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摘要:基因打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细胞基因组中的某一基因进行定点操作的生物技术。综述了基因打靶的筛选系统,影响基因打靶效率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解决方法,总结了基因打靶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基因打靶是指外源DNA与受体细胞染色体 DNA上的同源序列之间发生重组,并整合在预定位点,改变细胞遗传特性的方法。它产生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最初应用于酵母细胞,80年代中期应用于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此后,科学家将此技术与胚胎干细胞操作技术相结合,使其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在生物学、医学和畜牧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基因打靶的原理和技术路线虽不复杂,但是,由于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内外源DNA与靶细胞DNA 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机率非常低,所以要把发生定点整合的细胞从大量随机整合的细胞中筛选出来将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工作,所以,筛选和富集中靶细胞就成为基因打靶技术中的关键一环。

基因打靶筛选系统

选择标记基因定点突变的筛选

以犹它大学Capecchi教授的实验为例,介绍选择标记基因定点突变的筛选方法。首先,在HPrt 序列的第8外显子处插入一个新霉素抗性基因(neo r)作为选择标记,然后用电击转移法将打靶载体导人ES细胞中,通过G418和6-TG(6- thioguanine,6-巯基鸟嘌呤)两种药物的双筛选,得到了既抗G418又抗6-TG的细胞克隆。从理论上推测,这些细胞克隆都应是对靶细胞Hprt基因进行了定点突变的克隆,因为如果外源基因没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靶细胞(Neo--/Hprt+)在G418和6- TG的任何一种选择培养基中都将全部死亡;如果打靶载体只是随机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则该 Neo+/Hprt+细胞在6-TG选择液中将全部死亡。

所以,只有通过同源重组,使Hprt位点发生了定点突变的克隆(Neo+/Hprt-)才能在两种选择培养基都存在的情况下存活。

正向选择法(positive lection)

正向选择法只适用于在靶细胞中能正常表达的基因。其原理是,构建一个特殊的载体,此载体所携带的正向选择标记基因本身没有自己的表达调控因子而只能利用靶位点上相应的表达调控元件来启动表达,从而发挥选择标记的作用。根据所用的表达调控元件的不同,此法又可分为无启动子筛选法和无Poly(A)筛选法。

无启动子筛选法(promoterless selection)将无启动子的Neo r基因插入靶载体中,当该载体转化细胞后,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靶载体未整合入细胞基因组而随传代消失;(2)随机整合,整合位点旁侧序列无启动子,Neo r基因不表达;(3)随机整合,整合位点附近存在其它基因的启动子,启动 Neo r基因表达;(4)同源重组,Neo r基因借助靶序列中自然存在的启动子活跃表达;因此,G418抗性细胞应具有后两种整合事件。根据它们所产生的 DNA酶切图谱的不同可用Southern印迹法予以区别。Neo r基因可以以两种方式插入载体目的基因片段中,或者以一致的阅读框插入目的基因片段,或者在Neo r基因翻译起始位点5’上游引入翻译终止码。前者将在靶基因启动子的启动下,表达Neo r基因的融合蛋白,使转化细胞具有G418抗性,后者则通过核糖体重启动或翻译起始表达独立的 Neo r基因产物,转化细胞将同样获得G418抗性表型。

采用无启动子筛选法,Charron等定点突变了小鼠ES细胞N-myc基因,Schwartzberg 等用此法成功筛选出ES细胞c-abl基因突变克隆。

无Poly(A)筛选法(polyA-Less selection)无Poly(A)的打靶载体设计与无启动于载体相似,所不同的是,在无Poly(A)筛选法中,正向标记基因的表达要依赖于polyA 的存在与否。在前两种情况下,由于缺失polyA信号, Neo r基因的表达在转录水平上受到限制,因此细胞不能有效产生G-418 抗性;后两种情况下,Neo r基因利用polyA信号得到

有效表达,从而使靶细胞具有G-418抗性。然后再用Southern印迹法鉴定出真正发生同源重组的克隆。

Joyner等在鼠ES细胞En-2基因的定点突变中采用无poly(A)筛选法,获得的同源重组与非同源重组比率为1:260。

正负筛选法(positive and negtive selection)

正负筛选法的基本方法是:构建一种特殊的载体,该载体含有一段与靶基因同源的序列,在这段序列的某一外显子中插入Nco r基因作为正选择标记;在同循序列之外的3’末端,或3’,5’两个末端接上单纯疱疹病毒的胸腺嘧啶激酶(HSV-tk)基因的序列作为负筛选标记。经酶切后使其线性化,然后用电脉冲转染法导入细胞中,继续体外培养,并以药物G -418和GANC作双重筛选。如果所导入的重组 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DNA之间发生非同源重组,则外源基因通常是从头至尾均整合入受体细胞基因组中,故其基因组中含有外源的基因(N eo r, HSV-tk),此时的Neo r和HSV-tk基因同时表达,其中Neo r的基因产物使细胞具有G-418抗性,而HSV-tk基因的产物则将GANC磷酸化产生对细胞有毒性的物质,使细胞死亡。若为同源重组,外源目的基因及Neo r基因会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组同源序列的座位上,而位于同源序列外端的 HSV-tk基因则在重组后丢失,因而此时仅有 Neo r表达,受体细胞同时具有G-418及GANC双重抗性而在选择培养基中存活下来。Mansour和 Capecchi采用此方法,已完成ES细胞 Hprt,int- 2,hox1.2,hox1.3等基因的定点突变。

PCR筛选法

PCR法就是选择性地扩增发生同源重组的 DNA片段。先在靶载体中插入NEO基因使其突变,然后合成两个引物,它们分别位于外源靶载体和与靶载体相接处的内源非同源序列上。将G-418 抗性细胞克隆分别进行PCR。发生同源重组时,由于两个引物分别从相对的两个方向同时扩增,结果是DNA片段的拷贝数以指数式增加,得到已知长度的DNA双链片段。与之相反,在随机整合中,由于只有一个引物且为单方向,所以扩增的片段拷贝数呈线性比例,

片段为单链,长度不定。运用PCR 法进行筛选时,必须对每个细胞克隆分别进行扩增,因此较为费时费力,Joyner等用这种方法,对 ES细胞的en-2基因,已成功地进行了定点突变。

影响打靶效率的因素

基因打靶的效率可用相对效率和绝对效率来表示,所谓绝对效率是指发生同源重组的细胞数与处理的细胞数之比;相对效率是指发生同源重组的细胞数与发生随机整合的细胞数之比。影响打靶效率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同源片段来源的影响

同源片段中存在的碱基错配将严重影响同源重组的发生。1987年,Woldlman研究发现,含有19% 错配碱基的同源片段使染色体间、染色体内同源重组的频率相对于完全配对者下降3~15倍,甚至可使染色体外的重组降低1000倍。

同源片段长度的影响

同源序列是决定同源重组效率的关键因素。 Thomas和Capecchi首先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当载体序列的长度从4kb增加到9kb时,基因打靶效率增加10倍;其他研究者也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同源序列长度对同源重组效率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较长的同源序列有利于 DNA分子间的同源识别和杂合DNA链的形成;也有人认为,突变基因两侧较长的序列可以经受住细胞内源核酸酶的降解,在到达细胞核后仍保留足够长的同源序列来完成同源重组。

外源DNA导A方法的影响

目前为止,打靶载体导入细胞的方法通常有:显微注射法、DEAE介导法、电脉冲法、磷酸钙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法和病毒载体法。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如脂质体转染法和病毒载体法对细胞的损伤小,电脉冲法步骤简单,人为因素少等。但是,从效率上讲,显微注射

法的同源重组绝对效率最高,可达 10-3。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验选择不同的转染方法。

靶基因位点的影响

研究证明,生物基因组中的不同区域由于其结构组成和功能状态的不同,会导致在这些位点进行基因打靶时的打靶效率出现很大差异。 Doetschman等和Thomas等在ES细胞Hpr t 基因的定点突变中,以基因序列的不同部分作为目的突变区,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同源重组发生的分子机理推测,一方面,有些结构可能不利于 DNA双键的解开,不易被一些特异的重组酶识别,所以,会导致该区域的同源重组效率降低,而有些结构对同源重组的发生却极为有利;另一方面,转录活性高的区域有利于DNA链的配对识别过程,可能会有利于同源重组的发生。所以,在选择靶位点时,事先对靶位点及靶位点及其邻近区域做仔细正确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提高基因打靶效率的方法

尽量采用与靶细胞相同品系的基因片段作为同源片段,以避免因不同品系动物基因组中存在的遗传异质性(或部分碱基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

通过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和优化培养条件来提高打靶效率。Templeton等人最近发现,用不含标记基因的方法来筛选同源重组克隆,可大大提高同源重组的效率。他们认为ES细胞在非选择培养基中的集落形成率为3%,因此绝大多数的同源重组不能长成克隆。考虑到正负筛选时细胞是在选择培养基中生长,其集落形成能力更低,所以真正的同源重组效率应比原来估算的要高,估计应为10-3。该小组根据这种想法,设计了相应的实验,结果表明 ES 细胞的同源重组效率可达到十分之一。

在同源重组附近引入双链断裂可提高同源重组效率。实验表明,染色体外重组反应中,若在一个 DNA分子的同源序列附近引入双链断裂,可以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约10倍。这种方法要求特异性地在靶基因或其附近造成双链断裂,目前难度很大。

设计RNA/DNA寡核苷酸进行定位打靶以提高基因打靶的效率。1994年,Kmiec小组发现,在 Ustilago maydis细胞中,RNA能促进单链DNA与双链DNA分子之间的同源配对,当双链DNA与单链DNA形成结合分子时,若双键DNA的一条链含有RNA时,同源配对的效率将大为提高。 Kmiec等人还通过实验证明了其方案的可行性。

基因打靶的应用

基因功能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首先,基因打靶通过定点改造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有可能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从定点突变的干细胞获得突变基因型个体,为在生物体整体水平了解基因的胚胎发育和生理功能提供了可能。

分了免疫方面

可用基因打靶观察某一基因对免疫细胞发生发展的影响。例如,Manjunath等(1993)用基因打靶技术破坏了CD43基因,结果提高了T淋巴细胞的粘附性,为进一步观察和探讨一些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在病理模型方面

自Garrod发现Alkaptonuria遗传病以来,研究者们发现,许多遗传病都是由于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用基因打靶技术对小鼠或其它哺乳类动物中此类单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就可以为人类该基因缺陷或突变所致的遗传病建立精确的动物模型,为了解这些遗传病的病理生理生化特性及寻找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手段,目前为止,已得到Lesch-Nyhan Syndrome,C ystic fibrosis和Gaucheris等多种病理模型。

在基因治疗方面

据统计,到1998年为止,正在进行的临床基因治疗方案有278项。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可能导致一些与预想目的相悖的结果,如使正常基因失活或激活

原癌基因等,所以,要想利用基因打靶技术用于疾病治疗,造福人类,还需要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

转基因动植物和生物反应器方面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体外重组的结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使外源基因与动植物本身的基因整合在一起,实现体内表达,从而培养出转基因动植物的技术。其特点是可以使动植物增加某一功能或某一产物,但是,由于转基因在动植物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是随机性的,所以,它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应用基因打靶技术将会把外源基因准确地插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定点改造原有基因的功能,使转基因动植物和生物反应器的研制更为精确。

展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因打靶技术已经在生物学、医学和畜牧学等学科领域里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探讨:(1)从深层次上研究同源重组发生的分子机制;(2)在已知机制的基础上,多角度尝试提高同源重组发生率的方法;(3)利用现有的ES细胞技术和基因打靶技术,进一步对基因功能及表达调控模式进行精确分析;(4)探索在体细胞中进行基因打靶的各种条件,建立相应的打靶系统,并应用它进行基因打靶治疗研究。

基因工程应用实例及基因工程前景展望

基因工程应用实例及基因工程前景展望 高一(6) 陈韬 1、什么是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 术)? 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原理? 基因重组:通过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从而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DNA 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 3、应用? (1)农牧业、食品工业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但可以培养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特殊用途的动、植物。

(2)环境保护 基因工程做成的DNA 探针能够十分灵敏地检测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污染。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的指示生物能十分灵敏地反映环境污染的情况,却不易因环境污染而大量死亡,甚至还可以吸收和转化污染物。 (3)医药卫生 1.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 ⑴基因工程胰岛素 ⑵基因工程干扰素 ⑶其它基因工程药物 2.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SCID 的基因工程治疗 1. 转基因鱼 2. 转基因牛 3.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甜椒 4.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 5.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马铃薯 6.不会引起过敏的转基因大豆 7.超级动物 8.特殊动物 9.抗虫棉

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

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 2011级初等教育理科代林宏 [摘要]基因技术作为21世纪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操纵、改变DNA上基因的容易来改变生物属性和特点,包括胰岛素生物工程、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等。基因科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基因技术;成就;发展历程; 基因技术是指通过操纵、改变(增加或减少)DNA上基因的容易来改变生物属性和特点,以达到有利于人类目的的生物科学技术。如把胰岛素基因置入大肠杆菌产生人类稀缺的胰岛素生物工程;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等。这一系列的技术由基因到伟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后来的一系列生物高科技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19世纪60-80年代间确定了细胞中的两种核算,脱氧核糖核算及核糖核酸;染色质,染色体等物质,对细胞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 1909年,丹麦的约翰逊把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随后美国人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表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基因论》。证明了基因是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 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证明了遗传基因就在DNA上。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里,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并在科学期刊《自然》上面发表了论文,这位之后的基因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美国的肯恩伯格从大肠杆菌里分离出了一种催化核苷酸形成DNA 的酶-DNA聚合酶,作为DNA体外复制技术的起始。随后提出了中心法则、操纵子学说,并成功的破译了遗传密码,使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所有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都来自一种细菌,其DNA中被插入了人类可产生胰岛素的基因,细菌便可自行复制胰岛素。基因工程技术使得许多植物具有了抗病虫害和抗除草剂的能力;在美国,大约有一半的豆和四分之一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的。 运用胚胎遗传病筛查技术可使患儿的父母生一个和患儿骨髓匹配的孩子,然后再通过骨髓移植来治愈患儿。[1] 基因工程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至少有两个有力的证明。一是转基因动植物,二是克隆技术。转基因动植物由于植入了新的基因,使得动植物具有了原先没有的全新性状,如抗虫西红柿,生长迅速的鲫鱼,转基因烟草等。1997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子杂交 2.Southernblotting 3.Northernblotting 4.Westernblotting 5.dotblotting 6.DNA芯片技术 7.PCR 8.功能性克隆 9.转基因技术 二、填空题 1.Sou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Nor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Westernblotting用于研究。 2.PCR的基本反应步骤包括、和三步。 3.在PCR反应体系中,除了DNA模板外,还需加入、、和。 4.Sange法测序的基本步骤包括、、和。 5.目前克隆致病相关基因的主要策略有、、。 6.血友病第Ⅷ因子基因的首次克隆成功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而DMD致病基因的克隆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 三、选择题 A型题 1.经电泳分离后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2.不经电泳分离直接将样品点在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3.经电泳分离后将蛋白质转移到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4.经电泳后将DNA转移至NC膜上的技术是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Eastern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5.PCR的特点不包括 A.时间短,只需数小时B.扩增产物量大 C.只需微量模板D.用途非常广泛 E.底物必须标记 6.用于PCR的DNA聚合酶必须 A.耐热B.耐高压C.耐酸D.耐碱E.耐低温7.PCR反应过程中,模板DNA变性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5?CC.75?CD.65?CE.55?C 8.PCR反应过程中,退火温度一般是 A.72?CB.85?CC.75?CD.65?CE.55?C 9.PCR反应过程中,引物延伸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2?CC.72?CD.62?CE.55?C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其最新进展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最新进展 摘要:自从诺贝尔奖得主桑格于1977年发明了第一代DN测序技术以来,DNA测序技术已经作为重要的实验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物学研究当中。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DNA测序技术日臻成熟,并且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也已经诞生。本文主要就每一代测序技术原理和特点及其最新进展做简要介绍。 关键词:DNA测序技术;第三代DNA测序技术;最新进展 The Development and New Progress of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 Abstract: Since Nobel Prize Winner Sanger have founde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DNA Sequence technology in 1977,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odern biological researches a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al. Over decades of year’s development, DNA sequence technology mature gradually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characterized by single-molecule sequencing have also emerged. The mechanisms and features of each generation of sequencing technology and their latest progress will be discussed here. Key Words: DNA Sequence technology ; third 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latest development 1.引言 DNA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自从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1],人类就开始了对DNA序列的探索,在世界各地掀起了DNA测序技术的热潮。1977年Maxam和Gilbert报道了通过化学降解测定DNA序列的方法[2]。同一时期,Sanger发明了双脱氧链终止法[3]。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荧光自动测序技术将DNA测序带入自动化测序的时代。这些技术统称为第一代DNA测序技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则使得DNA测序进入了高通量、低成本的时代。目前,基于单分子读取技术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已经出现,该技术测定DNA序列更快,并有望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推进相关领域生物学研究。本文主要介绍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及不同发展阶段各种主要测序技术的特点,并针对目前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及目前国际DNA测序最新进展做简要综述。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图文稿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知识链接及考试地位 本知识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内容相联系,考试过程中常设计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工具等基础知识,多以个别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回顾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重组?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明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最基本的工具。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新知探究

传统育种的方法一般只能在生物中进行,很难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生物身上。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地改变生物,培育出。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 水平的设计施工,基因的剪刀是指,简称限制酶。其作用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序列。基因的针线是 指。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和等。质粒存在于许多以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分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和。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对象各是什么?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布、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结果如何? 四、作为基因的运载体,需具备哪些条件? 五、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位置和结果如何? 六、基因工程的优点是什么? 七、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比较

基因工程的发展与前景

基因工程的发展与前景 摘要: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本文将从基因工程的概况、发展、应用与前景进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基因工程;发展;前景 1 基因工程的概况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生医奖颁给发现DNA 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 2 基因工程的发展 1860至1870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44年,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通过实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1969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1980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小鼠。 1983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 1988年,K.Mullis发明了PCR技术。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4年,中科院曾邦哲提出转基因禽类金蛋计划和“输卵管生物反应器

基因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基因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基因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研究背景: 迄今为止,基因工程还没有用于人体,但已在从细菌到家畜的几乎所有非人生命物体上做了实验,并取得了成功。事实上,所有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都来自一种细菌,其DNA中被插入人类可产生胰岛素的基因,细菌便可自行复制胰岛素。基因工程技术使得许多植物具有了抗病虫害和抗除草剂的能力;在美国,大约有一半的大豆和四分之一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的。目前,是否该在农业中采用转基因动植物已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支持者认为,转基因的农产品更容易生长,也含有更多的营养(甚至药物),有助于减缓世界范围内的饥荒和疾病;而反对者则认为,在农产品中引入新的基因会产生副作用,尤其是会破坏环境。 目的意义: 如果将一种生物的 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 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 内容摘要: 如果将一种生物的 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 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这与过去培育生物繁殖后代的传统做法完全不同。这种做法就像技术科学的工程设计,按照人类的需要把这种生物的这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那个“基因”重新“施工”,“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这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组装基因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称为“基因工程”,或者说是“遗传工程”。 基因工程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至少有两个有力的证明。一是转基因动植物,一是克隆技术。转基因动植物由于植入了新的基因,使得动植物具有了原先没有的全新的性状,这引起了一场农业革命。如今,转基因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如抗虫西红柿、生长迅速的鲫鱼等。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首是克隆羊的诞生。这只叫“多利”母绵羊是第一只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哺乳动物,它完全秉承了给予它细胞核的那只母羊的遗传基因。“克隆”一时间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尽管有着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忧虑,但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成果展示:

作物基因组学前沿与应用

作物基因组学前沿与应用 Crop genomics: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摘要:一些重要作物模式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进行高通量重测序的能力为提高对植物驯化历史的理解以及加快作物改良提供机遇。而这些数据以及新一代实验和计算方法正在改变作物比较基因组学。作物改良的未来将集中在个体植物基因组的比较,最好的手段可能在于结合运用新的遗传图谱构建策略与进化分析方法来指导和完善遗传变异的发掘与利用。这里我们回顾这些已然出现的策略与深刻见解。 一些重要作物和模式植物模式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可能有助于实现长期存在的大大加快作物改良的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要求(fig.1)。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就已实现了对一个植物基因组分子标记的开发,但是最近几十年较易检测的分子标记数目存在分辨率较低的限制,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实验遗传学方法或者比较遗传学方法解决。仅仅几年前,高密度的遗传图谱需要对几千个标记进行费时费力地检测。实验群体通常会受限于两个亲本间的简单杂交;更详尽的研究设计可能提供对农学上重要突变遗传分布的评定,但相关种质中突变频率受到标记技术和用于区分多亲本分布的分析方法所限制。对群体间分子标记频率的分析,从而鉴定重要功能突变的比对方法已经提出,但是由于群体间预期的等位基因较高变异频率的存在,使得发掘研究的大量位点间重要功能突变显得相当的困难。 目前,已经报道了一些作物的模式基因组,并且在那些具有较大基因组的作物中引用取得进展。此外,已经报道了其他一些模式植物系统的模式基因组,包括拟南芥和短柄草。比较基因组学——传统上被认为是相关物种间同线性(基因顺序)的分析和序列的比对,目前由于报道的模式基因组数目的急速增加,源于高通量重测序的序列多样性的估计,大量缺失插入以及拷贝数变异(CNVs)基因组分布的鉴别,以及新一代实验和比较方法的出现而被重新定义。从遗传图谱的构建到进化分析,作物改良的未来将主要围绕着个体植物基因组间的比较。如果我们要继续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最低程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变化的气候,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基因组数据对作物改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这篇综述里,首先指出作物比较基因组学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植物基因组的复杂结构以及在一些作物品种中发现的高水平核苷酸和结构的多样性。然后讨论了解驯化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作物的起源和种群分布影响着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全基因组核苷酸多样性的方式。我们对农艺性状遗传学的理解由于基因组数据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密度的遗传标记正在被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s),也可以应用到基因组选择中。对农艺性状的了解同样因为新一代的多亲本遗传图谱构建群体而得到提高。正如我们所讨论的那样,更高通量的重测序技术和标记基因型分析将会使新的作物改良方法成为可能,比如对有害突变的鉴别与选择性剔除。 植物基因组学的挑战 应用在植物中的基因组学研究工具通常会开发和测试其在哺乳动物或者其他模式生物中数据,比如果蝇和小鼠,但是植物基因组的规模和动态性增加或者加剧在其他模式生物中面临的挑战。相对于哺乳动物来说,植物倾向于拥有大量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1.举例说出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点) 2.了解基因工程的进展。3.了解基因工程在农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难点)

一、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阅读教材P17~P20)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 1.抗虫和抗病转基因植物 2. (1)抗逆基因:调节细胞渗透压的基因使作物抗盐碱、抗干旱;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使作物耐寒;抗除草剂基因使作物抗除草剂。 (2)成果:烟草、大豆、番茄、玉米等。 3.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植物基因工程成果表现 “三抗一优良”,三抗是指“抗虫”“抗病”和“抗逆”,一优良是指转入的优良基因表达的性状表现优良。 二、动物基因工程的前景(阅读教材P20~P21)

三、基因工程药物(阅读教材P21~P23) 1.药物来源:转基因的“工程菌”。 2.成果:重组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四、基因治疗(阅读教材P23~P24) 1.概念: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成果:将腺苷酸脱氨酶基因转入患者淋巴细胞中,治疗复合型免疫缺陷症。 3.方法 (1)体外基因治疗:先从病人体内获得某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在体外完成基因转移,再筛选成功转移的细胞扩增培养,最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 (2)体内基因治疗:直接向人体组织细胞中转移基因的治病方法。 连一连 判一判

(1)转基因抗虫棉的Bt毒蛋白基因能抗病毒、细菌、真菌。(×) (2)“转基因植物”是指植物体细胞中出现了新基因的植物。(×) 分析:转基因植物是指细胞中被转入了外源基因的植物,并非出现新基因。 (3)(2018·宿迁高二检测)基因工程中,要培育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选用的受体细胞都是受精卵。(×) (4)利用工程菌可生产人的胰岛素等某些激素。(√) (5)(2018·绵阳高二期末)直接在患者组织细胞中,进行改造致病基因的方法为体内基因治疗。(×) (6)基因治疗又叫基因诊断。(×) 三种转基因生物的生产过程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 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论文编写指南 一、栏目设置与文体风格 本刊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Articles)和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资源(Resources)、数据分析(Analysis)、技术主题(Technology feature)和评述与展望(Reviews and Progress)等栏目,还可能设置刊登有关科学新闻、科技简讯、专利、短评和书评等方面的栏目。本刊在栏目设置和文体格式上参照国际著名周刊《自然》及《自然生物技术》的刊发形式。以下就研究论文(Articles)、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评述与展望(Reviews and Progress)和研究资源(Resources)的文体格式做出说明,其它类型的详细的文体格式及其定义请向编辑部索取或从本刊网站下载。 1研究论文(An Article) 报道相对比较完整、全面的原始研究工作,其结论代表着一个重要问题的认识上有了实质性进展,并且具有及时而深远的影响。论文篇幅要求在8个印刷页面以上,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2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简洁报道有重要结果的原始研究工作,其重要性意味着本研究结果使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有兴趣。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3评述与展望(Review and Progress) 对某一研究领域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权威的、公平的、学术上的回顾、鉴定和评述。论文篇幅要求在8个印刷页面以上,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4研究资源(A Resource) 对现有数据(如由各种阵列技术或者高通量研究平台所提供的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数据包)进行新分析,或描述由比较分析技术得出引起广大读者注意的重要新结论而获得的新数据。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二、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题目与标题 论文题目要紧扣主题。务求简明、新颖,有足够的信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不用副标题,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或英文单词。中英文题目应对应一致,顶格书写。避免在题目中使用不常用的缩写词。 2作者与单位 署名应限于参加本工作并能解答论文中有关问题者,必须注明通讯作者及其电子邮箱。中国作者英文名用汉语拼音,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不用连字号隔开;外国作者按其习惯书写,名用缩写,字母间加缩略点。作者下面一行书写作者的工作单位、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工作单位的英文翻译应按照所在单位官方公布的为准。

基因工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题目:基因工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专业:13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号:132701105 姓名:盛英奇 日期:2015/7/1

【摘要】从20世纪7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4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生物学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前景;现状 一、墓因工程的原理及研究内容 基因工程是人们在揭示生命之谜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早在3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世界上生物尽管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但都是细胞(如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等微生物)或者是由细胞构成的(如现存的200多万种多细胞动植物)。人们还发现,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遗传保证了生物种类的延续不断,变异则赋予生物种的进化,保证生物种类对环境的适应。而生物的所有特性及遗传变异都是由生物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这种遗传物质就是被科学家称之为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的大分子物质,一般位于生物的细胞核内。DNA是由许多核昔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把DNA比喻成长链条,核昔酸就是组成这链条的一个个环节。生物细胞核内的DNA分子是由两条成对的多核昔酸长链互相缠人类开始学会干预生物的变异,即通过杂交、筛选等方式改变生物物种的某些特性,使之有利于人类,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育种,家禽家畜优良品系的培育等,它是通过动植物父、母本交配繁殖时,生殖细胞内DNA上相应性状基因互相间可能出现的交换来实现的,这种交换的概率是人们不能控制的,所以选种的过程较为缓慢,需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且亲缘关系相差较远的生物种之间很难杂交。而本世纪}o年代初诞生的基因工程,则是按照人类的需要,从某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即所需基因)的DNA片段,运用重组DNA技术,对这些DNA片段进行体外操作,把不同来源的基因按照设计的蓝图,重新构成新的基因组(即重组体),再将重组DNA分子插入到原先没有这类DNA 片段的受体细胞(亦称宿主细胞)的DNA上,并使其不仅能“安家落户”,而且能“传种接代”,即能准确地把该外源基因的遗传特性在新的细胞(宿主细胞)里增殖和表达出来。就像一台机器上的零部件拆下来安装到另一台机器上。在生物体中,这种生命零件就是基因。因为用的是工程技术的方法原理,故称基因工程,亦叫遗传工程。用这种方法所形成的杂种DNA分子与神话中的那种狮首、羊身、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借助于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和早期胚胎细胞的逆转录病毒感染等手段人们已可将单一的功能基因或基因簇引入高等动物染色体DNA上实现了种系内和种系间细胞的基因转移并由此构建成各种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技术在人体中的应用目前仍局限于体细胞的基因治疗方面具有遗传特征修饰的转基因人研究因受到伦理学和法学的束缚而未能跨出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在技术上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事实上多莉绵羊克隆的成功表明人们不仅可以将任何基因转入包括人体在内的任何动物细胞中进行表达而且还能使转基因动物像重组微生物那样无性繁殖。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基因治疗实际应用安全隐患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有科学家吧基因组图谱看成是指路图或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也有科学家把基因谱比作字典但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去阐释破译人类自身基因密码以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其应用前景都是极其美好的。人类10万个基因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染色体位置被破译后破译人类和动植物的基因密码为攻克疾病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将成为医学和生物制药产业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泉。最新基因工程技术一反义技术根据目前研究的内容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是指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用人工合成或生物体合

成的特定互补RNA或DNA片段或其化学修饰产物抑制或封闭基因表达的技术。反义技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原核生物中天然存在的反义RNA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为基础的。在真核生物中一直尚未找到天然存在的反义RNA调控系统但检测出了许多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小分子RNA推测其中一部分可能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起着类似于反义RNA的作用。反义技术的操作和突变不同能在不破坏目的基因的前提下调控基 因的表达因此它既是阐明基因功能的一种新手段又拓宽了 通过基因工程改良动、植物品质和治疗疾病的途径。反义技术的建立扩展了机体抵御外来微生物的经典免疫学概念 这就是用反义RNA通过核酸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外源病毒等的侵袭。如用反义RNA已成功地抑制了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综合症病毒等对所培养的组织细 胞的侵袭。针对植物病毒的反义RNA可使植株产生保护和抗害作用。在癌症及遗传病治疗方面反义技术也同样展现了令人鼓舞的前景。如将携带反义RNA的骨髓白血病MYC基因及编码大肠杆菌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质粒通 过原生质体融合并引入到前骨髓白血病细胞系获得高水平 表达反义MYC RNA的细胞系其MYC蛋白质比对照组下降70。结果还表明反义RNA不仅能在转录水平而且还能在翻译水平抑制癌基因的表达。反义RNA对细胞内原癌基因的阻抑不仅使细胞增殖力下降还启动了单细胞分化进而使癌变得以缓

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贾海鹰 张徐祥 孙石磊 赵大勇 程树培*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3) E-mail(jhy194@https://www.doczj.com/doc/d513344620.html,) 摘 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的主流技术平台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健康风险检测与评价等方面地应用,并阐明了环境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环境基因组学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环境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检测、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环境健康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环境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健康风险评价 环境污染 环境健康 1.引言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顺利完成。HGP成功地绘制出了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转录图谱4张图谱。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至此,HGP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时代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后基因组)时代[1-2],因此也就有了“人类后基因组计划”。HGP正朝着生物信息科学、计算机生物技术、数据处理、知识产权及社会伦理学研究等多方面发展,对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疗卫生、食品制药、人文科学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是在人类基因组基础上发展的功能基因组内容之一,由基因组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而成,是一个近期发展起来的新型边缘学科,是基因组学技术和成果在环境污染保护与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在其发展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研究的各个研究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环境基因组学的概念与定义 至今,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基因组学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的概念与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密切相关。自从1999年Nuwaysir等[3]首次提出毒理基因组学概念至今,在短短的八年的时间里这一概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目前人们普遍采纳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机构给出的定义[3]:毒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外来化学物对基因活性和基因产物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的科学;另一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3],认为毒物基因组学是一门与遗传学、基因组水平上RNA表达(转录组学) 、细胞和组织范围的蛋白表达(蛋白质组学)、代谢谱(代谢组学) 、生物信息学和常规毒理学结合,以阐明化学物作用模式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潜在意义的科学。1998年4月4日,美国国会顾问环境卫生科学委员会正式投资专项基金进行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其目的是专门研究与环境相关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寻找对化学损伤易感的基因,鉴定对环境发生反应基因中有重要功能的多态性,并确定它们在环境暴露引起疾病的危险度方面的差异;在疾病流行病学中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遗传分析技术,优化研究设计,建立样品资源库,把公用的多态性应用于社会、法律和伦理学[4-7]。2001年,Miller 提出环境基因组(Environmental Genomics)是在人类基因组(HG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 - 1 -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

学号 1234567 基因工程课程论文 ( 2013 届本科) 题目: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 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班级:生物科学 091 班 作者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 2013 年 3 月 16 日 二○一三年三月

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 摘要:生物学已是现代最重要学科之一,而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与进步,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技术现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诸多领域。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前景 引言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本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一般来说,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它是用人为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基因工程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首先,外源核酸分子在不同的寄主生物中进行繁殖,能够跨越天然物种屏障,把来自任何一种生物的基因放置到新的生物中,而这种生物可以与原来生物毫无亲缘关系,这种能力是基因工程的第一个重要特征。第二个特征是,一种确定的DNA小片段在新的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这样实现很少量DNA样品"拷贝"出大量的DNA,而且是大量没有污染任何其它DNA序列的、绝对纯净的DNA分子群体。科学家将改变人类生殖细胞-DNA 的技术称为“基因系治疗”,通常所说的“基因工程”则是针对改变动植物生殖细胞的。无论称谓如何,改变个体生殖细胞的DNA都将可能使其后代发生同样的改变。 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基因工程发展简述 人类与动物的许多病害都是由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菌引起的。在一段时间,细菌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成千上万的生命被其感染吞噬。虽然青霉素以及磺胺类等搞菌药物的出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但是,好景不长,青霉素使用不到期10年,即在世界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发现了严重的细菌抗药性,并且这种抗药性还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一种细菌的抗药性可以传给另一种细菌。

基因组学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应用 ————094班 2090611412 王国东摘要: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之际,高质量的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工作的完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基因组的新纪元已经到来。 关键词:DNA双螺旋、人类基因组、新纪元 前言:现在广泛公布的人类以及一系列其他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为我们描绘出了最基础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医学信息。这些仍然很难破译的密码包含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的全部遗传指令信息,而这一信息又是揭开生物系统复杂性所必需的。阐明基因组的结构以及确定大量编码元素的功能可以建立基因组学与生物学的联系,从而加速我们对所有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概念和技术用来发展一种全面的、易于理解的人类基因组的编码目录明确基因编码的产物如何共同作用行使细胞和组织功能理解基因组如何改变和承担新功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基因组学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应用。 1.人类基因组的可遗传变异的详细理解 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寻找表型的不同(性状)与DNA序列的变异之间的关联。人类遗传学的最大进步是把性状和单个基因联系起来。但是大部分的表型,包括普通疾病和对药物的不同反应,都是由更加复杂的原因所致,包括多种遗传因素(基因及其产物)以及非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揭示这一复杂体系不仅需要对人类基因组可遗传的变异进行全面描述,还需要开发出一系列用这些信息了解遗传疾病基础的分析方法。 早在几年前,人们已经急于开始建立一套人类基因常见差异的细目,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小的缺失和插入,以及其他结构上的不同。已经发现了许多SNPs,而且大部分结果已经公开(https://www.doczj.com/doc/d513344620.html,/SNP)。2002年,一个公共协作项目--国际HapMap计划(https://www.doczj.com/doc/d513344620.html, /Pages/Research/ HapMap)启动,它的目的是建立人类基因组的不均衡联接模式和单体型,用来鉴定携带大量这些模式的遗传变异信息的SNPs,从而使更广泛的遗传关联性的研究成为可能。这些研究要想成功,就需要用这种新的人类单体型框架来进行更充分的实验以及发展更多的计算方法。对人和其他模式生物遗传变异的全面了解可以推动基因型和生物功能相关性的研究。对特定变异的研究以及研究这些变异对特定蛋白的功能和途径的影响,将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正常或病理状态下的生理过程提供重要新思路。把基因变异的信息结合到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能力的提高,将为基因水平上的人类疾病的研究开启新的纪元。 2基因组学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应用 2.1把基于基因组的知识转化为人类健康的福祉 人类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学其他最近及预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有助于我们了解遗传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角色,精确确定非遗传因素,并迅速将新发现用于疾病的预防、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