偏义复词有两种考查形式:1.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答案为C(解析见参考答案)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翻译成了“张不开,闭不上”的错误答案。又如2010年全国II卷第11题要求将“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面目”也是偏义复词:“面”,脸面,“目”,眼睛,此处偏用“面”的意思。在古代诗文中偏义复词出现频率很高,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和解答翻译题时的难点,准确识别并理解偏义复词有益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解读。知识梳理一、偏义复词的类型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有“姥”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二、偏义复词的识别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又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们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车马”偏指“车”义,3.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判定。识别的注意事项:1.偏意复词中的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入”,“出”字陪衬在前,译为:防备别的强盗闯进和意外的变故。“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中的“出入”偏义在“出”,“入”字陪衬在后。译为:有子女在母亲没有再嫁,出门没有一件好衣服。2.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词。如:“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这句中的“弟兄” ,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 “弟兄”是偏义复词。“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孟子《庄暴见孟子》)这句中的“兄弟”不是偏义复词。3.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三、偏义复词的翻译“偏义复词”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将“陪衬意”去掉,把表示意义的那个语素翻译出来即可。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中“死生”偏义在“死”,意为死难。这句话可译为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四、中学教材中常见的偏义复词梳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存亡”偏义在“亡”,灭亡。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辨析 以上五个角度远非全面的概括,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同义词都可以纳入这五个方面,比如“连忙——赶紧”这对同义词就很难从以上五个角度的任何一个角度进行辨析。辨析同义词也不能依靠词典,比如“情景——景象”这对同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分别是: 【情景】(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比起广州来,北京的冬天是另一番情景(应该是“景象”)。 【景象】现象;状况:太平景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词典的解释上看不出二者到底有什么差别,特别是对“情景”的解释还用到了“景象”,似乎二者无差别。已经出版过几部同义词词典,可是经常的情况是,你想查的词偏偏没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自己学会辨析。 辨析同义词操作程序: (一)用辨析对象各造10个句子,通过

语料库检索更好。这10个句子要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tense),要包括祈使句。 (二)观察例句,重点是与辨析对象经常共现的词语。共现的词语不同,可能是辨析对象差异的关键点,至少这些词语会指引一个辨析的线索。 (三)分析这些词语并进行概括,将概括结果与辨析对象相联系就完成了辨析过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 例1. 辨析“常常、往往”的差异。 常常:他常常看电影。 他以前常常看电影。 我以后要常常看电影。 记着以后要常常给父母打电话。 …… 往往:*他往往看电影。 *他以前往往看电影。 *我以后要往往看电影。 *记着以后要往往给父母打电话。 他往往在周末看电影。 他往往去三道口那个电影院看电影。

他往往和他爱人一起看电影。 他往往在睡觉前看一会儿书。 *我希望你往往和你爱人一起看电影。 …… 总结: (1)“常常”可用于过去和将来,而“往往”只能用于过去。 (2)“常常”“往往”都可以用于过去,但与“往往”相联系的事情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因而要与另外一个状语共现,这个状语可以是时间、处所、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常常”没有这个要求。 例2. “连忙——赶紧” 连忙:听说要开会,他连忙准备发言稿。 家里来了客人,他连忙准备茶水。 *孩子要开学了,你明天连忙到大姐家借点儿钱。 *你连忙走。 …… 赶紧:听说要开会,他赶紧准备发言稿。 家里来了客人,他赶紧准备茶水。

简单考研100个近义词

考研100个同义词替换 1.important=crucial =significant=vital/'vait?l]=essential=critical= fatal['feit?l]=concernful=necessary https://www.doczj.com/doc/d26582499.html,mon=universal=general 3.abundant=ample(enough and usually extra), plentiful(enough for people's needs and wants) =sufficient 4.stick=adhere=cling(hold on something tightly) =insist=persist 5.neglect=ignore=overlook=elide[?'la?d]省略=lose sight of sth.(difference: neglect means someone ha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something; ignore means no attention.) 6.near=adjacent[?'d?eis?nt] (twothings next to each other)=adjoin(the same as adjacent) =close to 7.pursue=woo(man woos woman, old-fashioned), seek(if you seek sth, you try to obtain it.) =chase[t?eis]=aspire 8.accurate=precise[pri'sais] (precise is exact and accurate in all details), exact(correct in every detail) 9.vague=obscure=dim=indistinct=fuzzy模糊的 10.top=peak=summit最高点 https://www.doczj.com/doc/d26582499.html,petitor=rival=opponent=enermy(especially in sports and politics) 12.blame=condemn(if you condemn something, you say it is very bad and unacceptable) =make illegal=abuse=censure=denounce=curse=imprecate 13.opinion=perspective=standpoint=idea=viewpoint=point of view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