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种小麦蚜虫的形态识别与防治技术

3种小麦蚜虫的形态识别与防治技术

3种小麦蚜虫的形态识别与防治技术
3种小麦蚜虫的形态识别与防治技术

3种小麦蚜虫的形态识别与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3种小麦蚜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主要识别特征,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关键词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识别;防治

麦蚜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其种类主要包括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am Rondani)和禾谷缢管蚜

( Rhopalosiphumpadi Linnaeus)3种。成蚜、若蚜刺吸麦株叶片、茎秆和嫩穗

的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饥瘦或不能结实(图1)。麦蚜不仅吸取植株汁液,影响作物发育,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可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图1

1 形态特征

1.1 麦长管蚜无翅孤雌蚜体长3.1 mm,宽1.4 mm,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有时头部带红色或褐色,腹部两侧有不明显的灰绿至灰黑色斑。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无缘瘤。喙粗大,黑色,长度超过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长为体长的1/4,在端部有十几行网纹。有翅孤雌蚜体长3.0 mm,椭圆形,绿色。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若蚜体绿色,有时粉红色,复眼红色,一般体较短。

1.2 麦二叉蚜(图2、3)体卵圆形,长

2.0 mm,宽1.0 mm。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触角6节,黑色,但第3节基半部及第1、2节淡色,长度达体长的2/3。喙淡色,但第3节及端节灰黑色,长度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腹管长圆筒形,淡绿色,顶端黑色。中额瘤稍隆起,额瘤较中额瘤高。中胸腹岔具短柄。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8 mm,宽0.73 mm。头、胸黑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全长超过其体长的1/2。触角第3节具4~10个小圆形次生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叉状。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1.3 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体宽卵圆形,长1.9 mm,宽1.1 mm,橄榄绿至黑绿色,嵌有黄绿色纹,体外常被薄蜡粉。触角6节,黑色,但第1、2节及第3节基部淡色,长度超过体长的1/2。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喙粗壮,较中足基节长,长是宽的2倍。腹管灰黑色,顶端黑色,长圆筒形,缘突明显。腹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小麦品种识别

小麦品种识别 小麦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植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总贸易额最大、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营养价值方面,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小麦耐储藏,是重要的商品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小麦适应性广,产量稳定,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冬、春季节复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总产量。我国常年种植面积为3000万公顷左右,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和战略性粮食储藏品种。面对21世纪中国及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小麦生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小麦基本属性 1、小麦的基本形态特征 小麦属于禾本科(Poaceae.),小麦属(TriticulnL.) ,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叶子宽条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子实供制面粉,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播种时期的不同有春小麦、冬小麦等. 自花授粉.禾本科小麦属的重要栽培谷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茎具4~7节,有效分蘖多少与土肥环境相关。叶片长线形;穗状花序直立,穗轴延续而不折断;小穗单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颖革质,卵圆形至长圆形,具5~9脉;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盘,其形状、色泽、毛茸和芒的长短随品种而异。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2、小麦的分类 小麦按播种季节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一般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低于冬小麦。 小麦按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两种。白皮小麦呈黄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红小麦呈深红色或红褐色,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低;小麦按籽粒的质地不同,可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具体的分类如下: ①、硬白: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②、软白: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③、硬红: 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④、软红: 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⑤、混合: 不符合(1)至(5)各条规定的小麦。 二、中国小麦种质资源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各地都有小麦种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土壤多样,耕作制度复杂,加之小麦栽培历史悠久,因此在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小麦种质资源。 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相比,具有四大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普通小麦。第一,早熟性,不论是地方品种,还是育成品种都明显比国外的早熟,如北方冬麦区多数品种比欧洲品种早熟5—10天,比美国品种早熟5天左右。第二,多粒性,圆颖多花类型和拟密穗类型,如地方品种平原50、蚂蚱麦等等,育成品种(系)攀枝花系统、咸阳大穗系统、兰考大穗系统和新疆阿拉尔农一师大穗系统,有的每小穗结实5—7粒,每穗结实60—90粒,多者达百粒。第三,高度适应性,有些品种对异常环境条件或病虫害具有很强的抗性或耐性,如抗寒品种涿鹿冬麦、五常冬麦,抗旱品种平遥小白麦,旱选10号,耐湿品种

圆锥小麦(T.turgidum)地方品种的品质分析

圆锥小麦(T.turgidum)地方品种的品质分析1 陈兴,李伟,魏育明,陈国跃,郑有良*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都江堰(611830) E-mail:ylzheng@https://www.doczj.com/doc/d53405187.html, 摘要:对84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品质性状检测与分析的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蛋白质含 量存在较大变异,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4.34%。平均千粒重达21.74g,变异系数为20.11%。 面筋指数平均值为63.02%,变异系数为28.21%。所有供试材料湿面筋含量均超过30%, 其中超过35%有21份。甘肃、四川和河南等各区域内材料间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陕西区 内材料差异不显著,而各区域间材料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显 著负相关,蛋白质与湿面筋和干面筋均极显著相关,而千粒重与面筋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另 外筛选到蛋白质较高,面筋品质较好的材料,可供进一步利用。 关键词:圆锥小麦;地方品种;品质分析 1. 前言 小麦是中国最重要作物之一,栽培地域广泛,各地小麦类型有较大差异[1]。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本区域的小麦地方品种具有高穗粒重、低穗数和低蛋白质含量等特点 [2]。高产育种的偏好使现代小麦品种比其旧的品种具有较低的蛋白质含量[3,4]。近年来中国 小麦产量已经提高,但是小麦品质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1,5]。小麦的品质和多种因素有关, 是多种因素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小麦品质受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 互作影响[6,7]。 在现代育种进程中,普通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程度影响着产量和品质的提高[8],同时也影响其抵御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而普通小麦的近缘属种中含有大量可供利用的优 异基因资源,它们是小麦育种改良的基础,对这些遗传资源的评价可以为合理利用提供信息。 圆锥小麦(2n=4x=28,AABB)作为小麦属二粒系中一个重要种,曾经广泛分布在许多国家 和地区,包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中国。在五十年代以前曾在中国广泛分布,八十年代 后,仅在中国西南的部分地区有零星分布[9]。圆锥小麦具有较易向普通小麦转移基因,通过 远缘杂交可直接利用的特点。前人对圆锥小麦地方品种的C-带[10],糯性蛋白[11],醇溶蛋白 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2],同工酶[13],微卫星[14]以及与黑麦的可杂交性[15]均进行了研究。但 是对圆锥小麦地方品种的品质性状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对所搜集保存的84份圆锥小麦地方 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其变异情况,并从中筛选出优异资源以供进一 步利用。 表1供试材料 Table 1 Materials used in this study 编号材料来源编号材料来源编号材料来源四川安岳33 AS2294 四川简阳65 AS2330 甘临泽 1 AS2235 四川安岳34 AS2295 四川安岳66 AS2331 甘山丹 2 AS2236 3 AS2238 四川35 AS2296 四川安岳67 AS2332 甘 四川巴中36 AS2297 四川安岳68 AS2333 甘金塔 4 AS2239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40626004)的资助。

20种小麦麦粉检测理化设备全了

小麦面粉谷物类仪器名称型号参数价格 粉质仪技术参数(注意挂星号的技术参数)型号Y02 厂家土耳其YUCEBAS 1.0主要应用 1.1粉质仪也称粉质曲线稳定仪,主要应用于小麦品质检测的仪器,可以应用于小麦育种,经营收购,储存、面粉加工以及食品生产中对于小麦和小麦粉的质量控制 2.0 仪器主要功能 2.1 主要测试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以及面粉质量系数的测量 3.0 仪器主要特点 3.1 测试准确、快捷:采用先进的电子测力系统,数据准确,试验结束的同时就可以得到分析结果。 3.2 可靠性强:测力系统无磨损、免维护,测试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3.3 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计算机自动绘制性能曲线图, 3.3 *粉质曲线和计算结果以及wet gluten、Index 、Dry Gluten FN 、FNN 、Sedimantation 、Fire 、Wet 、Flour Quantity结果一并以PDF形式保存和打印。 3.4 *采用嵌入式工业PC以及专业的测量软件,便于研究粉质的各种属性。 3.5 *触摸式控制,容易操作与观察,可以显示第10分钟第12分钟,第20分钟的弱化度。 4.0 主要技术参数 4.1 试验量:可以选配300g 、50g 标准配置300g 和面刀转速:63±1r/min 4.2 *大的嵌入式PC机显示器12.1inch 像素800x600 4.3粉质单位(F.U.)的转矩扭矩范围:0-10Mn 精度0.5% 4.4和面钵的工作温度:30±0.2℃ 4.5测量范围0-1000YU粉质单位 4.6滴定管:用于300g滴定管的0-225ml 精度0.2ml 排水时间小于20s,用于50g滴定管的0-37.5ml 精度0.1ml 排水时间小于20s 4.7水浴最大流量3.9-4.1m3/H 4.8 净重:115kg 外形尺寸:490x650x360mm 5.0 标准配置 5.1 仪器主机1台循环水浴1台以及橡皮布、以及相应匹配的滴定管,软管、和面刀、英文操作说明书1本电源线1个 拉伸仪技术参数(注意标记星号的参数)型号Y03 厂家土耳其YUCEBAS 1.0主要应用

春小麦品种青春40

春小麦品种青春40 日期:2019-03-08 00:00 作者:来源:青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办公室 下载文件: 来历与类别: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杂交组合为[(891/91168,890265-10(19)//367B选)]/咸阳大穗//甘辐92-310;原代号99-2。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青春40,合格证号为青审2006001。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种。芽鞘绿色,幼苗直立,叶色深绿,叶相披散。株型紧凑。株高105~111厘米。穗长方形、顶芒、白色,颖壳白色、无茸毛,护颖长方形,颖肩长方,颖嘴锐形,颖脊明显、到底。穗长8~10厘米,密度中等,每穗小穗数16.39~19.41个,穗粒数35.67~50.13粒,单株分蘖数0.32~0.34个,分蘖成穗率47.56~61.04%。籽粒椭圆形、白色、饱满,腹沟浅,冠毛少。千粒重41.20~42.40克,经济系数0.40~0.44,籽粒容重776.10~795.90克/升,籽粒角质,粗蛋白质15.5%,湿面筋32.6%,淀粉66.3%,面团形成时间4分钟,面团稳定时间4.2分钟。生育期108~118天,全生育期130~138天。抗条锈,抗倒伏,落粒性中,落黄好。 生产能力和适宜地区:中等水肥条件下亩产400~500千克;高水肥条件下亩产500~600千克。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川水、高位水浇地和山旱地及柴达木灌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结合秋深翻亩施有机肥3000~3500千克。播前亩施纯氮6.20~7.50千克,五氧化二磷6.20~7.50千克,氧化钾3.27~3.50千克。3月中上旬播种,播深5厘米,亩播种量16.50~17.75千克,亩保苗28万株,总茎数52万株,保穗35万株。灌好苗水、拔节水,全生育期浇水3~4次。 (责任发布:乔六花)

小麦白粉病的识别

小麦白粉病的识别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夏,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发病严重时麦穗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白色霉斑,严重时许多霉斑相互联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叶片。霉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色,最后呈灰褐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粒,即病菌的闭囊壳。一般情况下,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明显。霉斑下的寄主组织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褪绿、枯黄甚至枯死。叶片受害后容易早枯,茎和叶鞘发病可导致植株倒伏。 病原特征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中国的小麦品种概况及用途

中国的小麦品种概况及用途 陈西鸾 1 小麦品种概况 小麦是我国粮食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是营养比较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商品粮。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淀粉、较多的蛋白质、少量的脂肪,还有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小麦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小麦品质的好坏,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一般,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低于冬小麦。 硬冬白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优质强筋小麦:面筋数量较高、筋力较强、品质优良具有专门加工用途的小麦。 按照国标,优质小麦分为两类,即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弱筋小麦。 2 硬冬白麦和强筋小麦的用途 2.1 硬冬白小麦用途 由于国标没有规定内在品质,所以硬冬白小麦期货交割的货物比较杂,既有内在品质较高的品种,也有较低的品种,因此用途不一。在没有强筋小麦期货时,硬冬白小麦期货交割标准的用途比较广。但有了强筋小麦期货后,硬冬白小麦中能够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的,就专门用做面包、饺子、拉面等,这样强筋小麦的大部分就从硬麦中分离出来。从期货交割的标准来说,硬冬白小麦一般稳定时间在8分钟以下(不排除有8分钟以上)。因此,达不到强麦标准的硬麦大部分用做馒头、面条、饺子等。

2.2 优质强筋小麦用途 优质强筋小麦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面包、拉面和饺子等要求面粉筋力高的食品。其中面包全部用优质强筋小麦,对小麦品质要求最高。为了提高面包粉质量,国内一些专用粉厂还经常在国产优质强筋小麦中添加进口高筋小麦。加工饺子粉,也要优质强筋小麦混配,提高面粉质量,增加食品的口感。另外,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小麦,添加优质强筋小麦,改善内部品质,加工馒头和其它面食。如东北地区用优质强筋小麦与春麦搭配,改善春小麦粉的质量。 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与普通小麦标准相比,主要增加了以下指标:小麦粗蛋白、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降落数值和烘焙评分,这些指标主要是衡量小麦面筋值的含量及质量、小麦蛋白质含量、发酵品质(降落数值)和加工面包食品的质量。

小麦形态特征的辨认

实验二小麦种、变种和品种的鉴别 一、目的根据小麦种、变种和品种麦穗的特征特性,练习识别小麦种、变种和品种的方法。 二、材料小麦各个种及本地区栽培品种的麦穗;小麦种及变种的标本。 三、用具和药品放大镜、实验针、烧杯、培养皿、滤纸;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苯酚(白碳酸)等。 小麦植物学的分类是按形态学的特征、结实器官的特点与生物学特性,将相似的小麦类型组成一个分类单位,由这些单位再组成一个分类系统。根据小麦类型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就能了解它们在形态学和生物学上的特征特性,以及它们的亲缘关系,以便有效地加以利用,创造新类型,培育成新品种。但由于小麦植物学分类主要是根据形态上的差异,没有注意到小麦类型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产上的经济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品种资源,还必须认识小麦的品种。 小麦品种是人类创造的栽培植物群体,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生产资料。因而小麦品种是经济上的类别,不是植物学上的分类单位,而且品种在经济上的价值还具有时间性和地区性。这在认识、选育和利用小麦品种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麦种 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neae Juss.),小麦属(Triticum L.)的植物。这一属包括许多种,过去按形态特征曾被定名为20多个种,以后,根据详细的形态比较和细胞学研究,又将这些种归并为三个系统:一粒小麦系、二粒小麦系和普通小麦系。三系之间染色体数目不同,成倍数性关系,都是7的倍数。一粒系体细胞的染色体是14条(2×7=14),二粒系是28条(4×7=28),普通系则为42条(6×7=42)。故一粒系的各个种称为二倍体,二粒系的各个种称为四倍体,普通系的各个种称为六倍体小麦。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27%酷拉斯,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 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河南省2019年小麦品种利用共10页word资料

河南省2010年小麦品种利用 河南省2010年小麦品种利用 暨秋播品种布局意见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今年全省小麦生产是继2004年以来第七个丰收年。在粮食增产的诸多因素中,品种居诸因素之首。因此,合理选择品种,搞好品种布局,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是我省小麦夺取丰收的关键。在综合各市品种考察的基础上,经过有关专家论证,提出河南省2010年小麦品种利用暨秋播品种布局意见,供各地选择和利用品种、制定品种布局意见时参考。 一、小麦品种利用情况 据各省辖市种子部门汇总,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的品种有98个,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62个,超过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7个,超过5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个。 1、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的品种 矮抗58面积1822.0万亩,比去年增加503万亩,增幅38.1%;郑麦366面积815万亩, 比去年增加263万亩,增幅47.6%;西农979面积603万亩,比去年增加133万亩,增幅17.3%;周麦18面积588万亩, 比去年减少42万亩,减幅6.7%;周麦16面积552万亩,比去年增加119万亩,增幅27.4%。这五大品种的推广种植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1%。 2、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有12个 豫麦49-198面积443万亩,比去年减少233万亩;郑麦9023面积369万亩,比去年减少333万亩;众麦1号面积356万亩,比去年增加85万亩;衡观35面积236万亩,比去年增加139万亩;偃展4110面积191

万亩,比去年减少79万亩;周麦22面积190万亩,比去年增加130万亩;豫麦18-99面积178万亩, 比去年减少14万亩;豫麦70-36面积158万亩,比去年增加11万亩;新麦19面积155万亩,比去年减少63万亩;郑育麦9987面积128万亩,比去年增加76万亩;百农160面积103万亩,比去年增加71万亩;洛麦21面积100万亩,比去年增加17万亩。这12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的30%。 3、品种利用的特点 今年小麦品种利用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半冬性品种种植比例进一步提高,半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 80%以上,弱春性品种种植比例已降至20%;二是优质麦产业化规模逐步扩大,强筋类型小麦品种基本是区域性成方连片种植,订单生产和收购;三是后备品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周麦22、衡观35、周麦23、中育12、郑育麦9987等为代表新品种在各地表现优异,呈扩大趋势。 二、小麦品种评价 (一)推广面积居前十位的小麦品种 1、矮抗5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主要特点:根系活力强,冬季抗寒性好,成穗率高,矮秆抗倒,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丰产稳产性好,抗穗发芽能力强。连续两年成为全省第一大小麦品种,同时也是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也已大面积种植,预计秋播推广面积会保持稳定。今年的倒春寒对该品种有一定影响,部分麦田存在小穗缺粒现象,由于其小穗排列较密,扬花期遇雨易诱发赤霉病,利用时应结合防病,在豫南部麦区慎用。 2、郑麦366:属半冬性优质强筋早中熟品种。主要特点:冬季抗寒性好,耐旱性强,春季起身快,长势旺,对春季低温敏感,今年的倒春寒对其结实性影响较大。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抗倒性好;穗层整齐,成穗

小麦病虫害防治讲课讲稿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 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

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5, 41(12): 1899-1905 https://www.doczj.com/doc/d53405187.html,/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E-mail: xbzw@https://www.doczj.com/doc/d53405187.html, 本研究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2-40), 四川省“十二五”育种攻关资助项目(2011YZGG-3)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麦类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grants from the Modern Agro-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CARS-3-2-40), and the 12th Five-year Breeding Re-search Project in Sichuan Province (2011YZGG-3), and the Modern Agro-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of Sichuan Triticeae Innovation Team.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刘登才, E-mail: dcliu7@https://www.doczj.com/doc/d53405187.html,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zqmy0000@https://www.doczj.com/doc/d53405187.html, Received(收稿日期): 2015-03-16;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5-07-20;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5-08-12. URL: https://www.doczj.com/doc/d53405187.html,/kcms/detail/11.1809.S.20150812.0837.010.html DOI: 10.3724/SP.J.1006.2015.01899 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周 强1,2,3 袁中伟1 张连全1 甯顺腙1 任 勇1,2,3 陶 军1,2,3 李生荣2,3 刘登才1,* 1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1130; 2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绵阳分中心, 四川绵阳 621023; 3 农业部小麦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绵阳 621023 摘 要: 四倍体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 ssp. turgidum )地方品种矮蓝麦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矮秆基因资源, 经鉴定其矮秆特性对外源赤霉酸敏感。2012年配制矮蓝麦与2个高秆圆锥小麦的正反交组合, 2012—2013年在四川绵阳分别种植F 1、F 2代和F 2:3家系, 对株高的遗传分析表明, 矮蓝麦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BSA 法构建高秆和矮秆池筛选多态性SSR 标记, 并对矮蓝麦/青稞麦F 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 将目标基因定位于7AS 染色体上, 与标记GWM471的遗传距离为2.5 cM 。矮蓝麦与矮秆番麦正反交的F 1和F 2群体表现非常相似的株高变异特征, 初步推测矮蓝麦的矮秆基因是Rht 22; 进一步用高通量SNP 和DArT 标记对两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发现二者的遗传相似性高达98.7%~99.3%。因此认为, 历史上矮蓝麦和矮秆番麦可能是同一品种, 是通过人为交流而传播到不同地方。矮蓝麦携带的矮秆基因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背景中降低株高能力中等或较弱, 在育种中需要聚合其他矮秆基因而被利用。 关键词: 矮蓝麦; 赤霉酸敏感型; 遗传分析; Rht 22; 圆锥小麦 Genetic Analysis on Dwarfing Trait in Landrace Ailanmai of Triticum turgidum L. ssp. turgidum ZHOU Qiang 1,2,3, YUAN Zhong-Wei 1, ZHANG Lian-Quan 1, NING Shun-Zong 1, REN Yong 1,2,3, TAO Jun 1,2,3, LI Sheng-Rong 2,3, and LIU Deng-Cai 1,* 1 Triticeae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2 Mianyang Branch of National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 Miany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ianyang 621023,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Wheat and Rice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Mianyang 621023, China Abstract: Ailanmai is an important Triticum turgidum ssp. turgidum landrace carrying dwarf gene in China. Its dwarfing trait was found to be sensitive to gibberellic acid. In 2012, we crossed Ailanmai with two high plant landraces, Qinkemai and Ganmai, and obtained their reciprocal F 1 hybrids. The genet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M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using the F 1, F 2, and F 2:3 populations during the 2012–2013 crop seasons. One recessive gene was proved to control the dwarfing trait in Ailanmai. Poly-morphic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primers associated with plant height were selected through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and used to identify the F 2 individual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warf gene was locat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7A with a genetic distance of 2.5 cM from marker GWM471. We speculated Rht22 to be the dwarf gene in Ailanmai because the re-ciprocal F 1 and F 2 hybrids between Ailanmai and Aiganfanmai (carrying Rht22) exhibited similar distributions in plant height. This speculation was validated with high-through 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 The percentages of identical SNP and DArT markers between Ailanmai and Aiganfanmai were as high as 98.7% and 99.3%, respectively. We conclude that the two landraces might be the same variety a long time ago and became synonymic during their spread accompanying with humanity activities. The dwarf gene in Ailanmai had a moderate or weak effect to reduce plant height in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Thus, it should be utilized by

利用SSR标记进行小麦品种鉴定和新品种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2007-05-16 作者简介:李汝玉(196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品种保护测试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Shandong Agr icultural Sciences 2007年 第6期 利用SSR 标记进行小麦品种鉴定和新品种保护研究 李汝玉,李 群,张文兰,张 晗,宋国安,王东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结合银染技术,检测了8个SSR 位点在71份中国育成小麦品种(系)中的多态性,确定了各SSR 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大小。在71份小麦品种(系)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75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个数最少为6个(gw m186),最多为15个(g wm174),平均9 4个。P IC 值最高为0 8739(gw m174),最低为0 6552(gw m186),平均为0 7968。利用少数几对高P IC 值的SSR 引物,能够将全部71份品种(系)区分开来,供试材料间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对SSR 标记应用于小麦品种鉴定和品种保护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麦;SSR 标记;品种鉴定;新品种保护 中图分类号:S512 1+1;Q78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07)06-0014-04 Application of SSR Markers to Ident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heat Variety LI Ru yu,LI Q un,ZH ANG Wen lan,ZH ANG H an,SONG Guo an,WANG Dong jian (Cr op Res ear ch I nstitute ,S hand ong A cademy of A gr icultur al S ciences ,J 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diversity and size of allele at 8SSR loci am ong 71Chinese w inter w heat cultivars (lines)w ere determined using denaturing PAGE and silver staining 75alleles in total w ere detected,ranging from 6(g w m186)to 15(gw m174)per primer w ith the average of 9 4 The PIC values of the SSR loci varied from the lo w est o f 0 6552(gw m186)to the highest of 0 8739(gw m174)and averaged 0 7968 Genotypes of each variety consisting of allele sizes at 8SSR loci w ere established All the 71cultivars (lines)could be uniquely identified and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using the 8SSR markers,and there w ere at least one allele different fr om each other SSR markers ar e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identifying w heat cultivars (lines)developed thro ug h conventional hy brid ization breeding m ethods Key word Wheat;SSR Variety identification;New v ariety pro tection 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 POV)成员国。根据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和我国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的要求,申请获得品种权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具备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 nifo 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其中最重要的是特异性,即申请品种必须明显不同于同一物种内所有已知品种。品种的特异性测试目前主要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在作物田间生长不同阶段,通过对大量形态学性状进行调查统计,鉴别鉴定不 同品种。该方法存在下列不足:首先,鉴定周期长,费用高,一般需要两个生长季节;其次,形态学方法所调查性状大多属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容易受环境影响;第三,由于现代育种中新品种多由数量有限的一些优良品种作亲本杂交育成,新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品种之间的形态学差异越来越小,造成可供品种鉴定利用的形态性状不足,增加了品种鉴定的困难。 SSR 分子标记的一个重要潜在应用领域是品种鉴定和品种产权保护。在小麦方面,Plasch 14

小麦病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2)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小麦褐斑病 小麦褐斑病为害下部叶片。初生圆形至椭圆形褪绿病斑,后变紫褐色,无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西北麦区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53405187.html,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作者:陈影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受到细致地照顾,以保证小麦的后期质量。小麦在生长的过 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干扰。只有保证了小麦的安全,才能使小麦正常生长。本文介绍了小麦常见病害、虫害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旨在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小麦常见病虫害。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小麦一直是我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作物。小麦的种植历史悠久,但是其经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影响,因此其质量和产量都难以保证。要想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需要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入手,以保障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小麦的种植质量。 一、小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冬小麦常见的病害,其能够发生在小麦的各个不同阶段,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染病小麦病变部位会首先出现黄斑后期逐步变成灰白色甚至变成黑色颗粒,白粉病的适宜发生温度在15~20摄氏度,在种植过密的小麦田中易发,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小麦白粉病能够通过科学的天津管理以提升小麦的抗病性。通过精细的田间管理,科学设置小麦的种植密度,合理进行灌溉和施肥,能够大幅降低白粉病的发病几率,同时在种植过程中选择优秀的品种,提升品种的抗病性,使小麦摆脱白粉病困扰。若是已经患病且危害范围扩大的情况,则可以使用适当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是粉锈宁来进行白粉病的防治。 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是由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诸多病害的总称。其包括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组成。锈病会导致小麦各部分形成明显黄色病变斑,同时随着真菌不断扩散,其会蔓延至小麦的各个部分。进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锈病会随着湿度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发病几率。 为了解决小麦锈病,可以运用抗病性优良的品种,适当延长播种期以避开锈病高发期,同时降低麦田的湿度。若是往年锈病严重时。可以用粉锈宁拌种,或是使用25%的三唑酮乳油防治锈病。 3.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一般发生在小麦的幼苗时期,若是小麦的播种时间较早则较有可能染上根腐病若是在成熟期沾染根腐病还有可能转为黑胚病和穗腐病,严重影响小麦苗的成活率和种子质量。小麦发病后会使发病部位产生菱形斑点并逐渐变成灰白色,最终侵蚀根部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