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课 平 安 祭

第三课 平 安 祭

第三课 平 安 祭
第三课 平 安 祭

第三课平安祭(3:1/17)

一、平安祭的意义

(一)基督是我们的和平(西1:20)

祂是我们的和睦(弗2:14小字)。当耶稣降生的时候,祂就给我们带来了平安(路2:14)。

(二)我们在基督里的平安

经过所洒的血,得着平安的生活(出24:6-11)。

二、平安祭的种类(利7:15-16)

献平安祭的方法与献燔祭的方法相似。

(一)“为感谢献上”的平安祭(7:12,15)

这是感恩祭,又称为“酬恩祭”(3:1小字)。感恩是最基本的意义。

(二)“为还愿”的平安祭(7:16)

人若许了愿就要还愿;若不还愿就没有平安(传5:4-6,诗116:14)。

也有用燔祭来还愿的(诗66:13)。

(三)“出甘心献上的”平安祭(利7:16)

甘心献上平安祭,不是为得到什么恩典。如果没有什么属灵的恩典,我们也得甘心献上平安祭。平安祭连不上恩典,但可连上赐恩的主,这是最大的恩典。

甘心祭,不必剥皮,不用水洗,不要加上乳香等,而是最好的,我们要甘心献上。

三种平安祭给我们看见:从基本享受恩典上到最高享受我们的恩主。

三、平安祭的条例

(一)献祭的时候

以色列人献平安祭,是在喜乐的日子或节期(民10章,王上8:63,撒上11:15)。

每年3个节期里,献平安祭与其它祭的人数以千计(出23:14-17,民29:39)。所罗门献圣殿的14日中(王上8:65),他“向耶和华献平安祭,用牛二万二千,羊十二万……。”(王上8:63-65)

(二)亲手献(利7:30)

其它祭都是由祭司献上,只有平安祭是献祭的人亲手献上的,而不能假借别人的手来献。献祭的人在交给祭司之前,自己先把脂油和胸当作摇祭,摇一摇。凡得到神恩典的人,也当亲自作神恩典的见证人。

(三)“他要按手在供物的头上”(利3:2)

按手,是代替,祭牲代替我们作了和好之工。

(四)“宰于会幕门口”(3:2,8,13)

宰杀牲口必须要在这里,因为平安祭是“圣的”(7:19-21),但不是“至圣的”(参看7:6,是指赎愆祭说的)。

(五)交由祭司洒血(3:2,8,13)

洒血表明洁净、立约与和好的意思。

(六)“祭司要在坛上焚烧”(3:11,16,参5节)

不是把供物完全烧在坛上,只把内脏上所有的脂油和两个腰子,以及肝上的网子和羔羊的肥尾巴烧在坛上。

四、平安祭的供物

(一)牛群

“……若是从牛群中献,无论是公的是母的,必用没有残疾的献在耶和华面前。”(3:1)献燔祭只许献上公的(1:3,10),但献平安祭就有公有母的,而且“必用没有残疾的”献上。(二)羊群

有绵羊(3:6)与山羊(12节)两种,也可以献公的和献母的,也是“必用没有残疾的”。

(三)三种加油饼

“……调油的无酵饼和抹油的无酵薄饼,并用油调匀细面作的饼,与感谢祭一同献上。”(7:

12)

(四)另加“有酵的饼”(7:13)

这不是素祭,也不算是“供物”,而是“与供物一同献上。”这表明献祭的人是不完全的。还有利未记23:17“加酵,烤成两个摇祭的饼”,也不是预表基督。这里(7:13)有酵的饼,没有把香放在上面,也不能放在坛上烧,因为这不是属于馨香的祭。我们当认识自己是带酵的,我们报不了神的大恩。

(五)禁献鸟真诚的献上约10:17/18

献平安祭是用家畜,最低的是山羊羔。鸟的脂油不多,难以用最美的部分来献给神。献祭礼仪,包括聚餐。用鸟献祭,不够与亲友共享,特别是贫穷的,必须分用别人带来的牲畜。

五、平安祭的分享——神人共享

燔祭是要完全烧在坛上归神,只有平安祭是神人共享的:神、祭司与献祭者各有一份。献祭的人与神和祭司有交通。

(一)把最美之分的献给神(利3:3-4,9,16)

脂油和腰子等是最美的,当献给神。

1.脂油(3节):

脂油积聚在牛羊两肾和肝胃之间,有独立供血系统。

无残疾的脂油正是生命的精华。

瘦的牲畜缺乏脂油;太肥的是病态,不能献。当把最好的献给神。

2.腰子等(4节):

“腰子”,表明力量。“脏”,表明心怀意念。

3.“肝上的网子”:肝叶上的脂油好像“网子”:

腰子和肝上的网子表明人感情上的中枢。

4.“整肥尾巴”(9节):

他们的山羊羔,有的肥尾巴约30公斤重,是最好吃的,但要烧在坛上归耶和华。

5.“是献与耶和华为馨香的火祭(3:5):

“作为馨香火祭的食物”(16节),这与用食物献给假神是不同的。他们献给假神吃,其实是他们自己吃。但这献给耶和华的,大部分是人不能吃的,只烧在坛上。其实不是直接在坛上烧,而是“烧在坛的燔祭上,就是在火的柴上”(5节),这是以已献的燔祭为基础(神先悦纳人才悦纳人的感谢祭)把平安祭烧在上面。

神不吃我们所献上的食物,神只以之为喜乐,享受我们的赞美和感谢。

(二)将重要之分归于祭司(7:14,31-34)

除了皮之外,把重要部分给祭司。

1.给献祭的祭司(7:32-33):作举祭。

从三种加油饼中各取一个给祭司(7:14):“……把右腿作举祭,奉给祭司。”(32节)“腿”,表明能力。事奉神的祭司需要能力,他又要把能力流出来。“举祭”,祭司把右腿在神前一举,表明在人前荣耀神;一方面献给神,另一方面又从神接受。

2.给众祭司的(7:30-31,34):

“……好把胸在耶和华面前作摇祭。”“胸”,表明爱神、事奉神。

“摇祭”,是平安祭留给祭司享受的。祭司把祭物彼此递送,向着祭坛一前一后(不是左右摇动)在神前摇一摇后,就成为摇祭,就是从神接受归亚伦和他的子孙。摇一摇,是从神接受;摇祭,有求神鉴察、有感谢和赞美的意思。

(二)其余的(肉)归献祭的人

“……至于平安祭的肉,凡洁净的人都要吃。”(7:19)献祭的人和亲友可以一同享受。祭牲预表基督,“肉”,是以基督作供应。

他们吃祭肉,不同于拜偶像的人吃祭偶像的物。祭司与献祭的人只能吃所指定的:祭司得的是皮、胸和腿(7:30-34);供物其它部分留给献祭的人于聚餐时吃的。但那些归耶和华的,他们就不能吃,要烧在坛上,不能妄食。

——突出在感恩的同时又分享神的恩。

1.务须圣洁7:19/21——突出了受者之圣洁的心态。

2.心满喜乐申12:17/18——突出了受者之满足感,提前6:6(或作感恩之对象)

3.吃在主前申12:4/7.17/18。——突出了受者当认识赐恩者。

4.须当日吃申7:5——突出受才当儆醒感恩,西4:1。

5.与友共食——与人同分——突出了受者不徒受神思。

6.勿食脂血——将上好归主——突出了常驻者不应抢夺神的荣耀,帖前1:12。

献给神的脂油不可以吃,要焚烧。多吃动物脂油对人的健康不好:会增加血液胆固醇,引起高血压、血管及心脏病甚至乳腺癌。如果把脂油加热,是可以助燃,使之成为馨香。但在平时宰杀的就没有禁止吃脂油(申12:15-22)。血,什么时候都不许可吃,而是要倒了,因为血是生命。基督的血是要洗净我们的罪。

《祭十二郎文》中“其”字的所有用法

.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1)称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3、指示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2)表示反问,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2、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可译为“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 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 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 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 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 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 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 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 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青春无悔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解析 “其”是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5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用法灵活、语意多变。《祭十二郎文》(后文简称〈〈祭〉〉)一文中“其”前后出现了34次,但课下注释仅有6处(只有4 处解释得清楚明白)。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后文简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编着)所供参考译文对“其”翻译亦语焉不祥。“其”字的意义与用法便成了〈〈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地弄清“其”在本文的意义与用法,使学生有所适从。 一、作人称代词,既可代人亦可代物。 (一)一般作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或领属性定语。在句中可译为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或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如: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汝之纯明宜业起家者而不可蒙其泽矣。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2)(3)(4)(5)句中的“其”均作领属性定语,(1)译为“她的”,(2)(3)(4)(5)皆译为“他的”,(6)(7)(8)句中的其均作兼语(6)(7)译作“他们”,(8)译为“她们”。 (二)代词的特殊用法—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9)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10)诚知其如此,虽万事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上述四例中加点“其”的用法较为灵活,“其”原本作第三人称,但在《祭》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则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9)(11)(12)三句中的“其”均活用为第二人称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你的”。(10)句中的“其”也活用为第二人称,但在句中作兼语可译为“你”。代词的这种活用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中已出现过,该句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便是活用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为“自己”。 二、在句中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或表示选择,译为“还是”。如果在疑问句中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然乎?其不然乎? (1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6)其无知,悲不几时? (13)(14)(15)三例中均是在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 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2祭十二郎文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祭十二郎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也(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之奠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答案】C(A.比:近来。就:就职上任。凭:临。B.应:应付。D.止:留居。既:不久,后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 ⑥连词,假如。⑨语气助词,表揣测。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列对《祭十二郎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亲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答案】B(“少为长祭”错,应该是“长为少祭”)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祭十二郎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之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答案】B(“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子为孤”错,应是“幼年丧父为孤”“老而无子为独”)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训练含解析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D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 ..(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 【解析】D项,比:近来。戚:忧伤。 2.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⑥假如;⑨副词,表揣测语气;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吾与.汝俱幼 吾与.汝毕力平险 B.诚知其.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 C.未可以.为信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A项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和;B项代词,代“遽去吾而殁”之事/语气词;C项把/用来;D项转折/修饰。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其传之.非其真邪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解析】D是结构助词“的”,其他的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朗”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解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阅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回答问题。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6.古代传统的祭文,有一套固定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的称颂,形式则多为体;而韩愈这篇祭亡侄的文章,却写得别开生面、颇有创造性,其特色为: ①从内容的角度看,只有 没有;(前限16格,后限10格) ②从形式的角度看, 。(概括不超过22格) 【答案】骈俪 ①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朴素叙述__对亡者的一句赞颂之辞 ②不用骈俪韵文,而是句子长短错落,更贴近生活 7.悼念死者,却从自己的身世落笔,“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这样构思和写作,

《耿九畴传》逐句详解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着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清望:1、美好的名望。《南史·张绪传》:“时帝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绪少有清望,诚美选也。’”唐·皮日休《七爱诗·白太傅》:“清望逸内署,直声惊谏垣谏官官署。”2、指有清白名望的人或清白的望族。《晋书·杨济传》:“帝重兵官,多授贵戚清望,济以武艺号为称职。” 名检:也写作“名俭”,名誉与礼法。唐·白居易《寄元九》:“身为近密拘,心为名检缚。”明·唐顺之《与蔡白石郎中书》:“江左诸人,任情恣肆,不顾名检,谓之脱洒。” 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岛内诸事务。 宿弊:指积久的弊政。《新唐书·温璋传》:“璋素强干,鉏宿弊,豪右慑服,加检校吏部尚书。”元·王祯《农书》:“更其宿弊,均其惠利,但具为教条,使相勉励,不期化而民自化矣。” 条奏:逐条上奏。《汉书·元帝纪》:“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讳。”《后汉书·侯霸传》:“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 便宜:1、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南史·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盖谓便于公宜于人也。”2、指便宜行事之权。《隋书·杨谅传》:“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宋·叶适《奏议·纪纲四》:“收还便宜,使州郡复承平之常制。”3、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明史·马文升传》:“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宋·杨万里《寄题南城吴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仓》:“天颜忧喜丞相知,常平使者陈便宜。” 诣阙:诣是“至、前往”的意思;“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引申为皇帝居处,借指朝廷,有时也直接代指京城。因此“诣阙”也就是奔赴朝廷、皇宫或至都城的意思,即指至天子的宫阙。1、赴朝堂。《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后汉书·光武帝纪》:“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奉蕃称臣。”宋·司马光《论召陕西边臣札子》:“今窃闻陛下复召种谔等诣阙引对,不知陛下欲何所兴为?”2、指赴京都。宋·费衮《梁溪漫志·范信中》:“范既脱,欲诣阙,而无裹粮。”清·严有禧《漱华随笔·诋毁程朱》:“明永乐中,饶州儒士朱友季,诣阙献书,专诋周、程、张、朱之学。”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着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

《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

《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②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

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字词汇总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重点实词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 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重要虚词

《祭十二郎文》字词翻译

《祭十二郎文》字词讲解 //沈磊贤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才、这才)能衔(含,怀着。)哀致(表达、献出)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从远处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失怙:丧父。),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 译文: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中年兄殁(死亡,同“没”。)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不久)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译文: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到江南宣州谋生,孤苦伶仃,没有依靠,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而已!”汝时(副词,当时)犹(副词,还、尚)小,当(副词,表情理上应该如次,应当、应该)不复(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译文: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韩家子、孙两代都只有一个男子,连身影也显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摸着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不再记得了;我当

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详解全

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详解全 1.爱ài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②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④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梁惠王上》) 2.安ān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安置,安放。安营扎寨(成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⑥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③表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pī ①通“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②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本běn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义为棵树)字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

《祭十二郎文》中“而”的用法

祭十二郎文》中“而”字用法分析 全文出现“而”的句子一共有24处,它们是: 1、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连词,表修饰,“而”字前面的东西是修饰后面的内容的,是在描写怎样“言”。) 2、其后四年,而归视汝(连词,表承接,“才”之意。) 3、将成家而致汝(连词,表承接,先“成家”再“致汝”,一个动作完成后再做另一动作。) 4、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连词,表并列,“而”字前后文意思一样。) 5、故舍汝而旅食京师(连词,表并列,“而”字前后文意思一样,“舍汝”就是指“旅食京师”) 6、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连词,表并列,在文中“辍汝”意思就是去“就职”) 7、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前一个为转折连词,“但是”之意;后两个为并列连词,可不翻译。) 8、年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连词,表转折) 9、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连词,表转折) 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连词,表转折,意思为“却”)

11、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连词,表转折) 12、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连词,表并列,属两者对举) 13、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连词,表并列) 1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连词,表修饰,“从汝”:跟在你之后,修饰“死”) 1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连词。前者通“如”,表假设关系;后者表转折,意为“但是”) 16、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能冀其成立邪(连词,表并列,“而”字前后词词性相同) 17、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连词,表修饰,意为“常常发痛”) 18、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连词,表因果,前后文有因果逻辑关系) 19、则待终丧而取以来(连词,表承接,先守完丧,再接过来) 20、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连词,表因果,前为“因”,后为“果”)

高中语文 小题狂刷22 祭十二郎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兄殁南方(mò)形单影只(zhī)辍汝而就(chuò) B.丞相薨(hōn g)不省(xǐnɡ)衔哀致诚(xián)C.令守汝丧(sàn g)冀其成立(jì)汝遽去吾(jù) D.其余奴婢(bì)万乘之公相(shèn g)归取其孥(nú) 【答案】C 【解析】“丧”应读sān g。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能衔哀致诚致:表达 B.吾去汴州去:离开 C.图久远者图:打算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仔细 【答案】D 【解析】孰:谁。 3.下列各项中对“诚”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④而神者诚难明矣 A.①和②相同B.③和④相同C.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相同 【答案】B 【解析】①诚意;②如果,果真,表示假设;③④确实,实在。 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之子始十岁②使取汝者始行 ③长者衰者而存全乎④长吾女与汝女

A.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不同。 B.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相同。 C.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相同。 D.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不同。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皆不幸早世 C.以求斗斛之禄 D.敛不凭其棺 【答案】C 【解析】A项,“羞”通“馐”。B项,“世”通“逝”。D项,“敛”通“殓”。 6.对下列各句中“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可以为信也 ②未始以为忧也 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④汝殁以六月二日 ⑤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⑥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A.①和②相同B.②和③相同C.②和⑥相同D.④和⑤相同 【答案】A 【解析】①②中两个“以”都为介词,把;③介词,因为;④介词,在;⑤介词,拿、用;⑥连词,表目的,用来。 7.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岂独伶人也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入于太庙而皆自于人欤 D.倚柱,怒发上冲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答案】B 【解析】A.介词,被/介词,从。B.都是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C.介词,到/介词,从。D.名词,头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五课《祭十二郎文》练习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祭十二郎文》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重点2理清结构层次☆☆☆☆☆ 重点3探究作者的情感☆☆☆☆☆ 重点4 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 【重点详解】 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要点解读】 “重点实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例题】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①不省所怙②汝来省吾 (5)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答案】(1)诚:①诚意,名词②果真,如果,连词③实在,副词 (2)幸:①幸运,形容词②希望,动词(3)以:①认为,动词②因为,介词(4)省:①知道,动词②探望,动词(5)孤:①幼年丧父,动词②孤单,形容词③孩子,名词 (6)长:①长大,动词②年长,形容词③养育,动词(7)终:①尽,动词②最终,副词 (8)致:①表达,动词②使……来,使动(9)就:①靠近,动词②就职,任职,动词(10)知:①预知,动词②知觉。这里指灵魂,名词③知道,动词

祭十二郎文教案公开课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的 1、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叙事中的抒情 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 媒体设计:录音播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解题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用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特色。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①听读。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最好是背诵),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感悟文章的抒情基调:悲哀凄楚。 ②诵读。要求学生带感情地诵读全文,然后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调动直觉思维,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③查读(预读)。重点查学生字、词、句学习情况。养成学生充分利用注解阅读课文并注重词句积累的好习惯。 2、具体研读 ①这篇祭文共分为几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文按祭文体例由三部分构成:引语——主体——结语。引语即第一段,结语为最后一句。主体部分可分为5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写丧兄仗嫂,孤苦伶仃,与十二郎相依为命。第二层(从“吾年十九”至“吾不以一日辍泣而就也”)写外出谋生,与十二郎谋面时少,哪料十二郎过早夭亡。第三层(从“去年”至“呜呼哀哉”)写少

《祭十二郎文》详细注解版讲课讲稿

《祭十二郎文》详细注解 (1)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表间隔之长,才、这才。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能衔(含,怀着。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又“珍”。)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翻译时要 调整语序。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中年兄殁(死亡,同没。)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 早世(通逝)。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而已!”汝时(副词,当时)犹(副词,还、尚)小,当(副词,表情理上应该如次,应当、应该)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 言之悲也。 (3)吾年十九,始(副词,初次、第一次)来京城。其(代词,那)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视、省视)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停留,“望门投止”)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指家属,“妻孥怪我在”)。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丞相薨(古代侯王死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复合虚词,一作未果,表事实与预料不相符合,“没有能够”、“没有实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来。是年,吾佐戎(辅佐军务)徐州,使(派遣)取汝者(代词,…的人)始(副词,才、这才)行,吾又罢(停职)去(离 精品文档

中学语文:《祭十二郎文》教学实录

《祭十二郎文》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祭十二郎文》,完成本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首先,在第一个自然段中你有没有有疑惑的地方?(朗读) 生:“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这句,抚慰十二郎的孩子我可理解,为什么还有“乳母”这个人? 师:发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乳母这个角色在古代在地位上属于那个阶层? 生:奴婢。 师:在情感上与主人却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比如:东汉安帝曾封自己的乳母为“野王君”,顺帝封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到了明朝,成祖封乳母为“保重贤顺夫人”。所以,韩愈要去抚慰其乳母。 生:还有“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守丧之人为什么还要有奴婢? 师:奴婢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无外乎就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既然是财产,当然可以自由支配。命运不济之奴婢,想守丧的机会都没有,主人亡故后,他们如主人其他物品一样殉葬了。殉葬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用活人陪葬。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率百官与后宫妃嫔、夫人,护送死皇帝灵车,浩浩荡荡前往骊山。到了陵地,一干人等将棺椁送入地宫,秦二世突然下令:“先帝后宫人等,未生子者,出焉不宜,应该殉葬!”后宫佳丽达万余人,绝大部分未曾生子,故此令一下,众女号啕大哭,声震四野。众佳丽魂飞魄散之际,墓圹的石门已被工匠关闭,并用土封死。无数的美女,就这样到地下继续陪伴死皇帝去了。胡亥,把以活人殉葬的“皇家礼制”推向顶峰。 生:这段中“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力”是尽力的意思,是一种承诺;我记得在文章中这已经算是第三次提到了扶灵柩回到祖先的墓地,现在也有很多家族墓地,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死后都有这样的情怀? 师:这当然属于中国的叶落归根情结。所以人们对墓地的选择极为重视,在这方面来讲,中国被称为风水宝地的是哪些城市? (众说纷纭) 师:我给大家说两座古都,一是南京,一是西安。 南京被诸葛孔明称为“帝王之宅”,城东谓之盘龙,城西谓之卧虎。帝王与贵族的陵寝在此地有30多座,这其中有名扬天下的明孝陵与中山陵。 西安墓地当首讲唐十八陵,以西安为中心,300多座陵寝绵延150多公里,跨6个县,气派无人可及,李世民陪葬墓就有200多座,是世界上陪葬最多的帝王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