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

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

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

作者:冯建华, 周林刚

作者单位:冯建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510275), 周林刚(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518060)

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BROAD

年,卷(期):2008,""(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4条)

1.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 2003(05)

2.何明修社会运动概论 2005

3.Gustave Le Bon 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1982

4.Herbert Blumer 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 1946

5.Ralph H Turner.Lewis M Killian Collective Behavior 1987

6.T R Gurr Why Men Rebel 1970

7.Neil J Smelser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1962

8.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1965

9.John D McCarthy.Mayer N Zald The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 in America: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 1973

10.冯仕政2003年

11.William Kornhauser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1959

12.Frances Fox Piven.Richard A Cloward Poor People's Movement:Why They Succeed,How They Fail 1977

13.同上

14.D McAdam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1982

15.Charles Tilly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1975

16.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5(01)

17.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5(01)

18.Peter K Eisinger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 1973

19.Sidney Tarrow Power in Movement 1994

20.Herbert Kitschelt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Protest:Anti-Nuclear Movements in Four Democracies 1986

21.何明修政治机会结构与社会运动研究 2004(37)

22.Charles Tilly,1975

23.C Tilly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1978

24.D.McAdam,1982

25.Alexis de Tocqueville 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1955

26.Theda Skocpol States and Revolut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Russia,and China 1979

27.Jeff Goodwin.Theda Skocpol Explaining Revolu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Third World 1989(17)

28.赵鼎新2005年

29.汤普森.钱乘旦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2001

30.Jerry Lee Lembcke Labor History's "Synthesis Debate":Sociological Interventions 1995(02)

31.Jean L Cohen Strategy or Identity:New Theoretical Paradigms and Contemprary Social Movements 1985

32.Erving Goffman Frame Analysis 1974

33.赵鼎新2005年

34.David A Snow.E Burke Rochford Jr.Steven K Worden.Robert D.Benford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198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严俊.Yan Jun艺术何以可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

艺术社会学的通常研究试图处理"艺术是什么"的哲学命题.由于过分强调审美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常常招致"庸俗社会学"的批评.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①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将问题视角转向"艺术何以可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将艺术视为集体行动,研究多方参与者构成的不同"艺术世界",并尝试以"常规"作为中心概念来分析艺术世界里形形色色的社会互动,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982出版的<艺术世界>.以两个核心概念为线索,本文结合包括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现象评述了<艺术世界>和贝克尔的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并对他拓展一般社会学行动理论的努力进行了讨论.

2.期刊论文黄岩.Huang Yan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工人集体行动的解释框架--以西北某省X市H纺织公司的一场抗争为

例-公共管理学报2005,2(4)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产权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工人的命运.集体无行动和集体行动理论为分析当代中国工人抗争提供了两种十分鲜明的视角.集体无行动理论认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灌输、工人阶级分裂性特点和政府制度性补救等措施消解了工人的有组织行动.结合发生于西北某省的一个大型纺织公司工人的一次集体抗争来观察中国国企改革困境及中国工人的抗争策略.急剧恶化的生存现实、相对剥夺感的不断强化以及改制中的种种不公正导致工人的抗争运动越来越激烈,用集体无行动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实.我们认为尽管这些抗争在手段和策略上还很不成熟,尽管它离西方意义上的社会运动还有距离,但它已经具备了集体行动的特点,符合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解释框架.这些抗争行动要求我们必须更理性探索劳动关系新模式,在政府、资本和劳工三方之间达成新的共识.

3.学位论文卢志锋河西地区农民参与式灌溉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2009

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西地区作为甘肃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属于西北干早区的内陆河流域,这一问题显得突出而典型。但就在这样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长期以来,农业灌溉组织水平不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自1997年起,该地区结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组织开展参与式灌溉管理试点工作,通过组建用水户协会、明晰产权、将灌溉设施的经营权下放给灌区农户,并辅以国家补助和相关政策支持,从而引导农户自主参与灌溉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用水户协会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群众参与度不高;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具有号召力和合作精神的农村能人非常稀缺;部分水利工程产权不明晰,造成各方“权、责、利”混乱。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充分的灌溉管理职权转移重构灌区农业用水集体管理的组织载体,规范政府的角色,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在灌区形成集体行动、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复合型水资源管理结构,以促进灌区灌溉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依然应起主导作用,用水户协会虽然是参与式灌溉的主体,但只是作为辅助,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但其构建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的责任。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简要阐述并借鉴了美国加州的参与式灌溉和菲律宾桑赫拉的灌溉社群的先进经验,在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等各个研究环节,都主要以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理论为指导,同时参考了其他多种集体行动理论。

4.期刊论文辛昌茂.杨善发.Xin Changmao.Yang Shanfa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困境及其破解——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

-江淮论坛2009,""(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发展困境.笔者借用集体行动逻辑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角度讨论分析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相关理论对策.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探索有助于破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困境的若干举措,如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形成机制、借力社区社会资本培育等.

5.学位论文韩军战后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研究2009

石油是世界主要能源,也是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确保石油稳定供应一直是石油进口国的重要目标。从二次大战结束到现在,世界发生多次石油危机,危机造成石油供应的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并对石油进口国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其中1973—1974年危机、1979年危机对石油进口国及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石油危机的频繁爆发,迫使世界各石油进口国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并制定一系列石油安全政策,其中美国亦不例外。

长期以来,世界石油储藏、生产、出口主要集中在OPEC国家、拉美、非洲等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进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地,这种供需两极化是产生世界石油安全问题的物质基础。中东产油国及OPEC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供给者,石油进口国对它们存在严重的脆弱性依赖,这种脆弱性依赖是中东产油国及OPEC权力的源泉,也是世界石油危机得以爆发的内在根源;中东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不定状态,这威胁了当地产油国的生产及出口,并直接导致一系列石油危机,因此中东地区不稳定是石油危机爆发的诱因;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各石油进口国往往缺乏合作,它们在石油危机面前竞相抢油的行为抬高了油价,从而进一步放大了石油危机的破坏力。因此解决石油危机、确保世界石油安全的主要措施就是降低对中东产油国及OPEC的脆弱性依赖、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促进石油进口国合作等。

美国石油安全政策与其他国家不同。从石油安全政策内容上看,美国除了实行进口地区多元化、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增加国内原油产量等政策外

,还实行维护中东稳定、促进石油进口国合作、确保世界石油运输通道安全等政策,这些政策是其他石油进口国所没有的;从政策收益上看,美国通过石油安全政策不但维护了自身石油安全,还取得了其它收益,如获取石油美元、确保美元霸权及世界霸权等,这些收益是其他国家无法获得的;从政策变化程度看,从战后到现在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化,变化之大也是其它石油进口国所无法比拟的。为解释这些现象,本文运用吉尔平的国际体系理论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的实质、内容、收益、变化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战后美国不同时期的石油安全政策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由于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比较严重,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石油安全政策。鉴于中美两国在石油进口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美国对中国石油安全政策高度警惕,并针对中国采取了遏制和合作并行的双重政策,其实质是要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安全体系中。由于中美两国在确保世界石油安全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并且中国无力、无意挑战美国对世界石油体系的控制权,因此中国今后的石油安全政策应该是立足于当前世界石油体系,通过加强和美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运用相互依赖机制控制海外石油资源、大力推动民营企业进行海外石油投资、推行石油期货交易制度、加强与IEA的合作等措施确保自身石油安全。

全文共分六部分。

绪论:主要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文献综述、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世界石油安全问题概述。该章首先分析世界石油供需情况,随后分析中东产油国及OPEC的脆弱性依赖权力情况及其对世界石油安全的影响,最后对战后历次石油危机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章:美国石油安全政策情况及安全政策的理论分析。该章首先分析美国石油供需情况、美国石油消费波动及油价波动对GDP的影响,分析了美国制定石油安全政策的直接动因及政策内容;随后,运用吉尔平的国际体系理论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的目的、效果、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

第三章: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的演变:1945~2000年。该章首先分析美国从1945年到1973年期间石油安全政策,随后分析美国从1974年到1985年期间和从1979年到1985年期间两个阶段的石油安全政策,最后分析1986~2000年期间美国石油安全政策,该章重点探讨不同时期美国石油安全政策变化的原因、内容及效果。

第四章: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的演变:2001~2008年。该章首先分析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石油安全环境状况,随后详细论述小布什政府的具体石油安全政策,最后对小布什政府石油安全政策的绩效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

第五章: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的走势、影响及中美石油关系。该章首先分析奥巴马政府石油安全政策的走势及美国石油安全政策对世界石油安全的影响,随后论述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现状,并重点分析中美石油安全政策的互动情况,最后提出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

第六章:结论。主要是提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论,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6.期刊论文杨光斌.YANG Guang-bin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教学与研究

2006,""(1)

奥尔森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日常经济生活中大型的无组织的集团行动的困难性,他的"搭便车"假设也能够解释一次性利益博弈.但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存在重大误区:以分析无组织的大型集团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来分析小型集团的行动;以一次性博弈结局而解释作为多次博弈均衡的国家兴衰;奥尔森对传统的集团理论、多元论和国家理论的否定违反了制度变迁的基本史实;作为霍布斯主义者的奥尔森完全无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被奥尔森当作决定性的利益集团只不过是政治体系中的次体系.在学术流派上,奥尔森最终从理性选择主义走向制度经济学.

7.学位论文李昕芭蕉箐基督徒集体行动研究2009

本文论述了来自云南昆明富民县的芭蕉箐苗族基督徒的集体行动,芭蕉箐基督徒目前分化为“教堂教会”和“家庭教会”两个集体,他们各自以已方的集体行动来昭示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同时也在道德上营造相应的集体归属感。从当地分化的原因来看,芭蕉箐基督徒宗教人群的分化与社会的分化是并列的,同时他们的社会并没有因为分化而发生结构性的紊乱,失去整合性;反而因为形成了两个教众集体再次整合了芭蕉箐的社会关系,当然这种新的社会关系是由新的宗教集体带来的,由此笔者认为“集体”就是构成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纽带。进而分析了芭蕉箐基督徒集体行动的意义,认为不同集体的个人之间缺乏紧密的社交往来,但整体上,芭蕉箐人的社会关系获得新进展;同一集体内的个人并非总是出现在一切集体行动的场合,但集体总是他们宗教情感的凝聚中心和社会向心力所在;集体行动的内容体现人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在对芭蕉箐基督徒集体行动的描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反思了韦伯、帕森斯、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对于“行动”理论的优势及不足,进而拓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单纯个人的行动并不存在,任何行动都是直接和间接的集体行动。一切行动,都是集体行动的不同表象;社会行动是集体行动的社会学抽象。最后笔者对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探寻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找出宗教在现实中是如何达成集体行动的。宗教的建立过程显示出这是一个个人与社会相互适应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和过程。具体的表现就是每个个人都要寻求一个行动的集体,而当行动的模式基本确立时,行动的集体也就自我呈现出来。个人与社会的对抗表明社会整合的性质,无论从整合的过程看也好,从整合的结果看也好,个人与社会的对抗诱发了行动与行动集体的出现,因而也就导致了新的社会、文化结构的出现。

8.期刊论文高春芽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将理性人假设引入社会领域集体行动问题的研究中,奠定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奥尔森认为理性的集团成员根据成本--收益决定是否参与集体行动,但他没有系统论述利他主义行为和有限理性对集体行动过程的影响.

9.期刊论文蒋文能搭便车、集体行动与国家兴衰——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学术论坛2009,32(11)

奥尔森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兴衰探源>两部著作中,它们是关于集体行动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而且都始终贯穿着"搭便车"问题这一中心线索.以"搭便车"问题为中心线索将二者串起来进行评述是很有意义的.

10.期刊论文陈璐高房价背后的利益集团因素探索——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

对房价攀高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进行整理和分析,重点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对房价的居高不下进行探讨,最后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提出些许建议.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25770413.html,/Periodical_gwshkx200804007.aspx

授权使用:长江大学(cjdx),授权号:4d516b1b-931b-4e2a-8f1b-9e1601158ea2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