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仲永》教学案例

《伤仲永》教学案例

《伤仲永》教学案例
《伤仲永》教学案例

《伤仲永》教学案例

目标:

1、积累文言语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所蕴含的观点和表达的主题

课前准备: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论谈人员,准备论谈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论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聪明在于积累”“天才来自勤奋”“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闲话”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绝不是天生的。

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子词句造成的障碍,在课本上做上标记。

2、学生提问: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疑难问题教师指点。

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的的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余闻之也/久

2、讨论思考

①全文课分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②仲永的变化可分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感情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偏小,尽可能找一些学习基础稍差的学生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①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那一部分?

②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③叙事部分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④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①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②是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③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祥写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通”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④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加以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体验与反思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话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学生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可提供下列话题:

①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②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③天赋有利于成才。

④天赋不足,后天可以弥补。

⑤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件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据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自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作业布置

1、通读全文,挖掘本文的观点,至少说出三个。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是《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象,大

胆的进行创作,内容要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字数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在《伤仲永》一文中,运用“格言导入——讨论思考——课堂论谈——升华感情“的教学方式,做到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提高,主要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特点:

1、格言导入,强化朗读。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挖掘文章的内涵,运用格言导入,增强了学生阅读的趣味性。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正确的划分语句的朗读节奏。

2、摆正了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时间放给学生,体现了自主性原则。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整个课堂活动化、开放化、活跃化,教师在乐中教,学生在乐中学。

3、各种能力全面提高。

教学中,既注重新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感情升华,最后加强了能力的锻炼。由格言揭示观点后,让学生通过课堂论谈自由发挥、讨论、甚至争论,最后达到观点统一:人才绝不是天生的,重点是后天的学习。并让学生深入生活,做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溶汇贯通与全面提高。

板书设计

仲永幼时能力非凡

叙事

泯然众人

其父利其然

河北省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能力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德育目标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通过学习本文,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序设计思路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悟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背诵课文;延伸阅读,转化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其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本文题目中的题眼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作者是怎样看的?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

想的感触。 四、小结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能力:领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从某一点切入解读文本的方法﹝三﹞情感与体验:树立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观念 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理解文章的容,品味文章的语言,挖掘文章的涵。 二、课堂实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 师:﹝导入语﹞同学们,上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字词,对文章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节课,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对文章的容的挖掘与探讨上,比一比,哪位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最为深刻。 师:﹝问题一﹞哪位同学能起来谈一谈,王安石为仲永的什么东西感到惋惜啊?﹙问题简单,可以作为探究的切入点。﹚生:为仲永投胎的不是好人家而惋惜。 师:一个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吗?﹙及时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生:当然不能,我觉得是为仲永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惋惜。 生:我认为是为仲永这么聪明的孩子没有成才而惋惜。 生:为仲永的父亲不懂得教育孩子而惋惜。

师:﹙问题二﹚是啊,我觉得仲永也真怪可惜的。只要父母好好教育,谋个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你看,多聪明的孩子!谁能够找出文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仲永的聪明的字词?﹙通过字词的理解,品味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生:“忽”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忽”字的? 生:忽然,让人惊讶,出人意料啊。 师:怎么说出人意料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理由吗?﹙深入探究,品味语言,加深领悟。﹚ 生:能啊,文中不是写“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吗? 师:非常不错,也就是说,仲永出身农家,年纪很小,未见过书写工具。居然吵着要,到底要干啥?的确让人深感惊奇啊。这时他的父亲怎么表现的? 生:“父异焉” 师:你们认为这个“异”字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来写其父亲的? 生:心理描写。 师:不仅写出其父亲的心理,我认为也包含其父亲的神态——惊讶的神情,从侧面衬托仲永的聪明过人。除此以外,体现仲永聪明的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初一语文《伤仲永》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 【课时布置】 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 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 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 (请同学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同学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耶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准备: 同学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7-2登飞来峰(课堂实录)(3)

《登飞来峰》课堂实录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想象能力,但对诗歌的平仄和押韵以及断句仍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 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二、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伤仲永》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伤仲永课堂实录

伤仲永课堂实录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能力:领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从某一点切入解读文本的方法 ﹝三﹞情感与体验:树立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观念 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挖掘文章的内涵。 二、课堂实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 师:﹝导入语﹞同学们,上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字词,对文章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节课,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对文章的内容的挖掘与探讨上,比一比,哪位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最为深刻。 师:﹝问题一﹞哪位同学能起来谈一谈,王安石为仲永的什么东西感到惋惜啊?﹙问题简单,可以作为探究的切入点。﹚ 生:为仲永投胎的不是好人家而惋惜。 师:一个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吗?﹙及时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生:当然不能,我觉得是为仲永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惋惜。 生:我认为是为仲永这么聪明的孩子没有成才而惋惜。 生:为仲永的父亲不懂得教育孩子而惋惜。

师:﹙问题二﹚是啊,我觉得仲永也真怪可惜的。只要父母好好教育,谋个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你看,多聪明的孩子!谁能够找出文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仲永的聪明的字词?﹙通过字词的理解,品味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生:“忽”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忽”字的? 生:忽然,让人惊讶,出人意料啊。 师:怎么说出人意料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理由吗﹙深入探究,品味语言,加深领悟。﹚ 生:能啊,文中不是写“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吗? 师:非常不错,也就是说,仲永出身农家,年纪很小,未见过书写工具。居然吵着要,到底要干啥的确让人深感惊奇啊。这时他的父亲怎么表现的 生:“父异焉” 师:你们认为这个“异”字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来写其父亲的?

《伤仲永》教案

5.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谁找到的错误多!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合作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最通顺。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词语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属于) B.未尝识书具(曾经)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教学 实录人教新课标版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两篇文言短文,一篇是伤仲永,作者王安石,一篇是《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打出幻灯片,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学习本课,我们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隶”“书”“文理”“扳”“自”“于”等文言词语,初步理解“利其然也”等意动用法 2.了解中国古代关于“学习”的两则故事,把握仲永从神童变为普通人的过程及原因。 3.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学”的重要意义。 教师:上节课我们将导学案发给同学们,也给同学们流出一节课的时间预习。本节课,我们就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们班有六组同学,我们看那组同学发言积极,给本组争光添彩,每发言一次加一分。展示完后,我们来一次小测验,对同学们课文字词句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检测。 下面请各组同学用五分钟时间就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4分钟后进行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4分钟)部分学生上黑板概括课文内容。 板块一 感悟品析《伤仲永》(20分) 教师:请同学们表情朗读《伤仲永》,在此基础上,用语句概括主要内容。(打出幻灯片)教师:朗读时怎样读出感情? 学生:声音要高低起伏。 学生:要有抑扬顿挫。 学生:读出阴阳顿挫,读出轻重缓急来。还要有适当的表情。 教师:好,首先我们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出情感来。 学生朗读。 教师:怎样读出感情?同学们注意,我重读了几个词语,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我来示范一句,例如:重读“未尝”“忽”“啼”,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突出了仲永的神奇。 教师:那我们来分析一下,看怎样朗读,哪些部分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表现怎样的情感? 学生:还有“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课题表现出对仲永的神奇与欣喜之情;读出了王安石的赞叹之情。 教师:那后边仲永蜕变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坏事。 教师,那读的时候该轻松还是沉重? 学生:沉重。 教师:那就开始读。 教师:这时读的语气要怎么样? 学生:要带上惋惜语气。 教师:那么后面的呢?如果带上动作呢? 学生:感叹、摇头。 学生:如朗读“未若”前时之所闻,“泯然”众人矣时,声音沉重,读出叹息之情。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情感,结下来我们就按照重读及语调的抑扬顿挫,再读一遍。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反思

《伤仲永》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d510976792.html,/question/320619382.html。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

节奏、星椤⒂锲岣叨晕难晕牡睦识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谢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无论司马光、谢道韫,还是曹冲、陈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 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 生:【自由作答】 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PPT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内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伤仲永》精品教案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 ..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关于伤仲永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真正成才。 之所以选择本文,是在于文章简练隽永的语言美,生动形象的叙事美和深刻透晰的说理美。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 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 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沦为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的例证。 三.作家作品简介 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 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 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2.题目解读: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怜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 之情。 四、正课 1.朗读课文。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2.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lì谒:yè扳:pān称:chèn泯:mǐn 3.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的意思) 重点词语、句子: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着,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伤仲永》教案

23《伤仲永》 主备人:任义霞审稿人:韩静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

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 1、谁了解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隶( )扳( )谒( )邑()泯( ) 称( )卒( )焉( ) 耶( ) 矣( ) 3、解释题意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伤、哀伤,痛惜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确把握句子停顿,顺畅朗读课文 1、指明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停顿不当的句子。 (课件展示)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学生讨论)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3、集体朗读课文 四、理解文句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轮流通译文句,并讨论纠正。(可以每人译一句,注意突出重点字句的意思)。 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我校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一]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