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专项练习题1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专项练习题1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专项练习题1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专项练习题1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专项练习题1

姓名:班级家长签字

一、填空

1、两个加数(),和(),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2、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

3、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4、在连减算式里,可以任意交换()之间的位置。a -b-c = a -( )-b

5、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63+a=□+□ 369+d+142=369+(□+142)

(28+47)+53=28+(□+□) 603+(97+a)=(603+□)+□

85-(a+c)=85-□-□ b-(65-a)= □+□-□ 43-(□-25)=□-c+□

88-m-56=88-(□+□) (87+n+m)-20=(87+m)+( □-20)

二、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把它填写在括号里。

175+281=281+175() 452+364+136=452+(364+136)()

23+351+177=(23+177)+351 () 44+68+36+32=(44+36)+(68+32)()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98+99 396—28—22 355+260+140+245 109+(291—176)

43+189+57 591+482+118 986+1999 216+89+11 473+79—63 645—18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 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1814-378-422 155+264+36+44 698-291-9

568-(68+178) 561-19+58 382+165+35-82 155+256+45-98

236+189+64 759—126—259 569—256—44 514+189—214

369—256+156 512+(373—212) 228+(72+189) 169+199

28+45+72 123+38+62 1+13+85+7+99 100-57-23 37+56+63+44

275+46+25 1457-(185+457) 68+24+32+76 425+64+75+36 235+102 608-(208-149) 725-(350-275)

845-(401-155)

902-98 900-(500-109) 602-(433-298)

729-(395+171)

634-273+466-127 504+273-304-173 3+99+999+9999

四、拓展

1、用6、7、8、9编4道得数相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

2、小华出了一道题考小明:计算98+998+9998+2×3,聪明的小明想了想,马上说出了正确答案。你知道小明是怎么算的吗?

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练习

13++687+62= 6+(157+94)= 499+16+284+101=120+(229+80)=265+435+91+9=374+62+38+26=135+(683+65)=318+(229+382)=260+(322+40)=184+216+103+97=46+254++161=127+73+259+141=221+479+46+54=82+(167+18)= 102+42+498+58=98+33+167+102=388+12+188+312=312+288+82+118=361+(221+239)=594+108+92+106=218+(638+82)= 22+152+248+78=405+(473+95)=410+389+11+90=109+591+82+118=48++52+214= 69+69+231+31=175+354+25+346=129+71+118+282=83+100+200+17=76+(423+24)= 364+35+65+236=82+(410+18)= 97+(21+3)= 92+53+47+108=95+(610+5)= 113+(105+87)= 8+(326+392)= 483+117+178+22=165+(327+135)=308+165+35+292=487+295+5+13=164+153+36+447=352+248+43+257=307+150+50+93=92+(555+108)=307+(168+393)=113+60+387+40=84+386+14+216=154+46+562+38=

199+174+1+526=619+(144+81)= 72+146+554+128=90+168+332+110=347+(403+153)= 84+(899+16)= 450+150+196+104=121+371+29+379=171+11+89+429=169+51+431+49=531+(140+169)= 78+100+500+122=23+205+395+277=228+172+148+252=190+10+634+66=66+65+35+234=518+92+8+182= 28+572+49+151=244+(482+56)= 98+402+58+142=131+(739+69)= 33+(515+267)= 96+4+241+59= 473+114+27+286=8+692+79+21=187+13+154+46=49+(619+251)=584+(204+16)= 10+390+337+63=63+(347+337)=348+(59+252)= 68+148+452+132=91+(560+109)=229+438+71+62=149+(132+551)=220+(312+)= 337+50+50+263=45+316+284+55=5+15+185+395=59+84+716+41=365+35+172+228=122+105+78+395=591+82+218+9=118+198+282+2=14+(104+86)= 464+36+236+164=237+363+169+31=12+88+400+100=546+(313+54)=122+378+181+19=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及商不变规律汇总

9月1日至8日数学学习内容 注:减法也适用于上述前两个公式。 商不变规律除了定义以外,还有两方面含义。 1.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被除数若缩 小(o除外)几倍,商就缩小相同的倍数。 2.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就缩小相同的倍数;若除数缩小 (o除外)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

一.用简便方法运算。 355+260+14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1814-378-422 568-(68+178) 561-19+58 382+165+35-82 155+256+45-98 512+(373—212)228+(72+189) 169+199 109+(291—176) 二. 判断。 1、56+72+28=56+(72+28)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83+63+27=83+27+63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三.应用题。 1.小明买了88斤苹果,10斤雪梨,12斤李子,总共买了多少斤水果! 2.小明有3条数学题要做,5条英语题要做,2条语文题要做,今天一共需要做多少题? 3.小明,小红,小芳分别有68支铅笔,小明先给小芳26支,小红给小芳32支,问芳芳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3×15×2 125×7×8 250×56×4 75×9×2 二、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5×8=35×(□×□) 45×12=45×(□×□) 16×15=16×(□×□) 18×25=18×(□×□) 125×32=125×(□×□) 25×24=25×(□×□)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45×8 28×15 25×12 125×32 75×24 四、判断 18×12×5=18×(12×5),这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 25×(9×4)=(25×4)×9,这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 五、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25×7×8=(□×□)×7 45×25×□=45×(25×4) 35×(2×x)=(□×□)×x a×b×c=a×(b×c) 45×16=45×(□×□)=(□×□)×□ 六、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9×25×4 24×25 125×25×32 36×15 69×10×125×8 (15×47)×4 125×72

7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及答案

7 运算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99+201=201++78=+22 x+=133+x△+=+ 160++39 160+(39+40)=() + 129+(a+71)=a+() 2. 填一填。 (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2)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3. 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8+=45+ (163+)+15=+(75+) +28=+a a+(+b)=(+50)+ 4.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56+79 109+78 876+132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5. 6.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5+29+71 143+(57+26) 99+(38+101) 158+67+142 135+267+65 11+12+13+39+38+37 17+18+19+20+21+22+23 20+21+22+23+24+25+26+27+28 7. 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的运算律吗?(符合的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1)253+A=A+253( ) (2)139+72+25=39+(75+25)( ) (3)a-b=a-b( ) (4)560+210=210+650( ) (5)147+(53+B)=(147+53)+B( ) (6)B+C+D=B+(C+D)( )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8. (1)从入口经猛兽馆到出口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最短的是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学习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天今天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他们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他们想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活动二: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我们先来听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跟猴子商量说:“从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 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看到这一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 三个变为四个桃子,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课前,讲了朝三暮四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思考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并从中发现规律。) 活动三: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计算得数。 (1) 27+73 73+27 (2) 37+58 58+37 2.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答案 ③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讨论的结果猜想结论 4.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活动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小学三年级简便计算100题

计算题专题训练 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100题 (1)448+292+8+152= (2)51+249+229+171= (3)252+29+71+48= (4)52+148+172+328= (5)494+106+223+77= (6)248+(158+152)= (7)393+(161+107)= (8)211+12+188+189= (9)355+(455+145)= (10)135+114+65+186= (11)8+(70+692)= (12)307+193+340+60= (13)156+27+144+173= (14)34+(470+466)= (15)41+305+95+159=(16)23+(474+377)= (17)242+35+65+258= (18)180+(156+520)= (19)60+(27+40)= (20)336+(117+264)= (21)546+112+188+54= (22)5+454+146+195= (23)297+345+3+155= (24)193+(177+107)= (25)27+(148+73)= (26)176+79+521+124= (27)159+219+281+41= (28)381+19+175+125= (29)184+116+259+41= (30)63+11+89+237=

(31)502+77+23+198= (32)60+(496+440)= (33)5+(64+95)= (34)312+188+82+118= (35)109+(528+291)= (36)125+488+212+75= (37)109+54+91+446= (38)518+72+82+28= (39)5+495+157+143= (40)238+62+196+404= (41)195+405+16+184= (42)80+(271+20)= (43)51+42+458+49= (44)443+26+74+57= (45)18+(25+82)= (46)40+21+179+260= (47)405+(315+95)= (48)12+88+43+457= (49)260+40+106+194= (50)285+15+88+212= (51)18+798+82+2= (52)384+30+16+170=(53)34+492+166+8= (54)661+(8+39)= (55)67+333+91+9= (56)355+(154+245)= (57)643+60+57+40= (58)286+(12+314)= (59)73+193+107+427= (60)210+90+7+93= (61)264+(240+236)= (62)149+(264+551)= (63)374+253+47+126= (64)433+167+226+74= (65)215+171+385+29= (66)471+29+25+75= (67)597+3+211+89= (68)380+20+58+42= (69)58+(163+342)= (70)502+267+98+33= (71)375+(212+25)= (72)279+189+321+11= (73)91+45+109+455= (74)199+(524+20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加法交换律(1)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 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 学生计算得数。 3. 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 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 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这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有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为什么会相等呢?因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 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知新 1.“练一练” 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2.“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 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在()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P29例2 )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情分析: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

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自主列式计算。 4.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5.讨论: (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88+104)+96=88+(104+96) (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新知探究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27-28页。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通过用字母表示数来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加法的意义。 (2)加法的计算。 (3)解决加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原型:例题1及相关加法算式引出的新算式。 3.探究的问题:(1)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2)是否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其位置,和不变? (3)通过前面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解答并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教师引导,这是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加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与解决 (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一验证一归纳”的过程。) 1、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列出算式:40+56=56+40。引导学生用数学术语表述这个算式。加数40加上加数56,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2、形成猜想 首先教师引发猜想: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想到什么?是否别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其位置,和不变呢? 3、举例验证 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同的加法算式以验证,并叙述。 如:50+40=40+50 1000+100=100+1000 …… 4、归纳概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

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课时课时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主备人数学教研组所在学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使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运算定律探究和理解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回顾旧知学生自由发言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计算下面各题 60+255+40 135+39+65+11 282+41+159 13+46+55+54+87 548+52+468 55+137+63+45+50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认真思考提 出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动手完成 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小学四年级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及商不变规律汇总剖析

小学四年级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及商不变规律汇总剖析

9月1日至8日数学学习内容 注:减法也适用于上述前两个公式。 商不变规律除了定义以外,还有两方面含义。 1.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被除数若缩 小(o 除外)几倍,商就缩小相同的倍数。 2.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就缩小相同的倍数;若除数缩小 (o 除外)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 名称 定义 公式 加法交换律 有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 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在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 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 置,它们的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 a ×b= b ×a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 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 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 ×b)×c=a ×(b ×c)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乘另 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 两个加数(减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相减),得数不 变。 (a+b)×c=a ×c+b ×c 商不变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 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无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 一.用简便方法运算。 355+260+14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 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1814-378-422 568-(68+178) 561-19+58 382+165+35-82 155+256+45-98 512+(373—212) 228+(72+189) 169+199 109+(291—176) 二. 判断。 1、56+72+28=56+(72+28)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83+63+27=83+27+63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三.应用题。 1.小明买了88斤苹果,10斤雪梨,12斤李子,总共买了多少斤水果! 2.小明有3条数学题要做,5条英语题要做,2条语文题要做,今天一共需要做多少题? 3.小明,小红,小芳分别有68支铅笔,小明先给小芳26支,小红给小芳32支,问芳芳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加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 主备教师xx 教学内容:课本30页例3 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运用合理的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课题目标导学(2分钟左右) 1.引入课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并说明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 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8分钟左右) 第一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课本30页例3(8分钟) 自学指导:

1)根据插图,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分析题意并列式。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 3)根据题意并解决问题? 2.合作探究(15分钟左右) 1)从图中知道李叔叔后4天的骑车行程计划。 2)xx叔叔在后4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要求李叔叔在后4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4天每天所行的路程加起来就是了,列式为:115+132+118+85观察算式: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几百几十数,因此为了计算简便,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将85和132交换位置,即:115+85+118+132。再把能凑成整百数、几百几十数的两个数,根据加法结合律合在一起, 即:(115+85)+(118+132) 3)115 + 132 + 118 + 85 =115 + 85 + 118 + 132(加法交换律)=(115+85)+(118+132)(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答:xx叔叔在后4天还要骑450千米 归纳总结: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当某些加数可凑成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三、达标测试拓展提升(10分钟左右) 1.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30页“做一做”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一)

云阳县莲花九年制学校新课改导学案专用纸 教师寄语: 教师寄语: 莲花九年制学校 四 年级 数学 导学案 主备教师 谭小祥 审核人 执 教 谭小祥 编 号 4104 课 型 新课 班 级 四年级 使用时间 10月12日 学生姓名 课 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一)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运算规律,会应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教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是学习重点;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运算规律,会应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是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教材P50例3、例4,P51课堂活动第1、2题,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一、【自主学习、目标导学】 一、旧知链接 1、填空: 720+280=( )+720 250+( )=378+( ) 147+275+53=147+( )+275 89+136+( )=89+( +64) 495+232+168=495+( + ) 2、105+77+95=105+95+77这是根据( )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439+233+67=439+(233+67)这是根据( )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3、连线 87+22+78 (78+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79+(83+17) 138+162+136 二、【小组合作探究、精讲释疑】 自学教材P50例3、例4。 1、比较例3两种做法,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我们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2、试一试,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第(1)、(3)题运用了( )律;第(2)题运用了( )律。 3、小组内讨论解决:482-159+18怎样计算比较简便?146-87+54呢? 4、用两种方法解决例4, (1)比较两种方法,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用字母表示: (3)独立完成:175-38-62 3600-1800-1200 350-160-140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过关检测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76+84+16 79+145+21 350-175-25 168+250+32 3600-1100-900 282+53+37+18 2、有一本故事书共232页,小明第一周看了46页,第二周看了54页,还剩多少页未看?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 ☆ ☆ ☆ ☆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案

第六单元运算律 科目:数学年级:四年级执教人: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及答案

7运算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99+201=201++78=+22 x+=133+x△+=+ 160++39新课标第一网 160+(39+40)=() + 129+(a+71)=a+() 2. 填一填。 (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2)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3. 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X k B 1 . c o m 28+=45+ (163+)+15=+(75+) +28=+a a+(+b)=(+50)+ 4.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56+79109+78876+132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新-课-标- 第- 一-网 5. 6.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5+29+71143+(57+26)新-课-标- 第- 一-网 99+(38+101) 158+67+142 135+267+65 11+12+13+39+38+37

17+18+19+20+21+22+23X Kb 1.C o m 20+21+22+23+24+25+26+27+28 7. 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的运算律吗?(符合的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1)253+A=A+253() (2)139+72+25=39+(75+25)() (3)a-b=a-b() (4)560+210=210+650() (5)147+(53+B)=(147+53)+B()新课标第一网 (6)B+C+D=B+(C+D)()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8. (1)从入口经猛兽馆到出口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最短的是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7运算律第1课时 1. 略新| 课|标| 第|一| 网 2. (1)a+b=b+a(2)(a+b)+c=a+(b+c) 3. 45287516315a2850a b 4. 1351871008 5、略 6. 165226238367467150140216w W w .x K b 1.c o M 7. (1)(2)(3)(4)(5)(6) 8. (1)6条503+214=717(米)(2)略

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 一、口算我最棒 480—101 , 598-99 , 210÷35 , 18×ll, 125×37×8 , 3 96—28—22, 27×16,73×16, 62×(100+l), (35+49)÷7, 44×25= 591+482+118 = 99×I26= 125×15×8= 986+1999= 473+79-63= 136×101-136= (125×99+125)×16=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35分)。 355+260+140+245 102×99 2×125 645-180-245 382×101-382 4×60×50×8 35×8+35×6-4×35 125×32

25×46101×56 99×26 1022+478+422 987+(287+135) 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1814+378+422 89×99+89 155+264+36+44 25×(20+4) 88×225+225×12 698+291+9 568+(68+178) 561+19+58 382+165+35+82 155+256+45+98 236+189+64 759-126-259 25×79×4 569-256-44 216+89+11 57×125×8 1050÷15÷7 24÷30 219 ×99 37 ×98 58 ×101

76 ×10278×46+78×54 169×123—23×169 37×99+37 129×101—129 149×69—149+149×32 56×51+56×48+56 125×25×32 24×25 125×48 514+189—214 369—256+156 56×25×4×125 24×73+26×2416×98+32 512+(373—212) 228+(72+189) 169+199 109+(291—176)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8分) 1、56+72+28=56+(72+28)运用了(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2、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 ) 125×100+125 C、125×100×1 D、100×125×1×125 A、100×125+1 B、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 业 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1.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吗? 28+37=37+ A+45=45+ 45+85+67= +(85+ ) A+(27+B)=( + )+B 2.下面的等式各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65+18=18+65运用了 37+54+46=37+(54+46)运用了 28+(72+65)=(28+72)+65运用了 73+84+27=(73+27)+84运用了和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47+168 638+74 4.先算一算,再比一比,那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37+98)+63 98+(37+63) 5.你能很快找出那两个方框上的数的和是100吗?连一连。智力冲浪: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教材p56-5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2、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 (2)媒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自由说)(3)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 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28+17 = 17+28) (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是加法交换律,就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如果有学生说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就及时指出,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的结论,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数目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请学生根据这个等式完成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二题。 2、在列举中验证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灵活应用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灵活应用 金坑小学 李洪明 在教学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传授,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单一、简单的问题,学生都能很快地应用这两个知识点去解决。但一些稍综合、 稍复杂的计算,学生就频频出错了,怎样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下举两例,以 解广大学生的惑: 例1 计算:9998321+++++ 学生刚拿到这道题时,1加到99,这个容易,再细看一下,那么多数字相加,要得出结果也还真的是不容易,于是很多学生就会在内心里产生怕的感觉,慢慢的就选择了放弃。其实如果再启发学生观察这个算式的特点,就会不难发现个中的规律:.1005149,,100982,100991=+=+=+ 然后再剩下一个单一的50,1到99,总共有99个数字,除掉50没有配对外,其他的都配对了,那么这样的配对就有49个(2)199(÷-),于是这个算式的答案很快就可以算出来。 9998321+++++ 50)5149()982()991(+++++++= 5049100+?= 4950= 例2 计算:20000120001200120121++++ 学生拿到这道题时,一看,就会5个数字一个一个地去相加,这样也能很快的得出结果,但如果这样的数字再多来几个,计算就难了,要得出结果也是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分析一下,然后学生就会很快地发现:21可以拆成120+,102拆成1200+,……200001可以拆成1200000+.最后使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下子就可以把这个算式的结果算出。 20000120001200120121++++ 222225 5 222220) 11111()20000020000200020020() 1200000()120000()12000()1200()120(=+=+++++++++=+++++++++= 部分练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