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考察及评析_黄维民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考察及评析_黄维民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考察及评析_黄维民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考察及评析_黄维民

1999年11月

第29卷 第4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N o r thw es t U n i v er sity (So cia l S cience)

N ov.,1999V o.l 29 N o .4

收稿日期:1998-12-28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211科研基金项目(PY 98219)。

作者简介:黄维民(1955-),男,江西南昌人,西北大学博士,从事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

【中东研究】

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考察及评析

黄维民

(西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哲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通过历史考察及评析的方法,拟就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深刻与复杂的历史

含义,以及对其近代以来历史发展进程路径取向的影响,作以初步的研究探讨。从而令我们以更客观和实际的心态来了解、比较奥斯曼帝国与世界其他文化、政治体系、经济形态和民族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改革;历史考察;评析

中图分类号:K 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1999)04-0080-08

许多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一致认为,曾经在历史上统治欧洲、亚洲与非洲许多地区的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是世界历史上最为不平常的历史事件之一[1]。在13世纪的时候,奥斯曼人仅是分散居住在属于拜占廷帝国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许多突厥公国之一。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他们不仅建立了一个包括以前拜占廷帝国的东南欧和安纳托利亚的大片地区,而且还包括了匈牙利与整个阿拉伯世界,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帝国,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崛起,奥斯曼帝国才逐渐衰落,以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事实上已经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一度令欧洲恐怖的奥斯曼帝国烟消云散,丧失了昔日的风采,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奥斯曼帝国外部的欧洲自16世纪至18世纪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构成了这个帝国衰落的全部真实历史。16世纪的新航路大发现,引起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世界性的商业革命,给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西方社会政治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中,科学试验和以启蒙运动为顶峰的理性主义观念都助以一臂之力。所有这一切,在1800年以前没有一样曾经在奥斯曼帝国发生过,却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此外,西方社会对奥斯曼帝国命运产生了最重大影响的另一发展,是一些相当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国,不但出现在大西洋沿岸,而且也出现在了奥斯曼帝国的边境上。这类国家能够把技术力量和经济力量全部集中起来,从而在同奥斯曼帝国的交锋中不断获胜。而庞大辽阔的奥斯曼帝国,因宗教、种族的乱杂,以及政治与经济上的不统一,离心倾向不久便明显地表现了出来。此时的奥斯曼人,无论是同西方相比,还是同他们自己的过去相比,似乎已经丧失了领土和文化方面兼并与扩张的双重能力。

奥斯曼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完全以对外征服为其前提,是为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对外征服若不成功,则其影响自然十分深远,最后将导致无穷的祸患。在奥斯曼帝国对东方与西方的对外征服战争中,相继遭到一系列重大失败,并签订了

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威望和地位不断的下降,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变成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所说的“欧洲病夫”[2],丧失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此时对于奥斯曼人来说,帝国的衰落使他们逐渐地认识到,为了恢复他们昔日的地位和风采,他们必须实施社会改革,至少实施军事方面的改革。既然西方在武器技术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那么为了对抗西方,奥斯曼人就得虚心借鉴西方的军事经验。一般历史学家把塞利姆三世统治时期(1789~1807年)看作是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开端[3],但有些土耳其历史学家则把日期还要往前推,认为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改革发韧于18世纪初叶,是从第一次有意识地朝着模仿和采用西欧文明中某些既定项目迈出的一步开始的[3]。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改革,可根据改革的主要内容分为早期和晚期。帝国早期改革家们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随着辉煌时代体制机构的日趋腐朽而暴露出来的内部弱点,因而他们的改革活动只是着眼于过去,竭力想使那些体制机构回归到原来的状态,恢复过去的统治秩序。例如,1623~1646年统治奥斯曼帝国的穆拉德四世素丹和1656~1661年掌权的大维齐柯普鲁吕,他们的改革宗旨是根除腐化之风,而他们的武器就是行刑官手里的大刀和没收非法所得的财产。但是随着奥斯曼帝国在同奥地利与俄国军队相形见绌的交战中,尤其是1699年签订卡洛维兹和1718年签订帕萨洛维兹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后,奥斯曼人从战败中看到了西方的军事优势,认识到了使军队近代化的迫切性,开始把他们改革的目光转向西方。因此,可以认为,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社会改革,是从使军队近代化的尝试中启动的。1718年,赞成这种改革趋势的伊卜拉辛帕夏当上了大维齐,同年,他呈递给穆罕默德三世素丹一份指出有必要进行军事改革,迎头赶上西方军事发展的奏本。奥斯曼帝国在18世纪的改革尝试,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西方文化的灵感源泉主要来自法国,做法上也多以法国为楷模。原因是法兰西既是西方文明的集中体现,又是奥斯曼帝国的传统盟友。其二是改革的重点是致力于改进帝国军队的军事训练、技术、组织和武器装备。其三是改革引起了奥斯曼帝国内部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甚至不惜诉诸暴力,而在公众眼里,这种反对情有可原,因为改革本来就源于异端。

上述的那些特点在18世纪初叶就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奥斯曼帝国的18世纪初叶属于相对和平时期,被称之为“郁金香时代”,人们都热衷于种植从法国引进的郁金香,尤其是奥斯曼帝国的上流社会对法国生活五光十色的表层事物十分感兴趣。帝国的一些重要官员被作为使臣派往巴黎,受命对法国的技术进行考察,看看有些什么可供帝国借鉴之用。他们回国后都用近乎赞许好奇而惊讶的口吻,汇报了法国的科学研究,机品生产,甚至歌剧院里的情况。并在1720年创办了帝国第一家印刷所,出版突厥文书籍[4]。在此以前,虽然非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有印刷机,但是帝国政府严禁印刷突厥语或阿拉伯语的印刷品。经伊斯兰教教长的裁决,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思想启蒙家之一米泰费里卡获准出版非宗教性质的书籍。他共出版了317部书籍,主要是关于科学和军事方面的著作。在他撰写的书籍中,强调必须要了解欧洲,从而获取更有效的军事手段。在许多文章中,他还特别介绍了彼得大帝如何在西方专家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海军的事例。1730年,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发生了一场暴乱,倡导改革的穆罕默德三世素丹丢掉了王位,而支持改革的大维齐伊卜拉辛则断送了性命,这次暴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帝国上流社会所风行的“法兰克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抗议。不过印刷所到暂时幸存了下来,而且一些西方专家还被聘为军事顾问。1734年奥斯曼帝国还建立了一所西方式的军事工程学校,但由于保守势力近卫兵团的压力,学校并没有存在多久。到了18世纪中叶,尽管另一名具有改革精神的大维齐拉吉勃冒着政治风险作了一些社会改革,他甚至不顾伊斯兰教法的禁令,允许一位外国医生作尸体解剖试验,但是,前一段帝国开展的温和“启蒙运动”已近乎销声匿迹。18世纪40年代,奥斯曼帝国所有的印刷所都关门歇业,军事改革也失去了势头,部分原因在于1739~1768年间帝国没有对外战争。长期的天下太平,使帝国发展军事缺乏动力,就像早先海上长期休战期间,奥斯曼帝国根本想不到要发展海军的情况一样。然而,顽固守旧,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使奥斯曼帝国在1774年的对外战争中再一次露丑,败给了强劲的对手俄国。这一事实又一次在奥斯曼人面前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西方武器装备的优势。此时,在18世纪初叶着手进行的那套兴邦强兵改革,又在奥斯曼帝国悄然兴起。就在奥斯曼人与俄国人的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帝国政府又聘用

了一名出生于匈牙利的法国顾问来训练炮兵和工兵部队。然而意味深长的是,这次倒没有要求他像以前聘请的军事顾问那样皈依伊斯兰教。

这一时期在改革的推动下,新的军事学校相继建立了起来,以前的印刷所又恢复了生产并承印了许多有关法国军事或技术方面的译著。更多的西方人士,尤其是法国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有的属于官方交往,有的出于民间的经济交流,特别是掌权的大维齐哈密德对西方人士和对西方化的社会改革均持友好的态度。但是,面对源源不断来自异邦的人士和观念,再加上又有迹象表明法国正企图控制东地中海,奥斯曼帝国内部的保守势力又恐慌了起来,于是在一片阴谋诡计之中,把支持改革的大维齐哈密德赶下了台,并结束了他的生命。这还不够,保守派人士还在他的尸体中插上一个标明他身份的牌子,“教规和国家的死敌”[3]。然而,保守派却拿不出更好振兴帝国的方案。1787年奥斯曼帝国在同老对手奥地利和俄国的重新开战中,结果又遭到了更大的失败。因此,当塞利姆三世素丹1789年即位时,所面临的还是帝国的两个老问题:西方的优势和国内的保守势力。

塞利姆三世即位时年仅27岁,比起他前几任素丹中的多数人要更为博学广闻,并对西方社会颇有好感。当他还是王储时,就同法国的路易十六有过书信往来,希望法国人能够帮助奥斯曼人抵御俄国人。最初,奥斯曼帝国同奥地利和俄国的战争缚住了他的双手,使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帝国的改革。但是不久,法国大革命分散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使得奥斯曼帝国获得了几年宝贵的喘息时间,从而向塞利姆三世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来显示他的治国才能。塞利姆三世登基后不久,即在西方国家的首都设立了第一批大使级常驻机构。此举有三重用意:进行外交协商;汇报西方发展近况;在国外训练奥斯曼帝国的年轻官员,并且要求手下的大臣们呈递一些有关帝国亟需改革的奏章。虽然有些改革奏章也触及到了帝国的税收、铸币及采邑制度等社会问题,但大部分奏章主要关心的还是如何能够尽快地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全面加强帝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些大臣除了建议按照原有形式改组帝国的近卫兵团外,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有些大臣则认为必须另起炉灶,解散近卫兵团,建立西方模式的军事组织[3]。尽管对于这些大臣来说,西方模式可以接受,然而就他们的改革主张来看,没有一个能够超越外观西化或技术西化的范畴,谁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工业、农业这类基本方面的社会改革。因而塞利姆三世统治时期的改革,主要还是限于军事领域,也只是该世纪初叶奥斯曼帝国温和改革开端的延续,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塞利姆三世在振兴帝国军事力量方面的主要尝试,是缔造一支西方式的步兵军团,因为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兵团在对外战争中表现极差。事实证明,如果让他们使用新式武器,采用新的战术,等同缘木求鱼,所以训练新军替代他们,是帝国振兴军事力量的上策。1801年时,大维齐尤苏夫遵照塞利姆三世的旨意,组建了一支九千人的新军队伍,其兵源全部来自安纳托利亚的穆斯林。新军采用西方新式的来福枪,并按照欧洲战术严格训练,全体官兵实行薪给制,一律穿西方式的军装。此外,在各省也组建了国民军,同样采用新军的训练方法,到1806年,人数已达二万二千[1]。

塞利姆三世对于具有风险的改革一直谨慎行事。他首先设法争取到了包括伊斯兰教教长在内的一些乌里玛头面人物的同意,并让新军在远离帝国京城的郊外进行训练,以免与近卫兵团发生摩擦,也避免触犯民众的守旧情绪。尽管偶尔也有些小麻烦,但在塞利姆三世眼里,这支新军颇有长进,似乎搞得很有成就,小股的新军部队也在小规模的交战中初露锋芒。遗憾的是,这支新军从来没有同其他部队融合成一体,也从来没有经受过真正的战争考验,这也许得完全归之于塞利姆三世本人缺少某种魄力。1805年,巴尔干半岛的某些显贵举兵反对帝国政府把征兵范围扩大到他们的管辖地区,而就在他们攻打重镇埃德尔纳时,塞利姆三世屈服了。他没有下令进行抵抗,而是把新军部队调开,并任命保守的近卫兵团首领为大维齐。

1807年,以近卫兵团为首的奥斯曼帝国保守势力在京城伊斯坦布尔举事,反对“法兰克式”的改革,结果塞利姆三世非但没有动用新军弹压,反而把新军解散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废黜了。一年以后他离开了人世,是被他的继承人穆斯塔法四世杀害的。当时驻扎在保加利亚多瑙河的省区国民军正在向京城挺进,以试图恢复塞利姆三世的王位。接下来又轮到穆斯塔法四世被杀身亡,勤王之师遂拥立马赫默德二世为新的素丹[5]。他们的政治首领重

又实施改革,但是近卫兵团再次起事,杀死了改革者,把政府大权又重新还给保守派。马赫默德二世自己总算免于一死,因为整个奥斯曼王室只剩下他这根香火了[5]。

塞利姆三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改革者们以及整个帝国仅仅限于对西方一些军事知识的了解,只是接受了法兰克文化的世俗主义和表层事物,而很少有人被法国大革命的炽热理想所打动。

在塞利姆三世亡故,马赫默德二世被保守派控制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奥斯曼帝国的形势似乎更糟糕:与俄国人正在进行着一场无胜利而言的战争;同法国的友谊也完蛋了;新式军队被彻底解散,并且随着许多改革者死于非命,帝国的改革热情大为减退,使得以前的改革成果所剩无几。不过有心人也可以从塞利姆三世改革失败的经验中吸取到这样的教训:只有把帝国保守派势力的后盾近卫兵团剪除掉,帝国的改革,特别是效法西方的社会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聪明的马赫默德二世素丹很快便领悟到了这一点,可他不敢在时机尚未成熟之时贸然下手,因为保守派和近卫兵团控制着帝国的京城。就算在京城之外,马赫默德二世一开始也行使不了多少大权。此外,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用西方外交官的话来说,不过是一个“各类无政府状态的大联盟”[3]。所以,马赫默德二世的首要奋斗目标,是维护中央政府对地方各省的控制。不久,他或是用武力,或是设狡计,削平了大多数具有野心的省督权力,任命了一批比较驯服听话的地方官员。然而,马赫默德二世及其奥斯曼帝国的统一,面临着四种不同的挑战,其中只有一种曾一度成功地加以平息,这就是来自瓦哈比运动的挑战。瓦哈比运动是提倡严守古兰经教义的伊斯兰宗教改革运动,它在18世纪随着沙特家族政治势力的崛起而在阿拉伯半岛境内传播开来,到1800年已经控制了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瓦哈比派教徒是被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部队所击溃的,而这位总督自己则代表了更具威胁性的另一类型挑战。这种挑战,虽属于伊斯兰世界,却又带着西方化的色彩。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自打天下的埃及强人。18世纪初拿破仑征战后的混乱状态正好给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一举消灭了因循守旧的竞争对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他既是统治者,又是改革家。他麾下的那支具有西方风格的军队,经过最初几番周折之后,迅速发展壮大。他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社会改革,也取得了相对的成功。虽然穆罕默德·阿里反复申明他是一位忠诚的总督,但他的所作所为既掩饰不了他的野心,也掩盖不住他日益增长着的、足以直接威胁马赫默德二世的实力。日后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毁灭的另外两种挑战,并非来自东方,而是来自西方,这就是巴尔干半岛上的民族主义与欧洲列强的进攻。近代民族主义的病毒首先是传染给了希腊人,然后又传染给了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1827年英法俄三国的海军舰队驰援纳瓦里诺的希腊反叛者。1828年至1829年俄国人长驱直入几乎打到了奥斯曼帝国京城伊斯坦布尔,这时希腊获得了自治权,不久欧洲列强又让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1829年签订的埃德安纳不平等条约,除了把奥斯曼帝国东部以及多瑙河具有战略意义的疆土割让给了俄国之外,还确认了塞尔维亚由其大公治理的自治地位。特别是这种影响,不久又进一步刺激了罗马尼亚各邦国的民族意识和独立愿望。

就在马赫默德二世的帝国遭到如此沉重打击之时,穆罕默德·阿里于1831年趁机直接发动进攻,从叙利亚横越安纳托利亚高原,一路推进到屈塔亚,直接威胁着奥斯曼帝国的京城伊斯坦布尔。马赫默德二世在四面告急,八方求援的情况下,最终接受了列强俄国的援助提议。1833年初,一支俄国舰队停泊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同时还有14000名俄国士兵在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上岸,以保护奥斯曼帝国免遭它的藩属的侵犯,并保障俄国人自1774年以来从奥斯曼帝国方面所获得的特权和条约[5]。此后,穆罕默德·阿里在法国的建议下接受了一份折衷议和方案,由他控制整个叙利亚以及阿达纳地区。但是,当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从安纳托利亚撤走之后,俄国的舰队和士兵却仍然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迟迟赖着不走。直到1833年马赫默德二世同意签订了一项震撼欧洲列强,并满足了俄国已久与奥斯曼帝国正式结成防御同盟,保证在所有影响“安宁与安全”的事务上,奥斯曼帝国都得征询俄国意见的斯凯莱什条约之后,俄国人这才撤走军队。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完全保藏在了俄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万一这个当年沙皇尼古拉称呼的“欧洲病夫”死了,俄国将是它的主要继承人。因此,斯凯莱什条约所拟定的方针,在历史上始终符合俄

国人的利益,即使到了前苏联时代亦复如此。然而,条约当时却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和干预。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称斯凯莱什条约的签订,将使俄国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成为了“素丹内阁首席大臣”。而在19世纪以后的年代里,往往也正是由于英国的抗衡,才使得奥斯曼帝国免于投入俄国人的怀抱[5]。英国人不仅着手反击俄国的外交攻势,而且还积极鼓励奥斯曼帝国通过改革振兴自强。此时的马赫默德二世与其说需要鼓励,还不如说更需要机会和资源。因为巴尔干半岛民族主义的反叛与欧洲列强的进攻,以及穆罕默德·阿里的争雄,都着重突出了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可是时局的发展并没有给他实施改革的机会,反而逐渐耗尽了奥斯曼帝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尤其是他还得时刻应付以近卫兵团为后盾的保守势力的反对。1826年,马赫默德二世趁平息希腊叛乱的战事取得进展之际,毅然决定成立一支西方式的新军替代近卫兵团。马赫默德二世一方面谨慎表示他无意消灭近卫兵团,而只是把它化整为零,编入西方式的新军之中;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从包括乌里玛在内的主要官员那儿,争取到合作的保证。然而,就在近卫兵团的成员们穿上合身的西方式新制服开始训练之时,驻扎在伊斯坦布尔的近卫兵团哗变了。1826年6月15日,勤王部队和志愿兵开始进行反击。在大炮地轰击下,结果有数千名近卫兵遭到屠戮[5]。马赫默德二世当即宣布彻底废除近卫兵团,组建一支名叫“穆罕默德胜利之师”的新军,不久,省区的近卫兵团也被解散,他们的托钵僧盟友也遭到镇压。这时近卫兵团作为一支反对帝国改革的有组织的军事力量,已不复存在。另外,马赫默德二世还趁这次机会消灭了最后一批采邑骑兵部队,一些残存的采邑不久也全部予以废除,必须保留的骑兵部队改发饷银,由国家供养。马赫默德二世新组建的新军完全由欧洲教官帮助训练,用欧洲人编写的军事教材作为教本。19世纪30年代,奥斯曼帝国聘用了一支普鲁士军官团来改进奥斯曼帝国的防御工事和训练炮兵部队,从而开始同德国建立起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此时,帝国的海军也同样进行了新的整编,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英国船舶制造专家和英国海军顾问。马赫默德二世还新建立了几所有关军事方面的专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的大部分课程均用法语讲授。尤其是这些学校都相继派送了一批毕业生去欧洲进行学习深造,因而在帝国内新型的技术和军事专业人才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在以后的数十年里,这些新型的技术和军事专业人才都成为了推动奥斯曼帝国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除了建立新式的武装部队外,马赫默德二世在19世纪30年代的改革还致力于开创一套新的官僚体制。在这方面也同样以摧毁旧体制为先导,或破旧与立新同时并举。他开始将原来的行政机构改换成了西方样式的政府各部,还设置了外交大臣、内务大臣、财政大臣等官职。大臣国务会议有意效仿欧洲国家的内阁,大维齐不再是旧式素丹绝对意志的代理人,而是内阁首席大臣。他还规定了统一的官服,让政府官员们穿起了欧洲的马裤、黑皮靴、礼服大衣等。他还废除了穆斯林的头巾,规定他们一律戴圆筒形无边毡帽。此外,他还创办了一份官方报纸,起先用法文发行,后来改出突厥文版,并要求每位官员都必须订阅,因为官员的任命和政府制定的规章都在报纸上发表。这份名叫《大事概览》的报纸,代表了奥斯曼帝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开端[3]。

教育改革也是马赫默德二世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实施改革,一般来说特别困难,因为这里是乌里玛传授宗教课程的世袭领地。但是在马赫默德二世统治年代的末期,他创办了许多传授近代知识课程和其他世俗学科的学校,为奥斯曼帝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另外,在马赫默德二世统治时期,人们除了进专门培养军官、军医或文职人员的各类学校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两个渠道学到法语和西方的科学知识,其中之一是外交机构。塞利姆三世在欧洲设立的常驻大使机构,在他死后纷纷被取消了。马赫默德二世改革后,重新建立了这些使馆机构,这样,有机会一边在国外供职,一边学习进修的奥斯曼青年人的人数也就不断地增多了。另一条渠道是政府新设的翻译局。该局的设立,是为了处理日益增多的外交信函,培养奥斯曼帝国的外语人才。随着翻译局的建立,有越来越多的奥斯曼人学会了外语。正如欧洲的军事压力推动了奥斯曼帝国军事学校的创办一样,欧洲的外交压力也推动了帝国翻译局的设立。外交机构和翻译局成为了奥斯曼帝国造就人才的苗圃。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许多著名政治改革家都是从那儿培养出来的,这些人代表了帝国官僚集团内部新形成的一批英才荟萃的西方通。他们往往都是支持帝国变革的改革派,他们对奥斯曼帝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难以估计的重要作用。

在奥斯曼帝国官僚集团内新出现的这种分化,同帝国军队内军官阶层的分裂现象遥相对应,把受到西方式教育,并略懂某种欧洲语言的人物,同由行伍出身或靠个人奋斗起家的人物截然区分开了,因而也使得帝国的整个社会比以前更为松散。虽然此时的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传统壁垒依就泾渭分明,但如今无知无识的乡民同那些以西方为楷模的洋派上流人士之间的鸿沟,要比他们同旧式官僚之间的鸿沟更深。

尽管马赫默德二世的许多改革措施只取得了部分的成功,尽管这种改革多在表面上做文章,而没有把奥斯曼帝国的力量集中在民众教育和发展社会经济这些根本性的领域,但他所实施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就其结果而言,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在马赫默德二世倡导的变革之后,奥斯曼帝国要想再走恢复旧制度的回头老路,已经完全是不可能得了,一种自由主义向前看的发展趋势在帝国内部占了上风。况且,改革已经摧毁了各种旧势力,建立起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总之,马赫默德二世王朝以后,以素丹为首的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了。这标志着奥斯曼帝国从此完成了从封建军事联合体制向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只有这种转变,才使得奥斯曼帝国以后的政体便于向世俗化、民族化、现代化的政体过渡。

1839年,踌躇满志的马赫默德二世因病告世,他的继承人是才年满16岁的儿子阿布杜尔·麦吉德。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处于紧急关头,难以驾驭的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重新又向奥斯曼帝国挑起战争,并在尼济普一战中把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打得大败,从而再一次威胁到帝国的一统江山。奥斯曼人急需要欧洲列强的支持,所以,一份改革公告说不定能够帮助获得这种支持,因为它可以表明奥斯曼帝国是进步的,素丹政府组成的开明而现代的政体也是值得挽救的。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新受命的奥斯曼帝国大臣们才制定了那个历史上著名的《花厅御诏》,并于1839年11月3日正式予以公布[4]。《花厅御诏》的内容新旧参半,它把帝国的衰落归咎于没有遵守古兰经戒律和帝国的法令,但是它又指出补救的办法在于制定“新法令”,彻底改变原有的习俗。御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平等执法确保生活、荣誉和财产的安全;实施更有条理的税制代替纳税农庄;实行公平而固定的征兵制。御诏还进一步指出,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帝国所有的臣民,不论他们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一律适用[4]。虽说《花厅御诏》提出的各项原则和许诺在马赫默德二世改革时期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但是这份形式极其庄严的公告,标志着为时40年的,在奥斯曼帝国近代历史进程中被称之为“坦齐马特”改革运动的开始。在坦齐马特时期,左右奥斯曼帝国政局的是一大批立志于社会改革的官僚们,特别是那些出身于外交官的“法国通”。例如雷什德帕夏,1839年他是外交大臣,曾经在巴黎和伦敦当过大使,精通法语,熟悉欧洲政治。他不仅赞成西方的社会改革,而且还倾向于约束素丹的权力,是这一时期帝国改革派的主要首领之一。这一时期帝国改革的主要特点,虽然在马赫默德二世改革时期已明显可见,但到了坦齐马特时期却愈发鲜明。这些改革特点无不反映出西方的影响和启示作用。最有意义的是第一个特点,也就是国家职能范围的扩大。国家不再只是一台只管执法、收税和组织军队的行政机器,现在它还得关注教育、公共设施、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事务,而发展经济在过去向来不在奥斯曼帝国政府的职权范围之内。此外,尽管军事方面的改革仍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马赫默德二世王朝以后,已不再是压倒一切的当务之急。第二个特点是,改革似乎已经渗透到了帝国的法律、行政、外交以及教育等各个方面。第三个特点是,随着来自西方的各种新生活方式不断附加到伊斯兰教社区和非伊斯兰教社区,改革的世俗化性质变得日益明显。于是,伊斯兰教机构与世俗化机构同时并存,特别是在教育和法律领域尤为如此。虽然这种双重体制是奥斯曼帝国社会发展中足以致命的二元论,但也应该把这看作是奥斯曼帝国近代历史逐渐演变这一困难进程中,本身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第四个特点是,此时的帝国政府已经倾向于把臣民当作单个个人,而不再当作某一地位经过传统认可的团体成员看待。并郑重宣布奥斯曼帝国全体臣民,不分教派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从而反映出奥斯曼帝国在争取实现世俗平等方面所作的努力。

在坦齐马特时期,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奥斯曼帝国政府在1856年2月18日颁布了另一份庄严的《哈蒂·胡马云诏书》。这份改革法令不同于1839年的御诏,它只字未提《古兰经》,而是较多地谈到了人间的平等,强调了世俗物质的进步和繁

荣。帝国政府表示要建立银行,改善公共建筑和交通设施,改进商业和农业,将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和欧洲都城”的作用[3]。实际上,克里米亚战争以后,已经大大增强了西方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影响。士兵、特许权持有人和大商人纷纷从西方涌来,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如服饰、食品、餐具、家具等都在奥斯曼帝国沿海地区的城市中广泛地传播开来。更主要的是,电报技术在1855年传到了帝国京城,并及时拍发了第一份电文,向巴黎和伦敦报告了俄国要塞陷落的消息。不久,电报网遍及全国各地,这不仅促进了帝国与欧洲各国的联系,而且也便于中央政府及时检查省区官员的所作所为,并根据汇报情况及时处理地方上的各种问题。另外,随着外国大商人承建了几条铁路短线,奥斯曼帝国的铁路时代也开始了[4]。虽然由于地势崎岖不平,建筑成本较高,但在奥斯曼帝国政府优惠政策的刺激下,铁路发展的速度并不比电报缓慢。此时,克里米亚战争也向奥斯曼帝国政府传授了西方化的又一神秘花招,这就是通过发行债券取得外国借款。但在以后的20年里,由于奥斯曼帝国政府无度借债,使外债的数额呈直线上升达数十亿元之高,从而最终造成帝国社会的动荡,财政的破产,严重影响了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5]。奥斯曼帝国在1839年至1871年间的坦齐马特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不平衡的,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极其缓慢。虽然农业生产有所增长,但那也是微乎其微。帝国开展的吸引欧洲有技术的农民开拓殖民地的种种努力,也均告失败。虽然奥斯曼帝国两次宣告废除纳税农庄制,但事实上却是废而不除,因为直接征税制既没有增加岁入,也没有减少横征暴敛的弊端,尤其是农民身上的捐税负担未见有丝毫的减轻。1850年的一项帝国新法令试图调整土地使用权,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因为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往往落到了大地主的手里,实际的农田耕种者则依然两手空空。此外,公路、铁路、桥梁以及公共建筑等现代设施的发展程度,各省之间的差异也很大。由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工业发展,所以这一时期帝国只是建立了一些小型制造加工业工厂。特别是因为欧洲列强签署的通商条约,把奥斯曼帝国的保护关税限制在了8%之内,使得欧洲货物的进口量不断增加,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帝国民族资本的发展[5]。在坦齐马特时期,奥斯曼帝国改革运动中最有成就的,首先是属教育。在1846年和1869年这两个年头里,帝国政府的改革派官员两度组成委员会,起草有关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教育体制全面发展的规划。虽然有些设想与现实脱节,例如在中等教育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却试图创办一所伊斯坦布尔大学。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到还是开办了几所质量较高的中等学校。另外还开设了一女子学校、贫民学校和师范学校。1859年帝国又重新建立了一所文职官员进修学校,入学的官员要求在那儿学习公共事务和国际政治。这所文官学校实际上就是今日土耳其安卡拉政治学院的前身。到1867年,帝国建立的初等学校已达11008所,在校男生24万人,女生12万人。世俗初小108所,在校学生7830人[1]。1869年帝国又颁布新的教育法,规定每500个人以上的村镇必须建立一所初等学校;超过1000人以上的市镇必须建立一所中等学校;每个省必须建立一所高等学校,并且整个教育经费都纳入到了国家财政预算,由教育部统筹管理。该法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帝国各地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到1875年,帝国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达135万人。其中军事院校的学生为1.7万人,职业学校的学生为2.7万[1]。坦尔马特时期,奥斯曼帝国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果,不仅是建立了许多学校,而且还造就了一批受到良好的现代教育,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年青一代。尤其是开创了世俗教育的体制,使奥斯曼帝国社会的世俗化倾向日渐明显。尽管这一时期神学院依然存在,但帝国政府创办的世俗学校正式脱离了乌里玛的控制,完全由帝国的教育部门管辖。

坦齐马特时期,奥斯曼帝国在法律方面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情况相似,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由民事法官主持的传统法庭虽然继续采用宗教法典,但各类新设置的国家法院,则主要采取以西方,特别是以法国的法典为蓝本,将一些有关法律条文修订成新的法典。首先制订了商业法,随后又制订了刑法。有关义务和契约的宗教戒律虽然仍就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一个专门委员会按照西方的原则将它们编集成了法典。尤其是约束个人世俗身份的宗教戒条,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未予触动。例如有关结婚、离婚和继承权等世俗事务,因为这是宗教界最为敏感的领域,结果是两种法典,两种法庭同时并存。这种双重体制虽然在奥斯曼帝国法制建设方面引起了某种程度的混乱,但总的来说,西方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社会法制

发展的潮流。坦齐马特时期,不仅帝国的上层官僚集团,而且行政管理的具体作法也在进一步西方化。标志之一是,政府的权力逐渐分散,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司法职能与行政职能分离开来。同时,部分立法职能也由素丹委派给了各种钦定的立法班子。另一标志是省级政府体制的改变。经过几度变化,最后于19世纪60年代推出了一套以法国行政结构为模式的行政新体制[6]。坦齐马特时期引进的代议制原则,也为帝国政府行政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在省参政会、省议会以及各级法院等机构中的代议制原则,是建筑在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共享权利的非直接选举制度上的。甚至以法国为模式的帝国政务会也进一步扩大,容纳了各种宗教信仰的代表,以及来自京城和外省的代表[6]。虽然他们都是指派的,而非选举产生的,但是多年在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推行某种形式的代议制试验,就为后人倡导宪法,实行议会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依据。坦齐马特时期改革运动的另一重要成果,是批评政府的人此时有了可供发表意见的新渠道——报纸。由私人独立经营报纸在60年代初出现之后,在奥斯曼帝国各地区一直发展比较迅速。这是克里米亚战后年代蓬勃兴起的奥斯曼文学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化牢固生根的一个领域。在题材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介绍所谓“实用知识”的文章中,西方化的影响明显可见。例如报纸上经常刊登许多论述儿童教养,政治经济学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文章,此外,西方化的影响也见之于探究民族、政府与社会进步等问题的思想模式上。[3]1869年,坦齐马特时期改革运动的两个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富阿德帕夏逝世。1871年9月,另一位重要领导人阿里帕夏也在卧病三个月之后死去。奥斯曼帝国重要改革派人士的相继去世,尤其是他们改革的主要支持者和模仿学习者法兰西,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败北,造成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威信下降,帝国改革的热情和威信也随之降低,因此,在一片对奥斯曼帝国的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中,坦齐马特的改革家们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尽管如此,坦齐马特的改革家们凭着他们对于社会进步和改革忠诚不移的理想,确实已经使奥斯曼帝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为此后奥斯曼帝国的宪政体制和世俗化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历史上,奥斯曼帝国的改革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发展过程,但又如此曲折漫长,花费的时间长达百年,其原因有三:一是它的改革是社会发展滞后的产物,社会资源和文化前提相当薄弱和匮乏,无力从社会内部产生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因素,而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殖民扩张的外部刺激下,开始作出仓促的反应,去通过采取强制的改革手段,对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进行历史的补偿。二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改革,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补充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以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重大社会历史课题。在改革过程中,虽然新的、现代性因素不断从外部楔入,但旧的、传统性因素依然十分强大,并广泛存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二元社会并存的格局和历史的错位,严重地阻碍了改革的进行和社会的发展。三是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变革,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奥斯曼帝国不同社会集团对改革的内容、形式和目标,也有着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与修正的认识过程。以上那些社会因素的存在,是造成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长达百年的根本原因。奥斯曼帝国在18世纪初开始的一系列社会改革,虽然各自产生的条件、内容和特点,以及历史作用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具有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它们之间是一种持续和延伸的关系,它们对奥斯曼帝国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S tanfo rd Shaw.H istory of t he O tto m an Em-

p ire and M o d ern T urk ey.C a m b r i dge U n i-

v er sity P re ss1976.

[2] 伊兹科维兹.帝国的剖析[M].北京:学林出

版社,1996.

[3] 戴维林.从瓦解到新生[M].北京:学林出版

社,1996.

[4] 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2.

[5] 费希尔.中东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6] R oder ic P arv i dso n.R ef or m i n t he O tto m an

Emp ire1856-1876.C om b ridg e U nive rsity

P ress1979.[责任编辑:张天杰]

世界历史上十大最强军队

第十名:马其顿方阵部队 自BC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BC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马其顿的敌人提起方阵之名就会两股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象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可是, 底比斯的胜利在公元前338年又被马其顿的新方阵所掩盖。

第九名:拜占庭甲胃骑兵 拜占庭甲胃骑兵兴盛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在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的指挥下,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甲胃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实行这样一个突变,很明显,是想使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为“双重功效骑兵”,即指那些能够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也可以在近距离发起突击的骑兵。在拜占庭重骑之后,只有17世纪的重装火枪骑兵具有这种功能(包括以后的胸甲骑兵)。最能体现这种骑兵优势的我认为是553年的卡西林纳姆会战,在拜占庭甲胃骑兵双重打击下的法兰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损失,最后败退。 11世纪前,拜占庭甲胃骑兵一直是近东最强大的军队,他们的防御力可能是中世纪骑兵中最强的。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训练,并且有其他兵种的配合。而且拜占庭重视骑射,除了重骑兵会骑射术外,还有不少轻装骑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骑兵.

一战中各国军事实力及伤亡情况介绍

一战中各国军事实力及伤亡情况介绍 一战暴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战是第一次全世界型的大规模战争,那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了解根本原因,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当时战争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来越严重。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个原因同时也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当时英国和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熟,因此主宰世界格局的就是英法两国。但是不久之后,德国的实力渐渐强大,于是想要打破英法统治的格局,这就加深了德国与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我们都知道一战前夕世界主要有三大矛盾,分别是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但其实除了这三大矛盾之外,当时还存在着德日、德俄等多种矛盾,一战的爆发只是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随着这些矛盾的加深,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在为战争做着准备,或是扩大军队,或是增加军需,一步步走上战争的道路。 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身国家性质也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他们追求的最大利润就是瓜分殖民地,于是引起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的压榨和剥削,让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转移国内这些运动的视线,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这一场战争,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原因之一。最后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萨拉热窝事件了。 一战各国军事实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各国的军事实力也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战各国军事实力。首先,德意志帝国在一战中的军事实力是最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接下去应该是英国、俄国、美国、法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一战东线战场,1500万的俄军几乎全部崩溃,这一场战争中的同盟国是德奥联军,其中以德军居多。可见德国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的。但这还不是德国的主要实力,德国在西线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108名)提名 1、美尼斯(约在公元前3100年)统一古埃及。 2、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古巴比伦统一者,《汉谟拉比法典》。 3、姜尚(约公元前1128-约前1015)政治家、军事家。 4、梭伦(公元前638年—前559年)古希腊雅典改革家、政治家、诗人。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5、居鲁士大帝(公元前590—前529年)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 6、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年-前483年,)古印度佛教创始人。 7、老子(约公元前561~前471)道家学派创始人,辩证思想家。 8、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 9、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著《孙子兵法》,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10、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出生)古希腊悲剧之父。 11、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古希腊历史之父。 12、米隆(活动于约公元前480年-前440年)古希腊雕塑家。 13、阿里斯多芬(约前450年-前380年),古希腊喜剧之父。 14、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 15、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16、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皇帝。 17、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古代第一位大诗人。 18、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年-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 19、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统一者,佛教护法名王。 20、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2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统一中国。 22、汉高祖(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 23、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90年)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 24、维吉尔(公元前70年-前19年)古罗马诗人。 25、屋大维(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 26、蔡伦(?-121年)中国造纸术纸的重大改进者。 27、张衡(公元78年-139年)发明地动仪、浑天仪。 28、张仲景(约公元152年--约217年)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29、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书法家。 30、祖冲之(429年-500年)精确圆周率。 31、迦梨陀娑(约公元5世纪)印度诗人、剧作家。 32、贾思勰(公元六世纪)农学家。 33、隋文帝(541年-604年)统一中国,改革。 34、穆罕默德(约570年-632年)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创立者。 35、唐太宗(598年-649年)李世民,大唐帝国的主要开创者。 36、吴道子(约680年-759年)画圣。 37、李白(701年—762年)诗仙。 38、杜甫(712年-770年)诗圣。 39、查理曼(约742年-814年)查理曼帝国建立者。 40、花拉子密(约780年-约850年)阿拉伯代数之父。 41、鲁达基(850年~941年)波斯诗人。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一单元 古代世界的大帝国 选择题汇编

《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一单元古代世界的大帝国选择题汇编 1.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城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 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1.D【解析】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成果、罗塞塔石碑碑文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状况,三幅图片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故选D项。 2.下面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其中,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的国家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2.A【解析】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文明成就,故选A项。 3.《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法典主要维护 A.外邦人的利益 B.奴隶的利益 C.奴隶主的利益 D.法老的利益 3.C【解析】《汉谟拉比法典》宣言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选C项。 4.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

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4.C【解析】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材料中这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是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故选C项。 5.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5.B【解析】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故选B项。 6.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句话表明佛陀主张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语:Osmanlı İmparatorluğu)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17世纪也叫奥托曼帝国。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供大家阅读!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奥斯曼与拜占庭扩张领土地图 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15世纪末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最大时期的疆域 1763年的土耳其 1848年的奥斯曼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 解体前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简介土耳其人初从属于罗姆苏丹国,后在土耳其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之大部分领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自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

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班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 土耳其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土耳其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 土耳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国家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土耳其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的主要陆上交通线近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宗教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奥斯曼帝国版图每个时期的疆域地图

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世界主要强国排名

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世界主要强国排名 自公元前15世纪以来每个世纪的主要强国排名简表: 公元前15世纪:1、古埃及第18王朝,2、米坦尼王国,3、赫梯王国 公元前14世纪:1、古埃及第18王朝,2、赫梯王国,3、亚述帝国,4、迈锡尼王国 公元前13世纪:1、古埃及第19王朝,2、亚述帝国,3、商王国,4、迈锡尼王国 公元前12世纪:1、古埃及第20王朝,2、埃兰王国,3、商王国,4、巴比伦第四王朝 公元前11世纪:1、周王国,2、腓力斯丁人国家,3、大马士革王国公元前10世纪:1、周王国,2、古埃及第22王朝,3、推罗,4、以色列-犹太王国 公元前9世纪:1、亚述帝国,2、周王国,3、乌拉尔图王国,4、推罗 公元前8世纪:1、亚述帝国,2、乌拉尔图王国,3、古埃及第25王朝 公元前7世纪:1、新巴比伦王国,2、米底王国,3、亚述帝国,4、古埃及第26王朝 公元前6世纪:1、波斯帝国,2 、新巴比伦王国,3、吕底亚王国,4、迦太基 公元前5世纪:1、波斯帝国,2 、雅典,3、斯巴达,4、摩揭陀国公元前4世纪:1、亚历山大帝国,2、孔雀帝国,3、古波斯帝国,4、迦太基,5、秦王国, 公元前3世纪:1、孔雀帝国,2、秦帝国,3、罗马共和国,4、塞琉古王国,5、托勒密王国 公元前2世纪:1、汉帝国,2 、安息帝国,3、罗马共和国,4、匈奴汗国

公元前1世纪:1、汉帝国,2、罗马帝国,3、安息帝国 公元1世纪:1、罗马帝国,2、汉帝国,3、安息帝国,4、贵霜帝国公元2世纪:1、罗马帝国,2 、汉帝国,3、贵霜帝国 公元3世纪:1、波斯帝国萨珊王朝,2、罗马帝国,3、晋帝国 公元4世纪:1、笈多帝国,2 、波斯帝国萨珊王朝,3、罗马帝国,4、阿克苏姆王国 公元5世纪:1、波斯帝国萨珊王朝,2、笈多帝国,3、阿提拉帝国,4、北魏帝国 公元6世纪:1、拜占庭帝国,2、波斯帝国萨珊王朝,3、隋帝国,4、东哥特王国 公元7世纪:1、唐帝国,2、阿拉伯帝国,3、拜占庭帝国,4、戒日帝国 公元8世纪:1、阿拉伯帝国,2、唐帝国,3、查理曼帝国,4、拜占庭帝国,5、吐蕃帝国 公元9世纪:1、阿拉伯帝国,2、唐帝国,3、拜占庭帝国,4、查理曼帝国 公元10世纪:1、拜占庭帝国,2、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3、科尔多瓦国家,4、保加利亚帝国,5、辽帝国 公元11世纪:1、宋帝国,2、塞尔柱帝国,3、神圣罗马帝国萨利安王朝,4、朱罗王国,5、北海帝国, 公元12世纪:1、埃及阿尤布王朝,2、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3、金帝国,4、穆瓦希德国家,5、高棉帝国 公元13世纪:1、蒙古帝国,2、埃及马穆鲁克王朝,3、法兰西王国,4、热那亚共和国,5、德里苏丹国 公元14世纪:1、帖木儿帝国,2、明帝国,3、奥斯曼帝国,4、满者伯夷王国,5、德里苏丹国 公元15世纪: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桑海帝国,4、印加帝国,5、威尼斯共和国 公元16世纪:1、西班牙王国,2、奥斯曼帝国,3、明帝国,4、葡萄牙王国,5 、莫卧儿帝国

史上十个最强帝国:中国统治世界三次

史上十个最强帝国:中国统治世界三次 这里的―帝国‖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领土广大,由多种族多民族构成,是区域内最高 政权。这个榜单将根据影响力、持续时间和帝国本身的强大程度进行选取,您或许会对榜单中的一两位有不同意见。 此外,这个榜单的一个条件上是所谓的―帝国‖必须被一位皇帝或国王统治过,因而如美 国和苏联这样的现代帝国将被排除在外。而进榜的帝国将大致按照影响力和国家体积进行排序。中国有两个朝代入选: 奥斯曼帝国 10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在其全盛时期(十六到十七世纪)横跨三大洲,控制了南欧、西亚和北非的 大块领土。奥斯曼帝国有十九省,并不计其数的诸侯国,其中一些在后期被吞并进了帝国, 剩余的则在几个世纪间一直维持着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奥斯曼帝国雄踞东西方交流中枢长达六个世纪。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在苏莱曼大帝时期控制着地中海东部大片土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堪称是东罗马帝 国的伊斯兰继承者。 9 Umayyad Caliphate 倭马亚哈里发王国 倭马亚哈里发王国是四个哈里发王国中的第二个,在默罕默德死后建立。王国由倭马亚王朝统治,这个名字来自王朝第一位哈里发的曾祖父倭马亚·伊本·阿拜德·夏姆斯。虽然倭马亚家族最早来自麦加,王朝却以大马士革为首都。 倭马亚哈里发王国 自建立以来,这个国家最后变成了一个占地500 万平方英里的巨大王国,这样的领土 面积不仅是前无来者,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五大疆土连贯的的帝国。

倭马亚是历史上最大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自穆罕默德起到1924 年,先后出现了数个哈里发王国,而最后一个就是上面说过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8 Persian Empire or Achaemenid Empire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 巴比伦尼亚在罗马之前,这些全都属于波斯帝国。波斯帝国当年基本统一了全中亚,帝国由不同的文化、王国、帝国和部落组成。 它也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波斯帝国在其全盛时期约有领土八百万平方千米。帝国由居鲁士大帝建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7 Byzantine Empire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是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帝统自古罗马一系承袭而来,因而拜占庭也可被称作罗马帝国,或是罗马尼亚。 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虽然也遭遇过挫折,丢失过领土,但它当时仍是欧洲在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从罗马与波斯、拜占庭与阿拉伯的两场战争中就可见一斑。

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瘟疫

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瘟疫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特别大。 1.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认为是由一种名为鼠疫的细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认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关于鼠疫的起源在专家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开始于十四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或中亚。在随后的数年内由商人和士兵携带到俄罗斯南部克里米亚。在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流行病从克里米亚传到西欧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 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在1348~1350年间,总共有2500万欧洲人死于黑死病。但是,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以以后的40年中,它又一再发生。14世纪20年代当此瘟疫细菌再次爆发之前,它已经在亚洲戈壁沙漠中潜伏了数百年,之后迅速随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处传播,从中国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到中亚和土耳其,然后由船舶带到意大利,进入欧洲。欧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

的火药筒。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2.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s)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场重大鼠疫。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前两次而出名。这场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先从云南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后,这些地方死亡人数就达10万多人。中国南方的鼠疫还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传到美国旧金山,也波及到欧洲和非洲,在10 年期间就传到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单在印度和中国,就有超过1200万人的人死于这场鼠疫。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这次大游行一直延延续到1959年,这时全世界因鼠疫而死亡的人数减少到了200个左右。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一致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认为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分离出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这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提供了进一步的的科学根据。 现在,鼠疫已非常罕见,但并不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它仍然会在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政权、对外扩张、占领君士坦丁堡直至走向衰落的基本历史进程。 理解奥斯曼土耳其迅速扩张的原因。理解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在历史上影响。 技能: 根据要求列举同一类别的历史事实。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确立人类社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的观念,谴责延缓或阻滞历史潮流的行为。 二、重点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2、帝国的统治 三、难点 1、奥斯曼国家的形成(没有经历奴隶社会) 2、帝国统治的影响 (1)、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2)、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复杂化 (3)、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1、来由、西迁与立国 (1)、来由:西突厥的一支(部落),游牧于中亚地区; (2)、西迁:13世纪初,蒙古西征,迫使奥斯曼人向西进入小亚细亚; (3)、立国: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建立国家。(当时,中国是元朝,1206——1368年)

2、对外扩张与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 (1)、扩张的原因:周边地区(主要指阿拉巴帝国封建制度)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从氏族公社跃入封建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为摆脱困境,对外频频用兵。 (2)、扩张的策略:交强攻弱 A、交强:在东南两面取守势,保持与诸突厥邻国的友好关系,对蒙古汗国称臣纳贡; B、攻弱:对摇摇欲坠的拜占庭帝国,集中力量,软硬兼施,不断兼并其领土。 (3)、扩张的结果: A、充实国力; B、扩大疆域; C、伊斯兰教迅速传播。 (二)、攻占君士坦丁堡 1、原因 (1)、主观上:奥斯曼人对外扩张的需要,君士坦丁堡是矛头所向; (2)、客观上: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且内讧不断,给奥斯曼人提供可乘之机。 2、过程 (1)、攻陷:1453年5月,穆罕穆德二世率军攻陷,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阵中; (2)、迁都: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 3、直接后果: (1)帝国的建立 A、时间:16世纪后 B、疆域:横跨亚、非、欧,拜占庭和阿拉巴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圈入奥斯曼国家的版图。 C、性质: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问题:读图学史 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比较本课与第10课地图,观察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区域,哪些不同的区域。 (提示:指导学生重点观察欧洲部分。阿拉伯帝国的欧洲部分主要在伊比利亚半岛,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主要在巴尔干半岛。) (2)、伊斯兰教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帝国的统治(影响)

世界史上最成功的12大王朝

世界史上最成功的12大王朝 2007-4-08 00:00 【字体:大中小】 乾坤斗转星移,人间沧海桑田,千年挥手过,何辈最风流? 下文罗列世界各国的12个王朝,是我认为的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王朝,排列以时间为顺序; 而代表成就的成功指数和影响指数以10分为满分,以作者个人严肃的价值取向做判断。 1、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公元前1570—1304年) 延续时间267年,杰出帝王:雅赫摩斯、图特摩斯三世 成功指数:8,影响指数:8 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十八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它使埃及从喜克索斯人入侵中的四分五裂中崛起,不但恢复了统一,而且开始了大规模的向外扩展运动,它的势力范围,南达埃塞俄比亚,北到巴勒斯坦、叙利亚,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第一次将西亚北非诸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王朝,还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宗教改革,还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帝王。 2、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公元前550—330年) 延续时间221年,杰出帝王:居鲁士、大流士、薛西斯 成功指数:9,影响指数:9 一个伊朗高原上的部落联盟奇迹般崛起,以迅雷不济掩耳之势席卷了文明地带的近一半人口,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作为世界性大帝国中的“第一个”,它的政治制度都是在没有借鉴的情况下创设的,却又如此成功。从行省制度,到军区制度,到发达的全国交通网络,到统一的度量衡,还有“大一统、小自治”的统治精神,都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大帝国。 3、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324—187年) 延续时间138年,杰出帝王:月护王、阿育王 成功指数:7,影响指数:9 这个在亚历山大大帝侵略军撤退之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印度本土王朝,它的版图一直到16世纪莫卧儿王朝之前都未被超越。这个王朝不但奠定了印度大体上的疆域,而且很好地弘扬了印度古典文化,如果没有阿育王,佛教也许只是流传于印度民间的一个宗教团体。

世界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六个大帝国

情境,提出新问题,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和辨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材料处理”是获取信息的前提,只有读懂了材料,才可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解答问题。在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中要运用古汉语知识,世界史的要注意欧式长句等,来确定材料的中心、立场。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与问题直接相关的信息),虽面对同一个信息源,但各人获取的信息在质和量上都会有差别的,这虽与阅读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材料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合,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最后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论证”,这是题目的落脚点,要以课本为依托,要把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融为一体,进行透彻的说明、论证。 3.问答题。这一传统题型以其知识容量大、综合 性强、能力要求层次高、命题弹性大的特点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对于这类题应当先把历史事件放到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中去思考,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如英国长期奉行欧洲“势力均衡”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通过剖析就可以认清其政策的核心在于维护英国资产阶级利益,而“均衡”不过是精美的“包装”而已。 其次还应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把那个时代内内外外的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如1996年第47题,就必须把盛唐时代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等方面构成历史大环境,才能正确地抽象、概括出导致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条件。 最后应使用学科语言进行表述,这是此类题成败的又一关键。例如在回答:“如何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A.它是反法西斯的重要组织和重要力量。 B.它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力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为二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C.二战的过程说明,分散的反法西斯力量易被法西斯势力各个击破,反法西斯联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以上表述中,A抽象且政治味浓;B文学味太浓;只有C才是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述;若展开论证,则为历史小论文了。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题型考查的能力要求、解答技巧后,会使学生产生“偶像一经打破,道理往往显得出奇得简单”的惊喜;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自行设计三大块题,这种设计主要是以历年高考题和《考试说明》为蓝本,本着“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篓”的原则,通过对“基本题型及其考查能力示例”的透彻思考,玩味出每一题目的命题意图和能力要求,然后参照1989年以来的全国卷及上海卷高考题,先分析出每道题的命题意图和能力要求,并玩味参考答案,然后以这些题为现成材料,另行设计题目,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模拟,最后使自己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需要说明的是,必须在阐释教材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不可采用离开教材而漫天训练的“题海战术”,或抛开能力培养而一味囿于教材的“闭门造车”。阐释教材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前者的重点亦应当成为后者的重点,是重点就采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重点突破法,把三大题型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来提高阐释含量和解题技巧,使二者“相看两不厌”,从而显示出“一步到位”的效果 。 世界历史上地跨欧亚非 三洲的六个大帝国 ⊙韩长代 波斯帝国:公元前546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率领军队侵入小亚细亚,一直打到爱琴海东岸,接着回师攻打两河流域,占领了巴比伦。经过多次战争,波斯的疆域扩充到东起伊朗高原,西到小亚细亚沿岸的广大地区。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又带兵出征中亚细亚。此后的波斯国王继续对外侵略。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征服整个埃及。后来,大流士又征服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地方,并且将波斯势力扩张到巴尔干东南的色雷斯。这样,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波斯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5世纪,波斯远征希腊失败,迅速衰落下去。希腊北面的马其顿王国在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势力日盛,公元前338年控制希腊。接着,国王亚历山大大举东侵,灭波斯,一直进军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帝国。史称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一跃而为地中海的一个强国。接着,罗马又在地中海沿岸进行侵略。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已经占领了西西里、科西嘉、撒丁等岛屿、北部波河流域、大部分西班牙、巴尔干半岛南部和西北沿岸、小亚细亚西部、北非的一部分和地中海的许多其他岛屿,从而取得地中海的霸权。从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又发动多次侵略战争。1~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它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西临大西洋,北达不列颠岛的中部和南部、莱茵河、多瑙河和它的下游以北地区,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地中海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东罗马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它的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上游、地中海东岸、北非东部等地,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帝国。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统治阶级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他们号召信徒一致对外进行“圣战”。阿拉伯军队先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波斯、埃及;然后继续扩张。向西,沿着非洲北部一直打到大西洋岸,又渡过海峡占领了西班牙;向东征服了外高加索和中亚细亚;南段扩张到印度河以东,北段和中国唐朝的边境接壤。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国史籍中的突厥人,又译为土耳其人。14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素丹占领了巴尔干半岛。1453年,灭掉东罗马以后继续扩张。到17世纪,它的版图已经从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黑海北岸延伸到两河流域、外高加索、地中海东岸、阿拉伯半岛西南沿海、非洲北部从埃及到阿尔及利亚的大片土地。奥斯曼土耳其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 18·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官”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商业:商运活跃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前 202 年到 前8 年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东汉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耦犁——牛挽犁;王景治25年到220

西方五大帝国的历史发展情况

西方五大帝国的历史发展情况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西方五大帝国的历史发展情况》的内容,具体内容:在西方国家的历史里程碑上,曾经出现了许多辉煌一时的大帝国,这些帝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一一介绍。西方五大帝国介绍1、亚述帝国亚述帝国兴起... 在西方国家的历史里程碑上,曾经出现了许多辉煌一时的大帝国,这些帝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一一介绍。 西方五大帝国介绍 1、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兴起于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 达米亚(意为"两河流域间的土地")。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成为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亚述帝国雄踞中东,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其首都尼尼微(遗址在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亚述帝国兴起之时,强大的古埃及已然衰败,小亚细亚强国赫梯也为"海上民族"所灭,亚述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四分五裂,东方的米底亚和波斯尚未兴起。亚述人从赫梯引进了炼铁技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仰仗着锋利的铁制兵器,亚述开始对外扩张。 公元前745年—前727年,在位的亚述国王提革拉毗列色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由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工兵组成。这支军队行军迅速,尤其善用充气的皮囊

渡河。亚述军队还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攻城武器"投石机"和"攻城锤"。提革拉毗列色在位时,强大的亚述军队打败了劲敌乌拉尔图,并征服了整个叙利亚地区,兼并了巴比伦。 亚述军队使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惩治不肯投降的战败国家。亚述士兵敲碎战败国居民的头颅,割断他们的喉管,火烧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甚至对襁褓中的孩子也不放过。亚述人把成千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公元前743年,亚述军队进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大马士革军民拼死抵抗,誓死不降,城破之后被亚述军队斩下的首级竟然堆成了一座小山。由于亚述人的行为异常残暴,犹太人在其经典中将尼尼微称为"血腥的狮穴"。 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即位为王。萨尔贡二世是一名因战功显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级军官。在他统治时期,亚述军队打败了以色列、埃及,镇压了埃及支持的叙利亚和腓尼基等地的起义。萨尔贡二世使亚述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 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前681年在位)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他在位时力图扩大先父的战果。据史载,他的辉煌战果包括占领89座城镇、820个乡村,俘获7200匹马、11.1万头驴、8万头牛、80万只羊以及20.8万名俘虏。 尽管辛那赫里布的战绩卓越,但真正让历史铭记他的还是他兴建的"盖世无双皇宫"。这座皇宫每边长近200米,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内的浮雕长达3000米,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宫殿四周花园环抱,园林水源充足;殿内房屋设施舒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0个国家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0个国家 纵观历史,总是有一些国家能够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施加军事、文化、技术、经济和政治影响。让我们回顾一下曾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深烙印的国家和帝国。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0个国家 发布于2013年1月07日 纵观历史,总是有一些国家能够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施加军事、文化、技术、经济和政治影响。即使这类核心国家在某一时期通常都被公认具有丰富的资源,间或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而称霸世界,但他们却不能永远维持其优越地位。让我们回顾一下曾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深烙印的国家和帝国。 1.苏联 起初曾被东欧和中欧许多国家视为救世军,后来却变成一个可怕的怪物。尽管大多数人把共产主义与列宁和斯大林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不要忘记其他独裁者为了苏联的权力所实施的暴行,他们蓄意杀害数百万平民,仅仅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他们的观点。然而,共产主义不仅是屠杀,而且也始终让人们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中,与世隔绝。 2.纳粹德国

尽管纳粹政权并没有在德国掌权太长时间,但在其执政期间,这个超级大国对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纳粹不仅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种族灭绝和难以想象暴行的罪魁祸首。尽管记录上说有400万人死于大屠杀,但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被屠杀犹太人和东欧人的数量超过1100万。 3.罗马帝国 虽然罗马帝国崛起的故事多有争议,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今天盛行的国家模式应归功于罗马人。事实上,许多人都认为古罗马是一个完美帝国的典范,一切都那么公平合理,始终运行顺畅。罗马帝国在其存续期间是一个具有非同寻常实力的强国,欧洲几个世纪都深受其影响:简而言之,罗马人对西方世界的技术发展、建筑、战争、法律、文学和宗教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 要搞一个“古往今来最不爱侵略民族大评比”中华民族可能能进前十名,但是,和外族的战争还是打了不少次。打算写一个十大中外战争,把那些怎么“虽远必诛”怎么“封狼居胥”全写出来。当然,也有那些“无定河边骨”也写出来。 今天是第一篇,大唐VS阿拉伯怛罗斯之战 公元751年,大唐天宝十年四月,一支唐帝国的军队由安西都护,向葱岭(帕米尔高原)西行而进。如果你知道这支队伍行军的目的和他们将要面对的敌人,相信会让你感到吃惊。 即使是现在,翻越帕米尔高原对一支军队来说,也非易事,高海拔地区行军的艰难,以及后勤补给的匮乏。都会给行进和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战斗带来巨大的困难。 然而,就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丽人高仙芝却带领着两万多唐朝士兵,以及西域盟国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一万多人日以继夜的往西前进着。 这支可畏的唐朝联军军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手执陌刀的轻步兵,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弓弩手。 其中步卒是战斗主力,他们并不是今天纯粹意义上的步兵。每个人都拥有一匹马。而这些马是属于他们个人的。行军时用来装载给养以及代步。这种灵活和个性化的军队配置保证了部队的供应和行军的速度。 前面提到了步兵的主要武器:陌刀,在当时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肉搏利器。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他们手执的就是这种长1丈,双刃,重大约50斤的陌刀,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这次率军出征的将领之一,副将昭武校尉李嗣业就是一员使用陌刀的猛将。 这支精锐尽出的安西都护军即将面对的敌人,同样是在世界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存在——阿拉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和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统率的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以及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数为十五到二十万之间的庞大军队。 四月的帕米尔高原,虽不如严冬时的苦寒,但也荒凉干燥,了无人烟。虽然被冠以葱岭的名字,但它和郁郁葱葱却没有什么关系。 葱岭,相传周穆王八骏西游,一路沙漠戈壁,有一天突然来到了一个地方,满山遍野郁郁葱葱。 周穆王惊奇地问驾车的造父,这是什么地方。造父不知,但又不能不回答国君的问话,但见满山郁郁葱葱,随口说道:“这里叫葱岭。”周穆王深以为然。葱岭,因而得名。 但现在高仙芝面对的是却是没有半分浪漫意味的高原。很多问题摆在他面前。以至于这位史书记载“美姿容”,也就是长得很英俊的美男子常常眉头不展。他并不知道,自从他决定西征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注定了烦恼,纠结,以至于恐惧,悲痛的命运。 750年,大唐天宝九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而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749年12月,高仙芝以石国“无藩臣礼”为由,在经唐廷允许后领兵征讨。 唐军一到,石国便随即请降。高仙芝先派人与之约和,但不久之后即违背承诺,趁其不备出兵掩袭,攻占石国城池。唐军不但俘虏了石国国王,而且捋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大肆掠夺财物。 高仙芝在此时表现出了贪婪残忍的一面,许多战利品都流入了他自己的腰包。751年正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节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节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 团的对立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 一、选择题 1.下面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B C.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超过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但其海外殖民地所占份额有限,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答案】 D 2.19世纪末,一位英国官员说:“帝国就是饭碗问题。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以下各项,未能正确反映这段话的含义的是( ) A.言论中的“帝国主义”意味着对外侵略扩张 B.发动对外战争的目的之一是转移国内阶级矛盾 C.英国经济依赖于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 D.通过帝国主义政策解决经济危机和避免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主要是说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解决经济发展和内战问题,并不是说会避免战争,故D项说法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答案】 D 3.“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列宁语)“这个集团”是指( ) A.三国协约B.三国同盟 C.欧洲联盟D.轴心国军事集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审题关键是“同英法对立”。 【答案】 B 4.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利益集团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一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立。A项体现的是漫画的表面现象,仅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个小方面;C项所说也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方面,A、C两项都包含于B项。D项说法错误,集团内部仍有利害冲突,故排除。 【答案】 B 5.英国首相在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牵涉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前各国参战和斗争的主要目的。A项是工业革命后各国争夺的核心问题。C、D两项属于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因此,一战前夕各国围绕着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问题,矛盾重重,错综复杂。 【答案】 B 6.俾斯麦说:“就在70年代初我们结束战争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说了,我们什么时候再开战?什么时候我们兴‘复仇之师’?”材料中所说的“他们”是指( ) A.英国人B.奥地利人 C.法国人D.丹麦人 【解析】要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如“俾斯麦”是普鲁士宰相,他的言论代表国家利益;“70年代初”指1870年普法战争;“兴‘复仇之师’”表明法国失败后,力图复仇。由此可判断“他们”是指法国人。 【答案】 C 7.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国同盟建立在德、奥、意三国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 B.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