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学案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学案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学案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学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1.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和商业

3.资本主义萌芽与古代的经济政策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3)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4)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5)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

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

(6)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7)“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8)“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时期工具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出现犁壁、发明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注]

精耕细作

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土地兼并问题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胁中央统治。

(3)措施:

①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②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③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百姓生计,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

[注]“凡耕之本,在于趣(同‘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氾胜之书》

[联]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注]小农经济

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混合了种植业、家庭手工业和家庭饲养业,虽具有自足性,但并不排斥商品交换。

[辩]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威胁。

[辩]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重难点一古代农业的基本生产模式

(一)追根溯源——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为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作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

(2)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以及相互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3)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的自我调整,使农民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4)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

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二)读图明史——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革新与应用

[探究]以上图片分别为何种灌溉工具?两种工具有何区别?

[提示]工具:翻车和筒车。

区别:翻车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筒车以水力为动力。

[系统认知]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

(三)归纳总结——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1.积极性

(1)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做出了一定贡献。

(2)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3)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消极性

(1)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

(2)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出了其脆弱性。

(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重难点二古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一)史料探史——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①。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②。

——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③,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④。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⑤。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探究]据史料一、二,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两则史料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不同方面说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从中概括归纳即可。

[提示]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系统认知]

以通史视角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

(二)归纳总结——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重难点三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一)史料探史——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①。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②。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方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④

——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⑤

[

(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

由①②所获取的信息和③④所获取的信息对比可知江南地区的变化,由⑤所获取的信息概括其实质。

[提示](1)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从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②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2)从史料三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地区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

[系统认知]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1.原因

(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对海外贸

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

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对城市发

展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

直影响至今

对人口分

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

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

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对文化教

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民族关

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

一性的发展

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风俗习

惯的影响

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随堂巩固训练]

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

1.(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读懂]西汉前期“与民休息”政策,对于恢复汉初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农民向政府“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表明赋税沉重,且人头税以货币形式缴纳,农民不得不“把粮食换成钱币”,富商大贾趁机对农民进行盘剥,既实现了土地兼并,又控制了粮食价格,迫使大量自耕农流亡,这反映出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做对]选B

2.(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读懂]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

[做对]选C

3.(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读懂]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做对]选C

4.(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读懂]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类型,其主要特点是自己拥有土地并亲自劳作。从表格中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高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不少,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由此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

[做对]选A

5.(2016·全国卷Ⅰ)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读懂]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土地上有六人在劳作,其中四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大地主田庄就采用集体劳作的生产形式。

[做对]选D

6.(2016·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读懂]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于是出现题干中“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增多。

[做对]选B

7.(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读懂]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做对]选C

8.(2015·全国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15 16 2 1

江苏7 8 17 49

A.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读懂]南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兴盛,如表格中,明清时期南方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超过北方。

[做对]选B

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点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产出?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点拨:表格说明当时农户都有一定数量土地。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地主田庄经济,故B 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

3.(2019·泉州模拟)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A.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点拨:均田制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选A“生产谷物的露田”“桑榆田”“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说明均田制不仅分配土地还试图保证农民粮食、蔬菜、衣着及保持土壤肥力的需要,满足农民自给自足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

4.(2019·蚌埠质检)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点拨:自由迁徙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解析:选C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变化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进而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

5.明朝政府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并对地块统一编号,标明行政区名称及业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同时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农民随意迁徙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C.完善地方行政区划

D.削弱地主经济势力

点拨:有利于政府确定土地的所有者以征税。

解析:选B据材料“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和“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确定土地的所有者,有利于征收赋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清明、安定、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团结、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 (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 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推行,,“存”。 3、法律方面:慎用,《唐律》体现,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尊。完善,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战而后和) ①设置(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 军队、管理边疆) ◇ ◇——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的管辖,也为唐朝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外宾; ◇鼓励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教、教、教、教传入中国; ◇高僧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四、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课后巩固练习】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 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 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自读、1分钟 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自读、1分钟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自主学习】 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制度 [阅读课本完成] 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是 . 其性质是:,实质上是贵族所有;井田中有私田,但劳动者(奴隶)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权; 春秋时期-----从土地向土地制转变。 井田制的瓦解 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 ②各诸侯国为增加而实行赋税改革 [如:齐国管仲“”;鲁国“”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2)表现:“公田不治”“私田增多”、贵族争田 3)结果: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战国秦国变法,废除,确 立。 战国时期-----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用于经营或封赏和授田。包括 等山林川泽,草地池塘,垦田荒田。 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 三种。 战国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趋势 -----原来皇室、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逐步发展到以土地所有制为主。地主 2、土地兼并 1)、根源: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表现:东汉豪强地主、魏晋南朝士族地主及唐朝的田庄经济到宋明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3)、影响:导致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导致 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政府抑制兼并的常见措施:“”、“” [知识拓展]土地兼并的成因、影响、历代统治阶级采取的对策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标志,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使封建政府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 对策---政府采取措施清查地主土地数量,按亩征税.如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也有实行赋税改革,如唐后期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地丁银制度,都使地主承担更多赋税.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了解概念]见课本P9第5自然段了解什么是租佃关系 1、产生:租佃关系起源于时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是什么意思 战国.产生,地主与农民间通过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它是的必然结果。 2、发展:②宋代“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而耕者得其半”体现了怎样的关系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自宋代始,成为仅次于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 关系。 3、影响: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 所; 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大为,他们能和发生联系,促进 的发展。 练兵题目:什么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这种变化有何积极意义[见P9]背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积极意义:生产自主权提高,对生产产品也有一定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题例训练】15分钟。勇于探索、勤于动脑。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四选修部分专题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专题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纲要求]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华盛顿;(2)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 孙中山;(2)甘地。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列宁;(2)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⑴詹天佑;(2)牛顿。 ■圭千知识排查 施理考点史实夯实核心知识

、东西方的先哲 1 ?孔子 (1) 政治思想 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德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 思想影响 ①对中国: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 .柏拉图 (1) 哲学思想: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 (2) 政治思想 ①《理想国》: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类,国王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 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 .华盛顿 (1) 主要活动:1774年,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成立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 邦共和国;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不迷恋权力,功成身退。 (2) 评价: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美国人民的衷心 拥护。 2 .拿破仑 (1) 主要活动:军事起家,历经土伦之战、保卫巴黎、远征意大利、雾月政变,展现杰出的军 事才能;巩固革命成果,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拿破仑法典》;长期进行对外战争。(2) 评价: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法律平等思想、严格规定 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一部资产阶级法典,对外战争,一方面将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将整个欧洲带入战争深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导致帝国的覆灭。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1 .孙中山 (1) 贡献 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导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灭商,建立周朝,史称。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1)核心和对象: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和,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权利和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分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的独立性。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作用:加强了,扩大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绵数百年的强国。 西周的分封制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对象多样化,以周姓王室贵族为主;周天子享有至尊权威;土地、义务是天子、诸侯的纽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西周的宗法制度: 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作用:宗法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宗法制特点:核心是制,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

【教材整合与合作探究】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启始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商朝建立后,也采用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两种世袭方式 2.商代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3.夏商政治特点: (1)建制: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地方封伯、侯 (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3)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及灭亡 (1)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灭亡:前771年,犬戎灭周幽王,西周灭亡。 2.分封制 (1)含义:“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史称“封藩建卫”。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子镇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权利。 (7)诸侯国:齐、鲁、燕、卫、晋等。 (8)评价: 利: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弊: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9)分封制的破坏 表现: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讲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51讲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1)主要业绩(功绩) (2)主要暴政(过失) ①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摧残了中国文化。 ②大兴土木:修筑长城,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劳民伤财。 ③征派沉重的徭役、兵役:成为秦朝短暂而亡的重要原因。 (3)简要评价 ①统一中国的皇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②功过参半。 2.唐太宗 (1)“贞观之治” 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选贤任能、以民为本、文德治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主要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2)历史功绩 ①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延续均田制,轻徭薄赋。 ⑤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派文成公主入藏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⑥外交: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贸易交流。 ⑦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尊重外来宗教。 ⑧实行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3)评价:“功大过小”,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康熙帝 (1)面临问题:地方割据的威胁尚未清除;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沙俄势力东进。 (2)巩固统一的重大举措 ①平定“三藩”,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②收复台湾,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③三征噶尔丹,大败噶尔丹,在喀尔喀蒙古实行盟旗制度。 ④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⑥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评价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②一生文治武功,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③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为后来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二、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1)主要政治思想 ①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 ②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③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2)主要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②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兼济天下的“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3)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历史影响 ①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③其思想渗入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④儒家思想传播到亚洲各国,与西方文化并称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文化形态。 ⑤孔子学说传到西方,对欧洲的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柏拉图 (1)主要思想 ①哲学思想:唯心主义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②政治思想:对现实政治不满,设计理想国;强调法治。 ③注重教育:创立雅典学园,采用对话的形式教学。 (2)评价: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为最早的乌托邦,其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件。 三、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 (1)主要贡献:编写《本草纲目》。 ①内容: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方11096个。 ②地位:被誉为“东方药物学的巨典”。 (2)历史评价 ①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②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 ③《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2.詹天佑 (1)主要事迹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目标]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 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 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思维点拨]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管理机构: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3.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改为流官,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 (1)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2)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主题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探究点1 丞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会典》 史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人民版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word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前预习] 1. 年,秦军灭掉,实现了国家统一。 2.秦王统一全国后,自称,建立了以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 [知识归纳] 1.秦王嬴政亲政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鞅变法秦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2)秦国不断扩张,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嬴政采取果断措施,铲除了权臣,掌握了国家大权。 2.嬴政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1)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非常渴望统一。(2)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赢政平定权臣叛乱,掌握了国家大权。(4)赢政注重用人,采纳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成功拆散了六国联盟,削弱了他们的实力。(5)赢政先后发动战争,灭掉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 3.用图示法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度等,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及特征:赢政完成统一后,即着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基本特征: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等;沿着地方向中央集权、中央向皇帝集权的轨迹运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全国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4.秦始皇扩大和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扩大军事: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修长城;凿灵渠 和政治: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残酷刑罚 巩固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建驰道;沉重赋役

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 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12.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 12.D最能代表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B是原始农业,所以排除。A 是耕作的特点,不是耕作方式。C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即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D才是耕作方式。 13.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的是 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千金方》13.B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14.“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14.C 阁臣、票拟,这是与内阁相关的词语。内阁制正式形成于明朝永乐帝时期。15.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B.上海地区C.苏杭地区D.珠三角地区15.D 注意乾隆年间和洋船这两个信息,当时清王朝推行对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所以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广州所在的珠三角地区。 16.“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是 A.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16.A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所要表述的意思是:史学离不开史料,理论离不开史料,必须经过一番史料的搜求,才能提出进一步的理论。所以答案应该选择A项。 17.图9中的现象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图9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 17.D 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侵略者均没有打进北京城。第二次鸦片战争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进北京城,占领紫禁城,联军司令部在此办公。18.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18.B 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说明他已受马克思

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学案北师大版选修4

第三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 (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他是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 胸怀,开始治理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帝。那么,康熙帝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 出了怎样的贡献?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对康熙帝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法案例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 电视剧或故事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 ,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基,铲除鳌拜” 的内容。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这突出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过人胆量与政治睿智。 第二部分“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包括教材第2—6 框目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建 议教师从四个方面讲解。(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①平定三藩;②统一台湾;③平定噶尔丹。康熙帝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一大贡献,非常值得肯定。(2) 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并使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有效地捍 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又一大贡献。(3)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社会经济。康熙帝在政治上增设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他 在经济上实行奖励垦荒、实行“更名地”、推行“摊丁入亩”和治理黄河等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清朝封建经济的发展。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4) 采取思想 文化措施,强化集权统治。主要措施包括倡理学、编书籍、“开博学鸿词科”和大兴文字狱。对于这些措施的评价就 不能一概而论。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其消极影响也很大,正是这 些思想专制的实行,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科技迈向近代的步伐。尤 其是文字狱的实行,摧残了文化,其危害更大一些。 最后,建议教师做出表格,让学生在填写表格过程中理清线索,便于更好地对康熙帝进行客观评价。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学案( 有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 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 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8.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考试说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教学过程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条件:①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穷十年之功,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设郡县管辖,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是杰出的政治家 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 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完成大一统) 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 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开创新制度) ③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形成多民族) (2)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制定了严刑酷法; ③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本课内容与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迭,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①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②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促进了唐初 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 (2)经济: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①战而后和: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分别讨伐。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mi)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 世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③册封首领:西北各族首领 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④和亲通婚: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外交: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①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鼓

(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8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0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2.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3.(2010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15题)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4.政府按人口分田的制度最早出现在 A. 汉朝 B. 三国 C.北魏 D.唐朝 5.(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6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6.(2010年11月南昌一中、十中联考1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7.(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

高考历史高效备考学案之五中国古代思想史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分考点一百家争鸣 1、春秋:BC771~BC476 战国:BC475~BC221 2、历史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到民间。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人的伦理、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哲学之先河。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和儒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分考点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 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1)思想核心 A、仁:“爱人”.实现手段: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仁者人也,亲之为大;义者宜也,贤者为大。 B、礼:克己复礼。 礼: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的落后性。 C、实现手段:正名。即按照周礼把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仁礼关系:都是方法,仁强调自律,礼强调外部约束。 (2)政治思想: A、德治:以德治民,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是进步思想)。 B、礼治:以礼治国的同时主张逐步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