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

智力障碍是由于不同病因导致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受到损害或损伤,加之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而致脑发育迟滞,其中特异性的感知觉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阻碍发育期儿童综合能力发展,部分儿童伴有感知能力发育低下、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障碍。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发展,根据脑可塑性发育理论,早期对智障儿童实施特殊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感知觉是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开端,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早期对智障儿童实施正确的认知教育,可以使发育迟滞的症状得到改善,挖掘他们在认知,语言、思维、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潜能,提高他们认知和学习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一般认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特点与正常儿童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智力障碍儿童也遵循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顺序,不同点在于感觉的量或质有区别。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典型特点。智力障碍儿童的绝对感受性低于正常儿童,因此,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引起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一)加工速度慢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信息的速度明显不及正常儿童。研究发现,在速示条件下(22微秒),正常儿童能够认知57%的图片,而相同年级的智力障碍儿童来不及认知任何一个图片。当图片呈现时间增加至42微秒时,正常儿童差不多能认知全部的图片(95%),而智力障碍儿童仅能认知其中一半左右的图片(55%)。

(二)辨别能力低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通道之一。儿童视觉能力通常以视觉集中能力、视敏度以及颜色视觉来衡量,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便能够觉察移动的物体,并能用眼追随,1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以比较平稳的眼动追踪移动较慢的物体;2岁幼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儿童的颜色视觉发展很快,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区别彩色和非彩色。3~6岁幼儿对于8种常见颜色(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的命名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集中能力以及视敏度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智力障碍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规律是:先是对红色、白色及黑色正确命名,然后是黄色、绿色和蓝色,最后是紫色和橙色,与正常儿童颜色命名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但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障碍程度愈严重,滞后愈显著。

研究者认为,智力低下严重制约了智力障碍儿童的颜色认知。虽然他们能识别和命名部分颜色,但正确率远低于正常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对颜色基本属性有一定感知,但很难形成抽象的分类标准,这说明智力障碍儿童的颜色认知还处于较低级水平。

林仲贤等对不同智商水平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图形辨认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与同龄正常儿童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智商在31~51之间,平均智商为41.6,平均年龄为11.7岁的智力障碍儿童,在图形以0.05秒速度呈现的条件下,平均辨认正确率为21.4%;在以0.01秒速度呈现的条件下,平均辨认正确率为20.7%。智商在55~75之间,平均智商为62.0,平均年龄为10.2岁的智力障碍儿童,

图形以0.05秒速度呈现时,平均辨认正确率为48. 5%;在以0.01秒速度呈现时,平均辨认正确率为45. 0%。与同龄的正常儿童相比,无论在哪一种呈现速度条件下,智力障碍儿童对图形辨认正确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由此可见,智力障碍儿童视觉辨认的正确率与智力损伤程度有关,智力损伤程度愈重,视觉辨认能力也愈低。

林仲贤等对平均年龄为10.8岁,平均智商为49.3的22名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了视、触长度知觉的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视觉辨别还是触觉辨别,智力障碍儿童都明显低于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林于萍对智力障碍儿童形状知觉特点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形状知觉的各层次上均存在困难,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林仲贤等对一组9~12岁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进行了研究,该组儿童平均年龄10.1岁,平均智商53.8,结果显示,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明显比正常儿童(平均年龄8岁)差,智力缺陷对视觉图形空间定向能力(心理旋转)有明显的影响。

智力障碍儿童的听觉分辨也不及正常儿童灵敏,因此,在汉语拼音学习中,常将近似音节混淆起来。智力障碍儿童的其他感觉反应也较为迟钝,比如对冷热、疼痛的感觉迟钝,因而容易引起自伤。另外,智力障碍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不及正常儿童。当同一事物置于不同的环境时,智力障碍儿童往往缺乏辨认能力。例加,在黑板上认得的字,在课本上可能就认不出来。

如何发现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的及早发现与鉴别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筛查智力障碍儿童常用的方法是观察与筛查测验。观察是全面了解智力障碍儿童发展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智力障碍儿童往往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中落后于正常儿童,对照儿童的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表现,可以发现儿童智力障碍的迹象。筛查测验可以省时省力地从大量儿童中初步地筛选出可能有发育问题和障碍的儿童。

针对智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是帮助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一、立足课堂教学,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一般指大脑受损而智力发展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比同龄儿童低,且发展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存在语言不同程度的缺失,并且大部分不善言谈。为了使他们今后能融入社会,在课堂教学中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就是显得十分重要,语言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语言表达又能促进思维纵深发展,增加分析能力,在教材中设有“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想”是思维的过程,“说”是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想得清楚,更要学生说得明白,智障学生因语言障碍往往不愿说,以至越学越难学,严重影响智力补偿、智力发展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该严格把好语言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教师及时发现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积极的学习语言。

1、从拼音入手,矫正口型,使之准确发音。智障儿童听音区分能力差,语言器官存在缺陷,影响发音的准确性,很难区分相近的音节。教师经常循循诱导,采取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矫正口型、协调运动。

2、运用有字到词,再扩句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储存词语,学说简单完整的话。教学生认

识字,在组成词,最后引导形成据的概念。如:瓜——西瓜——西瓜是水果。有看图学文到简单的句子组成课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从读到写,最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以理解,让学生学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教学中,教师在发音、用语、语调和表情等方面做到标准,起表率作用。讲话简单明了,速度缓慢,尽量做一字一句,一言一语,反复多次,不厌其烦,让学生听清听懂。在听懂的基础上,让他们反复练习。同时,充分利用语言训练进行情境教学,引导观察,启发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3、根据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采用个别辅导法。对于语言发展较慢的学生,必要时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使他们听懂一句话,模仿一句话,能清楚一句话的意思。对于语言发展较快的学生,鼓励他们写日记,拥挤巨简单的话说清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小事,教师面批后,让他们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接触和理解简单的句法。

二、充分发挥课余活动的辅助作用,在娱乐中渗透语言

智障儿童喜欢唱歌、跳舞、做游戏等课余活动,特别是老师能参加他们的活动兴趣更高,在活动中显得比较活泼开朗,此刻的思维比较活跃,是发展语言的良机。把握好这种时机,带着他们讲小故事,鼓励他们大胆地表演儿歌。跳舞的时候,要求边跳边唱。做游戏的时候,要求边玩边背歌谣。如:游戏“大家来唱歌”中,老师问“什么唱歌叽叽叽?”一名学生回答:“小鸡唱歌叽叽叽。”这样,在帮助学生认识动物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开展活动后,又引导他们说一说:今天,我们做了什么游戏?玩得怎么样? 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活跃了课余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交往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三、结合社会大课堂的环境教育作用,巩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的语言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知,听、触、尝闻等,获得周围一切语言发展的基础,从而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深丰富智障儿童的语言。最初,儿童是在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说话的,有些智障儿童在家庭得不到良好的语言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通过座谈,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讲明互相配合、互相依靠的重要性,经常与家长分析其孩子的语言发展状况,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典范,多与孩子进行交谈,给孩子讲故事,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培养他们听与说的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如:春天到了,带学生到校园花草基地进行实践——拔草、播撒种子、除虫害、浇水,让智障儿童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自己的感受。让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会接触。如:带领他们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放风筝、运动会等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与年龄接近的班级进行游戏与联谊会,让他们与本校的聋生一起娱乐,然后,用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讲述活动以及活动中大家的表现。有意地让他们将某种信息传达给家长、老师、同学。交代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他们去超市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利用节假日,走亲访友,进行与客人打招呼,进行交谈、沟通。通过这些交往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话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以及环境教学,帮助智障儿童突破语言关,是智障儿童融入社会关键的一个台阶。

语法发育迟缓就是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一般就是过了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或者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或者语言技能较低,或者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差,或者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不过语言发育迟缓的话不一定是智障,自闭症,脑瘫,脑炎后遗症等也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智障儿童言语的发展和训练

杨旭

言语发生晚,口头表达能力差智障儿童无论是语言理解,还是语言的表达,都要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且言语的发展速度也缓慢得多。这类儿童何时开始说话,这要取决于他们智力受损的性质和程度,也与家庭的早期教育的好坏有关。根据研究材料,正常儿童约从两三个月起就开始“牙牙学语”,但是智障儿童往往要到三五岁或十几岁才开始说话。如某学生,中度智力障碍,家里2个孩子,父母生活在农村,年纪都比较大。他被寄养在叔叔家里,刚入学时只能用单字表达简单需要。通过这2年的学习,他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能用词语表达需要。

词汇贫乏,语法简单智障儿童智力低下,接触外界比较少,词汇贫乏,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也表现在质上,即对词义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他们表面上学会的词,却经常不能很好使用。如某学生,IQ<40,属于中度智障。笔者在课堂上第一次教词语“大”与“小”,感觉她已掌握,但在日常运用中却用错。这也许是词汇贫乏而造成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障碍的重要原因。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智障儿童通过9年的学习只要求掌握1 500个字词。智障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有的完全不会说话;有的则可能说个没完,但是很难听懂他们说些什么;少数人说话流利,口齿清楚,但他们说得往往前言不搭后语。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通常都发音不准,吐字不清。他们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缺陷从而造成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均有障碍。他们对词汇的感知是很不精确的。对于相似的音节和相似的词,往往读得“四不像”。如某学生由于剖腹产而导致颅内出血,以至小脑发育缓慢而成尖头。该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比较早,故发音、身体的伤残相对好些,但发音还是不准,吐字也不够清楚,有时很难听清他在说什么。因为发音、身体的伤残也会影响智障儿童发音吐字的准确性:如想说话,必须能够控制发音部位(肌肉)的位置和运动,包括舌、唇和声带等。

言语参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及早对智障儿童进行言语发展和训练,那将会恶性循环。智障儿童的言语训练有4个方面。

注意保护智障儿童的言语器官由于智障儿童的某些言语器官已受损害,那么注意保护其他完好的言语器官是很有必要的。智障儿童的喉头、声带、口腔、咽喉、鼻腔等都非常娇嫩,很容易受到损伤,教师必须为他们制定好合理的作息时间,积极预防各类疾病的再次发生,并也应像聋儿一样进行嗓子、呼吸、舌位操的训练。

1)嗓子的训练。训练目的:训练声带活动,使嗓子发出所要求的声音。训练内容:模仿发音感觉操——如把“花”说成“瓜”时,就告诉学生“花”的气流大,“瓜”的气流小,通过多次反复比较练习以便发准这2个音。训练方法: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评价法。

2)呼吸练习。训练目的:针对聋儿声门以下部分进行训练,帮助幼儿产生气流,

提供说话的动力,并加强对音量的调节和控制能力。训练内容:呼吸操、吹蜡烛、吹气球。训练方法:根据技能分解法,训练时所吹物体由小到大,由近到远,注意用气量的差异以及运气集中、均匀和气流的速度,反复进行。

3)舌位操训练。训练目的:加强聋儿舌的灵敏性和运转能力。训练方法内容:舌操,包括伸舌、卷舌、舔上下唇、左右顶腮帮等。训练方法: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并借助于镜子等道具以及各种游戏进行。

通过练习,智障儿童对言语器官的活动部位和活动方法会有所掌握,使其语言康复得到保障。

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家庭、社会、学校语言环境的好坏对智障儿童言语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儿童言语的较好发展,使他们的言语缺陷得到部分补偿。相反的情况则会妨碍儿童的言语活动,使智障儿童的言语缺陷更加严重。因为儿童不可能凭空获得语言,他们首先是在家庭语言环境的熏陶下,逐步学会发音和说话的。调查发现,由于某些智障儿童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差,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言语典范,因而语言比家庭教育重视的幼儿语言明显落后。对于这些学生,在学校,为了更好地让其掌握语言,更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第一,教师用普通话与他们交谈,平时说话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句符合语法规则;第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多练习说话,多问些为什么,力求每次都能讲一句完整的话。只有这样,智障儿童的口语能力才能充分地锻炼和发展。

找准病因、分析情况、进行矫正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应该为每位学生备好个人详细档案(包括从出生到入学的病史),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个别强化教育。如某学由于脑瘫的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单词、单句,并能说完整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含糊不清,不分四声。笔者为他制定一份个人计划:1)听觉训练,每天课间10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端的,有故事、歌曲、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2)发音器官训练,包括舌操训练、发音训练和拼读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为

此,笔者每天多做2次舌位操,使其舌头灵活。经过训练产生一定的效果,他的发音有了明显的好转。

采用生活实践活动来达到训练的目的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社会实践活动是语言发展的动力,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靠无味、单一的训练方法,让智障儿童掌握语言是很难接受的。他们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对事情的新鲜感也只是一瞬间。所以必须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来加以训练:1)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编成儿歌、绕口令或拟声故事帮助学生正音;2)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丰富说话的内容;3)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游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开商店”“看病”“送信”等游戏);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在家里,家长对学生不要过度地保护和歧视,经常带他们到公共场所或亲友家里走动并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玩。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用爱去换取信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单元,儿童 的短时记忆容量一般要小于成人。小学儿童记忆的容量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不断增长。 1、复述策略的发展 复述是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开始更多、更 有并行地使用复述策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复述的质 量不断增强,复述方式由被动的复试模式向主动的复述模式转变。 2、组织策略的发展 组织策略是指识记者在识记过程中,根据记忆材料不同的意义,将其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组成其他形式,并根据记忆材 料间的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记忆,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无须付出意志努力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指有预定目的,有意识进行的 记忆,记忆过程要依靠意志的努力。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无意记忆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学业任务逐渐增加的小学儿童来说,有意记忆将越来越 重要。 机械记忆是以对材料的单纯复习为基础的记忆,是逐字逐句的记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联系。意义记忆是以对 材料的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的、内部的联系。

小学儿童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有很大的发展,两种记忆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研究表明,在整个小学阶段,意义识记的效果远远优于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对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形象的再现。抽象记忆是指对概念等抽象材料的记忆。 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低年级小学儿童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导。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经验的增加,到小学高年级,抽象记忆逐渐取得优势。当然,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认识和监控。对小学儿童而言,元记忆主要指儿童对记忆活动的过程、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自身能力等认识和了解。 小学儿童的元认知能力与幼儿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相比成人,这种元认知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研究表明,儿童对不同记忆反应难度差异的认识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如一半以上的幼儿认为再认与回忆一样困难,小学一年级儿童中有56.25%认为再认容易。在学习策略的掌握方面也是显示了儿童元记忆的发展。研究表明,二年级儿童已经知道复述和分类是记忆的有效策略,但只是六年级儿童才知道分类策略比复述策略更有效,并更有经常地使用分类策略。

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1

第三节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可以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用正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 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进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 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作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合每天的餐饮食物进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认识要多启发 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 让儿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正确组织好他们的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能力,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可以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

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能力抓住主要对象进行观察。 3.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 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高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帮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最好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儿童。 6.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帮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及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自己在指导儿童观察活动的计划也要不断完善,帮助儿童快速准确地形成自己的观察习惯。 (三)注意发展的策略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多方面注重和培养幼儿的注意。 1.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 幼儿注意的分散,常常是因为无关刺激物的干扰,使注意力分散。活动环境不安静,活动室的墙面布置太花哨,教师上课动作过多,不断大声提醒个别幼儿等等都会影响幼儿注意力。我们应当保持活动地点周围的安静,教室墙面布置要突出主题,教师衣着要大方得体,用眼神或细微的动作提醒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以免影响多数幼儿的注意。受到其他干扰的影响后,要尽快把幼儿的注意吸引到原来的主题上来。 2.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新颖的、活泼生动而又富于变化的材料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比如拼积木,可让幼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一、促动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 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能够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 说出自己的感受,协助他们用准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 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实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 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 作业,让他们理解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 合每天的餐饮食物实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理解要多启发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 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 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协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让儿 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准确组织好他们的 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水平,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

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能够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升他们的观察技能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水平抓住主要对象实行观察。 3.协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升分析水平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升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协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水准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升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表现给儿童。 6.即时总结,即时反馈协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即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即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第七章第二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制作人:侯春杰时间:2014-10-08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理解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知识精粹: 一、儿童感知觉早期发展的特点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敏锐度是指 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并且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和6~7岁幼儿视力的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力水平相差很大。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应当注意视力的发展,所以,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上课时,也不要让他们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近/太远)的地方。2、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趋势我国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特点 幼儿前期儿童认识物体百分之百按照物体的(形状/颜色)选择,进入幼儿期后逐渐按照物体的(形状/颜色)选择。直到岁后,比较两个物体时才同时注意颜色和形状两种属性。 3、幼儿纯音听觉的感受性在岁提高了一倍,而且在12岁之前听觉感 受性一直在增长。 4、空间知觉包括、和 方位知觉是指 三岁幼儿仅能辨别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方位。以此总结,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

距离知觉是指 大班幼儿随着观察的发展,表现如何?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观察?形状知觉是指 根据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结果,对幼儿的形状教学应注意哪几方面? 5、时间知觉是指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判断题:幼儿对时间单位能正确理解,六岁儿童就能真正了解“一分钟”、“一小时” 或“一小时”的意义。() 6、社会知觉是指 幼儿不怕冷,不怕累,做好值日生工作,为小组争取红旗,这说明幼儿知 觉已明显发展。 判断题:儿童的自我意识在幼儿前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进入幼儿期后继续发展。() 7、观察是指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个体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肤觉(包括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味觉和嗅觉。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 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感受性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即精确地辨别细微的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颜色视觉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认方式不同而互有差异。儿童能否正确辨认颜色,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名称。对于间色(如“淡棕”“橘黄”)或深浅不同的颜色(如“深黄”和“柠檬黄”,“粉红”和“深红”),只要给予明确的名称,学前儿童同样可以掌握。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学龄初期儿童的颜色视觉(主要是差别感受性),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获得显著发展,女孩比男孩一般又要好一些。 听觉关于新生儿最初听见声音的时间,历来存在分歧意见。有些研究认为在出生后5天到24 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有听觉。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要到几个月以后。现在一般认为,新生儿已能对某些声音发生反应,但明显的听觉集中在3个月时才清楚地看出来,即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把头转向声源。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音乐表现出愉快,对强烈的声音表示不安,还能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声音发生分化。60年代以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了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各种反应,如肌肉变化、呼吸紊乱、眨眼以及心律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认为处于35~75分贝范围之内的会话,可以对很小的婴儿起刺激作用。还发现低音比高音更使新生儿感到舒服。大些的婴儿已能较好地辨别词音。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但其听觉感受性一般仍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6至14、15岁期间的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和。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

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

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

早期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2.1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2.7米;而6~7岁则为3米。如果把6~7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发展程度作为100%,则5~6岁儿童为90%,而4~5岁为70%。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敏锐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和6~7岁的幼儿视觉敏锐度的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应当注意视觉敏锐度的发展。例如,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不要让幼小儿童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上课时,也不要让他们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 有实验证明,幼儿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如“猜中”类型的游戏),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学前初期可以平均提高15%~20%,学前晚期可以提高30%。 2.辨色能力:幼儿的辨色能力有如下发展趋势。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如橙色与紫色、橙与黄、蓝与天蓝等,往往出现困难。同时,也难以完全正确地说出颜色的名称。 幼儿中期的大多数幼儿已能区分基本色与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能够经常地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认识颜色。画图时还能运用各色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能经常正确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

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

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2.1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2.7米;而6~7岁则为3米。如果把6~7岁幼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2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preyer w (1842-1897)《儿童的心理》英译本名称为《幼儿的感觉与意志》,记录的主要是幼小儿童的感觉(对自己小孩的观察日记)。 Piaget 认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3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1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从没有分化向分化发展; 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体现在选择性上。 5)感知过程的效益不断提高; 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1)原始的感知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1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者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简称视力。 外国人(MARG E & FREEMAN D , 1976)采用诱发电位测量法,测量婴儿看屏幕上呈现的长方形格栅。结果发现:出生后2个月视力发展迅速,4周的婴儿视力为20/600(即,在20英尺处才能看清成人600 英尺处看见的物体,1英尺=0.3048米),8周时20/100,5-6月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 。 6月以下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出现发育正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国内研究材料认为:1-2岁视力为0.5-.0.6, 3岁为1.0, 4-5岁后稳定。

2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的出现: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为辩色力。 3月幼儿,彩色圆盘是灰色圆盘注视时间的2倍() 第五章: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涉及两个问题:1)能否察觉当前的客体(刺激源);2)个体能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 1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化 新异刺激出现时,可以导致新生儿的定向反射(也称为探究反射)。新异刺激重复多次出现,则定向反射会减少乃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habituation)。与此相反的过程称之为去习惯化过程。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例如,5-6个月的婴儿看到自己母亲或者熟悉的人,会“说”、笑。 4眼睛注视的时间 注视时间长短可以看出对刺激的辨别能力,但问题是注视时间相等并不表示不能区别两种刺激物。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2光的察觉 3视敏度 4颜色视觉 3-4月开始开始分辨彩色与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月的儿童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温暖色,不喜欢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紫色。国外有人采用颜色匹配研究儿童掌握颜色的顺序(按照直接范例正确选择颜色)。黄-红-绿-蓝-紫-橙。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采用配对—指认(按照颜色名称选择相应的颜色)—命名。 三、听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幼儿视觉、听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发展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育?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年龄越小,视力越好,此话对幼儿来说,并非如此。对4~7岁幼儿视敏度进行调查,测量幼儿能看出某同一圆形图上缺口所需的平均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结果是不同的:4~5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米10厘米;5~6岁则为2米70厘米;6~7岁则为3米。可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觉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据实验研究,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根据丁祖荫、哈咏梅于1983年作的幼儿辨色能力的研究,曾得到以下结果: (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 (4)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的幼儿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这种个别差异并非天生不变,实际上,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据研究,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8岁比6岁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几乎增加一倍。 2.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这种现象往往为人们所疏忽,但“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额反映。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二、感知觉的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额基本手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一)视觉的发生 1.对光的察觉 2.视觉的集中 (二)视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1. 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上最小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鉴于儿童的视敏度特点,必须从儿童期开始注意眼卫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 (2)要是孩子才开始看书和握笔时就有正确的姿势 (3)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 (4)给孩子看的书、图画、教具,字体形象应该大而清晰;⑤经常给孩子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及时治疗。 (5)要经常检查儿童的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应及时治疗。 2.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俗称变色力,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孩子喜好彩色,先认识红、橙、黄。 对于1..5岁以后能够听懂成人语言指示的儿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了解他们识别颜色的能力。 (1)配对法。向儿童出示几种颜色的卡片,然后让他们在许多颜色卡片中选出相同的颜色与其配对。配的正确,就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认出这种颜色。 (2)指认法。向儿童出示若干颜色卡片。成人说出某种颜色的名称,让儿童根据名称指出或拿出相应的卡片。指或拿对了,就说明他们不仅能够辨认这种颜色,而且能听懂标志该颜色名称的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