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中第一部分之饱和溶液。本节主要的知识点是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判断溶液的饱和性。掌握并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条件。难点在于理解溶液的饱和性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自学能力不强、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的初中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却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学习激情,具备观察事物变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爱好、理解分析能力都参差不齐,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能力相当,优、差生只占少数。

教学思路

以幽默的童话故事导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的简单引入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用生活中吃饭的问题比拟溶液的饱和性,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判别溶液的饱和性,为探究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条件做铺垫。

以探究活动一、二分别引出饱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因子(溶质、溶剂、温度)和构建饱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关键因素(一定溶剂、一定温度)再综合探究实验活动三验证饱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三要素。简单介绍食盐工业,为了让学生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通过每个探究活动后都有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每个学生都具有观察事物变化,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刚结束有趣的活动之后,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持续一段时间,不容易涣散。

在学习了饱和溶液的基础上引入溶液浓度的概念,通过前面的两个探究实验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饱和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在这类问题上由于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在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下,稍加难的问题只针对那些优生在提升能力的情况下做简单的指引。

最后的知识反馈与作业,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判断溶液的饱和性。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条件,学会之间的转换。

(3)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2)通过老师的引领,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的拓展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具备探究问题的一般科学素养,以工业生产食盐的原理,与本节知识点相联系,知识联系社会生产,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之间转换的条件。

难点:理解学会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发问引思考,通过探究活动中实验现象及变化,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讨论、归纳,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其解析过程。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邓小波 四季红镇中学 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题是在课题1 《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对溶液进行简单分类。教材首先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水中是否能够无限量地溶解氯化钠,以及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钾,当其不再溶解时,改变温度对硝酸钾溶解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温度、溶剂的量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影响。总结出在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另外,结合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海水晒盐,了解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这两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可以为后面溶解度知识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因此本课时是一节承上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学生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 1 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明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一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会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了解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结晶的两种基本方法:蒸发溶剂结晶和降温结晶。 3、能正确区分溶液的浓、稀与溶液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溶液是否饱和的两个前提条件的探究,以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区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态度和思想。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归纳、引导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敏智同去同学邓祝轩家做客,邓祝轩给他倒了一杯白糖水。夏敏智接过糖水,喝了一口之后,大声嚷嚷着说:“唉!怎么不是很甜呢?”此时邓祝轩又向杯中加了一匙白糖,用筷子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之后,又递给了夏敏智。夏敏智尝了之后说:“更甜了。” 这时,两个小伙伴产生了困惑:白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那它们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提出问题: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授 ㈠ 板书课题,同时PPt 中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一遍。 接下来,学生完成下面【自主学习】中的习题。 ㈡【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5分钟)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在一定 下,向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增加( )或升高(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 )、蒸发( )或降低( ) 2、结晶 ⑴结晶的概念: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 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⑵结晶的方法:① (或降温结晶)。 ②通过减少溶剂的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叫 结晶; ⑶应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 结晶,其大致过程为:

4溶液pH的测定教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仪器分析》教案 电位分析法 单元技能训练 溶液 pH 的测定 复习 n 直接电位法的理论依据,离子浓度与电化学电池电动势的关系(能斯特方 程) 课程引入 n 观看网络课件 n 引入二点校正法和pH标准缓冲溶液 引入新知识 n 二点校正法 二点校正法则是先用一种接近 pH7 的标准缓冲溶液“定位“,再用另一 种接近被测 pH 的标准缓冲液调节“斜率”调节器,使仪器显示值与第二种标 准缓冲液的pH相同(此时不动定位调节器)。经过校正后的仪器就可以直接测 量被测试液。 n pH标准缓冲溶液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pH标准缓冲溶液具有准确pH的缓冲溶液,一般有七种六类,不同温度下 有相应的pH值。 实验步骤(教师简单讲解,学生操作) n 配制标准缓冲溶液 n 酸度计使用前准备 n 电极选择、处理和安装 n 校正酸度计 n 测量待测溶液的pH n 实验结束工作

(学生在训练中,提出疑问,教师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注意事项(实验后总结) 由于待测试样的 pH 常随空气中 CO2 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采集试样后应立即 测定不宜久存。 数据处理 分别计算各试液pH 值的平均值。 2 2 1 pH pH pH + = 问题 n pH 玻璃电极对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响应,在酸度计上显示的pH 与mV 值之 间有何定量关系?(引入pH 实用定义) pH 实用定义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已知 pH 的标准缓冲溶液为基准,通过比较由标准缓冲溶 液参与组成和待测试液参与组成的两个电池的电动势来确定待测溶液的 pH 值, 在25℃测定各自的电动势为: s s K E ¢ = pHs 0592 . 0 + x x K E ¢ = +0.0592pH x 在同一测量条件下,采用同一支pH 玻璃电极和SCE,则上二式中 x s K K ¢ ? ¢ 将二式相减得 0592 . 0 Es Ex pH pH s x - + = 式中pHs 已知,实验测出E s 和E x 后,即可计算出试液的pHx ,ICPAC 推荐 上式作为pH 的实用定义。 思考题 n 在测量溶液的 pH 值时,既然有用标准缓冲溶液“定位”这一操作步骤, 为什么在酸度计上还要有温度补偿装置? n 测量过程中,读数前轻摇试杯起什么作用?读数时是否还要继续晃动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班级:初三一人数:45 任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的教案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教学教案) 授课人:张瑞林 授课时间:20分钟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 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 + H 2O H 3 O+ + Ac- + 左移 H 3 O+抗酸成分 + 抗碱成分右移 OH- 2H 2 O 共轭酸—抗碱成分共轭碱—抗酸成分三、讨论: NH 3—NH 4 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分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 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 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 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 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 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 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 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 从中发现问 题,激发学 生学习欲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仪器分析 专业名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课程学分:5 总学时:90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一、课程定位 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应检验工的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方法,熟练使用分析仪器,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选择分析方法,解决相应问题,具备从事轻化产品检验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轻工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检验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它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是下一步进行顶岗实习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检验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其总体设计思路是,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具体实训项目为线索来进行,项目如下:纯碱中微量铁测定、废液中Co2+和Cr3+检测、水中苯酚含量分析、自来水中钙含量测定、水中铜含量分析、洗发水pH值的测定、牙膏中氟含量检验、废液中I-和Cl-的分析、白酒中杂醇油的测定、乙醇中微量水分析、西瓜中多糖的测定以及茶叶中咖啡因的分析等。这些项目包含了仪器分析类型:可见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了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比较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及外标法

课题2第1课时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溶解度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NaCl、KNO3、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A.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职高理化组化学教学案 课题:《缓冲溶液》备课人:赵改玲课时:2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 3、学会判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 4、试讲解缓冲原理 二、学习重点: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三、教法、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小组探究最后完成课内探究部分题目及相关问题 四、导学过程: 〖激趣导入: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 ~ ,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 ~ ? 〖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1:

1、什么是缓冲作用? 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部分组成? 3、根据缓冲溶液的组成,常见的缓冲溶液有哪三种类型? 〖深入探究: 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能力? 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H3. 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 和 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 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范例剖析: 1、对于缓冲作用的叙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对抗外来酸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B 能够对抗外来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C 能够对抗外来大量的酸或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3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学习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 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食盐,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溶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活动一: 学生活动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甲:向盛有10毫升的试管加入1克硝酸钾,振荡乙:向盛有10毫 升水的烧杯中加 入1克氯化钠,搅 拌 甲: 乙: 继续向试管中加入4克硝酸钾,充分振荡继续向烧杯中加 入4克氯化钠,搅 拌 甲: 乙: 教师:要想使刚才的溶液中的剩余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活动二: 学生活动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甲:将试管加热 乙: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 的水,搅拌 教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应怎样完善?

学生: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一定温度下,一定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20℃时,100克水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也就是说,20℃,100克水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活动三: 学生活动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甲:将试管冷却 乙: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 蒸发皿中加热 教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有晶体析出后的溶液(母液)是什么状态的溶液?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教师: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转化的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汇报他们的方法。 显示投影卡片: 〔板书〕:饱和溶液通过升高温度,增加溶剂的量可以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量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 教师: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最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 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 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五、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 [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 学生一:可以; 学生二:不可以; 演示实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 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观察 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小结:一杯水中不可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继续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继续溶解蔗糖? 学生:溶液①能继续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继续溶解蔗糖。 讲解: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把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不饱和溶液,如溶液③即为蔗糖饱和溶液,溶液①即为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实验:如何使溶液③中的蔗糖继续溶解?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水至固体全部溶解、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小结: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剂。 实验设计:如何使溶液①变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入蔗糖至不再溶解、蒸发水至固体析出、降低温度至固体析出。 引导:冰水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小结: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设问:请设计实验证明溶液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方案, 演示实验:向②中继续添加蔗糖,观察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如果蔗糖溶解了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蔗糖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该溶液的溶质。 设问:现在溶液②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了,那么它还可以溶解别的物质吗? 学生一:不能,因为它是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

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 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示。 那么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当温度、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注意: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方法影响

不大;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用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用升高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 【题干】把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水B加入蔗糖 C升高温度D加入饱和的蔗糖溶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

缓冲溶液教学教案

缓冲溶液教学教案 【引言】: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血液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如何维持pH不变。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机理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 HAc — NaAc 加少量HCl、NaOH、ΔpH很小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缓冲溶液的组成:足够浓度的共轭酸碱对(缓冲对) 由足够浓度的共轭酸碱对组成的缓冲溶液,所起作用是抗酸、抗碱,如何抗得。 (二)缓冲作用机理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 + H 2O H 3 O+ + Ac- + 左移 H 3 O+抗酸成分 + 抗碱成分右移 OH- 2H 2 O 共轭酸—抗碱成分共轭碱—抗酸成分 【小结】:机理三要点:方程(酸解离),平衡移动方向,抗酸、碱成分 NH 4+— NH 3 缓冲系、抗碱成分 NH 4 + 缓冲作用0.1mol?L-1 HAc—NaAc 0.1mol?L-1 HCl、NaOH 浓度大,少量酸、碱,浓度几乎不变 二、缓冲溶液pH的计算 (一)公式推导 HA — NaA C(HA) C(A-) HA + H 2O H 3 O+ + A- C(HA)- Ceq(H 3O+) Ceq(H 3 O+) C(A-)+ Ceq(H 3 O+) ≈C(HA)≈C(A-) Kaθ(HA)= θθ θ C HA C C A C C O H Ceq / ] / ][ / [ 3 ) ( )( ) (- + Ceq(H 3O+)/Cθ= ) ( ) ( ) ( - A C HA C HA Kaθ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分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 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 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 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 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 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 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 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并完善知 识,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课堂 小结2分钟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制药药剂教案

实验1 生化实验基本操作 一、生化实验特点 介绍生化的重要性和有趣性,引起学生对生化课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 1、简介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1)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索生命现象和本质的学科,发展迅速,进展快,是生命科学的领头羊,其理论和技术已渗入到医 学各学科,二十一世纪被称为分子生物学时代,这门学科的发 展,已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但仍有很多未知领 域。 2)从同学们关心的角度(考研)说明生化的重要性。 3)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每一理论的提出都来自于科学实验,实验本身是这门学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问题的重要途 径,培养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机械 的操作(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 2、生化实验的特点: 1)主要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设计的科学实验。 2)生化实验拥有先进的实验手段。 3)微量和定量是生化实验的一大特点。 二、生化实验室规则 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实验意识,培养基本的科研素养。 1、实验前:认真预习,有自己的见解,提出实验思路和问题。 2、实验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如实纪录。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注意安全。 3、实验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分析结果和出现的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离开实验室时,清点仪器,安排值日,检查灯火水电气等。 三、生化实验基本操作 1、玻璃仪器的清洗:(开始实验的重要步骤,是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般玻璃仪器:(如试管,烧杯)自来水冲洗—肥皂水刷洗—自来水冲洗— 蒸馏水淋洗—干燥(倒置风干) 容量分析仪器:(如吸量管,滴定管)自来水冲洗—铬酸洗液浸泡—大

量自来水冲洗 蒸馏水淋洗—干燥 比色杯:自来水冲洗—酒精或盐酸浸泡—自来水冲洗—蒸馏水淋洗 ***注:切忌用试管刷、粗布擦洗,分清毛面光面,手拿毛面。 清洁标准:对光面玻璃璧上有均匀的水膜,倒置不挂水珠。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2、吸量管的种类及使用 分类:奥式吸量管,移液管,刻度吸量管(实验中要根据情况选取合适的吸量管)刻度吸量管:全流出式(刻度到尖端, 吹)和不完全流出式 使用:执管;取液(忌悬空);调准刻度(液体凹面,视线,刻度平行); 放液(管尖贴内壁);洗涤。 4、微量可调式移液器的使用 调节所需体积值;套枪头;垂直持握,大拇指按至一档取液; 排液按至一档后继续至二档;移取另一液体时更换枪头。 5、溶液的混匀 旋转混匀法:手持,手腕,离心运动。(适用于未盛满液体的试管或锥形瓶) 指弹法:左手持试管上端,右手轻弹试管下部。 颠倒混匀法:适用于有塞的容量瓶。 吸量管混匀法:用吸量管将溶液反复吸放数次。 玻璃搅动法:常用于固体试剂的溶解和混匀。 6、离心机的使用 BS原则平衡(balance)对称(symmetry) 实验2糖的颜色反应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莫氏试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塞氏试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杜氏试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缓冲溶液教学教案

缓冲溶液教学教案 【引言】:血液pH 范围为7.35 ~ 7.45,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血液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如何维持pH 不变。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机理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 HAc — NaAc 加少量HCl 、NaOH 、ΔpH 很小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 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缓冲溶液的组成:足够浓度的共轭酸碱对(缓冲对) 由足够浓度的共轭酸碱对组成的缓冲溶液,所起作用是抗酸、抗碱,如何抗得。 (二)缓冲作用机理 以HAc — NaAc 为例 HAc 、NaAc 足量 HAc + H 2O H 3O + + Ac - + 左移 H 3O + 抗酸成分 + 抗碱成分 右移 OH - 2H 2O 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小结】:机理三要点:方程(酸解离),平衡移动方向,抗酸、碱成分 NH 4+ — NH 3 缓冲系、抗碱成分 NH 4+ 缓冲作用 0.1mol ?L -1 HAc —NaAc 0.1mol ?L -1 HCl 、NaOH 浓度大,少量酸、碱,浓度几乎不变 二、缓冲溶液pH 的计算 (一)公式推导 HA — NaA C (HA ) C (A -) HA + H 2O H 3O + + A - C (HA )- Ceq(H 3O +) Ceq(H 3O +) C (A -)+ Ceq(H 3O +) ≈C (HA ) ≈C (A -) Ka θ(HA )=θθθC HA C C A C C O H Ceq /]/][/[3)()()(-+ Ceq(H 3O +)/C θ=) ()()(-A C HA C HA Ka θ

人教版九级化学下册9.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生活与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 2、进一步熟练药品取用、加热液体及仪器的使用等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及观察、记录、分析等实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树立化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年级:九年级下册 设计目的与说明: 1、导入: 【活动1】“大家来帮忙”,通过帮助小明快速溶解果汁,复习影响固体溶解速率的因素。 【活动2】“大家来猜猜”,通过观察三位小朋友的餐盘,进行讨论,分析三个小朋友谁吃饱了来导入新课。

2、新授: 【活动3】通过餐盘中有饭菜剩余表明吃饱的生活实例,推断溶液“吃饱” 时的外观,将溶液的“吃饱”与化学名词“饱和”进行对接,初步建立饱和概念。 【活动4】“实验验证”,请同学上台完成实验,验证饱和现象。并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同学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 【活动5】“概念分析”,请同学朗读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分析他认为概念中应该注意的关键词,并在多次同学补充后完善理解,得出概念中必备条件。 实现对“饱和”概念的理解。 【活动6】“饭后时光”通过饭后是否还能吃瓜子、水果,猜想饱和溶液是否不再溶解任何物质。并请同学上台完成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7】“谁是大胃王”,通过吃饱的人不一定吃的多,没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得出结论饱不饱与饭量有关。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练习: 完成书后习题,巩固溶液概念4个注意事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 4、小结: 【活动8】请同学上台总结回顾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并找同学帮忙补充,最终完成本节课课程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