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

第二讲联想想象类文章阅读与写作专题

第二讲联想想象类文章阅读与写作专题 从上一讲我们知道,在生活和阅读中获得的东西要通过深入思考、通过感悟才能成为作文的材料。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表现你对生活独特的主观感受呢?联想与想象就是两种主要手段。 什么是联想?我们先来看《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 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在眼睛向外看着。谢安乘机问道:“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象什么?”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谢朗的联想非常之一般。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联想的几种方法: 类比联想:由所写人、事、物联想与之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人、事、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由秋风萧瑟中日见凋零的菊花联想到消魂失魄的主人公的憔悴。通过这样的类比联想,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诙谐风趣,或者是构筑优美的意境。 对比联想:由所写人、事、物联想与之相反的人、事、物。《故乡》中写到中年闰土的贫困、衰老、精神麻木,与少年闰土的健康、活泼、天真烂熳的小英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闰土变化之大。对比联想对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起着巨大的作用。 象征联想:用所写的具体事物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白杨礼赞》也是这样,作者既实写用黄土高原上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又用它来象征不屈不挠的抗敌

论述类文章阅读_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

实用类文章阅读(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

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四、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想象类文章的阅读(1)

教学主题:想象类文章阅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想象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女娲补天、哪吒闹海、红鞋子、拇指姑娘、守株待兔、愚公移山……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童话和寓言故事,它们总能给予我们许多奇妙而夸张的想象,让我们的思维驰骋万里。本单元是一组想象类文章,包括神话、童话和寓言。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内容,所阐述的道理,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2.呈现 一、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神话、童话和寓言一般都是故事,神话故事神奇生动,童话故事曲折动人,寓言故事具体形象。我们阅读时,首先要了解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文章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全文。 二、了解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神话、寓言和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种道理,给人们启发的。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三、了解文章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想象类文章的故事情节非常新奇,往往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这样,它免不了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要忽视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要注意学习文章中形象的拟人、恰当的比喻,要掌握文章中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3.练习与检测 青蛙与小草 一只大鹅不小心踩了青蛙一脚,青蛙感到受了很大的侮辱,他仰面躺在绿毯似的草地上,气得鼓起了肚子 小草对青蛙说:“你只不过被鹅不小心踩了一下,值得这么个样吗?该原谅别人的地方就应当原谅别人。” “让我原谅鹅?办不到!”青蛙眼瞪得溜圆,说:“我一定要想一个妙法儿报复一下鹅,叫他知道我青蛙是不好惹的!” 小草摇摇头,说:“你这就不对了,还是别把这事儿往心里放吧。” “你说得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 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 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编 第三章 实用类文章阅读课时作业37

实用类文章阅读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新华社长沙7月15日电(记者刘良恒) 在3岁幼童周周即将被渣土车卷入车轮下的那一刹那,年仅12岁的小女孩周美玲奋不顾身地飞奔过去,从车轮下救出了他,自己却因此身负重伤。 在雷锋家乡长沙市,“小雷锋”周美玲的这一事迹被人们争相传颂。 5月22日傍晚,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戴公桥村,美玲吃完晚饭陪妈妈胡金华出门散步。 当走到一个丁字路口时,美玲看到小男孩周周正横过马路。不巧的是,一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车正由西往东疾驰过来。周周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还在一个劲儿地往前跑,眼看就要被大货车撞上。 就在这危急时刻,美玲飞快地冲向路中间,奋力将周周往回扯。两个人摔在一起,她紧接着用力将周周推向路边。周周被推到安全地带,躲过了一劫。 此时,渣土车司机已经紧急刹车,可巨大的惯性让车子停不下来,撞上了来不及爬起来的美玲。 当晚7时许,美玲被紧急送到了中南大学湘雅附一医院。晚上12时,进入手术室。经检查,美玲的左腿部分肌肉与骨头基本脱落,神经、血管、肌腱严重受损。 美玲妈妈和在痛苦中呻吟的美玲都坚决不同意截肢。于是,美玲开始接受一次次漫长而又极其痛苦的“炼狱之旅”。一直守护在旁的美玲爸爸周炬表示,每一次手术都会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但是这个坚强的孩子都挺过来了。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美玲的腿终于保住了。回忆起那惊魂一刻,她说:“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当时根本来不及多想。我不去救,小朋友就没命了啊。” 很多长辈、邻居、同学都说,美玲救人不是一时冲动,这孩子平时一直尊老爱幼、关心同学,有一颗美好的良善之心。 美玲家条件一般,妈妈无业,爸爸在外打工,一家人挤在两间很小的平房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在美玲房间的墙壁上,整齐地贴着的26张奖状,清楚地记录了美玲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成长轨迹。 村民周正鑫说:“美玲的母亲胡金华虽然读书不多,大道理不会讲,但是她是出了名的热心肠。美玲的爸爸周炬也是出了名的厚道人,他勤劳能干,开过饭店,搞过装修,做过司机,不管村里哪家有事,只要一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就赶去帮忙。” 这样的家风熏陶,让周美玲养成了良好品性。“她从小就很懂事,每天帮父母做家务。她成绩很好,经常辅导邻居家小伙伴做功课,小孩子都喜欢黏着她。”邻居周燕说。 班主任老师左利辉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美玲从没申请过助学金,她说要把有限的指标让给其他更困难的同学。学校组织爱心募捐,她还比大部分人捐得多。每次集体劳动,她总是扛下脏活累活。有个女生从外地转学过来,跟不上课,美玲用课余时间帮同学补课。现在,那个同学不但跟上了学习进度,前不久数学考试还得了100分。 “就在她救人3天前,她还被学校申报为茶亭镇‘学雷锋标兵’,全镇只有2名教师、3名学生获得这个荣誉。”左利辉说。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长沙晚报网6月29日讯(记者朱敏) 节奏明快的音乐、色彩明艳的造型、1分51秒的时长……记者昨日获悉,由市文明办全程指导、雷风侠工作室精心创作的《“雷锋家乡小英雄”美德少年周美玲》动画短片日前新鲜出炉,生动还原小美玲救人事件的始末。

202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阅读:想象类文章训练4

年级:五年级辅导科目:语文课时数:3 课题现代文指导:怎样阅读想象类的文章(4) 教学目的理解文章中的想象类故事,思考它反映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怎样阅读想象类的文章 【要点提示】 童话 童话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使儿童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懂得生活的道理。童话一般分为拟人化童话、超人化童话、知识童话(科学童话)等。 1.理解童话中的幻想内容 童话的魅力来自于它的幻想和夸张。正因为如此,所以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所实有的。但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的随意编造,它们都离不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 幻想和夸张:童话的艺术手法,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地 方。 童话的幻想和夸张是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应该把它作为客观生 活的反映。 2.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 童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 比拟成人,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 在阅读童话时,要把所有的事物都看作活生生的人,这样,你 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哦! 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一旦进入童话领域,就“活”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而要把它们看作活生生的人。 3.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不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源于 现实生活,折射于现实生活。 我们在进入童话世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它的现实意义。 童话故事和生活中的故事一样,也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童话故事的内容往往反映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在阅读童话时要知道,作者通过童话故事是在表扬什么,批评什么,或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 寓言,就是“寓意于言”。一个人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编一个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听的人从故事里体会道理。这个故事就是寓言。一般来说,寓言都是虚构的,篇幅都比较短小。

论述类文本阅读怎样读懂

读懂论述类文本 一、论述类文本考点透视 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考查特点:1、文体特征:有论有述,以论为主。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主张、意见,或认识、见解等。2.属于信息类文章 3.考查的文章往往只有一个观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议论。 4.两种倾向:江苏卷为代表的偏于“逻辑思维”的论述文,其他省份偏于“介绍说明”的论述文。 三、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现状: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模拟考学生答题情况和试题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指向都是基本一致的(其实这些问题也是直接指向几个基本考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 如信息遗漏、筛选的信息不当等,辨别不出什么是主要信息,什么是次要信息;什么是观点句,什么是材料句,也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快速准确地指向相应的答题区域,找准相应的信息点。因此,怎样在短时间内基本把握观点和材料,迅速筛选出信息并进行准确辨析整合,是贯穿整个论述文备考的重要问题。 2.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摘抄原句的层面上,没有归纳概括的意识或不会进行归纳概括,许多时候在归纳概括过程中就会明显出现概括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在概括时常常会删去重要的修饰语,以致回答不明确或不到位,这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题目,没有准确概括、规范答题的意识有关。 3.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 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概念理解、观点把握,尤其是近两年的高考,还要求结合文章观点对新材料进行分析,即运用文本的原理解释分析现象。初接触这种题目学生常常会找不到抓手和方向,就是想摘抄几个句子争取点分,也不知往什么方向抄,更不要说还要扣题展开分析了。 4.限时读懂(读懂内容、把握思路)的能力有待提高 说到底,前面所讲的三个问题,都共同指向一个大问题:怎样整体把握,读懂文本。而且,还要在考场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其实,学生真正最害怕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备考最难的,就是“读懂”的问题。 5.精准答题,准确转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考场上,学生答非所问、答不规范(如“答题笼统,不会分点,不按题目指向表述”等情形比比皆是,转述后出现明显错误的情形更是五花八门。这些问题的存在,少数是态度不佳造成的,但绝大多数是答题能力不高造成的。 综上所述,学生的问题就集中在九个字上:“读不懂、不懂答、答不准”。

三年级想象作文教案资料讲解

三年级作文教案:假如我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2)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让学生领悟写假设类想象作文的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一个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的愿望今天就能实现,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将你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在自己的作文中成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下来呢? 同学们,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名回答。 生:······ 二、引导走向阅读,领悟写法规律

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假设类想象作文的写法规律,教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广泛收集有关假设类想象作文,并在浏览的基础上做好摘录笔记,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揭示其规律。 1、课堂讨论,激活记忆表象 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假想类作文,想一想:在你读过的这类文章中,哪些人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呢?假设类想象作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2、想想:我变成了以后,干了什么事情。 请4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你们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变成了什么?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清之后,你也可以给他提问题,来帮助他把变了后干了什么事情的过程丰富起来,好吗? 教师随机点拨:变的人可以是现实中的风云人物(国家领导、运动员、歌星等)、身边的人(亲人、同学)社会上的(清洁工)、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历史的(伽利略、毛泽东)科幻人物(蓝猫、外星人)、动物、植物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食品卫生、穷人、自然灾害等等。 3、小组选代表交流: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分享呀? 4、其他同学倾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教师注意点评:学生思维的广度及深度。 三、归纳小结,揭示写法规律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要写好假设类想象作文,必须把握哪几点呢?在组织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并揭示以下写法规律:

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导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好像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

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的意境》,作者李业成) 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伪造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伪造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 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 了法律工具主义。 B.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 的鞭子,就是法律。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伪造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的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以商鞅变法为例,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 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文。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内容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普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普文的阅读,除能获取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作者如何使用语言和安排结构以及如何选用表达技巧等。科普文的语言在讲求严谨性和简明性的同时,还追求生动性和形象性。科普文的结构要遵循事理逻辑,常常是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等。科普文表达技巧的选用多半是为了使知识道理表述得形象生动。这些方面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类题目 《考试大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命题角度答题思路 表现文章关键内容的词 句、寓意含蓄的词句、在 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词句①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②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搜寻、圈点相关信息点。③选定相关信息后,进行概括分析。④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⑤注意分条作答。 能够表现文章主旨和作者 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 词句 二分析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类题目 科普文的目的是让普通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科学知识,所以其语言除了科学、严谨外,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达成这一目的,科普文必须使用一定的技巧,才能化深奥为浅显,使事物特征更鲜明,而用得较多的就是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 命题角度答题思路 感受语言的 整体风格 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三年级想象类文章的阅读

教学主题: 想象类文章阅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想象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女娲补天、哪吒闹海、红鞋子、拇指姑娘、守株待兔、愚公移山……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童话和寓言故事,它们总能给予我们许多奇妙而夸张的想象,让我们的思维驰骋万里。本单元是一组想象类文章,包括神话、童话和寓言。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内容,所阐述的道理,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2.呈现 一、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神话、童话和寓言一般都是故事,神话故事神奇生动,童话故事曲折动人,寓言故事具体形象。我们阅读时,首先要了解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文章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全文。 二、了解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神话、寓言和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种道理,给人们启发的。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三、了解文章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想象类文章的故事情节非常新奇,往往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这样,它免不了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要忽视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要注意学习文章中形象的拟人、恰当的比喻,要掌握文章中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3.练习与检测 青蛙与小草 一只大鹅不小心踩了青蛙一脚,青蛙感到受了很大的侮辱,他仰面躺在绿毯似的草地上,气得鼓起了肚子。 小草对青蛙说:“你只不过被鹅不小心踩了一下,值得这么个样吗?该原谅别人的地方就应当原谅别人。” “让我原谅鹅?办不到!”青蛙眼瞪得溜圆,说:“我一定要想一个妙法儿报复一下鹅,叫他知道我青蛙是不好惹的!” 小草摇摇头,说:“你这就不对了,还是别把这事儿往心里放吧。” “你说得倒轻巧,”青蛙更生气了,“要是你遇到类似我这样的事儿,怕就不会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了吧?”

(完整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带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

小学想象类阅读

小学想象类阅读 (一)童话的阅读方法 1、要有丰富的想象。 童话中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故事情节更不是生活中会发生的,童话中的形象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语言、表情、动作、情感和智慧。但这些并不是作者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大胆的幻想和夸造出来的,是有现实依据的。我们在理解童话时,既要分清它与现实生活的不同,又要把自己融入故事情节当中,感受其中的趣味。 2. 正确理解童话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 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提示某种道理,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在阅读时,我们要通过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二)寓言的阅读方法 寓言就是“寓义于言”在具体的故事里面寄托一些话,这些话是讲某种道理或教训的。一般来说,寓言的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都比较短小。 阅读时,我们根据其特点去理解寓言的思想容。 1. 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2. 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 除了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它经常使用拟人、夸、讽刺等表现手法。 除此之外,在阅读童话和寓言时,我们还应注意学习童话和寓言中形象的比拟、恰当的比喻、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模拟试题】 多变的狐狸 ⑴ 很久以前,“森林学校”里有两个学生:野兔和狐狸。 ⑵ 野兔学习很认真,它总是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狐狸的学习稍差些,所以,它一见到野兔,就很客气地打招呼,问一声好。野兔也总是以礼相答。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 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 (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 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 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 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排除方法] 要排除“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在阅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5、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排除方法] 要排除“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6、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排除方法]要排除“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7、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排除方法]要排除“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对象,知彼知己,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二)、文章怎么读——边读边圈注命题点 了解了高考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类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句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