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仕强 道德经的奥秘 9-知识与知道

曾仕强 道德经的奥秘 9-知识与知道

曾仕强 道德经的奥秘 9-知识与知道
曾仕强 道德经的奥秘 9-知识与知道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第9集知识与知道

(外:道德经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学习的知识越多,反而会离“道”越远,但是现代社会非常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知识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可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知识和知道是什么关系?知道的这个道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知识呢?)

第九集知识与知道

《道德经》里面有两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经常搞不懂,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什么为学日益,而为道会日损呢?一定要从老子的背景说起,老子他当过周朝的图书馆馆长,他学问好得不得了,要不然为什么写的出这么玄妙的《道德经》,因此,我们不能说,老子不重视学习,不鼓励我们学习,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说,我们做学问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做学问?读书是为了明理,做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才是根本,很多人做学问做到最后,那种益都是空的,用来整人,用来算计别人,用来夺取财货,最后还是一场空。你表面上看你做学问,你看知识越来越丰富啊,以前不懂的现在都懂了,当然很开心。但是你要小心,这个对你的为道来讲,刚好是一天一天减损的。你不学到这个,你不会做那种事情,你的品德还是蛮好的,你学的这个,刚开始说绝不做,绝不做还是会做,因为弱者道之用。你看我们每次说这个我绝对不要,但是很快,你就钻到那里面去。凡听过的必留下痕迹,你非常讨厌的,很可能变成你最喜欢的,这才是事实。你挡不住外界的诱惑,你挡不住所有资讯的入侵,因为那也是道的一部分,你必须要什么?你必须要把握住自己。为道日损,就是说我不要盲目的去吸收外面的东西,盲目的感觉到说多多益善,那不对。你看一本书先看到目录,这个目录不合你,你就丢掉了,你看它干什么?不行,一定要看完,你不看完你怎么知道它好坏呢?这句话是行不通的。你看那个杂志的编辑,多少人投稿,他每篇看,那他不要活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所有有一个人呢,他投稿,退回来,投稿又退回来,他觉得你到底有没有看,所以他第三次投稿的时候,他就把里面偷偷的用那个胶啊,把两三张粘在一起,看看你到底有没有看,投出去,很快回来了,一打开果然不出我所料,你根本没有看完,那个胶还粘在那里,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信,说编辑先生,我是很敬仰你的,但是你的这种态度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我怎么怎么怎么,你怎么怎么在怎么。那个编辑看完以后,回他一封信,他说谢谢你,但是我反问你,当我吃一个鸡蛋的时候,我一闻,那个味道不对我就丢掉了,你难道我要吃完才说,这是坏蛋吗。就这么简单。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一看不对劲赶快筛掉,一看不对劲,闪掉,保护你自己。

(外:现在社会资讯发达,各种知识都得以传播,但是,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醒我们,如果你不加以选择的去学习的话,学得越多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损害就越大,除此之外,对于修身行道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老子接着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道德经》第48章)。我们一再提醒各位,你看老子书,你不要光看无为,你就认为无为,你要看到无为的前面还有一个为字,叫做为无为,(《道德经》第63章)这不是很奇怪吗?那无为前面为什么要为呢?就表示有为。那有为就有为,为什么无为呢?而且后面那句话更奇怪,无为而无不为,那更不可能。除非你耍诈了,欺骗。做了说我没做,那不是老子,老子的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但你还要去做,更重要的,他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不一定说我要

征服天下了,那每个人都征服天下那还得了,那世界大乱了,取天下是说,我取之于天下,我要用之于天下,我要回馈社会因为我得到社会太多了。那我要回馈社会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人人都要为社会大众服务,那服务要怎么样呢?这个很妙了,以无事,无事不是不做事,你不做事怎么服务大众,无事就是《易经》里面的无咎,无咎,没有后遗症,取天下常以无事,就说你要对社会人群有所贡献,你一定要考虑好,你要做到后面是无事的,不留下后遗症。我来服务,我来贡献,最后搞得天下大乱,人家还给你收拾,那你是干吗呢?你添麻烦嘛。所以我们常常讲少让那个人来,那个人只会添乱,添乱就是有事,你看我做了多少事,只是乱七八糟而已,只是你们还要花更多时间去收拾而已,那还不如不做。所以及其有事,如果做的事,有一大堆后遗症,人家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神更多的金钱来收拾,那不足以取天下,你这根本就不是服务的态度。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记住,你要有那个本领,才可以讲没事没事,没事本事就是我都做好了,而且不会有后遗症,你放心吧,那才叫没事没事。我们人要生活,就不能不求学,不能没有知识,所以很多人说老子他根本就是反对有知识,那老子叫我们不要活了吗,那他没有知识,他就走掉就算了,写《道德经》干什么呢?可见这种说法是很正确的,老子只是告诉我们你要为学,我很赞成,但是你要记住,为学的目的,一定要是为道,就是我们常讲的要求知“道”,知识和知道,一般人经常混为一谈,我有很多知识,所以我知道了,不见得。

(外:很多人都认为知识越多的人当然知道的就越多,却从来没有细想过知识和知道是什么关系?给个知道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道德经》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什么知识越多会离“道”越远呢?)因为我们学了很多,这句话很重要,是不知“道”的知识,那是非常可怕的。你看很多科学家,他知识很丰富,他就是不知“道”而已,因为他知“道”他有些事不敢做,有些论文不敢发表,有些实验做一半他就停了,那才叫知“道”,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知识,跟知“道”,要好好的分开。做一个人,一辈子要知“道”。甚至有没有知识,那你自己要慎选,这个可以帮助我知“道”的,对我有用,我学,这个不旦没有用,而且我本来知“道”的,会又让我变成不知“道”,那个才糟糕。我们千万千万要记住,有很多部分的知识,我们把它叫做不知“道”的知识,而不知“道”的知识,会把我们跟道隔绝起来,变成很大的阻碍,这是人类,非常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否则你学了半天,害自己也害别人,那有什么意思?自然法则它是从来不会变,但是自然法则的应用,它是千变万化的,像这种事情,你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他还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做学问的时候,千万不要这么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想法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都过去了,我们要求新求变,这种态度是要不得,我们一定要把道,当做一个不可变的根本,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我们求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先天已经有得道,我们更明白,而不是想办法弄很多,就把它阻隔起来,这样叫做什么,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就是相通,就是我所做的再怎么多他都不会变成阻隔。为学日益,我们可以这么说,为了增加你的智能,你的欲望就增加了,你的那种技巧心机,就增加了,而你要知道,这种欲望的增加,这种奸巧诈伪的增加,最后使你更加烦恼,更加苦痛。为道日损,这告诉我们,你为道的时候你要记住,把你后天学的一些东西,不要的赶快丢,赶快丢,减少你自己的忧愁跟烦恼,这才叫什么,这才叫爱护自己,这才叫修道。损之又损,这是你把后天这些无谓的增加你烦恼苦痛的东西,把它损损损,你就会感觉到,你怎么越来越明白天机了呢。就是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一旦你欲望多了,你跟天机就不通了,一旦你知识丰富了,你

的创造力就闭塞了。可见我们现有很多事,我们想错了,一定要好好把它调整过来。

(外:中国有句俗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就是说有些人学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导致其欲望越来越多,离道越来越远,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既然学习知识会有那么多的弊端,那我们还要不要学习呢?)

我们在《道德经》的第二十章可以看到四个字,叫做绝学无忧,绝学无忧,你如果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说,我拒绝学习,我就可以没有忧愁,那更糟糕,那你更赶不上时代了,那你到处都行不通了,老子会这样害有我们吗?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绝学无忧,是告诉我们你要放弃一切不知“道”的知识,你要把它去掉,这样子你就可以减少你的忧愁,减少你的烦恼,因为我们所学的基本上,都是皮毛。那人类他是由不认识,而慢慢走向认识,所以这个更危险,如果人类说不急不急,等我把所有都搞清楚了以后我才告诉你们这是什么,那是为类的万幸。现在不是,摸索,一知半解,然后就说,我懂了,我要告诉你,这个就是什么,那就完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皮毛,里面真正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不知道的时候突然之间碰到事情他傻住了,怎么这样,我以前怎么不知道,你现在再讲,太晚了,这叫自作聪明,最后害谁,害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道德经》第二十章,老子接着又告诉我们,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你说善跟不善,差在哪里?一个东西好吃不好吃差在哪里?一样东西好看不好看又差在哪里,你说出来吗?所以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原本都是差不多的,因为他都是从道生出来,而道他是混沌不清,就是我们今天讲模模糊糊,你非要把它搞清楚,这无可厚非,最可怕就说,你没有搞清楚以前你就说你清楚了,这个才糟糕。然后就给它个名号,有了名号以后就开始给它定义,就是开始给它精确化,本来相近的就变得越分越离,那搞的人呢,好像是很专精,都是专家,都很专业,那所看的东西都很窄小,这是当前人类非常遗憾的事情。本来没有那么分歧的,我们使它更分歧,本来没有那么极端的,我们说的更极端,本来他们还可以互助的,我们非要把它分化。它又不是我们敌人,你搞那么分化干什么,然后搞对立,那让他去战斗,最后我们同归于尽了。

(外: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宇宙自然的认知,不过九牛一毛而已,如果我们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去给自然界中发展变化的万事万物下定义,就只能是自寻烦恼。那么对于学习知识究竟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讲的话,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若就是好像,一个很清楚道的人,她表面都是说,我真的不太明白,甚至还说,请大家多指教,心地很光明的时候,他认为光明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张扬的,所以他就无所谓嘛要。进道若退,你看一个人啊他日有寸进,可是他会与世无争,里面进,外面他一定退的。你越懂道的人你越跟人家争什么,有什么好争的,就是你还不明白道理,你才会争的。一明白道理,你就说这个东西他自己会调整,他自己会变化。夷道若颣,夷就是平易的意思,很平易近人,那个老子的道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听起来说,你怎么那么怪啊。老讲一些怪言论,这就对了,他跟我们不一样,就表示我们有很有问题了。上德若谷,你看那种真正的大德,他是虚怀若谷,他什么都容纳得下,广德若不足,他圣德很圆满,但是他始终觉得(没有了没有了)还差很远,还差一点。(《道德经》第41章)建德若偷,他品行很好,但是他并没有说,你看我多怎么样,反而让人家看出来,这个人好像跟懒惰,很不真,为什么,(质真若渝),人家都会自吹自擂,你不会。大白若辱,真正操守很高洁的人,他不会自求表现的,他不会。

(外:老子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由于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特别谦虚,万事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要学会认知事物的本体)

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第45章所讲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最完美的东西,好像还缺那么一点点,这叫做道体,因为道体它是大成,可是你没有一个人能够全部把它看清楚,没有人能够全部把它说清楚,因此你老觉得说你怎么少那么一点点呢?就是少那么一点点它才会变化嘛,如果整全了,那就固定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可是它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它作用永远不停息,这才是它的功能。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说道是空虚的,它是虚的,才能够容纳所有东西。你看一个杯子,如果装了酒就糟糕了,就叫酒杯,酒杯就不能装茶,一个小杯子如果装了茶它就叫茶杯,茶杯就不能装酒,现在杯子它不固定,什么杯子,反正你装什么都可以,为什么它可以装什么东西,因为它始终空空的,这样我们才知道,人为什么要谦虚的道理,你一谦虚你就什么都可以装,然后你就可以选,你有更多的选择。大直若屈,真正最直的看起来好像弯曲,大巧若拙,真正最灵巧的人看起来都是笨笨的,因为他不会让你看到他很灵巧,他让你看到很灵巧他就输给你了,因为你就只要看出来,你就有更好的招对付他,他就让你搞不清楚这个叫莫测高深。大辩若讷,真正很会说话,口才非常好的人,平常是很木讷的,你不该他讲话的时候他老讲不完干吗呢?老子所用的大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代表道啊,因为他说道叫什么我不知道,我勉强把它名之为大(强为之名曰大(第25章)),反正《道德经》里面那个大都是在讲道,所以我们后来人就说大道大道,就是这样来的。它代表一种非常崇高的道,我们要很谨慎地去了解它,那要了解道从哪里了解起,最要紧的就是,道它怎么生万物,这个才重要,你源头搞清楚你后面就比较了解的,我们现在都知道道是存在的,到现在大概没有人会否认,道生万物我们也会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怎么生万物,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来探讨一下,道怎么生万物,谢谢!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 知道《道德经》,对老子也非常崇拜,但一直没有认真仔细的读过。近来,翻看几遍,细细品味,听了宫玉海老师的讲解,我感悟颇深,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知足常乐,从人生的态度上讲,我原本崇尚进步,崇尚追求,经过7余年的工作,我的人生态度有所改变,挣多少钱,当多大官都是身外之物,都不如一个健康的身体,都不如一个美好的家庭。何为社会进步,何为繁荣富强,都要建立在全民健康的大环境下。知足常乐不是安于现状、裹足不前,更不是厌世嫉俗、消极怠工,而是把心态摆正,把境界提升,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已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保持最佳状态。 第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就是说要尽量使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住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看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又会返回到它的本原。返回到本原,这叫做平静,即无欲、无知、不争、不乱,平静就叫万物返回到上天赋予的本性。 大道无形,来去无踪。“道”就是自然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无时不刻不在伴随着我们,顺之则成功,逆之则必然失败。

这是自然规律与人生的哲学思辨,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就应该研究什么是“道”,然后在遵循“道”的基础上思考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1、人不能浮躁,心态要平和,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自己。“致虚极”,让我们的内心达到极度的虚旷,让我们的心灵就像天籁一样极其地安宁,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无穷的力量;“守静笃”,一是要守住自己内心的寂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假如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了自己,你的心态就不会平和,二是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身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生命、自然的理解,要把自己的生命、躯体看得无比神圣,千万不要失去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我们又要忘记自己,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是非巧拙,自己的成功失败。一个“小我”的境界是会限制一个人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当我们闭上双眼,把自己变成一颗星星在寂静浩瀚的宇宙中漂浮,变成一片雪花在山顶上沉思,变成一株小草在草原上摇曳的时候,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功名利禄的牵绊,把自己融入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是你,你就是自然,当你的灵魂和肉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拥有了“道”的力量,你就会变的无比强大,就将无往而不胜,最终成就一个大的自我。 2、一定要按规律做事。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目标,修炼内心的定力,朝着我们的目标“守静笃”。当我们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摘要:《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对于当今浮躁的社会,老子的思想或许可以指导我们体会到不同的生活。 关键字:自然规律精神财富自省 《老子》,即《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老子说: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不行、不见、不为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只是希望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判断。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 人为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便常常给事物加上各种各样的名目和限制,这样可以提高认识的速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被灌输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10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 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 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心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 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页脚内容1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洪水冲不垮山岗。 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 只要相信自己,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漂亮话好听却没有用,珍惜那些能给你指出错误的朋友。 生活中听人吹捧不如听下真诚的建议。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9、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页脚内容2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

————————————————————————————————作者: ————————————————————————————————日期: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哀悼短信 ?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hì恃,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hī 之 huò 货, shǐmín bùwéi dào bújiàn kěyùshǐmín xīn bù

道德经的奥秘:第一讲 老子传道

道德经的奥秘 (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 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 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他只说这个不是假的。什么道理,意思就是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说这个玉璜,它就是玉的,那是不是当年用的那个玉璜,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你看,这就给我们很深的一种印象,就是说真的跟假的它不一定是相对的。大家从《易经》的观念里面,你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它非真非假,又真又假。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所以我们现在要读老子的书,你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实”。所以中国人经常讲说,我们说实话,很少说我们说真话。凡是说“我们说真话”,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充其量只能说实话。 你看科学,说要追求真理,现在都知道了,做不到。因为真理是谁都不知道的,才叫真理。我们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实话。所以你看,“这一件事,经过我们科学的证实”,我们没有用“证真”。证真,那谁也不知道你是真的假的。我是证实,为什么?我看到了,我做实验了。你看也用“实验”,没有用“真验”。所以这里有两句话,大家先把它搞清楚,到底是眼见为真,还是眼见为实?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眼见是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只能看到实的东西,但是究竟它真不真呢,大部分都知道是不真的。因为有那么多的颜色,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很多部分我们是看不见的。眼睛的功能是有它的局限性。

山谷与人生——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

山谷与人生——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卷首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用简洁精炼的方式,来教导人们向自然学习;老子用自然的演绎力和联想力,希望人们要主动地与自然接触,向谷神学习,就是向山谷精神学习——山谷精神的灵魂是空,空的灵魂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取之不尽的。当我们读到山谷精神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登山过程中,所看到山的整体,看到山峰与山谷,因为山谷的存在,才使得山峰显得更加雄伟。 【山谷的虚空意味着什么】 幸福人生如同老子所说的俊美山峰,人人向往,人人喜欢,但是俊美的山峰美在哪呢?美在山谷提供了一个“空”的意境,离开了山谷的虚空,就没有山峰和整个山的美丽。 这里一个关键是老子通过山谷的“空”,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山谷的“空”意味着广阔,意味着有发展的余地,意味着不可穷尽。在具体生活中,我们落实“空”的智慧,就是要修炼一颗无我的心,学会放空自己,驱除欲望的枷锁,化除生活中许许多多不愉快的事情,让心灵更加自由与开放——自由与开放意味着面对无限和无限变化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喜欢虚空,大家更愿意追求充满,追求看得见的东西。追求权力,追求名利,追求自我标榜,追求虚荣。因此,无法摆脱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的怪圈……这些都是社会动乱的根源,都是人类无法超越厄运的根源。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心善,是言善,是行善;是对人厚道,是不与人为了一句话而斤斤计较。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没有口舌,没有妄语,没有争斗是非,没有自以为是,没有自称为王。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清新,是法喜,是陶醉,是向往。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我们具有这样像山谷一样的虚空胸怀吗?我们希望人生像山峰一样俊美吗?如果我们读懂了老子的山谷精神,那么一个人的福报也就快要到了,人生山峰和山谷精神就会更加稳定和常在。因为每个人生的山峰都伴随着山谷的存在,而且山谷恰恰是人生山峰存在的基础和背景。 离开山谷的人生山峰是不存在的,离开人生山峰的山谷也是不存在的。 【山谷的精神与人的心量】 我们用山谷精神,来观察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用山谷精神来观察日常生活中人和事。 如果遇到别人因为一句话就让我们不高兴;因为一件事就让我们不满意,就生气啦,发火啦。生气是什么概念?发火是什么概念?生气会在人体内产生一种灰色的气体,毒害我们健康的肾上腺素;发火会烧掉我们做的功德,会烧坏我们免疫系统。 所以,我们能不能把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那些小事不要放在心上?我们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我们的心是平静的、宁静的、、广大的、包容的,这就是山谷精神,这就是大道心,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7篇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7 篇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1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2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有点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孕育而不占用,养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级制度吗?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说的是无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没有,反而才能当容器。就像一个满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别的,必须把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装进别的。所以有是优点,没有是用处;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见,或是意见,就不容易客观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实。打破偏见,放开心胸,兼容并蓄。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优秀观后感400字3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读《道德经智慧与应用》有感 根据办“一季一度”活动安排,我阅读了《道德经的智慧》一书,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匆匆概览,却是深感受益匪浅,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智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办领导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总的感到,贯穿全书起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道家思想利于促进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追求的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是道家利于调适心理。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不计功利,不怕压力,才能赢得人生中的持久发展。 三是道家思想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在职场,关系微妙。道家思想坚持抱朴守真、以诚相待、谦下不争的姿态,确实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熟读《道德经》,也就掌握了个人的生存之道。今后必须要将《道德经》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积极谋划和应用。 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务之急,必须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带动强化自身修养,全面方位提升自我。 1、孜孜不倦,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内修身、外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二是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除了熟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国学经典来强化个人修养;三是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为防止读死书,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在反省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2、珍惜岗位,养成感恩守信、与人为善的习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品格。通过感恩,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 3、严以修身,养成拒绝浮躁、静心静气的习惯。当前这个社会,在往往讲求“速成”的同时,往往亦使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有时候我自己越来越感到心难以沉下来、静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也许体会到的道理会更多,我们在学习了解老子的思想同时,更能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积极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拒绝诱惑,守住内心的纯净,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学《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从1月19日和26日,两次学习《道德经的奥秘》以来,我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思想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多日来,感慨万千,今日,抽出时间,把内心感受进行总结。 一、对拓展培训的感想。 从这次拓展培训的开展,我意识到,领导对2016年培训工作的重视以及关注,我能参与组织,能在职教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领导的决策和想法进行组织实施,能给员工提供提升自己的舞台机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我倍感荣幸!高总两次到我们科室,面对面与我们谈讨指导2016年的培训工作计划,从领导的思想、讲话,以及以后的发展规划,我觉得作为一名员工,能接受到单位、企业重视的培训,是多么大的幸运,培训是给员工最大的福利! 曾仕强先生讲的的《道德经的奥秘》,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亲切感,通过两次的学习,极大丰富了我的思想认识,使我的人生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当然,一部《道德经》集5000年来伟大的中华文明之大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凭我个人短短两次的学习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仅就这几天所学所得,作几点个人浅薄的体会。

1.奉献—人生最高的价值。 讲座里说:“人生的最高价值是活出人性,为人类谋幸福。道法自然,无私奉献是道的体现”。其实在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座里说“道”要“行”,而不能“讲”,所以我认为个人价值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来的,只有自己创造了价值自己才有价值。联系现在的工作,倍感任务艰巨,俗话说“安全第一,职教先行”,既然从事这份工作就要做好。首先自己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工作起来能够得心应手。其次要踏下心来,对自己所做的每件工作要好好琢磨琢磨,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第三要甘于奉献,奉献体现在点点滴滴,不是说轰轰烈烈的干凡大事才是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虽不多人知晓,但无愧我心也是一种自我品格的提高。 2.修身—处世态度。 如何拒绝当今社会物质的诱惑?如何去摒除名利贪念的熏染?道德经里说福祸相随,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我想还是要保持一份清澈的心境作为重要。对人要以怨报德,相信他人,不可处处争强,更不能把心放歪,违背做人的道德原则;做事要踏实谨慎、严于律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德州西收费站肖滨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

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古代名著,阐述了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它的“博大精深”任然不断的吸引着人们去拜读,去品味。 由于经典文化导修这一门课程,我开始接触道德经,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求书中深刻的哲理。但是总觉得自己学到的只是皮毛,并没办法体会出其中的深意。现在所写的读后感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吧,希望可以通过日后的品读有更深的理解。 道德经让我领悟到了不少人生的哲理,教导给我做人的准则。《道德经》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能够知道知足的人才能得到正真的幸福。人们都说“知足者常乐”,如果无法做到寡欲:得到金钱想要地位,得到地位又想要长生,那欲望会无穷无尽的增长,即使自己得到再多也无法满足,无法快乐。因此有钱不一定快乐,快乐不一定要有钱。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今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任然不懂,这岂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在行为上崇尚“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事上,老子也用到了无为思想,在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叫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中的有为,这也是辩证思想的体现。对待功名上推崇“贵

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思想在古代对于功高盖主的将军们是最实用的了。有多少立过汗马功劳的将军正是不知“功遂身退”而惹来杀身之祸。这一思想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同样适用。很多名人和有成就的人士会在晚年选择隐居田园,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他们看清了功名的的体现,甚至有些名人在自己最出名的时候选择隐退。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老子的这些观点我都非常认同并欣赏,将来也会做为修身养性的要求。 曾经读过一些感悟,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

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 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 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道德经的奥秘:第二讲-上士闻道

易经的奥秘 (外: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来人们对这六个字有着众多的解释,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断句读。曾仕强教授认为,这一句话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读法: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三种读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而这六个字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 第二集:上士闻道: 我们看书都喜欢讲一句话,叫做开宗明义,就是说一开始就要告诉我们,它要讲的是什么。 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必须要了解,老子当初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为你没有标点符号,每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断句方式。一旦有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好像是标准化,就使得人的思维,反而受到若干的限制,所以我们常常讲,有语言,有文字,对人类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思维非常大的障碍,这就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我们中华文化所有的基础,都是在《易经》上面。 老子他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是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因为这个必须要有很大的包容性,看得很深远,广大而且很高才有办法听懂老子的话。 道可道非常道最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标点方式: 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只要道可以说的那一部分就叫非常道,这样我们就了解到,道最起码有两部分,一部分叫常道,一部分叫非常道,这非常清楚了。可道的部分是非常道,不可道的叫做什么,叫做常道,因为常道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嘴巴,你怎么可能讲得那么周到,不可能。所以,中国人就形成一种你说的部分,我不谈,我专门从你还没有说到的部分来跟你对抗,意思就是说,你说东的时候我就说西,你说西的时候我就说东,永远没完没了,这都是我们看到的事实,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第二种标点方式:道可,道非,常道。那在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你对,就有人说你不对,只要有人说这样说可以,就有人说这样说不可以。这个就叫做常道,意思就是说常道,它永远有正负两面。其实用正反,不如用现在的叫做正负,它不一定反,所以我们老是把它看成相反,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不一定相反,它可能是互补,所以这方面呢,我们要特别小心。 第三种就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才是高度的危险性。 (外:由于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这给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留下了一定的思索空间,对于《道德经》开篇这六个字,我们现在常用的解读方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什么曾仕强教授说,这句话是高度危险的呢?) 我们前面有一个雕塑,这个雕塑我们会放在这里,就是说你要以现在老子的心情,来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