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调查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调查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调查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调查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调查

血液是人体运送氧气和营养成分的载体,血流变分析仪血液的黏滞性是影响血液载体功能实施的重要因素,血液黏滞性增高会直接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及头晕等系列症状的发生,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血液流变学是评价血液黏滞性的重要指标。国内外相继报道了甲醛、苯系物在致癌及在神经性、生殖性、遗传性毒性等方面的危害,但对人体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甲醛、苯系物对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探讨其影响机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调查对象

重庆市永川地区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装修的72户新房及其住户,空气污染检测对象为卧室,入住后不良反应调查对象为该房间常住人口.

1.1.2试剂与仪器

1.1.2.1苯、甲苯、二甲苯检测试剂与仪器

恒流采样器,活性碳采样管,苯、甲苯、二甲苯色谱纯标准液,分析纯级二硫化碳,聚乙二醇担体,气相色谱仪。

1.1.2.2甲醛检测试剂与仪器

酚试剂,碘化钾,1%硫酸铁氨溶液,甲醛标准液,分光光度计(型号:72S,)。

1.2方法

1.2.1室内空气污染检测

1.2.1.1甲醛的测定

采样点距墙面0.5m,距地面0.8~1.0m。5mL浓度为0.05g/L的酚试剂作为吸收液,气体流量为0.5L/min,恒流采样器采样20min。吸收液避光保存,24h内测定。测定具体步骤严格参照国家标准GB/T18204.26-2000执行。

1.2.1.2苯系物的测定

在以上同一房间,采样点选择同上,活性碳采样管插入恒流采样器采样口,气体流量为0.5L/min,采样20min,避光保存,24h内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具体步骤严格参照国家标准GB11737-89执行。

1.2.2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现病史。

1.2.3血液流变学测定

1.2.3.1筛选研究对象

筛选血常规、血糖正常、无糖尿病、肾病、肝脏疾病、血液病现病史且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人,女性48人,覆盖老(>60岁)、中(40~60岁)、青(<40岁)各年龄段。

1.2.3.2血液流变学测定

使用血液流变学测定仪(型号:MDK-3200KS,重庆麦迪克公司生产)对以上筛选出的研究对象血液标本进行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测定。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把研究对象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值超过相应正常参考范围的赋值为1,未升高者赋值为0,对甲醛、苯系物浓度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测定值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测定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的污染物。对筛选出的污染物浓度和其相关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一元直线回归分析。

2结果

2.1室内空气污染物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关系

将所有研究对象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与其居住的房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系物浓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经计算机筛选自变量,回归方程:logisticP=-13.993+132.485X1+6.519X2,X1为甲醛浓度,X2为二甲苯浓度,甲醛对研究对象全血黏度增高的贡献大于二甲苯。苯、甲苯对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增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甲醛浓度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研究人群全血黏度的线性相关性由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参考值范围不同,故在进行直线回归时应分不同的组别。由于大于60岁的男、女组调查人数太少(均为4人),且符合本实验研究对象标准的分别为1人和2人,故不对此两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

2.3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全血黏度与甲醛浓度的直线回归结果男性组(<40岁,40~60岁)和女性组(<40岁,40~60岁)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的线性相关系数见表1。男性组(<40岁,40~60岁)和女性组(<40岁,40~60岁)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线形图,见图1~4。

3讨论

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高切黏度与红细胞的变形性有关,高切黏度越高代表红细胞变形性越差,低切黏度与红细胞的聚集性及红细胞自身性质(如形状、变形性、膜脂质结构成分)相关,当红细胞自身性质正常时,低切黏度代表红细胞聚集性;血浆黏度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有关。从本文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甲醛及二甲苯与调查对象全血黏度增高有关,与血浆黏度无相关性,苯及甲苯与全血黏度增高无关。根据甲醛、二甲苯与全血黏度回归方程得知:甲醛的偏回归系数估计值远大于二甲苯,说明在甲醛对研究对象全血黏度增高的贡献远大于二甲苯,这可能与调查房屋室内空气中的二甲苯浓度均较低,几乎都处于国家标准范围内有关。因此引起本研究对象全血黏度增高的主要因素是室内空气中甲醛超标。

甲醛是一种广义上的自由基,强氧化剂,对细胞有过氧化损伤作用。它进入人体后攻击的首要靶器官是肝脏及红细胞。杜青平等研究表明,SO2对大鼠红细胞存在过氧化损伤效应,导致红细胞膜流动性和功能的改变。红细胞膜是由膜脂质双分子及膜骨架蛋白组成的三维结构,该结构赋予了红胞的稳定性和变形性。因此,甲醛导致全血高切黏度增高机制可能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有关。甲醛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导致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同时脂质过氧化损伤使红细胞膜Na+-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红细胞渗透性发生改变及细胞内钙离子存积,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引起全血高切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决定于红细胞膜特性及膜表面负电荷,还与微血管壁及血浆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带负电荷,由于带有相同的负电荷相斥,每个红细胞在血管内游离游动。甲醛对红细胞膜过氧化损伤还可能导致红细胞的表面电荷降低,增加了红细胞的聚集性。此外,甲醛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氧化损伤,造成血管内皮不光滑,增加了红细胞流动时与血管内壁的摩擦力,促进红细胞聚集。本研究对象的血浆黏度几乎处于正常水平,因此,可排除血浆因素导致低切黏度增高的可能性。因此,甲醛通过对红细胞膜过氧化损伤导致红细胞膜变形性降低,促进红细胞聚集两方面因素协同影响全血低切黏度,导致其值升高。

因为空气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所以本实验筛选出所居住的房屋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人员作为甲醛浓度与全血黏度的直线回归统计分析对象。从直线回归结果显示: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甲醛浓度升高,对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越重;同年龄女性组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的相关程度小于男性组,同性别<40岁组的相关程度大于40~60岁组,这可能是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段对甲醛的耐受存在差异有关,其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甲苯对全血黏度的影响是否与二甲苯对红细胞膜存在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超标会导致人体全血黏度增高,二者呈直线正相关关系,其影响机制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有关,同年龄女性的相关程度低于男性。

第06章-血液流变学相关仪器网络版习题

: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首页习题 习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 2.血浆比黏度 { 3.锥板式黏度计 4. PRP 5. 红细胞沉降率 6.魏氏血沉测定法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 9.红细胞沉降曲线 /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 A.牛顿的粘滞定律 B.牛顿定律 C.血液黏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泊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 A.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A.非牛顿流体 %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 D.恒温控制系统 E.力矩测量系统 5.下列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优点() A. 价格低廉、操作简便 B. 定量地了解血液、血浆的流变特性 C. 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血液黏度 D. 反映RBC与WBC的聚集性 E. 反映RBC与WBC的变形性 . 6.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方法大致分为()A.六类 B.五类 C.四类 D.三类 E.二类 7.有关旋转式黏度计叙述不正确的是()A.运用激光衍射技术 { B.以牛顿粘滞定律为依据 C.适宜于血细胞变形性的测定 D.有筒-筒式黏度计和锥板式黏度计 E.适宜于全血黏度的测定 8.关于毛细管黏度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复习资料-正常人体学基础

复习题 一,绪论 1,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人体 2,组织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4,人体分布:头,颈,躯干和四肢 头:面+顶+枕 颈:前颈+后项 躯干:前胸+腹+盆+会阴+后背+腰 四肢:上肢+肩+臂+前臂+手+下肢+臀+股+足 5,解剖学姿势: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6,常用术语,上下,内外,前后,浅深,内侧外侧,近端远端 7,轴: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 8,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9,生命基本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蛋白质 10,生命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11,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神经调节 12,维持内环境稳态重要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4,非条件反射:与身俱来得e.g食物反射,防御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的:e.g望梅止渴,闻鸡起舞 1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持续时间短 16,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影响面大 17,自身调节的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差局限 二,细胞 1,细胞是人体内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结构:元素(C H O N P)-无机物(水,无机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细胞膜也称单位膜,分子结构是: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基本特性是流动性4,细胞器有:线粒体,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 5,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6,体细胞:双倍体,染色体数46,常44条,性2条 7,成熟生殖细胞:单倍体,常22条,性(Y X) 8,细胞膜小分子运输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大分子是出胞入胞 9,形成动作电位是K离子外流,形成静息电位是NA离子内流 10,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11,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特点:不衰减性,“全”或“无”现象,多向性三,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细胞多,间质少,排列紧密 2,结缔组织:细胞少,间质多,多纤维 3,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14T13:48:54.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李晶 [导读]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李晶(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99-02 【摘要】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目的讨论血液流变学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概述 (一)血液流变学的概念 1951年Coply首次把血液流变学从生物流变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学科。在许多病理或疾病状态下,血液的流变学特性都发生改变,尤其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的发生过程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临床上血液流变学检测主要应用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液聚集性三方面检查。 1.血液黏度测定血液黏度是描述血液作为液体的流动性的重要力学指标。血液黏度的变化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意义。血液黏度分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1)全血黏度:全血黏度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一定的关系。全血黏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变力与切变率的比值,主要受切变率的变化、血细胞的比容及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机体温度以及血浆成分的影响。全血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旋转式黏度计检测法,检测高200S-1中50S-1低5S-1三种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值。其正常参考值如下(单位:mPa?s)。 200S-1 男:3.83~5.30;女:3.39~4.41 50S-1 男:4.94~6.99;女:4.16~5.62 5S-1 男:8.80~16.05;女:6.56~11.99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不受切变率的影响。血浆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毛细管黏度计方法。其正常参考值为男:l.60~1.80;女:1.65~1.95(单位:mPa?s)。 (3)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总体积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参考值为男:44.23%~50.47%;女:37.86%~45.22%。 (4)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血浆中的沉降速率。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l0mm/h;女:0~15mm/h。 (5)血沉方程K值:血沉反映了血液的成分改变,同时又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因此以方程的形式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方程K值较单纯的血沉更能合适地反映细胞密集程度。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62.69;女:5.83~72。 (6)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血液流变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一个参数,对血液整体的液体流动性估计有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00~400mg/dl。 2.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检测项目,其改变对各种疾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红细胞占血液中有形元素总体积99%以上,血液体积的40%~45%。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影响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最主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微血管的能力。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会导致全血黏度,特别是高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升高,加大血流阻力。红细胞变形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红细胞膜的黏弹性,它主要受脂双层的组成与结构、膜骨架结构及其动态调节的影响;②红细胞的几何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s与体积v之比(s/v);③红细胞胞浆黏度,主要受血红蛋白浓度影响。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微孔筛滤过法、激光衍射法、微吸管法等。各实验室应建立各仪器的参考值,红细胞滤过指数为: 0.29±0.10。 二、常见疾病 (一)全血黏度升高常见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如脑卒中、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病毒性肝炎、肺心病、烧伤。 (二)全血黏度减低常见疾病 多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三、临床思路 (一)全血黏度增高 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

正常人体学

1.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3.系统:若干器官组合成来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构成系统 4.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组成内脏。 会判断5.内侧和外侧:近身体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荆绯侧 在前臂:内侧又称尺侧外侧又称桡侧 在小腿:内侧又称胫侧外侧又称腓侧 6.矢状面:沿前、后方向讲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通过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切面或正中面。 7冠状面:也称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8.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和兴奋性。 人体结构有不同的细胞所构成,不同细胞兴奋性不一样,怎么判断?(看懂) 新陈代谢: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兴奋性: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兴奋性。 9.判断人体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值(也叫阈强度) 了解10.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 11.机体功能有三大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短暂,适应于快速变化的生理过程,如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体液调节(内分泌调节)的特点:作用缓慢、历时持久、影响广泛、但精确度差。适用于持久而缓慢的生理过程。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都有重要调节意义。神经调节(迅速、精确、持续时间短) 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调节幅度广泛) 12.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负反馈 正反馈:血液凝固,排尿和排便反射,分娩 负反馈:血压调节,体温调节,PH调节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体内大多数反馈为负反馈。 13.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学说。 此学说认为细胞膜:由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着有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14.细胞器: 线粒体:动力工厂能量工厂 高尔基复合体:加工修饰运输蛋白质 (听懂了解)15.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单纯扩散的跨膜方式进行转运 钠离子和钾离子离子顺浓度差 钾离子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转运: 钾离子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通道转运(通道转运属于易化扩散)

正常人体学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正常人体学基础 2.新陈代谢 3.兴奋性 4.阈强度 5.静息电位 6.去极化 7.内皮 8.微绒毛 9.肌纤维 10.突触 二.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解剖学姿势是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手掌 ,下肢 并拢,足尖。 2.新陈代谢包括不可分割的_______代谢和______代谢两部分。 3.体液调节具有缓慢、_____和_____的特点。 4.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需以______为基础。 6._____、_____、_______等的兴奋性最高。 7.细胞的基本结构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组成。 8.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有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9.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10.按分布和功能不同,上皮组织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11.固有结缔组织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2.神经组织由______和______构成。 13.13.神经纤维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 14.中枢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传递特征。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以体表为基准的方位术语是() A.前和后 B.上和下 C.内和外 D.浅和深 2.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的上皮是() A、单层柱状上皮 B、变移上皮 C、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D、单层扁平上皮 E、单层立方上皮 3.矢状面是指() A、从上到下,将人体分为产后两部分的面 B、从前到后,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面 C、从左到右,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 D、从左到右,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面 E、从前到后,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面 4.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 A、肌膜 B、肌丝 C、肌浆 D、肌节 E、肌纤维 5.构成神经纤维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 B、神经元的树突和神经胶质细胞 C、神经元的轴突 D、神经元的轴突、长树突及神经胶质细胞 E、神经元的轴突、长树突 6.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钾离子外流 B、氯离子内流 C、钠离子外流 D、钠离子内流 E、钾离子内流 7.下列哪项不属于结缔组织() A、疏松结缔组织 B、脂肪组织 C、血液 D、间皮 E、骨组织 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与下列哪种离子运动相关() A、Ca2+ B、K+ C、Na+ D、Cl- E、Mg2+ 9.人体内O 2、CO 2 和NH 3 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10.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通称() A.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膜电位 D.局部电位 1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血流动力学基础知识点概括

前期科研训练第三周总结 流体力学理论概述流体力学: 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流体本身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界壁间有相对运动时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规律。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 1.流体质点(Fluid Particle )几何尺寸同流动空间相比是极小量,又含有 大量分子的微元体。 2.连续介质(Continuum Medium ):质点连续地充满所占空间的流体和 固体。 3.连续介质模型(Continuum Medium Model ):把流体视为没有间隙地 充满它所占据的整个空间的一种连续介质,且其所有物理量都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连续函数的一种假设模型。 流体的性质 1、流体的惯性 惯性(Fluid In ertia):指流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 惯性和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称 为密度(Density ),以表示,单位/ 对于均质流体,设其体积为V,质量为m,则其密度为: (1.1)

对于非均质流体,密度随点而异。若取包含某点在内的体积为^ V, 其中质量为△ m,贝y该点的密度需要用极限的方式表示,即 (1.2) 2、流体的压缩性 压缩性(Compossibility)作用在流体上的压力变化可引起流体的体积变化或密度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流体的可压缩性。压缩性 (Compressibility)可用体积压缩率k来量度: k= (1.3) 其中:P为外部压强。 在研究流体流动过程中,若考虑到流体的压缩性,则称为可压缩性流动,相应地称流体为可压缩流体,例如高速流动的气体。若不考虑流体的压缩性,则称为不可压缩流动,相应的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如水、油、血液等。 3、流体的粘性一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粘性(Viscosity )指在运动的状态下,流体所产生的抵抗剪切变形的性 质。 粘性大小由粘度来量度。流体的粘度是由流体流动的内聚力和分子的动量交换所引起的,粘度有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V之分。 观察如图所示的简单剪切流动:

力学名词英文翻译

广义连续统力学generalized continuum mechanics 简单物质simple material 纯力学物质purely mechanical material 微分型物质material of differential type 积分型物质material of integral type 混合物组份constituents of a mixture 非协调理论incompatibility theory 微极理论micropolar theory 决定性原理principle of determinism 等存在原理principle of equipresence 局部作用原理principle of objectivity 客观性原理principle of objectivity 电磁连续统理论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conti-nuum 内时理论endochronic theory 非局部理论nonlocal theory 混合物理论theory of mixtures 里夫林-矣里克森张量Rivlin-Ericksen tensor 声张量acoustic tensor 半向同性张量hemitropic tensor 各向同性张量isotropic tensor 应变张量strain tensor 伸缩张量stretch tensor 连续旋错continuous dislination 连续位错continuous dislocation 动量矩平衡angular momentum balance 余本构关系complementary constitutive rela-tions 共旋导数co-rotational derivative, Jaumann derivative 非完整分量anholonomic component 爬升效应climbing effect 协调条件compatibility condition 错综度complexity 当时构形current configuration 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 变形梯度deformation gradient 有限弹性finite elasticity 熵增entropy production 标架无差异性frame indifference 弹性势elastic potential 熵不等式entropy inequality

正常人体学口诀

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和呼吸泌尿生殖脉管系感觉神经内分泌九大系统要牢记解剖学姿势 标准姿势象立正身体直立两眼平掌心足尖都向前上肢下垂下肢并运动系统组成、功能 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各部骨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记住位置就容易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内软骨藏韧带加强稳固性基本构造都一样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抓住要点能分辨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最明显胸椎连肋有肋凹棘突叠瓦下斜尖腰椎承重体最大棘突后伸宽又扁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胶状髓核在中间后外薄弱易脱出压迫神经致痛瘫脊柱韧带及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腰椎穿刺,棘上棘间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的整体观 上细下粗尾部尖承受压力密相关后观棘突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扁侧观生理四个弯线条大方又美观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肋的连结 一肋连于胸骨柄二肋对角标志明三至七肋与体连八至十肋成肋弓十一十二称浮肋前端游离肌肉中 胸廓形态、运动 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膈分腹胸容纳保护心肝肺呼气下降吸气升 颅顶观 颅顶借缝连结紧三缝名为冠矢人婴颅骨化未完成缝间膜闭叫颅囟颅底内面观 前窝中央是筛板筛孔通鼻嗅丝穿中窝之中垂体窝前高后高似蝶鞍两侧圆孔卵圆孔棘孔位于最后边前部通眶眶上裂圆形短管视觉连后窝中央是大孔前外舌下神经管岩部后面内耳门颈静脉孔二沟延翼点位置、意义 翼点位于太阳穴额顶颞蝶会颞窝内有脑膜中动脉骨折皆因骨质薄骨性鼻旁窦名称特点 鼻旁窦,如音箱鼻腔周围骨内藏额筛蝶窦上颌窦都有开口通鼻腔颞下颌关节构成及特点 下颌头,下颌窝构成关节功能多关节腔有关节盘关节囊壁前薄弱咀嚼语言做表情张口过大向前脱 肱骨主要结构 上大下小两个头小头推着滑车走解剖外科两个颈骨折快往外科走尺桡两个神经沟同名神经沟内走 腕骨名称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血液流变学演讲稿

血液流变学演讲稿

血液流变学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临床(2)班的朱妍,我今天的课题是血液中的流体之血液流变学。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血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血液最大的特点就是液体和流动性,而这两个特性,正是今天我的课题建立的基础。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它是近二十年来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边缘学科。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流体力学的原理。流体力学的原理:流体力学的原理: 首先:流体定义: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液体和气体 在相同时间内,流体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不相同,所以就会产生大小不等的压强 速度越大,压强越小;速度越小,压强越大。今天我们所讲的是血液流变学,那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伯努利方程:p+ρgh+(1/2)*ρv^2=常量。由伯努利方程可以看出,流速高处压力低,流速低处压力高。 掌握了流体力学的原理后,来看一下血液流变学的原理:血液流变学基于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为什么会有流动性和变形性。血液的有形成分是悬浮在血浆中,使血液具有了流动性。其次,血液具有粘性。血液是液体,是一种由有形的细

胞成分悬浮在血浆中形成的液体,因此具有一定的粘滞性。这种粘滞性是由于液体内部的分子和颗粒之间的摩擦力所造成的。血液的这种粘滞性可以测定,即临床所常用血液粘度。血液的流动与粘滞的不正常会导致血液的变形,这促使了血液流变学的产生。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领域很宽泛: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学血液流变学。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临床应用: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的变化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粘度增高,尤以低切速下为明显。故血液粘度是反映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重要指标。血液粘度增高,可使心脏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微循环灌注减少,在有冠脉狭窄时因血流阻力增大伴血液粘度增加,可使血液冠流量大大减少,使心肌缺血缺氧,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使得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使红细胞聚集体的解聚力要远远大于正常人,从而造成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缓慢甚至淤滞,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量减少。难以解聚的红细胞聚集体还可闭塞微循环血管,使组织血液协会障碍,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恶性循环。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填空题) 1、细胞的基本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2、根据结构和功能,肌组织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 3、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4、膈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和(主动脉裂孔)。 5、膈收缩时,膈的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 6、腹前外侧壁的三块扁肌由浅入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7、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等。 8、壁胸膜按其衬覆部位可分为四部分,即(胸膜顶)、(膈胸膜)、(纵膈胸膜)、(肋胸膜)。! 9、男性尿道分三部分即(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四部分,其三处狭窄是(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其中(尿道外口)最为狭窄。 10、子宫分三部分,由上至下为(子宫部)、(子宫体)和(子宫颈)。 11、营养心的动脉是(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12、主动脉的三大分支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脾动脉)。 13、腹腔干的分支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14、上肢较为恒定浅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 15、眼球纤维膜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前者无色透明、无血管,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16、眼球血管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7、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18、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先进入(后房),经(瞳孔)流入(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渗入(巩膜静脉窦),最后回流入(眼静脉)。 * 19、前庭蜗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突出称为胸骨角。 2、鼻旁窦:是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与鼻腔相同的含气空腔 3、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4、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 5、吸收:消化管内的物质透过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6、排卵:卵泡发育成熟后,向卵巢表面突出。最终破裂。次级卵细胞连同放射冠、透明带脱离卵巢,进入腹膜腔,这一过程称排卵。 7、虹膜角膜角:前房的周边即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所形成的夹角。 8、色盲:凡缺乏辨别某些颜色的能力。 ! (选择题) 1、关节的基本结构,不包括(C) A.关节面 B.关节腔 C.关节盘 D.关节囊 2、躯干骨不包括(C) A.椎骨 B.胸骨 C.锁骨 D.肋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流体力学与传热习题参考解答(英文).

1. Water is pumped at a constant velocity 1m/s from large reservoir resting on the floor to the open top of an absorption tower. The point of discharge is 4 meter above the floor, and the friction losses from the reservoir to the tower amount to 30 J/kg. At what height in the reservoir must the water level be kept if the pump can develop only60 J/kg? 2222112f 1U P U P w=Z g+h (Z g+)22ρρ ++-+ U 1=0 12P =P 10Z = W=60j/kg f h 30/kg = 2U =1m/s 2(60300.5)/g 3m Z =--= 21Z Z Z 431m ?=-=-= 2. The fluid (density 1200 kg/m 3 ) is pumped at a constant rate 20 m 3 /h from the large reservoir to the evaporator. The pressure above the reservoir maintains atmosphere pressure and the pressure of the evaporator keeps 200 mmHg (vacuum).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evel of liquid in the reservoir and the exit of evaporator is 15 meter and frictional loss in the pipe is 120 J/kg not including the exit of evaporator, what is the pump effective work and power if the diameter of pipe is 60 mm? 22112212f U U Z g+W Z g+h 22 ρρP P ++=++ 10P = 5422200P x1.013x10 2.67x10N /m 760 =-=- 31200Kg /m ρ= 1U 0= f h 120J /kg = 22V 20U 1.97m /s A 3600*4006 ===π/*. 1Z 0= 2Z 15= 42 2.67x101.97W 15x9.81120246.88J /kg 12002 =-+++= N W Q 246.88x1200x20/3600=1646W ρ== 3. Water comes out of the pipe (Φ108x4 mm), as shown in Fig. The friction loss of the pipeline which does not cover the loss at the exit of pipe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知识讲解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正常人体学基础试题 (填空题) 1、细胞的基本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2、根据结构和功能,肌组织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 3、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4、膈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和(主动脉裂孔)。 5、膈收缩时,膈的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 6、腹前外侧壁的三块扁肌由浅入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7、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等。 8、壁胸膜按其衬覆部位可分为四部分,即(胸膜顶)、(膈胸膜)、(纵膈胸膜)、(肋胸膜)。 9、男性尿道分三部分即(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四部分,其三处狭窄是(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其中(尿道外口)最为狭窄。 10、子宫分三部分,由上至下为(子宫部)、(子宫体)和(子宫颈)。 11、营养心的动脉是(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12、主动脉的三大分支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脾动脉)。 13、腹腔干的分支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14、上肢较为恒定浅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 15、眼球纤维膜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前者无色透明、无血管,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16、眼球血管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7、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18、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先进入(后房),经(瞳孔)流入(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渗入(巩膜静脉窦),最后回流入(眼静脉)。 19、前庭蜗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突出称为胸骨角。 2、鼻旁窦:是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与鼻腔相同的含气空腔 3、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4、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 5、吸收:消化管内的物质透过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6、排卵:卵泡发育成熟后,向卵巢表面突出。最终破裂。次级卵细胞连同放射冠、透明带脱离卵巢,进入腹膜腔,这一过程称排卵。 7、虹膜角膜角:前房的周边即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所形成的夹角。 8、色盲:凡缺乏辨别某些颜色的能力。 (选择题) 1、关节的基本结构,不包括(C) A.关节面 B.关节腔 C.关节盘 D.关节囊 2、躯干骨不包括(C) A.椎骨 B.胸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