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

点(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重点内容

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应该怎样确定使用放大镜?

答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接图像大而清楚。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5.13世纪,(格洛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培根)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测),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蚜虫的天敌——(草蛉)。

10.蚜虫是黄色的,小小的,像小米,看起来密密麻麻的。

1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有晶体)组成。

1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4.制作简易放大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15.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16.(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1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8.(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19.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他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20.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璃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1.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小黑点是(细胞核)。

22.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也不同。

23.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4.(细胞学说的建立)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5. 细胞的作用: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构成的。例如:①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变成营养物质

后被吸收,是通过细胞;②我们呼吸的氧气进入血液再被运送到全身,也是通过细胞;③细胞吸收生命所需的物质,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

26.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27.我们可以利用(甘草)培养微小生物。

28.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29.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30.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工具又是怎样拓展的,说说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们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31.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2.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克隆羊)。

第二单元

1.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的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米饭是甜的吗?

答: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的有甜味了。所以,原来本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

6.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厨房里常备的烹调用品。

7.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10.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

11.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12.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科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1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特点: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

14. 物质产生的变化

水结冰、水蒸发物理变化

易拉罐压扁物理变化

弯折铁丝物理变化

混合沙和豆子物理变化

火柴、蜡烛燃烧化学变化

加热白醋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化学变化

铁生锈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化学变化

食物进入体内变成营养物质化学变化

烟花爆炸化学变化

第三单元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步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3.“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阿姆斯特朗。(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引力)大约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5.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6.月相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答:从初一到十五,月相逐渐变大,亮面在右侧;十五以后,月相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几百千米。

9.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10.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上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11.(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12.太阳系里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4.太阳直径:1400000千米,地球直径:12756千米,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5000千米。

15.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为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他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为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16.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着名的北极星。北极星是颗不太亮的星星,但我们可以借助别的星座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这个星座就是(大熊座)。大熊座的明显标志是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17.(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三颗亮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 ——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他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我们还会在南部天空发现一颗火红的亮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属于天蝎座。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

18.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

19.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20.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米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21.银河系以外还有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

22.宇宙处在膨胀之中。

23.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不停的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还有节奏的膨胀和冷缩,有些恒星还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宇宙。

24.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25.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的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26.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第四单元

1.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在慢慢地往上面喷水。观察瓶子底部水的颜色和清澈度的变化。

(1)这个装置模拟的是(垃圾填埋场)。实验中的各部分代表了什么?

答:细石子代表土层;清水代表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代表垃圾;往上面喷水代表下雨。

(2)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这个现象说明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东西会污染地下水。

(3)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答:污染空气;引发疾病;还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怎样解决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问题?

答:把垃圾与周围的土壤、空气、地下水隔离开。

2.简单介绍“焚烧”这种垃圾处理方法。

答: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

焚烧有许多优点,例如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焚烧的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会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

3.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一些方法呢?

答: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如减少丢弃、重新使用。

4.(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5.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答:纸袋、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些多余的包装盒、包装纸等。

6.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垃圾中回收他们并重新加工利用。这样做不仅能够较少垃圾的数量,而且能够少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7.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好处答: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有毒垃圾的处理。如:废电池就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医疗垃圾也要集中进行处理。否则会传染疾病,危及我们的健康。8.(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地球上的多数地区缺水。9.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10.淡水在自来水厂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需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11.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12.如何减少大气污染答: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方法。(1)许多国家立法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如制定了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2)推广无车日活动;(3)少开车,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选择环保的交通工具;(4)科学家正在研制太阳能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减少对空气的污染。13.(可降解塑料)更符合环保的要求。14.由于全球的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1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办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49629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第一课《细胞》知识点 1.细胞学的发展史与细胞学说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所组成的,它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除了病毒和类病毒等是非细胞的生物以外,其他生物的机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细胞学说的创立标志着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开始,并很快推广到生物学的各门学科。 1663年,英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其中有许多小时,状如蜂窝,他称之为“cellar”。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但这些细胞是一些死细胞。 1674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观察到了池塘中的原生物和单细胞的藻类。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发表的《关于动植物在结果和生长中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细胞学”这个名称。 1855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肖认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2.细胞的分类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以细菌和蓝藻、绿藻为典型代表,特点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没有以膜为基础的有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真核细胞是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和核仁。真菌细胞的生物种类繁多,既包括单细胞或原生生物,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 3.细胞的大小 最大的细胞直径有十多厘米,那是鸵鸟蛋;最长的细胞有2~3米长,那是鲸鱼的神经细胞;最小的细胞直径才1微米左右,那是支原体。 4.显微镜的维护和保养。 显微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正确使用时应注意: (1)一定要两手取放,一只手握镜臂,一只手托底座;(2)每次使用后将载片取下。(3)观察完毕后务必盖上防尘置;(4)观察完毕显微镜,将其装入箱内或套上防尘袋; (5)镜头只允许用镜头纸擦拭;(6)避免物镜与载物台的直接接触; (7)千万不能有摔跌;(8)不得置于高温和阳光直接照射下,不得置于潮湿和不通风的地方;(9)附件等清洗干净、干燥后存放。 5.常用的标本种类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6.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及糖被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 、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 、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 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 、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o

一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1.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 3.我们用眼睛看一看,可以知道纯净的水是(无色、透明、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用鼻子闻一闻,纯净的水是(没有气味的),用舌头尝一尝纯净的水是(没有味道的)。 4.我们在尝液体的味道时,要用干净的木筷蘸滴,滴在(舌头)的前部,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能随便(尝)。 5.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6.食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3.食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7.在搅拌烧杯中的液体时,(不要)碰到杯壁。 8.像沙、食用油那样,与水混合后又。能从水中(分离)出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很难(溶解)在水里。 9.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在水中。 10.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1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12.用手拍皮球,皮球跳起米很高,这是因为皮球里面有(空气)。 13.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 14.太阳在天空是(自东向西)移动的。 15.在北方地区,中午我们面向太阳,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右边是(西),左边是(东)。 早晨,我们迎着太阳走,影子在我们(后面);傍晚,我们背对太阳走,影子在我们(前面)。16.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光)和(热)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 17.地球上的热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是个炙热的大火球,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18.太阳从遥远的太空直接将热传给了地球,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辐射)。 19.白天,太阳把大地(照亮)。 20.太阳发出的(光)和(热)可以晒(粮食)(被子)(杀菌),让太阳能里的水(变热) 21.太阳能发电(照明)。 22.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赞美柔和皎洁的(月亮),想。像月球上美丽景色,编织了许多美妙动人的(神话)故事 23.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24.在广阔无边的宇宙(阴晴雨雪)、(雷电风霜),气象万千,影响(万物)。 25.(阴)、(晴)、(雨)、(雪)等都是天气现象,我们可以用(符号)记录天气。 26.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27.降水强度分(小雨)、(中雨)和(大雨),也还有(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28.(天气预报)就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29.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青蛙呱呱叫,(大雨)必来到。 30.(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1.人们将观察天气变化的(经验)积累成谚语。 32.(雷雨天)要关好窗户。 33.(早晨)天气(凉),要多穿衣服。 34.天气炎热要(多喝水)。 35.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 36.(大雾)天气会遮挡人们的视线,使人看不清前方,容易引发车祸。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各单元基础知识+练习)

大象版一年级下学期科学复习资料 准备单元 我们发现,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之后: —完成任务更快了; —找到的结果更准确了。 第一单元水与溶解 一、基础知识 1.水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质。 2.研究水的特征,主要用到的感官有:眼睛、鼻子和舌头。 眼睛看发现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透明的; 用鼻子闻发现水是没有气味的; 用舌头尝发现水是没有味道的。 2.把盐“化”到水里的实验步骤: ①准备好一杯水。 ②向水中倒入一小勺盐。 ③看到的盐慢慢变少。 ④最后,盐全都看不见了。 3.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味精、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食用油、沙子等。 4.氧气也能溶解在水里。

二、练习题目 1.研究水的特征时,我们用到了哪里感官?连一连。 2. 3. 把正确的结果用线连起来。

4.填一填。 (1)水是一种()颜色、透明、()气味、()味道的物质。 (2)倒一杯水,取一小勺盐,放进水里,观察发现:盐加入水中后,先逐渐变(),最后()。这就是溶解。 (3)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和()等。 (4)加洗衣液时,溶解到了水里。 护士配药时,溶解到了水里。 煮汤放盐时,溶解到了水里。 冲红糖水时,溶解到了水里。 冲奶粉时,溶解到了水里。 (5)盐溶解到水中后,水中()盐(填“有”或“没有”)。这是因为因为盐是咸的,我们用舌头尝一尝,会发现水变咸了,成了盐水。 (6)动物生存离不开氧气,小鱼能在水里自由呼吸,是因为 ()也能溶解在水里。 5.把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下面打“√”。 大米塑料勺味精冰糖金属钥匙胡椒粉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3334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六年级下科学考试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小学生科学小知识

小学生科学小知识(一) 1、兔子用腿拍打地面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用后腿拍打地面的大多数是雄兔,这是它向雌兔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2、世界上最大的猴是狒狒,最小的猴子是倭狨. 3、"四不象"真正的名字叫麋鹿,是我国的珍奇动物. 4、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5、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6、蝉为什么会蜕皮? 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7、蜜蜂怎样酿蜜? 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8、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9、为什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10、为什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见的建筑 1、人类最早建筑的房屋是(山洞)。 2、新的建筑材料指(钢材)(玻璃)(塑料)(混凝土)。 3、江南的房屋多为(瓦房),主要为了适应当地(多雨)。 4、老北京人的住房是(四合院)。 5、(建筑机械)迅速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相继出现。 6、楼房构成层次:砖—>墙—>房间—>单元—>楼房 7、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方面各有不同。 8、傣族竹楼用木支架架起来,可防潮、防蛇蝎 四川民居屋顶大,晴天可挡太阳,雨天可遮风雨;窗大,便于通风采光; 圆顶土房蒙古包,用泥土建造,便于挡风取暖。 北京四合院适合冬季冷多风沙的天气,漂亮又挡风遮寒; 江苏民居,地基高,屋顶瓦片垒的很尖,便于防潮和雨水多。 2、巧妙的结构 1、赵州桥——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陵——圆屋顶结构, 金字塔——三角结构, 安菲尔铁塔——框架结构, 悉尼歌剧院——薄壳结构。 英吉利海峡大坝——实心结构 2、为了使房屋结实,耐用,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一般是(三角形)。 3、建筑物的结构有薄壳结构,(如:体育馆);实心结构(如:大坝、桥墩);框架结构(如:铁架桥) 4、在建筑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承载更多重量);空心结构可以(省材料);三角结构有(稳固)的作用。 5、北京奥运会主体体育馆构造为(鸟巢式),是典型的(仿生学)结构。 6、人们根据(王莲)结构建造了(顶棚跨度极大的展览厅)。 7、直径相同的实心纸棍和空心纸棍,实心纸棍更易折断。 8、为了使楼板轻便而结实,把楼板制成 1

了(空心)。 3、美丽的建筑 1、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2、对于公园长廊,我们应侧重欣赏它的(图案)美,壁纸的采用是增加建筑物的(装饰)。 3、仿生学建筑除了具有美丽的外观外,还具有(科学性)。 4、设计师设计建筑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 4、人体的构成 1、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 2、细胞的观察需要的仪器是(显微镜)。 3、 4、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5、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6、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有机体 5、消化与吸收 1、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 2、消化后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3、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主要在(小肠)被吸收掉。 4、暴饮暴食,可能引发的疾病是(急性肠炎) 5、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来满足其他器官的需要和体的正常活动。 6、食物消化要依次经过的消化器官是(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7、大量饮酒对(肝脏)损害最大。 8、过多油食物以及大量饮酒的结果,先是使胰腺充血水肿,急性发炎,然后坏死。 9、怎么保护消化系统?(怎么保护消化器官?答案相同) 答:(1)保护牙齿,早晚刷牙,饭后漱 2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1、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3、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4、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5、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6、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17、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4、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麦芽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知识整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知识整理 目录 第一单元 名词解释 (2) 根 (2) 茎 (2) 叶 (2) 科学概念 (2) 第二单元 (2) 名词解释 (2) 观察 (2) 比较 (2) 猜想 (2) 预测 (2) 测量 (2) 距离 (3) 拃 (3) 科学概念 (3)

第一单元 名词解释 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 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 茎: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 和果实。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常见的有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甸甸茎等。 叶: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 科学概念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第二单元 名词解释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以视觉为主. 与其他感觉融为一体的综合感知。 比较: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 猜想:比预测更随意.通常凭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 预测:综合以前的经验及当下的观察做出判断。 测量:按照某种标准使用工具来观察,并且使用数据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距离:(两物体)在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 拃:张开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 。 科学概念 1.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2.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4.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5.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6.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7.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