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交通规划学 参考文献

当代交通规划学 参考文献

当代交通规划学 参考文献
当代交通规划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或字母的字典顺序排列)

黄海军(1994),城市交通网络平衡分析理论与实践,人民交通出版社。

江景波,华楠(1997),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李旭宏(1997),道路交通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

刘宝碇(1998),赵瑞清,随机规划与模糊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灿齐,周溪召(1999),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优化算法,交通与计算机.Vol.17(3):4-8

刘灿齐,杨佩昆(2000),基于最短路径的城市干道网供应规划算法,中国公路学报, Vol.13(2):105-107

刘灿齐(2001),预算约束的离散交通网络设计问题,中国公路学报, Vol.14(3)

刘灿齐(2001),考虑车流在交叉口分流向延误的最短路径及其算法,同济大学学报(已投稿)

刘灿齐(2001),交通枢纽选址与网络设计同时优化的模型与算法,中国公路学报,(已投稿)

刘小明,任福田(1994),公路网规划中交通预测的思想方法,中国公路学报,7(3):54-59

刘宇,肖秋生,任福田(1992),关于公路货物流通中心最优选址方法的研究,中国公路学报,5(1):84-89

陆化普等(1998),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田志立,周海涛(1995),引力模型中系数K的变化,公路交通科技,12(2),35-38。

王炜,徐吉谦(1992),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

肖秋生,徐慰慈(1990),城市交通规划,人民交通出版社。

解可新,韩立兴,林友联(1997),最优化方法,天津大学出版社。

杨东援(1992),交通均衡模型理论的发展与展望,中国公路学报,5(4):76-81

杨东援,朱照宏(1993),交通均衡模型体系的主题结构与形态变换,同济大学学报,

21(4):454-461

杨兆升(1998),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有关理论与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

袁亚湘,孙文瑜(1997),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张廷楷(1990),高速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

周荣沾(1999),城市道路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

Aashtiani H. Z. and Magnanti T. L. (1981), Equilibria on a congest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IAM Journal of Algebraic and Discrete Methods 2: 213-226

Abdulaal M. and LeBlanc L. J. (1979), Continuous equilibrium network design model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3B(1): 19-32

Allsop R. E. (1974), Some possibilities for using traffic control to influence trip distribution and route choi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Theory, pp. 345-375. Elsevier, New York.

Andersson P. and Gian-Paolo Scalia-Tomba(1981),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an urban bu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15B:249-266

Bell M. G. H. (1995), Alternatives to Dial’s logit assignment algorith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9B(4): 287-295

Bell M. G. H. and Iida Y. (1997),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alysis. Wiley-Interscience: Chichester, UK

Box G. E. P. and Cox R. (1964), An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Roy Statistical Social Series B: 211-243

Boyce D. E. (1973), Optimal network problem: a branch and bound algorith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6: 519-533

Boyce D. E., Janson B. N. (1980), A discret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design problem with combined trip distribution and assignmen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4B(2): 147-154

Brill E. D. (1979), The use of optimization models in public sector planning, Management Science, Vol.25(5): 413-422

Broyden C. G. (1970), The convergence of a class of double-rank minimization algorithms, parts 1 and 2,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6: 76-90

Bruynooghe M. (1972), An optimal method of choice of investments in a transport network, PTRC Proceedings

Chang S. K. and Schonfeld P. M., Mutiple period optimization of Bus Transit syste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5B: 453-478

Chen M. and Alfa A. S. (1991), A network design algorithm using a stochastic incremental traffic assignment approach, Transportation Science, 25(3): 215-224

Cho H. J., Lee J. H. (1999), Solving bilevel network design problem using sensitivity information without nondegeneracy assum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5: 91-107

Dafermos S. C. (1982a), The general multimodal network equilibrium problem with elastic demand. Networks 12(1): 57-72

Daganzo S. C. (1982b), Unconstrained extremal formulation of some transportation equilibrium problems.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6: 332-361

Daganzo C. F. (1995), Properties of link travel time functions under dynamic load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9B: 95-98

Danzig G. B. and Maier S. F. (1979), Formulating and solving th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by decomposi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3B(1): 5-17

Davis G. A. (1991), A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approach for solution of the continuous network design problem, Final report to Minnesota DOT. St. Paul, MN.

Davis G. A. (1994), Exact local solution of the continuous network design problem via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assignmen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8B(1): 61-75.

Dial R. B. (1971), A probabilistic multipath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which obviates path enumera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5: 83-111

Fletcher F. (1970), A new approach to variable metric algorithms. Computer Journal 13: 317-322 Florian M. Spiess H (1982), The convergence of diagonlization algorithms for asymmetric network equilibrium proble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6B(6): 477-483

Floyd R. W.(1962), Algorithm 97, shortest path. Comm. ACM, 5: 345

Friesz T. L. (1981),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in transportation: the case of equilibrium network design, In: Organizations: multiple agents with multiple criteria, edited by J. N.

Morse, 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 Vol. 190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16-127

Friesz T. L., Tobin R. L., Smith T. E., Harker P. T. (1983), A nonlinear complementarity formulation and solution procedure for the general derived demand network equilibrium problem, J. Regional Science 23(3): 337-359

Friesz T. L., Harker P. T., Tobin R. L. (1984), Alternative algorithms for the general network spatial equilibrium problem, J. Regional Science 24(4): 475-507

Friesz T. L. (1985), Transportation network equilibrium, design and aggregation: key development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9A: 413-427

Friesz T. L., Harker P. T. (1985). Properties of the iterative optimization-equilibrium algorithm, Civil Engineering Systems, 2: 142-154

Friesz T. L., Cho H. J., Mehta N. J., Tobin R. L., Anandalingam G. (1992), A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to th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with variational inequality constraints,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8-26.

Friesz T. L., Anandalingam G., Mehta N. J., Nam K., Shah S. J., Tobin R. L. (1993), The multi-objective equilibrium network design problem revisited: a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65: 44-57

Fry T. R. L., Harris M. N. (1996), A monte carlo study of tests for the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propert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30B(1): 19-30

Gartner, N. H. (1980), Optimal traffic assignment with elastic demands: a review; Part 1 and Part 2,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4: 174-208

Harker P. T., Friesz T. L. (1984), Bounding the solution of the continuous equilibrium network design probl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Theory, pp. 233-252. VNU Science Press, The Netherlands

Harker P. T., Friesz T. L. (1985), The use of equilibrium network models in logtstics management: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U. S. coal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9B(5): 457-470

Hooke R. Jeeves T. A. (1961), Direct search solution of numerical and statistical problem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8: 212-229

Huang H. J., Bell M. G. H. (1998), Continuous equilibrium network design problem with elastic demand: derivative-free solution methods,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Recent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 Oxford: Pergamon, 175-193

Kirkpatrick S., Gelatt C. D., Vecchi M. P. (1983). Optimization by simulated annealing. Science, 220: 671-680

Koppelman F. S., Wen C. H. (2000), The paired combinatorial logit model: properties, estemation and applica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34B(1): 75-89

Kocur G., Hendrickson C. (1982). Design of local bus service with demand equilibration.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6: 149-170

LeBlanc L. J. (1975), An algorithm for discret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Transportation 9,183-199 LeBlanc L. J., Morlok E. K., Pierskalla W. P. (1975). 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road network equilibrium traffic assignment proble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9B(3): 308-318 LeBlanc L. J., Boyce D. E. (1986). A bi-level programming algorithm for exact solution of th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with user-optimal flow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B(3): 259-265

Los M. (1979), A discrete-convex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the 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3B: 33-48

Luce R. D. (1959). Individual Choice Behaviour. Wiley, New York

Lundy M. and Mees A. (1986), Convergence of an annealing algorithm,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34, 111-124

Magnanti T. L., Won, R. T. (1984). Network design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odels and algorithms.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8(1): 1-55

Mandel B., Gaudry M., Rothengater W. (1994), Linear or nonlinear utility functions in logit models? The impact on high rail demand forecas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8B(2): 91-101 Marcotte P. (1981), An analysis of heuristics for th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Theory: 452-468,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cotte P. (1983), Network optimization with continuous control parameter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Science, 17: 181-197

Marcotte P. (1986), Network design problem with congestion effects: a case of bilevel programming.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34: 142-162

Marcotte P. Marquis G. (1992),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heuristics for the continuous network design problem.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34: 163-176

Meyer M. D. (2000), Transport planning for urban areas: A retrospective look and 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34(1): 143-171

Migdalas, A. (1995). Bilevel programming in traffic planning: models, methods and challenge.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7, 381-405

Moore, E. F. (1957). The shortest path through a maze.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Switching, pp. 285-292. Harvard Univ. Press, Cambridge Morlok E. (1973),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highway network design model, Final Report FHWA, Contract Number DOT-PH-11,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oorzahedy H. and Turnquist M. A. (1982), Approximate algorithms for the discret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6(1): 45-55

Powell, M. J. D. (1964).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finding the minimum of a function of several variables without calculating derivatives. Computer Journal, 7: 155-162

Powell W. B., Sheffi Y. (1982). The convergence of equilibrium algorithm with predetermined stepsizes.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6: 45-55

Ran B. (1993), Dynamic transportation network models for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IL.

Rowse J. (1981), Solving the generalized transportation problem, Regional Science Urban Economics 11(1): 57-68

Sheffi Y. (1985).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Equilibrium Analysis with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ethod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Smith M. J. (1979), Existence uniqueness and stability of traffic equilibri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3B(4): 295-303

Steenbrink P. A. (1974), Optimization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John Wiley & Sons, London Suwansirikul C., Friesz T. L., Tobin R. L. (1987), Equilibrium decomposed optimization: a heuristic for the continuous equilibrium network design problem. Transportation Science, 21: 254-263

Sutanto S. and Masaki K. (1999), Design of public transit network in urban area with elasitc demand, J. of Advanced Transp. Vol. 33(1):335-369

Suwansirikul C. and Friesz and Tobin R. L. (1987), Equilibrium decomposed optimization: aheuristic for the continuous equilibrium network design problem, Transportation science 21(4): 254-263

Sweet R. J. (1997), An aggregate measure of travel utilit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31B(5): 403-416

Tobin R. L., Friesz T. L. (1983), Formulating and solving the spatial equilibrium with transshipment in terms of arc variabled, J. Regional Science 23(2): 187-198

Tobin R. L. and Friesz T. L. (1988),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equilibrium network flow,

Transportaion science 22(4): 242-250

Van Vliet D. (1981), Selected node-pair analysis in Dial’s assignment algorith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5B(1): 65-68

Vanderbilt D., Louie S. G. (1984), A Monte Carlo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to optimization over continuous variables. J.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56: 259-271

Wardrop J. G. (1952),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road traffic research, Proc. Inst. civ. eng. Part II 1(2): 325-378

Willims H. C. And Lam W. M. (1991), Transport policy appraisal with equilibrium models 1: generalized traffic and highway investment benefi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5B, 253-279 Yang H. (1995), Model and algorithm for th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with variable demand.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 H. Bell M. G. H. (1996),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road network design: a review and some new developments.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 H. and Bell M. G. (1998), Models and algorithm for road nertwork design: a review and some new developments, Transport Reviews 18(3): 257-27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陈宁《透过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贾斯珀系列看抛锚式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287(9): 7-9。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l)。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6]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陈玉琨杨永博《中华名校管理集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程胜《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8)。 [9]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0]邓骊鸣《发展外语习得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 156-159。 [11]丁梅芳《教师角色转变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7 年4月。 [12]董奇周勇士《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 (1)。 [13]段莉薛志红《学习策略与大学外语教学》,《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 (1)。 [14]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比较 教育研究,2000(6)。 [16]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7]耿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6(10)。 [18]郭军银郭忠民《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原则和内容》,《学科探究》,2007(9)。 [19]郭元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1]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2]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3(11)。 [24]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25]姜有为周运海张刚范金玲《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讨》,《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 (2)。 [26]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7]雷志斌《我国任务型语言教学述评》,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 [28]李静《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3 (5):37-40 [29]李瑞红《自主学习模式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11)。 [30]李力陈治安蒋宇红《策略·风格·归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1]李炯英《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外语教学》, 2002 (1)。 [32]林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3]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教育研究》,2002 (2)。

现代矿床学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现代矿床学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近年来矿床学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了矿床学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讨论了不同领域在矿床学方面的应用以及对将来矿床学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矿床学进展思考 1.引言: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新事物~发现新事物和探索事物的规律并以其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服务。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是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以后,发现新矿床的难度不断加大,矿产资源持续供应问题突现。因此,为了在找矿工作中获得重要进展,加强矿床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矿床学的发展概况 人类很早就已开发和利用天然矿物资源,矿产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矿产开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矿产利用的程度也不断地提高,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也逐渐增多。人类在开采天然矿物原料过程中积累了有关矿产分布和性状的经验,矿床学就是在不断积累和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1矿床学研究历史回顾 矿床学的发展是鉴于一些基础地质理论与一些重要的实践发现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理论研究。 第一阶段: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早期成矿理论的提出。例如:阿格里科拉(1546)提出:矿脉中的物质来源于地壳,地表水下渗透到地下深处变热火,萃取成矿物质,运移到岩石裂隙结晶沉淀形成; 笛卡儿(1644)认为:矿床是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金属物质,成溶液和升华物,上升已经冷凝的地壳裂隙中沉淀而形的。 第二阶段:成矿理论研究起步阶段,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英国赫屯(1788)矿床是火成物质充填在已经冷凝的地壳裂隙中形成《地球理论》,1788; 第三阶段:矿床学理论的提出发展阶段(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矿床学从矿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颖而独立的学科。法国的戴白芒(1847)、美国的万海慈(1901)提出成矿物质可能是多来源; 林格伦等论著提出金属矿床都与岩浆热液有关—“岩浆热液成矿论”占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二十世纪-现今),理论研究和实践找矿成果显著,区域成矿学得到了发展。 1. 地槽 (J.D dana,1847,1873;James Holl,1890)-地台 (Stille H, 1921)说论与成矿

(完整版)《交通工程学》填空题库及答案

《交通工程学》填空题库及答案(每10道一组,10组共100小题,) 81.排队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2.观测交通流流量为0时,此时可能对应的交通密度为______或___________。 83.某双向道路,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分别为400辆/h和600辆/h,那么该道路的方向不均匀系数为______。 84.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可从____、____、____来考察。 85.排队系统的状态是指________;当___时系统是稳定的。 86.在等时线图中,相邻等时线相隔较近则说明交通____。 87.根据误差理论,测定值与真值两者之间存在误差。它包括__误差和__误差;___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88.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89.道路线形是指道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几何形状。 90.驾驶员的___________和反映特性是驾驶员的主要心理特性。 答案: 81.输入过程、排队规则、服务方式 82.0、阻塞密度 83.0.6 84.视力、视野、色感 85.排队系统的顾客数、λ﹤μ86. 拥挤 87.系统、偶然、系统。88.人、车、路、环境。 89.平、纵、横90.反应特性

91.设计车速是指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___________、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的标准。 92.动视力是指汽车运动过程中驾驶员的视力,它随___________的增大而降低。 93.城市近期交通规划,规划年限一般在___________内。 94.城市交通战略规划的年限一般为___________年。 95.驾驶员的反映特性是指其对___________敏感程度。 96.交通流的三大基本参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交通三大基本调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阻塞密度是指车流密集到___________时的密度。 99.OD调查即___________至出行终点的调查。 100.月变系数定义为___________除以___________。 答案: 91.最大安全车速92.车速 93.五年94.20-30年 95.环境刺激96.交通量、车速、密度 97.交通量、车速、OD 98.无法移动(车速=0) 99.出行起点100.年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徐大同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自由主义思潮;第二章保守主义思潮。 2、匡萃坚著:《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三章主流思潮之一:自由主义。第四章主流思潮之二:保守主义 3、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章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 4、【英】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著:《政治思潮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五章自由的概念 5、【英】伯克著:《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版 6、【英】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版 7、【美】詹姆斯·W·西瑟著,竺乾威译:自由民主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什么是自由民主政体,第二章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度。 8、【澳】菲利普·佩迪特著,刘训练译:《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前,第二章无支配的自由,第四章自由、平等与共同体 9、【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最新修订版),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章、第三章:共和主义:自由、自治和积极公民;自由主义民主制的发展 10、【澳】安德鲁·文森特著,袁久红等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章自由主义,第三章保守主义 11、马立诚著:《当代中国八种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五章自由是个新道统——自由主义思潮 文章类 1、秦维红:《从西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派别的划分看二者的涵义和关系》,原自《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6、2,转载于《政治学》,2006、7 2、胡余清:马克思与哈耶克自由观之比较,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08、5 3、肖克: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博弈——欧美当今主导政治思潮析论,政治学,2007、5 4、伍志燕:新自由主义两种模式的比较:评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 5、 5、马德普:如何看待自由主义,《政治学研究》2013、5,转载《政治学》2014、3。基本内容: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理念;自由主义的贡献;自由主义的局限;如何正确对待自由主义 6、任剑涛:论积极公民——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公民定位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14、1,转载《政治学》2014、3。 7、罗远航:当在中国“新自由主义”的隐蔽性管窥,《现代哲学》(广州),2012、5,转载《政治学》2013、1

论述玢岩型矿床

论述玢岩型矿床 资源一班黄永龙20114495 摘要:本文结合前人工作成果,重点论述玢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式,矿体形态以及围岩蚀变等。 关键词: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 前文:玢岩型矿床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所确定和命名的一种矿床类型,其类似于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是指产于录像火山岩分布区域内,与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的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一组矿床。这种矿床具有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及火山沉积等一系列的成矿作用特点。我国宁芜地区铁矿床是其典型代表。宁芜地区断陷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盆地内发育一套火山—侵入杂岩。火山岩的总厚度达到2500米,火山旋回(由老到新)可分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娘娘山。四个旋回的每个旋回以强烈、较强烈爆发开始→较宁静的喷溢活动结束;各旋回末期均有次火山岩产出。其中,铁矿均与大王山旋回末的富钠辉长岩、闪长玢岩、辉石安山岩、粗面岩的次火山岩体有关。矿化围绕火山中心分布。 正文:一、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由岩体内部到接触带再到围岩中,出现下列几种类型的铁矿化: (1)产于辉长闪长玢岩岩体中部的铁矿化(陶村式):铁矿化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矿石组合为钠柱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属晚期岩浆-高温热液交代矿床。 (2)产于辉长闪长玢岩顶部或边部的铁矿化(凹山式):部分矿体进入安山岩,凝灰岩等围岩中。矿化呈脉状、网脉状、角砾状和块状。矿石以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组合为特征,成因上属伟晶-高温气成热液充填矿床。 (3)产于接触带上的铁矿化:围岩为安山岩、凝灰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磷灰石-磁铁矿(梅山式);围岩为灰岩、砂页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凤凰山式)。两类矿石的构造均以块状、角砾状为主,偶有条带状,成因上属矽卡岩型矿床。 (4)产于岩体附近火山岩中的脉状、似层状铁矿化(龙虎山式):围岩为安山岩及凝灰角砾岩,矿体受围岩中的断裂构造、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理控制,围岩蚀变为高岭土化和硅化。矿石矿物主要由镜铁矿组成,属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5)产于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状铁矿床(龙旗山式):矿体的围岩为沉凝灰岩、沉凝灰角

(整理)交通工程学知识点.

一、填空题 (1)、我国道路交通标志按其含义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之路标志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它包括三种形式: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 (3)、交通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出入量法、摄影法两种。 (4)、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包含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分,且不断丰富。 (5)、交通工程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6)、驾驶员的视野与行车速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汽车的行驶速度的提高,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 (7)、汽车动力性能注意可以用三方面指标评定: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或加速度、最大爬坡能力 (8)、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参数是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 (9)、泊松分布理论适用于交通流量小,驾驶员随意选择车速,车辆到达时随机的判断依据是 ()() 1=x E x D (10)、高速公路是自成系统的一种公路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 (11)、构成交通三要素是指人车路 (12)二项分布理论适用于拥挤交通流,驾驶员自由行驶机会少,车辆到达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判断依据 为 ()() 11<-=P x E x D 13、 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4、 人们把1930年美国成立的交通工程师协会作为交通工程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15、 根据延误发生的原因可以把延误分为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和控制延误。 16、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惯性阻力、坡度阻力。 17、 通行能力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18、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经济地完成交通运输任务;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探索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9、 驾驶疲劳:是指作业者在连续作业一段时间以后,劳动机能的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驾驶人员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20、 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当中8760个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序号为第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称为第 30位小时交通量。 21、 85%位速度:表示在该路段上行驶的车辆中有85%的车辆低于该速 度,即是说大于85%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d510673330.html,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张靖. [2].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 《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田鹏颖. [3].《中国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体现. 《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王凤祥.安维复. [4].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1期.牛冲槐.杨玲.芮雪琴. [5].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周东娜. [6].中国传统文化对的影响. 《湖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胡艳辉. [7].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基于几组概念内涵的分析. 《湖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王增智. [8].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问题探析. 《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2期.赵跃. [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析论. 《理论导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8期.李华伟.

现代矿床学

第一篇地球科学研究概要 一、品质素养(德-能-勤) (一)、勤勉的作风 ① 勤奋刻苦②持之以恒 (二)、卓越的才能 ①组织协调②观察发现③决策执行④逻辑分析⑤总结概括⑥综合表达 (三)、高尚的品德 ①求真务实②精益求精③顾全大局④谦虚谨慎 二、思维方法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实践第一(矿床研究的实践性) 1)全面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矿床学研究:野外观测、室内研究→分析类型、推测成因、判断价值→矿床勘查、矿山开发(验证)→修改成因模型、指导找矿(举例) 2)正确处理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的关系 以野外观测为基础,以室内分析为主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3)合理运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尊老不唯老,重洋不唯洋”(举例) * 华南花岗岩(徐克勤多期花岗岩—江西陡水加里东花岗岩、周新民多来源花岗岩—浙江西裘和广西四堡) *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火山岩型)/ 条带状变质铁矿 2.建立系统观念(矿床研究的系统性) 1)矿床是岩石圈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壳幔结构及深部地质作用过程) 2)成矿系统本身(构造、地层、岩浆岩、流体) 3.注重历史分析(矿床研究的历史观) 矿床历史分析可分为三个层次: 1)单个矿床的形成过程分析(典型层控矿床)同生沉积成矿—后期叠加改造 2)成矿带、成矿省、成矿域演化的历史分析,成矿系列及其演化(长江中下游)3)全球成矿史元古—燕山期(哈钦森 R W) 4.具备经济头脑(矿床研究的经济观) 矿床学既有地质属性,又有经济—技术属性 1)国内外矿业市场供需情况(铁矿、锡矿、稀土矿) 2)经济建设需要(铜矿、钾盐) 3)矿床的经济开发前景(地理、交通……)(南极铁矿,仅仅是宣传) (二)、思维方法

(完整版)交通工程学试题样卷及答案-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教案考试试题样卷及答案 一、选择与问答题,共7题(60%) 1)判断(对下面各题的正误作出判断,正确的用“O”表示,错误的用“X”表示)(10%) 交通工程即是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工程。() 当城市交通出现阻塞时首先应扩建交通设施。() 交通流流量、速度、密度基本关系模型中的速度为地点速度。() 若道路某处的流量小于通行能力,则其交通状态是通畅的。() ⑤城市里主干道密度越大,则城市道路交通越趋通畅。() 2)何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的建设规模是如何确定的?(10%) 3)何谓交通期望线?交通需求预测的“四步骤”模型是何含义?每个步骤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0%) 4)城市道路可分为哪几个等级(不少于4类)?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应该的密度顺序如何?(10%) 5)试解释行程时间、空间平均车速及饱和度之概念,并说明饱和度出现大于1的情况。(10%) 6)何为设计小时交通量?确定的理由是什么?(5%) 7)高速道路常采取车速限制措施,试给出常用的最高和最低限制车速的确定方法。(5%) 二、计算与论述题,共3题(40%) 1)设车流的速度与密度的关系为V=88-1.6K,如果要限制车流的实际流量不大于最大流量的0.8倍,试求此条件下速度的最低值和密度的最高值(假定车流的密度{最佳密度Km)(15%) 2)在某一路段上车流以驶入率Q(辆/小时)均匀地驶入信号灯控制交叉口的进口道,在不排队等待情况下,仍以同样流率均匀地驶出停车线。而排过队的那部分车辆将以饱和流量S (辆/小时,S>Q)}均匀地驶出停车线。设信号周期为C秒,其中红灯时间为R秒,黄灯时间为Y秒。试求绿灯信号结束时无车排队的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求:(15%) (1)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排队车辆数及其出现的时刻; (2)每辆车的平均排队时间。 3) 试述交通分配的Wordrop均衡原理,并给出其数学描述。(10%) 试卷答案 一、选择与问答题,共7题(60%) 1)判断错错错错错 2)交通规划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成果,基于现状的交通特征、交通设施和交通系统的条件,以及公交优先、改善交通的新理念,面向未来(近、中、远期),分析预测交通需求,确定交通系统的结构,交通设施结构和交通设施规模,编制交通系统和交通设施投资与建设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整理完全版

一、填空题 (1)、我国道路交通标志按其含义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之路标志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它包括三种形式: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 (3)、交通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出入量法、摄影法两种。 (4)、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包含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分,且不断丰富。 (5)、交通工程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6)、驾驶员的视野与行车速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汽车的行驶速度的提高,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 (7)、汽车动力性能注意可以用三方面指标评定: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或加速度、最大爬坡能力 (8)、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参数是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 (9)、泊松分布理论适用于交通流量小,驾驶员随意选择车速,车辆到达时随机的判断依据是()() 1=x E x D (10)、高速公路是自成系统的一种公路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 (11)、构成交通三要素是指人车路 (12)二项分布理论适用于拥挤交通流,驾驶员自由行驶机会少,车辆到达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判断依据为()() 11<-=P x E x D 13、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4、人们把1930年美国成立的交通工程师协会作为交通工程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15、根据延误发生的原因可以把延误分为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和控制延 误。 16、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惯性阻力、坡度阻力。 17、通行能力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18、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地完成交通运输任务;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探索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9、驾驶疲劳:是指作业者在连续作业一段时间以后,劳动机能的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驾驶人员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20、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当中8760个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序号为 第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称为第 30位小时交通量。 21、85%位速度:表示在该路段上行驶的车辆中有85%的车辆低于该速 度,即是说大于85%位车速的车辆 其速度值大大超过85%位车速,离散性高,使交通流不稳定,所以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应以85%位速度作为制定最大限制车速标准的参考值。 22、道路服务水平: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车速、舒适、方便和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 23由于法规、教育、工程、环境和能源这五词的英文开头都是E ,交通工程学简称五E 科学 24、驾驶员反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反应的复杂程度、驾驶员训练情况。心理生理状况、疲劳影响、疾病或酗酒等。 25、汽车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最小转弯半径、通过性、操纵稳定性、制动性和舒适性等。 26、交通量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性叫交通量的分布特性 负指数分布应用于车流密度不大。车辆到达随机性较大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婉姿,郭丽君.“生态课堂”理念下研究生讨论课探析[J].中国农业研 究,2014,(5):90-93. 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开阔学生思维空间和活跃学术氛围,还有助于克服盲从倾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水平,落实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期许。从学生主体角度来看,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发现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生态课堂借助生态学方法,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考察课堂教学,从学生、教师及其课堂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探索生态课堂的动态平衡。 体育教学中的生态教育可分为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教学中的自然因素、教学中的时空因素、教学中的设施因素;精神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情感因素、交际因素。 体育教学中的生态教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健康、生命、和谐、共生、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以及整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关注的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之间多元互动的整体关联,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 有利于把学生从严肃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心胸变得开阔,思维更具有发散性。 [2]邬宝坤.当代体育发展新话语:生态体育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87-88. 生态体育学出场的背景是生态文明和体育发展中自身问题域;生态体育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育、自然与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观是生态体育学的哲学基础;生态体育学研究范围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研究体育与自然生态的关系;(2)研究体育与社会生态的关系;(3)研究体育自身生态的关系;(4)研究体育的人际生态关系。 生态体育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育、自然与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以生态文明为理论依据构建的学科。它既能为解答当代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域提供思路,也能为当代体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与理念,是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体育发展理念。 [3]王希玉,孙志胜.多媒体助力体育课生态教学[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14(4):61-62. 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方法 多媒体的运用 一、多媒体“动画”,让参与学习更有调 二、多媒体“直播”,让自主学习更有道 三、多媒体“模拟”,让合作学习更有效 [4]于海红,姜军.俄罗斯生态教育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3):139-141. 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我国要建成生态文明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强生态教育。

现代地质学读书报告

煤地质学研究的盆地的分析 本人结合韦重韬教授《现代地质学》的课堂内容,对煤地质学研究的盆地分析方面的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使得沉积盆地研究长期处于地质学的热点领域。煤、油、气和沉积铀矿等能源资源的形成均受控于盆地的沉积充填、构造及其动力过程。从盆地整体研究的角度来说, 煤和油气地质等分支学科的界限正趋于淡化,其相互间的成因联系日益被揭示。世纪年代盆地分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包括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学、盆地流体系统、定量动力学模拟以及用于盆地研究的地质、地球物理及测试等方面的新技术,这些方面都将对煤地质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盆地是一种天然的热—化学反应器, 不仅有机质在其中实现转化过程, 盆地中的流体也在与地层中的化学物质进行着相互作用,形成重要的金属、非金属矿床,沉积盆地又作为地球表面沉降与充填的地区是各种能源资源形成与聚集的场所,包括煤、油气和沉积型核资源都形成于盆地中,并受控于盆地演化的动力系统。因而没有盆地, 没有盆地中进行的热—化学过程, 就没有煤、油气等能源资源和沉积、层控矿床。正因此,基于人类社会生存和繁荣发展对能源及矿产资源的需求,对沉积盆地的研究始终成为地球科学的热点领域,这一领域汇聚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计算机技术等许多学科进行交叉和联合研究,因此盆地研究具有学科的综合性,其发展又与各学科领域的进展及新技术成就密切相关。80年代以来是盆地与能源研究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本文仅涉及其中几个领域的成就与发展趋向, 探讨其对煤地质研究的影响。 1 层序地层学在煤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形成于80年代,其前身经历了地震地层学的阶段。在研究大量地震剖面的过程中,直观地发现了盆地中存在着大量的间断面,而层序地层的基本单元恰恰是以间断面及其相应的整合面划分的,因此它为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各种关键性界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层序地层序列是旋回性序列,受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和物源补给的综合控制。北美的石油地质及沉积学家首先在大陆边缘盆地中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性,在层序内部识别了沉积体系域的有规律交替,并提出了层序内部构成的模式。 含能源盆地分析中应用层序地层方法首先划分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和沉积体系配置规律的研究。含油气盆地中可有效地预测储集体、烃源岩和盖层的分布和配置。近年来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在深水海域对低位体系域中各种储集体和圈闭的成功预测,如墨西哥湾,北海和非洲西南海域。在煤地质领域也进行了广泛探索,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内陆表海及陆相含煤地层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功,并揭示了层序内部构成的特色。我国晚古生代煤田其形成条件是地台基底上发育的内陆表海环境,通常缺少深水及斜坡部分,层序内部构成是由高频基准面变化产生的副层序,低位体系域经常缺失或仅有下切谷砂体等横向上不连续的沉积。在出现边缘裂陷时则低位域较发育,如我国南方扬子地台南缘晚二叠世的层序。在含煤岩系中古土壤层及其上区域性分布的煤层以及碳酸盐台地区古喀斯特风化面等都是识别古间断面的重要标志。在扬子地台区可以进行跨相带追索。根据煤层赋存的体系域背景可以预测煤的含硫性, 以寻找有害物质含量低的优质煤。 陆相含煤及含油气盆地中作为划分层序的古间断面常常更显著和易于识别,

交通工程学试题及答案

《交通工程学》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人们通常称交通工程学科为“五E”学科,“五E”指的是:工程(Engineering)、 法规(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从视力、视野、和色感等几个方面体现。 3、根据美国的研究,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4、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有85%的车 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此速度称为85%位车速,交通管理部门常以此速度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最高车速。 5、OD调查,是一项了解交通的发生和中止在有关区域里所做的调查。 6、M/M/N排队系统是指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7、不控制进入的汽车双车道公路路段采用三级服务水平,混合交通双车道公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8、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 1、交通量; 答案: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横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高峰小时系数; 答案: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3、设计车速; 答案:设计车速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 计标准。 4、服务水平; 答案: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

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在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方面得到的实际效果。 三、简答题 1、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 (1)系统性; (2)综合性: (3)交叉性; (4)社会性; (5)超前性; (6)动态性。 2、通行能力和交通量有何区别? 答案:通行能力和交通量的区别: 1)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它描述了道路交通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 (或行人)的能力; 2)交通量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实际通过的或期望(预测)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而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 辆的极限数,是道路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当道路上的交通量接近或等于通行能力时,就会出现交通拥挤或阻塞停滞现象。 3、为什么要进行OD调查?OD调查内容包括那些? 答案:进行OD调查,目的是掌握与规划区域有关的现状;人、车和货物的起、终点和路径;出行目的、运输内容等情况。 OD调查内容包括货流和客流的调查。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d510673330.html,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城市化与社会文明秩序的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进城"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期.邵宁宁. [2].再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莫言获“诺奖”为契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王玉珠. [3].经典性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典律构建”的基石. 《天津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期.黄万华. [4].民间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流话语的建构. 《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8期.王玉珠. [5].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美食怀旧”书写——以陆文夫为个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4期.冯进. [6].世界华文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以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为例. 《广东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3期.黄万华. [7].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探究与讨论式教学评价. 《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董慧. [8].延安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复调与对话. 《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4期.李林荣. [9].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研究概述. 《湖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3期.陈岚.

大学交通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期末考试交通工程总论课程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A)卷 学年第一学期第1页共4页 号 学 名 姓 级 班 1 2 信 交 级 班 用 适 卷 试

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 1、试述时间平均速度与区间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答:时间平均速度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道路上某一地点的所有车辆 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2分) - 1 n 计算公式为:Vt =—2 V ; n i —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 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2、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 亦称道路通行能量。 3、绝对相位差: 在联动信号中,选定一个标准路口,规定该路口的相位差为零,其他路口相对于 此路口的相位差, 称为绝对相位差。 4、服务水平: 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 度或服务质量。 期末考试交通工程总论课程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 5、延误: vt :时间平均车速;V i :第i 辆车的地点车速; n :单位时间内观测到车辆总数 (3 分) 区间平均速度是指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段所有车辆平均行程时间之 比。 (2 分) 计算公式为: - 1 -Z - n i V i . 7 vs :区间平均车速;其他符号意义同前。(3分) 2、简述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以及各阶段的功能。 答:四阶段为交通发生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交通分配。 (2 分) 交通发生预测用于推测规划年交通量;(2分) 交通分布预测区与区之间交通流量的多少;(2分) 交通方式划分把总的交通量分配给各种交通方式; (2分) (交通分卷预测将各小学年第不同交通方期的交通量分页 到具体的路网 上。 分)

交通工程学考试知识

东南大学交通工程学 考试大纲

目录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4 一、考试性质 (4) 二、评价目标 (4)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4 1、答卷方式?4 2、答题时间 (4) 3、试卷结构?4 第二部分考查知识范围?5 一、绪论................................................................ 5 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 (5) 2、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与特点?5 3、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5) 4、我国的交通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5) 二、交通特性 (5) 1、人车路的基本特性................................................. 5 2、交通量特性?6 3、行车速度特性?6 4、交通密度特性?6 三、交通调查?6 1、交通量的调查?6 2、车速调查 (6) 3、交通密度调查?6 4、行车延误调查?6 5、通行能力调查 (7) 6、起讫点调查(OD调查)?7 四、道路交通流理论 (7) 1、交通流特性?7 2、概率统计模型 (7) 3、排队论模型?7 4、跟弛模型 (7) 5、流体理论模型?7 五、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7 1、概述 (7) 2、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8 3、高速公路交织区段通行能力?8 4、高速公路互通立体交叉匝道的通行能力?8 5、双车道一般公路路段通行能力?8 6、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 8 7、道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8) 8、公共交通线路的通行能力 (8) 9、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8 六、道路交通规划?9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总体设计 (9)

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对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的综述,理清了此领域里各家的观点。 【关键词】 传统德治传统法治现代意义综述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十六大进一步肯定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和国策,自此有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各方面的研究、著述蔚为壮观。综观之,它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言论 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源于西周的“礼治”。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为国以礼”的思想,概括说来,主要表现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伦理是法律的核心;法律实施的手段在于人治。 儒家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在治理国家的政冶措施上主要着眼于人的道德修养: 1.君主要施德行仁: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荀况在《君道篇》中开宗明义提出”有治人,无治法”,意思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法。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公孙丑上》)。 2.“举贤任能”任用官吏,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历代的“官箴”也是用来告诫官吏“为吏之道”,如《百官箴》、《臣轨》、《政训》、《为政九要》、《御制官箴》等等,主要是讲为官应恪守的政治道德准则,以忠信仁爱、清正廉明、勤政敬业等等道德规范来约束各级官吏权力的专横。 3.对被统冶的民众,主张进行德化教育,辅之以刑罚:先秦儒家的观点则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采取孔孟的“先富后教”的方针和“惠民”政策。孔子主张富民,“既富矣,教之。”(《子路》)孟子说:“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否则“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 二、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言论 “法”字,《说文》解释为:“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对法作“平之如水”的解释,恰好反映出人们对法的公正性的渴求,而这从反面说明中国古代法的等级性。 法家是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发展于战国时的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集大成于战国末期的韩非。这个学派关心的主要是政治问题,因而其学说也是围绕着现实的政治展开的。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韩非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只有用法令惩罚的手段来进行治理,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韩非还赞同商鞅“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严刑峻法才能止奸,才能防止人民违法犯罪。他们认为: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水的人多;因此法令刑律宜严不宜宽,法家学说的思想方法是一种“矛盾不可和而解”的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法家是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泰王朝统冶天下的政治理论,汉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然或隐或彰地发挥效应。 法家使法变成赤裸裸的暴力,对臣民深督轻罪,施以严刑峻罚,使官吏和百姓时时刻刻

珠宝营销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d510673330.html, 珠宝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一、珠宝营销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珠宝营销实训中心建设研究. 《速读(上旬)》.2014年8期.赵庆华. [2].浅析珠宝营销人才的培养. 《商》.2015年10期.陈秀英.李约瀚. [3].浅谈珠宝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45期.周琦深.包德清.徐亚兰.罗洁. [4].我国珠宝首饰市场营销探析. 《总裁》.2008年9期.张曼瑾. [5].周大福开华人珠宝品牌专拍先河. 《华人世界》.2011年7期. [6].体验营销在珠宝营销中的实践. 《机械管理开发》.2010年4期.郝金琳. [7].专访宝怡珠宝营销副总经理周玲玲. 《中国宝玉石》.2014年z2期. [9].《中国宝玉石》杂志珠宝营销培训推荐品牌. 《中国宝玉石》.2015年3期. [10].金融危机下的珠宝营销. 《中国宝玉石》.2009年1期.包德青.卜玥文. 二、珠宝营销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DD珠宝零售商场经营战略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陈姚朵.工商管理华中科技大学2011(学位年度) [2]中国珠宝网络营销的研究. 作者:陈勍.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2(学位年度) [3]计算机在珠宝行业中的应用. 作者:张旨.材料学华东理工大学2005(学位年度)

https://www.doczj.com/doc/d510673330.html, [4].我国珠宝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作者:李鸿雁.工商管理合肥工业大学2009(学位年度) [5]太原真玉坊珠宝的营销策略研究. 作者:薛占池.工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2012(学位年度) [6].基于竞争分析的金玉翠福营销战略研究. 作者:鲁春艳.工商管理河北经贸大学2015(学位年度) [7]珠宝电子商务品牌的首饰设计研究. 作者:杨婧.设计艺术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学位年度) [8].奢侈品消费动机及营销策略研究——以珠宝为例. 作者:王小妹.国际贸易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学位年度) [9].GD珠宝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作者:梁沐周.工商管理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10].CC金银珠宝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作者:杨秋静.企业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学位年度) 三、珠宝营销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以青岛经济职业学校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为例探讨新形势下的中职珠宝教育办学模式. 林斌,20122012国际珠宝学术年会 [2]IMC在珠宝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翁娅丽.邓昆,20122012国际珠宝学术年会 [3]奢侈品配售与私人银行客户营销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 李斌.张鹏飞,20122012国际珠宝学术年会 [4]四川南红玛瑙市场现状分析与前景初探. 王倏菡.何雪梅,20152015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 [5]中国珠宝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张月萍,20122012国际珠宝学术年会 [6]珠宝与奢侈品关系研究. 张鹏飞.李斌.包德清.尹作为,20122012国际珠宝学术年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