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名师精编资料

最新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名师精编资料

最新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名师精编资料
最新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名师精编资料

中国地理

1. 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

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 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

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 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

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 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

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

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 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

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

干沙漠。

9.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

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 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

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 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

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 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

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

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14. 东南丘陵:位于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为江南丘陵;南

岭以南,两广境内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为浙闽丘陵。

15. 线性构造带: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和火山链等。

16.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7. 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风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

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18. 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

从山顶吹向山谷。

19. 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20. 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21. 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22.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23. 寒潮:来自高纬地区的寒冷空气大规模的向南侵蚀我国,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和偏北

大风的天气过程。

24.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大致6月入梅

到7月上旬出梅。

25.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

7~9月。

26. 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2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

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28. 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

象。

29.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

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30. 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

m)除以该断面

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

2

km)所得的值。

31. 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32. 土地:地球表层,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

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33. 土地资源: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

利用土地,就土地本身来说,它包括陆地表面、内陆水域及海涂。

34. 后备耕地资源:也成宜农荒地资源。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

的天然草地、疏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35. 林地:指郁闭度为0.3以及以上的乔木林。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或称未成

林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

36. 后备林地资源:即宜林地。包括现有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宜林的草地与应该退耕还林的

耕地。

37. 裸地:包括流动沙丘、戈壁、沙漠、龟裂地和裸岩与倒石堆等。流动沙丘、戈壁、龟裂

地与干旱气候相联系,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

38. 裸土:指没有植物覆盖,也没有建筑物覆盖的土地,属于难以利用的土地类型。.

39. 土地利用: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40. 土地覆盖:地球陆地表层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组成要素。

41. LUCC: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42.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指示大尺度植被覆盖和植被生产力的指标。

43. 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

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44. 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

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45. 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46. 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地下水: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

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孔隙裂隙水)

47. 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通常用地下水的补给量表示。

48. 地热能资源:地热资源指地下5000m深度以浅,15℃以上的岩石、淡水、咸水的含热

总量,其分布与板块构造、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活动等密切相关。

49. 旅游: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50. 风景旅游资源: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指客观存在的包

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51. 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

窄,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52. 台湾暖流:黑潮在台湾东北,黑潮向北分出一股支流,流向浙闽沿岸,称台湾暖流。

53. 对马暖流:黑潮主干流到日本九州岛以南,又一次发生分流,西支称为对马暖流。

54. 黄海暖流:对马暖流至济州岛东南海面发生分支,主支经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另一支

流向西北进入黄海,称黄海暖流。

55. 东海沿岸流: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径流,两支淡水流在夏季汇合于长江口外。合并成一支

流向东北,势力强时可以抵达济州岛附近。盐度极低,水温年变幅大,水色混浊。56. 大陆岛: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的大陆基本相似,

如台湾岛、舟山群岛等。

57. 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

海域。

58. 海洋岛:成因上与相邻大陆没有关系,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火山岛由海底喷发物堆积

而成,如澎湖列岛;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在中国多发育于南海。

59. 海岸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由海洋向陆地过度的地带),包括潮上带和滩涂,

被誉为黄金地带。

60. 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61. 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

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62.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63. 人口过程: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

动。

64.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

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65. 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

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66.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67. 人口年龄结构: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

比。

68. 人口城市化:由农村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城市规模

迅速扩大,出现一批特大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也称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

69. 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以女性人口为100%)。

70.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

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71. 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

口分布的界线。

72. 矿业: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

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

73. 一次能源:指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和转换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核能等。

74. 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的能源,如电力、煤气、蒸汽、各种石油制品等。

75. 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76.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

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77. 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

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78. 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物质生产

部门。

79. 邮电通讯业:通过交通线路、电报、传真、电视、广播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

数据、函件等进行邮件和信息传递的产业部门,包括电话、电报、函件、报刊发行、用户传真、无线寻呼、特快专递等。

80. 旅游业:是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行

者、游览者提供服务的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

81. 旅游资源: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资源、

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82. 城市基础设施: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们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83.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已形成沈(阳)-抚(顺)-辽(阳)-鞍(山)-

营(口)-盘(锦)-瓦(房店)-大(连)城市群。

84. 京津唐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正逐步形成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为内圈、

秦皇岛—为内圈、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为外圈的城市连绵区。

8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辅助核心,正在形成宁(波)、绍(兴)

-杭(州)-嘉(兴)、湖(州)-沪(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巨型城市连绵带。86.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正在形成包括东莞、佛山、中山、深

圳、江门、肇庆、珠海等城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

87. 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88. 民族:具有共同地域、语言、经济活动、文化和心理特征且稳定的人群。

89.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

90.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的总称。受儒学影响深刻,具有文化和政治象征

意义。

91. 燕赵文化:指今天河北和山西、陕西地区,胡汉交融,与游牧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粗犷

古朴,豪爽热烈。

92. 三秦文化:陕西地区,包甘肃、宁夏的东南部,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

功利主义特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93. 楚文化:以两湖和安徽部分为核心地区在上古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主流汇合了当

地蛮夷文化文化的支流而形成,极具地方特色。

94. 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此区内江南丝竹音乐、戏曲中的昆曲、说唱中的苏州评弹,

以及“四大菜系”中的“苏菜”,均带有细腻、恬淡、婉转、雅芝、清新的风格,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95. 巴蜀文化: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以四川为中心,由川东巴文化与川西

蜀文化共同构成,地域色彩浓厚。

96. 岭南文化: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的一部分地区,古南越族聚居地,域外色彩浓

厚,文化系统较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华洋混合。

97. 东北文化:形成于辽、金、元、清时期,在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

猎文化交融的特色,与东北特定环境联系密切,是特定环境的产物。

98. 致灾因子:为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99. 灾害: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情况。

100. 减灾:减少由致灾因子形成灾害的全过程。

101. 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102.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103. 就地保护:通过区域性生物区系调查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禁猎区等,通过保护生境的办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104. 迁地保护:就是把物种及其种群迁移到其栖息生境以外的适当地方,例如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水族馆、野生生物繁殖或驯养中心等,主要保护物种资源。

105. 离体保存:是迁地保护的一种方式,但考虑到其保存的方法和要求不同,离体保存主要以有机体的一部分,如种子、花粉、胚胎、精液、各种繁殖体、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材料等进行保存。

106. 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107. 地域分异规律性: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108. 纬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109. 经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110. 垂直地带性: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

111. 垂直带谱:在足够高的山体上,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的自然带。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结合热量和水分状况来进行垂直带的数量、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112. 行政区: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以及国防等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体系。

113.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114. 经济区: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话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115. 经济区划:是指生产力整体布局框架,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八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宣言。钱玄同和刘半农以“双簧信”做了反应,阵地是陈独秀李大钊的《每周评论》,傅斯年罗家伦的《新潮》。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文学革命发生后,很快形成规模和声势,取得重大实绩: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放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实绩。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五四”文学革命明显存在一些弱点,但是就其理论主张的时代性质和创作实绩的崭新特征来看,这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2、《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3、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逻辑、语言、文化史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提倡“读经救国”。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与“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1. 文化 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 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 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 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 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 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 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 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 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孟子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达到一定高度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及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岁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五个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4、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5、城镇化(Urbanization):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6、经济区划(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是指生产力整体布局框架,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7、纬度地带性(latitude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8、经度地带性(longitudinal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9、民族(nation):是指人们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0、景观(landscape):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1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12、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或飓风。)。北太平洋西部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 13、梅雨(plum rains):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北京大学袁成达教授:这里传承是中华民族之魂

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 —关于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 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依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成达教授 2011年6月25日——7月9日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女娲)的渔猎时期,大发展于黄帝(炎帝)和尧舜的农耕时期,集大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此后,经不断发扬光大,扬弃传承而至于现代。 晋源区密聚中华民族从远古伏羲到近古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其集聚性和系统性为国内、为山西所鲜见。特别是以“唐城”和“晋阳城”为突出代表的太原市(晋源区)建城史,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根据,其权威性为国内之最,是晋源区古文化最大亮点。在晋源区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华夏文化园区”,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提高太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中的地位,对于丰富晋源区古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晋源区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现实可行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依据一:尧“初都太原”,筑城名“唐”,是太原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唐城、夏墟和后来的晋阳古城,其兴建和湮灭、重建的历史是太原所特有的水与火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尧“初都太原”的“唐城”史实,突出展示从尧到宋朝这一段建城—城毁—再建城的历史,就抓住了中华民族之魂传承的载体,从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 1、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浑宏雄伟的文化景观的标志。它揭示着、展现着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成为文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4、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地理 1.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 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 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 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5.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 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 布。 7.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 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 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 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 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

色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 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 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 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14.东南丘陵:位于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长江以南,南岭以 北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为浙闽丘陵。 15.线性构造带: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和 火山链等。 16.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着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7.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风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 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18.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 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中国文化概论1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1 中国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d512044295.html,)--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 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政策的是( ) A .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 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A .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 A .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 ) A .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 C.保护作用 D.绿化作用 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 A .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 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 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赋予它某种( ) A .“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 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 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 A .“无为” B.“无不为”

C.“自在” D.“逍遥” 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 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 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 9.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记录了( ) 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 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 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 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 ) 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 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 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 ) A.三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 ) 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 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 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 ) 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 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考过礼的起源问题。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 分享 2018-2019年考研时,地理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是广大考研学子十分关心的问题,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最新第四轮地理学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排名数据。 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共有43所开设地理学类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东师范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大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术含量高、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地理学分支。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摇篮,在老一辈的学者,特别是侯仁之院士的努力与开拓下,取得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地理是中国品牌学科,代表中国历史与地域的特色,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内容在世界上具有优越地位。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注重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传统、地域特征等问题,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民族特色,并与今天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区域管理相结合,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几十年来,在侯仁之院士的带动与指导下,配合北京城市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是国内率先以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注重人-地关系问题,而开拓北方地区环境演变史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大规模治沙工程启动,北大以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沙漠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漠化形成的影响规律,从而开创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为全社会所注重,侯仁之率先强调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从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充分的历史依据。目前,环境变迁研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文明起源环境机制、原始农业形态、历史聚落分布、农牧业转换机制、北方历史人口特征、半干旱地带城市发展、旅游资源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中,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P20 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P33 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P45 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P40 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P100 17、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8、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 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 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 摊丁人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人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4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4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世界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专业外语笔试、考生资格审查、面试三部分组成,其中笔试占20%,考生资格审查占10%,面试占20%; 中国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考生资格审查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考生资格审查占20%,面试占30%。 最终录取成绩为初试(50%)+复试(50%)+英语听力成绩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式为: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本文系统介绍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大历史学系就业,北大历史学系学费,北大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一、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大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大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大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大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 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考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是分专业分科目考试的,也就是说考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课方面只考中国史,不再考是世界史;同样,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不考中国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