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琴演奏指法的起源及雏形

古琴演奏指法的起源及雏形

古 琴 指 法 和 符 号

古琴指法和符号 1. 弦、徽符号说明 弦--自外向内分别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共七根弦。 徽--自右向左分别为一徽、二徽、三徽、四徽、五徽、六徽、七徽、八徽、九徽、十徽、十一徽、十二徽、十三徽共十三个徽,其符号分别为:。每徽间又等分成十分,其符号分别为:。 在十三徽以下约三、四分则称徽外,其符号为,记谱时综合徽分如六徽二分记为:,十徽八分记为:。 2. 右手指法符号 2.1 右手基本指法符号 抹-- 挑-- 勾-- 剔-- 擘-- 托-- 打-- 摘-- 2.2 右手基本指法组合 抹挑-- 勾剔-- 抹勾-- 叠涓-- 背锁-- 短锁-- 长锁-- 轮-- 半轮-- 如一-- 双弹-- 拨-- 剌-- 拨剌-- 伏-- 撮-- 打圆-- 历-- 滚-- 拂-- 滚拂-- 反撮-- 掐(搯)撮三声-- 掐(搯)拨剌三声-- 3. 左手基本指法符号 3.1 左手手指符号 大指-- 食指-- 中指-- 名指-- 3.2 左手基本四法 绰-- 注-- 吟--[长吟-- 细吟-- 游吟-- 落指吟-- 略吟--] 猱(揉)--[长猱-- 落指猱-- 急猱-- 略猱--] 3.3 左手其它指法 跪-- 撞-- 双撞-- 逗-- 唤-- 上-- 下-- 淌-- 拖-- 往来-- 分开-- 进复-- 退复-- 掐(搯)起-- 爪起-- 带起-- 罨-- 虚罨-- 推出-- 同声-- 应合-- 浒-- 硬-- 不动--

4. 速度符号及其它 少息-- 连-- 乘-- 急-- 缓-- 慢-- 次、末-- 就-- 至-- 从头再作-- 从『处再作-- 再作-- 再二作-- 曲终-- 散音-- 按音-- 泛音-- 泛起-- 泛止— 古琴基础教学讲义 1.古琴的特点 古琴是弹拨乐器的一种.由于历经几千年流传发展至今已形成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各调齐备、指法丰富并有简单和声表现力极强的优秀民族乐器.古琴音乐的特点有: ㈠古琴音色优美:音色的优劣是根据泛音的多少和强弱来决定的.古琴本身有十三个徽,每个徽位是一个泛音的位置,即每根弦上都可以实际演奏出13个泛音,这是世界上任何乐器所不具备的,所以古琴本身的琴音就具备这个先决条件,而且每根弦上都有散音、按音、泛音,音色的变化也较一般乐器为多。 ㈡音域宽广、各调齐备,古琴有七根弦,从最低音c到最高音d共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亦即是从)。古琴是从五声音阶为主的音乐,但是根据十二平均律可转任何调,这可与现代音乐相吻合。 ㈢指法丰富:古琴本身就是一个大指板、不同琴码,也没有品位,各音位全凭十三个徽位来定位,这样就使演奏上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可以发出只有古琴上才有的特殊的上、下滑音,而且各种指法丰富,可产生出各种特殊效果,更提高古琴的表演手段。 ㈣可奏出简单的和声:古琴有七根弦索,在弹奏时可以利用特殊的指法,同时弹出二个协和的和声。 ㈤演奏速度多变:古琴的演奏速度不仅善于演奏较缓慢的舒发内心感情的节奏,而且也能以极快的速度表现气势磅碍的意境,在古琴上甚至也能奏出64分音符(即一拍有16个音)。 2.古琴的形制与构造 2.1古琴的形式--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落霞式、连珠式、焦叶式、列子式等,其中以仲尼式为最多。 2.2古琴的构造--琴面、琴底、琴腹、琴首、琴轸、雁足、琴徽 古人造琴是模仿自己的,琴首,琴颈,琴肩,琴腰……龙池,凤沼,雁足,龙龈,凤眼等等,这些和古人的信仰崇拜图腾有关系:。除和人、神有关系,古人造琴还与天地、自然吻合,大家都知道琴是由两块板组合而成,阴阳相合,中间琴箱里其实有两根柱子,一名天柱,一名地柱。现在可以看出,古人造琴,天地人三才相辅相成,自然而然,合乎天道,同时阴阳相合,内涵相当丰富。 2.3定弦、常用调及记谱法。 2.3.1定弦、常用调 我们吴门所弹的琴曲中,常用调有四种: 原调名原调名现调名现调名定弦定弦音高音高代表曲目代表曲目备 注备注原调名现调名定弦音高代表曲目备注 仲吕仲吕FF C D F G A c dC D F G A c d 良宵引良宵引正调正调仲吕

中国古琴艺术史

苏州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琴艺术史》期末试卷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题目:《古琴史的心得体会》 要求:请在文中举例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的琴人及其代表琴曲赏析,同时作出自己的体会总结,字数为2000字。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给吸引了而已,总是感觉它有一种特有的魔力。于是乎,我便查找了有关它的资料。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也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长吹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人们总是说,奏曲者是会与所奏之曲,与所奏之乐器,与所奏之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若要将一曲《梅花三弄》弹得意与琴融为一体,人与梅合而为一,去除指上的功夫,还要琴人自身不断精进修持,心无杂乱得一个清字,琴人便是那梅花了,哪里还用去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

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古琴入门减字谱

减字谱看上去神秘,其实一点就透,咱们先认琴 ,靠我们”一““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我们最远的那头开始算,是古琴的七根弦,代号分别是七”弦。最近的就是“ 减字谱里的一定要有数字,是表示弦数和徽数,先来认弦。 我们先认两个字——

”“是分别勾和。”“挑精品资料 古琴的七根弦—— ”嗖啦哆来咪嗖啦),而是“古琴只有七根弦,发出的音不是“哆来咪发索拉西”(1234567 (7 )”(4 )和“西”没(5612356 ),有“发 1235612356 的循环,越来越高。其实古筝也是一样,空弦没有 4 和7 ,而是

,就是沧海一声笑的第一”——“啦—索咪来哆所以,大家从靠近自己的方向往外拨一下句了, 这首曲子很古风?简直堪称穿越文里的萝莉们的保留曲”“沧海一声笑另外很多人觉得涅?“穿越不唱沧海笑,枉来异世走一遭”目,不然怎么都说, ”——)”跟“西(7 )“这首歌里面整首都没有发( 4 653212 32165 ,56561235 ,,65321 啦索咪来哆,咪来哆啦索,索啦索啦哆来咪索,啦索咪来哆来。 记———随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浪—今——朝。精品资料

看吧,整首都是这样。看这个字——

“勾”这个字的外框,表示是用勾的指法 大家把右手轻轻搭在桌子上,自然弯曲,中指轻轻向掌心“勾”一下,就是这个动作,而这个字就表示用中指勾的是第四根弦!然后是另一个指法,“挑” “挑”的简写,就是它的末一笔,“匕”字去掉上面的东东,换上大写的数字,表示这根弦用挑的指法。 挑的动作是怎样呢?大家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相搭,其余三指不用故意翘起,做个——自然的兰花指形状。想象第二根弦上面落了只小虫子,用食指将它挑飞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古琴入门弹琴的基本姿势与指法审批稿

古琴入门弹琴的基本姿 势与指法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古琴入门:弹琴的基本姿势与指法 1、基本指法 弹琴时,应双手配合弹奏,左右手各有分工。右手主要用以弹弦。弹弦时,可运用大指、食指、中指、名指(无名指),不用小指(禁指)。 右手弹弦时,要求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右手弹弦时,若向外弹(从身体一侧弹向琴徽一侧),称为弹“出”。若向内弹(从琴徽一侧弹向身体侧),称为弹“入”。 右手的指法,常用的约有三十余种。其中最基本的指法有八种,分别为:托、擘、挑、抹、剔、勾、摘、打。 托() 右手大指向外弹出为托。 擘(尸) 右手大指向内弹入为擘。 挑() 右手食指向外弹出为挑。 抹(木) 右手食指向内弹入为抹。 剔()

右手中指向外弹出为剔。 勾() 右手中指向内弹入为勾。 摘() 右手名指向外弹出为摘。 打(丁) 右手名指向内弹入为打。 2、其它常用指法 右手的八种基本指法,相互组合为用,则形成了右手的其他指法。抹挑()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后挑。 勾剔()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勾后剔。 历(厂) 右手由内向外连挑数弦。 如一() 右手同时剔相邻按音和散音同音的两弦,同出一声。 双弹()

右手在一按一散两弦上,由内向外先剔后挑。 抹勾()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后勾。 圆搂() 右手两根弦上,用抹与勾同时各弹一弦。 全扶() 右手用食、中指同两弦上,先连抹再连勾。 轮() 右手在同一弦上,摘、剔、挑依次弹出,连得三声。半轮() 右手在同一弦上,剔、挑依次弹出,连得二声。 背锁() 右手在同一弦上,剔、抹、挑依次弹出。 短锁()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勾两声,再接背锁。 长锁()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挑两声,再接短锁。 打圆()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 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乐的理解与研究中。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 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 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推崇的“崇圣情结”。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作,乐曲优美流畅而又富有庄重肃穆的色彩,具有宽博深邃的思想内涵。文王是孔子最推崇的圣贤,也是历代儒家文人最高理想人格的象征。

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基础指法 发布者: 西风阁主人|发布时间: 2012-3-19 12:35|查看数: 3407|评论数: 0|帖子模式 賓雁衘蘆势右手食指挑势

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以伸缩灵活为妙。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其抵送不灵。(顾梅羹《琴学备要》) 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太古遗音》中的:“宾雁衔芦势”。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要领:“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切不可将大指臵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臵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屈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弹出本音。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唐代陈拙对“挑”的解释说,“凡抹挑,以意见缓。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 孤鷔顾羣势右手中指勾势

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

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 一.音色符号 :散音。即弹奏空弦。 :泛音。左手指当琴徽处轻轻一点,右手同时弹弦。 :按音。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按音弹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泛起。泛音句或泛音段落开始。 :泛止。泛音句或段落止。 二.右手指法 :擘。大指向内弹。 :托。大指向外弹。 :抹。食指向内弹。 :挑。食指向外弹。 :勾。中指向内弹。 :剔。中指向外弹。 :勾剔。勾剔连作。 :打。名指向内弹。 :摘。名指向外弹。 :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急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历的弹法比挑的节奏快,急历更有强调快弹的意思。左手“跪”的古写法符号与右手“急历”符号相同。 :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轮。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半轮。在同一弦上摘、剔,连续出二声,其速度通常会比全轮慢。 、:琐、长琐。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 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如一声。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如相差八度时的按、散音用剔弹出,如同一声。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一声”。 、。双弹。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拨。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 :剌。剌读作辣。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 :拨剌。此两指法常常连用。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 :伏。伏是针对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静止。这一指法过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而过,发出一“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伏常与剌结合使用,先刺后伏,记作“”。 :撮。双音弹法,分小撮和大撮。小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一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齐;大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齐。 、:齐撮:撮的古写。谱中会紧接标出某两弦,撮几声。 :打圆。对此符号之前的两音(可能是挑勾、也可能是托勾)又急弹一次,再缓弹一次,共出四声,如果从打圆符号之前两音算起,共出六声。 :滚。用名指自内向外弹,连续摘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拂。用食指自外向内弹,连续抹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滚拂。前两种指法常常连用,先滚后拂。何弦起何弦止,谱上会另有弦位标明。 :全扶。食指连抹两弦,中指紧接又连勾此两弦,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三.左手指法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 乐的理解与研究中。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 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

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 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 推崇的“崇圣情结”。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4cd)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4CD)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1-秋鸿》专辑中文名: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1-秋鸿 演奏:吴文光、戴晓莲、唐健垣、许键等 制作人:乔建中、吴文光、吴钊、刘立天、萧梅等 音乐类型:民乐 版本:台湾风潮唱片BPCD-95003 发行时间:1994年 地区:台湾 语言:普通话专辑介绍: 「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清代徐谼在<谿山琴况>中,描绘了古琴音乐的美学境界,是无限,是深微,是不尽之意、无穷之味。所以古之文人雅士喜於怀里操琴,於清澹、恬逸、和雅的琴曲况味中,追求心物合一、主客合一的艺术意境。 “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专辑,即是中国当代著名琴家融合现代名琴、名曲放意之作。吴兆基、吴剑、郑珉中、许健、龚一、成公这……等名字,吟猱于唐琴、宋琴、元琴、明琴等名琴间,玩味着秋鸿、潇湘水云、文王操、忆故人、胡笳十八拍……等名曲的清雅与澹逸。名家荟萃、名琴悦赏、名曲雅集、这是中国古琴历来最难得的盛会,是琴乐艺术一

次珍贵的历史性留声,更是中国文化的无价瑰宝。琴家简介: 吴文光:1946年生于江苏常熟,幼年随父亲——虞山派一代宗师吴景略习琴,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及中央音乐学院本科。1978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研究中国音乐史和古琴艺术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获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先生的古琴演奏,于继承古琴的优秀传统外迭有创新,技巧纯熟,功力深厚,风格豪放而细腻多变,体现出古琴艺术深刻的美学内涵。 戴晓莲:1963年生于上海,9岁开始随广陵派宗师张子谦习琴,深得其传,吴景略、吴文光、姚炳炎、林友仁等名家学习,198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任职于该学院报编辑部,兼古琴教师。 唐健垣:1946年生于香港,美国康州民族音乐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师承吴宗汉、王忆慈伉俪(梅庵派),孙毓芹、吴景略等名家学琴,极具个人演奏风格,要求雅、淡、含蓄、和、静、完整。 许键:1923年生于河北磁县,1942年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就读,1954年入北京民族音乐研究所迄今。师从管平湖先生,是九嶷派传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

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基础指法 发布者:?西风阁主人?|?发布时间: 2012-3-19 12:35|?查看数: 3407|?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宾雁衘芦势? ?右手食指挑势 ????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力。以伸缩灵活为妙。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抵送不灵。(顾梅羹《琴学备要》) ? ?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古遗音》中的:“宾雁衔芦势”。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 ?要领:“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也就是说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切不可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点。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出本音。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唐代陈拙对“挑”的解释说,“凡抹挑以意见缓。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 古琴知识100题 -- (多选或单选题) 1、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中的琴是指什么乐器? A、钢琴 B、古筝 C、古琴 D、扬琴 2、古琴的名称有很多种,下面还有哪种也是对古琴的称呼? A、瑶琴 B、玉琴 C、七弦琴 D、古筝 3、以下哪一位不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A、管平湖 B、查阜西 C、刘天华 D、吴景略 4、下面哪一首古曲不是古琴曲? A《平沙落雁》 B《阳关三叠》 C《梅花三弄》 D《十面埋伏》 5、我国最早的刻本琴谱《神奇秘谱》是刊刻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代 D、明代 6、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探测飞船所携带的“地球之音”唱片中收录的是哪首古琴曲?由谁演奏? A《潇湘水云》吴景略 B《梅花三弄》张子谦 C《流水》管平湖 D《胡笳十八怕》杨宗稷 7、《高山流水》是下列春秋战国时期哪位圣贤弹奏? A、齐桓公 B、孔子 C、伯牙 D、屈原 8、《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写,请问她是哪个朝代的人?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元朝 9、古琴底板上有两个出音孔,大的叫龙池,小的叫什么? A、龙沼 B、凤池 C、凤沼 D、韵沼 10、古琴在传统文人眼里是修身养性之雅器,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而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者是谁? A、桓谭 B、嵇康 C、蔡邕 D、马融 11、古琴的减字谱是以下哪位琴家进一步完善与推广,将文字谱简化并沿用至今。 A、陈康士 B、董庭兰 C、崔钰 D、曹柔 12、减字谱中记录最粗略(较模糊的)是下面哪一项内容? A、指法 B、弦序 C、节奏 D、徽位 13、联合国于1997年通过了关于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器乐,是在什么时候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A、2001年5月 B、20XX年11月 C、20XX年10月 D、20XX年11月 14、据《史记?五帝记》载,尧赠送给舜的两件信物是? A、剑 B、玉 C、琴 D、絺衣 15、古琴按音有多少个? A、24个 B、85个 C、147个 D、203个 16、古琴一共有多少个泛音(包括暗徽)? A、25个 B、36个 C、79个 D、119个

古琴相关历史

xx相关历史 相关历史记载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七弦琴”,还有“绿绮”、瑶琴“丝桐”等别称。还有“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虽然上古神话故事的说法尚无考古支持,但是古琴起源十分久远是确定无疑的。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三千多年前的《诗经》。《诗经·周南·关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长期以来,琴家们多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来变化就不大。但随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这一传统观念被动摇了。最早的实物琴是在距今约二千五百年,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发掘出的五弦琴(五弦筑)和十弦琴。五弦琴长度与现代古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古琴的一半,琴体较高,且琴面不平,无徽位,因此基本上只能演奏散音,演奏泛音和按音都比较困难。战国中期和西汉则有比现代古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由此可以推测出几千年来古琴由多形到定形的过程。现在,我们参照古代文献,得到这样的印象:

古琴减字谱指法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 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 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 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 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称之为“商羊鼓舞”势。“商羊”是一种传 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 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 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称之为“飞龙拿云”势。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 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 后立即向外弹出(剌)。称为“游鱼摆尾”势。其像形画的是一条鲤鱼,其要旨是扫弦要宽广而有分寸。 14、打圆:是一个涉及两根弦,发出七个声音的指法。称为“神龟出水”势。 15、背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剔、抹、挑依次弹出,共三个声音。称“鹍鹞翱翔”势。 16、短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先徐徐抹勾,然后接以背锁,共出五个 声音。 17、长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挑抹勾,再接背锁。注:(全扶、历)均应触弦干脆,三音次第弹出要快。 18、轮:右手在同一弦上,依次摘、剔、挑,动作非常迅速。弹奏要 轻而细腻,使三个声音融合在一起。称之为“紫蟹傍行”势。 19、半轮:与“轮”的动作相同,但只用中指和无名指。 20、如一:两根琴弦同时发声。称“凤鸾合鸣”势。 21、双弹:在同一根弦上依次迅速弹出两音,通常是抹勾。为“寒鸦啄雪”势。应只用指尖弹奏,触弦短而干脆,像是啄的动作。 22、索铃:左手依次轻轻滑过数弦,右手食指配合左手的动作,同时 轻挑左手垫的那根弦;双手的动作须严格平行。称“振索鸣铃”势。

十分钟教你看懂古琴的天书——减字谱

十分钟教你看懂古琴的天书——减字谱 【原由】其实写这篇文之前心中还有犹豫,因为头条的水实在很深,而小编在古琴圈又不是什麼大家,但是最近总是看到头条的问答向我推送一些关於古琴的问题让我回答,大多数问题都是一些新手常问老生常答的。所以想来干脆发一篇相关的文字,水平有限实在是怕被『大师』看到,落了笑话。 古琴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讲了,我想有兴趣看这篇小文的人多少对古琴有了个大概的了解,这里想要说的一点就是古琴的文化由来已久,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先把它当成一件乐器,否则你很难领会其中的文化。最怕的就是那些刚刚学琴就想著要修身养性与天地同寿,跟日月争辉的人。古琴的入门相对其它乐器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它并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復杂与深不可测。古琴的形制从唐开始就已基本定形了,现在也很难进行创新。古琴由七根弦组成,以前这七根弦的名称叫『宫、商、角、徵、羽、文、武』其中宫、商、角、徵、羽是古代所谓的五音,我们说某人五音不全其中的五音便是说的这五个音,但现在的流行乐基本都是七声音阶,所以以后我们得说某人七音不全(哈哈玩笑话)如果这七根弦你是用的正调(仲吕)定弦的话其音名便是C、D、F、G、A、c、d.唱为5、6、1、2、3、5、6.古琴的定弦方式有很多,但用

的最多的便是正调。这本不是今天文中所以说的话题,但怕有些刚学琴的朋友犯迷糊,便一并说一下。定弦后便来说一下古琴谱,古琴谱没有学过的话是看不明白的。《红楼梦》中宝玉问林妹妹看的什麼天书?其中『天书』指的便是古琴谱,古琴谱又叫减字谱,他是由文字谱进化过来的。在说减字谱前我先大概说一下它的前身『文字谱』文字谱是指将弹琴的手法动作记成文字的一种记谱方式,比如说现在唯一能见到的文字谱便是藏在日本的《碣石调幽兰》现藏於日本正仓院。碣石調幽蘭如上图的《幽兰》其中从右数第七列『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这说的便是左手中指的一个按弦位置,你看哪怕只是一个按弦动作都会用这么多字,可想而知一首曲下来得费多少纸,我之前看过《幽兰》的复製品,好几米长的一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便產生了方便很多的减字谱,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基础上產生的,它其实就是将文字谱取几个关键的字来简(减)化。如上面那句『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在减字谱中就变在了『中九半』这三个字,我们先来看一下『减字谱』到底长什麼样的。減字譜如上图示便是传说中的天书——『减字谱』是不是很迷惑?其实不难,很简单,一下就能教会你。在此之前我先说一下弹琴时右手需要用到的四个手指,分别是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不用。这四个手指分别有两个基础指法,一共八个指法,我们称为『右手八法』如下图:右手八法上面青色的是『减字』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

题目: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2014年4月26日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 摘要: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自从1977年由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弹奏的一曲《流水》,乘着美国“航行者”号卫星,向宇宙太空展开了瀚瀚漫漫的探索,琴声就代表着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琴因具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而被诸多乐器所借用,乃至不属于琴类乐器也译琴名:口琴、钢琴、风琴、小提琴等。为了区别于其他乐器,也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或因其弦数也称“七弦琴”。 关键字:古琴、起源、礼乐、古谱 正文 一、起源 在位居“琴棋书画”之首的琴前冠以“古”字,是近百年才开始发生的事。清末之际,西风东渐,西方事物如潮涌金,其中也包括许多乐器,中国人的翻译习惯喜欢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的关于琴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总是和先古圣贤联系在一起,诸如:伏羲、神农、炎帝、尧舜等人制琴而王天下。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古称成纪秦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因为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就诞生于此。这位大智大慧的伟人,始创八卦,制礼作乐,教民结网捕鱼,建立了非凡的文化功绩。有关伏羲制琴的说法,更是屡见不鲜。如:《太古遗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木制以为琴”,在《史记》之《三皇本记》中有曰:“太昊包牺氏……有圣法……作三十五弦之琴”。这里的“琴”指的是一种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无徽位。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琴”是与琴大致相同的乐器,经常在一起演奏故有“琴瑟和谐”之称。 据考证,琴的起源古代巫术礼仪活动。这些巫术礼仪活动与原始乐舞活动交织在一起,史料中有如此记载:“夫乐之在耳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呼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仪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着正是原始礼仪和图腾乐舞的描述。在这些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