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标导航 1.通过细菌数量增长的分析,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J ”型和“S ”型曲线分析,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阅读P 65-66)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建构模型的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某细菌每20 min 分裂一次,细菌分裂增殖公式为N n =2n ,N 代表细菌数量,n 表示第几代。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阅读P 66) 1.模型假设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

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N 0λt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阅读P 67)

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 ”型曲线。 2.“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形成原因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

????

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密度

增长达到平衡,数量趋于稳定,呈“S ”型增长。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环境容纳量(K 值)后,将停止增长。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阅读P 67-68)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3.研究意义

(1)防治有害动物。

(2)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3)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判断正误:

(1)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4)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5)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答案(1)√(2)√(3)√(4)√(5)×

解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种群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空间,还受气候、天敌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4)在培养早期,外界环境对酵母菌的生存非常有利,食物、生存空间无限,无天敌,因此早期可以看做是“J”型增长。(5)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某一特定环境下的种群最大数量,若环境改变,环境容纳量即随之改变。

一、种群增长模型的建构 1.建构方法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1.同是数学模型,曲线图与方程式比较,具有什么优点?

答案 曲线图与方程式都是数学模型,方程式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但不够直观;而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不够精确。

2.从曲线的走向分析可以预计:若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增长。

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 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 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 .m ·2T B .m ·220 C .2·T 20

D .m ·23T

问题导析 (1)指数增长时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N 0·2t 。 (2)T h 后细菌繁殖代数是3T ,个体总数为N t =N 0·2t =m ·23T 。 答案 D

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由于该细菌每20 min 繁殖一代,则T h 后,繁殖3T 代,故T h 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为N t =N 0·2t =m ·23T 。 一题多变 判断正误:

(1)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上述数学模型增长。( ) (2)生物按何形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检验或修正。( ) (3)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无限,生物一般按指数形式增长。( ) 答案 (1)× (2)√ (3)×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和应用 1.两种曲线模型比较

2.(1)保护濒危动植物

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导致此种生物的K 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在“S ”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 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

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

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3)防止有害生物

在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则在K

2

之前。

3.在“S ”型曲线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 ”型曲线,这一段是否等同于“J ”型曲线? 答案 不是。因为“J ”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S ”型曲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

4.结合下图分析,同种生物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食物、栖所、天敌及其他生存条件均会影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5.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经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6.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则该种群在第几年时个体数量最少?

答案 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因为从第4年到第10年,λ一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

2.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为“J ”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 .图乙为“S ”型增长,G 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 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

E 点左右

问题导析 (1)图甲曲线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 (2)图乙中G 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 (3)超过D 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

(4)E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

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

持在E 点左右。 答案 D

解析 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 错误。图乙中G 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 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 点附近,超过D 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 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

2时进行,

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 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 正确。 一题多变

若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判断如下叙述的正误:

(1)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 ”型增长。( )

(2)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 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 (3)t 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 (4)t 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 答案 (1)× (2)√ (3)× (4)×

解析 (1)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其种群为“S ”型增长。(2)t 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2。(3)t 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 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t 3时刻年龄组成应

为增长型。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培养基中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计数。

2.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2 mm×2 mm 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4.方法步骤

试管中加入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接种酵母菌到试管中并混合均匀

把试管在28 ℃条件下连续培养7 d

每天抽样检测计数酵母菌数量:①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②显微镜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③换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分析数据,画出曲线。进行数形转换,以时间为横坐标,酵母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曲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5.实验结果

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如图1)及转化后的增长速率曲线图(如图2)

图1图2

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

化、有害产物积累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6.注意事项

(1)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表)。

(2)

7.思考下面5个问题:

(1)探究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答案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比,不需另设对照实验,但需要做重复实验,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为什么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答案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答案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4)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怎样计数?

答案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酵母菌。

(5)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答案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问题导析(1)培养液的体积是有限的,则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

(2)在培养初期,酵母菌之间不因数量较多而存在生存斗争的时候,酵母菌呈“J”型增长。

(3)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取决于培养液的体积和酵母菌的起始数量:酵母菌

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Ⅳ、Ⅱ和Ⅲ),培养液体积越小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而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Ⅲ、Ⅱ和Ⅳ),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

(4)酵母菌数量开始下降的时间取决于酵母菌的起始数量和培养液的体积: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Ⅲ、Ⅱ和Ⅳ),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而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Ⅳ、Ⅱ和Ⅲ),培养液体积越小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

答案 B

一题多变

如图为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所测得的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被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 不影响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 D

解析 营养条件、pH 和温度的变化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2.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 .在K

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 .在K

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看出,K 2时净补充量最大,此时不是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间,而应在K

2之

前。种群密度越高,数量越多,所以日捕获量最大应为K 时。

3.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t 0~t 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曲线;若在t 2时种群数量为N ,则在t 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t 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 2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________状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 ”

N

2

增长型 (2)t 3 在t 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t 3时捕获该鱼并使捕捞后维持在t 1时的数量,获得的量较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波动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解析 (1)t 0~t 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应呈现“S ”型曲线,若在t 2时种群数量为N ,则t 1时对应N

2。t 1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2)由于t 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资源更新能力最强,

故t 3时捕捞有利于获得较大捕获量且不影响资源更新。(3)在t 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将呈波动状态,原因是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等。

基础巩固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④①②③ D .③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2.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

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B.DE段C.CD段D.BC段

答案 A

解析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初期,由于生活空间大,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天敌少,竞争者少,种群将呈“J”型曲线增长。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种群密度上升,生活空间和食物资源减少,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种群增长减缓,并趋于停止,表明在此段内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子。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会出现波动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答案 C

解析种群的“J”型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一个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但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将停止增长,此时就会出现“S”型曲线。

巩固提升

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

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下

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答案 D

解析 由于小球藻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 ”型,其增长速率在不同时间应有较大差异,即随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增长速率增大,当个体数目达到K

2处,增长速率最大,之后随种群密度增

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从而导致增长速率下降,当个体数目达到K 值处增长速率变为0,因而应选D 。

5.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 月种群数量/(t -1)月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C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 值 答案 B

解析 在第1~3年间,由于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但出生率不一定相同,A 错误;在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先增加的快,后增加的慢,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B 正确;C 错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增长率大于1;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 值,所以D 错误。

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 =N 0λt B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 ”型增长 C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 值

D .一个呈“S ”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

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B

解析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 ”型曲线增长,一个物种引入一个新的地区,可能呈“J ”型增长也可能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而被淘汰;我们可以通过硬化地面等措施来降低环境容纳量以控制家鼠的种群数量。

7.下图是黄海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 点时组成该种群的个体全为幼年个体

B .b 点时的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

C .c 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d 点时该种群增长率最大 答案 B

解析 曲线上各点的个体中均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只是比例不同而已,A 错误;b 点时,种群数量为K

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将种群数量维持在该水平上,将获得最大的持续

产量,B 正确;c 点时种群数量仍在上升,则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错误;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 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D 错误。

8.如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O 点时酵母菌的接种量会影响酵母菌的发酵速率

B .M 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C .N 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P 点以后酵母菌数量下降只与酒精浓度有关 答案 A

解析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会影响发酵速率,由于接种量会影响种群的数量,所以也会影响发酵速率;M 点前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N 点时种群数量已达到最大值,增长速率不再变化;P 点种群数量的减少与酒精浓度、营养物质的减少等多种因素有关。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 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 d 。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 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法。(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 值的时间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答案(1)抽样检测(2)25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减)(3)如图(柱形分布合理、数值大致正确即可)

(4)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减少增加

解析(1)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故这种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25 ℃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大,因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是25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3)根据图中数据可画出柱形图,注意柱形图的分布以及数值比例情

况。(4)在实验中,无关变量与自变量都会对实验因变量产生影响,为排除干扰,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 值、溶氧量、接种量等。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将增加种群繁殖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 值的时间将减少;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即培养液中营养物质适当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会因此而增加,则该组别的K 值将增加。

10.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_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_。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____________。 (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才能使效益最高?____________。

(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7年比2010年增长1%。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7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__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 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 ”型 “S ”型 波动 (2)b (3)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d 点左右

(4)N t =10×(1+1%)6万 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

解析 (1)由于种群刚迁入时的增长较快,曲线呈现出近似“J ”型增长,而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曲线呈“S ”型增长,最后呈波动趋势。(2)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应该位于波动的中间值。(3)捕捞后在K

2(d 点)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4)由于此种群的λ是固定不变的,为

(1+1%),代入公式N t =N 0·λt ,即可得出。 走进高考

11.(2017·重庆卷,4)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

答案 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为“S”型曲线的转折期,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否则无法达到防治的效果,A对;“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B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D对。

12.(2017·山东卷,26节选)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

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答案(1)随机取样16(2)ⅠB

解析(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

(2)作物价值与防治的成本之间的差值为收益。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也大,反之,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价值也越低。所以防治成本为曲线Ⅰ。选A、B、C三点中B点防治最好,此时二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专项练习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专项练习-------二 一、选择题 1、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脱落酸能促进马铃薯发芽 B.果实发育过程只受生长素和乙烯调节 C.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D.根具有向地性是由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长得快 3、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能直接参与代谢B.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C.有的激素是蛋白质或RNA D.激素对生物的作用都表现两重性 4、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的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收块甲和接收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5、下图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因示意图。对这一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肝细胞中胆固醇水平很高 B.该病的直接病因是患者肝细胞膜上的脂质受体有缺失 C.该病可能会引发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D.该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6、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B.通过注射青霉素来抑菌属于被动免疫 C.胰岛素能促进有关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D.肌细胞膜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也是一种通道蛋白 7、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习题

高一生物周练习(3.5) 1.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 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关于细胞内外K + 、Na + 和Cl -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 + 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人体血浆中K + 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 + 外流 D. Na + 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A 点以一定的 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右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 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 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来实现的 10.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11.下图表示神经元的一种联系,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 处,会导致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 生电位变化 B.刺激b 处,不会引起a 和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 处,a 和b 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 处,b 、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1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神经递质 B .CO2 C .Na+ D .O2 13.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化学信号 14. 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 肠肌 ① ②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 种群密度 A .明显下降 B .保持稳定 C .迅速增长 D .越来越大 3. 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个体 D .种群 4. 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 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海拔高度 5.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6. 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7.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 .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 .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8. 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 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 .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 .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0. 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 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A .垂直分布 B .水平分布 C .结构的分区 D .结构的组成 1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 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 1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1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 B C D 时间 个 体数

高中生物必修三环境与稳态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习题精选

第二章 复习目标: 1.血糖平衡的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3.体温平衡的调节 4.水盐平衡的调节 5.免疫调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1.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据图回答: (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号家兔. (2)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是产生尿素的时增加,原因是。 (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________号家兔;若②号家兔也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2.右图表示雌性高等动物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性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激素A是。激素C是。 (2)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____。这是一种调节机制。 (3)X细胞作用于垂体细胞,使垂体细胞分泌某种物质,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则垂体细胞分泌的物质是。 (4)除内分泌功能外,下丘脑还有神经中枢的作用,如人的体温调节、___________调节的神经中枢就在下丘脑。 体温平衡的调节 3.下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 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填序 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增加产 热。同时皮肤血管,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 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 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_____ _ 。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分泌不足,导致过程(填序号)加强所致。 (5)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激素,促进人体 ⑤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 第4节 训练

第四章第4节 一、选择题 1.(2019·西安高二检测)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项目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 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a、b、c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错误,第1~5年内,物种a是优势物种,B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第10~15年内,物种a 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D正确。 2.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已绝迹,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有关 C.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该群落优势种未改变因此没有发生演替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青蛙减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A正确;农药沿着食物链的延伸有生物富集作用,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有关,B正确;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速度,C正确;稻田群落近30年来的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D 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人体内,此时()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多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6.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8.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 C.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D.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 11.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习题讲课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2.在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①飞虫进入眼中流泪②熟睡中蚊子叮咬,手去拍打③婴儿闻到母亲的体味吮吸乳汁④看到老虎感到害怕⑤司机见到红灯停车⑥听故事听到紧张时,手心出汗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⑤⑥ 3.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既可以双向传导,也可以单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7.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练习题作业含详细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作业练习题 班别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一、选择题(4分/空,共60分) 1.下列哪种情况下尿液会增加?() ①剧烈运动时②天气转冷时③患糖尿病时 ④注射一定量20%甘露醇利尿剂溶液⑤摄取过多过咸的食物时 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激素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D.化学物质调节 3.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4.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液中() ①葡萄糖大幅度下降②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③胰岛素含量减少 ④胰岛素含量增加⑤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⑥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⑥ 5.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A.过敏反应增强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6.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 C.③→②D.④→① 7.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 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8.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的病毒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淋巴因子 10.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B.血友病C.艾滋病D.系统性红班狼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习题

训练3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年份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狼种群数量10 12 20 25 18 18 驼鹿种群数量90 115 145 105 95 98 A. B ?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 .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3.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下列存在共生关系 的是() A.亲鸟与其雏鸟 B .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 ?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 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 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5.关于 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 )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6?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T草原T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温度 B .阳光 C .水分 D .矿物质 7.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 .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 .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T制订计划T实施计划T分析实验结果T得出结论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能力提升】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 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 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理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行了 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扭潮蟹奘厚蟹类沙抿类酣类 物种1沐 a奴物种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Hh物种 数 物种 数 ip-5181H212110胡 (土壤)动物丰富度进 (50 cm X 50 cm X 30 cm)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知识点一素调节的发现 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实验 (1)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 (2)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直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实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实验 (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实验是和沃泰默的实验②作对照)。 ③实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知识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 1.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

知识点三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三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章节练习讲课教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 章节练习

高二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班级:姓名:座号: 1.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回答: (1)[④]的形成主要由[] (细胞器)完成,⑤的释放方式 是。 (2)此神经元细胞核中有无胰岛素基因?。理由是。 (3)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将偏转次。 (4)与兴奋传递相关的耗能过程包括、、。 (5)药物麻醉的原理可能是:抑制的分泌或抑制。 (6)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2.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下图所示)。

(1)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膜的主要成分是分子层,使离子很难以的方式通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膜依靠以的方式控制离子出入。这证明膜具有性的重要功能特征。所以,细胞维持这种状态是要以消耗为代价,与细胞器有关。 (2)如上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能使受刺激部位瞬间变得易于膜外阳离子通过,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同时,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是。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班级:姓名:座号: 1.下列各组激素,由同一种内泌腺分泌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C.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2.下列有关血糖来源和去向,以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3.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