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阳市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安阳市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安阳市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安阳市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安阳市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2010-8-13 9:47:00

(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安阳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城市,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尤为重要和紧迫。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关键时期。为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现实基础

安阳市农村人口较多,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扩大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保持了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但是,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村民主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政府投资方向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中部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有利于我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三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底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56亿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县域经济为载体,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

(二)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2006年起在全市选择130个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随后逐步推开,力争近期有起色,五年打基础,十年大发展,十五年大突破。整个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夯实基础、重点突破(2006年—2010年)。按照“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要求和“百村示范、千村率先”的思路,选择基础较好的1000个行政村率先启动,确定130个试点村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有新的发展,民主管理有新的进步,文明乡风有新的气象,平安和谐有新的成效,公共事业有新的变化,村容民居有新的面貌,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人口素质有新的提升”的“八个新”目标。

到2010年,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目标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畜牧业产值保持稳定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农民收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左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林木覆盖率达到28%以上。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农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整体推进(2010年—2018年)。到2018年,80%以上的行政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社区面貌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到2018年,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36%,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医疗体系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保障。初步建成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民风文明,村容村貌整洁,管理科学民主,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阶段:攻坚提升、总结经验(2018年—2020年)。对边远山区和发展相对滞后的薄弱村、困难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攻坚,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基本达标的村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剩余所有的行政村集中力量攻坚,从总体上改变全市农村面貌,使城乡二元结构状况明显改善,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三)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要强力推动,整合资源,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使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用事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庄,示范带动周围村庄发展;对基础条件不够好,通过帮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村,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对基础条件较差、群众增收致富和改善村容村貌迫切的村,重点是理清发展思路,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开辟致富门路。

——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坚持科学性、特色性和整体性,认真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严格组织实施,以规划统筹各项建设,促进合理布局,指导科学发展。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规律、循序渐进,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加重农民负担,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优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社会参与,整体推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和管理同步加强,示范工程与各项富民创建工作相衔接。

——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建立科学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围绕生产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经济发展新基础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1)推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因地制宜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5:1左右。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2)依托优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3)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融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构建食品、轻纺、汽车零配件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特色突出、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4)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发挥园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由分散型、粗放型向规模化、集团化、外向型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出口产品规模,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1)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发展。根据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等条件,以县城为重点,落实规划,完善功能,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向中小城市发展。把发展中小城市和壮大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中小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产业集聚、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2)加速推进重点镇建设。按照特色突出、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原则,加快省定重点镇和市定重点镇建设。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建立小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城镇水、电、气、热供应系统。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聚集,增强小城镇产业支撑。到202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到40%以下,小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3)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逐步消除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并稳定就业。(4)着力加强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品位,营造健康、安定、有序的人居环境。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参与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1)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开展“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和“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市”建设。“十一五”末,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万亩。建立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搞好土地复垦和后备资源的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提高耕地质量。(2)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继续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十一五”末,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发展到150万亩;优质无公害小杂粮面积达到80万亩。(3)以规模养殖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业。建成林州市瘦肉型猪产业带,安阳县奶业基地,汤阴肉鸡生产、加工基地,滑县、内黄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的繁育、生产、加工基地。“十一五”末,建成10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密集区,带动500个养殖小区发展,促进百万农民依靠畜牧业大幅增收。(4)发展特色农业,抓好棉花、油料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实施100万亩高效农业开发计划。重点建设一大批高效农业百亩示范园、千亩示范方和万亩示范区。通过示范带动,“十一五”末,全市瓜果菌菜、中药材、

花卉苗木、经济林等年亩均收益增收1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带动全市百万农民增收。(5)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引导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的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支持农产品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6)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80%以上。(7)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8)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业。(1)建立比较完备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机耕、排灌、植保、收割、加工、运销等系列化服务。(2)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连锁“农家店”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优质农资、日常消费品下乡进村和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建立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3)充分发挥供销社“点多面广”的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产品流通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4)引导交通运输、科技服务、商务信息、金融服务、法律咨询、房地产等服务组织扩展涉农服务项目,开发新的服务品种。(5)积极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二)围绕生活宽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新提高

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1)广泛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依靠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现增值增效。(2)按照市场需求,在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业比较效益。(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整体效益。(4)引导中小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开辟增收门路。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1)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树立务工致富、务工光荣观念,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在非农产业中得到稳定就业。“十一五”末,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50万人左右,劳务输出100万人(次),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2)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加大培训力度,发展订单式培训,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创造安阳劳务品牌,建设全省乃至全国劳务输出基地。(3)以县、乡为重点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鼓励各级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向农村劳动力开放,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搞好与输入地的沟通和对接,加强劳务协作和跟踪服务,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4)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制定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保障金制度,严格执行同工同酬、最低工资和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解决务工农民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5)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其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范围。

加强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继续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加大小额扶贫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加大对插花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脱贫解困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十一五”末,实现10万贫困人口脱贫。

逐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落实好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建立稳定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机制,使广大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给予补贴。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加强对农民生产生活补贴的制度性安排,建立对农民补贴的长效机制。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分步改造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逐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室)建设,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立城市医师到农村服务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改善和提高农民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力争2010年达到60%以上。(2)建立并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3)逐步建立以个人帐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可随参保人转移、适合农民特点和需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20年,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60%以上。(4)完善优抚保障机制,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保障农村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5)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完善孤儿救助制度,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初步建立孤儿养育、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做好老龄工作。(6)加强生产救灾工作,形成以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生活救济、备灾与减灾为基本内容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农村现行生育政策,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制度,提高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重视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实施以“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为主体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

(三)围绕乡风文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20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建立城市教育支持农村教育的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十一五”末,每个乡镇都要办好一所乡镇成人学校,每个行政村都要办好一所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施农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开展全民增收致富、争创“农民致富能手”活动,每年评比表彰一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外出务工、农民经纪人等方面的“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新型农民。继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百千万”工程,加强对乡村干部

的政治业务和带富能力培训。市里每年直接培训20%的乡镇(含涉农办事处)党委书记、乡镇长(办事处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指导县(市、区)每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的20%以上,争取五年培训一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努力创作反映农村生活的文艺作品,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扶持农村民间艺人和文化表演团体。广开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团体相结合的资金投入体制,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实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农村居民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十一五”末,全部乡镇及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倡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风尚。(1)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政策和法制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2)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3)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视农村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和人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4)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焦裕禄、红旗渠、愚公移山精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定信心。(5)完善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和各种行政手段,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广泛开展科技知识进村、文体活动进村、道德规范进村,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新村“三进三争”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村、文明生态村、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扎实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创建覆盖面。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体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四)围绕村容整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农村新面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水和重污染地区以及严重缺水地区50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沼气(节能)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沼气用户达到30万户左右,惠及农民13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积极推广秸秆气化技术,逐步普及太阳能利用技术。实施农村交通路站运一体化工程。到2010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507公里,村道里程达到3850公里。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平原区60%以上的自然村通油路(水泥路),山区30%以上的自然村通油路(水泥路),试点村街道,基本实现街街通,基本实现通公交车。实施农村电力及通讯工程,加强农村电网建设,解决农村网改“盲点村”问题。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村全部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宽带。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村民居住环境治理,加大村内道路建设力度,实现村内道路硬

化。搞好村庄和村际通道绿化工程,加强沟、河、渠绿化。积极推行“新能源、新建材、新民居”,推广应用太阳能、新型建材等科技项目。搞好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做好农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工作,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及时收集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优化村庄布局,建设发展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规划建设“亮点村”、“文明生态村”、“治理先进村”等。

(五)围绕管理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建立村级管理新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推进村委会和其他村级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大力实施“双强”工程,加大培养选拔“双强”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力度,加强对农村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实施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的激励机制,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观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村干部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配套、与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体制。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完善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完善村民会议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和程序,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与参与权。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农民自主筹资投劳的制度和办法,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集中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活动,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村警务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保持宗教领域的稳定。推广农村“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完善农村民调组织,建立及时有效的调处矛盾、化解纠纷、缓解压力和稳定情绪的良性工作机制,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把每个农村社区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健康细胞。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行市协调、县负责、乡(镇)主抓、村实施的工作制度,各县(市、区)都要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指挥和协调工作,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常设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市、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要确定一个联系点,实行市级领导联县包村,县级领导联乡包村,乡级领导联片包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蹲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履行职责、搞好服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职责任务,严格奖惩制度,从组织领导上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统筹协作,形成合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涉农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各职能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应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安排。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农机、国土、财政、发改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建设、科技以及一些涉农金融部门,都要围绕示范村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资金投向上,要按照“集中捆绑、专款专用、专款特用、各记其功”的原则,重点用于试点村的建设。同时,要严格按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援村”的要求,明确和落实试点村的驻村指导组、联村领导干部、包村部门和援村企业,确保试点村如期实现建设目标。市、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市、县财政都要为每个试点村安排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各行各业、社会名流、经济能人、志愿者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各县(市、区)要以公路沿线、中心村、旅游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为重点,选择不同类型的试点村。要在经济发展、班子建设、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目标要求,并按照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示范型”、“普及型”、“过渡型”三个层次,对所有下辖行政村提出建设标准,使建设活动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搞“一刀切”。各县(市、区)要依据规划、创新实施。在推进过程中要注意分类指导,因村施策。采取自愿申报和组织委派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市县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年轻干部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担负起指导农村开展村镇建设、产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培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建设的职责;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村情民意,进行上下沟通联络,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务,当好方针政策宣传员、生产发展指导员、村镇规划设计技术员、重大项目实施监督员和市场信息联络员。

督促考核,奖优罚劣。市、县两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定期(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核)和不定期派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各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工作推诿的,给予通报批评。市直和县(市、区)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经常深入到乡(镇)、村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指导和服务,要及时掌握情况,客观反映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和试点村建设考核评优提供依据。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县(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考评。对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标准的示范村,由试点村申报,县(市、区)审核后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里组织有关单位依据市级建设标准进行评定,对评优的村,由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实行以奖代补;对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县(市、区)以及包村部门,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颁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功臣”标牌,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大张旗鼓地宣本规划纲要是今后十五年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纲领。全市人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2020年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事迹(精品范文).docx

精品范文,下载后可编辑 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事迹 泸溪县浦市镇浦溪村逐水而居,地势平坦,水路交通便利,距千年古镇浦市仅1.5公里,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大村。 走进浦溪村,巷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庭院,舒适雅致;花园,绿意盎然;田野,百花飘香……一幅如诗如画的新时代、新农村美丽画卷尽收眼底。 ■夯实发展基础,人居环境大改观 设施完善,是美丽乡村的基本形象,是群众对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浦溪村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入村、入户道路,停车场、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厕所等项目大干快上,建成了村部楼和村文化广场建设,规范设置了便民服务站、党员活动室、同心书屋等,建成了休闲公园,同心文化长廊,完善了污水处理管道,维修了垅头上溪坝……随着全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改善了村民宜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新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浦溪村加大了村庄的美化、亮化工作,全村环境绿化工作全面开展,村庄公共区域乱搭建、乱堆放得到整治,村内空坪闲地、沟渠池塘得到清理,村民房前屋后杂物摆放得到规范,传统厕所逐步得到改造,小院落、小民居、小巷弄、小水井、小桥梁等古建筑得到保护

修缮,村庄面貌得到了大幅提升,“魅力浦溪、幸福农家”的浦溪村跃然立于人前。 最让人可喜的是,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不断靓丽,也促进了浦溪村乡村游和农家乐的融合发展,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村里观光休闲,全村走出了一条“村支两委带动、村民自发参与、共建共享共惠”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2020年,该村还因此获得了“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富裕腰包鼓 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必须把富民强村放在首要位置。浦溪村在切实抓好村庄建设、管理的同时,立足全村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结合全村资源特点,加大乡村产业培育力度,深入探索集体经济入股、党建引领、金融扶贫等多种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近年来,村里通过土地流转、能人带动、组建合作社、入股分红等方式,发展了蚕桑、花卉苗木、猕猴桃、山羊和黄牛养殖产业等。 为完善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浦溪村大力鼓励村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村里成立了浦市青水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同心富民基地”6个,其中猕猴桃基地100亩、苗木500亩、高笋基地300亩、莲藕500亩、大蒜200亩以及龙虾养殖基地1个。2019年,该合作社引导村民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可编辑版】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规划××村隶属于××市××区××镇,位于××市东北部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2890人,其中农业人口2750人;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6亩,山峦6000亩,村级道路20公里,其中7公里实现了油路化;有民营企业10户,年实现销售收入201X万元;农民主要从事果树、花卉、绒山羊等种养植业和汽车运输业,201X年农民纯收入达到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40万元。××村现有果园4000亩,年水果销售量20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300万元;有杜鹃花日光温室150栋,占地面积300亩,年销售量达到80万株,实现销售额400万元人民币。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村距边境口岸12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港口35公里,距××火车站12公里,距××高速公路17公里,三维交通十分便利;距沿江景观路直线距离3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渡假区50公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交通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都市农业的大力发展,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将是今后城市近郊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镇××村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发展现代近郊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村镇为目的,以农业旅游观光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经综合分析,认真论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确定××村新农村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 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我村农业结构调整便捷化;以生产专利产品的企业牵动我村工业生产集团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 二、目标安排及结构规划 (一)总体目标安排到201X年,要实现社会总产值一亿九千万元,营业收入二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元,村集体收入一百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八百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一亿六千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二千二百万元,五年总投入为二千万元。 (二)产业结构规划 1、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我村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经五年努力,使我村形成“ 二、四”的格局。即培育两大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两大园区”就是指培育生态农业旅游园区、镇东山工业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就是做强新型建材、食用菌、果树、杜鹃花卉产业。 2、农业产业规划我村有耕地2206亩,山地6000亩,今后五年,我们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一园两带”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一园”即建成××生态旅游观光园;“两带”指蔬菜、花卉、瓜果经济带、以艳红桃为主的林果经济带。 3、工业规划今后五年,我村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两个推动、一提高”,即:

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镇××村辖××社××户××人,与××县毗邻,距离县城不足10公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我们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突出产业支撑,强化基础配套,提升服务功能,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主要做法是: 一是突出兴产业、促增收,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培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今春,按照“全村整推、一次成型”的思路,在川区一次性新植果树经济林2000亩,填平补齐500亩,幼园内套种早熟洋芋3500亩。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镇政府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培育新兴产业,在川区强势推广秋播大蒜1200亩,套种早熟洋芋1200亩,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增强果产业的发展后劲,我们坚持走果畜互支互促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养牛业,发展壮大惠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完成牛舍修建、青贮饲料池等基础上,新建标准化全封闭繁育舍3座,引进秦川良种基础母牛200头,实行了自繁自养,繁养结合,滚动发展,初步形成种养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产业开发新格局。 二是突出夯基础、强服务,大力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始终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动村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性工作来抓,坚持“山水田林路”五位齐抓的工作思路,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面山绿化2000亩,栽植刺槐苗木40万株,维修机电井3眼,衬砌渠道20公里,新修梯田1000亩,新开2 横8纵田间道路18公里,栽植行道树3000株。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增强了村域经济发展后劲,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中央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和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硬化村庄主干道12公里,栽植行道树3400株。2011年以来共实施危旧房改造320户,实施改厕项目100户,拆除各类乱搭乱建1.2万平方米,栽植绿化树9100株。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在村社主要巷道设立路灯20盏,为群众夜晚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建立了农村环保和道路养护队伍,设立了垃圾集中投放点,落实经常性管护责任,逐步形成农村环境人人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是突出倡新风,重引导,不断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始终把倡导文明新风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村规民约,通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共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1000人(次)。积极开展“和谐五星”、“幸福家庭”、“诚信计生”创评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去年以来,共评选出“和谐五星”100户,“幸福家庭”168户,“诚信计生”216户。并通过“自乐班”文艺汇演,村民篮球赛、全天候开放农家书屋等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实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2020年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事迹

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事迹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泸溪县浦溪村建设事迹 泸溪县浦市镇浦溪村逐水而居,地势平坦,水路便利,距千年古镇浦市仅1.5公里,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大村。 走进浦溪村,巷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庭院,舒适雅致;花园,绿意盎然;田野,百花飘香……一幅如诗如画的新时代、新农村美丽画卷尽收眼底。 ■夯实发展基础,人居环境大改观 设施完善,是美丽乡村的基本形象,是群众对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浦溪村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入村、入户道路,停车场、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厕所等项目大干快上,建成了村部楼和村文化广场建设,规范设置了便民服务站、党员活动室、同心书屋等,建成了休闲公园,同心文化长廊,完善了污水处理管道,维修了垅头上溪坝……随着全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改善了村民宜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新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浦溪村加大了村庄的美化、亮化工作,全村环境绿化工作全面开展,村庄公共区域乱搭建、乱堆放得到整治,村内空坪闲地、沟渠池塘得到清理,村民房前屋后杂物摆放得到规范,传统厕所逐步得到改造,小院落、小民居、小巷弄、小水井、小桥梁等古建筑得到保护修缮,村庄面貌得到了大幅提升,“魅力浦溪、幸福农家”的浦溪村跃然立于人前。 最让人可喜的是,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不断靓丽,也促进了浦溪村乡村游和农家乐的融合发展,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村里观光休闲,全村走出了一条“村支两委带动、村民自发参与、共建共享共惠”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2020年,该村还因此获得了“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富裕腰包鼓 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必须把富民强村放在首要位置。浦溪村在切实抓好村庄建设、管理的同时,立足全村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结合全村资源特点,加大乡村产业培育力度,深入探索集体经济入股、引领、金融扶贫等多种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近年来,村里通过土地流转、能人带动、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我想从本市以及本区两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坚决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同时,紧密结合天津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费,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开展免费为农民检查身体,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启动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率先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了“351”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繁荣。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经济实力迅猛增长。1978年的时候,天津全市农村生产总值(12个有农业的区县)仅有5.03亿元,2007年天津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486亿元,增长294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0年前的不足6%,提高到30%。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 2、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比30年前增长35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5.9公斤,增长1.6倍;每公顷耕地创造种植业产值达到2.9万元,增长5倍。农作物机播面积比重达到80%,提高58个百分点;机灌面积比重达到70%,机耕面积比重达到91%。蔬菜总产量274.4万吨,增长1.2倍,出栏生猪262.1万头,增长2.6倍;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倍、79.1%和5.6倍。 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2007年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1382.7亿元,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1%,比30年前提升了35.7个百分点。 4、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经过30年建设,近80%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几乎所有乡镇距离一级以上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入口都在50公里以内。近70%的乡镇实现了集中供水,20%的镇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30%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3以上的村庄实施了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 5、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30年前增长56倍,年均增长15%。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农业收入取代农业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货币收入取代实物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形式。30年前,农业收入比重和实物收入比重高达76%和61%,现在已分别降至22%和5%以下,而非农业收入比重和货币收入,则分别提高到78%和95%以上。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01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3.7%;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946元,占22.2%;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1568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公平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们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与我们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总旨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村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本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

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XX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XX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把XX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XX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住宅规划

2020年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 为把金沙村建设成“富裕之村,文明之村,和谐之村,秀美之村”,成为全市新农村示范村中的精品,从而推进全镇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建设新农村事业,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聚全镇之力,引八方之援,在金沙村掀起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热潮,经过五年努力,金沙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社会及村容村貌有一个全新的飞跃,成为我镇“三农”工作核心驱动力,推动我镇其它15个村的和谐社会建设及小康事业建设进程。 一是建设“富裕金沙”。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形成辣椒、烟叶、玉米种植和肉牛、黑山羊养殖、渔业等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到年度村经济总量的60以上,村级经济以每年8的幅度增长。其次,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在5年内,金沙村达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7000元,并以年8的幅度递增;剩余劳动力中的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80以上的劳动力经过了职业技能培训,人人均有一技之长。90以上的农户有致富门路,其稳定收入占到年度纯收入70以上。再次,农民生活大为改善。8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经济、适用、美观的楼房,住房布局和占地面积符合村庄规划要求;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落到实处,完全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二是建设“秀美金沙”。村庄规划科学合理,村容整洁、环保,所有空坪隙地全部绿化;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干道路全部硬化;农网改造100完成,数字电视和通讯入户率达100,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家家户户均能用上自来水或纯净水,沼气等清洁能源入户率达100。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基本完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及时收集清运并逐步实现无害化处理;建有洁净明亮的村部、卫生室、图书室、广播室、文化体育娱乐中心以及远程教育点,公共管理设备运转和管理维护步入正常。 三是建设“文明金沙”。通过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文明创建活动进组进户,合作医疗率和计划生育合格率均达100;家庭和睦,邻里相助、人人崇尚科学、封建迷信活动绝迹;村风淳朴,无打架斗殴、无买码赌博、无违法犯罪、无刑事案件。 四是建设“和谐金沙”。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规范“一事一议”,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牛羊养殖协会、菜篮子协会等),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占总户数的比例达50;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强、凝聚力强、号召力强,成为先进基层组织;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各种活动经常开展,不出现任何村级债务。 二、实施步骤 一是成立班子,形成中流砥柱。成立镇建设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周征同志亲自担任组长,朱建辉同志任常务副组长,郑志红、徐放明、仇登峰、韩红霞、翁中阳等同志任副组长,戴建兵、周军、徐四仁、任定国、李静、周建青、周吉文、余德清、周志兵及部门单位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刘国辉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建立干部联系制度,在金沙村的每一个项目都有1名干部具体联系,有1—2个部门单位作扶助后盾单位。 二是深入发动,营造浓厚氛围。2月中旬—3月中旬,认真组织召开党委扩大会、乡村干部、党员骨干会,统一思想,全面发动,并制订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三是精心规划,绘好编制蓝图:3月中旬—4月中旬,由有资质的规划部门编制建设规划,并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报上级批准实施。编制规划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突出经济发展,贯彻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特色。具体做到村内的生产、社会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服务设施的合理设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四是认真实施,追求一流效果。4月份规划制订后,按照编制规划实际要求,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组织,加快实施。重点抓好“五新一好”。 (一)、优化环境促进发展。 1、公路建设。在5年内,构筑两横四纵的公路网络,通组公路硬化率达到100,通户道路的硬化率达到50。其中与乡西路相接,新建长约300米,宽约6米的水泥路直达余子塘钓鱼休闲基地,并在新建路边植入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均高的树木,在路口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金沙村”的门楼或“社会主义新农村金沙村欢迎您”的大型文化石或文化碑,并在门楼侧或文化石(碑)基标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金沙村建设规划图”。 2、水利建设:抓好周公塘、余子塘、金沙塘的扩容及水泥护坡,抓好全村所有渠道的维修、加固,对所有的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叵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 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

夯实新农村建设思路规划

夯实新农村建设思路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镇政府西北17公里,以北至总排干,以南至银五公路,以西至六排干,以东至河渠。我村有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58户,人口1570人,劳力700人,有可耕地10517亩。种养殖情况,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葵花、番茄、小菜籽,其中特色种植占总播面积的10%;全村现有牲畜4720头(只),其中羊4100只,奶牛5头,肉牛30头,猪400口,家禽500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0元。村集体收入(或积累)达到XX0元。乡村道路达到20.5公里,绿化3公里。村庄规划实现三打通7个社。上自来水4个社170户,通有线电视3个社110户,通电话7个社110户,砖木结构住房达到20%,建有标准化圈舍60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培育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根本,以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整治脏、乱、差、绿化村庄、美化家园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以农民生活城市化为目标,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总体思路及目标步骤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区、市、县三级有关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三种模式”(基本改造型”、“普及推广型”、“示范引领型)为标准,以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依法治村为抓手,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预期目标:到年,建成“基本改造型”7个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四、“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建设内容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围绕“三为而种”和“五化组装配套”,依托龙头建基地,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以种植高产\高效特色番茄为主,以党员、村社干部为主。到年种植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30%以上,亩均收入1300元,使人均收入达到XX元。 2、壮大畜牧业。围绕“三、十、百、千”工程,发展规模化养殖业,主要以发展肉毛兼用型德美羊为主,争取帮扶资金,重点发展二、六社,让利于农户。到年羊的养殖规模达到XX0头(只),农民来自羊的收入达到XX元以上。 3、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结合我村实际,进一步加强农民用水协会“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权利。进一步完善番茄这个红个产业,从种植到购销全部过程中,村里将派专人进行监督。

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

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 为把**村建设成“富裕之村,文明之村,和谐之村,秀美之村”,成为全市新农村示范村中的精品,从而推进全镇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建设新农村事业,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聚全镇之力,引八方之援,在**村掀起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热潮,经过五年努力,**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社会及村容村貌有一个全新的飞跃,成为我镇“三农”工作核心驱动力,推动我镇其它15个村的和谐社会建设及小康事业建设进程。 一是建设“富裕**”。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形成辣椒、烟叶、玉米种植和肉牛、黑山羊养殖、渔业等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到年度村经济总量的60%以上,村级经济以每年8%的幅度增长。其次,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在5年内,**村达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7000元,并以年8%的幅度递增;剩余劳动力中的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80%以上的劳动力经过了职业技能培训,人人均有一技之长。90%以上的农户有致富门路,其稳定收入占到年度纯收入70%以上。再次,农民生活大为改善。8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经济、适用、美观的楼

房,住房布局和占地面积符合村庄规划要求;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落到实处,完全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二是建设“秀美**”。村庄规划科学合理,村容整洁、环保,所有空坪隙地全部绿化;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干道路全部硬化;农网改造100%完成,数字电视和通讯入户率达100%,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家家户户均能用上自来水或纯净水,沼气等清洁能源入户率达100%。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基本完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及时收集清运并逐步实现无害化处理;建有洁净明亮的村部、卫生室、图书室、广播室、文化体育娱乐中心以及远程教育点,公共管理设备运转和管理维护步入正常。 三是建设“文明**”。通过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文明创建活动进组进户,合作医疗率和计划生育合格率均达100%;家庭和睦,邻里相助、人人崇尚科学、封建迷信活动绝迹;村风淳朴,无打架斗殴、无买码赌博、无违法犯罪、无刑事案件。 四是建设“和谐**”。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规范“一事一议”,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占总户数的比例达50%;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强、凝聚力强、号召力强,成为先进基层组织;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各种活动经常开展,不出现任何村级债务。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农村文化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

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4、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的现状。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

蒋家堰镇莲花村新农村建设三年发展规划(讲解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蒋家堰镇莲花村2014-201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初稿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中共竹溪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竹溪县蒋家堰镇 2014年3月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蒋家堰镇莲花村 2014-201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草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按照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村民生、服务三农发展” 的要求,为加快省水利厅新农村建设驻点村莲花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莲花村基本概况 莲花村位于蒋家堰镇的中北部,共有5个村民小组,292户1160人,其中沿村主干道居住农户250户1000人。现有耕地面积693亩,其中:水田330亩旱地363亩, 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39.1万元,人均纯收入6607元;粮食总面积1012.5亩,541.9吨。该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村内有竹溪县十大寺院之一的莲花寺遗址,是中国佛教文化摇篮之一。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统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贯彻县委、县政

府打造中国绿谷、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竹溪、能源竹溪、人文竹溪、宜居竹溪”的发展思路,坚持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发展战略,遵循保护第一,科学发展,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加快莲花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莲花村新农村建设。 三、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经济主导,全面进步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村两 委要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新农村建设。 3、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要做到规划在先,建设在后,超前规划,分步实施。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全村的经济状况、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历史习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特色。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 5、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时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找准切入点,集中力量,办好试点,循序渐进。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办法,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三年期间,紧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