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的新模式与新观念

全球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的新模式与新观念

全球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的新模式与新观念
全球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的新模式与新观念

全球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的新模式与新观念

[发布日期:2008-03-10] [作者:] [来源:]

翁文艳、高鸿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201204)

摘要:国际领导协会是世界上第一个领导学专业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历届年会涉及的主题包括全球领导力、跨国组织中的领导、跨文化领导、变革领导、女性领导、合作领导、愿景型领导,基于价值的领导,系统化领导、自我领导、社区领导、团队领导力、领导伦理、领导力评价、领导力发展、不同情境下的领导力、多学科视角下的领导力、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领导力与政治的关系等。这些领域和观点基本反映了现代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国际领导协会会议内容和研究成果对我国领导学学科建设和领导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国际领导力新模式新观念

国际领导协会(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ssociation,ILA)成立于1999年,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领导研究所发起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领导学专业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办公地点在马里兰大学领导研究所。该协会的宗旨是为所有领导学的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提供全球性联系沟通的平台,通过年会、论坛等形式让所有人分享领导学的最新观点、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传播跨学科研究与发展的新知识与体会,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组织与个人对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协会每年11月召开一次年会,会员包括世界各国的高校领导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主管、以及相关咨询公司主管等。截至2007年初,协会会员已经有1400多人,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协会网址为:

https://www.doczj.com/doc/d512475500.html,/。

历届年会涉及的主题包括跨国组织中的领导、变革领导、女性领导、跨文化领导、领导研究中的实证方法、合作领导、领导培训中的过程模拟、领导实践者与研究者的伦理问题,全球领导力与跨国企业,领导力评价,领导力教学,不同国家和地区视角中的领导力,社区领导,团队领导力,基于价值的领导,系统化领导、高等教育中的变革领导力,职场中的领导力,多学科视角,媒体对领导力的影响,领导力模式和领导力的评估技术,愿景型领导,自我领导,伦理领导,领导力的现实影响,领导力和可持续发展,领导力和文化变革,领导力与政治的关系,全球化与多文化视角中的领导等。这些领域和观点基本反映了现代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

自200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第七次年会起开始有中国大陆学者参会并在会上发言。

国际领导协会第七、第八次年会的会议形式主要有主题发言(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和分会场发言。分会场形式多样,主要有:专家小组发言(Panel presentation);工作坊(Workshop);圆桌讨论(Roundtable);论文陈述(Paper presentation);与作者见面讨论(talk with the authors),学习实验室(Learning Lab),案例研究(case study),海报展示(Poster Session),售书(Book sale)等形式。以上形式都是在会议论文征集时由参会者自选。其中国内会议较少运用的形式有:(1)工作坊:这是一种运用互动方式在领导研究

的实践应用方面总结个人经验、发表个人看法的形式,以观众参与的活动为主,一般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必须是观众参与(不包括问答时间)。(2)圆桌讨论:一般10人左右,先是一位发言人用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陈述自己在领导研究实践与理论方面的观点,然后再引导参与者就该主题进行讨论,获得参与者对自己观点的反馈。(3)学习实验室:这是一种激发和鼓励集体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形式。一般先介绍最新研究与实践中关注的某个热点问题,然后鼓励参与者积极分享各自观点,是一种通过相互启发来相互学习的形式。上述形式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多个别化的讨论交流与体验的机会,为加深不同国家领导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之间的沟通理解提供了机会。

两次国际领导协会年会围绕领导学研究领域共划分了5个分支领域,这些领域的划分对我国领导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企业领导(Business Leadership):主要研究企业领导者面临的问题、最新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尤其关注在全球企业环境中跨国企业的领导问题。

(2)公共领导(Public service leadership):主要研究如何促进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及公共服务部门其他人员的领导力发展及其相关问题,并鼓励在公共服务部门运用领导原则进行决策和政策制定。

(3)应用领导(Applied Leadership):主要研究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中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并总结出一些实践中有效的新理念、新方法。

(4)领导学研究(Leadership Scholarship):主要为来自所有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学生和实践人员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通过互动更深入地了解领导理论与实践,同时分享各学科在领导领域的研究、实践成果。

(5)领导教育(Leadership Education):主要是在学校系统、大学和社区致力于领导能力发展的领导教育者之间促进其观点、培训项目和课程方面的交流与分享。

一、国际领导协会第七次年会述要

2005年国际领导协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七次年会的会议主题是“全球领导力的新模式”(Emergent Models of Global Leadership)。参会人员来自管理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学科领域,涉及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领导力的反思、跨文化领导、领导心理、女性领导、大学领导教育、非赢利组织的领导、伦理的领导等等。

会议围绕主题,提出了一些领导力的新模式,主要有四种。

1.合作领导力(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合作领导研究所(Institute of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创立者之一Pollyanna Pixton认为合作领导是一种源于实践的理论,经过他们20多年的咨询经验证明是有效的。主要观点是领导者对于一个团队的领导就是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小环境,其主要责任就是保护这个环境的开放性。给团队成员自由宽松的氛围,自主地工作并自主地应对所有工作中的问题,从来不给出任何建议,让员工自己决策,充分发挥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理论的核心是创建开放的环境,即有生产力的、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如何才能创建一个开放的环境呢?该理论认为:(1)首先需要建立相互信任。信任他人也向他人表达你的信任,比如通过承认一些小错误,必要时道歉等。(2)只提供积极的反馈。在变革的环境中,人们都害怕失去自我、自己的个性特征、自己

的知识权威地位等。消极的或者是建设性的批评都会使一些人转而去维持自己的自尊。建立在实践结果、以及诚实可信的基础上的表扬鼓励能够消除人的自卫意识,从而以最大的自信投入组织的创新建设。(3)积极深入地倾听。可以使人自由地提问、分析问题以及进行调查。多提开放式问题,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4)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在财务部门的支持下,多花时间制定可操作性的项目计划。(5)利用影响力代替权力。你是强调控制还是结果?有能力的人都不喜欢接受命令,而喜欢自己做决定并遵守这个承诺。支持型领导会让追随者自己制定工作计划并自己对之负责。通过创建这样一个既激励人心又有所得的环境,能使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你合作一起工作,甚至不需要任何报酬。

2.价值型领导(Leading through shared values)

与魅力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相似,价值型领导也注重人类行为的情感方面与领导的相互作用,而非传统的注重理性方面。这里的价值(values)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真正认为是正确的、好的、重要的东西。

美国马里兰大学Burns 领导研究所教授Kathy Whitmire提出了一种通过分享价值观进行领导的模式。该理论的实质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领导,不过这种价值观是领导者个人真正信仰的人生价值观,要求领导者通过分享自己的价值观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领导班子,形成凝聚力。这种领导模式首先要求领导者个人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找到自己的最重要的人生价值而从中发现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真正内涵。然后通过自己的言行向他人清楚地说明或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根据这个价值观确定一个愿景(vision),同时澄清其他相冲突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聘任那些与自己有共同价值观的领导者或职员,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Kathy Whitmire本人还曾连任六届美国Huston市的市长,她的领导经验证明,这种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的热情和创造力,力量相当强大。

3.整合领导力理论(Connective leadership theory)

社会组织行为学家、美国claremont 大学教授Lipman-Blumen提出了该理论。主要观点是现在的新时代被相依性和差异性两种冲突的力量所左右,一个好的领导者要通过人际关系最优化找到两种冲突力量的共同诉求。这个理论现在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组织变革中。

4.系统领导(Systemic Leadership)

系统领导探究了科技如何哺育了一个合作、整合与网络知识的时代,因此需要一个新的系统领导方法来应对组织变革。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教授凯思琳艾伦(Kathleen Allen)通过分析组织变革的本质,提出了认识和理解在21世纪知识型社会中间进行成功变革所需要的领导力维度的新视角,同时提出了组织领导力进行领导、学习、叙述和影响变革的四种策略。提出了转型不仅与层级有关,而且与关系有关,不仅关系到寻找确定性,而且关系到鼓励强烈的相互影响;不仅关系到了解,而且关系到解决方案;不仅关系到控制,而且关系到创造和革新;不仅关系到独立自主,而且关系到相互联系。它不仅是竞争的,而且是合作的。此外,关于什么是领导力(leadership),会议从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了研讨。比如:如何从全球化、多文化、全方位的视角解读领导力的本质内涵?领导力是否是可测量的?如何测量?是否有一个普遍使用的测量标准?如何找到这个标准?

关于跨文化领导,会议的相关研究包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欧盟为例);

组织中不同种族、宗教、性别、和文化差异的社会身份冲突及领导;跨文化领导的胜任力等。

关于领导心理,本次会议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视角看待有效领导力,领导感知中追随者的偏见(追随者动机、认知能力、价值导向等对变革型领导的影响),领导与追随者的压力应对,品质与支持性环境,领导评价(评价领导的路径及偏见)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于女性领导,会议中涉及的议题包括:美国、津巴布韦、危地马拉、肯尼亚等国女性领导职业生涯成功的案例;男性和女性领导风格差异;21世纪跨文化女性领导新兴模式;女性领导如何绕过“玻璃屋顶”效应上升到较高职位等。大会四位主题发言人之一sheikha lubna AI Qasimi提供了一个女性领导的成功案例。她最初只是一个IT企业的程序员,现在已成为阿联酋经济与计划部部长,是阿联酋第一个获得内阁席位的女性。

关于领导教育,相关议题主要是关于一些大学、研究中心的领导教育项目,探讨如何培养领导力。领导教育的前提是承认领导力是可教育的,而不是天赋。目前发展趋势是关注收集其他国家地区的观点与经验,以增强领导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而不仅仅是只有美国等地的研究。

二、国际领导协会第八次年会述要

2006年国际领导协会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八次年会以“处于十字路口的领导与领导学(Leadership at the Crossroads)”为主题,目的在于促进与会者从各个角度对领导学本身及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反思,从而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与会者充分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会议围绕领导研究与实践的四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

1.领导、领导力(leadership)的本质内涵

传统一般认为,领导是通过影响和控制,使团队、组织产生改变或变革的过程。而与会者普遍认为,强调个人影响、命令与控制的领导理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社会应该倡导创新、合作的领导理念,领导关注应是一种群体的关系与互动。其中,美国学者Mary Uhl-Bien在发言中谈到了一种强调复杂性的领导(complexity leadership)。她认为,运用这种方式的领导人了解最好的创新机制和解决办法不是来源于个人的有限智慧,而是来自整个团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启发和火花。在这里,通过群体互动所得的理念和办法,很难说是归功于哪一个人,而是源自整个团队。所以,运用复杂性领导理念来领导整个组织进行创新的要点是对团队关系的关注。她认为,可以在组织的常规机制之外建立一个创新机制,并创造一定空间让这个促进团队互动的创新机制保持正常运转,从而促进创新观点的不断产生。

2.领导理论(Leadership theory)与领导力培训

领导教育研究者的一个普遍困惑是:在领导力培训项目中需要教给学生哪些领导理论呢?多位与会者认为,几乎没有一项领导力培训项目与任何一个领导理论直接相关。因为,领导是一种源于实践、长于实践的理论(theory of action),在领导力培训中纯粹的理论教学一般都没有什么用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了解掌握各种领导理论。有效的领导力培训还是基于对各种领导理论的深刻理解,然后把已有理论综合运用于领导力培训的实践。领导教育者应该熟知各种领导理论,比如变革领导理论、情境领导理论、服务领导理论等,这样有助于他们在教学中更深入地分析各种实践经验。

3.在实践中如何进行领导教育与培训的基本理念与有效方法

一般来说,领导教育与培训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是:一个并非睿智的教师,如何教导学生成为一位睿智的领导人呢?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睿智的回答,即:“Leadership is not about to have a point of you, is about to know a point from(领导不是关于要你拥有自己的观点,而是关于要你知道如何得到想要的观点)” 。可见,领导教育不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观点,而是要教给他们获得观点的智慧。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复杂性领导中组织创新机制的建立就是获得创新观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1)领导教育与培训的基本理念

与会者总结了目前国际上领导教育与培训的四种基本理念,即:知识为基础(knowledge-based)的教学、技能为基础(skill-based)的教学、胜任力为基础(competency-based)的教学、现实人或使用者为基础

(human-based/user-focused)教学。前三种教学理念都已经在我国干部教育与培训中有所运用。最后一种以现实人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在国际上企业领导培训中运用较多,也为一些国际企业培训咨询师所认同。他们注重把培训对象(如企业领导人),当作现实工作中真实的人来对待,通过讲故事(storytelling)的方式,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他们了解自我(Who you are?),分析自己工作中面临的挑战(What you are doing?What's your challenge?),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帮助他们自主地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总之,在国际领导教育与培训方面,会议表现出对有效实际经验和体验式教学的高度重视,重视教学互动过程中的经验互享,关注学习他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有用经验。但这种教学理念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有待进一步研究。

(2)领导教育与培训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讲故事、教练

在国际上,案例教学已经被公认为一种有效方法,我国也在大力推进案例教学在领导教育与培训中的运用。与会者认为,在国际领导教育与培训中,反面案例(negative cases)在案例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为,从错误、教训中学习的印象往往更为深刻有效。美国政府官员培训中运用反面案例的一般处理技巧是,把多个反面案例进行重新编辑,整理为一个完整的案例,隐去真实人名地名,并在案例后注明“基于真实案例编写”。这样处理后的反面案例,既保留了原有的真实性,又不会直接针对或暴露案例中的真人真事。

讲故事的方式也开始在企业领导培训中流行。与会者认为,讲故事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通过让人们讲出他们心中的困惑与面临的挑战,来激发他们改变自身行为的欲望。

指导(Mentoring)的方式也成为本次会议关注的一个领导教育与培训方法。美国领导力发展服务中心(Leadership Development Services)的主任Lois J. Zachary认为,指导是一种互惠型的学习关系,指导者(Mentor)和被指导者(Mentee)结成了一种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工作中进行合作,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同时在这个合作过程中被指导者的技能、能力、知识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这也是培训者培训项目中的一个内容。

4.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的定义

自从1998年国际领导协会筹备会议以来,会议内容就从不同视角对全球领导力有所涉及,比如跨国组织中的领导(1998),多文化领导、全球领导力与跨国企业、不同国家和地区视角中的领导力(1999),对世界所需要的领导力重新进行

反思、关注领导力的现实意义及其凸显出的跨文化特征(2001),通过对话的全球学习、关注领导力对全球发展、世界和平、全球公众利益的作用地位(2003)等。2004年年会的主题是《促进全世界的领导力--挑战、观点、变革》,会议开始关注全球化与多文化的视角。2005年会议也有不少议题涉及全球领导力。2006年会议第一天的第一个主题发言就是全球领导力,四位专家组成的发言小组围绕全球领导力的定义进行了对话式的发言。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来源于他们各自在领导研究与领导实践中的真实感受。什么是全球领导力?会议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界定,但是提出了一些核心的观点,如:发言人认为,领导是全球性的,全球领导力应该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这种价值观必须是为全世界谋福利的,而不是只为了个人所属的某一个国家或民族;全球领导力不是用权力影响全世界,而是尊重领导的地位权力,为全世界最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全球领导力在领导实践中意味着可以通过技术、教育、环境和社区的改善提高、帮助改变现有政府。总之,“事实上,全球领导力很复杂,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得太简单,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别人,了解其他的组织、民族和国家。”

发言人还提出了全球领导力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性(humanities),全球领导力需要理解并尊重人的多样性(diversity of people);二是语言,全球领导力必须跨越语言的障碍,了解不同语言中不同话语方式(the way we talk)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异和文化差异,从而运用语言准确传达信息,达到相互沟通与理解,避免因此造成的误解。

三、国际领导协会会议内容对我国领导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首先,准确把握中西方领导学研究领域相关范畴内涵及外延的差异,是中西方领导学交流与对话的前提。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领导、领导学、领导教育等概念有着很多可以共通的地方,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异。(1)领导者(leader)。对领导者概念的理解与领导观的变革有着密切联系。尽管中国和西方对领导者定义的方式不同,但传统意义上领导者的概念都是与权力、地位、身份、职务联系在一起。从两次会议内容来看,西方领导学中的领导者概念有泛化的倾向,它包括在社会各个领域甚至家族、社区中承担引领作用的人,领导者更多是一种角色概念。在这种意义上,领导力不但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而且是每个公民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2)领导学(leadership)。从两次及以往年会内容来看,会议组织者对发言所涉及领域分为五类,即应用领导、企业领导、领导教育、公共领导、领导学学术。这种分类大致体现了西方领导及领导学研究的体系,这种领导学体系划分与中国领导学也有所不同。(3)领导教育(leadership education)。国内领导教育培训主要分布在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主要针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和领导岗位的领导者,教育目的是提高他们的领导素质、专业水平和领导能力,教育性质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在国内高校也开设有与领导学相关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但大多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少从提升素质与能力角度进行领导和领导学教育。而国外的leadership education 主要指在高等教育的本科、研究生阶段开设的领导学课程和项目,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未来的或潜在的领导者),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有责任感的公民。(4)领导力开发(leadership development)。主要是针对领导者进行的旨在提高其领导力和领导有效性的培训。它与中文的领导教育是对应的。

其次,敏锐把握领导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是中国领导学与国际领导学

对话与交流的外在驱动力。会议中上述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对我国领导学研究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以下几点启示:(1)从研究方法来看,领导学的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研究是当代领导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领导协会宗旨的核心与实质,就是领导学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与实践,因此每次年会也成为领导学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研究与对话的范例。(2)从方法学角度来看,对领导学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学科边界本身的研究,成为领导学学科独立、实现领导学发展与创新不可逾越的区域。(3)从现实发展看,领导理论、领导实践、领导培训三者之间的相互贯通是领导学发展的内在要求。(4)从领导者培养来看,领导教育与领导者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变革,是国际领导教育与领导培训的潮流。(5)从领导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来看,在深入研究领导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是领导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借鉴国外领导研究成果,推进我国领导学学科建设和领导研究的发展,一是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我国各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领导研究是多学科研究的共同领域,需要从哲学、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与沟通。二是需要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隔,加强我国领导理论研究人员与领导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领导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理论,脱离实践的领导理论是无用的,也无法指导领导人的实践。三是需要打破国界,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学者和领导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西方一些领导前沿理论,都与我国现代领导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谋而合,但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因此,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的领导研究与实践,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对话与沟通,以此促进其持续发展。

企业组织决胜未来的5大关键领导能力

企业组织决胜未来的5大关键领导能力 作者:DDI产品经理,吉姆?考夫曼 最近我与企业领导者的交谈中,听到很多人表示:“曾经帮助我取得成功的方法现在已经不再有效。曾经有效的方法都无法解决目前的问题了,我需要新技能。” 到底有什么新的领导力技能,能够帮助领导者在当下以及未来取得成功呢?我们的《全球领导力展望》向全球近2000位HR专业工作者及一万两千位以上的领导者进行了调查,并有如下发现:

由上图你可以发现,我们找出来了企业的领导者在未来所需要得最重要的技能如下: 1. 推动与管理变革 2. 识别和发展未来人才 3.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 4. 辅导和发展他人

5. 执行组织战略 正如您所看到的,在未来三年,“推动和管理变革”仍将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公司,正在改变他们的业务模式和服务,走向全球,或寻求更具竞争力的方法。 “辅导”对领导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关 键的能力,因为需要依靠员工特别是 优秀人才完成工作。很难想象“执行 组织策略”不再重要的时代,显然这 个能力对企业组织的成功仍然关键。 但过去三年重要性急速飙升的技能就是“识别和发展人才”。未来的领导者需要成为发掘人才的伯乐,持续寻找

优秀的内部和外部人才。而且一旦找到优秀人才,这些人将会获得来自组织体制系统化的栽培,加上其上级领导者的加速发展与辅导。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是另一个新上榜的重要领导力技能。将创新视为关键技能的领导者数量的增长超过任何其他技能。创新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座右铭,因为全球企业积极努力地要从经济大环境的衰退、削减成本的心态中,转变为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 总而言之,领导能力上的优势是公司执行商业战略成败的首要决定因素。如果公司想获得成功,他们必须衡量领导者对这些关键技能的成熟度,而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培养他们以满足业务需求。

2020国开企业战略分析 平时作业一

2020企业战略分析平时作业一 总体路线设计针对的是业务层战略,标定企业的发展方位、奋斗目标,绘就战略蓝图。 正确的答案是“错”。 在确定中心任务时,一种是针对发现的主要矛盾,运用塑造型思维,把瓶颈突破作为中心任务。 正确的答案是“错”。 “想做”、“可做”、“能做”是企业战略定位的交集。 正确的答案是“对”。 公司级战略的主攻方向可以用波士顿矩阵来进行指导,业务级战略的主攻方向可以用麦肯锡三层面理论来指导. 正确的答案是“错”。 环境侧推演由于关注的是宏观层面,对所有企业一样重要. 正确的答案是“错”。 战略定位确定企业发展方位,主题明确企业发展基调,主线明晰企业发展主轴,主攻方向则是锚定企业重点发展领域,而着力点聚焦着手之处。 正确的答案是“对”。 企业的内部不协调矛盾推演主要通过横向对标发现内部短板. 正确的答案是“错”。 机会洞察主要解决的是“路线行动配资源”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战略是对企业竞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战略定位是战略推演的逻辑起点,旨在帮助企业识别市场机会,明确发展方向. 正确的答案是“错”。 “三察三看”,即通过察环境侧看发展大势,察需求侧看市场变化,察供给侧看竞争格局。选择一项: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己知彼是战略推演的前提。 正确的答案是“对”。 2014年TCL率行推出“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战略,公司将从传统的经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经营用户为中心,是采取的()战略。 正确答案是:战略转型型 需求侧推演的内容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行业动态 ofo小黄车以无桩切入市场空白点,通过与产车企业、芝麻信用、700bike、中国电信、华为、北斗导航等进行战略合作,全力整合内外资源,首创“无桩单车共享”模式,这主要是采取了()战略思维模式。 正确答案是:塑造型 2018年4月16 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兴禁运7 年。中兴事件暴露了中国企业长期缺芯少屏的现状,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兴被美国政府卡住了脖子,这个世界第四大的通讯企业立马陷入休克境地。该事件体现另一种竞争力量也不容忽视()。 正确答案是:政府的政策影响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大单元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2017版课标的基本评价 合理与危险 新鲜与传统 可行与不可行 2.“一核三大”理念: 核心素养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3.大单元设计 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 课堂形态 教学管理 4.课程内容的大单元设计 缘起:课时不够 关键:核心素养 5.大单元设计的展开 6.《沪教版语文小说单元》 7.《新课标语文学本2.0版》高中卷 新闻阅读活动型大单元设计 8.明白人,肯学习,不趋时崔允漷:

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一,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大单元 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 “大”的用意有三: 一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站位,改变教师的格局。只有进行大单元设计,让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才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 二是针对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习题、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问题,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以致“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 三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当前教学设计通常是以“课时”为单位,导致“时间决定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定时间”。 二,如何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研读本学期的相关课程材料,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 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命名,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 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摘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关键词】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 【abstract】mathematics of teaching the new class sign has the new curriculum view; mathematics of teaching heavy process the new class sign, causes heavy losses to newly,the heavy individuality, renumbers study the thought and mathematics method, heavy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heavy ideological education; mathematics of teaching in new class sign teacher and student’s relations are equal. 【key words】a new concept,process,innovation,individuality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PEST分析方法

PEST分析方法 PEST分析方法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外部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1. P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2. E经济环境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3. S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4. T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PEST分析方法通常采用矩阵式的方法,就是在坐标中分成四个象限。如拿政治和经济两个做坐标,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发展。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不能发展。环境一个好一个不太好时,就要适当考虑,可以发展也可以不发展。PEST分析通常用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提示: A. PEST分析,其信息收集是长期的、艰苦的。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协会的数据、专业论坛的观点、法律法规的变动…你有信心覆盖到欲分析的每一点么?如果没有,你能覆盖一些主要方面么? B. 对于任何企业,PEST中的某一项或者几项影响较大,所以要抓住重点,对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他则一概而过。所以你应该判断重点在那里? C. 不要忘记,PEST针对的是宏观环境,不是每一个建议都需要宏观环境的分析,做不好就成了花架子,假、大、空,会是读者的第一反应,牢记这点是很重要的。PEST模型简介 PEST分析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如图所示: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百年基业gdaltm行动学习七步法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 ——百年基业GDAL TM 行动学习七步法 全球着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DDI 历时两年,对来自76个国家的1494名HR 人士和12208名领导者进行专业调查后发布了“2008-2009全球领导力展望” (Global Leadership Forecast 2008|2009)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中,领导者的信心在不断下降,同时大多数领导者对其企业的培养计划不满意。为什么企业对于领导人才的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还会出现这些情形呢? 一、 当前领导力培养工作中存在五大缺陷: 从全球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来看,上述情形的出现主要是源于以下五大缺陷。 1、领导者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 《全球领导力展望》显示,仅有41%的领导者对其企业提供的领导力发展计划 感到满意,比两年前发布的上一期《全球领导力展望》下降了12 个百分点。全球所有主要地区均呈同样的下降趋势,这表明领导力培养对象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加剧。 让领导者感到不满的还有培养方法。单一的常规的的培训方式很难帮助领导者 很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计划实施不力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百年基业GDALTM 行动学习七步法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企业不愿意在领导力发展计划中耗时费力。高级管理人员甚至不愿意在培养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据HR 人士统计,仅有35%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着成功实施领导力发展计划的责任。 3、继任规划不完善 被调查企业中,有半数已经制定了遴选高潜质领导者的程序;但只有不足五分之二的企业拥有高潜质人才的加速培养计划。尽管成为储备人才可以加速有潜力者在公司内的升迁,但如果没有具体的培养计划,他们仍然可能会受挫或失败。 4、跨国领导者被忽视 跨国领导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在复杂、微妙的环境中做出决策,了解文化间的细微差别,并采用相应的领导风格。大多数(61%)跨国领导者认为其上任准备一般或不足,缺乏面向跨国领导者的培养计划可能是原因之一。 5、“HR 与高管来自不同的星球” 多年来,企业一直要求HR 总监们成为高级管理层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业务决策。目前,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全球领导力展望》调查中有47%的HR 人士表示,首席执行官经常把他们当作战略合作伙伴,而在DDI 的另一项调查中(DDI-经济学人智库 2008),却发现只有30%的首席执行官是这样认为的。 上述情形在我们服务客户中,也是常常遇到。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领导力发展模式的弊端: 1、要么是企业仅仅关注个体领导力的发展,忽略了领导者成长的全方位需求; 2、要么采用了一些授课等常规的领导力发展方式,忽略了学习与实践的互动;

《行动学习与创新领导力》

行动学习与创新领导力 课程背景: 在美国,全球领导力教父沃伦.本尼斯将行动学习视为最有影响力的领导力发展方式。英国管理大师查理斯.汉迪深以英国人发明了行动学习为傲,并以行动学习的理念为基础,向英国政府提交了经理人培养的国家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行动学习进入中国,在提升业绩、发展人才、推动战略落地、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全面组织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目前,行动学习在中国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为什么行动学习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创造巨大的价值呢?行动学习的立足点是基于绩效改善、组织发展等企业实际存在的难题,发挥内部团队才是问题主人的根本转变,通过质疑和反思实现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绩效的实现。 作为管理者,应该也是团队或组织的催化师或促动者,通过发挥他人思想和行为完成组织和团队目标。管理者或领导者学习促动技巧,顺而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及领导水平,已经势在必行。 课程收益: 1、使管理者有效提升团队执行力; 2、获得高效及有成果的会议; 3、建立团队积极向上的互动关系; 4、将团队能量集中于共同目标; 5、帮助管理者建立团队共识

课程时间:3天,1天/6小时(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 课程对象:各层级管理者。 课程人数:30人以内 培训形式:理论40%、实战演练40%、案例讨论10%、答疑10%课程内容: 一、前言 1、行动学习的理念及框架搭建 2、领导力发展与行动学习的关系 3、参与改变理论 4、习惯性防卫影响团队沟通 二、领导力发展之提问力提升—聚焦式会谈法 1、深度汇谈是团队学习的最佳状态 2、如何设计有效引发思考的问题 3、人自然思考的过程 4、聚焦式会谈的四个层面提问 5、聚焦式会谈法的整体框架 练习:设计有效提问 三、领导力发展之共行力—群策群力法 1、案例:GE的困惑 2、从脑科学解析群策群力的奥秘 3、准备工作:聚焦问题 4、描述远景(四原则)

麦肯锡模型合集

麦肯锡模型合集 出自MBA智库百科 (麦肯锡7S模型(Mckinsey 7S Model) 麦肯锡7S模型简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饱受了经济不景气、失业的苦恼,同时听够了有关日本企业成功经营的艺术等各种说法,也在努力寻找着适合于本国企业发展振兴的法宝。托马斯·J·彼得斯(Thomas J.Peters)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这两位斯坦福大学的管理硕士、长期服务于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的学者,访问了美国历史悠久、最优秀的62家大公司,又以获利能力和成长的速度为准则,挑出了43家杰出的模范公司,其中包括IBM、德州仪器、惠普、麦当劳、柯达、杜邦等各行业中的翘楚。他们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与商学院的教授进行讨论,以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简称7S模型)为研究的框架,总结了这些成功企业的一些共同特点,写出了《追求卓越——美国企业成功的秘诀》一书,使众多的美国企业重新找回了失落的信心。 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s)、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ds)。也就是说,企业仅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还可能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失误。因此,战略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麦肯锡的7S模型提醒世界各国的经理们,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两位学者指出,各公司长期以来忽略的人性,如非理性、固执、直觉、喜欢非正式的组织等,其实都可以加以管理,这与各公司的成败息息相关,绝不能忽略。 一、硬件要素分析 战略(Strategy) 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这一管理理论是本世纪5O年代到6O年代由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者在社会经济、技术、产品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在总结自己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7年美国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只有2O%,而1970年已经达到了1OO%了。日本经济新闻社在1967年曾进行过专门调查,在63家给予口答的日本大公司中,99%有战略规划。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有9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就是制订战略规划。可见,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已经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时代。 结构(Structure) 战略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实施。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组织意义和组织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企业组织的构成形式,即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的有效排列组合方式。就是将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职位,再把职位综合到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的权利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结构是为战略实施服务的,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对应,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协调。如通用电气公司,在2O世纪5O年代末期,执行的是简单的事业部制,但那时企业已经开始从事大规模经营的战略。到了6O年代,该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提高,而行政管理却跟不上,造成多种经营失控,影响了利润的增长。在7O年代初,企业重新设计了组织结构,采用了

方案-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1)

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1) '\r\n 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学历史教学将发生多方面的转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从学科本位到综合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三个变化,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构建综合能力。现分述如下。 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在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上都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建构主义学和教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虽然来自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合作学习、对话协商而完成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加强学生与学习同伴的对话、合作、互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将使历史教学面临四个方面的变化:教学环境的简单化、教学任务的低级化向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学任务的高级化转变;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反应过程向自主探究的生成过程转变;教学的 形式从“个体学习” 向“合作学习”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内容、方法和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以多媒体 和 通讯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改观,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能力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只有在建构主义指导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在对历史事件分解的基础上, 各自的生活实际,用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去认识历史事物多重的表面现象。在这种对话、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共享别人的经验,最终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形成对事物完整性的认识。 二、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 当前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趋势日益明显,要使学生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相互渗透的综合取向原则。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挖掘,这种“深挖洞”的教学方式固然使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入,但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多样,我们不可能把有限的时间过多用于”深挖洞”式的教学。在学科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步伐也加快了,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课程已经全面铺开,“3+综合”的高考科目改革也有几年。因而,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深挖洞”式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广积粮”。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联系、不同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对事物完整性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掌握培训需求访谈六步法,成为业务顾问!

掌握培训需求访谈六步法,成为业务顾问! “我们需要执行力的培训“ ”员工沟通能力太差了“ ”我们需要提升销售技巧“ 作为培训人(培训经理、培训机构或培训师),您是否每天在面对着这样模糊的培训需求(姑且称之为需求)?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马上找合适的培训课程,快点找很牛的培训师,亦或是再多问几个问题? 在《DDI全球领导力展望2014-2015》报告中,关于正式学习的障碍中,首当其冲的两位是:与工作的相关度不够,与业务困境相关度不够。所以如果是通过的执行力、沟通、责任心等课程,其最大问题就是与学员工作和业务困境相关度不够。也就是没有找到学习产品所需要解决的场景。 什么是培训需求呢?需求一定是来自于差距,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是为了弥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那如何才能更好的支持业务,成为业务顾问呢? 1你应该关注业务的哪些维度? 1.业务发展新举措

新举措是指为了业务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新的举措。这时候会对业务人员带来新的能力上的要求。 比如电信行业原有的客户发展更多是在营业厅等客上门,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营业厅需要开展社区营销,也就是所说的从坐商到行商。这时候,对于营业员来说就需要具备营销策划、社区公关、社区营销等相关能力。 再比如电影市场,和票房直接相关的因素,除了电影质量本身的口碑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排片量。对跑电影发行的销售人员来说,排片表决定一切,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部电影上映前,销售人员在各大影院奔跑,争取更多的排片量。然而随着格瓦拉等电影票在线选座网站的兴起,选座网上的数据和粉丝在移动端的影响力成为排片量升降的新筹码,销售人员的业务重心也从频繁出差争取排片转到经营粉丝上来了。 2.应对客户新问题 业务发展过程中总会碰新问题,企业的成长与壮大,也是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到征途。从企业角度往外看,典型问题有销售指标无法完成,客户回款周期不断拉长,甚至出现呆账、坏账。从客户角度往内看,企业内部运营过程中产品研发周期不可控、物流配送不及时等都是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客户需求和变化往往具有多样性、多变性、隐蔽性、复杂性,使得人们难以驾驭。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物资供应相对匮乏,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之诺尔·迪奇

诺尔·迪奇(Noel M. Tichy),是世界知名的领导力变革专家,“有效教学循环”理念的实践者。诺尔·迪奇是密歇根商学院的教授,全球领导力项目主任,通用电气公司克罗顿韦尔领导力发展中心的前任主席;他一度被《商业周刊》评为世界最有才华的十个管理大师之一。 诺尔·迪奇的著作 诺尔·迪奇一生著作颇丰,诸如《领导力驱动》、《掌握你的命运》、《其他人也许会》、《奇异传奇》和《领导引擎》等,这些著作无不渗透着他关于领导力变革的思想。新近出版的《领导力循环:伟大的领导人教授公司取得成功》一书中,他阐述了公司的领导者通过培训员工去赢得胜利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卓越的公司,不仅是在最高阶级拥有卓越的领导人,还是在所有阶级,都拥有卓越的领导人才。公司要鼓励并培育领导人才,使得他们在不同阶段、在各个角落都能得到提升,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 他还告诫中国企业领导者,学习经营智力资本是他们的必修之课,只有打造学习型组织,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 诺尔·迪奇的基本理念 诺尔·迪奇持有两个基本理念: 第一,任何一个公共机构或企业组织所取得的成功,都是因为在组织的每个层面上有尽可能多的领袖人物;第二,培养下一代接班人是现任领导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认为,领导就是带领变革,是将大家从现在带向所期望的未来。而让未知成为大家心中共同的期望、大步前进的最好方式,就是运用想象来让大家展望未来。因此他认为,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讲故事的能力。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才能够有效地向别人传达个人经验和观点,而且故事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其他的表达方式。 经理人常用的故事类型 诺尔·迪奇归纳出了三种经理人常用的故事类型。 第一类故事是“我是谁”,也就是讲述自己感人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用个人的故事来打动人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类故事是“我们是谁”,也就是在变动中创建起同位一体的感情,在应对时代变迁过程中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将全体员工或者是听众的心凝聚在一起; 第三种故事是“我们要往哪里去”,也就是描述、解释企业在未来要做些什么,以及企业要怎么样走向未来。 前两类故事有利于凝聚企业员工情感,传播企业文化,最后一类故事有利于激发员工热情,促使其为实现理想而行动起来。 领导力的基本要素 诺尔·迪奇说,如果一个50人的网球队由你来挂帅,那么对如何打网球你就应该有你自己的一套观点。这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你所要教的理念有哪些?对网球而言,就是要教他们如何打正手球,如何打反手球,打网球的规则有哪些等。二是要有一系列支持你的理念的价值观。作为网球教练,你要求学生穿着运动装准时到场,在训练中举止规范。即使有了理念,有了支持的价值观还不够,因为如果你不能从情感上激励他们,这50名学员也不可能一周五天毫无怨言地拼命练习打正反手球,所以你还应该想办法激励他们。最后,作为一名网球教练,你就应该有棱有角,即面临困境时有能力去决策。 “领导力循环中的新要素就是有效教学循环。不管是在商业组织还是公共机构,出色的教学都不是单向的。因为教学不是布道,而应该是互动式的。所以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有教学观点,然后促进老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效教学循环的本质就在于这种互动性。”诺尔·迪奇如是说。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摘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突出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这是教育的方向,语文新课标教学的方向。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的改变利于模仿,教师应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促进作文训练。【关键词】语文新课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教材选文的改变利于模仿 语文新课标教学,理念新,内容新。今天,我们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已经提出了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概括一下就是,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过程,培养人、造就人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以前只注重知识,后来又强调双基,语文新课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突出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这是教育的方向,语文新课标教学的方向。

语文是什么?是语言,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内容,其实就是一种文化选择,是构建着一种理想文化,如何解读这些课文内容,涉及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再认识。语文教育内容不是自然科学技术,而是语言文学、人文文化,它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启迪智慧,激励人生。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因而,教材内容选择编排就变得非常人性化,亲切自然,平等交流,编排新颖,吸引人心。高中语文新课标采取专题教学,专题有专题中心语,专题教学导语和若干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包括若干篇课文,课文选材,围绕专题中心,古今中外,自由灵活。 看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编排一下专题中心语,就会有一种新的感受。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然后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象山那样思考→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祖国土→号角为你长鸣→文明的对话→寻觅文言津梁→我有一个梦想→一滴眼泪中的 人性世界→笔落惊风雨→走进语言现场→科学之光→此情可待成 追忆→直面人生(理性)→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等。它就像一个人心理、精神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教材编写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做法,变为以“人的情感、人格、智慧、精神发展”为中心,始终贯穿着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立人”,始终发挥着语文教

2015GLF全球领导力展望制造业报告

领导者 准备就绪: 迎接未来制造业的人才挑战 2014 | 2015全球领导力展望·制造业专刊T HE C ON F E R E N CE B OARD

2 大数据的优势 2014 | 2015全球领导力展望 《2014 | 2015 全球领导力展望》是 DDI 自 1999 年开始此项调研以来发布的第七份报告。这份报告由DDI 与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 )共同撰写,对全球 13,124 名领导者,1,528 名全球人力资源高管以及 2,031 家参与企业进行调研。为了避免调研结果以单一企业的数据为主导,我们抽样调查的对象皆为领导者人数占总样本数 1% 以上的企业。领导者人口统计资料如下图所示。 破纪录的参与者人数规模为本次调研提供了充足的样本,从而我们能够从多种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得以基于各个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剖析,包括领导者、HR 专家、四类领导级别、性别、横跨全球的48个国家、32 个主要行业、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专题报告和各国家报告可登入网站获得https://www.doczj.com/doc/d512475500.html,/glf2014。 有关这份报告 此报告为《2014/2015全球领导力展望》的一部分,着重研究制造业领域领导力现状及领导力实践。报告中的主要发现基于对制造企业的3134名高管及1332名人力资源主管的调研结果。 报告的主要发现不仅针对制造企业高管,也涵盖全球领导者调研样本。当我们提出基于全球样本的调研结果时, 我们会以此标志 标示。 除去以全球标志标示的数据, 其余所有在报告中呈现的研究结果都是针对制造业领域的。 我们相信这些研究结果会提供你对制造业领导力实践的新洞察,我们期望报告能帮助你开拓思路,找到提高您的企业领导力的途径。 全球赞助单位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对信息接受和储存的过程,更是学习者对信息主动加工、传递运用的过程。全新的学习观必然对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学习者的条件来看,学习本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以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为基础,并由学生自身主动性及自我控制活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学习目的来看,学习不仅是“知道什么”或明白“要懂得什么”,而还在于“能够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从学习的内容来看,语文的学习应面向问题的学习,面向全体的学习,面向运用的学习,面向创造的学习。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的学习。因此,从这些全新的学习观出发,就需要我们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转换做法。 一、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情景——探索——试一试——练一练”的编排体系,这给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编排意图就要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他们多探索、多实践,做到体会数学,内化数学。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在主题发言中谈到教育基础的 四个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也就可以看出学习方式决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这些都和新课程标准思想相吻合的。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设计将由“知识呈现”转变为“情景呈现”,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课程改革中理念的更新程度决定着实践改革的程度,老师教学方法改革的首先要使静态课程内容动态化,这样仅是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创新。

8麦肯锡三层面分析:企业设计战略规划、开拓增长的有效工具

8、麦肯锡三层面分析:企业设计战略规划、开拓增长的有效工具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Three aspect theories)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简介 麦肯锡资深顾问梅尔达德·巴格海(Mehrdad Baghai)、斯蒂芬·科利(Stephen coley)与戴维-怀特(David white)通过对世界上不同行业的40个处于高速增长的公司进行研究,在《增长炼金术——持续增长之秘诀》中提出所有不断保持增长的大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保持三层面业务的平衡发展:第一层面是拓展和守卫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新兴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候选业务。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建立新业务,它们能够从内部革新其核心业务,而又同时开创新业务,它们所掌握的技巧在于保持新旧更替的管道畅通,一旦出现减退势头便不失时机地以新替旧。这就是著名的三层面理论。

三层面增长理论认为健康的企业增长要综合平衡管理企业的三个层面的业务: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这一理论给正在寻求增长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四个启示:突出核心业务,为营造今后的主业而实施多元化;企业发展必须有利可图,兼顾行业整体要求,竞争与合作并行;中国企业应着力于满足现有国内需求,同时通过创新适当超前,塑造市场;中国企业应学会在不景气中寻求发展机遇。 [编辑] 与增长三层面有关的一些因素

[编辑] 三层面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 麦肯锡公司根据他们对于世界上不同行业的40个处于高速增长的公司进行的研究,提出了增长阶梯的概念。他们认为高速增长的公司每一段时间都会前进一步,每一步都会带来新行动和新能力;成功的增长公司强调针对近期和远期的远景和策略;真正伟大的公司是能维持增长同时追求增长的公司。他们提出增长有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公司实现增长就必须同时管好增长3层面。 对于企业来说要成功的进行3层面的增长,一个宏伟的远景目标加上有效结合长、中、短3个时间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增长的关键。要达到领先,企业必须对3个发展层面进行均衡管理,对于不同层面的业务应该采用不同的战略与管理。第一层面是公司当前的核心业务,这一业务实实在在地为公司带来大部分的营业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并且公司在这一业务中所培育的经验和技能可以现金流,并且公司在这一业务中所培育的经验和技能可以长业务,这种业务已经经历了最初的经营概念和经营模式的探索,基本确立了经营概念和经营模式,并且具有高成长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堂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发表时间:2011-04-15T09:37:03.480Z 来源:《中教版英语周报》2011年第27期供稿作者:马万艳{1} 张传良{2} [导读] 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直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话题。 文 / 马万艳{1} 张传良{2} 一、引言 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直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话题。《英语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要,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面对教育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材。课堂教学要建立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益。 下面通过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2 Section A 2a~2c的教学设计与录像课教学活动,对如何将《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认知和理解in front of 等方位介词。 2.能力目标:能运用方位介词口头或笔头描述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物及其位置关系,培养热爱集体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四会句子Where?s the pay phone? The pay phone is next to the library. 并准确运用方位介词表达身边的人或物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Step I 准备(Preparation) 1. 唱一唱:教师鼓励学生唱一首英文歌曲《You and me》,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说一说:教师利用教室中的一些实物复习there be句型。如: T: Is there a book on the desk? Ss: Yes there is ... 教学反思:《英语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培养热爱祖国、关注集体生活的意识。唱英文歌和根据实物回答问题一方面给学生营造了欢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所准备,根据身边的实物进行回答,这不仅与上一课的内容有了很好的联系,也为下一课的呈现进行了铺垫。 Step II 呈现(Presentation) 在询问Is there a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之后,教师接着询问Where is it? 并帮助学生回答It?s in front of you.学生对in front of还很陌生,教师紧接着用学生之间的座位关系表现它的用法。比如,通过Li Lei is in front of Mary. 等依次呈现in front of, behind, near, next to, between, across from及句型Where?s Li Lei? He is in front of Mary. 教学反思:描述座位的方式,不仅使复习与呈现环节自然流畅,使学生感知到了真实语言情景下的教学,理解了新知识,而且使语言更具说服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呈现的目的,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Step III 练习(Practice)怎样使学生在初步了解方位介词的基础上既灵活又迅速地掌握其用法呢?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六个词描述自己的方位,如:I?m in front of ..., I?蒺m between ... and ..., I?m across from ... 教学反思:教师在学生学习新单词后,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方位的活动给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此时,学生跃跃欲试,积极表现。这样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重点词汇,而且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怎样让学生从实际座位联系到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呢?接着,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中Section A 2a的六幅图片及方位来呈现pay phone和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开始,学生的思维转变很慢,需要教师的引导。此时,教师依次出示各种图片,以“班——组——个人”的活动方式层层推进。学生熟练掌握pay phone与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后教师放手让俩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以检测学生掌握的效果。之后,以Chant的方式,如Where?蒺s the pay phone? It?蒺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等,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巩固,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反思: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所学的内容以Chant的形式输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Step IV生成(Production) 怎样把知识落到实处呢?教师设计了各种练习,如2a的排序、2b的听力。学生在以上练习中对pay phone与另一个建筑物的位置关系有了较深的了解,怎样让学生对小区内不同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更准确的了解呢?教师充分利用1a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汇报,如:The supermarket is next to the library ...这样既巩固了方位介词,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多给学生操练的时间。教师可以多让几位学生在全班展示自己的口头作文,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宽松学习环境。教师对学生表达中的语言错误应持宽容的态度,以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Step V 反馈练习(Progress) 1.看地图填空:教师先出示一幅地图,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准确地填出介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