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滑铁卢战役分析

滑铁卢战役分析

滑铁卢战役分析
滑铁卢战役分析

滑铁卢战役分析

1815年6月18日爆发的滑铁卢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此战役也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自此退出历史舞台。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拿破仑的人生最重要一战,也是人生最后一战——滑铁卢战役,作为一场经典的战役,成为后世研究现代战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教材。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怀着对过往历史的崇敬,对滑铁卢战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是什么造就了拿破仑一生的辉煌?是什么影响了战役的走向?是什么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胜负? 又是什么让

我们对这场战役久久不能忘却?

一、时势造英雄,是人非天神

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社会大变革时期,往往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它必然会造就伟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由法国大革命这一震惊世界的大事所造就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也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因

此,我们必须把拿破仑放在法国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更准确地去认识和评价他。正是由于法国大革命,才是拿破仑从一名炮兵少尉逐渐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军事统帅。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拿破仑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在整个征战生涯中,拿破仑将火炮与骑兵结合运用的战法发挥至如火纯青的地步,也造就了拿破仑辉煌的军事生涯。众所周知,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拿破仑时代的历史并不是拿破仑个人的英雄史,我们不应将其神化。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分析拿破仑的一生,不应过度吹捧或者贬低拿破仑的历史地位,给与其一个合理的历史评价。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拿破仑是一个人,不是神。

二、滑铁卢之役,“天、地、人”尽失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

虽胜有殃。”中国古代兵家兴兵打仗讲求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三要素是每名指挥员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三个基本要素。从这个三个要素,我们对滑铁卢战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发现拿破仑之所以会在这场生死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一)谋求复辟,尽失天时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滑铁卢战役发生的历史时代大背景。1815年初,拿破仑在厄尔巴岛获悉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分赃不均而几乎分裂,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回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奥、俄等国君主停止争吵,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6月18日,拿破仑率兵10万余抵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

与盟军中英国将军威灵顿所率的6万兵相遇。这是拿破仑在位期间,与反法同盟进行的第七次战争。通过这一时代大背景,我们了解到,在整个拿破仑统治期间,法国始终处于与反法联盟的战争中,始终在与其他国家争夺自己的最大利益,让欧洲其他列强感受到了它的威胁和自身利益的损失,自然而然的便会受到利益损害国家间的攻击,使他们间结成反法军事同盟,使法国处于孤身作战的境地,这便失去了“天时”这一关键因素。一方面,随着拿破仑的重登王位,正在开会的反法联盟各国停止争吵,搁臵了各自的利益分歧,拟定了临时宣言,称拿破仑是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敌人,他“不受法律保护”,随即发动了第七次反法战争。没有给刚刚复辟的拿破仑以时间上的休整,使得拿破仑仓促应战,人员、武器、物资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拿破仑劳师远行,而惠灵顿则以逸待劳。在将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军击退后,为了实现拿破仑的作战目的,不得不被动的接受惠灵顿选择的作战地点,劳师远行,丧失了时间、空间上的主动性,这也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二)劳师远行,尽失地利

在反法联军尚未集合之际,拿破仑定下逐个击破的战术策略。这一策略的制定,完全符合当时的战争形势,也只有这种策略才有可能使法军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在将由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军击退后,拿破仑实现了策略的第一步,但在接下的战斗中,拿破仑别无选择,只能远出比利时,迎击固守在惠灵顿挑选的战场——滑铁卢的英军。这导致了拿破仑的法军在战争还未开始,便失去了有利的战争地形,失去了“地利”。惠灵顿选择的滑铁卢这一地区,是一个山谷地带,且是一个上坡。英军位于高位,法军处于低位,这一位臵决定了英军在客观上处于战斗的优势位臵,使法军无法获知英军在山坡上面的部署,还有利于减少军队遭受来自法军火炮的攻击,使法军的火炮优势发挥不到最佳水平。同时,英军还占据了战场中部的两个据点,形成了掎角之势,且据点墙高城厚,易守难攻。事实证明,这两个据点很大的牵制了法军的进攻节奏,迟滞了法军的攻势,消耗了法军的大量的军事力量。一场大暴雨在战争开展的前一天,不期而至,为这场著名的战争,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一场大暴雨使滑铁卢成为沼泽,这也将本该在清晨发起的进攻,推迟到中午才发起,因为拿破仑考虑到潮湿的地面会对自己的骑兵和炮兵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使骑炮组合无法发挥出其最大的威力。真实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影响。就在这主观与客观

的相互作用下,拿破仑已失去了“地利”,丧尽了在战场上的一切主动,只能被动的接受历史交给他的一切。

(三)时局难逆,尽失人和

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的因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方面,在历次的反法战争中,拿破仑是一人面对整个反法盟军,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拿破仑一人的指挥艺术。到滑铁卢战役时,拿破仑已经处于人生的暮年,疾病缠身,战斗意志减弱,不能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果断坚毅,舍我其谁。他的助手——内伊虽然作战勇猛,但指挥不力,有勇无谋,在拿破仑生病不能指挥军队作战时,不执行拿破仑的既定战术,擅权行事。此失人和一也。一方面,在拿破仑召集军队的时候,很多优秀的将领都已归隐山林,不愿再随拿破仑征战沙场,只有像格鲁希、内伊这样才能平庸的将领跟随他出征,无法领会和实现拿破仑的战术意图,更不能替代他的位臵,在他困难时替他分忧。此失人和二也。最后一个方面,在战役最后关键的节点上,谁能先等到援军的到来,便会改变战场力量的平衡,胜利的天平便会偏向哪一方。结果大家都知道,惠灵顿等到了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联军的到来,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而当时的情况是,格鲁希率领的三万法军距离滑铁卢只有三个小时的距离,在听到滑铁卢的炮声时,他选择原地等待,没有朝着炮声前进,最后在拿破仑最需要的时刻没有出现。此失人和三也。

三、法兰西之鹰,梦碎滑铁卢

滑铁卢的失败标志着拿破仑百日王朝的覆灭,也标志着拿破仑复辟帝制的梦碎。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土伦战役到滑铁卢战役的23年间指挥了无数次战役,而且大多数都是胜仗。虽然他的战争有侵略性的一面,激起被侵略国人民的反抗,但是也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1855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老残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知识点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年~1794年)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政策(当时雅各宾派专政)。 《人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资产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1804——1814年

革命性: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拿破仑政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五年后(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4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应认清以下三点: 第一,巴士底狱是法国封建势力的象征;第二,这一事件是革命开始的标志; 第三,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法国革命的国内意义,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就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二、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断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其世界意义主要是指这场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相同点: 1.原因相同: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2.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影响相同:革命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5.革命进程大体相同:最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外,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 2.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3.意义不同:英国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美国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取得了国家的独立;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4.原因不同:英、法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04-03T01:52:44.878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4期作者:马智勇[导读]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岩溶、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体。隧道穿越这些复杂地质构造时,会产生严重的变形破坏。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岩溶、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体。隧道穿越这些复杂地质构造时,会产生严重的变形破坏。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重大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在开挖过程中,不同的开挖方法对隧道围岩的影响也会不同,导致隧道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差异很大。围岩应力应变随开挖断面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对围岩稳定性的判断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和数值分析,其中数值分析法是最适合分析隧道施工的方法。 关键词: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 1地形地貌 隧道高程93.05m~640.1m,相对高差547.05m,地层岩性主要为中侏罗统自流井组(J2Z)和沙溪庙组、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香溪组(t3-j1x)。岩性为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含薄层炭质页岩、炭质泥岩。 2软弱岩群稳定性 2.1软岩地层工程地质特征 单轴抗压强度小于30MPa的岩层称为软岩。软岩地层具有强度低、孔隙率低、胶结程度高、受构造面切割和风化影响大等特点。在隧道围岩压力的作用下,工程岩体具有明显的变形。软岩隧道围岩具有强度低、结构软弱、易吸水膨胀等特点,隧道围岩变形较大。 2.2软岩地层围岩变形分析 对于围岩是否会发生较大变形及变形量,支护压力和地应力作用下隧道围岩相对变形及掌子面变形预测公式如下:式中:εt一一隧道径向相对变形,指径向挤压变形量和隧道半径或者跨度之比; εf一一隧道掌子面相对变形,指掌子面挤压变形量和隧道半径或者跨度之比; σcm一一岩体单轴抗压强度; σci一一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Pi一一支护压力; Po一一隧道中的原岩应力,取3σ1–σ3,即σmax。 3坚硬岩组围岩稳定性分析 根据切向应力准则,将围岩的切向应力(σo)与岩石的抗压强度(σc)之比作为判断有无岩爆及发生岩爆等级划分原则,结果表明: σo/σc<0.3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无岩爆 σo/σc介于0.30~50一一一一一一一轻微岩爆 σo/σc介于0.50~0.70一一一一一一中等岩爆 σo/σc>0.7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强烈岩爆 由于地下洞室的开挖,原地应力状态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在洞壁及其一定深度范围形成应力的二次分布和应力集中。应力集中的结果,使得洞壁附近的切向应力有可能超过其临界值,从而产生岩爆。为了计算围岩的切向应力(σ0),首先需要作一定假设,将隧道的横截面抽象为受两向正应力作用的平面应变模型。两向正应力其中之一为上覆岩石自重作用引起的垂向应力(Sv);其二维水平向正应力(σn),它是根据实测的原地应力状态(SH、Sh以及SH的方向)利用线弹性理论公式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滑铁卢战役与谁有关系

滑铁卢战役与谁有关系 滑铁卢战役已经成了拿破仑的代名词,此次战役拿破仑战败,这是他最后一场战役,拿破仑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本人则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滑铁卢战役与谁有关系,希望你喜欢。 滑铁卢战役有关系的人物滑铁卢战役与拿破仑息息相关。 说起滑铁卢,人们除了联想到失败之外,稍懂历史的人一定还会想到一个地方和一个人。这个地方就是比利时的滑铁卢镇,而这个人就是欧洲的历史巨人拿破仑;波拿巴。 这次战役是拿破仑从称霸整个欧洲到彻底失败的关键所在,滑铁卢失败以后,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命彻底走到尽头。 另一方面,当时反法联盟中的英国将领威灵顿将军却因此战的胜利而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实际上他与滑铁卢也是息息相关的。对于他,滑铁卢是成功的代名词! 滑铁卢战役格鲁希不救拿破仑的原因格鲁希是拿破仑的下属,在滑铁卢战役中举足轻重。有人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失败归咎于,格鲁希没有对拿破仑出兵支援。那么,格鲁希为什么不救拿破仑?当时不明就里的一个小细节,居然成为改变战争格局的重大要点。当时拿破仑派格鲁希带领重兵去侦察敌情,而这也成为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作战部署上所作出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军队的大量派遣之为

了侦察敌情,这本身就消弱了法国军队的作战力量。 说到格鲁希为什么不救拿破仑,就不得不先分析一下格鲁希的性格了。格鲁希元帅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只知道严格遵守纪律,执行命令,丝毫不懂变通。当时,拿破仑先是让他追击普军,后来才命令他在下午火速支援滑铁卢。怎奈,后来下达命令的便条在事后才被延迟送达。在此之前,格鲁希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也不敢擅自对拿破仑进行支援。所以,并非格鲁希违抗命令,不对拿破仑进行支援,而是应该把这这一点该归咎于格鲁希本身的性格弱点之上。 滑铁卢战役中两军实力对比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此战过后,这位曾经万人敬仰的大英雄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并最终过完了自己传奇曲折的一生。接下来看看滑铁卢战役中两军的实力对比。 兵力总体对比 (以实际赶到战场参战的为准,不包括格鲁希等未及时赶到的部队,以下皆同) 1、参战的英盟军(英国、荷兰、比利时、纳索、布伦瑞克、汉诺威、英王德意志军团)共编为第一军、第二军、后备军、骑兵军、荷兰-比利时骑兵师这几支部队。 参战的英盟军总兵力68424人(含炮兵),其中英军人数23584人、英王德意志军团人数7393人、荷兰9476人、比利时4118人、纳索5629人、布伦瑞克6151人、汉诺威12073人。 2、参战的普鲁士军共编为第一、第二、第四军,总兵力56412(含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导入新课: 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刚停,仅仅隔了几年,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又响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隆隆炮声,这就是法国大革命,法国是欧洲的大国,也是当时的强国,同时还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动荡的法国。 一、法国大革命 1.原因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革命爆发实际上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什么矛盾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呢?(展示《法国社会等级制度》《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图片) 教师评价学生回答。并指出封建地主阶级(教士、贵族),对资产阶级、工匠、农民、城市贫民的压迫,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揭竿而起成为大革命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讲授过程中展示相关的矛盾激化示意图)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产阶级革命是爆发的根本原因(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 过度:法国的各种矛盾存在已久,为什么这时爆发革命呢?(请学生看课本: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过渡:法国大革命在三级会议的召开下一触即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进程(经过)。 2.进程法国大革命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攻占巴士底狱,颁《人权宣言》; 第二阶段,处死国王,建立和国;第三阶段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专政。(展示进程示意图) 第一阶段:攻占巴士底狱,颁《人权宣言》 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 因为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同时也是关押政治犯的地方,伏尔泰曾经关押在这里,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但主力军是人民群众,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

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 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的着名战役,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那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幺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探寻一下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吧。 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拿破仑应等待联军侵入法国,时日一久必因粮食缺乏而自行崩溃。不知道他如此说,动机何在。而在联军第一批集结65万人,还有30万军队将在秋天到达,总数有百万之众的情况下,法军仓促之下,仅组织了28.4万人的正规军,力量如此悬殊。拿破仑变防御为进攻,以图各个击破敌军、掌握主动权的计划是非常出色的,也是有可能成功的。拿破仑自己对科兰库尔说:是由于格鲁西未能及时增援,而骑兵又被击溃,以致惨败,内伊行动也不够积极、机智。他的话是比较符合实情的,但也是侧重于人事方面的分析。试着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有如下原因:一、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之军队素质差,指挥员缺乏尽管拿破仑任命名将达武元帅为陆军部长,在2个月内组织了28.4万军队,且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以至格鲁西这样的平庸之辈也要独当一面。法军在滑铁卢决战时,进攻被迫采用师纵队,每营成三列横队,每师则形成正面200人,纵深24-27列的庞大方阵,行动笨拙。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之没有及时歼灭普军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法军先于滑铁卢决战前两天的6月16 日,在里尼击溃布吕歇尔的普军。但因1军团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6 军团又距离过远,调动太迟,致使里尼之战成为击溃战,而不是预想的歼灭

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B RIDGE&TUNNEL 桥梁隧道 毫无疑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从许多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知道,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岩石的性质、岩体的结构与构造、地下水、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隧道的开挖方式及支护的形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才能够客观实际的采取相应的维护隧道围岩稳定的措施。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 围岩的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通过围岩的强度来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从岩性的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塑性围岩和脆性围岩,塑性围岩主要包括各类粘土质岩石、粘土岩类、破碎松散岩石以及吸水易膨胀的岩石等,通常具有风化速度快,力学强度低以及遇水软化、崩解、膨胀等不良性质,故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最为不利;脆1性围岩主要各类坚硬体,由于这类岩石本身的强度远高于结构面岩石的强度,故这类围岩2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岩性本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从围岩的完整性(围岩完整性可以用岩石质量指标RQD、节理组数J n、节理面粗糙程度J y、节理变质系数Ja、裂隙水降低系数Jw、应力降低系数SRF 八类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级即:完整、较完整、破碎、较破碎、极破碎。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如脆性围岩) 即围岩为完整或较完整。那么,隧道开挖后,围岩产生的二次应力一般不会使岩体发生破坏, 即使发生破坏,变形的量值也是较少 的。这种情况下,围岩岩性对围岩的稳 定性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即一般是稳定 的,可以不采取支护,能适应各种断面 形状及尺寸的隧道。如果隧道围岩的整 体性质差、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或围 岩破碎(如塑性围岩)即围岩为破碎、较 破碎或极破碎,则围岩的二次应力会产 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或破坏区域,同时节 理裂隙间的岩层错动会使滑移变形增 大,势必给围岩的稳定带来重大的影 响,不利于隧道洞室稳定;软硬相间的 岩体,由于其中软岩层强度低,有的因 层间错动成为软弱围岩而对围岩的稳定 性不利。 从岩体的结构角度,可将岩体结 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和块 状结构) 、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和厚层 状结构) 、碎裂结构(构镶嵌结构和层状 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破碎结构和松散 结构) 。松散结构及破碎结构岩体的稳 定性最差;薄层状结构岩体次之;厚层状 块体最好。对于脆性的厚层状和块状岩 体,其强度主要受软弱结构面的分布特 点和较弱夹层的物质成分所控制,结构 面对围岩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结构面 的本身特征,还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 及这种组合与临空面的交切关系密切 相关。一般情况下,当结构面的倾角 ≤30°时,就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 的分离体,特别是当分离体的尺寸小 于隧道洞跨径时,就有可能向洞内产 生滑移,造成局部失稳;当倾角> 30° 时,将不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性的 分离体。而软弱夹层对围岩稳定性的 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性状和分布。一 般认为软弱夹层的矿物成分、粗细颗 粒含量、含水量、易溶盐和有机质等 的含量是决定其性质的主要因素,对 不同类型的软弱夹层,这些因素是不 大相同的。由于软弱夹层的抗强度较 低,故不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 围岩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的形式特 点,不仅与岩体内的初始应力状态和隧 道形状有关,而且还与围岩的岩性及岩 体结构有关,但主要的是和围岩的岩性 及结构有关(见表1) 。 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岩体的天然应力是岩体的自重应 力、构造应力、变异及残余应力在某一 个具体地区以特定方式作用的结果。已 经有大量的实践资料证明,大多数地区 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是以水平方向为 主的即水平应力通常大于垂直应力。一 般情况下,隧道轴向与水平主应力垂 直,以改善隧道周边的应力状态。但水 平应力很大时,则隧道方向最好与之平 行以保证边墙的稳定性。然而,岩体的 天然应力对隧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垂直 于隧道轴向水平应力的大小与天然应 力的比值(ζ) ,它们是围岩内应力重分 布状态的主要因素。例如,圆形隧道, 当ζ= 1 时,围岩中不会出现拉应力集 中,压应力分布也比较均匀,围岩稳定 性最好;当ζ≤1/ 3 时围岩出现拉应力, 压应力集中也较大,对围岩稳定不利。 最大天然主应力的数量级及隧道轴向的 关系,对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有明显的 影响,因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围岩破坏的 概率及严重程度比其它方向大。因此, 估算这种应力的大小并设法消除或利用 非常重要的。 地质构造 褶曲和断裂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 降低了岩体的力学强度,一般来说,岩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文/王冠勇 TRANSPOWORLD 2012No.13(Jul) 234

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

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将有大批量的越江跨海通道投入建设,水下隧道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山岭隧道相比,跨海隧道通常具有地质勘探困难、单口连续掘进距离较长、衬砌结构受长期的动静水压力作用、防排水难度大、围岩成拱作用较低、不良地质体段易发生涌水事故等特点,因此在海底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和分析计算方面,将具有与一般隧道不尽相同的关键技术问题,亟待在设计中着重反映。论文研究以我国目前蓬勃发展的海底隧道为背景,以富水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为研究重点,综合采用理论解析、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等多种研究手段,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弹性力学中厚壁圆筒承受均布压力的拉梅解答和Mohr-Coulomb屈服条件,推导了考虑渗流场和围岩超前位移释放的含衬砌海底圆形隧洞的弹塑性解析公式。根据本文推导过程,可推演满足其它屈服条件和流动法则的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的弹塑性解答。 同时结合一座海底隧道的工程实例,本文采用解析公式对围岩塑性区范围、应力场、位移场和渗流场的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各场的分布规律和演化特点,并讨论了海底隧道顶板厚度、海水深度、内水水头、衬砌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及其渗透性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规律。(2)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针对暗挖海底隧道开挖面围岩稳定性问题,总结了极限分析上限法、楔形体模型、二维对数螺旋线模型,以及条分法模型等4种理论分析模型,并考虑了开挖面滑移体上部地层压力等因素,对理论解析公式进行了修正。结合海底隧道工程实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与理论解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围岩粘聚力、摩擦角、海水水位、超前注浆等因素的影响。(3)依托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对穿越陆域全、强风化花岗岩段的地层变形进行了现场监测,指出了产生地层大变形的力学机制,总结了拱顶沉降、海床沉降、地层水平变形、海床开裂随隧道施工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通过易于监测的隧道拱顶下沉量及收敛值判断海床地层的完整性,实现对海床状态的信息化控制。 (4)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分析翔安隧道穿越海域F1风化深槽段的围岩稳定性,指出地下水的渗流作用对海底隧道的围岩变形影响较大,由渗流引起的隧道围岩变形在向上传递过程中折减较小,且超前导洞开挖对围岩渗流场的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2)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 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

滑铁卢联军战斗序列

根据“Napoleon, His Army and Enemies”网站的相关资料翻译而成,仅为滑铁卢战场上的联军序列。 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指挥英国-德意志-尼德兰联军作战的指挥官,是卓越的陆军元帅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任威灵顿公爵(他于1813年成为陆军元帅)。威灵顿曾征战于印度、尼德兰、丹麦、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他为自马尔伯勒时代以来便默默无闻的英国陆军赢得了声誉。 1815年4月,威灵顿在尼德兰整编了联军。英军、汉诺威的部队与荷兰-比利时部队被整合到了一起。在4月至6月间这支部队又迎来了布伦瑞克和拿骚的部队的加入。在滑铁卢作战的联军包括了53850名步兵,13350名骑兵,5000名炮兵和1000名工兵。 威灵顿担心法军侵犯蒙斯-阿尔-布鲁塞尔的交通线,尽管没有关于这一运动的报道。他还是在阿尔布置了为数17000人的部队以防万一,监视法军。将这支为数颇多的部队置于路程为2-3小时之外的地点,倘若威灵顿战败的话,他是无法为自己辩护的。 英军和英王德意志军团(注:King's German Legion,下文简称KGL)的各个营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是身经百战的,并且曾在半岛服役:第一近卫步兵团第三营;(KGL)第一轻步兵营,第二轻步兵营;(KGL)第一步兵营,第二步兵营,第三步兵营,第四步兵营,第五步兵营,第六步兵营;第五十二步兵团第一营;第七十一步兵团第一营;第九十五来复枪团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第二十三步兵团第一营;第五十一步兵团第一营;第二十八步兵团第一营;第三十二步兵团第一营;第七十九步兵团第一营;第一步兵团第三营;第四十四步兵团第二营;第四十二“黑色守望者”团第一营;第九十二步兵团第一营;第四步兵团第一营;第二十七步兵团第一营;第四十步兵团第一营。由此可见,有些认为威灵顿在半岛的部队要么被调往美洲要么就是复员、退伍的说法是错误的。 联军中各战术单位的人数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历史学家强调英军各营在滑铁卢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这是对的,但是并不是普遍现象。英军各营平均人数比法军要多出145人。英军最大的营是第五十二步兵团第一营,有1130人。英国近卫步兵团的各营平均人数也大约有1000人之多。战场上人数最少的营是法军第一百零八步兵团第三营,只有251人。 各军步兵营平均人数: 英军:665人 普军:610人 KGL:520人 法军:520人 骑兵中队/连平均人数: 威灵顿的骑兵:145人 拿破仑的骑兵:135人 布吕歇尔的骑兵:115人 威灵顿麾下有84个步兵营: 由德意志部队构成的营占全体50%(包括KGL,布伦瑞克,汉诺威和拿骚)

战例讲解 滑铁卢之战 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滑铁卢之战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必须趁早在罪恶萌芽时加以彻底扑灭” 复辟之后的拿破仑立刻面临严峻的处境。虽然皇帝表示承认早先波旁王朝签署的巴黎和约,接受1792 年的法国疆界,还向沙皇和奥皇派出了使节,这些努力都成为徒劳。他的再度统治带来的不是橄榄枝而是刀剑。立即组成的第七次反法同盟国宣布拿破仑不受法律保护——这意味着若在战场被俘获可以立即枪毙—— 决心彻底打垮在他们眼里成为大革命象征的这个人:“拿破仑正高举着大革命的火炬向巴黎挺近。跟随他的 是人民的渣滓……列强必须趁早在罪恶萌芽时加以彻底扑灭,否则它将又一次动摇社会秩序的一切基础……”。 对于拿破仑来说,能否凑足军队以对付反法同盟准备压向法国的上百万兵力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被 称为“什么也没有忘记,什么也没有学会”的波旁王朝复辟后统治了10 个月,路易十八为了笼络人心,废 除了大革命时代延续至今的征兵制;出于同样的考虑,拿破仑也不敢贸然恢复这一制度,唯一可行的方法是 号召业已退伍的士兵、军士以及被遣返的战俘尽快重回军营,这些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是部队中急需的骨干。 好在皇帝的号召力尚在,法军很快就集结了28 万人,最令拿破仑头疼的是优秀指挥官的缺乏,大部分元帅 已向路易十八宣誓效忠。最优秀的参谋长贝尔蒂埃也在巴伐利亚神秘坠楼身亡;忠诚而又有能力的达武又被 拿破仑留守巴黎。于是,在出征的法军中辅佐拿破仑的只有元帅中的二流之辈,包括以发布晦涩难懂命令著 称的蹩脚参谋长苏尔特,以及刚愎自用的内伊和庸碌无能的格鲁希等人。拿破仑统率法军迅速北进,首战击 溃普鲁士军队,顺势推进到比利时境内,英军已在前方严阵以待。英军的统帅是陆军中将阿瑟· 韦尔斯利爵士。此公日后受封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以下皆以此称呼),人送外号“铁公爵”,在 1852 年威灵顿的 葬礼上,维多利亚女王曾称他为“19 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人”。 威灵顿与拿破仑同龄,都出生于1769 年(威灵顿年长3 个月),但除此之外,二人几乎没有共同点。 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的一个破落户家庭,小时候还因为说不好法语受到同学的嘲笑;威灵顿却是个货真价 实的官二代,作为都柏林的豪门,威灵顿从小念的是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拿破仑从小志在军伍,投笔从戎;威灵顿却是读书读不下去才去吃粮当兵,用其母的话说,威灵顿“愚笨、说话缓慢、举止粗鲁,只配当兵闻 火药味”。在军旅生涯中,拿破仑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步步晋升,而威灵顿却是一路靠着令人不齿的捐官才 当上了中校。对待手下的士兵,拿破仑主张“不用皮鞭而用荣誉进行管理”,废除了中世纪的野蛮体罚制度;威灵顿在这方面却是个反面典型,他以贵族的傲慢无比地蔑视那些来自平民的士兵,称他们是“地上的唾沫”,“一群流氓”,“一群混吃喝而来的只能用鞭子管教的人”。而对于战争的理解,拿破仑崇尚进攻,“一个人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的。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威灵顿的军事思想却是“先抗击敌人的猛攻”!如此迥异的两个人却成了命运之敌,迎来宿命的对决。“90% 是我们获胜” 1815 年6 月18 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 滑铁卢地处比利时,是一个古朴幽静的小镇,距布鲁塞尔约20 公里。即便以当时会战标准衡量,滑铁 卢的战场也还是太狭窄。英军的阵地是一条长长的山岗,前面是一个山谷,与南面的法军隔开。英军阵地从 左翼到右翼,全长约3.5 英里,但只有不到2 英里的阵地有防御纵深。在这一区域内,威灵顿公爵投入了 4.96 万名步兵,1.24 万名骑兵,5645 名炮兵以及156 门火炮,总计6.766 万人。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 要坚守阵地,每英里的正面需要部署2 万人的部队,因此从理论上讲,公爵麾下的人马已经够用了,而且英 军埋伏在前斜坡上的散兵及步兵几乎完全隐蔽在高高的庄稼之中,来犯之敌首先必须躲过这些士兵的准确射击,接着还必须挨过炮兵的轰击,最后等待敌人的还有步枪的齐射和骑兵的马刀。 与英军对峙的是拿破仑皇帝亲自统帅的法军,包括48950 名步兵、15765 名骑兵、7232 名炮兵以及246 门火炮——总计71947 人。法军的骑兵占有明显优势,法军炮兵使用的12 磅炮的威力和射程都超过了英军 的9 磅炮和6 磅炮。拿破仑本人对战役的前景信心十足,早上八点,吃过早饭的皇帝对部下声言,“90% 是我们获胜,威灵顿没啥了不起,英国人没啥了不起;我们将于吃中饭时解决这件事”。当拿破仑骑马从法军 队列前经过时,战鼓激越,乐队奏起乐曲,“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久久回荡。进攻队列的场面庞大壮观,令 人终生难忘。 拿破仑本想在上午9 时开始战斗,但是炮兵将领德鲁奥说服了他,理由是地面过于泥泞会削弱炮弹的威力,于是,法军的总攻时间被推后到下午1时,在此之前的上午11 时30 分,法军用80 门大炮进行炮火准备,拉开了举世闻名的滑铁卢决战的帷幕。

19、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主备人:陈贤珍第二备课人: 一、导入新课 教学 过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 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

1.导火线: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爆发):大资产阶级掌权;颁布《人权宣言》 ①《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具有进步意义。 ②《人权宣言》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2)建立共和国(吉伦特派):处死国王 ①法国一开始并没有废除国王,而是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保留了君主统治; ②法国革命是一个前进过程; ③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3)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高潮 ①雅各宾派在革命危急关头掌握政权,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稳定了法国的局势,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其政策存在负面作用,用恐怖政策消除异己,成为最终垮台的原因。 ②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只代表了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4)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标导学三: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的活动 初露锋芒——政变夺权——建立帝国——颁布法典,对外征战——远征失败,被迫下台 1799年—— 1804年——————————————————1814年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对外政策:打击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后期变为军事侵略。 4.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 (1)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 (2)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力量。 5.评价拿破仑 (1)拿破仑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并通过战争的方式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使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在欧洲传播——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2)拿破仑后期战争变成了侵略性质,损害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三、课堂总结 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200多年了,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长眠于荣军院,但《人权宣言》将永远铭记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各国民法典的蓝本。与其说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不如说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脚步将永不停歇。现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依旧充满着激情,但是面对欧债危机,法国该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

滑铁卢战役中的苏格兰灰骑兵(翻译,各位参考一下)

滑铁卢战役中的苏格兰灰骑兵(翻译,各位参考一下).txt Stanley Berkeley的《Gordons and Greys to the Front》,插图剑桥战争史的封面这幅画描绘的是据传说灰骑兵穿过戈登团时,一些高地士兵如此渴望与法国人作战,于是 攀住马镫向法国人冲去,然后又跳下来作战。 然而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这就是本文试图要告诉你的。 “……灰骑兵们穿过戈登营的队列径直向前移动,距离法国步兵师的前锋只有20码了,但他 们只是向敌第45步兵团第1营小步而去,没有疾驰,也没有冲锋。” ————摘自W?A?索本(W. A. Thorburn),苏格兰国立战争博物馆(National War Museum of Scotland)馆长描述的皇家苏格兰灰骑兵团在滑铁卢战场上著名的冲锋。 滑铁卢战役前的灰骑兵团 1815年2月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卷土重来,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各国马上开始了积 极的备战,此时的英国皇家北部龙骑兵团(即苏格兰灰骑兵团)共拥有8个连,但在当年稍 晚些时候他们的兵力增加到了10个连,这10个连共包括946名军官和士兵。其中只有6个 连开到荷兰加入了威灵顿的军队,4个留在了伊普斯维奇(Ipswich)的驻地。随军的团部军 官如下: 詹姆斯?英格利斯?汉密尔顿中校(Lt. Col. James Inglis Hamilton) 艾萨克?布莱克?克拉克(Majors Isaac Blake Clarke)、托马斯?佩特?韩金(Thomas Pate Hankin)两位少校 副官亨利?麦克米伦中尉 助理军医詹姆斯?亚历山大(James Alexander) 随军兽医约翰?崔格(John Trigg) 七名上尉随行: 爱德华?切尼(Edward Cheny) 詹姆斯?普尔(James Poole) 罗伯特?沃纳(Robert Vernor), 托马斯?雷诺德斯(Thomas Reignolds) 查尔斯?巴纳德(Charles Barnard) 托马斯?芬顿(Thomas Fenton) 爱德华?佩恩(Edward Payne) 其中雷诺德斯上尉已经被名誉晋升为少校,是威廉?庞森比爵士的旅副,其余六名上尉则各自 指挥六个连。 中尉军官包括:约翰?米尔斯(John Mills) 弗朗西斯?斯多帕特(Francis Stupart) 乔治?福克纳(George Falconer), 詹姆斯?威姆斯(James Wemyss) 詹姆斯?卡拉瑟斯(James Carruthers) 阿奇博尔德?汉密尔顿(Archibald Hamilton) 托马斯?崔特(Thomas Trotter) 詹姆斯?盖普(James Gape) 查尔斯?怀德汉姆(Charles Wyndham)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预学案16 一、预习要求 1、根据《教与学》在书上整理完整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人权宣言》的内容反映出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预习检测 1、法国国庆日是 A、7月4日 B、7月14日 C、9月20日 D、9月22日 2、法国革命期间,被推上断头台的国王是 A、查理一世 B、路易十六 C、詹姆士二世 D、路易十八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造成封建统治危机的因素有 (1)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冲破封建制度束缚 (2)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剥削和压迫,仇恨封建统治 (3)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面临破产(4)启蒙思想传播,极大的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A(1)(3)(4)B(2)(3)(4)C(1)(2)(3)D(1)(2)(3)(4) 4、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体现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5、(2004河北)19世纪初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意义是 A、拓展了法国疆域 B、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确立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统治 6、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因素不包括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封建统治阻碍 C、社会矛盾激化 D、革命思想的充分动员 7、法国大革命中起主力军作用的是 A、资产阶级 B、人民群众 C、第三等级 D、雅各宾派专政 8、下列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全是通过武装斗争完成的 B、美国大陆军攻克英军最后据点,宣布独立 C、法国革命胜利是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动完成的 D、三个国家都以颁布宪法作为革命成功的标志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 A、莱克星顿枪声 B、三级会议召开 C、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新议会的召开 10、“天赋人权学说”产生于 A、文艺复兴时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习小华 摘要:主要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如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围岩稳定性;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 毫无疑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从许多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知道,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岩石的性质、岩体的结构与构造、地下水、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隧道的开挖方式及支护的形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才能够客观实际的采取相应的维护隧道围岩稳定的措施。 1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 围岩的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通过围岩的强度来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从岩性的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塑性围岩和脆性围岩,塑性围岩主要包括各类粘土质岩石、粘土岩类、破碎松散岩石以及吸水易膨胀的岩石等,通常具有风化速度快,力学强度低以及遇水软化、崩解、膨胀等不良性质,故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最为不利;脆性围岩主要各类坚硬体,由于这类岩石本身的强度远高于结构面岩石的强度,故这类围岩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岩性本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从围岩的完整性(围岩完整性可以用岩石质量指标RQD、节理组数J n、节理面粗糙程度J y、节理变质系数Ja、裂隙水降低系数Jw、应力降低系数SRF 八类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级即:完整、较完整、破碎、较破碎、极破碎。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如脆性围岩) 即围岩为完整或较完整,那么,隧道开挖后,围岩产生的二次应力一般不会使岩体发生破坏,即使发生破坏,变形的量值也是较少的。这种情况下,围岩岩性对围岩的稳定性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即一般是稳定的,可以不采取支护,能适应各种断面形状及尺寸的隧道。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差、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或围岩破碎(如塑性围岩)即围岩为破碎、较破碎或极破碎,则围岩的二次应力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或破坏区域,同时节理裂隙间的岩层错动会使滑移变形增大,势必给围岩的稳定带来重大的影响,不利于隧道洞室稳定;软硬相间的岩体,由于其中软岩层强度低,有的因层间错动成为软弱围岩而对围岩的稳定性不利。 从岩体的结构角度,可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和块状结构) 、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和厚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构镶嵌结构和层状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破碎结构和松散结构) 。松散结构及破碎结构岩体的稳定性最差;薄层状结构岩体次之;厚层状块体最好。对于脆性的厚层状和块状岩体,其强度主要受软弱结构面的分布特点和较弱夹层的物质成分所控制,结构面对围岩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结构面的本身特征,还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及这种组合与临空面的交切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当结构面的倾角≤30°时,就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的分离体,特别是当分离体的尺寸小于隧道洞跨径时,就有可能向洞内产生滑移,造成局部失稳;当倾角> 30°时,将不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性的分离体。而软弱夹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性状和分布。一般认为软弱夹层的矿物成分、粗细颗粒含量、含水量、易溶盐和有机质等的含量是决定其性质的主要因素,对不同类型的软弱夹层,这些因素是不大相同的。由于软弱夹层的抗强度较低,故它不利与隧道围岩的稳定。 围岩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的形式特点,不仅与岩体内的初始应力状态和隧道形状有关,而且还与围岩的岩性及岩体结构有关,但主要的是和围岩的岩性及结构有关(见表1) 。

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伍华刚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以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特长公路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为依托,对隧道掌子面所揭露围岩岩体、结构特征进行调查、记录,分析掌子面围岩等级,并与设计资料进行对比,对不同级别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特长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中图分类号:U 4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429(2010)04-0072-03 ●应用技术 收稿日期:2010-05-14 作者简介:伍华刚,男,1959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工程师,550001,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山东路69号山西科技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年第25卷第4期 随着深埋特长隧道的不断涌现,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行的设计与施工规范已不能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虽然国内外有关深埋特长隧道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由于深埋特长隧道地形、 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制约因素多,并且常伴有断裂带、破碎带、 岩爆、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加上深埋特长隧道埋深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使地质勘察也不可能全面精确地探清每一段的具体情况,很多时候勘察结果与隧道施工中实际遇到的地质条件相差很远,漏掉的一些不良地质体给施工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1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和局部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工程地质类比法、岩体结构分析法、岩体稳定性力学分析法和模拟试验法等,其中,模拟试验法包括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1.1 工程地质类比法 根据拟建地下洞室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特性和监测资料,结合具有类似条件的已建工程,开展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比,从而判断工程区岩体的稳定性。由大量工程实例总结出来的各级围岩分类标准,如RQD 分类(Deer ,1969)、RMR 分类(Bieniawiski ,1973)、Q 系统分类(Barton ,1974)、Z 系统分类(谷德振,1979),以及我国的《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等,都是工程地质类比法在稳定性评价中的具体应用。这些围岩分类系统可以对不同类型围岩按定量地给出其围岩压力值及支护衬砌的形式和厚度,对于一般性工程隧道实现地下工程(结构)设计标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地质工程工作者的基本方法之一。1.2 岩体结构分析法 在岩体结构及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力作用方向 以及结构面与开挖临空面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借助于赤平极射投影分析法、实体比例投影分析法和块体坐标投影法进行图解分析,从而判断岩体的稳定性。1.3 力学分析法 从19世纪人类对松散地层(主要是土层)围岩稳定和围岩压力理论进行研究开始到现在,围岩压力理论主要经历了古典压力理论、散体压力理论及现在广泛应用的弹性力学理论、塑性力学理论。 实际工程中,隧道开挖后,由于卸荷作用使围岩应力进行重分布,并出现应力集中,如果围岩应力处处小于岩体弹性极限强度,这时围岩处于弹性状态。反之,围岩将部分进入塑性状态,但局部区域进入塑性状态并不意味着围岩将发生坍落或失稳。因而,研究围岩稳定就不能不考虑塑性问题,芬纳(Fenner )—塔罗勃(Talo-bre .J )和卡斯特奈(Kaster.H )等给出了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图形。1.4 数值计算方法 岩体不仅为一般材料,更重要的是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结构体,它具有非均质、非连续、非线性以及复杂的加卸载条件和边界条件,这使得岩体力学的问题通常无法用解析法简单地求解,数值方法不仅能模拟岩体的复杂力学和结构特征,也可以方便地分析各种边值问题和施工过程,并对工程进行预测和预报,因此,数值分析方法是解决岩土体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常用的数值方法有:有限元法(FEM )、有限差分法(FLAC ,FDM )、离散元法(DEM )反分析法、边界元法(BEM )、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 )、流形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地下洞室和边坡稳定等均有较多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 模型试验 模型试验是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相似理论。模型试验具有直观、全面的优点,20世 纪80年代,国内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谷兆琪教授等(1981)进行了层状砂岩地下洞室稳定性的研究,朱维中、冯光北等(1983,1984)研究了单排裂隙岩体模型的抗剪强度研究,杨淑 7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