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摘要】:情绪障碍是个体想达到本身需求时遭到外界的阻碍或个体本身的心理冲突,使个体陷于一种挫折情境的情绪状态。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因家庭教育不当等所造成的情绪异常的表现,使患儿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的适应。CCMD-3把儿童时期的情绪障碍分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怖症,儿童社交恐怖症,儿童广泛性焦虑症,及其他待分类的情绪障碍。DSM-4则把儿童情绪障碍分为了:儿童分离焦虑,儿童恐怖症,儿童社交恐怖症,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虽然这两个诊断标准有所不同,但是答题的意思海华丝一样,只是两者对一些概念的归类不一样而已。对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以及药物治疗,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适于的药

【关键词】:童年,情绪障碍,病因,治疗物。

1.问题提出

儿童期情绪障碍为十分常见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 ,其患病率在国外居第二位,在国内居行为问题、发育障碍之后的第三位。可见于各个年龄的儿童 ,女性较男性多见 ,但常常被家长所忽视。儿童期的情绪障碍包括有焦虑、恐怖、抑郁、强迫及癔症。在较老的文献中 ,这类症状常被命名为“儿童神经症”。[1]情绪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易烦躁、不愉快;无端地害怕昆虫、小动物、空旷之处、黑暗、登高、流血等;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 ,情绪低落 ,自我评价低、自责、以及癔病转化性症状—失明、失聪、瘫痪、抽搐等。还可有多动、攻击性、自伤伤人、贪吃、少食等行为异常;以及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四肢发凉、出汗、便秘、尿频尿急、失眠等生理反应。以上症状常部分出现或反复出现。由于这些症状的干扰使得儿童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势在必行。目前儿童情绪障碍的分类主要按症状,现象和经验分类诊断,并兼顾病因分类和诊断。ICD-10,DSM-IV,CCMD-3均按这一原则进行精神障碍的分类。[2]

2.导致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

童年情绪障碍产生原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2.1心理社会因素: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及学校不

恰当的教育方式,如:父母疏忽对孩子心理需要的关注,把孩子放在被支配的地位,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3]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2.2遗传因素: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

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加上外环境作用于易感素质的结果。

2.3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

问题。儿童情绪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导致情绪障碍外,针对该幼儿存在的情绪障碍,我们与其父母进行了多次访谈,发现A之所以产生隋绪障碍,主要是因为家长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A的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对各种有害因素反应较为敏感,尤其是个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诱发“疾病”。对幼儿来说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就是家庭和幼儿园。由于他们尚未成熟,缺乏独立,他们对环境尤其是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强,对家庭的依赖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婴幼儿需要父母的抚爱和关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信心去面对外界环境,这样才不至于心理失衡,产生情绪障碍。

3.对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

3.1解除或减轻社会心理因素

在儿童期,父母、师长过高的期望,学习负担过重,课外学艺过多;儿童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过分好胜,又力不从心;同学间伙伴关系、师生关系相处不好;朦胧的早恋倾向;父母离异或家庭关系不和;生活太贫穷;突发的天灾人祸等意外等均可对儿童造成精神创伤,导致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因此,治疗时必须深入了解可能存在的诱因,并帮助家长一起解开心结。如果期望过高可减负,人际关系不好或有早恋倾向可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与人相处。家中父母的硝烟应尽量避开儿童,离婚者应给子女说清道理。尽量减轻严重的应激给儿童造成的伤害。

3.2心理治疗

3.2.1支持性心理治疗

对每个患儿均可采用。对问题较轻者,仅用此疗法即可治愈;对较重者还需配合其他心理治疗。

3.2.2行为治疗

对于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均有效。特别对于年幼的儿童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冲击治疗(implosive therapy)、与暴露疗法(flooding therapy)、示范法(modeling)。这类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情绪障碍;消退法(extinctions procedures)和暂时隔离法(time out),此两种方法主要用于患儿有暴怒发作、冲动、易激惹、多动不宁等。此类治疗方法比较易于操作,对于某些情绪障碍患儿有一定疗效。

3.2.3认知治疗(cognitive t herapy)

对各种情绪障碍均有效。许多文献报道治疗神经性抑郁,其疗效与抗抑郁剂近似,且疗效持久。本治疗方法仅适用于年龄较大,已能独立思考理解问题的患儿,不适用于年幼者。且操作难度较大。此外还有就诊者中心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手段,但在儿童较少用。不论进行任何种类的心理治疗,医生首先必须熟悉所选用的治疗方法的主要理论、具体操作步骤、临床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等。然后才能选用合适的

治疗对象进行。其次,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包括与家长的良好关系,得到患儿及家长的充分合作。

3.3药物治疗

有关情绪障碍的药物是精神药物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目前新药层出不穷,以下分类简介之:

3.3.1苯并二氮杂类

为早期的抗焦虑剂,其主要作用是增强GABA能神经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恐怖以及对其他情绪障碍的失眠症状的治疗。常用药物有:安定(diazepam):2.5~7.5mg/d;硝基安定(nit razepam):5~15mg/d;佳乐安定(alprazolam):0.4~1.2mg/d。

3.3.2三环类(TCA)

为早期的抗抑郁剂,应用历史较长,品种较多。本类药品主要作用为抑制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和52羟色胺的重吸收。但不同品种在不同浓度下,其作用机制不同,产生的临床效力也不同。常用药物及其治疗作用:丙咪嗪(imipramine):主要用于治疗迟钝性抑郁症,常用量25~200mg/d;阿咪替林(amit riptyline);可用于治疗各种情绪障碍,其镇静作用较丙咪嗪强,但对抑郁症的活跃作用较低,常用量25~200mg/d;多虑平(dox2epine):其抗抑郁作用不及以上两种药,但抗焦虑作用强,主要用于焦虑、恐怖症。常用量25~200mg/d;氯丙咪嗪(clomipramine):为较新合成的三环类,对强迫症、恐怖症疗效较其他药物强,为此类症状的首选药物,常用量25~200mg/d。

3.3.3选择性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 I)

为新一代抑郁剂,此类药物通过阻断52HT的再摄取,而使神经细胞突触间隙中可供生物利用的52HT增多,从而增进52HT能神经传递,发挥抗抑郁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氟西汀(fluoxetine)10~30mg/d;帕罗西汀(paroxetine)10~30mg/d;舍曲林(sert raline)25~100mg/d。

3.3.4环境治疗

父母应了解患儿疾病的性质,给予孩子特殊的照顾和关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4]

4.治疗实例—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4.1事前准备

对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前必须要事先做的准备:了解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社交恐惧症流行病学,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学,社交恐惧症临床表现,社交恐惧症共病研究,社交恐惧症亚型分类,社交恐惧症人格特征,社交恐惧症功能受损,社交恐惧症认知模式等等,即在做治疗前必须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确定其是不是真的患有社交恐怖症,以免造成错误的诊断。只有这样才能在做治疗时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4.2认知行为治疗设置

认知与行为治疗技术的认知部分着眼于被扭曲了的信念,打破思维模式的恶性循环。行为治疗方面则是立足于行为环境与情感动机及其强化上。治疗实践证明,认知与暴露综合疗法对于克服社交恐惧症非常有效。

认知与行为治疗具体设置思路有四部分:①暴露技术——让患者暴露在所害怕的情境中,②各种放松练习,包括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及意念放松练习等;③认知重建,家庭作业是其有机组成部分;④社交技能训练,其中角色扮演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现场暴露加上焦虑管理程序,会使治疗进展明显加速,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焦虑管理程序内容横跨行为校正与认知治疗范畴,它包括:①焦虑与恐惧情绪下的注意转移,②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与意念放松练习,③放松状态下的理性言语自我指导——即自我暗示。理性言语自我指导是这个干预中最有用部分。这三方面内容实为暴露与认知技术综合运用时环环相扣的从低级到高级的三步骤:注意转移能让社交恐惧症患者暂时从恐惧和焦虑场所及不良人际关系中抽离。结果是,引发恐惧与焦虑的“威胁性信息”在认知上不再受到优先加工、夸大和曲解,不良刺激

4.2.1暴露治疗

暴露练习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重要技术,它包括现场暴露、想象暴露和角色扮演暴露等。

暴露治疗以三种方式破坏社交恐惧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具体步骤依次为:

①.让患者暴露于能引发其恐惧的社交情境中,并在这个情境中呆上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体验到恐惧的自然缓解——习惯化。

②.在暴露练习中,给患者一个机会,练习一些社交情绪境中需要的一些行为技巧,及处理人际关系中互动的应对技巧,从改善人际关系入手克服社交恐惧。

③.让患者在暴露中体验认知偏差引发的恐惧真实情景中的危害之间的差别,以检验其功能失调信念。

4.2.2认知重建

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患者产生恐惧情绪的并不是其所处的环境,而是患者对此环境的认识。认知重建的开展,可有效地提供一个能够更加真实地看待主观与客观世界的方式,还可有效降低焦虑与恐惧症状。

认知重建具体步骤及意义如下:

①.通过认知启发,挑战患者信念、假定和期望,以辨析它们是否合乎事实,是否有效,以此着眼校正认知。

②.处理认知,可以将社交恐惧症患者以往投入到恐惧与焦虑症状中的那部分注意资源解放出来,转而将它们投放到当前的社交任务上,从而提高其社交效能。

③.通过改变失调的信念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回避与退缩,增加成功的信心和能力,使其更有机会得到外界的正性评价和反馈。

4.2.3疗程设置

CBT一个疗程共十二次会谈治疗,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在选择时间时,咨询师要考虑公共假期以及其他可能打破规律性会谈时间的活动。

①.摄入性会谈

评估患者目前存在的社交恐惧与焦虑症状、共病及相关其他症状,排除其他障碍。会谈结束后,发给一些量表让其回家去填写,下次会谈治疗前收回填写量表后,根据自评结果确定社交恐惧症患者是否适合进行CBT治疗或提供其他治疗。

②.治疗意向会谈

经过第一次会谈后,如果适合CBT治疗,那么在第二次治疗意向会谈中,咨询师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评估心理状况 a.给患者介绍心理测量与评估结果,回答其提出的问题,提供治疗建议。b.简要介绍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模型,通过耐心解释,帮助患者积极

面对恐惧以战胜恐惧。C.强调认知干预有助于患者从暴露疗法中获益,并能更加有效地应对焦虑。

(2)展望治疗前景 a.适当的疗效保证,向患者说明在完成一个疗程共十二次的治疗会谈后,大约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患者的社交恐惧症状会有明显降低。b.还需强调,坚持连续治疗、完成作业。C.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以新的方式看待世界、评价他人、悦纳自己。这些都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大部分是患者自己可控的。

(3)聚焦典型情境咨询师要选择二三个有代表性作为治疗重点。通过对典型情境的恐惧症状的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将治疗中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其他情境及日常社交活动中。在治疗进程中,共病不应得到直接处理,但随着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共病症状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4)试测后续测验治疗进程正式展开前的最后一步测量是试测列波威兹社交焦虑量表LSAS。LSAS是一个二十四项他评量表,包括社交场合十一项和操作情境十三项,分别评定恐惧、焦虑和回避。分为四个分量表,分别为操作恐惧、操作回避、社交恐惧和回避。

5.结论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同时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还要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期盼,承受了一定的压力,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很好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并且对自己的情绪又不是很了解,不能很好的吃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使得儿童情绪上的困扰和障碍时有发生,这种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儿童情绪的调节,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处理好儿童的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雪荣.儿童期情绪障碍的治疗进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 年10 月第8 卷第5 期

[2]郑毅.ICD-100特发于童年与少年时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在中国的应用与修改建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第23卷第12期

[3] 周明荣,陆哗瑾.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及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上海教育私研2004年第7期

[4]赵静,袁爱玲.家长应了解儿童情绪及其教育与心理疗法.教育导刊2003年3月下半月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期,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心理障碍。它的发生率仅次于儿童行为障碍。有调查资料报道,学前儿童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女孩明显高于男孩。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有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症。与成人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全相同,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良好。如不及时矫治,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甚至迁延到成年。对儿童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及智力的发育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什么叫儿童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但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有如大祸临头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焦虑是情绪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常与恐怖、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其单独的患病率不确切。家庭生活不稳定的儿童更为焦虑,常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性倾向。有些儿童的焦虑有素质性(即遗传)因素,若加上父母对其焦虑症状又当面表现出恐慌、焦虑的反应,则会使症状更为加重。假若父母本身就是焦虑个性,受父母的长期影响,患儿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大约15%的焦虑症患儿的父母和同胞也患焦虑症。有的患儿在焦虑状态之前有急性惊吓的经历,如与父母突然分离,手术,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等。由突发精神因素引起的急性焦虑症状往往治疗效果较好,而具有素质因素者,治疗效果则不如前者。 焦虑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主观的焦虑体验,二是外显的不安行为,如多动、不安等,三是生理反应。不同的患儿,三方面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的临床形式。焦虑患儿总的临床印象是不安,易烦躁,不愉快的"麻烦的孩子","难照看难抚养的孩子"。由于儿童语言发育尚未完善,常难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或惶恐。年幼儿童表现为爱哭闹,不易安抚。年龄稍大的儿童不安惶恐的内心体验可以表达,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较多的患儿常同时出现胆小害怕,如不敢走黑路,不敢单独留在室内,不安地来回走动,不放心,反复检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在环境更换时焦虑加重,如幼儿在改变抚养环境后变得更好哭闹,无生气,食欲下降,入睡困难,睡眠不宁,易惊醒,夜惊,大小便习惯紊乱,如尿床、便裤。有的患儿则纠缠父母寸步不离。学龄儿童焦虑可表现为上课不安,坐不住,烦躁,易和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敢当众讲话,回答问题不敢正视对方,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出汗心跳,手舌震颤,说话不流利。还有的焦虑儿童表现为不愿上学,逃学,离家出走,在外游荡等。焦虑症时的生理反应比较突出,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加速、血压升高、多汗、口干、头晕、恶心、腹部不适、四肢发凉,便秘,尿频、睡眠不宁、早醒、多梦等。有的在焦虑发作时会发生昏厥现象。 什么叫儿童恐怖症?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030童年期 Childhood 个体从6、7岁到11、12岁的时期。相当于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身体在继续增长,进入学校以后主导活动起了根本变化,促使儿童在心理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脑的重量由6~7岁的1280克到9岁增到1350克,12岁时达到l 400克,和成人一样。6岁后,脑的任何一叶都迅速生长,内抑制和分化抑制显著发展。中国学者对儿童脑电渡的研究,证明了童年脑功能的迅速发展,到13~14岁趋向成熟。 童年身体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内部成熟,特别是在l0~12岁时期。而身高体重方面都要比幼儿期和少年期增长缓慢.但身体变得更结实了。8~9岁时,白细胞数目增加到最高数值,抵抗力提高,一般生理的适应能力增强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其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幼儿的认知活动以不随意性为主导,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随意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认知水平则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幼儿认知事物以具体形象为主导,上小学后,儿童大脑神经系统不断完善,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越来越多的概念,在进行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中,概括能力逐渐提高。在童年期,儿童的集体意识也逐渐形成。儿童在班集体、少年先锋队等集体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渐形成对集体的情感和意识,这对其个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认知活动的发展童年期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感觉、知觉迅速发展。研究材料表明:儿童视敏度增长速度,童年比幼年缓慢,增长速度最高是在7岁。但是童年儿童的差别感受性比幼儿有显著提高,l0岁时视觉的调节能力最大。童年期儿童的听觉能力已有较高水平,能区别本旗语言中语音的细微差别。据研究,如果6岁儿童辨音能力为单位1,则7岁为1.4,8岁为1.6,9岁为2.6,10岁为3.7,19岁为5 .2。声音听觉敏锐度在13岁以前比成人略低。 童年期儿童的空间知觉在不断提高。皮亚杰对儿童的左右方位知觉进行了实验,后来,美国的D.埃尔金德和中国的朱智贤都验证了皮亚杰的这一实验。中国学者试验结果为:儿童在5~7岁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和脚;7~9岁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与皮亚杰的实验结果大体相符。1982年中国学者又进一步作了验证,认为儿童的左右方位知觉有提高趋势。 时间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只能凭借其他分析器或标尺感知.苏联有人调查小学各年级学生确定1分钟能力的材料表明能较为正确判断的:1年级为11.5%,3年级为24.8%,5年级为31.1%。由此证明儿童随年龄增长,对1分钟知觉逐渐接近正确。中国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在5岁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才开始使用时间标尺,到8岁基本上能主动使用标尺。 童年期儿童的观察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这时期的一般特点为:在观察目的选择上,容易抓住表面细节而忽略本质部分:在观察时容易笼统而不精确;缺乏系统性和顺序性。这些特点年龄越小越明显。 ②记忆能力大大提高。有意识记在童年期儿童记忆发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实验证明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随年龄增长而产生不同变化(表1)。起初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后来有意识记逐渐赶上无意识记,最后超过无意识记。表1只表示一般的发展趋势,两种识记的变化还会受各种条件的支配。

儿童焦虑型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适用于8-16岁儿童青少年自评焦虑障碍。 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及科研的筛查工具[1]。 评定方法: 共41个项目,0-2三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 1=有时有 2=经常有 ~ 五个因子: 躯体化/惊恐:1,6,9,12,15,18,19,22,24,27,30,34,38 广泛性焦虑:5,7,14,21,23,28,33,35,37 分离性焦虑:4,8,13,16,20,25,29,31 社交恐怖:3,10,26,32,39,40,41 学校恐怖:2,11,17,36 指导语:请你根据最近3个月的实际感受填写下来,不要考虑怎样回答才“正确”,仅根据你的感知如实回答,在符合你的那一格打“√”。注意不要漏项。 ! 1.当我感到害怕时,出现呼吸困难(出气不赢)。 2.我在学校时感到头痛。 3.我不喜欢与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 4.如果我不在家里睡觉,就觉得内心不安。 5.我经常担心别人是不是喜欢我。 6.当我害怕时,感到马上要死去似的。 7.我总是感到紧张不安。 8.· 9.父母无论去哪里我总是离不开他们。 10.别人说我好像很紧张的样子。 11.当我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就感到紧张。 12.在学校时就出现肚子痛。 13.当我害怕时,自己感觉快要发疯,失去控制了。 14.我总担心让自己一个人睡觉。 15.我担心自己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好。 16.当我害怕时,感到恍恍惚惚,好像周围的一切不真实似的。 17.> 18.我梦见父母发生了不幸的事情。 19.我担心又要去上学。 20.我害怕时,心跳会加快。 21.我手脚发抖打颤。 22.我梦见发生了对我不利的事情。 23.我对于一些精心为我而安排的事感到不安和不自在。 24.当我害怕时,我会出汗。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一、美国《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定义。 情绪障碍儿童可能具备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特征,并持续较长的时间,程度较为严重,已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既不是由智力、感官残疾,也不是由其他健康条件引起的学习低能。 2.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教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沮丧、压抑感。 5.在个人和学校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出现生理症状或恐惧倾向。 上述描述特别强调了如下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情绪与行为异常;二是达到一定的严重性;三是学校适应困难,学业不良。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特征有哪些? 两个维度,三个方面。维度是外倾型和内倾型。方面是学业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智力方面。 1.外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通常表现为固执,好斗,爱挑衅,也包括反社会行为,也被描述为对抗挑衅型行为障碍。 2.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明显表现是社会性退缩、沮丧、自卑和焦虑,甚至陷入深度的抑郁。 3. 学业成绩 美国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认为,大多数鉴定为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从小学开始在学业成绩水平上就表现出低于同龄儿童1年或1年以上,其中,有些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方面都有明显的学习困难,大部分至少遇到一种确定的学习障碍。 4. 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 多项研究都显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比正常的同龄人更少对他人有同情心,更少参与课程活动,更少与朋友联系,因此也很难建立起高质量的友谊。 5. 智力 大多数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智力在通常情况下比正常儿童要低。

第78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儿童的年龄范围是6.7—12.13岁,属于童年期,也叫前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2、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1)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有一个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是小学的三四年级。 4、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对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这种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5、小学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二是概念的逐步丰富化,三是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6、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方面,儿童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方面,表现为①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②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③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3)思维深刻性方面,表现为:①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不断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提高。②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③儿童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逐步发展。 (4)思维独创性方面,表现为:①从对具体形象性材料加工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②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发展到独创性。 7、说明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是在幼儿期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1/ 9

学生情绪障碍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学生情绪障碍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情绪包括有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注重个性表达 ,情绪体验丰富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中学生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中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自尊心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中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有的中学生开始了恋爱,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中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中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中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也会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豪情万丈。

作为天之骄子的我们,作为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人才,应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情绪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心理疾病也在逐年上升。 目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对环境适应问题。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刚进中学校园的中学生常常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天外有天”、“强者更有强中手”之后,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这样在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下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其次是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中学生个性比较强 ,强调自我意识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松。有的中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 再次是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读的中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中学之前,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中英互联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教材(3)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6、7――12、13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掌握)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 小学低年级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并不断内化,引起智力、个性和社会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的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掌握) 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学龄前儿童主要记忆策略有: (一)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大部分儿童都能自发运用复诵策略,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易接受这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二)组织策略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低年级不能运用,中年级不大会用,高年级自发运用。6-8岁进行组织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10以后已是组织策略者,无须提示。 (三)系统化策略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四)、巧妙加工策略是指对没意义联系上的信息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以助记忆。 2011.05 98、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 )。AC244-3 (A)复述(B)大脑风暴法(C)组织(D)谐 音记忆法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重点掌握) 童年期的思维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一)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质变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2011.05 100、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包括(AC)。P245-3 (A)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没有发生质变 (C)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 1、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按如下三个阶段划分:(1)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儿童居于这一水平) 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小学中年级儿童居于这一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则产生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 抑郁表现: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 (二)行为特征 1.焦虑、自卑和退宿、不成熟; 2.注意缺陷、多动 3.反社会行为

情绪障碍儿童

情绪障碍儿童融合教育 学习目标 ?学习情绪行为障碍名词的发展与定义 ?了解情绪障碍儿童的出现率、成因与类型 ?认识情绪障碍儿童的类型 ?了解情绪障碍儿童的筛查与诊断 ?了解情绪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 ?学习情绪障碍儿童的干预 名词篇 美国名词发展 ?美国Leo Kanner(1957) ?名词发展 ?行为异常、情绪障碍(Bower&Lambert ,1962) ?情绪困扰(emotional disturber) (Haring & Phillips,1962) ?严重情绪困扰(Serious Emotional Disturbance;SED)→情绪困扰(IDEA,1986、2004、2009) 台湾名词发展 ?性格及行为异常(1984),严重情绪障碍(1998),情绪及行为障碍(2010),情绪行为障碍(2013) 障碍定义

美国障碍者教育法案的定义 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 1.情绪困扰(Emotional disturbance)意即个体存在一个 或一个以上的症状,此状况持续了一段长的时间,并且 呈现某种严重程度,不利地影响着个体在教育上的表现。A无法学习,此状况无法以智能、感知觉或健康因素解释之。 b无法和同学与老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c在正常的环境下,出现不适当的行为或情感形态。 d普遍存在不开心或抑郁的情绪。 e会因个人或学校问题衍生出生理症状或恐惧感的倾向。 2.情绪困扰包括精神分裂症,此名词不适用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 除非他们符合上述1 情绪困扰的定义。 台湾的定义 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2013) ?所称情绪行为障碍,指长期情绪或行为表现显著异常,严重影响学校适应者;其障碍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 直接造成之结果。 ?前项情绪行为障碍之症状,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或有其他 持续性之情绪或行为问题者。第一项所定情绪行为障碍, 其鉴定基准依下列各款规定: ?情绪或行为表现显著异于其同年龄或社会文化之常态者,的参

情绪障碍的症状表现

情绪障碍的症状表现 情绪障碍在变态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任何变态行为都有情绪障碍;严重心理疾病往往以情绪障碍为先兆。 (1)情绪持续障碍:是指情绪反应强度和持续长时间发生障碍。 情绪高涨:病人的情绪活动增强,喜悦表情占优势,言语行动增多,对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别人讨厌也不在乎。 情绪低落:心境忧郁,情绪低沉,苦闷悲观,言语行动减少,闷闷不乐。 情绪淡漠: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刺激缺乏情绪反应。对人对事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处于无情绪状态。 焦虑:详见什么是焦虑。处于焦虑状态下的病人,常因躯体不适而伴发疑病。 忧郁:也称抑郁,它的突出表现是心境悲观、冷漠,并伴有自我责备,有的甚至产生自杀欲念。忧郁的诱发因素:①突然的心理创伤,如亲人死亡、失恋、失业、受到侮辱等。②心理素质不良。抑郁情绪者有其人格特点。这种人悲观、孤独、缺乏自信。③生物性诱发因素的作用,例如分娩、绝经期激素的变化、慢性病痛等都可引起忧郁或抑郁。 (2)情绪发生障碍:主要指情绪发生过程的失调,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情绪不稳: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自己难以控制。 情绪易激:情绪有易怒倾向。对微小的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情感易爆发,并且有不自觉性和攻击性。常出现损物伤人行为。 情绪脆弱:容易伤感,易激动或哭泣,虽然自己也感到对一些小事不必大动感情,但自己不能控制。 (3)情绪协调障碍:主要指环境刺激与情绪体验不相符合或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情相矛盾。包括以下几种: 情绪倒错:指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失调的现象。病人的情绪反应与客观刺激相矛盾。对喜事产生悲哀情绪;对不幸之事反而高兴。 表情倒错:表情与情绪的内心体验相矛盾,如内心很高兴,但表情却痛苦。 矛盾情绪:对同一事物产生相反或者两种不同的情绪,并且不感到苦恼。例如病人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对同一件事又喜欢又讨厌的状态,就是矛盾情绪

第七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学习辅导第一节情绪体验与表达的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 一、情绪及其功能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主观体验――情绪产生会伴随个体内心体验的变化,进而使个体体验不同的情绪感受,如喜、怒、哀、惧等; 生理反应――情绪反应会导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变化,还会诱发躯体上的变化,如心率变化、皮肤电反应(即汗腺活动)、脑电波活动等; 行为反应――情绪产生和变化时,还会伴随着身体外部的变化,即表情,包括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一个人说话时的语音、语速、语调等反映出来的情绪。而非言语表情主要是通过面部肌肉活动和躯体运动来反映情绪。情绪也会导致某些行为的产生,如逃避有害刺激、接近有益刺激、影响他人行为、交流自己的需要和要求等。 人类的婴儿具有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婴儿正是借助这种能力向成人发出各种心理信息,使自己得以生存;并在与成人的情感交流中,使自己得以成长。 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以下四点: 情绪有适应功能,婴儿天生的情绪表达能力控制了照顾者的行为,从而使婴儿得到必要的照顾(哭闹声会吸引照顾者,动人的微笑会诱使照顾者回应孩子); 情绪具有驱动功能,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当婴儿的生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婴儿消极情绪的唤醒(如大声哭闹)有助于他们获得食物; 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在面对新异刺激时,如果婴幼儿积极的情绪(如好奇)被激发,就会导致探索和趋近行为,反之,促成回避行为; 情绪还具有交流功能,情绪是婴儿进行人际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婴儿通过面部表情和声调(或哭闹),传递他们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离去的恐惧等。 情绪在儿童的适应、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绪体验的发生 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各种情绪体验都会陆续出现。这些基本情绪体验是婴幼儿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婴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的儿童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在整个学时期,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 (一)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二)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步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三)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是一种理解记忆,当儿童对所有识记的材料有了理解并有了时行意义加工的能力,他们就能更好地进行意义记忆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背诵)。是指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材料的过程(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7岁有60%,10岁达到85%) 2.组织。组织是要把识记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期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年龄小的儿童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年龄大的儿童按关系归类 (2)系列化: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二、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速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这一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的变化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情境的主观态度和体验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情境的主观态度和体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对每个人也非常重要,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一生的幸福。情绪伴随着个体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并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0-3岁宝宝情绪是怎样呢? 解读0-3岁宝宝的情绪密码 亲朋好友兴高采烈得去看望刚出世的孩子,熟睡中的小家伙微露出腼腆的笑容。于是,年轻的妈妈说:“你们看宝宝用微笑欢迎你们的到来呢?他笑得多开心!”宝宝这种微笑真的是在欢迎客人吗?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婴幼儿的情绪是从不分化到分化、一步步发展的。婴幼儿情绪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新生儿期,这时的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密切相关,它更多的是一种未分化的一般性兴奋,是由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的节律性反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绪。而后,婴儿出现了真正的情绪,并开始分化为愉快和不愉快两极;后来,不愉快的情绪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害怕;愉快的情绪分化为喜欢、好奇等;到2、3岁时,婴儿的情绪和成人的情绪就相差无几了,别看人小,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好奇、害羞等几乎一个也不比成人少。 快乐 镜头一:三周大的宝宝吃好奶后,躺在柔软温馨的小床上,用两只眼睛愉悦的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不时地晃晃胳膊蹬蹬腿,偶尔还会发出咯咯的笑声呢? 镜头二:年轻的妈妈幸福地用亲吻宝宝的脸蛋和皮肤,于是三个多月的小宝宝,脸上露出了微笑的小酒窝,他咿呀咿呀的回应着妈妈的爱抚。 镜头三:能干的宝宝能成功的搭建出了一个漂亮的积木小屋,爷爷在旁边禁不住竖起了拇指,于是3岁的宝宝心里可甜美了,他高兴的连蹦带跳,迫不及待地向刚下班的妈妈汇报自己的“成就”。 2要培养宝宝愉快的情绪,父母应尽力满足宝宝合理的生理需要,还要对宝宝多抱抱、拍拍、摸摸,使孩子的身心感到温暖和舒适,从而产生快乐和满足的情绪。 2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愉悦孩子的情绪。如将孩子的居住房间或活动空间布置得整洁、鲜活;多让孩子观赏美丽的图画、倾听悦耳的音乐;多带孩子到户外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宝宝经常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自然容易产生并快乐的情绪。 愤怒 镜头一:初生后不久的宝宝饿了、渴了、尿布湿了,可妈妈还是没有到来,于是小家伙满脸涨红,“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镜头二:该吃饭了,但1岁多的宝宝仍然在玩弄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于是,妈妈把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得 ——2016级物理1班刘明瑞本章学习的内容针对对象是童年期儿童,一般是指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大致相当于现行的小学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并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我们需要学习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来更方便的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章首先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身体以及大脑结构和机能都有相应的发展。 其次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童年期儿童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方面都有相应的发展。譬如说童年期儿童注意的发展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由初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为后期的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初入学的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还不全面,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例如,一年级儿童上学时常常会由于匆忙而忘记带学习用品,这时父母应该多多帮助他,提醒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提出努力学习的要求,要求儿童有意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到必要的对象上,有意注意就逐步发展起来。根据小学儿童注意的特点,小学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上利用可以引起儿童兴趣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锻炼儿童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从而使儿童以自觉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习。 再次介绍了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与教育。学习作为儿童入学后的主导活动,它不同于游戏和劳动,既具有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该阶段的特点:第一,学习的社会性要求。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学校的各项要求得以贯彻落实。在学习过

程中,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 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要学习己不感兴趣但必须要学的东西。总之,进入小学后,儿童开始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渐代替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小学阶段也就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就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不让学生在转折的道路上走偏了。第二,从年龄发展上看,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和幼儿、青少年的学习也不一样。学前期儿童也有学习,但这种学习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在游戏或其他实际活动中进行的。只有在童年期之后,学习才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但是童年期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较差,从内容上讲,童年期儿童主要学习的是有关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及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作为教师应当加强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与行为规范。 余下内容还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以及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学习了这些,我认为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孩子心目中的传导者,应从一颗爱心,一份挚情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并且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尊重理解儿童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儿童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同样,教师也一样需要有这样的领导者。)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白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许多大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

情绪障碍行为教育案例

情绪障碍行为教育案例 1案例对象 姓名:小王;性别:男;年龄:9岁。 2情绪障碍格缺陷表现 胆小、对音乐特别敏感,尤其是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能随着节奏哼唱,对其他事情反应冷淡,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不愿去做,并且会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他喜欢看书,在看书时不希望其他人去打扰,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3情绪障碍原因分析 该生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前庭轻度失衡,触觉过分防御中度失调,本体感重度失调,学习能力发展重度失调。由于大人的宠爱,缺少同伴的生活,使他对家人十分的任性,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以及如何融入群体,对新环境恐惧。 4教育措施及效果分析 4.1观察记录1 时间:2016年9月6日 开学之初,我们班的小王同学被父母硬拉进了教室,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走进教室以后一直拉着妈妈的手,嘴里还在念叨着:“妈妈陪,妈妈陪。”于是,我想走到他身边牵着他的手安慰他,谁知我还在一米之外,小王同学就紧张地大叫;在户外,别人一说话,他就开始紧张,说什么也不走了,并且无休止地大叫。开始时,在教室里,小朋友上美术课,老师让小朋友们拿出水彩笔画画,就开始大叫,嘴里还在大声地说道:“不画,不画。”于是,就自己走到教室后面的书架上,拿两本书,又迅速地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埋头看书。 【教育效果分析】 1、对于初次来到陌生环境的小王同学来说,第一次到陌生的环境与父母分开,无疑是个挑战。 2、这时,我本想牵他的手,通过拥抱、抚摸、语言的安慰等一系列的抚慰,让他感受到他可以依赖老师,信任老师,没想到他却拒人以千里之外,让我很伤脑筋。于是,我就通过一系列的肢体语言与触觉的交流,初步建立信任感,解除他初次到幼儿园的不安与恐惧。我特意安排一位品学兼优、身材魁梧的小朋友做他的好朋友,和他一起游戏、学习,长此以往,小王同学的各种行为习惯,在他好朋友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改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2观察记录2 时间:2016年10月15日 在一次数学课上,认读并写数字,事先我已在每位同学的数学本上示范写了一个,要求他们写一排,可小王同学说什么也不想写,老是喜欢把铅笔咬在嘴里,在教师里走来走去,模仿着大人吸烟的动作,嘴里还在嘀嘀咕咕地说:“我不写字,我就不写字。”脾气犟,我越是强迫他,他就越反抗,我想硬的不吃,就来软的。于是我就把他抱在我的怀里,轻轻地拍拍他的后背说:“宝宝乖,我们一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7-12岁小学阶段 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 --童年期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特点: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后来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分化 --à 分化 游戏因素起一定的作用,但逐渐降低; --记忆的发展 容量接近成人,7±2 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形式;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词的抽象记忆速度超过形象记忆; 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 复述; 组织:按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组织策略有两种:归类和系列化 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对自己记忆水平的认识) 弗拉维尔对记忆的元认知分为三个方面: 有关自我的知识;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 经历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à 童年期的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à 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期; 童年期新思维结构的形成: 掌握守恒; 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关系认知;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类别体系化;(类群集) 序列化;(关系群集)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提高; 自我评价的内容扩大和深化;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亲子关系的发展: 交往时间减少; 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 不受欢迎; 受忽视; 儿童伙伴关系的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老师是权威;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伙伴协同的交往趋势)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友谊的发展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 一、同伴干预和支持 同伴群体的力量是使行为障碍儿童产生积极改变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同伴帮助另一个同学减少不适当行为的策略如下: 1.同伴监控。一个学生要学会观察和记录其同伴的行为,并且要作出反馈。 2.同伴对积极行为的报告。鼓励学生学会和加强对他人积极行为的报告。 3.同伴指导。作为相互间在学业和社会技能方面的指导者,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也能掌握更多更好的社会技能。 4.同伴对抗。同伴要学会面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不适当行为,要能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个问题,而且要示范出适当的行为应答。 实施一种同伴支持方式、群体过程或示范比将一群儿童集中起来,然后让他们受到同伴间积极的影响要更加复杂。大多数有重度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并不是正常功能群体中的成员,那些有正常功能的群体的适当行为通常都是用来示范和评价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学会对他们的行为负起责任。对于教师来说,首要的也最困难的挑战就是促进群体间的凝聚力。 尽管群体治疗计划有很多形式,大多数都是结合了群体会议和以群体为主的偶发事件。每天都会举行两种类型的群体会议。每个早上都会召开一个计划好的会议,在会议上,大家先了解日常的安排,然后每个小组成员设定每天的计划,同伴提供支持和建议,最后使小组目标达成一致。在每天结束时,召开评估会议,讨论个人和小组目标是否达到,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给出评语和接受同伴的评价。当任何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觉得需要讨论一个问题时,都可以召开问题解决会议。小组要确定问题,提出几个解决方案,讨论每个方案的后果,给最佳方案设定计划,为执行计划提出口头评语。如果他们的行为达到了某种标准,按照团体偶联契约,小组可以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或特惠待遇。获得奖励的标准,以

应对方式与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性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7, 1062–107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4.01062 1062 ·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 应对方式与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性的影响* 袁加锦 刘莹莹 杨洁敏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 要 以往研究指出青少年阶段是情绪障碍的高发时期, 各种情绪问题深刻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过文献分析得出青春期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即个体对压力事件做出反应的稳定方式)可能是决定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程度的核心因素; 而认知训练可降低该易感性, 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验证上述观点, 综合采用行为调查与生理测量, EEG/ERP 与fMRI 手段, 拟开展如下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青春期发育阶段影响个体负性情绪易感性的大脑机制; 2)认知应对方式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交互作用对负性情绪易感性的影响及大脑机制;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训练、解释训练与接受训练)对健康青少年负面情绪易感性的调节作用及大脑可塑性机制; 4)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症患者情绪应对方式与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大脑可塑性机制。通过上述系列研究, 揭示青少年更高情绪障碍易感性的认知神经机制, 找出并培养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情绪应对方法, 从而为情绪障碍的临床治疗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易感性; 青春期发展; 应对方式; 认知训练; 情绪障碍 分类号 R395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众多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个体生命历程中情绪障碍发生率陡然上升的时期(Angold & Rutter, 1992; Forbes, Phillips, Silk, Ryan, & Dahl, 2011; Force, 1996; Hankin et al., 1998; Joinson et al., 2012; Ozer, Macdonald, & Irwin Jr, 2002)。面对诸如生理、心理、人际等各方面急剧变化带来的适应压力(Ladouceur, 2012; Schulz, Molenda-Figueira, & Sisk, 2009; Spear, 2010), 青春期各类情绪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儿童期(Ge et al., 2003; Hankin, 2006; Kessler et al., 2005; Patton & Viner, 2007; Spear, 2009)。各类情绪障碍, 如焦虑症, 抑郁症, 心境烦躁症等严重妨碍着众多青少年的正常学习, 发展与社会适应(Deardorff et al., 2007; Patton & Viner, 2007; 收稿日期:2014-03-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31371042)。 通讯作者:袁加锦, E-mail: yuanjiajin168@https://www.doczj.com/doc/d51999504.html,; yuanjiaj@https://www.doczj.com/doc/d51999504.html, Wittchen, Stein, & Kessler, 1999)。而且, 青春期情绪困扰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影响:研究证明青春期抑郁症状显著影响个体在成年期的心理健康水平(Carballo et al., 2011; Lewinsohn, Rohde, Seeley, Klein, & Gotlib, 2003)。近年来, 青春期高情绪障碍发生率现象进一步引起了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 并逐渐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国际权威的医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杂志《Lancet 》、《Nature Neurosci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Child Development 》多次就青春期与情绪障碍这一主题发表研究报告,理论综述与评论文章(Copeland et al., 2010; Hyde, Mezulis, & Abramson, 2008; Patton & Viner, 2007; Sisk & Foster, 2004)。 然而, 生活中人们对压力事件不同的应对方式往往导致截然不同的情绪后果。与情景性的情绪调节不同,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对压力事件做出反应的稳定方式, 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Connor-Smith & Flachsbart, 2007)。应对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Connor-Smith & Flachsbart, 2007; Garnefski, Koopman, Kraaij,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