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辩证法范畴

唯物辩证法范畴

唯物辩证法范畴
唯物辩证法范畴

唯物辩证法范畴

唯物辩证法范畴对事物、现象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矛盾、对立、统一、肯定、否定、质、量、度、质变、量变、单一、特殊、普遍、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必然与偶然等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客观的,它们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观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联系,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又是辩证的,这是由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辩证性所决定的,是区别于形而上学范畴论的关键所在。列宁说:“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互相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7页)唯物辩证法范畴本身是确定性与流动性的统一。它们既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事物的辩证联系,又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即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其中一极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一极转化为另一极。唯物辩证法整个范畴体系也是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辩证体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的联系就在于,它们都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一方面,规律离不开范畴。规律用判断来表达,范畴用概念来表达,离开概念的判断是没有的,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规律。另一方面,范畴也离不开规律。离开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范畴就会变成孤立、凝固的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则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揭示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方面,是对事物运动的整体性认识。唯物辩证法范畴对于人类的认识及实践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内容提要: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基本规律之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范畴。它们是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这些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它们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综合地发挥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讲五对唯物辩证法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本章重点和难点:1、唯物辩证法范畴与规律的关系,2、必然性和偶然性,3、本质和现象。

第一节原因和结果

一、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原因和结果是反映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发展的链条中,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中产生或引起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原因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或后果叫做结果。例如,摩擦生热,摩擦是生热的原因,生热是摩擦的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较早产生而且经常运用的一对范

畴。因为,人们在实践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就是要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便指导自己的活动。各门科学的任务,首先就在于揭示事物和现象产生、发展的真实原因。

1、因果联系的特点

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是前因后果、先后相继,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在因果联系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时间上存在着先行和后继的次序,这种次序是不能颠倒的。但是,并非一切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都是因果联系。例如,春夏秋冬、白天和黑夜的先后相继,就不是因果联系,它们都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结果。把“在此之后”混同于“由此之故”,常常是引起人们对客观事物因果联系作出错误判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果联系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说,只要有一定的原因出现,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定的结果出现,这是因果联系必须具备的特征。但是,又不能把一切必然联系都看作是因果联系,数学中的函数关系,虽然反映着现象之间的客观必然联系,但并不是任何函数关系都表示因果关系。例如,在距离=速度×时间(S=VT)这个公式中,速度不变,时间的变化与距离的变化成正比,但时间的变化并不是距离增加的原因,距离的变化,也不是时间变化的结果。两者之间没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所以这种联系不是因果联系。可见,因果联系必须是由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在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只有既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又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必然联系,才是因果联系。

2、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果观念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因果联系的主观反映,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范畴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不是头脑中虚构出来的。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一切现象都毫无例外地受因果联系的支配,没有原因的现象和不产生结果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虽然有些现象的原因暂时还没有被认识,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并且或迟或早总会被人们所认识。有些现象我们还不知道它将产生怎样的结果,然而它的结果终究是会产生的。因果联系存在于客观世界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客观普遍性。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学说,在哲学上被称之为唯物主义决定论;与此相反的学说则被称为非决定论。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鼓吹非决定论。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因果联系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产物。休谟认为,因果联系不过是一种心理习惯。康德则说,自然界本身不存在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只是人们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的形式。马赫宣称:“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有的物理学家从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无法同时精确地测定这个“测不准关系”出发,否定了微观世界中的因果联系。他们认为任何微观粒子,例如电子,都不受因果律的支配,而是在各种可能性中自由选择自己运动的道路。这样,他们也否定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成果是因果联系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最好证明,也是对非决定论的最有力的驳斥。人的实践活动是带有一定目的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受因果规律支配的。人们在实践中采用一定手段和方法来改变客观世界的事物或现象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一定有非预期的某种结果。在这里,手段和目的、手段和非预期的结果、改变之前的现象和改变之后出现的现象之间都有因果联系。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无论是成功的实践还是失败的实践都要受因果规律的支配。因果关系存在于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之

中,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客观世界的因果规律及其普遍性,并以它为指导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获得预期的结果。现代物理学通过科学实验雄辩地证明了微观粒子也是爱因果规律支配的。

现代物理学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电子和正电子相撞击必然转化为两个光子,人们如果掌握了电子和正电子相撞的角度和运动速度,就可以确定两个光子的运动方向。可见,有的物理学家以“测不准微观粒子的位置、速度”为理由,否定微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错误的。“测不准关系”只是揭露了机械决定论的局限性,说明了因果联系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微观过程中没有因果联系”的结论。现代科学不仅揭示了微观世界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而且依据这种认识能够创设出一定条件,利用原子能为人类服务。

客观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因果性,但他们却把某种客观精神、理性或神看作决定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最终原因。诸如,佛教鼓吹的“因果报应”的宿命论,上帝是“终极原因”的神学目的论,所持的就是这种观点。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上帝,目的是人所持有的。要追溯事物的“终极原因”,它就是物质世界自身,就是物质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物质现象间的相互作用。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不仅是客观的、普遍的,而且是辩证的、复杂的、多样的。因果联系的辩证法表现在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在确定的场合和关系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决不能颠倒,也不能混淆。如,云积成雨,云积是原因成雨是结果,二者的界限十分分明。

2、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

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在原因之中包含着结果的未显露的实质,结果正是这一实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实现和展开。同时,在结果中原因并不消失,而是以隐蔽的形式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内容。原因和结果之间有共同的内容相贯通着,否则原因何以能够产生结果,结果又何以成为另一现象的原因呢!例如,云积成雨的例子,云积包含着成雨的内容,成雨之后还保持着部分云积成分。种子是植物生长的根本原因,它包含着成长为植物的内容——胚芽,反过来生长出来的植物里面,还保持着原种子的成分,所以又能够产生新的种子。

原因和结果不仅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贯通,而且还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一种关系中为结果的东西,在另一种关系中会转化为原因,反之亦然。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甲现象引起乙现象,乙现象又引起丙现象,丙现象又引起了现象,乙对甲来说是结果,但对丙来说又是原因。例如,外伤引起的失血使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血压下降所造成的脑缺血可引起的中枢神经机能障碍又可以加深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又引起其他各种疾病等。从事物发展的整个链条来看,原因和结果是经常交换位置的,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第二种情况是两个现象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即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成为原因。例如,经济是思想发展的原因,思想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思想又反作用于经济,引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作为结果的思想反过来又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成为思想发展的结果。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是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及转化的突出表现。在一个控制系统中,“司控系统”是起主动作用的系统;“受控系统”是被动的系统。前者表现为原因,后者表现为结果。在这两个系统中不仅存在着司控系统对受控系统的控制作用,而且在受控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控制作用的结果,又反作用于司控系统即信息反馈,产生新的相应的控制作用,因而成为引起新的控制作用的原因。这样,在司控系统和受控系统之间进行的控制和反馈,实际上就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例如,电冰箱内温度

的升高,调温系统便动起来,接通制冷装置,使温度降低;而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反馈作用,调温器就中断制冷装置的运动。这就是在电冰箱的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因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3、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研究因果联系的辩证法,不仅要考察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还要注意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实世界的因果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每一事物的性质不同,因而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第二,由于宇宙中的每一事物,都是在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因而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受着其他许多事物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一种事物可以同时处在许多不同因果联系之中。

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果多因等情况。一因多果又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一种原因可以同时引起多种结果,这叫做同因多果。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一原因,会同时引起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农作物生长不好等等许多结果;另一种情形是同一个原因在不同的地点、时间。条件下引起不同的结果,这叫做同因异果。如,一种药物对某种疾病有疗效,同时又对人体的某些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果多因也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一种结果由多种原因同时起作用而引起的,即同果多因。例如,农业收成好坏是由自然条件优劣、耕作技术高低、农村政策是否正确等多种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另一种情形是一种结果在不同的地点、时间、条件下,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即同果异因。例如,物体发热,可以由摩擦引起,也可以由太阳辐射、通过电流等多种原因产生,多果多因是指无论原因或结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因果关系。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在许多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后果是由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主观的、客观的等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同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种多方面的综合性成果,也是由于多种原因起作用而取得的。

在一因多果中,多种结果又分为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应该把它们加以区别,要努力争取积极结果,减少或避免消极结果。在一果多因中,多种原因又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非根本原因,在社会生活领域里,还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这些原因对结果的产生都起作用,但作用的性质、大小不同,应该把它们加以区别。在多种原因中,首先要抓住主要原因,即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同时要充分估计到其他原因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自觉地对其施加影响,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在因果现问题上,我们不仅要同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而且要同不了解因果联系的辩证性、复杂性的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虽然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但却否认因果联系的辩证性。复杂性,把事物运动的多样性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机械作用,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的因果观是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规律在人们认识中的正确反映。它对于我们能动地改造世界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必经阶段

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科学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一种本质联系,也是一切事物和现象中都存在的一种普遍联系。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因果联系,寻找现象的原因。从偶然原因进入必然原因,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从而为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的预见来自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正确认识。正确的预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准确地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和结果,才能正确

地确定工作的目标和行动的计划或方案,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驾驭事物的发展进程,创造条件,克服不利原因产生的坏的结果。因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又是正确地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

2、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的工作既有成功的,又有失败的。在总结工作时,不但要肯定成绩、发现错误,而且要分析其原因,以便发扬成绩,纠正错误,继续前进。可见,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其一,要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坚持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掌握事物的真实的因果联系。

其二,还要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辩证性、复杂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对事物的因果联系要做具体分析:要区别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原因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主要原因,兼顾次要原因,努力争取有利的结果。同时还要预见事物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既要看到眼前的有利结果,也要考虑到由此而引起的以后一系列不利的变化;要统筹兼顾,瞻前顾后,趋利避害,造福于人类。

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事物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

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事物的因果联系,就可以发现两种对立的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这两种联系是普遍联系的又一个侧面,都同因果联系有关。无论是必然现象或偶然现象,都是由一定原因所引起的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对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确定的趋势,它是由事物本质的原因即根本矛盾引起的。

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它是由事物外部的或事物内部次要的原因引起的。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必然性是由瓜和豆的遗传因子所规定的;但是每棵瓜藤结几个瓜,每个瓜有多大,每棵豆苗结几个豆荚,每个豆荚长几个粒,这是偶然性,是受气温的高低。雨水的多寡、土壤的肥瘠、田间管理的好坏等多种因素制约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与原因和结果的范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表现在:因果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的“始发性”与“后继性”之间的关系,其中也包含着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反映的则是过程的确定性联系和非确定性联系之间的关系。其联系表现在:因果联系是一种必然联系,有其原因,必有其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也都有其原因,事物内部的根本原因规定事物发展的确定趋势——必然性;非根本原因则规定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偶然性。所以,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客观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自己的客观根据。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两种发展趋势,它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的复杂性、因果联系的复杂性造成的。具体说来,必然性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的本质原因即根本矛盾决定的,但也受非本质原因和外部条件不同程度的影响。偶然性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但也受本质原因不同程度的制约。例如,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劳动生产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是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于调整生产关系以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本质

原因决定的。但是,在这一总的增长趋势中,还会出现某一年增长多一些,某一年增长少一些,个别地方在某一年甚至出现减产等偶然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具体领导工作中某个环节上的成败造成的。这些都属于非本质原因和外部条件的影响。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头脑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中所具有的两种不同联系的反映。唯心主义否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客观性,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从意识、理性、神的意志中引出来的主观范畴,这是不科学的,错误的。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联系,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表现在: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原因不同。事物发展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内部的和外部的、主要的和次要的等等各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的内在根据。偶然性则不同,它产生于事物的次要的或外部的原因,使事物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内在阶级根据。但是,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条件的变化,以及国内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影响,又使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进程等等,都带有自己的特点或一定的偶然性。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由于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因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它确定不移地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由于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因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的地位,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例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基本适应又不完全相适应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一定要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我国成为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影响,人才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国际环境等诸条件的作用,使改革和建设在时间、进程、方法、形式等各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要努力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促使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存在形式不同。由于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因而,它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比较稳定的、持久的趋势,是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发展趋势,具有确定性。由于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的地位,因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或暂时性,它或者以这种方式出现,或者以那种方式出现,或者突然出现后又马上消失,具有不稳定性。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在于,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共处于事物发展同一过程中。一方面,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其内部的根本矛盾都按照必然规律发展着,但这个过程的外部条件或内部非根本原因也会对过程的发展产生种种影响,从而使过程的发展产生种种摇摆和偏差,造成许多偶然现象。所以,任何一个必然的过程,都是通过许多偶然的形式实现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同偶然性相脱离,孤立存在的赤裸裸的必然性是没有的。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性,也一定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

才能表现出来。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同各种非基本矛盾和具体条件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因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时间、形式、途径等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同特点,我们决不应该强求不切实际的同一模式。

另一方面,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它总是受必然性的支配,离开必然性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偶然性也是没有的。偶然性作为必然性的实现形式也不是纯粹的偶然性,其中必定包含着必然性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有时候也是受偶然现象的启发而完成的。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水的浮力原理,就是其中一例。有一次,他去洗澡,当他将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浴盆时,忽然觉得身子变轻了,水从澡盆中溢出去了一部分。阿基米德正是从这个偶然现象入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浮力原理。还有,伽利略是从教堂里的吊灯来回晃动的偶然现象中。研究出了著名的摆动定律。这就说明了在个别的、偶然性的东西背后隐藏着普遍性的、必然的、规律性的东西。

偶然联系是一种非确定的联系。但它只是在确定的范围内的不确定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展开过程中表现的不确定形

式。它不但没有完全排除必然联系,而且受必然联系的支配。例如,商品的价格随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上下波动,这是偶然性。但价格的波动并不完全背离其价值,而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格的变化,总是体现着价值规律这一必然性的支配。因此,商品价格的波动所形成的曲线,不仅包含着必然性,而且包含着偶然性,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二者的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原来是必然性的东西,因其内部根据的丧失而转化为偶然的东西,原来是偶然性的东西,因获得了内在的根据而转化为必然的东西。例如,在物种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某些变异,这是偶然性。但是对变化了的环境有较大适应能力的个体,如果传宗接代继续生存下去,那么,偶然的变异就会聚积起来,形成新的物种。这种偶然性变异的特征,就转化为新物种的性状而遗传下来,转化为必然性。反之,原来的必然性状,在条件变化之后,逐渐退化,失去必然性,但它还可能偶然出现,像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返祖现象就是由必然转为偶然的情况。

另一种情形是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必然性,在另一种关系上则转化为偶然性,反过来也如此。例如,下冰雹毁坏禾苗,从禾苗的生长过程来看,是一种偶然现象。但对形成冰雹的各种气象条件来说,冰雹又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形而上学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他们的理由是,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纯粹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他们把事物发展中的根据和条件、本质的、主要的原因同非本质的、次要的原因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这种观点似乎十分强调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纯粹的必然性,这在实际上是把必然性神秘化,从而导致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偶然的,根本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他们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没有什么必然规律,只不过是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积;完全是由某个自由意志的神或人任意决定的。例如,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卢梭不是用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来解释历史,而是用偶然出现的某个大人物的优劣来解释私有制的产生,这样也就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有的自然科学家,由于受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否认客观必然规律的存在,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偶然性支配的。如法国生物学家莫诺,根本否认生命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他认为生命发生的基础是纯粹的偶然性,正如一个人在赌场里赢了钱,突然变成百

万富翁一样,完全是偶然的碰巧。莫诺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上有一定贡献,但他否认必然性,宣传纯粹的偶然性,则是错误的,科学的发展证明生物的进化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纯粹偶然论,一方面使人们消极无为,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上帝的创造意志和天才人物的偶然发现上面,从而导致宿命论;另一方面还会为某些人进行盲目冒险活动提供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从而导致唯意志论。不论是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都是从不同方面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都对科学和实践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实践的基础。不断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正确地指导实践,是科学认识的神圣使命。然而,认识客观必然性,必须通过偶然性才能实现。这是因为,必然性总是依赖于偶然性而存在,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揭示必然是科学认识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和善于利用各种偶然因素,不断发展科学研究事业,这是创造更高的人类文明所必需的。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并支配和制约着偶然性。所以,我们只要把握住了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会有高度的预见性,就能够正确地确定改造世界的总目标和行动的方案,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不断实现由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并使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带上一定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自觉地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促进事物的发展,同时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的实现开辟道路,并且要积极地做好对付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偶然事件的准备工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要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就要透过偶然性揭示必然性,利用偶然加速必然的实现,把客观必然性和主观目的性统一起来,争取改造世界的主动权和自由权。

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是一定会成为现实的。但是,它在成为现实之前,还只是一种可能。在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对范畴,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是揭示事物由必然的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他事物这一发展过程的一对范畴。这对范畴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1、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现在实际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或现象,是事物发展已经达到的状态,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把握现实性范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握现实性的整体性质。现实性作为哲学范畴,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物、现象的综合。它是形式和内容、必然和偶然、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新东西和旧东西的矛盾统一体;是过去的“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转化为未来的“现实”的原因。现实性体现着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纵横两方面的整体性质。

其次,要注意现实性与必然性的内在联系。恩格斯在谈到这种内在联系时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第211页。)从发展上看,只有合乎规律、合乎必然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或者说终将变为现实。一个事物尚未出现时,还不是现实的,

但只要它具有客观根据,因而合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为现实;反之,一事物当下还是现实的,但只要它丧失继续存在的根据,因而失去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成不现实。例如,以往每种社会形态,都由于合乎历史必然性而产生,又都由于丧失历史的必然性而灭亡,经历着由不现实到现实再到不现实的演变过程。

再次,现实性又是根据和条件、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根据,合乎客观必然性的潜在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变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又因为各种条件对事物发展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其必然性的实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因而,贯穿着必然性的现实性又总是要通过偶然性表

现的。

2、可能性

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存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例如,火药具有爆炸的趋势,当这种趋势未变成现实之前还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粒种子在本萌发之前,具有长成植株的可能性。事物在其发展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相互矛盾的趋势和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只有一种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这就排斥了其他可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包含于当前的现实之中,但又不等于现实性;它预示着未来的现实,但又不是必定如它所预示的那样实现出来。

可能性与偶然性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必然性总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任何必然性在它变为现实的道路上,都无法完全避免偶然事件的影响,它可能比较顺利地较早地变为现实,也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和曲折,因而较迟地变为现实;它可能具有这样的特点和细节,也可能具有那样的特点和细节。但是,产生某些现象和过程的可能性,主要是由客观世界的合乎规律的必然联系所决定的,不与一定的必然性相联系的事物和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例如,今年麦子丰收的可能是与水、肥、土、种、管等规律性的因素相联系的。如果各种条件保证了麦子的生长,那么,丰收的可能就变成了必然。但是,这又和气候、病虫害的情况等复杂的偶然因素联系着,如果麦子丰收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一个也做不到,那么,丰收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估计可能性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制约它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

可能性除和现实性相区别以外,无论在质和量上都还有种种复杂情况。为了正确地把握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过渡或转化,必须对可能性的各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这一范畴,既同现实性相区别,又同不可能性相对立。在分析可能性的时候,首先要把不可能性排斥在外,这是分析可能性的首要前提。凡真正属于可能的事物,一定能在现实中找到它可能出现的客观根据和条件。相反,不可能性则是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根据和条件,因而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例如,石头变小鸡,制造永动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等都是不可能性。把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加以区别,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正确估计可能性,才能因势利导,办成那些可能办到的事情,夺取工作的胜利。如果把可能性误认为是不可能性,把那些可以办到的好事情认为是办不到的;或者把那些可能发生的坏事情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就会放松当前应有的努力和警惕。如果把不可能性误认为是可能性,不顾现实的客观根据和条件,勉强去办那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那就只能是白费力气,事与愿违。

第二,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在可能性中还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与非现实的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目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可能性则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例如,在我国当前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搞活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这是完全可能的,是现实的可能性;但现在立即实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这是没有充分根据,也不具备条件的,因而它不是现实可能性,而是抽象可能性,抽象可能性尽管现在不能立即变成现实,但它又不同于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在现实

中全然找不到根据的东西。抽象可能性却在现实中有着某种根据,只不过是根据不足或不充分罢了。

认清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分和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要看到两种可能性的区别,首先应该集中力量去办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如果人们把抽象的可能性当作现实的可能,把本来是将来才可能办到的事情,勉强地拿到现阶段来办,那就要犯“左”倾错误;反之,如果人们把现实的可能看成是非现实的可能,放着当前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办到的事情不办,那就要犯右倾错误。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两种可能性的联系,在争取现实可能性实现的同时,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抽象可能性变为现实可能性,并进而把它变为现实。忽视抽象可能性及其同现实可能性的联系,就会目光短浅,失去远大的奋斗目标。

第三,要区分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事物的发展具有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一种是事物趋向前进的可能性;一种是事物向后倒退的可能性。这对人类的实践来说,一种是好的可能性,胜利的可能性;一种是坏的可能性,失败的可能性。一项科学实验或一场社会改革,既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究竟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决定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情况和各自具有的特定条件。当然,从事物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趋势来看,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因为,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可能性具有必然性。但实现这一总趋势的具体过程中又难免出现挫折和失败。因此,我们既要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又要防止坏的可能转化为现实;既要向最好方面努力,又要从最坏方面着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对现实可能性还要作量的分析。上面分析的几种情况,都属于关于可能性的质的方面。除此而外,可能性还有量的方面,这就是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就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的总数之间的比率。如,m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n是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的总数,或然率就是m/n。m和n的比值,若或然率等于零,就是没有可能,或不可能;如或然率等于一,就是百分之百的可能,这时的可能就完全成了必然。测定或然率的方法,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又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实践中。因为这一方法能使人们对有利的可能和不利的可能的大小做到“胸中有数”,因而能够比较精确地确定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实施方案。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在分别研究了现实性和可能性之后,还需要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这样,就会发现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可能性和现实性对立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已不再是可能性。现实性作为现在的客观实在,它着眼于“现在”,标志事物当前的状况。可能性作为事物潜在的趋势,它着眼于“未来”,标志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可能性与现实性有着明显的界限,具有质的区别,决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例如,豆种包含着变为豆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还不等于现实,豆种和豆秧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如果豆种变成了豆秧,那么豆秧已经不再是豆种。

把可能性和现实性区别开来是十分重要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以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列宁全集》第二版第47卷,第492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所以,与可能性相比,现实性占据首位。只有对事物的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才能了解现在应当做什么,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未来。揭示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向。否则,就会把自己的行动建立在良好的愿望和主

观猜测的基础上。可能性和现实性又具有同一性。两者相互贯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的。可能性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是尚未展开的现实性;现实性又离不开可能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作为可能性的事物,具有发展成现实事物的内在根据;作为现实性的事物又包含着产生新的可能性的内在根据。这一内在根据就是贯通可能性事物和现实性事物的同一内容,如,鸡蛋作为产生小鸡的可能性事物包含着变成小鸡的根据;小鸡作为现实性事物又包含着产生新的鸡蛋的根据。

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正是由于具有相互贯通的同一内容,所以能够相互过渡、相互转化。可能性一旦具备必要条件,就会转化成现实性,现实性的事物又产生、发展成本来现实的根据,从而转化为新的可能性。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由可能性到现实,再由现实性到新的可能性,川流不息、不断转化的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新事物的因素作为可能性,孕育在现实事物的矛盾之中。随着事物的矛盾发展,新的方面的力量逐渐成长,最后战胜了旧的方面,它便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新的现实又包含着新的矛盾,孕育着新的可能,当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又会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不仅要有内部根据,而且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可能性就不会转化为现实;否认转化的客观条件,理论上就会背离唯物主义,陷入唯心主义。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有不同特点。在自然界一般说来,是自发盲目地进行的,即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互相作用自发地形成条件而实现。当然这不是否定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可以根据自然界事物的发展规律,创造条件,促使事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与自然界不同,在社会领域中,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既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又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和主观努力。没有人的主观努力,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可能性的实现都是不可能的。如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已经有充分根据,也具备着必要的客观条件,因而这是一个现实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搞改革、开放,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在社会领域里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不仅要有客观条件,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促使可能性事物转化为现实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规律,这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在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事物内部各种矛盾的斗争和复杂的外部条件的影响,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全面估计到各种可能性。要区分可能与不可能,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同时还要分析可能性的大小。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正确规划长远的奋斗目标和当前的工作任务,以免犯“左”和右的错误,争取实现好的前途。

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是要有条件的。特别是在社会领域里,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不仅要有客观条件,而且还要具备主观条件。因为,社会运动过程的主体是人类本身。一切社会过程由可能向现实转化,都离不开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另外还应看到,可能在向现实转化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两种对立的可能性的矛盾斗争,即前进的可能性与倒退的可能性的斗争。在这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斗争中,能否实现好的可能,决定于人的努力,决定于人们在实践中能否创造出为好的可能转为现实所必需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创造条件,争取好的前途。

正确把握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基础上的,是以我国正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的。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实现出来,必须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要正确地运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规律,在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不断排除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第四节内容和形式

一、客观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在考察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可能性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以后,还必须进一步研究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这对范畴,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它进一步揭示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1、内容和形式

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包括组成事物的成分、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等。事物的形式是指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例如,水的内容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水的形式则是水的分子结构式。在社会领域,生产方式的内容是生产力,它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等要素;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形式,它表明生产力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的方式。

2、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或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因为,没有要素构成不了事物,只有要素而要素之间没有一定的结构,也不成其为事物。任何事物只有通过一定的结构方式把一定的要素组

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成为一个确定的事物。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内容和形式同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密切联系着的。当构成某一特定事物内容的诸要素,还没有被该事物所要求的结构形式统一起来,或没有形成同自己内容相适应的表现方式时(这时,这些要素以另外的形式存在着,表现为另外的事物),对于这一事物来说,还只是一种可能,它只有在具备了该事物所要求的特定的形式之后,才变成为现实。生物体的生活内容提供了产生新的生理机能的可能,而要使这种生理机能成为现实,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结构,即要有适应这种机能的器官形态的变化。生物形态愈高,生物生活的内容愈丰富,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的可能,因而进化就愈快。人类和动物的生活内容不同,他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而是力求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应于人类的生存。要使这种崭新的内容成为现实,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理形态的变化。如直立行走、手的解放、发达的大脑、能发出一个个清晰音节和抑扬顿挫音调的发达的喉管和口部器官等等。在人类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生产方式的内容。如果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结合起来,它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就无法进行生产。所有这一切,不仅说明了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于可能和现实这一对范畴的理解。

3、事物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的无限多样性

事物所包含的内容是无限多样的,与之相适应,它所呈现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不同的物质客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内容,从而也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形式。例如,社会生活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其中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等生活内容。与之相适应,

就产生了表现这些社会生活内容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事物的形式和内容的这种关系说明,事物的形式是事物的内容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内容的。事物的形式可分为两种: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内在形式是一种与内容有本质联系,紧密相关的形式;外在形式是一种与内容没有本质联系,不直接相关的形式。一本书,它可以是平装,也可似是精装,这和书的内容没有本质联系,是书的外在形式;而作品的体裁、结构、风格、语言等则是和书的内容有着紧密的本质联系,是书的内在形式。唯物辩证法范畴所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要是指事物的内容和它的内在形式的统一。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这便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

在确定的关系上说,内容和形式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它们属于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地位、作用不同的两个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则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不是形式,形式也不是内容,二者存在着确定的差别,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2、内容和形式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内容和形式作为事物所固有的两个侧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都是某种形式的内容;任何形式都具有某种内容,都是某种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具有内容而只有形式或不具有形式而只有内容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能够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联系的错综复杂性,形式和内容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种关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变为内容,反之亦然。例如,逻辑规则对于人类思维来说,它是形式,而对于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学来说,则是内容。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来说,它是形式,而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它又是内容。但是,对特定的关系来说,内容和形式的界限是确定的,内容不能同时又是形式,形式不能同时又是内容。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还表现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上。一方面,内容是主导的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形式也迟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因为,构成事物内容的要素是形式的承担者,是结合方式的基础。构成内容的要素之间发生什么关系,即以何种方式结合为一体,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各要素之间固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性质。例如在生物体的机能(内容)和形态(形式)的关系中,机能是主导的因素,它对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从生物的系统发展来看,随着生理机能的变化,器官形态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像类人猿的前肢由于劳动变成人手一样。在社会现象中,国体决定政体,国体发生变化,政体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生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都说明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

另一方面,形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内容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明形式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内容的发展有积极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对内容的发展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它对内容的发展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例如,在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政企职责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企业缺乏自主权,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都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过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形式不适合于内容,因而阻碍内容的发展,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落后于内容;另一种是形式超越于内容。即使是先进的形式,如果不适合于现实内容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阻

碍着内容的发展。因此,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日,又不能急于追求将来才可行的先进形式。当不变更形式,内容就不能发展的时候,形式的变更对于推动内容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形式的作用也属于对内容的反作用的范畴。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一般说来,内容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变化先于形式,形式的变化落后于内容,而内容却总是要求形式与其相适应,于是这种不断变化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形式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当某一形式出现以后,在一段时期内它是基本适合内容发展的。随着内容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相对稳定的形式越来越落后于内容发展的客观要求,二者就由基本适合逐步变为基本不适合,最后发展成尖锐的冲突,这时客观上就要求改变旧形式,建立适合新内容的新形式。新形式的建立意味着旧矛盾的解决,又开始新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内容和形式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地不断运动着。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规律。形式和内容的这种矛盾运动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3、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关系的复杂性

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关系是复杂的。内容决定形式,特定的内容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形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特定的内容只能有一种特定的形式,也不意味着一种形式只能表现一种内容,而且也不意味着新内容可以不必利用旧形式。

首先,由于条件不同,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同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内容,而政权的组织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总统制和内阁制的不同,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不同。同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并不是漫无限制的,并不是一种内容可以随便采用任何形式,也不是一种形式可以随便容纳任何内容。社会主义的政治内容,决不能采用资产阶级某些颓废的思想形式,资产阶级的某些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形式也决不会容纳社会主义的政治内容。因此,归根到底,形式还是由内容决定的。

其次,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并不是说特定的形式只能表现一种内容,为一种内容服务。例如,商品、货币和工资等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表现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内容,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经过改造却可以容纳社会主义的经济内容。同是电化教学这种形式,既可以被资产阶级用以宣扬资本主义文化,也可以被无产阶级用来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另外,内容和形式矛盾关系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新事物在萌芽时期,它的内容常常是在旧形式中发展的,只有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适合于新内容自身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新形式。新内容的发展一方面有赖于为自己服务的新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新旧事物的先后继承性,在一定条件下有选择地利用某些!日形式,也是新事物、新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有两种形而上学观点:一种是形式主义观点。它片面夸大形式的作用,把形式提到首位,认为形式决定内容,或者认为形式就是一切;另一种是对于形式的虚无主义观点,它只讲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根本否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对革命和建设事业都有着极大的危害性。

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事物的发

展变化主要是内容的更新,内容的更新决定形式的变化,因而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应首先注意事物的内容。要从内容上去把握事物,决不能脱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形式,以形式代替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踏踏实实,讲求实效,坚决反对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形式主义。

其次,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又不忽视形式,并且要善于选择、创造最适合的形式,为发展内容服务。要反对只顾内容不顾形式的能动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再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因此,要对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做具体分析,分清旧内容借新形式搞倒退复旧和新内容利用旧形式而发展的本质区别,以便防止被事物的表面形式所迷惑,混淆是非,搞乱思想。事物是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形式和内容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当形式基本适合于内容,对内容的发展还起着推动作用时,就必须有意识地保持形式的稳定性,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已经过时,对内容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时,就必须要自觉地适时地抛弃旧形式,选择创造适合内容的新形式,为内容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要坚决反对形式超越内容的“左”的倾向和形式落后于内容的右的倾向。

第五节本质和现象

一、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同内容和形式相近而又不尽相同的一对范畴。内容和形式所揭示的是组成事物的要素及其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而本质和现象是进一步揭示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的事物其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和现象是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认识深度的一对范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其任务就是要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懂得本质和现象及其辩证关系,不仅有助于把唯物辩证法造范畴连贯起来,综合地加以把握,而且能够进一步明确研究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和范畴的认识论意义。

客观存在着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两个方面。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要认识事物,首先就应当把本质和现象区别开来,切忌把现象当作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因此它又成为与他事物相区别的主要根据。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宽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列宁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二版第55卷,第128页。)又说:“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的认识深化的同一类的(同一序列的)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列宁全集》第二版第55卷,第12页。)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能把握事物的必然性、规律性。例如,揭示了元素的核电荷数和元素的化学特性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也就把握了化学元素的周期律。认识了生产关系的性质以及它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表面特征之间的外部联系。它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现象按其表现事物本质的不同方式,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社会生活中的野心家伪装革命,帝国主义者高唱“人权”赞歌等等,都是假象。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是事物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态。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忽视假象,也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

实际条件造成的。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但不能把客观存在的假象同主观认识上的错觉混为一谈。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本质和现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其具体表现是:第一,现象是表面的,它显露在事物的外部,能为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是我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在西边降落,这是人们常看到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给人的感觉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是不动的。因此,托勒密的地心说在欧洲统治了一千多年之久,只是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搜索大量观察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对观察材料进行了科学分析,才确立了正确的理论——日心说。从而人们才正确地认识了太阳东升西落的本质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自己的轴心自转。

第二,现象是事物本质的个别的、生动的、具体的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不但是产生该现象的本质的产物,而且还是该本质在同他物关系中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同一本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现象,而其中的每一现象只是事物本质的某一方面的外部表现、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单纯。水有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这三态从不同的侧面都表现了由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元素结合成的化合物H2O。固态是水的本质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达到摄氏0o以下时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气态是水的温度达到摄氏100o以上时所表现出的现象;液态则是在温度为摄氏0o-100o之间时所表现的现象。在这里,无论是哪一种形态,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水的化学本质。

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这正像列宁所说的:“非本质的东西,外观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常常消失,不象…本质?那样…扎实一?,那样…稳固?。”(《列宁全集》第二版第55卷,第107页。)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在该事物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之前是不会改变的,但事物所处的条件却经常发生变化,影响和改变着事物的表面形态。例如,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本质,价格则是价值的现象,价格常因供求关系这一条件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价值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其次,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其表现是: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不表现为一定现象的“纯粹本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现象表现本质,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表现,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是没有的。正像列宁所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列宁全集》第二版第55卷,第213页。)“外观(可译为假象——引者)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全集》第二版第55卷,第110页。)任何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色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电磁辐射。而电磁辐射也一定要在各种现象中表现出来。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本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这一本质是通过胚胎、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凋谢、死亡等各种现象表现出来的,而且这些现象又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植物新陈代谢的本质。离开本质的现象和离开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客观世界的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形而上学把现象和本质绝对对立起来,否认它们的统一。例如,康德认为现象存在于“此岸世界”是人的认识能够达到的,属于科学的领域;而本质则存在于“彼岸世界”,是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可能达到的,属于信仰的领域。两者之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康德由此得出了不可知论的错误结论。

唯心主义既否认本质和现象的同一性,又否认本质和现象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者

贝克莱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感觉的复合”,本质只是一种“虚无”。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如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都否认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否认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雅斯贝尔斯曾经宣称,现实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现实并无什么本质、规律,整个世界不过是“虚幻的假象”。存在主义者还宣称人最初只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及其一切都是这种“主观性”创造出来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则否认现象,否认感性的价值,把本质绝对化,并给本质加上了超自然的属性。例如,新托马斯主义者露骨地宣称:上帝的行为反映在受上帝意志支配的物质世界的身上,上帝这一超验的实体才是唯一实在的本质等等。

总之,不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还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们都把本质和现象绝对对立起来,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又都从不同的方面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客观性,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三、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给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科学方法。

首先,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反映本质,但现象不等于本质。因此,只能把现象作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向导,决不能简单地以现象代替本质,更不应该被假象所欺骗。

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一定的现象才能表现出来,事物的现象也都是本质的某一方面的表现。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只有通过现象才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如果不从现象入手,也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然而认识事物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面,而不是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发现其内在规律性。

怎样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它的本质呢?

首先,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调查研究,尽可能地掌握丰富的和真实的现象材料,这是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的前提条件。

其次,认识了大量的现象,还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要把握本质,还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

再次,要对现象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必须要掌握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抽象思维作用,通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本质。

最后,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深入地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这不仅因为事物的现象是千差万别、多变易逝的,而且还因为事物的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

可见,人类认识事物是一个不断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无限发展过程。因此学会和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科学方法,对探索世界的奥秘意义深远。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辩证法的五 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从没跌出过考研政治大纲,在今年大纲大变的情况下,你又有多少时间分配给了它?凯程考研帮大家整理从政治真题角度讲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 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 【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现象与本质。 第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第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主要表现为。现象是露于事物的外部,是多变易逝的现象比较生动丰富,史具体的多种多样的。而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是相对稳定的,普遍的,深刻的。两者统一主要表现在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第三,根据现象和把握本质。 认识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只能通过对现象的研究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并且要在不断积累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二,形式与内容。 第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堆范

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祝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第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同时活跃易变的内容于相对稳定的形式形成了二者的矛盾及矛盾运动。 第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根据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应注意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根据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对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要选择和创造新形式以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 三,原因与结果。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 第三,因果联系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习题精讲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习题精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守株待兔”者犯的错误是( ) A.夸大必然性B.夸大偶然性,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 C.否定偶然性D.形而上学 2.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中,某些生产队甚至汇报说水稻亩产达到十几万斤。改革开放后,水稻专家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我国水稻能够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2003年,我国栽培出了亩产900公斤的水稻,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亩产吨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以上事实说明() A.提出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人混淆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之间的区别 B.水稻专家提出的目标和实践成果体现了可能性总是向现实性转化的关系 C.“亩产过吨”目标与“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提法都具有抽象的可能性 D.“亩产900公斤”是朝着“亩产过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对范畴。以下关于原因与结果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和结果相互对立,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B.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既是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C.因果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 D.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于事物的可能性,下述正确的观点有() A.可能性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B.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抽象的可能性是主观意识范畴的可能性 D.可能性是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必然性和偶然性 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在本题中,兔子撞树是偶然的,但守株待兔者把这种偶然当作了必然。故选项A错误。

辩证法的五个范畴

辩证法的五个范畴 一、辩证法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 答: 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或影响),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一对辩证统一: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因果倒置,在逻辑推理或实践试验中都会引起混乱或危害。 (2)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新的原因(例如电路设计中的反馈系统)。 启迪: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民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案例:一个毕业生找到工作了,我们看到的是找到工作这个结果,其实他是有自身才能的原因,和外在机遇的原因。 二、请问辩证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什么? 答: 含义: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税务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1)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对立的:其一,两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于决定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其二,两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其三,两者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则使事物发展过程变得丰富多样。 (2)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统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离开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终归要以某种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二,偶然性也不能离开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约,也总是以某种形式表现着相应的必然性。其三,必然性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得基本范畴 一、原因与结果 1、定义。引起一定现象得现象就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得现象就是结果。 2、特点.因果联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就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3、辩证关系。原因与结果之间得关系就是即对立又统一得关系。首先,原因与结果就是对立得。在具体得因果联系中,原因就就是原因,结果就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与颠倒。其次,原因与结果又就是统一得。第一,原因与结果就是相互依存得。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具体得因果联系中,原因与结果得区别就是确定得,但在世界得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中,原因与结果得区别又就是不确定得。第三,原因与结果就是相互作用得。在原因与结果得关系中,不仅原因引起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自己得原因,引起原因得进一步变化,这就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4、承认因果联系得客观普遍性与因果规律(必然性)得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坚持唯物主义决定原则,就是科学地认识世界与有目得地改造世界得前进。 5、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相对立得就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它否认因果联系得客观普遍性与因果规律(必然性).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联系就是人们多次瞧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得心理习惯。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客观世界没有因果联系,原因与结果就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得一种先天知性形式.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则宣称,在自然界中,既无原因,又无结果,因果律得一切形式都就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得。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相对立得还有神学目得论,它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却把万事万物变化得终级原因归之于上帝或神得目得。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与神学目得论都就是错误得。 6、因果联系就是普遍得,但具体表现就是复杂多样得。其中几种主要得类型就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7、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得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与规律,提出解决问题得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1、定义 必然性就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一定要发生得、不可避免得趋势。必然性与本质与规律就是同等程序得概念.规律就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得、必然得稳定得联系。偶然性则就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得趋向。偶然得东西可以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 2、辩证关系 首先,必然性与偶然性就是事物发展得两种不同趋向,它们产生得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就是不同得。 其次,必然性与偶然性又就是统一得。二者得统一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就是通过大量得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避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得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就是必然性得表现形式与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得纯粹得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3、必然性与偶然性就是辩证得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得机械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得非决定论两种错误观点. 4、意义 掌握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得方向与前途,我们必须努力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

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 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

2017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之现象和本质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之现 象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我们在考研政治中讲到了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下面为大家梳理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于的了”。 以一道习题为例,进一步理解这部分内容: 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 A 。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 B 。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 C 。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 D 。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 【答案】B 【解析】假象是现象的一种,它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它是客观的。那何为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所以错觉属于主观范畴。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这就是假象和错觉的区别。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1]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学说由一系列科学的哲学范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基本规律之外,还有一系列基本范畴。范畴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理论思维的逻辑形式,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范畴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列范畴,各门科学正是通过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联系才构造起了学科体系,从而反映世界的本质联系,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一般是在自己所研究的特定领域里具有普遍的意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系列的概念、哲学范畴则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最一般的概念,唯物辩证法哲学范畴就是对于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范畴反映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联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人们分析和思考事情、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工具。学习和掌握这些范畴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中,范畴和规律没有实质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范畴同等规律;范畴即基本概念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而规律则是判断,它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即范畴。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五对,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 1、原因和结果。 (1)含义:①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②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即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两者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反馈调控),互为因果。 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3)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①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马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考研辅导班,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考研英语资料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基本范畴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基本范畴四: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的五个范畴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 学号:2009010200032 姓名:焦亚庆09市场营销 1现象和本质2内容和形式3原因和结果4可能性和现实性5偶然性和必然性。 1.现象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人们生活中黑夜白天很常见,都知道一年有四季,靠感官即能得知,那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由地球自转,公转引起的。 。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象从正面直接的表现着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例如:我们每一天都要经历白天黑夜,每一年都要经历四季。揭示了地球自转,公转原理才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 2..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例如:一件商品,其广告,包装那是外在的,是形式。其作用功能是内在的,是内容。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现象和本质与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例如:其一,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包装广告等的商品往往很难推销出去,而没有实际功能的商品也很难背购买者认同。其二商品的功能决定了产品包装广告的形式,产品的广告包装也服务于产品的功能作业的说明。其三,同一商品可以以不同的广告包装表现,同一形式的广告包装也能囊括一类产品。 3.原因和结果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主观辩证法与范畴 1、从客观辩证法到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这两种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从内容和本质上说,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实质上是以概念形式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但在表现形式上,客观辩证法存在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 2、主观辩证法的构成 主观辩证法是由许多概念、范畴的“纽结”编织起来的“思维之网”,从内容、本质上来看,它是自然现象之网的再现。 概念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是通过概念内在的矛盾的运动,即通过判断、推理、假说以及理论体系的演化的方式来展开的,理解这一点是把握主观辩证法的关键。概念的辩证本性是内在矛盾的辩证统一。概念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概念以辩证发展的形式和过程深刻地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性。在概念这一思维抽象中,包含着概念的灵活性和确定性的对立统一、抽象性和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范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的产物,一定的范畴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的认识阶段。哲学中的范畴是各门科学共同使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用范畴把握世界是哲学方法的最基本的特征。 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主要有: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原因与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 大特征 考研政治复习要把握科目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认为大家通过逻辑图来复习,更有利于记忆和梳理,下文我们就通过图片来记忆马原知识点,18考生注意巩固。

说明: 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

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考点: (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 (4) 发展与过程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 矛盾分析方法 (1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1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5)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20) 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试题型: 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考查的频率很高。 复习策略: 除了根据所给图示,掌握基本框架之外。考点(1)至(17)都要作为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理解记忆。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还要培养用所记忆的知识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是对考生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期的练习。考点(18)至(21)则以选择题的方式了解记忆即可。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现象和本质与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原因和结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或影响),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一对辩证统一: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因果倒置,在逻辑推理或实践试验中都会引起混乱或危害。 2. 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新的原因(例如电路设计中的反馈系统)。 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种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考研辅导班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考研辅导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

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