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更新)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更新)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更新)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更新)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2.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孟子·尽心上》;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孟子·尽心上》。

3.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最早对“教育”进行了解释;或对“教”和“育”

进行了解释。

4.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教育

内容和教育手段)。

5.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质的规定性:育人;即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功能: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形功能

7.教育起源:①神话起源说:宗教、朱熹,最古老的观点;

②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第一个正式提出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开始从神学转向科学。否认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③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社会性。

④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金钥匙”。

口诀:神宗生了利桑沛,孟禄心理装着老司机凯洛夫。

8.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①原始社会:平等性、与生产活动不分化、原始性

②古代社会:a.奴隶社会:夏(出现我国最早的学校);商(出现

专门的教师职业);西周(“政教合一”,有国学和乡学之分;春秋战国:官衰私盛);。具有阶级性、教育和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制度不齐全、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b.封建社会: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诞生);宋(程朱理学称为国学,科举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明(八股文,标志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清(科举被废);

③近代社会:国家化、世俗化、法制化、义务化(1763年德国率先普及义务教育)

④现代社会: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9.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发展阶段:①中·萌芽阶段:儒、墨、道、《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著作)

西·萌芽阶段:苏(产婆术)、柏(寓学于游)、亚(《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百科书式的哲学家)、昆(《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古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②独立阶段: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夸(“近代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教育适应自然,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卢(《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第一次把“教育学”列入大学的课堂);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论”);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也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实用主义哲学之父”,《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中

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从做中学”,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三个关键点:培根首提出、夸美来独立、赫巴来规范

3.《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4.《教育学》,凯洛夫,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5.《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6.被毛泽东评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是蔡元培。

7.中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

8.乡村教育,“平民教育之父”,也被誉为“国际平民之父”,晏阳初。

9.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毛泽东称颂他“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万世师表”。

10.陈鹤琴,“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福禄贝尔,“世界幼教之父”。

11.布鲁纳,《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

1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

13.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论”。

14.皮亚杰,发展学生的智力;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对教育)——决定因素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龟速够防守)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②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途径;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两再一新促生产)

2.(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因素(对教育)——直接因素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的内容和管理体制。(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人鱼公主促政治)

3.教育与文化

①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价值定向

②(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传递和保存;传播和交流;选择和提升;更新和创造。

注: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地位);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4.教育与人口:

①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质量)—(质量);(结构)—(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②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使人口结构合理;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五大规律对应五大教育要求: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分阶段、针对性;

不平衡性——关键期;

互补性——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优生学);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特点:遗传、自身的内在需要、成熟机制。口诀:内服威力格外猛,搞优生,儿遗传。);外铄论(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洛克(白板说);华生(培养各种人的类型)。口诀:外出寻找落花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

环境——多种可能;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因、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教育目的

1.广义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在身心方面产生的变化、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2.教育方针: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方向。

3.联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由宪法和法律规定。

区别:①范畴不同:“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的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②内容不容: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侧重于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③教育方针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具有强制性。

④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大于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

5.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总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老师)

6.教育目的确立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门的教育理想。我国的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7.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奥、托);社会本位论(根据社会发展、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的公民。凯、孔、赫、柏、涂。口诀:那社会恐吓图涂);个人本位论(个人需要、价值,培养自然人,强调个人实现。罗、卢、福、斐。口诀:啰嗦人福禄齐);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目的。杜威);辩证统一论(社会发展和人的需要。马

克思)。

8.我国的教育目的:①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②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贯彻党的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贯彻,两个服务,一个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劳动者—总要求;全面发展—质量标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本特征和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9.全面发展的组成成分:德育—灵魂、核心、统帅、保证方向;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牢育—综合体现。

教育制度

1.广义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类各级学校的总体系。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形式上: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学校);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学制的建立)。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①西欧双轨制: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两轨之间互不相同,互不衔接。不利于教育的普及);②美国单轨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③苏联分支学制:学术教育;职业教育。(课时较多、杂,教学不灵活)

4.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①旧中国学制沿革: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公布未实施。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系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增自然学

科,改学堂为学校。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采用633的分段法。(口诀:人(壬)颁布,鬼(癸)实施,壬子癸丑,男女都有,长期嘘(戌)美国)

②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高教育质量;“两重”: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一批重点学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生教育”思想。

③我国当前的学制: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初、高);高等教育(专、本、研)。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

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一选二查三制定,分析整理与报告。

2.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a.观察法(使用最多);b.调查研究法(查阅资料、问卷法、访谈法、调查表法、开调查会);c.教育实验法(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d.教育经验总结法(最高效,使用最早的);

e.行动研究法(解决实际问题);

f.教育叙事研究(叙事、讲故事);

g.历史法(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

中学课程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时期。唐朝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以法制也”。南宋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2.在西方,“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他认为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生活预备说。

3.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4.课程类型:①课程组织方式的不同:分科课程(按某一学科);综合课程(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②课程内容属性的不同: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活动课程(活动实践)。③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④课程开发主体的不同:国家课程(基本:读、

写、算);地方课程(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学校)。⑤课程任务的不同:基础性课程(学生必修);拓展性课程(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潜能);研究性课程(探究、创新)。⑥呈现形式的不同:显性课程(学校课表出现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隐性课程(实践课程,无计划、无目的的)。

5.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理想的(专家,学者)、正式的(政府)、领悟的(老师领悟)、运作的(老师实施)、经验的课程(学生)。

6.课程理论:①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科分类为基础,把积累的科学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a.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b.巴格莱(“共同要素”,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c.赫钦斯(理智训练价值,“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②活动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学生、儿童。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课程,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

③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

7.课程目标:

①课程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总括性、原则性);行为目标取向(学习目标明确);生成性目标取向(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目标);表现性目标取向(个性化表现)。

②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③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布卢姆的教育课程目标相近(认知;动作技能;情感)

8.课程内容:

①课程内容的构成:直接经验(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②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直线式(知识不重复);螺旋式(知识重复);横向结构(各类学科之间逻辑);纵向结构(单科学科知识逻辑);逻辑顺序(学科逻辑顺序);心理顺序(身心发展规律)。

③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范围: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④(背)课程计划的构成:课程设置是首要和核心问题。

⑤(背)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⑥(背)教材: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直接依据。

9.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学科、社会。

10.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泰勒,以目标为基础、核心,《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课程开发应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情景模式(劳顿,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

11.课程实施的三中取向:忠实取向(课程不能改变);相互调适取向(改变和适应过程);创生取向(师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

1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注重“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课程目标应是一种过程)。

13.学生观:a.发展的人;b.独特的人;c.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a.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学校和社区:社区型的开放的老师。(口诀:建研放促)。

教学观:a.学习者中心;b.教会学习;c.结果过程并重;d.关注人而非学科。

14.老师行为的变化:师生关系: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帮助、引导;对待自我:反思;与其他教育者:合作。

15.课程结构的改革: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作为必修课(从一年级开始)。

16.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口诀:两社两技一研究)

17.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学习理论)对应: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性);合作学习(社会互动性);探究学习(情景);

中学教学

1.教学的内涵(辨析):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意义(单):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补充: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教学与智育(途径与内容)。

3.教学的任务:西方(单):形式教育(重能力轻知识)与实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现阶段教学的一般任务(简):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单:首要任务);

b.智力;

c.体力;

d.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口诀:双基+体智美德)

4.教学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5.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交往性)(口诀:贱贱引娇娇)

6.(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辨+单):a.直接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口诀:舰长传教)

7.教学过程的结构(简+单):a.激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b.领会知识(中心);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e.检查知识。(口诀:机灵老公孕检)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简+单):备课(前提)+上课(中心)+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无偿)+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三备(教材、学生、教法)和三种计划(学期、单元、课时计划)

一堂好课的标准(简):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气氛热烈、结构合理、态度形容、语言艺术、板书有序(口诀:气慕容芳购泰语书)

衡量测验目的的质量指标(单):信度(稳定度);效度(准确度);难度(难易程度);区分度(区别不同水平考生)。

9.教学原则(单+简+材):直观性原则(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理解所学事物;三种类型(单):实物直观(真)、模象直观(假)、言语直观(说));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巩固性原则(复习巩固);循序渐进原则(顺序);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别差异,有的放矢);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原则,适合、适中);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知识+技能,德育);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懂学会、学以致用)。(口诀:冯巩找阴(因)凉(量),寻(循)思理直发)

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内脏)、运动觉(肌肉、骨骼)、平衡觉(晕车等))。

3.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能力);感觉阀限(数值、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绝对感受性:最小刺激量(能力);差别感受性:最小差异量(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的值):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差值。

4.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a.感觉适应:视觉适应:暗适应(从明到暗(升));明适应(从暗到明(降));嗅觉适应(从外面到不通气的房子等);肤觉适应(例:洗脚,脚适应热水等);b.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秋香和丑女转头);继时对比(苦药和糖);c.感觉后效:刺激停止,仍保留(眼睛看太阳,后再看地面)。不同感觉:a.感觉补偿(有得必有失);b.相互作用(联觉,比如:绿色可以使人感觉凉爽;小刀刮墙刺耳声等)。

5.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6.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如:地面上画的悬崖等)、时间知觉(对时间多少的大体的把握)、运动知觉(真动、似动)、错觉(不正确的知觉)、似动知觉(是一种错觉。动景运动(小人书上连续的动作);诱导运动(参考物不同);自主运动(黑暗为背景,如点燃的

香,看见香头在动);运动后效(一先一后,先看A动,后看B动))。

7.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对象与背景)、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理解性(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恒常性(条件改变,印象不变)。

8.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9.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强度律(听得见、看的清)、差异律(有差别,黑配白等)、活动律(手势等)、组合律(凑堆)。

10.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1s以内,容量较大);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1min 左右,7±2个组块);长时记忆(1min以上,容量很大/无限)。

瞬时记忆—(注意)—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

11.外显记忆(知道自己知道);内隐记忆(不知道自己知道)。

12.陈述性记忆(是什么);程序性(怎么做)。

13.记忆过程:回忆(不在眼前);再认(在眼前)。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

14.遗忘:痕迹衰退说(不复习就忘);干扰抑制说(前摄抑制(早无前):先学的对后学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后无倒):后学的对前学产生的干扰);压抑说(情绪过于紧张,导致一些知识压抑不被回想);提取失败说(没有线索);同化说(高级替低级)。

15.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遗忘的进程:不均匀,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快。

16.记忆良好品质的特点:敏捷性(速度);持久性(保持时间长短);准确性(正确准确);准备性(前三个的综合体现,提取和应用)。

17.思维(思维最基本的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由···推断···);概括性(由···总结···)。

18.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最具困难和挑战性);理解问题(中心环

节);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19.心理定势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功能固着只有消极的作用。

20.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a.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b.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c.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d.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口诀:思恋良方)21.想象:无意想象(没有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有目的。根据创造性程度的多少分类:再造想象(根据词语、符号的描述、示意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空想(脱离现实,不能实现)))。

22.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功能。

23.学习的实质:个体(人/动物)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和反复练习(自然本能、本能不属于学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外显行为、內显行为(认知、情感、态度))的比较持久(短暂的变化、无变化(机械重复)不属于学习)的改变。

24.学习分类:动物/人类/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三种学习。

加涅,言语信息(解决“是什么”)、智慧技能(解决“怎么做”)、认知策略(内在组织的才能)、态度(情感)、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运动和技能)。

奥苏贝尔:接受学习(结论呈现)和发现学习(思考获得)、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和意义学习(理解记忆)。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和意义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和意义学习。

25.知识的学习:认知结构关系(下位学习:先学水果,在学苹果等;上位学习:先学苹果,再学水果等;并列组合学习:梨和苹果一起学等);

26.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形式(本能和习惯都不属于技能);

操作技能(借助肌肉来完成。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借助大脑完成。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27.行为主义:a.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无条件反射(本能。望梅止渴、狗看见食物流口水等);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狗听见铃声流口水))b.桑代克(错误说。基本

规律:准备律(预习)、练习律(做题)、效果律(反馈));c.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行为发生的频率增高);惩罚(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d.班杜拉(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28.刺激的泛化和分化:泛化(分不清);分化(分得清)。

29.强化(正强化(奖励);负强化(撤销处分等));惩罚(正惩罚(体罚、谴责);负惩罚(体罚、谴责));消退(不予理睬)。

30.直接强化(小米上课回答问题,受到老师表扬,以后更爱回答问题了等);替代性强化(小李看见小米回答问题被表扬,以后也爱回答问题了等);自我强化(自己完成一件事,自己给自己奖励)。

31.认知主义:顿悟说(苛勒,顿悟和完型)、目的说(托尔曼,迷宫、认知地图和潜伏学习)、发现说(布鲁纳,学习观:认知结构;获得、转化和评价;教学观: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学习、学科的基本原则)、

32.学科结构的基本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口诀:冻结城墙)

3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材料有意义、新旧知识有联系、有学习的心向。

3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单):罗杰斯、马斯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口诀:罗马人)

35.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单+简):知识观(解释假设(动态性);情境性;经验背景(主观性))、学生观(丰富性;差异性)、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学习情境性)36.奥苏贝尔:认知驱动力(好奇心,求知欲);自我提高内驱力(获得地位);附属内驱力(获得认可和赞许)。

37.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培养(了解满足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学生获得自我效能;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感。(口诀:自我需要,努力成就))。激发(实施启发式教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妥善进行奖惩;指导结果归因。(口诀:控制奖惩,启发归因))。

38.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9.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注重对于能力的训练);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学习和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才能发生迁移);经验类化说(又称概括说。贾德,对已有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迁移(概括化原理));关系转化说(苛勒,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40.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学习内容。对外。复述策略(重复识记)、精细加工(赋予新意义)、组织策略(知识整合));元认知策略(学习过程。对内。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资源利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 9:教育学的概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新大纲)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新大纲) (考生)须知: 说明①:原创整理,节省大家复习时间。若发现倒卖行为,必追究。 说明②:为了帮助客户更好的复习,后期还会继续为大家赠送科目二试题。赠送试题的时间定于11 月上旬。说明③:由于时间匆忙考前模拟卷暂时不承诺赠送,但是我们会尽力!具体情况到时请客户关注群公告。说明④: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知识或理论上表述可能会有出入,属正常现象,复习时不必在意。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最新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A.中国 (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观点: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 (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 (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 ◆考点 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进:进步教育学(和赫尔巴特相比);五步:五步教学法;实用:实用主义。 ◆考点 1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 (2)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考点 13: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2)布鲁纳: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3、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脉络:一是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二是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是未来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4、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A、教育与人口:教育对人口数量有制约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教育可以实现青少年人口的职业分流,调整社会人口的职业构成;特定人口(亚人口群体,如残疾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等)与教育。 B、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促进劳动力和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稳定和发展的舆论力量,教育能够促进民主化进程。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D、教育与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A、教育与人的发展 B、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外铄论(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一打健康的婴儿,可以培养出小偷至领袖的各类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阶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最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完整版)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 答案 、单项选择 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 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特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答案:A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 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 阶级性 C.永恒性 B.历史性 D. 平等性 答案:C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 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A. 社会流动性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D. 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 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A. 《理想国》 B.《巨人传》答案:D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A. 遗传素质 C.教育影响 B.社会环境 答案:B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A.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B. 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D. 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答案:C 7、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 顺序性 C.连续性 B. 阶段性D. 差异性 答案:D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 部矛盾是( ) 。 A. 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 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 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 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A. 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D. 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答案:C 10、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 程设置方式是( )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功能;2.教育与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制度;2.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教育目的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理论;3.我国的教育目的;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2.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课程概述 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课程组织 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3.课程评价;4.课程开发。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高频考点提要: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目标;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第三章中学教学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教学的基本知识,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第一节教学概述 高频考点提要:1.教学的含义与特点;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71.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剧变。表现在: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急剧增加,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 2.体内机能增强。主要表现在:心脏发育趋于成熟,脉搏跳动减慢,心脏重量、形体、恒定性及血压都接近成人;呼吸系统方面,肺活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机能显着增强,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成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明显增加。 3.性的发育成熟。性的成熟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增大,体态上出现新特征,男性、女性气质逐渐明朗化。 7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对现实的具体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 7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

(一)异性疏远期 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二)异性接近期 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 (三)两性恋爱期 恋爱期的显着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

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74.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中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欢接近异性的感情倾向。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宽容,指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尺度的前提下健康交往。 (一)教师对异性交往中的引导 1.抓好青春期教育。2.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二)异性交往应遵守的准则 1.要自然适度。2.要注意交往的场所和方式。3.要留有余地。4.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75.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2019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答案(中学)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答案:A。学记。 2.答案:B。环境。 3.答案:C。人口变化。 4.答案: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5.答案:B。等级性。 6.答案:A。学科课程 7.答案: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8.答案: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9.答案:A。形成性评价 10.答案:D。榜样示范 11.答案: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2.答案:A。无意注意 13.答案:C。可控的内部归因 14.答案:A。中等偏下水平 15.答案:C。逻辑记忆 16.答案:D。普遍伦理 17.答案:B。性格 18.答案:A。强迫观念

19.答案:A。两极性 20.答案:D。学生 21.答案:B。替代强化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23.【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但并不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是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2019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备知识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水平低下 2 古代教育的特点(记忆口诀:等升内地房租) ①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③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④身份地位的象征性 ⑤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 ⑥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3 近代教育的特点(记忆口诀:公义世法) ①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1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教育的法制化 4 20 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 ①教育的全民化 ②教育的民主化 ③教育的多元化 ④教育技术现代化 ⑤教育的终身化 5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记忆口诀:内人解手龟速)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记忆口诀:零售木纸) 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受教育权 ③决定教育目的 ④决定教育体制 7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记忆口诀:人民论) 2

①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促进民主 ③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8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 质前提; ②环境:人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9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记忆口诀:学校的社会加速开发个性两小时) ①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加速个体发展 ③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10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①德育:灵魂和统帅作用 ②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③体育:物质基础作用 3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简答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答案耍点】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耑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1) 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2).领会阶段。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剌激,形成选择性知觉。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3).习得阶段。学生将短吋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整理编辑:莉香时间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辨析/简答: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概念(真题)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 (2)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真题)(表现在: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真题)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原因: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