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黑小周洁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能简单表达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

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通过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认识图形 说课稿模板

《认识图形》 ——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们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所说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75-76页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因此本节课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图形。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领域。本课是在上册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教材以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知识基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空间到平面的设计思路,通过看、摸、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并且了解五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做,为今后继续研究平面图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并了解了立体图形,并且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所以学生对于这五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但学生对这五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3、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能够直观辨认出这几种图形。 2、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立体图形引入,初步感受面与体的关系。体会到图形间的关系。 3、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2)向老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要自己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例如听音乐、打球、写信、聊天等。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

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审美情趣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征,我采用了: 教师活动:创境设疑——协作指导——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应用创新 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设置了教学流程的三大环节。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而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通过亲自感知,亲自体验,从初步认识,到头脑中建立模型,最后到解释与应用创新的一次知识的飞跃。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体验感悟 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学生分别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这几种图形。 接着,我抓住学生爱交朋友的心理,问:“你们愿意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气氛中,我导入本节课的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图形(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五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获奖教案《认识图形》

苏教版一年级获奖教案《认识图形》 第1课时认识物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上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有关6和7的《解决问题》的一课时。这一内容意在通过孩子们熟悉的情景图认识大括号和问号,并能初步了解和知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二、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入学,因此组织性比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总会正面引导。一年级的孩子对“玩”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以快乐为本的,无忧无虑,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学好一年级数学,就必须首先从激发、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入手。因此在教学中用直观的教具、或者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会更有效,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所以我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对孩子们学习数学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学习数学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 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一年级认识图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及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机器人“悠悠”给我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百宝箱。想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吗? 师:哪个小组的孩子给大家说说机器人给你们组带来了什么? 生:皮球,盒子,易拉罐......

2.师:你能把这些物体按形状分一分类吗?(分好的小组用行动告诉老师) 3.小组汇报:你们组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评价:有道理,看来你们组合作得很好)(提醒:请孩子们把机器人悠悠给你们带来的物体放回盒子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形状不同的图形——认识图形 二.操作感知,揭示概念 (一)长方体的认识 1.师拿出长方体物体问:你知道它是什么形状吗? 像这样长长方方的物体,我们就叫它们长方体。 2.师:你能从你的学具盒里面找到长方体吗?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摸)把你摸出的感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请你仔细看看长方体,还有什么发现?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板书: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图形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陈菁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分清长、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图形的玩具,让学生认一认。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提出要求。 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什么好东西?你们都认识它们吗? 今天,我们要研究研究这些东西,看哪些小朋友学得多。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 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意思。 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玩完后,我们应该将积木整理好下次再玩,你能帮他们整理一下吗? 2. 同桌讨论,怎样才能将积木整理得整齐一些? 参与讨论。 3. 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按形状分类整理的方法。

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 看一看,摸一摸。 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学生说出教师所画的图形,感知认识。 小朋友分得真好,下面请大家看仔细,老师要将其中的一类画下来,瞧一瞧老师画的是什么图形。 (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说说各个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这种形状? 2.“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仔细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第(2)问可以相机补充问题,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今天这节课,你又交到了哪些好朋友?你都认识他们的样子吗? 课后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课题:认识图形彭杨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在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 3.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38页39页。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做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他们的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认四种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从上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4.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面在体上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在教学信息与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择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色笔和白纸等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课堂注意力有效保持时间很短,不随意注意占优势,课堂上喜欢操作类的活动。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他们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都已经基本上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了。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四、游戏激趣,总结评价。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显示:交通标志(由生活中图形引入新课)

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下面,我从说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说教材,《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共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认识图形》是这一单元的第2课时,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周长以及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他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6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提问:小朋友们,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是谁呢?)我想利用这个问题里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够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书P16~18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围一围,折一折等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形与体、形与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树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这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培养空间观念。 难点:感受这些平面图形及其变换。 教学资源: 学生经验:在上册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师生同时准备各种形状的积木,钉子板,橡皮筋,彩色笔等。 预习设计

1.预习书P16~17的例题及“试一试”。 2.试着完成P17~18 “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预设3分钟) 1.学生分组动手搭一搭。 2.将搭的积木按形状分类。 (1)学生先在小组里充分讨论,再动手分一分。 (2)小组交流是怎样分的,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指出分成四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不认识的形状。) 3.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预设8分钟) 1.(1)利用几何体的平面画出平面图形。(白板展示描画过程)(2)交流汇报,实物演示。(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我们数学图形王国里的平面图形。(4)反馈:现在你能指着长方体、正方体这种图形和圆柱的一些面说一说他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组内活动说一说,反馈交流。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预设7分钟) 思考: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强烈推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 班级:一(3)班授课教师:范湘玲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各种各样的物体,看看老师讲台上的东西,你们都认识吗?告诉老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学生回答:茶叶盒、书、弹珠、文具盒、粉笔盒……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教师:很好,大家都认识这些东西。那我们再来看看贝贝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啊?(出示flash动画)咱们现在要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块儿。看,如果老师把文具盒放在第一个方框内,那还有哪些东西和它形状一样,我们可以把它和文具盒放在一块呢?(肥皂、纸盒)第二个方框内老师放上魔方,那有什么和魔方可以放在一块的?(色子、墨水盒)还有没有啊?(没有了)现在第三个方框内,你想放上哪些物品呢?(水壶、可乐罐、笔筒、接力棒)好的,那第四个放上什么呢?(弹珠、皮球、足球) (2)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教师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出示幻灯片)教师:我们把形状像肥皂盒、纸盒、文具盒这样长长方方的叫长方体;和魔方、色子、墨水盒一样正正方方的叫做正方体;跟水壶、可乐罐、笔筒、接力棒一样直直的,柱子一样的,我们就叫做圆柱;而弹珠、皮球、足球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球。(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模型,写出名称) (4)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呢?老师要叫一些小朋友起来说说,把你们的手举好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给予肯定) (5)练习题。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了。注意观察,把上面一排的物体与下面相同形状的图形连在一起。比如说红色的盒子是正方体,我们就把它和正方体连在一块。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现在跟老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把这些物体全部放入这个纸袋里面,你们说叫老师拿出什么形状的物体,老师不看,就用手拿出什么,你们看老师拿的对不对。(学生说,老师拿)知道老师为什么每次都能拿对吗?(因为老师用手摸了,感觉)对了,老师用手摸了,知道它们的特点,所以就很容易拿对了。现在你们自己摸一摸老师发给你们的模型,自己感受一下。 (2)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班上交流。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 (2)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图形。 现在闭上你们的眼睛,老师现在说什么图形,你们就在自己脑海中想一想它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拿出来。四四方方的,平平的,自己想一下应该是什么,然后拿出来;两头圆圆的,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长长的、有平平的面;圆鼓鼓的又是什么呢?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认识图形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差。选择“认识图形”这一活动内容,符合幼儿对新事物探究的心理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在图形这一抽象事物认识化为实际意义的表征,幼儿通过直观教具和动手操作的辅助,把原本这种枯燥的内容转换成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 1、说教材. 选材理由: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三种图形。 2、说目标: ① 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② 认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③ 对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感兴趣. 2、说方法.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贯彻直接

性、游戏性原则,同时运用了观察、操作等教学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在情感方面,还培养了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 3、说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第二环节认识图形 第三环节图形分类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通过手指操引起幼儿求知欲,吸引幼儿注意力,导入主题。 第二环节:认识图形。借助蒙氏几何图形嵌板。使用圆形橱、四边形橱和三角形橱。教师要先做示范,让幼儿初步了解三种图形。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是怎么样的?” 第三环节 :图形分类。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以直观感受为主。因此,在此环节教师采用生活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使幼儿在有趣的情节游戏和奇妙的想象中,进入奇妙的数学世界,感受到数学的快乐,并解决游戏和生活中的困难。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寻找周围有哪些东西是与这三种图形相似的,让幼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感知图形,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2.教材地位及作用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把“体”和“面”混淆) 5、说教法学法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给予他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问题解决方面: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方面: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 3.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淘气和笑笑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朋友;想不想认识他们呢?板书:认识图形.出示学生常见的几种物体;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要给他们分类;应该怎么分.让学生通过对常见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找出它们的不同.并对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给予鼓励.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形状来分类.对其分成四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形.再将物体按形状分类以后;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类实物的特征;在教室里寻找相应的图形;鼓励学生通过基本特征给它们起一个名字长方体;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摸来体验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从实物过渡到立体图形;再到图形名称;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角是尖尖的.圆柱体是上下平;放倒了可以滚动的.球体是任意放都可以滚动的.

一年级《认识图形》的说课稿45996

《认识图形》的说课稿 ---吴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旨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认识这几种图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体。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区分长方体和长方形,区别正方体和正方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二)》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 教学内容 1.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单元重点难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2.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4.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各种积木、挂图、纸张。 课时设计 单元内容课时 认识图形(二)认识正方形、长方 形、三角形和圆 1课时

练习四1课时 复习及检测3课时 合计5课时 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5题。 三维目标: 1.经历有体到面的抽象过程,体会平面图形源于相应物体的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主要特征,直观认识相应的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和区分这几种图形。 2.在画一画、认一认、围一围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抽象过程,初步积累认识形体的一些经验,感受相关形体间的联系,形成相应图形的空间表象。 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挂图,钉子板,水彩笔,适量的积木 教学流程: 一、复习激趣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能来介绍下它们吗?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备课教案

认识图形(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学具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写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35页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