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肉搜索论文

人肉搜索论文

人肉搜索论文
人肉搜索论文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运赞 08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摘要:2003年,“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动的风生水起,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人肉搜索”实际上是一种人机搜索机制——针对某件事、某个人等,在网络上抛出问题,依靠诸多血肉之躯的网民参与,寻找答案并公布在网上。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过:“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人机结合的搜索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善恶美丑,关键在于度。在本篇文章中,将从“人肉搜索”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出发,分析“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关键词:人肉搜索利与弊监督隐私权

人肉搜索的定义

早在2001年,猫扑网就出现了人肉搜索的雏形。有网友发帖问一些问题,知道答案的网友在回答完问题后会得到网站奖赏的虚拟货币。在你问我答的过程中,人肉搜索引擎的机制形成了。2003年,“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动的风生水起,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

人肉搜索引擎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搜索机制,通过动员网民人工参与,能够尽快获取搜索引擎无法提供的相关信息。而网络传播的广泛与迅速,赋予了这种信息前所未有的高效。同时,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的活动。它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

验”①,使“人肉搜索”体现出了巨大的威力。正是由于“人肉搜索”所带来的巨大威力也使得社会上对它利与弊也展开的激烈的讨论。

具体而言,人肉搜索具有以下特征:

(一)人肉搜索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通过不特定的多数网民通过网络共同完成。

(二)影响较大,且由于某些网民的非理性行为易引发一些现实的法律问题。

“人肉搜索”重在掌握“度”

纵观“人肉搜索”的发展历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微软陈自瑶事件”,到“虐猫事件”,从“华南虎事件”、“张殊凡事件”,到深圳海事局党委书记林嘉祥“猥亵门”事件再到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事件,从杭州“富家子飚车撞人”事件到“李刚门”事件,“人肉搜索”一直贯穿其中并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不可谓不重要。然而,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人机结合的搜索方式,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存在善恶美丑,其中诸多事件造成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关键在于“人肉”过程中度的把握。正如陈力丹所说:“人肉搜索”本身并没有“原罪”②。

“人肉搜索”的利

面对“天价烟”的贪污腐败,正是以人肉搜索为引子,促使贪官落马;寻找失散的亲人,还有什么比发动亿万网友展开人肉搜索更快速有效的吗;“华南虎事件”,是网民以拷问道德为开端,通过人肉搜索使真相大白,最终通过诉诸法律使社会公正得以彰显。从人肉搜索的初衷看,它体现的广大网民弘扬社会正气,贬斥社会黑恶势力,维护社会正义的美好的愿望。

例如2008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某教授向徐州纪检机关举报该市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的经济问题和作风问题。两个月来没有等到回复,该教授便在网络论坛实名发帖《区委书记演绎荒唐“一夫二妻”制》。随后,许多网民陆续提供董

锋的腐败情况,逐渐形成了网络舆论的压力,加速了徐州市纪委对董锋的调查处理。这充分说明:一、“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民间反腐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某些制度的缺陷。二、“人肉搜索”客观上可以促使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弘扬社会正气,贬斥低俗腐败之风。

又如“死亡博客事件”、“三三七七事件”等。这些事件大多涉及到婚外恋、第三者。这些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乱象之一,即人们扭曲的、异化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由此引发而来的“包二奶”、“婚外情”等等状况。但这些明显违背社会道德、挑战普世价值的行为,却往往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现实中很难受到应有的惩处。而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对此类行为进行声讨与批判,初衷确是积极的正面的,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弘扬了社会上正确的积极的道德价值观。

从人肉搜索的利来说,“人肉搜索”通过动员网民人工参与,能够尽快获取搜索引擎无法提供的相关信息,它可以使犯罪分子原形毕露,使交通肇事逃逸者无法遁逃,让无良官员的劣迹暴露于阳光之下。人肉搜索还能弘扬社会公平正义之风,提高公民监督意识,为公民提供监督平台。总之,人肉搜索已经逐渐成为网民对公众人物、政府官员、道德缺失者等特殊群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

“人肉搜索”的弊

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除了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少弊端。由于度掌握的不好,常常会不尊重事实,把事实放大化,超越法律和道德界限,从而侵害他人的公民权,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例如,2007年12月19日,在北京工作的女白领姜岩从居住的24层楼跳下自杀。她生前记录丈夫王菲出轨事实的“死亡博客”在网络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经过“人肉搜索”,王菲、他的家人以及第三者的一切资料都被网友公开。有人聚集在王菲的单位门口找他“算账”,最终使他丢了工作。有人打电话恐吓说要他偿命,王菲父母的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血债血偿”等标语。这说明:一、“人肉搜索”把公民的隐私权公布于众,从而造成对当事人生活上工

作上的困扰。二、“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人机搜索机制,是一种民间监督力量,是本着扬善惩恶的信念去做的,而这之中难免会形成一种暴力倾向,危害社会的秩序。正如一位网络学者所说,网络越来越多的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平台。

又如,一位13岁的背景小女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在上网时,突然蹦出一个网站,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关了”,就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引来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他们搜出了这个女孩的姓名、住址、就读学校,不仅对这个女孩的原句进行修改,还PS出很多版本的图片,并且辱骂了这个年仅13岁的小女孩。这样对小女孩的身心势必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正如一位网络专家所说,当人们群情激昂的表达民意时,又会有多少无辜的受害者成为了牺牲品。

从道德层面看,人肉搜索在很多实践中,被用作一种窃取隐私,更有甚者,用之攻击他人,由于其目的违反了道德,所以对社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

从法律层面看,最近网络上的许多丑闻事件主角被人肉搜索,并被公开其个人隐私,虽然他们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但是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隐私权,网民的人情可嘉,但是单纯的为了声讨而无视法律的行为必须制止。

总之,人肉搜索很容易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部分人利用它泄私愤,部分网民缺乏网络素养和网络礼仪,不知道在网络上如何表达,对某个事件或话题缺乏理性的思考或判断,网民难辨信息真假,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推波助澜者。

但是,对待人肉搜索,不能由于因操作失误而有违道德法律的个例就否定它。人肉搜索毕竟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新鲜事物,有其不成熟的一面,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互联网的措施,通过加强管理,合理引导,慎重使用等措施,使人肉搜索成为一种利国利民的监察工具。

总的来说,关于“人肉搜索”的种种矛盾与争议,折射出的恰恰是当今社会民众的两大主要诉求:一方面,是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信息透明亟待推进。在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仍不充分的当下,“人肉搜索”尤其是“人肉搜索反腐”展现出的公众监督热情和力量,弥足珍贵。另一方面是私人领域的个人隐私权亟待保护。

但这两方面的诉求本身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兼顾的。当我们能够更为完善细致地建立法律法规,厘清“人肉搜索”边界,使“人肉搜索”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尽可能控制“人肉搜索”的消极因素,加强其积极作用,将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与私人领域隐私保护结合起来,我们是可以预期“人肉搜索”的光明未来的。

参考文献:

①《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10期

②陈力丹《理性认识“人肉搜索”问题》

《无形杀》:一部有关“人肉搜索”的聪明电影

《无形杀》:一部有关“人肉搜索”的聪明电影 《无形杀》乍一看是讲网络婚外情,再一看是悬疑片、警匪片,继续往下看,《无形杀》所反映的深刻社会问题也值得思索。近些年,“人肉搜索”成为了热门词汇。人肉搜索的定义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几年中,各种案例层出不穷:“虐猫”“华南虎”“史上最毒后妈”……愤怒的网民发挥各自能力,凭着各种细枝末节提供的信息追根溯源,找出当事人的真正身份,公布其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址乃至亲朋好友的手机号码,以达到让当事人身败名裂的地步。 把“人肉搜索”聪明地装进类型片 电影《无形杀》不是一部普通的悬疑片。它利用悬疑的壳子,为观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海岛刑警队长张瑶意外地抓获了一个使用假身份证的嫌疑男子高飞。从他的供词得知,原来作为魔兽玩家的高飞在一次网友聚会中认识了美丽的少

妇林燕,两人开始网下约会。林燕的丈夫程涛在一天夜里无意中发现妻子与高飞的热辣网上对话,盛怒之下,程涛在网上发表了匿名信。始料未及的是这件事备受关注,网友对他开始“人肉搜索”,以至高飞和林燕的个人信息被全部披露在网上,同时对高飞和林燕下达了网上通辑令。于是,高飞全家的正常生活完全失控。为了保护家人及自身的安全,丢掉工作的高飞被迫使用假身份证躲到了这个岛上。高飞离开警局后,张瑶接到报警,码头上发现了一具无头女尸,这具无头女尸是谁?又是谁杀死了她?随着故事的展开,林燕、程涛和参与人肉搜索的网站记者和愤怒网民进入警官张瑶的视野…… 《无形杀》讲的是看不见的杀戮。杀戮不再指向某个凶手,而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故事的主人公在游戏《魔兽世界》中认识了女网友,一桩平常的网络婚外情变成了一宗残忍的凶杀案。高飞既是犯罪嫌疑人,同时又是人肉搜索的受害者,高飞吃饭的时候,家里玻璃被无数砖头砸烂。躲在暗处的网民既是无处不在的“监控头”,又是站在道德高地的“上帝”。目前,国家还没有为人肉搜索立法。这种充满争议的搜索形式在民间力量、道德监督、窥探隐私、不满有关部门不透明操作和纯泄私愤的情绪上不断变种。“人肉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事例

好的: 1、“表哥”杨达才落马; 2、2006年2月28日,有网友把有关“踩猫”事件的网址放在“猫扑”网,并在“天涯社区”上贴出了踩猫女人的照片,做成一张“宇宙通缉令”,并以网络虚拟货币为悬赏金,让天下网友举报。年3月2日上午10点20分,一网友在猫扑上发帖:“这个女人是在黑龙江的一个小城……”,他的帖子让事件出现关键性转变月4日中午12点,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 距离贴虐猫组图不过6天时间,其效率之高可能不亚于警方的办案速度。 相关当事人被停工资、辞退,不得不在网络上发表道歉信。 3、天价头事件(保罗国际天价头) 2008年3月29日,郑州媒体报道,两名14岁女生在"保罗国际"店里剪发后,被要价1.2万元,两人借了十几个同学的生活费才交上这笔钱。4月1日,全国各大媒体对此跟进报道。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后,网友启动"人肉搜索",公布出保罗国际的注册信息,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以及汽车牌照等,进而发展为到店门口聚集并打出标语等。4月2日中午12时许,郑州市地税局稽查局执法人员来到保罗国际,依法将其经营账目暂扣。4月3日,保罗国际被郑州有关部门责令停业整顿。纵观整个事件,网民起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再一次显示了人肉搜索的强大威力。而这起事件也引起了很多令人深思的思考:如果没有人肉搜索,这起事件的结果又会怎样? 4、兰董事件(70后老女人、视频) 2008年4月,一个自称70后身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在网上发布了一个的视频,大骂80后和90后,言语极尽侮辱鄙视之词,同时兰董竭尽所能地炫耀自己的富有,再加上夸张的举止动作,不止被80后、90后狂轰滥炸,同时也遭到一些70后谩骂,兰董就在这一片谩骂声中迅速窜红。此后,兰董意犹未尽,接二连三的继续推出了一系列视频,针对的对象都是80后和90后,似乎非要将80后和90后的网友对于自己的愤怒激发到极点不可。最后,在强大的人肉搜索引擎面前,兰董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就一80后的小屁孩,在收了某急于出名的无良网站几个铜板后,参与出演了这场闹剧! 5、辽宁女事件(高千惠、张雅) 2008年5月21日,国外最大视频网YouTube上出现一段长4分40秒的视频,在视频中一名女子身处网吧,用很轻蔑的口气大谈对四川地震和灾区难民的看法,激烈和肮脏字眼充斥其中。她对地震表示有幸灾乐祸的感觉。网站没有颜色、电视里全是灾难报道、哀悼日让她玩不成游戏成了她抱怨的理由。随后该女子成了首页里的新闻人物,并开始在国外网站风传,不到1个小时,该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传播,网民开始震怒,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发起,"辽宁女"和"辽宁骂人女"成为该女子的代号,迅速占据各网站的新闻首页,成为网友最高点击率、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网友通过其上网的IP地址,找到上网的具体地点,随后,QQ号和QQ空间被找到,里面存储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血型、居住地被公开,随着QQ密码被网友攻破,其同事的QQ号也被查出,信息被公布后,更大的搜索网铺开,半小时不到,有匿名网友发帖称得知该女子的详细信息:1987年出生,21日下午1时,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区分局根据网上提供的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在一家网吧将其抓获,现已拘留。警方称,该女因对网吧停止游戏娱乐活动不满而录制了辱骂视频,目前她已对自己的言论表示忏悔和道歉。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肉搜索”.

摘要:“人肉搜索”在网络上兴起至今一直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网络传播现象,学术界也多次进行了研究。本文分别从传播模式、把关人、传播效果等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分析,并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找出规范“人肉搜索”的一些途径,使网络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肉搜索传播模式议程设置把关人沉默的螺旋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11月1日,深圳市人大法工委已委托深圳市律师协会党委起草《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如果该条例正式立项通过,将成为全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相关人士表示:“人肉搜索”是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典型现象,该法规将对其加以禁止。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已经从风口浪尖慢慢退去的“人肉搜索”话题又再次引起众人的关注。“人肉搜索”究竟为何物,其涉及怎样的伦理问题,对人们有何影响,从2001年开始已先后有许多业内人士对其进行剖析,作者在这里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人肉搜索”盛行的原因,并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对这一网络现象提供一些解决途径。从传播模式看“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自“陈自瑶事件”兴起,“虐猫”事件将其推至高潮。之后的“铜须门”事件、“死亡日记”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都曾掀起了“人肉搜索”的高潮。 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从信源和信宿来看,不同于传统媒介,在网络中,任何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信宿。每个个体都向自己拥有的人际圈里传播信息,而信息经由个体的人际圈覆盖蔓延,形成“人肉搜索”的浩瀚力量。“传受合一”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媒介中,在参与“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的。 从传播的核心讯息来看,网络上的“人肉搜索”信息并非每条都会被关注到,最终引起关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网民对于“人肉搜索”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从著名的“人肉搜索”案例来分析,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一是严重败坏社会道德的事件或人物,这是目前“人肉搜索”的主流信息。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谭静案等,这些事件或人物大多挑战了大众的道德底线,引起了公愤。二是带有娱乐或戏谑性的事件或人物,这类信息反映出人类固有的好奇心,如“很黄很暴力”事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导致网民受到的社会道德责任感约束大大减弱,网络信息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在“人肉搜索”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从传播媒介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人肉搜索”提供了特别的技术平台,使之能够兴盛起来。“人肉搜索”集合了网民的力量,搜索的信息内容既涉及广泛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具体事件发起的搜索,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回复。在著名的“虐猫”事件中,仅6天时间,“虐猫”视频中的3个嫌疑人就被锁定,随后当事人的相关信息被陆续公布。信息内容收集之全面和更新速度之快都体现了网络搜索的极大威力。而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由此组成的虚拟环境,使得任何在网络中发言的人最终显示的身份只是一个虚拟的网名和网络ID,越来越多的网民逐渐热衷于在虚拟环境里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并寻求共鸣。网络的匿名性会造成匿名群体的产生,而在一个匿名群体中极易造成

有关人肉搜索的论文

分类号_________________ 本单位编号________________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法学毕业论文 浅谈“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提交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答辩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从“人肉搜索”个案看个人信息安全。。。。。。。。。。。。。。。。。。。。。。。。。。。。。。。。。。。。。。。1 二、“人肉搜索”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挑战。。。。。。。。。。。。。。。。。。。。。。。。。。。。。。。。。。。。。。3 三、“人肉搜索”下的个人信息安全策略。。。。。。。。。。。。。。。。。。。。。。。。。。。。。。。。。。。。。。。。4 参考文献。。。。。。。。。。。。。。。。。。。。。。。。。。。。。。。。。。。。。。。。。。。。。。。。。。。。。。。。。。。。。。。。。。。。5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法律法规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法律法规 一、“人肉搜索”的现状 1.“人肉搜索”的定义与作用机理 我们认为,“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众多网络用户搜索、汇集、整理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无数网络用户一起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人物进行搜索和挖掘,搜集相关个人信息。 一般来讲,“人肉搜索”是通过搜索对象之前上网所留下的痕迹,对其进行查询,或通过网络查找与知晓搜索对象的人,进而找到搜索对象。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寻找线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注册痕迹,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2.“人肉搜索”的分类 “人肉搜索”并非法律用语,它实质上是一种资料的搜集方式,因此,以资料为对象,对“人肉搜索”进行分类,似乎更为恰当。广义上可以将“人肉搜索”分为对属事的资料的“搜索”与对属人的资料的“搜索”,前者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人找人”的关系型搜索

方式;后者是指以网络社区为交流平台,集合广大网络用户的力量,搜索某些人物的个人资料,并将这些个人资料公开化的网络活动。对于后者还可以进行细分,以个人资料是否公开为标准,可分为公开个人 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 公开个人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的区分涉及到了公共领域与私人 空间的范围问题。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往往导致事件超出“人肉搜索”发起者的控制,对被搜索者而言,往往造成“罚过其责”的后果;对信息发布者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而言,则有可能构成侵权。因此,应当给人肉搜索划定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就是私人空间,即法定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人肉搜索”必须止步于此,之后的问题应当诉诸于公力救济。 二、“人肉搜索”导致侵权行为的原因分析 “人肉搜索”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侵权,这里的侵权指的是直接侵权,具体是指信息发布者以及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ICP)有可能侵犯被搜索者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至于现实中出现的对被搜索者进行恐吓、骚扰乃至造成其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行为实际上是后续行为造成的损害,并非直接侵权。 “人肉搜索”为何极易导致侵权的发生,我们认为是由于我国个人资料保护领域“失范”现象严重——保护个人资料的法律法规缺失以及相关执法机制与机构的不统一。以隐私权来讲,我国现行法律中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相关原则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相关原则 从2001年诞生至今,“人肉搜索”这一网络行为一直饱受争议。“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它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伸张过正义,为弱势群体带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希望,在网络社会中给弱势群体开辟了一条新的救济途径,同时它也侵犯过他人的隐私和名誉,给他人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一、“人肉搜索”的涵义及其类型。 2001年,有网民在猫扑网上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可是,立即就有明眼人指出,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是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自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肉搜索”诞生了。“人肉搜索”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名词,通过“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张殊凡事件”,以及在08年轰动一时的“猥琐门”等一连串的事件,逐渐被人了解并引起社会多方的关注。 (一)“人肉搜索”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人肉搜索”,就是把现实社会中搜寻信息的传统方式与现代网络搜索技术相结合,按照“提问———搜索———答案”的过程进行的信息搜寻活动。具体说来,其过程是搜索发起者在网络上提出需要搜索的事项(问题),搜索参与者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寻找相关信息,并将其搜寻到的信息上传,彼此共享信息,最终汇总成为搜索发起者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问题答案)。可见,“人肉搜索”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找人”式的传统信息搜索方式和当前的网络搜索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既具备人找人方式的信息准确性强的优点,又吸收了网络搜索范围大、信息更新迅速的特点。正是由于“人肉搜索”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事件的真相,还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到用传统网络搜索无法触及到的领域中的信息。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的短语“中国特色的网上追捕”。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人肉搜索”具备以下特征: 1.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 “人肉搜索”通过互联网作为平台,将传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找人方式发展到网民广泛参与的找人方式,使其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帮助搜索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在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或朋友,而是通过互联网可以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无论说何种语言,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人肉搜索当中,成为“人肉搜索”的主体。由于网民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阶层和知识背景的广大网民共同搜索答疑,使得问题被解答的几率大大增加。 2.信息汇集速度快。 “人肉搜索”集合了网民的力量,搜索的信息内容既广泛又具有针对性,针

人肉搜索把关意识

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 摘要:“人肉搜索”时而魔鬼时而天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博客、论坛等言论集散地“把关人”作用弱化甚至缺失导致了人肉搜索善恶难辨。文章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把关意识”这一概念,只有网络编辑、传统媒体、广大网民都建立“把关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暴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人肉搜索;把关人;把关意识;网络传播 2008年的愚人节,品牌价值排名全球第一的“谷歌”用幽默的口吻提出了一个让人好奇的概念“人肉搜索”。其实在“人肉搜索”概念提出之前,互联网上亦不乏符合“人肉搜索”概念的诸多事件。这些事件从网上蔓延到现实世界中,如同涨潮前的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冲击着社会的法律范畴、冲击着网络的道德底线。 一、“人肉搜索”带来的冲击 2001年网络爆出微软女代言“陈自瑶事件”,“人肉搜索”开始小试牛刀。经过近5年的积淀,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正式将“人肉搜索”推到了风口浪尖。自此,“人肉搜索”引发的话题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谈资,无论是“钱军打人”、“死亡博客”,还是“很黄很暴力”、“华南虎照事件”都无一遗漏地被大众传媒报道,被传播学界探讨。人们开始争论潘多拉魔盒里跑出来的“人肉搜索”是天使还是魔鬼?当然,随着网络社区管理机制的日渐完善,随着网友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人肉搜索似乎也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在2008年的“5·12”四川大地震事件中,以“谷歌”为代表,包括天涯来吧、百渡贴吧、搜搜搜吧、新浪和网易等网站的数千个相关网页,紧急启动的专项搜索引擎——“寻找灾区的亲人”彰显出“人肉搜索”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和凝聚力,“人肉搜索”在揪出“李冬梅”这类借“爱心捐助”发国难财者以及“Die豹”、“辽宁女”这类全无爱心的失人性者时“井喷式”地应用也受到了各方赞誉。难怪传播学者周培勤说,网络和“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民主和透明,信息更加公开,而这些反过来也培养了全社会的公民意识,让人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 但就当有些学者认为“网友不惜成本地搜人、骂人,背后必定有它并不无聊的原因,人性深处最终追求的还是心灵的幸福、与他人关系的和谐……”时,一轮新的“人肉搜索”“菊花香香”事件又开始了。2008年6月16日,一ID为“菊花香香儿1986”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出一篇名为《我就喜欢做二奶,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好啊!》的帖子,炫耀其成为当地某高官“二奶”后的种种好处。随后有网友“wangluoisliliang”在同一论坛抛出“人肉搜索”帖《菊花香香儿1986照片,欢迎提供线索》并附照片,指出成都人“静儿”就是“菊花香香”。自此,大量网友开始对“静儿”进行“人肉搜索”,不但公布其本人的生活照片、住址、手机号码等一系列隐私信息,而且其家人的信息包括她四岁儿子的照片都被公布到了网上。“静儿”不再安静,大量的骚扰电话及谩骂侮辱从网络闯入了现实生活。“静儿”感觉正常生活崩溃了,终于在2008年7月4日找到律师,开始申请法律援助,想通过法律途径找到对自己进行恶搞的人。虽然这件事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肉搜索”仿佛回到了几年前的“铜须门”,再次成了不懂人事的疯子,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二、“人肉搜索”缘何善恶难辨 一边是“菊花香香”事件中“静儿”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边是“最美打工妹”的甜美微笑和“最美志愿者”的爱心救助。互联网上的“人肉搜索”缘何如此善恶难辨不易把握呢?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 一、“人肉搜索”的现状 1.“人肉搜索”的定义与作用机理 我们认为,“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众多网络用户搜索、汇集、整理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无数网络用户一起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人物进行搜索和挖掘,搜集相关个人信息。 一般来讲,“人肉搜索”是通过搜索对象之前上网所留下的痕迹,对其进行查询,或通过网络查找与知晓搜索对象的人,进而找到搜索对象。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寻找线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注册痕迹,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2.“人肉搜索”的分类 “人肉搜索”并非法律用语,它实质上是一种资料的搜集方式,因此,以资料为对象,对“人肉搜索”进行分类,似乎更为恰当。广义上可以将“人肉搜索”分为对属事的资料的“搜索”与对属人的资料的“搜索”,前者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人找人”的关系型搜索方式;后者是指以网络社区为交流平台,集合广大网络用户的力量,搜索某些人物的个人资料,并将这些个人资料公开化的网络活动。对于后者还可以进行细分,以个人资料是否公开为标准,可分为公开个人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

公开个人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的区分涉及到了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范围问题。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往往导致事件超出“人肉搜索”发起者的控制,对被搜索者而言,往往造成“罚过其责”的后果;对信息发布者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而言,则有可能构成侵权。因此,应当给人肉搜索划定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就是私人空间,即法定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人肉搜索”必须止步于此,之后的问题应当诉诸于公力救济。 二、“人肉搜索”导致侵权行为的原因分析 “人肉搜索”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侵权,这里的侵权指的是直接侵权,具体是指信息发布者以及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ICP)有可能侵犯被搜索者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至于现实中出现的对被搜索者进行恐吓、骚扰乃至造成其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行为实际上是后续行为造成的损害,并非直接侵权。 “人肉搜索”为何极易导致侵权的发生,我们认为是由于我国个人资料保护领域“失范”现象严重——保护个人资料的法律法规缺失以及相关执法机制与机构的不统一。以隐私权来讲,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规定隐私权的独立民事权利地位,只是在《妇女权益保护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有保护隐私权的规定,但都没有对其做明确的定义。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界分模糊,各种利益并未得到均衡考虑。另外,对网络产业监管不到位以及网络空间公众道德感的

关于人肉搜索调查报告

关于人肉搜索的调查报告 今年来,人肉搜索事件频出。其中,不乏一些人利用网络,利用网民,发出一些所谓的寻人资料,导致被搜索之人无法进行正常生活。 2001年,有网民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可是,立时就有明眼人指出,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被人称为“人肉搜索”的互联网搜索行为就此诞生了。尔后,随着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在某些网络有意无意地将开发支持“人肉搜索”作为推动网站发展的原动力之后,“人肉搜索”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便成了互联网上最火爆、最为人称道又最为人诟病的一种“网民行为”。来自香港《文汇报》这样报道。 人肉搜索已经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不错,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茫茫的人海之中,利用网络,利用众多的甚至有些无知的网民“找到”一个人,或许,在这样的一个信息高速时代,已并非难事,大海捞针,早已并非是难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这早已经成为可能。新华网评论说:在人肉搜索之下,互联网不再是虚拟的,“谁也不知道屏幕后是不是一条狗”的时代已经过去。就算屏幕后是一条狗,人肉搜索引擎也能够将狗的品种、年龄、肩高、体重以及是否纯种、什么谱系等资料一一找出。或许,这就是人口大国优势? 近几年,各类寻人网站纷纷出现。人人、校内、QQ校友等等一系列的寻人交友网站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而屏幕前的我们更是提高我们的分辨意识,对于来自网络的信息,我们要将我们的眼睛擦得更亮,去提取我们所需要的正确信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拉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嘉宾王琳在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是曾这样说:“一把刀,它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切菜,但是你不能够约束我买刀的行为,你只能去约束拿刀杀人的那个行为。我们可以去谴责有些网民不顾个人的隐私,利用这些公开的信息,挥舞着道德大棒,在对一个被搜索者进行有罪推定的情况下去侵犯个人隐私,这种行为我个人也赞同是应当谴责的,但是我不认为应当谴责人肉搜索本身。” 关于人肉搜索的评论,网民们褒贬不一,而人肉搜索本身的作用同样是拥有者正反两面。甚至有些人可以利用人肉搜索抓到入室行窃的“梁上君子”。 齐鲁晚报1月27日讯。居民家中财物被盗,几天后这位居民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取走了5300元。长岛警方根据这一线索,查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取款时的监控录像,随后在“网上公安局”和长岛当地论坛上传这一视频,动员岛民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肉搜索”。近日这位入室大盗被成功抓获。 1月16日,长岛公安局接到城区居民姜某报案,称1月12日他家被人盗窃,丢失了一些现金和一张储蓄信用卡,1月16日,他发现自己的储蓄信用卡被提走了5300元。 接警后,长岛刑侦民警立即出动,对全县的银行取款点进行排查,最后在长岛农村信用社取款机的监控中,调取了犯罪嫌疑人取钱的视频录像。 为了及时将这名犯罪嫌疑人抓获,民警随后将视频录像上传到依托互联网的“网上公安局”和长岛本地论坛,动员海岛居民在全县范围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人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

一、“人肉搜索”的现状 1.“人肉搜索”的定义与作用机理 我们认为,“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众多网络用户搜索、汇集、整理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无数网络用户一起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人物进行搜索和挖掘,搜集相关个人信息。 一般来讲,“人肉搜索”是通过搜索对象之前上网所留下的痕迹,对其进行查询,或通过网络查找与知晓搜索对象的人,进而找到搜索对象。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寻找线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注册痕迹,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2.“人肉搜索”的分类 “人肉搜索”并非法律用语,它实质上是一种资料的搜集方式,因此,以资料为对象,对“人肉搜索”进行分类,似乎更为恰当。广义上可以将“人肉搜索”分为对属事的资料的“搜索”与对属人的资料的“搜索”,前者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人找人”的关系型搜索方式;后者是指以网络社区为交流平台,集合广大网络用户的力量,搜索某些人物的个人资料,并将这些个人资料公开化的网络活动。对于后者还可以进行细分,以个人资料是否公开为标准,可分为公开个人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 公开个人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的区分涉及到了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范围问题。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往往导致事件超出“人肉搜索”发起者的控制,对被搜索者而言,往往造成“罚过其责”的后果;对信息发布者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而言,则有可能构成侵权。因此,应当给人肉搜索划定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就是私人空间,即法定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人肉搜索”必须止步于此,之后的问题应当诉诸于公力救济。 二、“人肉搜索”导致侵权行为的原因分析 “人肉搜索”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侵权,这里的侵权指的是直接侵权,具体是指信息发布者以及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icp)有可能侵犯被搜索者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至于现实中出现的对被搜索者进行恐吓、骚扰乃至造成其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行为实际上是后续行为造成的损害,并非直接侵权。 “人肉搜索”为何极易导致侵权的发生,我们认为是由于我国个人资料保护领域“失范”现象严重——保护个人资料的法律法规缺失以及相关执法机制与机构的不统一。以隐私权来讲,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规定隐私权的独立民事权利地位,只是在《妇女权益保护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有保护隐私权的规定,但都没有对其做明确的定义。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界分模糊,各种利益并未得到均衡考虑。另外,对网络产业监管不到位以及网络空间公众道德感的缺失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人肉搜索”现象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将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与相对稳定的法律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凸显了我国在个人资料保护领域相关措施的缺失,因此,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完善我国个人资料保护体系,以求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 三、规制“人肉搜索”的法律对策 其实“人肉搜索”无非是网民利用相互之间的信息进行交流,寻找一些特定信息,唯一稍显特殊的是利用了网络。“人肉搜索”本身并无对错可言,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产物,因此理性的处理方法是疏导而非禁止。 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往往导致事件超出事件发起者的控制,对被搜索者而言,往往造成“罚过其责”的后果,程度远远超过其言行应负的责任;对信息发布者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而言,则有可能构成侵权。因此,应当给“人肉搜索”划定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就是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人肉搜索”必须止步于此,之后的问题诉诸于公力救济。

人肉搜索第一案

人肉搜索第一案 ?事件经过 “北飞的候鸟”的博客主人姜岩2007年10月,姜岩关闭了自己的MSN SPACE公共浏览权限,两个月后突然打开。空间里记载了丈夫王菲的出轨及自己内心欲挽回而不得、欲弃之而不舍的煎熬,隐晦地表达了轻生的念头。2007年12月29日,在试图挽回丈夫无果后,姜岩从自家24层一跃而下,“死亡博客”由此得名。 姜岩事件最早的爆料者名为“撒加的橡皮鸭”的网友发表题为《哀莫大于心死,北京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的帖子,几个小时内回复破千,浏览无数。网友群情激奋,认为是王菲和第三者“逼死”了姜岩。不久,大旗网刊载专题报道,天涯等社区出现了更多的贴文。 为了替“姜岩讨回公道”,网友们展开了规模浩大的人肉搜索。王菲及第三者的电话、地址、公司被一一曝光,王家每天接到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随着“人肉搜索”入侵现实生活,王菲从此过上了“惊弓之鸟”般的生活。王菲就职的公司也迫于网民压力,辞退了他。 2008年3月,王菲将大旗网、天涯社区、北飞的候鸟(姜岩朋友张乐奕所设祭奠网站,内有部分王菲信息)三家网站告上法庭,首次将“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推向司法领域,催生出“反网络暴力”中国第一案。 王菲认为被告网站上刊登的部分文章中披露了其“婚外情”以及姓名、工作单位、住址等个人隐私,并包含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侵犯了其隐私权和名誉权。 被告张乐奕的律师辩称,王菲的姓名、单位、电话等属于商务场合用于交流的信息,披露这些信息并不属于侵犯王菲的隐私权。另外,王菲因婚外情导致妻子自杀,本来就是违背社会道德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给他带来了负面社会评价。人们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作出评价也不侵犯他的名誉权。 判决结果 2008年12月18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乐奕和北京凌云公司构成对王菲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判令上述两被告删除相关文章及照片,在网站首页刊登道歉函,并分别赔偿王菲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和3000元,加上公证费,王菲总计获赔9367元。海南天涯公司因在合理期限内及时删除了相关内容,被判免责。2009年12月23日下午3时,北京二中院作出二审宣判: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王某在与姜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其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规定、违背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标准,使姜某遭受巨大的精神痛苦,是造成姜某自杀这一不幸事件的因素之一,王某的上述行为应当受到批评和谴责。 启示 人肉搜索的发动和参与者通常都是网络上的愤青,他们看见令人愤怒,生气的事就会头脑发热,打抱不平,而失去了理智。导致以上多起人肉搜索案件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无论是”铜须门"也好,"王菲事件"也好,这些在他们看似正义的行为往往是非正义的,他们的行为给人肉搜索的受害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失去工作、遭受指责。 “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判决结果提醒着广大网民:我国民法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法律保护个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受非法侵犯,网络上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行使自己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前提,避免因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不良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