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6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46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46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46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的住院患者。

一、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脱疽(TCD编码为BWC2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性足病(ICD-10编码为E14.606)。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2.疾病分期

(1)未溃期

(2)已溃期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临床常见证候:

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

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

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未溃期。

3.由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下

肢动脉病变者,不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每日多点血糖、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双下肢血管B超、踝肱指数(ABI)测定;肌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心电图; 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腹、下肢血管的DSA,肢体影像学检查(CT或MRA)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补气养血,化瘀通络。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温补脾肾,化痰通脉。

2.辨证选择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

(1)中药熏洗疗法

(2)中药箍围疗法

(3)清创手术

(4)贴敷疗法或膏药外敷

(5)推拿

(6)物理疗法

4.饮食疗法

5.运动康复

6.西医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患肢疼痛减轻或明显好转;发凉、灼热感、麻木减轻。

2.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或退出路径。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疾病分期为未溃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 路径 (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

最新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O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163 )的患者。 2. 病期属于急性期。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混合痔(湿热下注)中医临床路径

2013年痔病(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且中医诊断为痔病属湿热下注型,适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消痔灵注射术+痔自动套扎术的住院患者。 一、痔病湿热下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消痔灵注射术+痔自动套扎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湿热下注)(TCD 编码: BWG016);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 ICD-10 编码: I84.201 ); 并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消痔灵注射术+痔自动套扎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肛肠协作组制定的《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混合痔临床常见证候: 风伤肠络证 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 脾虚气陷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肛肠协作组制定的《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混合痔,且中医诊断为痔病属湿热下注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混合痔,且中医诊断为痔病属湿热下注型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消痔灵注射术+痔自动套扎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痔上粘膜环切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4)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5)孕妇。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肛门镜检查、肛门指诊。 八)住院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肿瘤二项、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 X 线片、腹部超声。 (九)治疗方法 1.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消痔灵注射术+痔自动套扎术。 2.中药坐浴熏洗:术后根据患者的创面情况选用。 3.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4.术后中药栓剂纳肛、膏剂外涂。 5.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 6.护理:辨证施护。 (十)完成路径标准 1.创面愈合良好。 2.排便正常,肛门无疼痛、出血。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恢复期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瘀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电解质、传染性疾病筛查、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心电图、胸部X线片、颈动静脉彩超、头颅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MRA、DSA 或CTA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瘀阻络证:化痰通络 (2)、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 (3)、阴虚风动证:滋阴熄风 (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 (2)、推拿治疗 (3)、熏洗疗法 (4)、诊疗设备 4、饮食疗法 5、康复训练 6、西药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混合痔优化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 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 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 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 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 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 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 苔薄白。 (五)血热肠燥证:血分热盛, 耗伤阴液,肠道失濡,以发热口渴,面赤 烦躁,大便干燥,秘结甚或便血。舌红绛,少津,脉细数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嘱中药外敷。 (六)腹胀 1.指导患者勿食生冷之品,冬季可将水果加热后食用。 2.避免食用易产气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3.注意腹部保暖。 4.术前灌肠,宜用温盐水。 (七)肛门坠胀 1.指导患者正确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久。 2.指导患者便后用手轻托肛门部20分钟。 3.避免久坐久站,过度活动。

扩张型心肌病心胀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疾病分期为中期阶段、心功能II-III 级的住院患者。 一、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胀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CD-10编码:142.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沈绍功、王承德、刘希军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制定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1月第35卷第一期)。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证 心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分期为中期,NYHA心功能分级II-III 级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分期为中期,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 2.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腹部B超; (7)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6分钟步行试验、BNP(或NT-ProBNP)、肌钙蛋白或心肌酶学、甲状腺功能、地高辛血药浓度、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理气通脉。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通脉宁心。 (3)心肾阳虚证:温阳益气,利水平喘。 2.针灸治疗 3.穴位贴敷 4.中药熏洗治疗 5.内科基础治疗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其中内痔表现为II 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 (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

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 2、禁忌症: (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3、有禁忌症时:采用保守治疗减轻痔症状。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25混合痔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心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EHRA2011年心悸诊疗共识 1.临床表现:主观感觉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由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 2.诊断: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 (1)病史: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心悸的诱因、发作与终止的方式、发作时的频率、伴随症状、既往的疾病史等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如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 (3)实验室检查: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

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4)辅助检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电解质、肌酐、血糖、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 (2)心脏评估:心电图、远程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长程心电图监测; (2)心脏事件记录器 (3)植入式心脏事件检测器; (4)基因检测; (5)电生理检查; (6)结构性心脏病的检查 (7)神经、内分泌检测 (8)负荷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9)冠脉CT或冠脉造影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病因、诱因的处理:处理导致心悸的基础疾病及诱发

(推荐)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1)针灸治疗--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2)中医推拿治疗,(3)中药熏洗疗法,(4)穴位注射治疗,(5)穴位贴敷治疗,(6)中药盐包外敷治疗,(7)耳穴压豆。 4.西医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血压血糖的调控、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预防和治疗,及合并感染、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2015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 161.902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 ?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 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 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

(ZYYXH/T12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患者。 2. 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w 30ml,丘脑出血w 15ml, 小脑出血w 10ml或直径w 3ml,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 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 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性、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的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 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 .必需检查的项目 (1)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心电图; 6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必要时加做颅外段)。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眼底检查、头颅MRA DSA或

88 康复科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风痰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且伴有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等非脑卒中疾病引起的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有昏迷、脑疝、并发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认知功

能障碍等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言语功能评定(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头颅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超、凝血功能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胸部正侧位片、TCD、颈动脉和双下肢血管彩超、头颅MRA、DSA或CTA、动态心电图、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功能核磁共振(fMRI)、全腹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体针 头针 舌针 (2)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 推拿疗法 (3)运动康复 (4)物理因子疗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 3.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语言听理解、口语表达功能有所改善。 2.日常交流能力改善。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得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 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得《室性心律失常得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得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得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混合痔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混合痔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16-09-02T11:46:03.5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5期作者:黄燕 [导读] 针对接受混合痔手术的患者,对其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快患者治愈速度。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 214071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混合痔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接受混合痔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则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方案。对比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7.50%(P<0.05)。结论:针对接受混合痔手术的患者,对其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快患者治愈速度、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混合痔;临床效果 痔属于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肛肠疾病[1]。主要包括外痔、内痔与混合痔三种[2]。一般将发生在齿状线上下同一部位,且同时混有外痔与内痔的临床症状表现统称为混合痔。大部分患者常表现为肛门附近可见柔软肿物、便血或者出现肛门坠胀等临床症状。针对此类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极易造成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及预后。我院通过对部分患者采取中医临床路径护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其生存质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接受混合痔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34~61岁,平均年龄为(47.89±8.12)岁。观察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33~62岁,平均年龄为(47.65±8.42)岁。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医肛肠科病症》中相关诊断及分期标准[4]。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以及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需包含护理人员、责任护士、主治医师等。小组成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建立一个针对性、个体化的临床路径表。路径表的内容主要为:体格检查-治疗方案-评估-检验-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监测-出院指导-护理效果评价等10项内容。患者从入院开始就要详细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及环境,以消除其陌生感;之后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做好各项身体体格检查;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详细告知混合痔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式,帮助其更好的了解相关疾病,消除其因为不了解相关疾病而出现的恐惧心理;而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害怕等消极情绪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主动、耐心的与患者交流沟通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其治愈疾病的信心,让其积极主动的接受主治医师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还需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以及详细告知患者术前的注意事项。同时可以让其服用番泻叶冲服导泻。告知其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让其保持放松的心态积极面对手术。手术进行时需时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详细手术记录。待手术完成且患者苏醒过后,护理人员可对其进行穴位按摩以缓解其疼痛,同时,也可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观看视频或者与家属聊天等方式将注意力转移以缓解疼痛。之后需定期检查患者的手术创口恢复程度以及排便、渗血情况;还要对患者进行合理膳食指导,注意嘱咐患者多食用易消化的蔬菜、水果等以保证充足的营养。禁止食用辛辣且富含高热量的食物,禁止吸烟喝酒等严重影响病情康复的行为发生。同时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中医理疗,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中药煎水对患者外洗或者坐浴,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待患者各项身体机能均得以好转后方可出院且需告知患者出院后需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记录2组患者的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3讨论 混合痔的发病因素主要与患者的饮食以及日常习惯有关,若患者长期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及久坐久立,就会造成其风燥湿热蕴结于体内,进而导致其气血出现运行失调最终致使气滞血瘀下注于肛门。手术治疗往往是最佳的治愈方式,但大部分患者由于对手术存在焦虑、恐惧、害怕心理而影响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发生较多的术后并发症,因此通过中医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其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进而加快患者的治愈速度,减少住院时间。 综上,针对接受混合痔手术的患者,对其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快患者治愈速度、以及减少术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