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从起源来看,银行业与证券业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国际贸易和共同的组织基础

?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

?分离-融合-再分离-再融合

1.早期的自然分离阶段

2.20世纪初期的融合阶段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的分离阶段

4.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现代融合阶段

第一阶段典型代表: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特点:这种分离并不是依靠法律规定的,而是一种由历史自发形成的自然状态

第二阶段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的贷款和股权投资,参与竞争企业债权、股票发行的主承销权,并从银行的信贷和股权参与部门中划出证券推销部门来专门从事证券业务

第三阶段经济危机中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是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1933年,美国《格拉斯-斯第格尔法》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的各国对本国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现代融合阶段

?背景: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浪潮风起云涌,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金融市场的全球联系日益增强,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在内外压力的推动下,纷纷对本国

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破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之间

的分离界限,出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趋势。

?这一时期的金融改革:

?美国:1991年,美国财政部提出《金融体制现代化:使银行更安全,更具竞争力的建议》——允许银行与证券公司合并,允许银行成为工商控股的子公司,

允许银行跨州经营,以消除美国银行业在地理、业务、所有权方面的所有障碍,使其成为类似欧洲模式的全能银行。

?英国:1986年《金融大改革方案》——允许本国和外国银行,投资基金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银行或投资基金甚至外国公司可以百分之百地购买交易所会员的股份。

?日本:1981年《新银行法》和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也规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

?欧洲大陆:法国于1988年进行改革,许多大银行拥有自己的证券公司。

这一时期西方各国金融改革的基本特征:

1、业务更趋“自由化”和“国际化”

2、银行业与证券业的高级融合阶段

3、发达生产力的金融体制具体表现为:高度社会化、电子化、大型化及业务综合化

美国限制银行跨业经营相关金融法规之演变历程:

?1933 《格拉斯-斯第格尔法》禁止银行与证券公司形成关系企业。

?1956 《银行持股公司法》规范多头控股的银行持股公司。限制银行持股公司从事非银行业务。

?1970 《银行持股公司法修正案》规范单一或多头银行持股公司。限制银行持股公司从事保险业务。

?1970-86 《Y条例修正案》美联储允许银行持股公司拥有投资顾问公司及证券经纪子公司。

1987-89 《美联储行政命令》美联储允许银行持股公司依据G-S法第20条设立“第20条子公司”

(Section 20 Subsidiary),从事一定的证券业务,且证券业务收

入比重由原先的5%提升到10%

?1996-97 《Y条例修正案及美联储行政命令》美联储提高“第20条子公司”

证券业务收入比重限制

?至 25%。 1999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组建金融持股公司。允许美国银行、证券及保险公司形成关系企业。

以日本为代表的异业子公司模式

?1998年《金融体制改革法》允许日本银行可以异业子公司的形式从事全能化金融业务,并对该模式作了详细的法律规定:

?1、日本的异业子公司模式既不同于美国式的银行持股公司制,也有别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是一项独特的银行跨业准入模式。母行须建立子公司并控制子公司50%以上的股本方可参与其它业务。

?2、新设异业子公司的业务活动范围须受一定限制。例如银行的证券子公司在设立之初不得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3、建立“防火墙”制度,例如要求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或证券公司与其银行子行在进行交易时贯彻“无关联”原则。

?4、商业银行可从事资产抵押类的证券交易及私募发行业务。

?5、扩大解释对“证券”的法律定义,以涵盖股票、公司债券、商业票据等诸多领域,适应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求。

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

?德国的全能银行最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可以涉足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外汇、期货、衍生性金融产品业务,还包括保险、项目融资、投资咨询、证券经纪、基金管理、抵押、租赁等金融业务。德国也因此成为混业经营体制的典范。19世纪时新统一的德国对证券转让征收转让税,为了逃避税负,股票所有人大多将股票存托于银行,由银行代其进行交易,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银证融合传统。

我国两业经营的现状

对我国现阶段分业管理的思考

?分业管理是否是证券与银行的唯一选择。

判断一种金融管理体制的好与坏,关键是要看其能否促进金融业有序高效地运转。在市场经济中特别要把怎样通过分业管理促进银行与证券的规模经营、公平竞争、减少风险、提高效益,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不能把它仅仅当作行业进入的壁垒。

?证券业与银行业局部分离抑或整体分离。

两业协调发展、逐步融合的措施

?首先以完善的立法、司法和金融行政监管作保证,这是关键之关键。

?确立中央银行在金融管理上的地位,并对证券业进行适时调节。

?对于证券业的地位与作用给予客观评价。

?逐步放宽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业务的限制。

?逐步推行贷款证券化,活化贷款银行资产。

?利用银行储蓄微机的投入和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证券交易结算,通过包销、承销、分销证券、股票,拓展银行业务辐射面,促使其向证券业的渗入。

?两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国企股份制改革,实现我国直接融资机构和间接融资机构长期并存、共同发展、适当分开、逐步融合的长期目标,不仅存在客观可能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混业经营条件下不同的监管模式

?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

20世纪90年代,英国混业经营步伐加快。1997年,英国政府整合了原有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成立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对金融业行使统一的监管权。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服务局的职能,使其成为“超级监管者"。

?美国的“功能监管”模式

1999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取消了对混业经营的禁令。

但是,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拒绝了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选择了“功能监管”方法,即对于拥有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由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和州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其相应的业务或功能进行监管,包括制定各自的监管规章、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行使各自的裁决权等;同时,由美联储担任“牵头监管者”(leadregulator),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总体监管。

一般情况下,美联储只负责对控股公司层面的监管,必要时才能对其银行、证券或保险子公司进行有限监管,不过,如果各功能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的有限制监管失效时,可以优先行使自己的裁决权。

?

一、银证分合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离或融合是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纵观世界各国,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经营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两业始终融合的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两业分离模式,并且在经历了融合、分离的过程之后,现又有走向融合的趋势。本世纪30年代以前,证券市场体系处于初创阶段,银行业被证券市场的超

额利润所吸引,涉足证券业务;同时,证券业为了网罗资金,也涉足银行业务。这一时期的

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实行的是混业经营。1929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导致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在随后的4年中,又有近万家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全面

崩溃。美国国会银行调查委员会将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混合

经营。该委员会认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混合经营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银行一方面让自己的证券公司包销经营不良企业发行的证券,另一方面要求该企业将通过发行证券筹集起来的款项用于偿还银行以前发放的不良贷款,结果是通过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保护银行和银行存款人的利益;二是银行对证券市场的过度介入,会形成证券市场的“泡沫”。一旦证券市场崩盘,将大量资产投资于证券市场的银行必然会随之发生巨额的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支付系统危机的“多米诺骨牌”连续不断倒下。为了消除银行业和证券业混合经营给银行体系造成的不稳定,减少金融系统的风险,1933年9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在大萧条的凄风苦雨中的诞生,标志着银行业和证券业

分业经营的模式正式确立。此后,不少市场经济国家都借鉴美国的做法实行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实行银证分离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英国、瑞典。这些国家的证券业务活动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投资银行型证券业务和商业银行型证券业务。前者指所有证券代理发行、证券包售、证券分售、证券经纪业务;后者指政府公债、国库券、一部分地方政府公债以及一定限额内的股票和债券的买卖。这些

国家的投资银行业务不同程度地限制和禁止商业银行进入 (有些国家,如英国,这种分工更多的是业务惯例) 。银证分离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使

得银行倒闭率大幅度下降。发展到七八十年代,金融界掀起了经济自由化的狂潮,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风起云涌,又使得法律用来隔离和保护银行业务的规定常常被规避,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变得模糊,属于银行独有的业务已寥寥无几;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大量渗入商业银行业务,导致商业银行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所获收益日益减少;商业银行为了增强与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也想方设法避开不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法规限制,从事

更多的证券业务;投资银行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也进入了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例如:在美国,从1980年开始,商业银行利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

非完全分离进行票据贴现经纪业务和保险业务;同时证券公司也通过建立非银行的银行而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在日本,《1981年新银行法》和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可以经营公债,同时,允许证券公司从事大额可转让存单的交易,允许其设立中期债券

基金,并用这些基金开设现金管理账户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获准向顾客发放以公债为担保、不限用途的贷款,这样证券公司就具有了部分银行职能。在英国1986年10月27

日,伦敦股票交易所允许本国和外国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银行或保险公司甚至外国公司100 %地购买交易所会员的股票,此次改革被称为金融“大冲击”。从银行业和证券业融分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两业合分的具体选择取决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发展到目前阶段,许多国家的司法机构、金融管理机构对有关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的法律条款的解释日益宽松,新修订的银行法规或证券法规都不同程度地对原先严格分离的制度有所放松,理论界、管理层、金融业者要求放松监管、融合经营的呼声日益高涨,银行业和证券业有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的银证分合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融合和分离各有道理,各有利弊,很难说孰优孰劣,必须根据客观实际进行选择。在我国,对银证的分合问题也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

(一) 从银证分合的时代背景来看,美国的分业管理是在30年代大危机后加强政府干预

的背景下出台的;日本采取这种形式则是由美国占领当局制定的,其顺利实施的背景是日本一直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银证融合是在七八十年代经济自由主义重新头,经济学家指责“政府干预失灵”的背景下,政府对各个产业放松管制的同时,对金融业放松管制的内容的一部分。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强调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应采取分业经营。实行分业经营,有利于政府分门别类地制定法规、政策。

(二) 从制度进入和退出的成本来看,选择分业经营模式,进入和退出都比较容易,且成本

较低;而选择融合经营,进入和退出的成本都比较高。我国目前还处在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时期,选择分业经营的模式比较适宜。主要原因在于:在进入时,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金融“大一统”管理模式转向分业管理模式,银行业和证券业各行其道,容易为政府部门和广大金融机构所理解和接受;在缺乏市场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如若从“大一统”模式直接转向两业融合的模式,可能会出现金融业的无序竞争。我国前几年的混业经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金融压制和经济泡沫并存。而在退出时,从分业经营模式转向两业融合模式相对而言又比较容易,只要允许银行业、证券业相互进入对方的领域,阻力就会小得多。如果从两业融合模式转向分业经营模式,则需要银行业、证券业进行清理整顿,各自退出对方的业务领域,必然会遭到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联合反对。

(三) 从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来看,银证分合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密切相关。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成熟度有限,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自律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内幕交易、大户操纵、违规操作等问题,监管部门监管能力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速度,因此,便于管理的银证分离模式,不失为现阶段的一种好的选择。但是我

们也要看到,分业管理模式限制了竞争,其金融效率不如银证融合方式,这也是世界各国

金融一体化过程中为适应竞争需要而由分业经营逐渐转向两业融合经营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国在采用分业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意在同一业种内鼓励竞争。另外,还要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提倡更公平的竞争,政府“把竞争的场地铺平”允许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即以两业融合模式取代分业经营模式。当然,两业融合经营需要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秩序的高度完善,这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现阶段,应强调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二、我国银证合作发展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

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未来推进我国的银证合作可以从以

下方面展开:

(一)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1995年以后我国出台的有关金融法律中强烈贯彻着金融分业经营的思路。1995年

出台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

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1998年出台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

“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这些条款已成为严重制

约我国当前推进银证合作的法律因素,应当予以修订。在修订相关法规政策时,既要坚

持分业原则控制风险,又要考虑到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为未来银证合作留下足

够的法律政策空间。例如,在对现行的《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进行修改时,可在

一定程度上放开银证双方进入对方业务的限制,减少银证合作的政策性风险,逐步允许

银行经营风险较小的证券业务(如承销、财务顾问、资本运作等),允许证券公司经营商

业银行的一部分中间业务(如担保、签证、项目融资等)。

(二)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循环渠道

在设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风险防火墙的前提下,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循环渠

道。我国证券公司和银行目前可以利用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增资扩股,股票质押贷款,发

行金融债券,特种信用贷款融资,票据融资,证券回购,以客户的证券作抵押的信用交易,参加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市融资等,这些渠道大部分与银行发生直接交易关系,因此,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的关键是要打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通道,银行信贷资金应当成为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性互动的重要媒质。而且,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是1∶1,而我国目前是1∶4,我国银行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的空间还很大。

当然,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循环渠道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主体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是必须绝对禁止的,否则它会使资本市场的风险没有约束地传导到商业银行体系中来,这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灾难性的。二是在银行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方面,监管部门要实行“疏堵结合”的管理方针,要在理论上对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不同的资金循环管道加以定性,允许进入的资金宜疏,禁止进入的资金必须堵。

(三)借鉴国外经验,开发“现金管理账户”业务

现金管理账户(简称CMA)是指可以实现证券交易、存取款、结算、支票转账等多种功能的单一账户。CMA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美林公司,美林公司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网络将以前互相独立的四种服务项目———支票账户、存款账户、信用卡和证券账户融合在一起,使顾客可以把款项在这四种账户之间随意调拨。当时美林证券凭借新型的CMA理财账户,在5年内开发了53. 3万个资产管理客户,使其成功应对美国浮动佣金制度和银行业务渗透的挑战,从而被全球范围内银行和券商竞相效仿。

现金管理账户实际上是一种银行存款和开放式基金相结合的金融产品。现金管理账户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账户中的资金通过VISA卡或支票购物,方便地进行广泛的投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现金管理账户每周自动地将投资者闲置的现金存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即利用支票账户和信用卡账户上的闲置资金投资于高流动性、高安全性、收益相对较高的货币市场基金。账户中的资金规模是不固定的,客户会随时按照自己的意

愿来提取资金或进行消费,这符合活期存款和开放式基金“进退自由”的特点。而账户管理人的投资方式,则吸取了基金直接投资的形式而非银行的间接投资方式。现金管理账户是典型的金融混业产品,具有三大功能:银行类功能包括零售购物、现金支取、账户核对、签发支票以及申请贷款等;证券投资类功能则使客户可用账户现金余额赚取货币市场投资收益,并与券商受托理财相结合;保险类功能提供了客户账户保险。CMA将储蓄、投资、理财功能集于一身,主要面向拥有银行活期存款的中小机构和个人客户。CMA账户实际上也是银行储蓄功能的替代品,通过巧妙的产品设计,在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券商的专业理财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现金管理账户”业务。

(四)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简称ABS)是当今银证合作创新领域一个颇具生命力的金融新产品。作为当今主要融资手段之一,资产证券化在国际金融领域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美国是最早进行资产证券化、也是资产证券化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于1998

年超过国债市场,成为第一大债券市场。目前,美国有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和3/4

以上的汽车消费贷款是靠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来提供的。纵观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贷款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合作,一是银行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协助建立资产组合,同时进一步对客户的整个财务结构及融资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以提高经营业绩,并协助完成证券的设计、现金流重组、操作流程的安排以及证券的发行与上市等事宜。二是证券公司为资产买卖双方担任中介。证券公司可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发掘潜在客户,从中撮合,达成交易;同时做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承销和上市服务。

(五)建立银证合作的技术平台

要成功地推进银证合作,必须消除金融技术上的障碍,建立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

技术平台。虽然我国的金融技术及其信息化建设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由于体制及非体制性壁垒,这种发展迅速的金融技术目前仍处在相互封闭甚至恶意割裂的状态,严重影

响了金融运行的效率。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才能为银证进一步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加强银证合作,有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对

于银行来说,随着存贷利率的不断下降及存贷利差逐步缩小,银行存贷业务利润减少,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与次同时,企业资金来源中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增大,间接融资

的比重逐渐缩小,在企业和个人的资金使用结构中,证券投资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加大。金融市场这种结构性变化,将迫使商业银行开拓其他服务领域,以稳定客户和创造利润。对券商而言,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部分券商认识到只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维持生

存或保持优势,有必要寻求银行的支持与合作。同时,我国证券投资队伍不断壮大或

成熟,在客观上要求券商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也促使券商积极去寻求和银行之间的

合作。此外,随着外资银行和国外证券公司的进入,我国的金融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

压力。外资金融机构在其本国内是混业经营的,只要跨国金融公司在中国同时开办银

行和证券公司,其资金就可以由母公司在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自由划拨,中国的金融

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将无法与之竞争,对此,壮大我国的金融业的竞争实力,迎接未

来的挑战。

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史(1990年代)

内容目录 1995-1998 年美国银行股超额收益明显 (4) 1980-1990 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兼并收购潮 (5) 危机处理阶段(1980-1994 年) (5) 提升竞争力阶段(1994-2000 年) (8) 1990 年代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11) 1990 年代美国银行业进入高盈利稳定发展阶段 (13)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进入稳定发展新阶段 (13) 资产质量大幅改善 (15) 综合化经营能力增强 (15) 资产稳步扩张 (16) 净息差收窄,但高于危机前水平 (17) 总结 (18)

图表目录 图1:1995-1998 年中旬美国银行业超额收益明显 (4) 图2:美国标普500 银行指数PB 值由1.2x 提升至3.5x (4) 图3:1995-1998 年中旬美国个股银行股价大幅上涨 (5) 图4:1980-1990 年代初期美国大量银行倒闭和救援 (6) 图5:1980-1994 年美国倒闭和救援银行总资产规模 (6) 图6:1980 年代美国银行业不良率持续在高位 (6) 图7:1970-1980 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涨 (7) 图8:1994-2000 年美国银行业并购数量 (9) 图9:美国所有受FDIC 担保的银行业机构数量 (10) 图10:不同类型银行总资产分布情况 (11) 图11:1992 年开始美国经济稳定高增长 (12) 图12:1992 年开始美国呈现“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态势 (12) 图13:1990 年代美国新房销售持续增长 (13) 图14:1990 年代美国住房市场指数呈上升态势 (13) 图15:1990 年代住宅抵押贷款ABS 快速增长 (13) 图16:1990 年代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额变动 (13) 图17:1993 年开始美国银行业净利润稳定增长 (14) 图18:1990 年代中后期美国银行盈利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 (14) 图19:美国银行业不良率自1992 年3 季度持续快速下行 (15) 图20:1990 年代美国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上行 (15) 图21:1994-2000 年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营收比重持续提升 (16) 图22:1994-2000 年美国银行业资产进入稳定扩张期 (16) 图23:不动产抵押贷款占比提升 (17) 图24:1990 年代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收窄 (17) 图25:1994-2000 年美国银行业处于加息环境中 (18) 图26:1990 年代存款占负债总额比重下降 (18) 表1:1980-1994 年美国倒闭和救援银行资产分布情况 (7) 表2:1980-1994 年美国各州关闭或接受了FDIC 援助的美国商业银行数量 (8) 表3:1980-1994 年破产和救援银行总资产超过100 亿美元的银行名单 (8) 表4:1992 年世界十大银行 (9) 表5:1995-2000 年美国银行业并购典型事件 (10) 表6:2000 年世界十大银行(按资本总额排名) (11) 表7:杜邦分析 (14) 表8:估值表 (20)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国银行业概况 1、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1万亿,位列全球第二。2012年至2016年GDP的年均复合名义增长率达8.64%,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国内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 行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42%和14.35%。下表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和外币的贷款和存款数据: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主要融资来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7.29%,负债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37.21%。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把握有利的市场机遇,取得持续较快发展,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12月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和负债总额的18.72%和18.99%。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5-11-17 21:13:15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年11月13日·广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次伟大创新性设计,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此时,召开本次峰会应当说恰逢其时,充分体现出金融业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的实际行动和有益探索。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一贯重视行业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研究,下面,我主要结合协会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和行业基础数据,对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享。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截止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 我国经济还处在稳定增长区间,我国银行业众多经营指标R0A、ROE、不良贷款率及税前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仍领先于国际大型银行,例如,R0A高于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社前100家银行平均值0.04个百分点,ROE高出3.73个百分点。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根据由巴曙松首席经济学家领衔,我们联合普华永道实施的《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连续第6年跟踪采访国内银行家群体,最新访谈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工商银行成立的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社会的投融资体制是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纵向分配社会资金。就金融体系而言,基本上是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确立改革开放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这种局面与当时财政为主、银行为辅,一家银行包揽天下的投融资体制产生了矛盾,原有的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979年10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

提出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着名论断,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帷幕。 为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先后恢复设立。同时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统一有序的中央银行制度尚未建立,金融领域出现了群龙无首、无序竞争的局面。当时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双重职能,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设后,仍从事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两项业务。人们曾形象地比喻,人民银行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金融管理方面不能处于超脱的地位。各家专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加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纷纷抢占活动地盘,争相发放贷款,导致信贷投放出现失控局面,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二)工商银行成立前后的紧张筹备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趋势研究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历史沿革 我国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手工操作、单机操作和联机操作三个阶段,下面根据每种支付结算体系的特点做具体的介绍。 (一)手工操作阶段。从1984 年到1993 年这段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是手工操作体系,实施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而建立的,形成了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使工业领域的银行职能,农业银行行使农业领域的银行职能,中国银行行使国际业务领域的银行职能,建设银行行使建设领域的银行职能,进而形成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国银行是国际结算的政策性银行,四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几乎没有交集,不存在业务竞争。手工操作阶段的银行支付结算包括同城、异地和国际结算,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同城的结算需要结算人将保存好的纸质票据提交至票据交换所,交换所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审核票据后,进行手工结算;异地结算需要结算人通过邮政部门将纸质票据寄到目的地,通过运输传输支付凭证;国际结算由中国银行独家办理。这个时期的网络完全不发达,因此,其结算方式只能依靠手工方式,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只能通过纸质票据进行支付结算,由于大多数银行网点只办理居民储蓄业务,而办理结算的网点很少,结算方式单一、十分不便捷。 (二)单机操作阶段。从1994 年起,互联网开始兴起,在银行业也得到了初步而普遍的运用,相比手工操作阶段,支付结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互联网的兴起,这个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4 年以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商业化,使得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我国正式在1994年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个阶段的支付结算方式在同城、异地和国际三个方面的操作也有所改变。在同城结算方面,省级以上的城市能够实现跨省的票据交换,在很多发达地区都得到了普及,手工操作由自动清分机代替,并打破了行政区划,大大简便了票据支付结算的手续,加快了票据支付结算速度。在异地结算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各地方的银行之间逐渐实现了联网操作,央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方式不再是邮路传输,而是以电子传送的方式进行支付操作,通讯线路的设立使异地间的联行结算得以实行,个人账户的通兑和对公账户的通存也得以实现。单机操作阶段一直持续到了1999 年,之后又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三)联机联网操作阶段。21 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各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1)

新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各项贷款年均增长%,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

银行业动态跟踪: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信贷控制仍为主要标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2011 年1 月末M1、M2 增速分别回落至13.6、17.2分别较2010 年年末下降7.6 和 2.5 个百分点。这显示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企业活期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措施的作用下1 月人民币新增贷款 1.04 万亿低于市场预期的1.2 万亿这表明了央 行信贷控制有所成效。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息差提升可期。2011 年新增信贷增速将较为平稳银行业贷款平均余额的良好增长仍是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在2011 年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的预期下我们认为银行的净息差将在加息周 期中受益具体的提升幅度将根据通胀的发展以及加息的频率、方式等因素而定。2011 年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定预计行业资产质量将保持整体稳定的态势。行业监管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价格型调控工具对银行业中性偏利好存款准备金率 和动态差别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构成利空。预计 3 月份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将保持平稳后续政策持续大幅收缩的 空间预计有限。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估值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市场普遍预期2011 年上半年通胀压力较大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将压制行业估值修复进程随着银监会相关监管 政策的进一步明确预期未来年报、季报披露行情或将成为股价较好表现的时间窗口。银行业未来估值修复可期具备了中

长期的投资价值维持行业的“增持”评级。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在全国率先实现刷银行卡“打的” 2011 年05 月27 日13:28 来源:大连电视台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据大连电台报道,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与大连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今天正式启动打车刷银行卡便民工程,今后凡持有各家银行“银联卡”的市民,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可刷卡付费,不用再付现金了。因而,大连也成为全国首个“刷卡打的”城市。请听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连出租汽车公司“蓝灯的士”在全国率先实行计价器收费,此举闻名中外。如今,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打车市民越来越多,乘车交现金已不适应现代“打的”需求。为了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在大连“打的”,大连出租汽车公司便与银行联手实行刷卡打车。记者看到,安装在蓝灯的士上的消费终端机与计价器连接,不但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发行的普通“银联卡”,还能识别“芯片银行卡”和“手机信用卡”,也就是说乘客既可刷卡、插卡付费,也可以挥卡“闪付”。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钱景秀告诉记者,这种刷卡方式时间很短,特别是挥卡闪付和挥机闪付它的交易时间从原来的接近 1 分钟的时间能够缩短到0.2 秒。目前,大连市共有1200 辆蓝灯的士,大连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正分批对车辆进行银行卡受理改造,今年内使公司的“蓝灯的士”陆续加装消费终端,受理银行卡支付业务。公司党委书记许建红表示,公司现与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民营银行准入放松、人民币 国际化等一系列重要变革,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未来银行业将进入发展新常态,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优胜劣汰的关键转型时期。展望未来,商业银行需要顺应未 来十大发展趋势,抓紧时间窗口,尽快建设自身专业化能力。 1 银行业的获利水平将进入新常态预计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ROE)将下降到GDP 增速的2.0~2.5倍左右。基于未来五年平均GDP增速6.5%的预估,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平均约在13%~16%之间。同时,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距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下被放大,银行的业绩显著分化,梯队优秀银行的资本回报率能够达到GDP增速的近3倍,而末端梯队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仅能达到GDP平均增速,即6%~7%之间,甚至低于其资本成本。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与竞争加剧,预计未来十年将陆续出现由存款保险机构接管、重组问题银行的案例,以及二三线城市农商行、城商行被兼并收购的案例。2 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在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以及聚焦单一行业的专业金融机构并存。通常专注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更容易建立专业化优势,在竞争中胜出;在估值上,专业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日益重要。为了支持国家产业整合、重构、提升的经济改革大战略,涵盖保险、证劵、银行、资产管理的金融混业经营将成为趋势。一些大型混业金融集团已经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呈现出领先的态势。而为了有效整合金融监管,监管治理制度也可能改革为准单一的监管体系;金融控股公司将是金融行业有可能的公司治理架构。3 银行业被迫走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 在净息差收窄,人力成本、合规成本高涨的压力下,银行业将被迫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银行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应重点专注四大领域:,经营模式的设计、细化与执行落地,主要涉及营销组合与风险管理;第二,大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决策利用;第三,跨国、跨领域专业人才的网罗、培养与使用;第四,掌握沿着价值链创造增加值的过程与定价能力。4 轻资本成为高盈利银行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随着资本市场、大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化,盈利能力在梯队的金融机构几乎都采取轻资产、高资本周转的财务运作模式。善用资本市场间接融资机会成为银行的财务部门、投资银行等业务部门的重要技能,未来很有可能由投资银行或资产管理领域的专家出任几大银行的行长。5 产投融结合的业务加速发展在资本市场复苏,全国产业整合、升级与重构的大浪潮下,产投融结合的信贷与股权融资、财务咨询、资产管理将成为商业银行在公司金融领域成长快、获利的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全面回暖,企业对于债券承销,中小板、新三板上市财务顾问等业务需求显著增加,推动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加速增长。 资本市场、产投融类业务的兴起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组织治理、人力资源能力,以及金融监管提出了重大挑战,初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重大的寻租与损失事件。 对结算与交易业务要求大幅提高卓越的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绑定、维护企业客户关系的关键。直通式事务处理(STP),跨机构、跨企业、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发展分析

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放松管制、金融市场高度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既受到空前的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放松银行业管制是一个既促进银行业竞争又为银行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放松管制举措主要有:1.《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对存款机构资产与负债业务放松管制,放弃对不同类型存款机构的差别待遇,标志着美国银行业的管理目标从以往的注重安全性和稳健性,转向注重竞争性和公平性。2.《1994年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与跨州设立分行效率法案》,废除了银行跨州扩张的壁垒,允许银行控股公司收购任何一个州的银行,使商业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业务和设立分支行。3.《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在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经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从立法上为商业银行扩展金融服务范围、实现综合化经营提供了保证。 其次,金融市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空前的挑战。1985年到2005年期间,美国股市市值相当于与GDP的比率由54%猛增到146%;债务证券余额相当于GDP的比率由102%提高到183%。!"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长足发展。美国金融业的深刻变革,使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资产业务方面,由于企业的融资来源日益广泛,银行贷款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在非金融企业负债中的比例由22%下降到14%;在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吸收个人家户存款的能力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存款性资产在美国个人金融资产持有中的比例由34%下降到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发展分析 王志军 内容提要:美国商业银行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困难时期后,从90年代初至今持续保持良好的盈利性,是历史上盈利性最好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美国银行业的变革进入高潮再逐步稳定的时期。本文以此为背景,考察美国商业银行整体及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十几年来的盈利性发展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改革与开放不断深化进程中的中国各类商业银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性美国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志军,金融学博士,南开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作者根据美联储FlowofFundsAccountsoftheUnitedStates:AnnualFlowsandOutstandings,1985 ̄1994,1995 ̄2005的数据计算而得。另,本文所采用的数据除另有标注外,均来自“ProfitsandBalanceSheetDevelopmentsatU.S.CommercialBanks”,FederalReserveBulletin,variousissues. #"数据来源同!"。 23 国际金融研究2007.4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中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此期间内颇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在数量上,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运作上,我国商业银行正进行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理念的转化,银行的运作机制也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我国银行机构的现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四五家,中型商业银行有十余家,小型商业银行有上百家。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从2011年“十二五”开始,中国对金融体制进行大力改革。2014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来自息差收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 而今年,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更为复杂,竞争压力不减,监管不断强化。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步伐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面对改革的迫切形势,银行业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战略选择。不少银行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推动单一服务模式向差别化综合服务模式转变 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变,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也逐步加快。银行业继续推进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新一轮结构改革悄然启动。去年,五大行的架构改革已经启动,精简机构数量,强化利润中心建设、实现扁平化管理、优化流程,体现了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经营。(例子:有报道称,银行理财、信用卡和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有望以银行子公司的形式独立运营。今年年初,交行交银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分中心在香港挂牌。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的具体做法是将交银集团在港子公司交银国际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直接挂牌为总行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意味着该分中心具备香港持牌法人资格,极大提高了自主性。) 同时在今年对于互联网战略的部署上,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形成网络金融时代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很多银行今年重要的战略抉择之一。此外,不少银行还计划今年健全大数据应用。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美国基金业发展史

美国基金业的发展史 发布者: 杨洋(yangyang2.zh) 发布时间:2009-04-02 访问次数: 1、开始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国民收入急剧增长,国内外投资活动异常活跃,同时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投资信托制度便引入美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一些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投资信托类似的投资工具。1889年成立恶毒纽约股票信托、1893年成立的波士顿个人财产信托以及1904年成立的铁路和电灯证券公司。而诸如此类各种投资信托所代表的美国人的投资比例是微小 的,在美国家庭金融资产价值中所占的比 重远不到1%。 2、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和大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地位战争摧毁了欧洲大部分工业基础,并为美国工业奇迹般地扩展进入这一新市场提供了契机。在20年代,美国人的收入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而且更有富余的部分用于投资。对基金业同样重要的是,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向国人出售自由债券,且其中一些面额小到50美元,这使得2000万美国人学会了投资。20年代的牛市吸引很多的美国人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但投资信托的优越性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者。 信托投资的具体组织类型随信托类型而变化。20年代投资信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最流行的是类似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投资信托,或我们目前所称的封闭式基金。1921年4月,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投资基金组织美国国际证券信托,该基金的运作与此前的英国基金基本雷同,亦为封闭式基金,即基金发行在外的受益凭证数量固定不变,投资人只能在市场上进行受益凭证的交易,其价格由供求关系调节。从1924年开始至1929年的5年中,建立了56个封闭式投资信托。在大危机发生时,89个公开发售封闭式投资信托向公众披露其所持有的资产价值总额约为30亿美元。 另一类20年代首次出现的主要的投资公司类型是开放式基金。有时也被称为波士顿型投资信托。虽然在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 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 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 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 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 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 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

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2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首家推出A TM服务,打破了国内存取款必须到银行的传统做法。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该卡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中国信用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实施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 1997年10月30日,由人民银行组织和发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邮政储汇局共同参与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共同参与的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7月,首家具有中介性质的个人征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00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制度。 2000年6月29日,CFCA正式运行。 2002年1月10日,首批银联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推出。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2年6月25日,银联公司正式成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会员。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 中国银行业协会(China Banking Association,CBA) 2016年7月8日 (后附百家银行名单)

2016年7月8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首次发布了2016年中国前100家银行排名榜单。 报告显示,2016年一季度末,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布局进一步优化,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5%。 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同比增加4318亿元;不良贷款率1.67%,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2015年,商业银行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其中,托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05%,理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05%。投行(咨询顾问)业务、托管业务、理财业务平均收入占比分别为16.36%、11.57%、24.15%,三者收入合计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同比上升5.06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居民和企业部门资金管理和金融交易的需求快速增长,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中间业务机会,加之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存在向轻型银行转型的内在要求,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传统中间业务仍占据中间业务的主导地位。 2016年,受多重因素影响,银行业负债业务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但考虑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逐步强化,银行业负债业务发展仍面临一定机遇。 此外,报告还显示,2016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6万亿,除居民短期贷款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仅1470亿元,其他诸如居民中长期贷款、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都大幅增加,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第一季度新增2.07万亿,较2015年同期增长5900亿。报告预测,2016年实际新增信贷可能会达到15万亿左右,出现超预期增长。 主要报告点如下: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行业外部环境更趋严峻 2015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国际金融市场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美国经济稳步复苏,并开启加息周期;欧洲经济弱势复苏,但基础不牢;日本经济再现技术性衰退,增长式微;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放缓,部分经济体出现负增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使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GDP增长6.9%。2016年,全球经济仍将继续深度调整,并继续呈现不均衡复苏态势。

2017-2018年中国银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分析报告

1业绩综述:净利润增速环比回升,盈利能力下滑速度减缓 (4) 1.1不良拨备压力减小,净息差下滑收窄,行业净利润增速环比回升 (4) 1.1.1大行拉动整体净利润增速回升,城商行净利润增速有所回落 (4) 1.1.2归因分析:不良拨备压力减小、净息差下滑负面影响收窄带来净利润增速回升 (6) 1.2净利润增速回升但仍不足以提高ROE (10) 1.2.1ROE、ROA继续回落 (10) 1.2.2杜邦分析:净息差下滑是盈利能力下滑主因 (13) 2资产负债结构:受监管影响,贷款占比回升,同业负债占比压缩 (13) 2.1资产:贷款占比回升,新增贷款多投向基建行业 (13) 2.2负债:受监管影响同业负债占比压缩,中小行结构调整承压 (15) 3资产质量:资产质量向好,部分行业不良贷款压力犹存 (17) 3.1不良生成率降低,资产质量好转 (18) 3.2部分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犹存,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率持续回落19 4投资建议 (20) 5风险提示 (21)

图1: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的驱动因子贡献对比 (7) 图2:上市银行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速的驱动因子贡献对比 (7) 图3:上市银行合计生息资产余额同比:细分项目(时点数据) (8) 图4:上市银行合计手续费收入同比及细分项目 (9) 图5:17年3月-6月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及同比增速变化(万亿元) (9) 图6:2017H1上市银行合计本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本期实际新增不良贷款回升10 图7:16家上市银行合计ROE回落(移动平均消除季节性) (11) 图8:16家上市银行合计ROA回落(移动平均消除季节性) (11) 图9:上市银行合计贷款结构变动 (15) 图10:上市银行合计对公贷款结构变动 (15) 图11:四家银行合计的重要行业不良贷款情况 (20) 表1:上市银行2017上半年净利润情况 (6) 表2:上市银行合计2017H1盈利能力情况 (12) 表3:上市银行合计2017H1盈利能力情况(与FY16对比) (13) 表4:2017H1上市银行资产结构及变动情况 (14) 表5:2017H1上市银行负债结构及变动情况 (17) 表6: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数据 (18) 表7: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指标 (19) 表8:四家银行合计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区域分布情况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