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基础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基础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基础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基础复习教案

怎样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掌握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方法。

2、加强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的练习,力求又快又准的做好这些类型题。

[考点概述]

1、考点的能力级别为 A,但难度并不小,要予以重视。该考点一般出现在第一卷第一题,分值3分。

2、考点的复习范围应以现代汉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主,特别要掌握好教材三、四册附录里面的生字词。

3、考点的考查类型主要有下面几种:同音字、形似字、生活习惯造成的误读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备考时要注意类型特点,掌握解题技巧。

4、本考点设置的错误点主要有下面三种类型:音误、调误、音调全误,解题时要多留意。

[命题预测]

1、纵观近几年高考识记字音试题,我们可以推测本考点命题的基本趋势。

2、可能单独命题,也可能与字形兼顾命题。

3、名题重点依然是多音多义字、形似字、同音字、形声字和生活中易误读的字;每一入选的字音多为生活中常见常用但出错率较高的字。

4、特点倾向于混合型,像多音字与形声字的混合编排,同音字与形似字的综合设题等。

[复习重点]

1、现代汉语常用的2500个汉字、次常用字1000个为主,以《容易读错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高中语文课本(1---6册)后面的《现代汉语词语表》为线索,对里边的字、词要会读,读准。特别要掌握好教材三、四册附录里面的生字词。

2、住常用词语,即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主要精力应放在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常用词语上。

3、重点集中在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方言字四种类型上,我们应该多做这些类型的练习。

[复习方法]

1、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先将精选出来的重点字音,按照类型和音序切割成小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20—30个,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2、精选近年高考字音题,揣摩一些典型试题,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练习。

3、以练为主,在练习中发现薄弱环节,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

[复习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明确试题的特点

《创新设计》边讲、边练、边悟(1——10题)

综观近几年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试题,可以看出试题的下列特点:

1.考常用字甚至是最常用的字的读音

2.注重形声字和多音字读音的辨别

高考注重选择常用字中的形声字、多音字来给考生辨别。

形声字,按照一般规律应该读声旁。但是,许多形声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声母变了,有的韵母变了,有的声调变了,更有声韵调一起变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知这一变化,仍然“读半边”,因而误读。如“绮丽”的“绮”应读qǐ,而不能读qí;“旖旎”应读yǐ nǐ,而不能读qí ní,“分泌”的“泌”只能读mì,不能读bì等。

多音字是汉语特有的现象,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较大。人们不注意它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因而常常读错。如“差”有4个读音,在“差别、差错、差额、差价”和“差强人意、差可告慰”这些词语中读chā,在“差生、差劲、差不离”这一类词语中读chà,在“出差、差遣、差旅费”这一类词语中读chāi,在“参差”中又读cī。读音不同,反映出意义上的不同。许多人不注意这些而常常误读。

有时还会选用其他类型易读错的常用字,如“结束”的“束”,“匹配”的“匹”。

这样看来,高考选择要求辨别读音的字例,又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引导人们读准常用字的字音。。

二、明确识记重点

根据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复习范围应为现代汉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但要在近100天的复习时间内牢固掌握如此众多的字音是很不切合实际的。为此,考生必须缩小复习范围,确定复习重点,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我们只要对1996—200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字音”考题作一剖析,便不难划定复习的重点。

1996—2004年七年高考的“字音”考题共出现22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

类型数量错例

多音字12 问难nán 刹那shā间隙jiān 咬文嚼字jué

中肯zhōng 泊位pò拓片tuò称心如意chēng

参与yǔ押解jiě边塞sè提防tí

形声字 4 阐明shàn 箴言jiān 畸形qí风光旖旎qí

形似字 4 庇护pì璞玉pǔ咀嚼jū循规蹈矩jù

方言字 2 姊妹jiě结束sù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语文“字音”考题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方言字四种类型上,所以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这些题型的练习上。

三、典型题例析见《创新设计》

四、注意下面几种易读错的情况

A、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 "缕"读lǚ不读l 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B、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掌而谈 "的"抵"与"抵达"的"抵"易混淆。

C、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 "不读"ji

D、方言字的误读。如牛奶的“奶”读为“lai”,珍珠的“珍”读为“zheng”。

对归纳出来的四类容易读错的字音,可分别采用如下四种识记方法:

1.形声字——谨防声旁误导

形声字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所以形声字并不都能根据声旁来推断读音。考生在识记过程中一定要打破“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老话,谨防声旁误导。如1995年高考第1题中“畸形”的“畸”,它就不读声旁“奇(qí)”而读“jī”;又如1997年高考第1题中“旖旎”的“旖”,它就不读声旁“奇(qí)”而读“yǐ”。

2.形似字——看清细微差别

形似字错读,大都因为没有看清它们的细微差别。如1992年高考第1题中“庇护”的“庇”,考生容易把它误看成“屁”而错读为“pì”;又如 1996年高考第1题中“璞玉”的“璞”,考生容易把它误看成“蹼”而错读为“pǔ”。

3.多音字——切记据义定音

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以示区别,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读音。如1997年高考第1题中“参与”的“与”,意为“参加”,它就不读“yǔ”而读“yù”;又如1998年高考第1题“押解”的“解”,意为“押送”,它就不读“jiě”而读“jiè”。

4.方言字——矫正地区缺陷

我国人口众多,方言比较复杂,共有七大主要方言区,考生一定要有针对性地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所在方言区的读音缺陷。如1996年高考第1题中“姊妹”的“姊”,北方考生就容易读成方言“jiě”;又如1997年高考第1题中“结束”的“束”,南方考生就容易读成方言“sù”。

五、作业《创新设计》课后基础巩固

第二课时

一、讲评练习,注意易错字的读音

二、总结解题技巧

由于本项是考查对字音的“识记”,因此答题的基本点是靠平时在反复诵读中准确记忆。一般说来,记住了就答得出来。从解题方面来说,可作多角度的思考。譬如,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对多音字来说,义不同则音也不同。这便是辨别的方法。前文举的1998年试题中的“解”是多音字。作分开、解除、解释、了解等解释时读jiě;在押解、解差、解送中都是解送之意,应读jiè;在湖泊名“解池”、在“解数”中都读xiè。解数,原指武术的架势,也泛指手段、本事,如使尽浑身解数。有的试题要求选读音“全都相同”或“全都不同”,只要在某项中认定一个不相同或相同的,就可以排除该项。还有其他角度,考生在备考时要多总结。

下面提供一些识记方法:

1、作好计划,每天识记一定数量的字音,积少成多,增加识记量。

2、建立错题本,把平时各种考试中、训练中弄错的字记录下来,一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这样复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3、把字形相似的字,集中到一起,尽行辨音识读。

4、处理好做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高三复习,要做一定数量的题目,以巩固复习效果和提高做题速度。但是更要注重揣摩一些典型试题,包括近两年的高考题,揣摩其选材原则、命题思路。这样的揣摩便是一个发展思维、提高努力的过程。5、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千万不可放过,也不要想当然地去读,一定要及时查工具书,以便准确地识读和记忆。

6、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平时多运用普通话进行交谈,多听中央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员的发音,这对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是大有好处的。

7、注意以义定字,记字特别是记多音多义字,以义定字更显关键。

第三、第四课时边练边讲评

内容:见印发的试卷

后记学生容易犯形声字读半边的错误,多音字读音不准确,今后应常查字典读准字音,加强记忆。

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

五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能力层次为A,属基本能力。汉字字形这一考点从1992年至今每年必考,就是在2002年试卷结构作了很大的调整的情况下,重现率仍为100%。

二、看“高考例题大观”,把握命题趋势

(1)命题主要内容逐渐集中于错别字(特别是常用字中的错别字)的考查;

(2)命题的形式大都是单项选择题;

(3)由与字音、字义考查结合出题逐渐演变为字形考查单独命题;

(4)考查难度,最初是让考生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后来演变为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从2000年开始,均为这种题型。

(5)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别字上。1992—2002年高考的“字形”考题共出现42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投影)

类型数量错例

音近字 12

川(穿)流不息仗义执(直)言重叠(迭)鸠占鹊巢(雀)委曲(屈)

求全人才荟(汇)萃人情世(事)故一筹(愁)莫展百战不殆(怠)

没(莫)齿不忘融会(汇)贯通随声附和(合)

形近字 2

戊戌(戍)杳(沓)无音信

音、形相近字 27

眼花缭(缭)乱稗(裨)官野史精神矍(钁)铄国籍(藉)插科

打诨(浑)掂(惦)量针砭(贬)时弊贪赃(脏)枉法脱颖(颍)

而出不胫(径)而走纷至沓(踏)来积毁销(消)骨冷漠(寞)痉

挛(孪)偏僻(辟)孽(蘖)根祸种气冲霄(宵)汉扑朔(溯)

迷离娇生惯(贯)养惨绝人寰(圜)装幀(祯)气概(慨)凋敝

(蔽)责无旁贷(代)一张一弛(驰)味同嚼蜡(腊)束之高阁

(搁)

配对字 1 虚无缥缈(渺)

三、根据高考特点,明确复习重点

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写规范的汉字,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高考除了第一大题考识记汉字字形外,在作文中汉字的规范书写也是一个标准。

四、探究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汉字的构造是汉字的基础。我国古代有“六书”的说法,指出汉字的构字的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转注和假借严格说来,不属于造字法,而是一种用字方法。在汉字中最基本的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掌握汉字的构造对正确的书写汉字,消灭错别字有很大的帮助。在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时,要特别注意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部首。如:“臣”字是六画,“凸”、“凹”都是五画,“鼎”是十二画。

出现错别字的原因:绝大多数多是由于缺乏一丝不苟的态度,以致形成多笔、少笔、改笔、替换而致错的。

错字主要错在增、减笔画上:

不应增加

一点的字:庄纸荒浇含步染贪

一横的字:易策惕壶县昨考

一竖的字:喉统叔假贼

一撇的字:武展序畏预幻丧

不应减少

一点的字:诉添初省蔑梁

一横的字:束拜气盼承慎威

一撇的字:或幼矛究戒柳

出现别字的主要原因有:

①形近致错,②音近易误,③形、音相近致别,④随意简化字致别,⑤意义相近而致别。

①形近致错。如“病入膏肓”别为“病入膏盲”;“为虎作伥”别为“为虎作怅”;“暴戾恣睢”别为“暴戾恣骓”。

做《创新设计》中的边讲、边练、边悟

第二课时

一、介绍“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点落实的技巧

(一)音辨法

即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

例如:(1)缀学 [“辍学”的“辍”音,“缀”音]

(2)惦量 [“掂量”的“掂”音,“惦”音]

(3)无耻滥言 [“无耻谰言”的“谰”音,“滥”音]

(4)赎于职守 [“渎于职守”的“渎”音,“赎”音]

(5)切腹之痛 [“切肤之痛”的“肤”音,“腹”音]

(二)形辨法

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1)眼花潦乱 [“缭”是指丝织品的缠绕]

(2)插科打诨 [“诨”跟言语有关]

(3)国藉 [“籍”古代书写常用竹简]

(4)寒喧 [“暄”跟太阳有关]

(5)风弛电掣 [“驰”快跑(多指车马)]

(三)义辨法

即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易出错。

例如:(1)一愁莫展

[“筹”本义是指“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主要是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物品的凭证”。引申为“计策”“办法”,“一筹莫展”即一个办法也想不出。]

(2)不径而走 [“胫”是“小腿”,“不胫而走”指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3)针贬时弊 [“砭”是指古代治病的石头针,“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

(4)誓不两立 [“势”是指情势。]

(5)功亏一匮 [“篑”是盛土的筐。]

(四)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特别是成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书写是否正确。

例如:(1)人情事故 [“事”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2)惹事生非 [“事”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没有“事”“非”对应的)]

(3)嘻笑怒骂 [“嘻”应改为“嬉”,我们可看出“笑”“怒”“骂”均为动词,从词语的结构对应的角度可判断前边不应该是可作叹词或象声词的“嘻”,而应该是可作动词的“嬉”。] (4)仗义直言 [“直”应该为“执”,这个成语由两个动宾短语“仗义”和“执言”组成,而不是由一个动宾短语“仗义”、一个偏正短语“直言”组成。]

当然,要做到正确书写汉字,仅靠上述方法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平时应注意落实,积极向课本学习,向课外阅读中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字典学习,建立错字摘记本,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日积月累,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这样才不会对高考的字形考查题“望题兴叹”。

二、引导学生熟记“易混字辨析”、“易错易混的字”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三、强化训练《创新设计》基础巩固题

教学随想:

与识记现代汉语的字音一样,这一考点也主要是靠平时的细心积累,不提倡投入太多精力集中复习或做题目,因为大量做题目或接触错别字太频繁,反而容易干扰头脑中正确的字形记忆。备考过程中,可适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认真,比较细微差别。注意纠正马虎大意的认读书写的毛病,重视汉字的正确书写。如“己”、“已”、“巳”;“戊”、“戌”“戍”。

2、重点掌握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抓住常用字中的同音(近音)字、形近字和容易弄错的成语用字。

3、集中形似字,分析字形结构。把形似字集中,加以比较,找出各自的笔画特点,帮助记忆汉字的字形。

4、把握汉字音、形、义的关系,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传统。特别要结合造字法来理解和记忆。

5、正确运用排除法。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用已知的、确定的知识排除选项,可以跳过自己不知道或不能确定的汉字字形,从而选出正确答案。当然,排除法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最根本的途径是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能够全面准确地辨识常用汉字的字形。

第三、四课时:《创新设计》练习及讲评

第五课时:”字形”考点专项测验

教学后记:刚对这个考点复习时,同学们做题正确率偏低,但通过复习,加强了积累,做题正确率有所提高。

第三章词语

一、考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二、常考内容: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

三、赋分:3—6分

四、知识点的分析

第一节正确使用虚词

教学目的:

1、了解虚词考查的基本题型;

2、了解常见虚词的错误类型;

3、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4、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目的3、4

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考点阐述

虚词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近几年来,从1996年到2002年的全国卷、2000年和2001年的北京春招卷都涉及到了虚词的考查(2001年全国卷虚词考查出现在语病题中)。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虚词的考查涉及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在解答虚词考查题时,除了要了解虚词误用的常见类型,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外,还应该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二、考题剖析

1、(2002年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以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

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

D、再三稍微往往

2、(2002春季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三、考点探究

(一)考查虚词的两种题型:

(1)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如1997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c:

A 、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称赞。

C 、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如1998年高考题:依次填入下列一段句子横线中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a

小说家应尽可能地把人物对话写的流利自然,生动活泼,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子,应像一篇文章。

A 、虽然而却即使也B、尽管可是而虽然但

C 、尽管而却虽然但 D、虽然相反可即使也

二)常见虚词错误类型:

(1)重复使用。“为了优化高职生源结构,促进高职改革和发展,并且也是为了盘活中职,打通中职通向高职的渠道,我市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何处重复?〗

(2)滥用虚词。“面对千疮百孔的祖国河山,所以无数仁人志士忧心如焚,千方百计地探寻着救国之路。”〖怎么滥用?〗

(3)故意混淆关系。“祖国未来的路极不平坦,我们只要抓住好每一次机遇,就能去迎接每一次挑战,就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如何混淆?〗

四.做《创新设计》中的边讲、边练、边悟

第二课时

一.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

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

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然而、却、只是、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因此”等。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4、注意包含虚词的词语或短语有些实词结构包含着虚词(通常是介词),有着固定的用法,辨析虚词时也要考虑到。

5、注意表不很肯定虚词的辨析①可能、也许、或许(表猜测)②偏、明明、恰恰(表语气)③悄悄、暗暗(表方式)④统统、通通、仅仅(表范围)⑤稍稍(表程度)

二、课堂巩固练习见《创新设计》

第三、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巩固练习见《创新设计》的A、B、C组及印发的试卷

后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好,没有做到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今后还要加强训练。

第二节正确使用实词

教学目标:正确使用实词

教学重点:近义词的使用与辨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讲2 练2 评2共六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考点阐释

实词的辨析,主要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它要求考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它们不同的语言色彩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考查对一定语境下词语使用正误的判断。

二、考题展示:近10年的高考题

学生20分钟做完这10题,师讲评。

三、作业:《创新设计》中的课后巩固题

第二课时

一、作业评讲:由学生先讲做题的方法,师评价

二、考点破译

(一)词的多义现象

多义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特别义等

1、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础的意义。(字典上常放在第一个的解释义项)

2、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3、比喻义:由比喻运用成为较固定的用法而形成的词义。

4、特别义:根据上下文的意义而产生的临时具有的意义。

(二)近义词的辨析

1、辨析词义

(1)从词义的范围大小角度着眼

例如:“边疆”和“边境”,“局面”和“场面”,“事情”和“事故”,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词义范围的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2)从词义的轻重角度比较

如:“显著”和“卓著”。“显著”为非常明显,“卓著”为“突出的好”,这好上加好的“卓著”要比“显著”词义重多了。又如“错误--失误”、“批判--批评”、“渴望--希望”前者较重。后者较轻。(3)从词义的侧重点考虑

如“发现”与“发明”,前者侧重于找到,后者侧重于创造。再如“才能”和“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艺方面表现出的智慧及特长。

2、辨析用法

(1)从适用对象方面辨别

如“希望”既适用于自己,又适用于别人;“期望”则只适用于别人。“叫”是较随便的说法,用于一般人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则是客气的说法,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2)从搭配习惯的角度比较

即使词性相同的近义词,它们的搭配对象也有所不同。如“表现”多与“思想”、“感情”、“性格”、“精神”、“状态”等名词搭配,而“体现”多与“路线、方针、政策、特点、特性”等名词搭配。(3)从词性和造句功能角度区分

不同的词性,它们在造句功能上是不相同的。如“品位”和“品味”,“品味”是动词,后面可接宾语,如“品味文章的优点”;“品位”是名词,可用形容词加以修饰,如“很高的品位”。

3、辨析色彩

(1)感情色彩,如“爱护--保护--庇护”(褒--中--贬),“团结--结合--勾结”(褒--中--贬)。(2)态度色彩,如“爱人”(一般)--“老伴”(亲切),“生日”(一般)--“诞辰”(敬重)。(3)语体色彩,如“父亲、母亲”与“爸爸、妈妈”,前者是书面用语,后者是口头用语。“水银”是一般用语,“汞”常见于科技语体。

4、辨析内部结构

汉语中,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占大多数,许多同义词有一个语素(用一个汉字表示)是相同的,其含义当然也是相同的;另一个语素是不同的,词义的区别就体现在那个不同的语素上。如“周密”、“严密”、“精密”,三者都有一个“密”字,都有表示“事物的组织和结构紧密完备”的意思。“周密”着重于“周”,表示“周到,周全”;“严密”着重于“严”,表示“严格”;“精密”着重于“精”,表示“精致,精细”。辨析同义词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语素比较法”找出其差别,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联系语境辨别分析

正确选用近义词,除了对词语本身的含义、功能等把握外,还需要在语境中准确解读与把握。在辨析中要做到“三审视”:

1、审视句意对句中词语要求的义项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2、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能否变通。

3、审视词语使用的适应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第三——第五课时

主要内容:做练习,边做边讲评

后记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掌握的较好,也比较感性趣,既增加了词汇量,又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但对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还有点混淆。

标点符号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弄清楚10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区别

2、 8个考查热点

3、研究高考设考点

4、速记方法、口诀

5、练习

课时数: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先说一则与标点符号密切相关的趣事。

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旧时,有人曾将其变为词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用另外一种断句方法,使词的意思就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变成了“向酒店掌柜打听哪里有放牛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面这两种变体方法如果再加上一些标点,则此诗又可再变为一则优美、隽永的散文小品。其一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二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趣的是,有人只改动诗中的标点符号而不增减字数,居然把《清明》诗改编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等一应俱全的微型独幕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剧作者则略添数字,加上了戏曲科白,将其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将诗改为一则电影镜头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外,亦有人将其变成一首《南乡子》小令: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以上这些变体,形式各异,匠心独具,让人深感中国古典诗词句法之灵妙,而标点符号之妙用也从中可窥一斑。现代社会中,标点符号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几年高考中一直未出现标点符号考点,许多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用法相当陌生,文章中除了逗号就是句号,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意思的表达。鉴于这一点,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语文科)》去掉了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前的星号,说明2004年及以后高考试题中均极有可能出现标点符号知识的考查。

二、标点符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点号,一类是标号。

点号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

标号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着重号、连接号、专名号。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

从题型上看,过去常见的题型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即要求选出标点运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与语病题结合考,让考生找出一段话中有语法或标点运用有误的几处,并加以改正。

三、《创新设计》边讲、边练、边悟(高考题浅析)

第二课时

标点符号的十大重难点

一、顿号:表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

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顿号一般表并列,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

如,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云海。

注意:

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他三十六七岁这个小孩有四五岁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 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例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4.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 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不水平。

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主任都来开会了。(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练习: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使得句子脉络不清,应用逗号以显示层次。上例,“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二者之间都用顿号就显示不出层次的区别,所以应将“淮剧”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8. 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9.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如: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练习: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及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二、逗号:表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

(一)一般用法

1. 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1)主语较长的

这世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2)强调主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怎么啦,你?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5)谓语是主谓短语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2.用在较长的宾语前边,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主谓短语作宾语,前边可有逗号。

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3.用在句首状语后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车。

4.用在独立语后

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注意:据说后面不能用冒号)

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5.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关联词语后是不必停顿的。 (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词的后面,如: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如: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6.用在后置定语前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历过的。

7.用介词“把”、“被”等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般不用逗号。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8.有些并列的宾语之间,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

如: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9.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0.用在次序语后面。如: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分号: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并列分句之间必须用分号。

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如: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安祥;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侵略者的诺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分号在复句中使用时注意以下两点

(1)在分号与句号之间,分号与分号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2)在某些转折复句“但”前边可用分号。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产,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用(,)也可。

(3)并列的分句出于分清结构和强调的需要,即使分句内部没有逗号,分句之间也可用分号。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分界处也用分号。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我心里暗笑他的;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4)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种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讽雪的预兆。(如果是复句形式充当句子的宾语,而宾语前头又用了冒号,那么分句内部也可用分号)

(5)例句: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将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四、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点号。

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这些。

(总结上文时相当于破折号)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冒号只管到作业到深夜)

这种惊人的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练习: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2.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变化)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练习:我们要牢记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导,争当三好学生。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用冒号就肯定有停顿)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如: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6.冒号还可表总结。不过,若被总结的若干句之间已用了句号,就不能用冒号来总结上文,因为这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对最后一个句号以内的总结。在用冒号领起下文时也要注意,如果被领起的内容超出下面一个句号以外,最好改用句号。

如: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7.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第三课时

五、破折号

一般用法:

(1)解释:说明前文。如: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解释补充说明、承接。如:无须挂画,门外有幅世画——名叫自然。

(2)话题转换、转折。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3)表说话的中断和延长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4)表意思递进(紧承),这种情况下,通常能看出破折号前后在时间上的推移、在意思上的推进、在空间上的转移、在情节上的变化。

团结——批评——团结

(5)表分项列举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另外,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等。

(6)总结上文。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使用破折号应注意的问题:

1.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括号里标明的语句仅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读的时候不必读出;破折号标明的语句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同时又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与上下文连读下来。所以,对上文进行注释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注释部分若是正文,就用破折号;若不是正文,就用括号。

2.破折号之前可以有点号,但破折号之后不能有点号。

3.破折号与“是”“有”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4.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1)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表提示)

(2)我国的四大发明——为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表解释说明)

(3)“——”后的解释说明可去掉,而冒号后的则不可去掉。

5.行文中表解释说明通常只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这类语句若插在句子中而且较长,可用双破折号,即注释语前后各一个。

六、感叹号用于句末表强烈感情

注意:(1)如果有成份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如:多美呀,秋天的北京!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后一个用叹号,前一个用逗号。如:啊,啊!又到春天了。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叹号。如: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呢!(反问句)

七、问号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顿的点号

注意(1)问话人一个接一个地发问,构成一串相对独立的问句时,每个问句末尾都用问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如:除了他能去,谁呢?你吗?你能去吗?

到底怎么办,(也可用?)去还是不去?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的出呢?

(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选择问句中,如果为了强调,每个选择分句后都用问号,此类句子在分句后一般有句末语气助词。如: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4)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即当一个问句做某一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则整个句子不是问句,但并不要求回答,其目的只在于陈述一种情况,这种句子也不用问号。如: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他家住哪里,我不知道。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5)反问句连用必须都有问号。

(6)《内蒙访古》中的例子。

八、括号: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的标号。

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1.句内括号指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

如: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翻译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译本。

注意:(1)句内括号要紧贴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2)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

我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样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

(3)如果要在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点号放在后括号后面。

2. 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1)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未尾的点号后。

(2)在任何情况下,括号前后不能同时有点号。

(3)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加句末点号。

九、引号:表文中引用等的标号。

1.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2.间接引用: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分两种情况。

(1)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2)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

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3.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

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你在浪费时间吗?”的标语。

高考实例:1.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2.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下单引号应标在“怪”和“嘛”之间,“俗话说”之后的冒号要改为逗号。)

十、书名号:主要用业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也可不用任何点号。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我刚走进电影院,就看见屏幕上赫然投着“生死抉择”四个字。

2.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如:《苟子·劝学》。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叹号、问号不能用在句子成分之间,因为其语气停顿相当于句号。

如:我呀,还得再活上一阵子呀!

2.省略号不能和“等”同用。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将于七月十日举行,演出嘉宾包括刘德华、金城武、章子怡……等当红艺人,演出阵容非常庞大。

3.书名号容易忽视。如:资本论不是很长吗?你不也要读吗?“资本论”应加书名号。

4.破折号与省略号的区别:

破折号表声音延长,省略号表说话断断续续。如:“我……不行……了,请……你……”

5.省略号后一般不能再用点号。

6.复指成分之间不能用逗号或顿号,如果用只能用破折号。

如: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作业:《创新设计》课后基础巩固题

第四课时

一、作业评讲

二、标点符号题常见的八个考查热点

纵观历年高考标点符号试题,不外乎八个考查热点,现扼要举例说明如下。

见印发的试卷

三、教给学生标点速记口诀

口诀复习法

1、问号: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第五课时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和难点突破

配套练习见印发的试卷

(一)难点一:问号的运用的三个难点

1、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但选择问句句群(3个以上)的每一问都要用问号。

3、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成分前后倒置形式的问句,问号不能跟着倒置到句中,仍然用在全句末尾。

(二)难点二:引号的运用与引文末点号位置的确定

1、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除此外,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

2、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

3、加引范围要清:

4、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特别注意: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如,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徒!”

(三)难点三:顿号的运用的难点

1、并列词语结合得紧,中间不用顿号;但表序数时要用顿号。

2、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

3、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中的停顿用逗号,内部小并列中的停顿用顿号。

4、并列的短语比较长,停顿较大的,不用顿号,用逗号。

5、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6、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四)难点四: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的运用的难点

1、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或部分句子(局部)时,括号用在点号前;不需停顿时括号后不用点号。

2、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前面整个句子(全局)时,括号用在点号后面。

(五)难点五:并列分句间的停顿是用逗号还是用分号

1、凡是用逗号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时,分句间的停顿用逗号。

2、凡是用逗号不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时,分句间的停顿用分号。

(六)难点六:省略号运用的难点

1、用了省略号就不能在省略号后再用其他的点号。

2、用了省略号不能再用“等”,用了“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七)难点七:冒号的运用

1.冒号一管到底,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2.同一句中不能有两个冒号。

3.部分引用(引文不独立)前不能用冒号。

例:(2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4.同一人话语未完不用冒号。

(八)难点八:书名号运用的难点

――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名;而专栏名、专题名、丛书、单位等名称不能用。

第六课时

内容:做练习、讲评后记标点的正确使用是学生复习的一个难点,特别是逗号和顿号的区别,往往不能准确使用。

第一次月考

考察目的:检查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的复习情况及学习情况,检查学生以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于以后教学查漏补缺。

考察内容及范围:以高考考点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为考察范围

考察时间:4课时

第一次月考讲评

讲评重点:古文翻译题、诗歌鉴赏题、语言操作题、作文

讲评时间:5课时。

讲评内容:

一、选择题:

题目难度不大,学生得分率较高。五班平均分为21.4分,九班平均分为19.3分

二、古文翻译题:

学生没能做到字字落实,翻译得分率较低

三、诗歌鉴赏题

学生做题不知如何下手,不知从哪个角度分析,审题不清,得分率很低

四、语言操作题

学生不掌握做题方法,没有理清句子结构,得分率不高

五、作文

1、文章无中心、无主题

2、文体不清

3、立意不新

4、语言平淡、没有文采

5、字体不够工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