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6-03-25T14:56:17.9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1期作者:严发普[导读] 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在历史教学中,一个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看上去似乎是孤立的、偶然的,但实际上却是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必然产物。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733000 摘要:要学会利用地图知识分析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反过来会影响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

关键词:历史教学重视地理知识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影响人类历史在历史教学中,一个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看上去似乎是孤立的、偶然的,但实际上却是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必然产物。借助地理知识和技能,才能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更形象,较好地达到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目的。那么,如何将地理知识正确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呢?

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知识分析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具体表现,它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空间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它是一种常用的直观教具,掌握好空间关系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分析阅读每幅历史地图时均应从地图知识方面着手,并注意到历史地图的特殊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查阅历史地图的标题,清楚地图所标明的主要历史事件。

2.学会判断历史地图的方向,熟悉图例,弄清特殊的图例符号;掌握图上的注记,仔细阅读有关的文字、数字及各种地名、时间等。

3.对照古今地名的变化。历史上自然、人文地理在不断地变化,每个朝代甚至每个不同的历史年代,在历史地图上表示出来的地理事物名称都是不同的。例如历史地图上黄河的不同名称,祖国宝岛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上称呼不同,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图上的称呼有一定变化等等。

4.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专题性历史地图。历史地图中专题性介绍地图占有很大比例,它单独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分析阅读此类地图中,应纵观全局,把握宏观的总体形势,透过现象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读图。如《新航路的开辟》图上,既要按图说明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两条航路、四次航海历程,又要指出早期航海者的身份:他们既是航海家,又是殖民强盗。这样通过地理知识的讲解深化了历史知识。

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重视自然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曾为人类古文明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充足的光照热量,充沛的降水,可供灌溉的水源,低平的地势,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古老灿烂的文明。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在交通上是重要通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再经西亚到达欧洲。走廊南边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成为中部冲积平原农业生产灌溉的水源,使河西走廊底部绿洲农业发达,绿洲上一个个城市和村庄能给过往行人提供食宿、用水的方便,使这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在中外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变迁:古时繁华的都城,强盛的王国,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而萧条乃至消失。在向学生介绍我国西汉时期楼兰古城消亡原因时,除说明战争等因素的破坏,还应从西北内陆地理环境的改变来分析。随着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加强,风沙加剧,沙漠流动扩展,侵吞了这座历史名城。又如古罗马的庞贝古城毁于一旦,原因是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将其埋没。

三、要向学生说明人文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础。例如历史上新航路开辟前,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但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经济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人文地理要素的改变而变化的,让学生明确这一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国家政策的实施也会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16世纪初西方殖民国家贩卖奴隶的贸易,一方面剥削奴隶发展了资本主义种植园经济,使殖民各国获得了惊人利润,另一方面残酷地打击了非洲的经济,正是这一罪恶的人文地理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却严重地影响了非洲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仅促进了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

四、要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反过来会影响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

人是能动的,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又反馈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土质疏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适宜农耕,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战争的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减少,气候变得干燥,水土流失趋于严重,而使黄河泥沙不断增多,成为著名的“地上河”,不断泛滥决口又直接影响到这里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到唐宋以后,南方经济发展逐步超过了这里。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科技的发明、生产的变革,但同时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威胁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的运用是多方面的。作为历史教师应善于运用地理知识,打造兴趣盎然的历史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分清主次,不要喧宾夺主,把历史课上成地理课。要点到为止,使历史课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已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本人现就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仅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全面认识的史料展现出来,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

历史地理常识

历史地理常识 地理历史: 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5、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6、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藏语为圣母之水峰意,海拔8848.13米。 7、我国第一大河流(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6400公里,被誉为“黄金水道”。 8、湖泊: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9、我国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冬季气温-40℃左右,我国最北的地方,又称北极村。 10、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夏季平均气温32℃以上。 11、海拔最低地区: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湖面为-154米。 12、世界河流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河,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13、世界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最大的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14、南北分界线:秦岭为我国南北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和农业分界线。 15、年月日:地球绕太阳一圈称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圈称一月,地球自转一圈称一天。 16、我国六大古都:北京、南京、洛阳、开封、西安、杭州 17、九大行星: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18、天干与地支: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 20、长江“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并称、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 21、四大佛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2、三大石窟:洛阳龙门、大同云冈、敦煌莫高窟。 23、三大宫殿建筑群:曲阜孔庙、泰山岱庙、北京故宫。

中国地理知识点大全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发表时间:2013-06-17T10:57:41.5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8月总第143期供稿作者:齐发萍 [导读]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 齐发萍新疆石河子市第十九中学832000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了史料即是符合了历史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史料能否激起学生兴趣、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这些说明教师在利用史料时功用心过强。 但是我们细读教科书,就会发现除了少量原始史料外,其余大部分内容都是教材编写者自身的研究结果或结论性的语言,其自身是否可以作为“二手史料”尚且不论,作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们在教学时运用史料仅仅是印证教科书的结论,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显然背离了教学的初衷。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义务教育历史课标的要求。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论从史出”,要尽可能地搜集各方面的史料,对这些史料进行全面分析,才有可能接近历史事实。 以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为例,在选取史料时我引用了陈独秀先生在不同的报刊有截然相反的两段论述:1918年,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叫义和拳不再发生——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要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到底走哪条路而行才好呢?”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该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呢?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内容,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的积极性和愚昧落后的消极性。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部分社会背景:1918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倡导新文化运动,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愚昧落后被陈独秀无限夸大了;而1924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他,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里,更多关注的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积极作用。由此我引导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动机、倾向、利益和目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不同。通过这种教学我教给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要搜集、比较不同的史料;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培养解释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缺乏必要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会辨析材料,在读完前引的两段材料后,可能会出现思想混乱,甚至得出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前引张静轩老师关于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也提及这一情况,张老师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教师)认为下列哪一种说法正确? A.史料是客观历史的真实记载。 B.对同样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 C.针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大致相同。 D.事件当事人的记录最全面、最客观。 受访教师的答案分别是:A占8%;B占85%;C占7%;D为0。 2.你(学生)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B.对同一个史料,可能会有多种解释。 C.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记载是完全真实和可信的。 D.所有历史结论都必须依靠史料才能得出。 受访学生的答案分别是A占13%、B占19%、C占54%、D占14%。 在这一调查中,对于当事人的记录是否最全面、最客观,学生和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忽略了辨析史料真伪能力的训练,甚至可以说这是我们教师自己种下的苦果。 在读完张静轩老师的文章后,我也尝试着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例如《戊戌变法》中,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属,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 这段材料一直作为人们拥护戊戌变法的证据,我在讲述时,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 1.这段材料是“戊戌变法”亲历者的记载,那么它是否是真实可信的? 2.以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材料所描述的内容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3.如果内容不真实,作者的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则材料并不完全真实,因为当时能够上书的只有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其目的是为了抬高戊戌变法的地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为学生补充:《戊戌政变记》写于变法失败后,当时光绪帝被囚,“六君子”被斩,康、梁流亡海外,海内外舆论纷纷斥之为误君误国。为了进行辩论,争取舆论支持,同时游说日本政要干预解救光绪帝,梁启超匆匆写成此书。所以此书的背景及目的都具特殊性。所以,争论亲历者记载是否属于信史,一方面可以鉴别史料,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才是史论结合。 当然,要把史论结合立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意味着,这种具有一定反思性的史料教学法,只有持续地进行,才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史料教学的观点很早就提出了,新课改以来,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在试题中的出现率就更多了。那么,中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诠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材料 新课改形势下,连云港历史中考试题的历史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大量使用了文字材料、历史表格材料和图表材料。题目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答案简单浓缩,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考试的进步中,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纯粹知识记忆中,试题中大量材料的引入,使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的传统模式,即“贝多芬(背多分)”,也摆脱了过去死抠教材命题的困境。 因此,对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如何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如何利用好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组织教学,使教学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的历史资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于教科书,另一种来自教科书以外各种原始资料历史典籍、历史书籍。历史材料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考古资料、影视等。 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的历史资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文字、图表、地图等,这是历史教科书的一大进步。教科书提供的资料一般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原始资料。例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工业的兴起》这一课有这样一段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引自李鸿章。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对自己兴办洋务的一番感叹。正文只是提到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措施及评价,而这段材料却是对正文的阐释和补充,教学中如果重视了这些,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原始材料又分为两种:一是最权威和最科学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者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所能看到的相关历史事件最早、较早的记录。一般说来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被直接利用,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如:在讲《辛亥革命》这课时,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教师可适当补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原始条款。 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实施。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通过补充的材料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对这个约法的性质也就有更深的理解。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材料呢? 首先,读懂材料,逐步分析。在材料的运用中首先要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对于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中有这么一段材料: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引自陈天华的《猛回头》。接下来这样设问:说一说这是学过的哪一幅图描绘的情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长官”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社

历史地理知识竞赛题库

历史知识题 1、《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步兵书,下列不属 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 B、防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 为主 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3、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 B、戍 C、戌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蕰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逢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 生明,偏生暗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A、《孟子》 B、《庄子》 6、“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的洪水?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7、《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A、玄奘 B、鉴真 8、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十个 B、十二个 9、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令 D、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 10、“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 A、齐桓公 B、蔡桓公 1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与汪伦送我情”诗中的“我”指的是 谁?() A、杜甫 B、李白 1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三父子”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撤 C、班彪、 班固、班超 13、下面哪个成语和曹操有关?() A、画饼充饥 B、望梅止渴 14、成语“白过”比喻:() A、速度飞快 B、时光飞逝 15、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骐,福兮,祝 之所伏 C、往者不可,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6、王羲之对一种动物十分偏爱,并对它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 法执笔运笔的道理,这是什么动物?() A、鹤 B、鹅 C、鸡 D、鱼 17、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A、修生、齐国、治国、平天下 B、文、行、忠、信 1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 是谁说的?()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小学生历史地理知识 (1)

小学生历史地理知识 一 中亚气候的最大特征是:干旱 成都又被称为:蓉城 猫用什么方式洗脸?用前脚蘸口水擦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以下哪个不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武当山 芙蓉石的矿物名称叫做:蔷薇石英 UFO的具体涵义是:不明飞行物 吴六奇死于何人之手?归钟 下列河流注入的海洋正确的是:阿姆河—咸海 大雁塔在哪里?西安 我国的“五粮液”最早酿造在哪个朝代?明朝 .“狼毫”的原料取自:黄鼠狼尾 泼水节是我国哪一民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傣族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几个“代”,“代”下面还有“纪”,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演变 我国西部新的石油基地将建设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和中部 .“郁金香”是哪个国家的象征?荷兰 蒙古语中的“库勒”,是什么意思?湖泊 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中共“三大” 面临江上大风大雨时,吴六奇唱的是哪一出戏?《沉江》 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成立于:1948年 被称为“瓷都”的是我国哪一城市?景德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兵侵略我国台湾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我国第一大岛是:台湾岛 哪一国家最先发行体育邮票?希腊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油料作物分布在:长江流域 天文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天体 百慕大三角海区引人关注的原因是:发生种种神秘事故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的兴起是由于:推翻元朝统治 古老生命的时代叫作:古生代 东北大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与哪个平原组成?辽河平原 我国江南民间三月三有吃什么的习俗?荠菜煮鸡蛋 以下行星中不用天文望远镜不能看到的是:天王星 美国国旗星条旗最初制定时旗上有多少颗星?13颗 华夏民族是在哪诞生的?黄河流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多少米?4500米 下列国家,煤、石油和铁矿都很丰富的是:中国 土耳其的首都在:安卡拉 有“绿城”之称的城市是:郑州 发源于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青岛的:归属问题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域?塔里木、渤海湾、四川盆地 韦小宝的七个老婆之中,年纪最小的是:沐剑屏 公元前177~前176年,匈奴单于冒顿举兵攻月氏,迫使其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 白令海峡沟通哪两大洲?美洲与亚洲 周文王在哪儿创造的周易?安阳 陕西乾陵武则天墓碑上有几个字?无一字 人性善恶的讨论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提出“人性本善”的是:孟子 以下哪座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 妙应寺白塔 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福建 二、世界之最地理常识知多少? 世界热极:巴士拉(伊拉克)最高记录58.8摄氏度 世界冷极:东方站(南极)最低记录-89.2摄氏度 世界湿极:怀厄莱阿莱(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每年平均有335天下雨,年降水量达12244毫米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南美洲)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1845年~1936年的91年间未曾下雨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印度)年降水量10842毫米,1861年年降水量达20447毫米 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从结构体底部到顶部的最高峰:冒纳凯亚火山(Mauna Kea,夏威夷岛,海拔4,205米,海下5,998米,总高达10,203米) 地球上体积最大的山及火山:冒纳罗亚火山(Mauna Loa,夏威夷岛,海拔4,169米,火山体积达7万5,000立方公里) 地球上最高的火山及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西、南半球的最高峰) 地球上最高的活火山:奥霍斯德尔萨拉多山(Ojos del Salado,海拔6,893米)

区域地理知识点“中国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 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32、高原上第一条铁路—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段)通车,加速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和建设。 33、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拉萨。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益突出重要,可以说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史料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史料的定义、分类、史料教学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设计。调查对象为本校的老师和部分校外历史老师及高二、高三80名文科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史料及史料教学与学习的相关知识仍相当缺乏,没有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对史料案例研究更缺乏分析研究。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下面是对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作一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1.您认为“史料”这一概念应定义为:(选项及调查结果如下。下同) A.与历史学习有关的一切资料:26% B.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35% C.人类社会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献材料:39% 关于“史料”学界一般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和学生不是扩大(选择A项)便是缩小了(选择C项)“史料”这一概念的内涵。这表明,许多教师和学生至今仍不清楚“史料”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因而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开展全面、完整的史料教学。 2.您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 A.史料是否真实:20% B.史料是否有趣:10% C.史料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70%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应首先考虑史料是否真实的只有20%,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只是史料本身某方面的功能——是否有趣,是否能证明某个结论。这说明在利用史料时,功心过强,值得注意。 3.您主要从哪些地方获取文献史料?(可多选) A.教学参考书:77% B.互联网:62% C.学校图书馆:45% D.其它:29%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获取史料的最主要来源为教学参考书。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教师宏观的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缺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中学特殊的条件与环境——图书及设备等的不足、升学压力等直接相关。 4.您在课堂上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主要是以讲为主的方法:40% B.指导学生进行自学:8% C.设计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进行探究:52%

历史教学法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首先搞清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教师教学的目标。学习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而往往启发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的目标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都是在教学中解决的首要问题。有鉴于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须把德育与情感教育视为教学创新的根本。这也是历史教学中的优良传统。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转型期,一方面,他们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概括、想象、逻辑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更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关键时期;存在智能性心理特征的学生兴趣不限于事物表象,他们开始探究事物的本质,更多的不满意、不满足书本的结论和老师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哪节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暂时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著名史学家周谷城曾说:”离开史料,不能讲历史,离开史料固不能有历史”。同样一个成功的历史课堂也离不开史料。史料教学,实际是指基于史料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教学界,20世纪50、60年代英国中学历史教育出现了”危机”。为了走出窘境,英国对历史教学进行了改革,掀起了”新历史”的思潮。和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具体学情,选取合适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对其识读、理解、分析、探究等,继而获得相应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大量实践,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2003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史料教学法的运用,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观,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也符合当下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以全国卷I为例,2007年开始所有的选择题题干全是材料创设情境,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史料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来自其它同学不同观点,不同文化材料的理解,都有助于他们学会包容、理解和尊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精神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史料教学法也日益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视。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还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在教学和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值得探究和反思的地方。 一、史料教学使用过于泛化,抛开教材盲目堆砌史料 例如,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发展》时,有位教师引用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伽利略指出不需要外力也可维持运动,论证了惯性运动。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下落实验,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物体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例”的观点,即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材料二:三条定律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获得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三条定律内在联系紧密共同构建了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常识历史地理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 “海的女儿”是哪个城市的城徽?哥本哈根 我国梁式桥型的精品杰作洛阳桥位于何地?福建泉州 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当时哪国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尼伯尔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有多长:5900公里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 《天体运行论》论证了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 中国气象部门以多长时间内的降水量来区分雨的大小?24小时 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是:勃朗峰 关于日本的经济说法正确的是:日本著名的海港是横滨和神户 芬兰人属于:北欧民族 人们常说纯理性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那么柏拉图是谁的弟子?苏格拉底 下列作物主要生在长热带和亚热带的是:甘蔗 法国被处死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路易十六 《古兰经》是哪个教的圣书?伊斯兰教 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市?辽宁、山西 顺治出家后的法号为:行痴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要多少时间?24小时 最早的纸币源于哪个国家?中国 世界的活马博物馆在:法国巴黎 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是:死海 欧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徘徊在黑暗年代,后人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以下哪一个生活在那个不幸的年代?伽利略 下列物产中,最大产地在东南亚的是:天然橡胶,椰子 夏威夷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哪个洲?大洋洲 亚欧大陆桥欧洲的终点站是:鹿特丹 印度的国鸟是:绿孔雀 面临江上大风大雨时,吴六奇唱的是哪一出戏?《沉江》 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成立于:1948年 春城是指我国哪一城市?昆明 台风产生在:热带海洋 契丹在北朝时,分为几部?8 古埃及的畜牧业很发达,但以下哪种牲畜他们没有饲养过?恐龙 “作怀不乱”说的是:柳下惠 清劲风是风力几级的风?5级 “四大人种”中的黄种又做:蒙古人种

中国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要点总结 一、概况(认真参考地图册146---178页,按顺序随时翻阅) 1、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和省区? 45°N-------准噶尔盆地-(蒙古)-东北平原 40°N-------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北京 35°N-------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秦岭-淮河 30°N-------雅鲁藏布江谷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记住几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落实到地图上) 季风非季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 800㎜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到青藏高原东南部 400㎜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坡—张家口市—兰州---拉萨附近—喜马拉雅山东部 200㎜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外流区域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南段接近200MM 等降水量线 中国三级阶梯分界线:---一、二级: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秦岭-淮河一线意义? 1)、黄土高原南界; 2)、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800MM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4)、河流有无冰期 5)、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6)、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 二、中国的国土和疆域 1、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及意义?

2、读地图册142页图“熟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范围? 3、说出我国领土四至点?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34′N)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4、熟读我国14个陆上邻国?说出新疆和云南的邻国?(新疆8个、云南3个) 三、中国的近海 1、比较我国四个海区? 1)、位置最北、面积最小、水深最浅、盐度最低-渤海 位置最南、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盐度最高-南海 2)、全部大陆架--渤海和黄海 3)、黄海-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 4)、东海-我国大陆与我国我国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大陆架最宽。 南海-台湾海峡是南海与东海间的交通要道 2、我国潮滩的分布及开发利用? 分布:40%分布在杭州湾以南沿海省区、60%以上分布于杭州湾以北沿海各省市; 开发利用:浙闽沿海---养殖贝类;苏北沿海---盐业、种植棉花、成为商品棉基地;上海金山石化—填海造陆; 3、我国海岸类型及分布? 杭州湾以北——沙岸或泥岸为主-----海积地貌 杭州湾以南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岩岸为主,水深,多良港-----海蚀地貌 4、我国近海油气田分布?(主要在大陆架) 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浅滩、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油气盆地。 5、长芦盐场的形成条件?台湾布袋盐场的形成条件? 长芦盐场:北方为沙岸、泥岸,雨期短,春季至初夏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利晒盐; 布袋盐场:位于台湾山脉的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纬度低、蒸发旺; 6、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前两个条件必写) 1)台湾暖流和黄、渤海冷水团在此交汇,海水易搅动,促使营养物质上浮,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且水温适宜,冷暖水性鱼类在此交汇洄游,数量众多; 2)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大河入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为多种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索饵、洄游场所; 3)海区位于大陆架,海水浅、阳光足,可直射海底,有利海洋生物繁殖; 4)纬度适中,多优良避风港,有利捕捞; 7、潮汐能的分布? 潮汐能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等沿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