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原理,一方面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另一方面,这一原理也有局限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着片面性和不科学的方面。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必须与时俱进,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从消灭资本主义以巩固社会主义,转变为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党和毛泽东虽然认识到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良好的前提,并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但是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的封锁,我们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学习苏联,并且在客观上使我们对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逐步走向了绝对化,导致我们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认为资本主义成分是完全过时和绝对反动的,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看成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认为两者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尽管早在1956年底,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就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这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实施。他在1955年曾讲过的要“让资本主义绝种”、“让小生产绝种”的观点占了上风,1957年出现反右斗争扩大化,1962年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更是大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以至人为地制造出一个“党内资产阶级”,造成十年“文革”的大灾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仍然把资本主义当成是洪水猛兽,加以绝对地拒绝和排斥。1977年3月,《国际贸易》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不允许外国在中国直接投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允许外国资本家来开发资源,也不允许外国资本搞什么联合经营。1978年5月出版的《“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篡改》一书指出,我们既不允许外国资本家同我们办合资企业,更不允许把领土领海主权租让给外国。对外贸易部部长在春季广交会上代表官方声称,中国坚决不准向外国贷款和不准外商来华投资办企业。

我党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理论上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把马恩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套用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力图建设一个纯而又纯的理想王国,而不能容忍资本主义的存在,以为对资本主义斗得越狠,消灭得越彻底,社会主义才越巩固,忽视了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发展生产力这一重大课题,没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次,我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文明成果看成是同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属于基本制度范畴的东西,结果把这些文明成果当成了资本主义的专利。其实,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中,许多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的经验和规律的东西,是不同的社会制度都可以用的,甚至是不用不行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要改变过去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这也是一个曲折、复杂、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两种制度将会在这一进程中长期共存、竞争相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有继承和发展的一面。中国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开展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要利用国际上的一切有利因素来搞好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把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我国长期实行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走向对话,它们之间的思想、政治、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多种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文明的多样性的表现。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创造了许多成果 夜 米时局饕謇唇ㄉ枭缁嶂鳌∫澹 坏 ㄎ镏省⒆式稹⒓际醪忝妫 乙舶 裰髡 尾忝婧退枷胛幕 忝妫 纫 ⊙ 白时局饕褰ㄉ栉镏饰拿鞯某晒 椋 矣Ω醚 昂徒杓 时局饕逶谡 挝拿骱途 ∩裎拿鞣⒄怪腥〉玫囊磺杏幸娴某晒 ?SPAN lang=EN-US>

二、从以“对抗”为主转变为以“合作”为主,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转变为努力追求“双赢”的结局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的共处中,既对抗又合作始终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状况。由于两种制度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两制国家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双方共存于人类社会之中,两制国家之间又需要相互合作。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两者的对抗。现在,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广泛的对话和合作的前景,对话、交流、合作应该成为它们之间关系的主流。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要摒弃冷战思维方式,共同关心和解决事关全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如国际恐怖主义、全球环境保护、资源浪费、毒品走私、艾滋病蔓延、核武器扩散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不能主要通过使用武力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各国都赞同要把国际关系中的“共存——对抗”逐渐演化为“共存——竞争”模式。并且双方都应力争追求一种“双赢”的竞争结局,而不应片面强调要消灭对方。而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竞争中都曾谋求摧毁对方,采取了“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态度,摆出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架势。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表明,目前每一方都无法尽快地彻底消灭对方而使自己一方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不是强国支配弱国的单向关系,也不同于冷战时期政治集团之间的从属关系,而是建立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双向性的依赖关系,是新时代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竞争中,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追求和实现“ 共存共利”的“双赢”。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一步阐明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了处理两者关系的新思路。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两者具有根本的区别,并坚定地指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他又跳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共戴天”的传统思想的束缚,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1](P48)的新思路。这就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一球两制”将长期存在的世界上,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提供了总的指导原则和方针。

三、从片面强调坚持原则,转变为注重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过去,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时,片面地强调坚持原则,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其突出表现就是,与国内打倒“封、资、修”相对应,在国际上打倒“帝、修、反”。中国不仅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尖锐对立,而且同主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缓和与交往的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尖锐对立,甚至还同与这两类国家关系比较密切的民族主义国家尖锐对立,使中国的外交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40多个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我们就同近30个国家发生了外交纠纷,其中不少是由于中方外交人员不讲究策略,搞“输出文革”或采取不符合外交惯例的做法引起的。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不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系。就国内矛盾来看,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几十年来虽然有所调整和缓和,但仍然无法根本解决;就其国际矛盾来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以及不同地域的资本主义国家联盟之间,始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其中尤以“南北”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善于利用矛盾,在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策略,不断拓展自己的活动舞台和回旋余地。

邓小平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怕压力,敢于斗争。在直接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孤立,也不受挑动,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必要的斗争。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在处理与别的国家关系时,“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2](P348),一切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并且主张,中国的外交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打牌,要同损害中国根本利益、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在策略问题上,冷静观察,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沉着应付,

注意把握好斗争时机和分寸,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既韬光养晦,又有所作为。善于把握形势,抓住时机,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1989年6 月以后,美国借口人权问题,大肆干涉中国内政,并率先对中国实行制裁,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困难的时期。邓小平提出,处理中美关系,一方面要坚持原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决不让步;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要利用矛盾,打破制裁,不要迎头相撞,要避其锋芒,以柔克刚,学会打太极拳。总之,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是20世纪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斗争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复兴的重要条件。

四、从片面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转变为重视和平过渡的现实可能性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都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每一个历史时代的人也只能回答他所处时代物质、文化条件下所允许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供这个规律在各国实现的具体答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不同,社会规律要有人的参加才能实现,如何实现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P263)这一结论,要通过无产阶级对革命形势的判断来选择斗争的策略。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宗教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现途径和具体内容必然会有所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根据他们那个时代的特点,鉴于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镇压,他们得出了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结论。

但是,随着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的结论。恩格斯本人在晚年也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他在回顾和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来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历史后,坦诚地作了自我批评,承认他和马克思对19世纪中叶的估计,即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下其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很快就会在欧洲各国发生,资本主义的灭亡已为期不远了,是错的。列宁也并没有完全否定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特别是在当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革命形势已不再具备,使无产阶级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首先,知识经济、科技进步和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财富的增加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所以,知识经济、科技革命的发展,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用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其次,社会文明、社会道德的进步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形式在许多情况下失去了必要性、可能性与合理性。以这种形式进行斗争,不但不可能胜利,反而会造成道义的、物质的和生命财产的多种损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一定角度看,传统的阶级斗争形式不但不能有效地推动历史进步,而且还会迟滞历史进步的步伐。第三,从世界革命的形势来看,至少到目前为止,在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即将发生社会主义暴力革命的迹象。虽然这并不排除局部的、暂时的武装暴动或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但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主义运动将主要以和平的方式向前推进。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二战以后就没有大规模的暴力革命行动了。他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用和平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发达国家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纲领我们且不去说,就连我们也承认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欧洲共产主义也公开宣称:只要进一步改革社会经济制度,就可以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孕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利用资产阶级民主进行合法斗争和通过和平民主道路,同样可以实现社会主义。

一系列的新情况告诉我们,通过和平道路走向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将取代暴力革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而暴力革命则退居次要地位。所以,在不存在武装斗争的条件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求用暴力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形式也应该适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转入以和平方式进行斗争。

五、从片面认为要利用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把社会主义的因素创造出来,转变为资本主义在潜移默化中演变成社会主义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预先产生和发展起来,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

生和建立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从而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把生产资料交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而建立起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掌握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从而依靠政权的力量,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3](P272)列宁也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就在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现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形式已经具备了;而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政权,却没有这种现成关系。” [4](P455)无产阶级只有在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之后,再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才能建立和发展这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在强调上述观点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马克思的另一种想法,这就是在发达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解放“新社会因素”对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3](P470)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5](P60)这就是说,工人阶级革命的时机是否成熟以及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实现,关键是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孕育的新社会的因素如何而定。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运动就是在发达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解放“新社会因素”的运动。

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进一步表明,社会主义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量的积累,局部的变革,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显然是必不可少的。过去,我们忠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看成是水火不相容的。现在,我们发现在当前的资本主义体制中竟有分配公正化,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几近消灭等新社会现象的产生。例如,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其收入差距在世界各国中可能是最小的。所谓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那里可以说基本消失。过去我们只承认共产党所走的道路才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对西欧社会民主党所走的道路加以全盘否定。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具有片面性,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应该承认,社会主义在今天的世界里正在两个场合进行着试验:一个场合是在20世纪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用武装斗争的办法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也应看到,这种办法对社会主义只是起了一个“催生婆”的作用,这些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在事实上是“不够格”的。另一个场合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先进人士正在资本主义孕育新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尝试创造某种社会主义模式。所以,瑞典社会党与苏联共产党、第二国际理论与第三国际理论,其所遵循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方法,都是对的或者是有道理的,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它们所走道路的不同。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在寻找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或者说,是在资本主义胎盘内逐渐地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因素,以便渐进式地创造出一种社会主义新形态,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必然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

总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非是彼此隔绝的,资本主义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各种改革和妥协措施,也会使社会主义因素不可避免地在其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承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之中”这一现实和科学结论,才有利于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处理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今社会国家的两种存在形态,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具体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主制度及国家的性质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主要区别在资产的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的大部分资产是全民所有的,资本主义的大部分资产是资本家个人所有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区别。 正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决定现代人类命运的是两大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一直到今天,这和是一个政治家说不清楚、理论家讲不清楚、老百姓搞不清楚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多次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并不清楚。由于有了“不争论”的“发明”,现在大多数人对姓“社”姓“资”的问题已经“不争论”。然而,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解、认识,关系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命运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马克思是用社会生产关系来定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大体说,如果一个社会基本生产关系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则该社会是奴隶社会;是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则是封建社会;是资本家与自由雇工的关系,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关系则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定义,我国学者一般都把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的实行市场经济的制度称为资本主义;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制度称为共产主义;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思想理念、社会运动和国家制度。列宁曾说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材料用来说明什么是社会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地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 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 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

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异同

一、基本定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非常清楚:私有制与公有制仅仅只是生产的组织工具,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仅仅只是国民经济的调控方式,因此它们都不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既然如此,就应该重新定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否则将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分配环节来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由上述的重新定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二、根本目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三、基本矛盾 私有资本者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即劳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于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可能有些人将会很难理解,因为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那么,怎样认知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由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性所决定的。公有资本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严重缺陷。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点)

业革命后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4、科学方面:进化论兴起。 【知识整合】 一、经济领域 (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背景:①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社会稳定。②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了资金。③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④18世纪中期,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2、概况: (1)开始标志: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2)影响最深远的成就: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美国采用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械的普及。(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A.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轮,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B.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铁路的出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4)扩展:19世纪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铁路业和纺织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主要有: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5)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①世界格局:使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主要的组织形式。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到政权中来,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下来,英国议会制进一步完善。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原因: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2)内容:颁布“二一九法令”;实行政治体制、司法、军事、教育的改革。 (3)评价:农奴在法律上获得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但是改革不彻底性,具有掠夺性和欺骗性。 3、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佩里叩关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政治前提: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明治政府,为明治维新奠定基础。 (3)内容: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4)影响: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建立现代化军队,军事实力不断加强,走上了侵略压迫其它国家的道路。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 (1)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①过程: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完成民族统一。 ②意义: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割据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2)遏制了法国和奥地利,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③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 (2)德意志帝国宪法:①德国为联邦制国家;②帝国元首为德意志皇帝,拥有任命帝国宰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和公布法律,统率军队等巨大权力;③宰相为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而不向议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2013-3-18 21:37|发布人: ivyjhaine|阅读: 103 |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 20世纪,社会主义在国际和各国国内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实践从诞生之时起就与资本主义处在斗争与共处并存的状态中。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国家间的斗争 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分为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初建,资本主义力图对其进行围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时期。20世纪初,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并且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特别是在一战的炮火中,鸣响了十月革命的交响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苏俄的成立及其随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举动引起了协约国集团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攻击。他们策动和支持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1919年初,外国干涉军增加到28万。1919年春到1920年两年时间内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从外国武装干涉失败一直到20年代,苏俄都处于政治、外交、经济上被西方孤立的状态。直到1924年,苏联才陆续获得除美国以外的各资本主义大国的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是欧洲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直接的武力对抗,直到20年代在法西斯威胁逐步升级的状况下才暂缓下来。 第二阶段,20年代到1945年。虽然这段时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存在斗争,例如英法美对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祸水东引,不过,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威胁迫近以及世界大战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大国暂时搁置分歧,共同抵抗法西斯。这段时期二者之间以和平共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毛概课堂讨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

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 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 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社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一球两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任重而道远。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四个如何认识"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党所处历史

第10讲 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文明 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广西名校联考)史仲文的《世界全史》讲道: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A.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已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C.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D.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解析:选C。由材料“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故C项正确;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未发生重大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的发展而非其世界地位,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生产居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2.(2019·湛江调研)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工人们既有结余用以订阅报纸,也可以到音乐厅和咖啡厅休闲。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掠夺积累财富 B.商品输出获利丰厚 C.工人斗争改善待遇 D.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解析:选D。据材料“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可知,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人在其中受益,这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故D项正确;殖民掠夺积累财富主要发生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品输出获利丰厚、工人斗争改善待遇,均不是主要原因,故B、C项错误。 3.(2019·江门调研)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奥克利对死亡平均年龄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该现象() 城镇士绅/专业人员农民/商人工人/技工 农村地区 拉特兰52 41 38 巴斯55 37 25 工业区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似乎是你死我活,不可共存的两个死敌。现实社会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现阶段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无论自称什么主义的国家,都同处于这一阶段。 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许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则与此不同。它们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互补的。 理由如下: 按照传统的说法,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节+资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此我们谈一点初步的认识。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华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论断,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踌的思想束缚,为我们认清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关系具定了理论基础。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这两种社会制度本身所独有的最根本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东西,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经济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只要实事求是地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史;我们就会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计划性也在不断地加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确实是盲目自发的无政府状态的经济,经济运行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 靠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地实现平衡。

但是, 后来情况有了变化。 特别是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开始,股份制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股份制企业内部,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20世纪2 0 一3 0 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在国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3 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加强计划指导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越来越多的干预。凯恩斯《通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 二战后为西方各国普遍接受。这以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全社会规模的经济计划。象法国、日本等国,政府还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五年计划”、“中长期发展计划” 等,宏观调控计划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调竹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尽管这种计划对企业还不具备直接的约束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甘了导向作用。不承认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这个现实是不对的,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独有物,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是没有根据的。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它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同样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所谓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领域和场所。市场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又存在联系。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作为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期。而该矛盾统一体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也必将贯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矛盾;同一性; 一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信贷关系的拓展”扩充理解为“一般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扩展,那么资本主义形成的三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涵盖在“一般信任关系的扩展”这一个条件里。不仅专业经理人员的任用依赖于“代理人关系”中的相互信任,而且技术的分享和法律,会计,契约等等的可计算性,都是职务于“信贷关系的扩展”这一目的的。 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对利润的追逐或循环公式:“货币一资本一更多的货币”。这类看法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的堆积”,在于“金融资本的吞并行为”。但是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从我们的角度看,马克思的雇佣劳动概念是可以应用到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过程中的,当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也有互助、合作及共同体自治的含义。从词义上看,社会主义强调公共、集体、为大众谋福利,与个人的利己的私有的相对立。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道义上产生的,其信奉者都是一些富于牺牲精神、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他们身在不完美的社会,却向往并试图设计人类的完美社会,其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堪称“完美社会”的典型[1]。 马克思预言和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分析框架中预言和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与间接社会化(即以货币交换为媒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反,社会主义是一种直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生态文明_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1)

收稿日期:2011-11-09 作者简介:李合敏(1953-),男,河南内乡人,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2年第1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2012第25卷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General No.117 (总117期) (Social Sciences ) Vo1.25 生态文明: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李合敏 (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00) 摘 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在前工业文明时期,没有出 现明显的生态危机。工业文明以来,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制度痼疾,人们极其所能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并加剧了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人际危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既往文明特别是传统工业文明理性反思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但是, 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人类文明;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2)-01-0009-08 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在非严格意义上一般也称大自然、自然界、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等),使自然界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烙印而开始了人化过程,同时也创造着人类自己的文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并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和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都是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精神世界更趋高级的过程。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1]42 因而每一 次文明更替也标志着人对自然的资源性和质量 性需求, 而且还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报复”。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因为,生态环境承载人类活动的规模和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的资源索取和废物排放数量与种类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生态环境就难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它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认为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2] 较之工业文明及其以前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9

探析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

探析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与资本主义并存于世,并与之进行着长达近百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经历了革命与扼杀、共处与联盟、冷战与缓和、对抗与对话几个阶段之后,终于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了新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就开始了自己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只不过是整个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加深,国际资本的积累进程加快。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急剧的变化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日益超越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和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因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因此全球化最主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它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也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争夺与摩擦更加复杂而激烈。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存于当今世界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作为特定社会制度的政治载体——国家,就矛盾的同一性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形成更多的共同点、互补点,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相互兼容与借鉴势所必然。两大社会制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意识形态划线,相互封闭、封锁,两个市场平行存在和发展的状态,而是相互开放和交流,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其互补性、关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十大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十 大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 作者小盛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在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如下、、 一、主导思想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创造财富。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点是创造财富,追求的是产品质量和产量。衡量社会的指标是企业最大产值。采取计划经济,合理安排生产,以便达到社会财富的总量。 2、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产生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的重点是:个人得到资本的最大值。创造出来的财富,经过货币进行交换,采用的市场经济的模式。最终追求的是个人资本(货币)得到最大值。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 1、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 在中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三、意识形态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追求的是:首先追求国家的最大财富,其次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最终达到个人的最大财富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人)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2018届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6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_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试题61

板块6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名校联盟段考)1792~1804年、1848~1852年,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制虽得以确立,但仍然历经曲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 ) A.历史文化传统 B.经济发展特征 C.社会结构复杂 D.共和思想缺陷 解析:B 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故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反复曲折,直到1875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长,共和制才最终得以确立,故B项与题意相符。其他各项不是题干材料所属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 2.(2017·江西新余二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解析:B 材料中《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中央的权力加强,B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了专制主义的特色,议会的立法权受到皇帝的控制,皇帝的行政权几乎不受限制,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皇帝需经帝国联邦议会批准后方能行使任命地方税务官的权力,D项错误。 3.1815年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女权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先后在欧洲涌现。这些学说井喷而出主要是为了解决( ) A.君主专制制度与代议制的矛盾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一,要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看到两者的统一。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上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飞跃。但这种否定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我们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的剥削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而要肯定、继承和发扬对社会主义有积极作用的一切文明成果。就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越是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准备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越是成熟。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建立的,因此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充分发展的经济文化条件,必然是落后和薄弱的。为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运用无产阶级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补社会主义之不足。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但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需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是不可能跨越的。这恰好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二仁义的内在联系,表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割断这种联系,社会主义就会成为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第二,要以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小生产占绝大比重,社会化大生产比重很小,且发展程度相当低,因此,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上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改

造小生产,发展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由于我们自己缺乏社会大生产的经验,就必须和应该通过扩大开放,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它们几百年间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组织社会大生产的经验。但一些持有小生产观念的人,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他们用小生产的观念去理解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东西,深怕被资本主义所冲垮。因而对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抱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他们不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无论哪一个国家,脱离开世界经济的大潮,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他们更不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虽是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但两者又有着进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先进利学技术,以及反映刊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我们对资本主义开放的政治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早已确定,我们绝不搞“全盘西化”,而是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发展普遍适用的东西,这只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仍以小生产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那实质上就是历史的倒退。 庞振达1612504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1、资本主义的优点 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规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如果商品卖不出去或只卖出去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全部实现或只能实现一部分,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也就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或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就得不到全部补偿,这样很容易导致生产者的赔本或破产。如果商品能够全部或及时地卖出去,体现在商品中的价值才能全部实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才能得到全部补偿,商品生产者才能发财致富。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广泛应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开辟了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私有制的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仅排斥协作和分工,而且排斥对自然的统治和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又经过资本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样,社会生产力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必然反过来推动社会分工的更大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所经历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简单协作的劳动者协同劳动本身就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集体力。以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使工具专门化、劳动操作简单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推动劳动工具的改进及革新,而且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中利用巨大的能源和动力、广泛运用科学成就有了可能,从而扩大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第三,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科学劳动组织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人与物即劳动力同劳动资料实现有机结合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社会生产力中必然包括劳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简单协作是许多人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协同劳动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扩大了劳动的空间范围和生产的规模,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是一种由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的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手工劳

7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教师版)

咸丰一中历史二轮复习学案(教师版) 专题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二讲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时间跨度】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至1917年(此时段中国有七位皇帝先后在位: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乾隆裕陵;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嘉庆昌陵;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道光慕陵;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咸丰定陵;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祺祥/ 同治惠陵;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光绪崇陵;(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宣统华龙陵园,清朝乾隆30年至北洋军阀统治初期,即公元1765年至公元1917年) 【阶段特征】 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至1917年)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模式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西方由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同时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和发展。 1、政治上,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大大推动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 2、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人类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文化上,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 艺术、电影等有了新的发展并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的特征。 【基本线索】 1、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2、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3、思想上,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 4、科技文艺上,近代科技文艺的发展; 【专题串线】 【通史整合】 第三阶段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工业化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时期 ㈠核心内容:科技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统治确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㈡阶段特征: 基本线索:一个中心(工业革命)、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 总体特征: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 政治: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遍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三次议会改革);美国内战(1861年);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1875);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德意志统一(1871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海外殖民霸权和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②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社会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第一国际(1864-1871年)、巴黎公社(1871年)); ③西方殖民主义第二次扩张高潮,东方从属于西方. 经济: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年)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法美相继完成,德意志、俄、日等国也陆续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②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出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 文化:①思想界自由主义兴起(亚当·斯密《国富论》); ②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弊端的逐渐暴露,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共产党宣言》(1848年)),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③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拜、雪、巴、托);古典音乐(贝),印象派音乐与绘画。 ④科学理论重大突破:生物进化论(1859年),瓦特与蒸汽机; 第四阶段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时期 ㈠核心内容:新兴工业不断涌现,垄断资本主义到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出现不平衡。 ㈡阶段特征: 基本线索:一个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三大思潮发展(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 总体特征:大企业时代到来,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迈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政治:①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干预国家政治。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