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世界地理复习要点(广东用)

高考世界地理复习要点(广东用)

高考世界地理复习要点(广东用)
高考世界地理复习要点(广东用)

世界地理

(1)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1)经纬度:60`E-160`E 0-66`34N

2)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

3)气候特点:季风性和大陆性强,类型复杂多样。

A 东亚日本

1、概述

(1)位置范围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范围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汉城)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2)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半岛、岛屿河流短促

(3)气候

季风及其成因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界线、区别、特点、成因)西部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佰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4)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向、经济方面

日本

经纬度:130`E-145`E 30`N-45`N

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国四、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

超亿的国家

1)地形特点:1.多山占3/4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2.多火山地震。(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带)

3.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

注:河流湍急,流量大的原因:地势落差大,年降水量多且面积狭小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2)气候特点:海洋性显著。

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最高气温8月,最低气温2月。

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较亚洲同纬度相比)

注:日本冬季西海岸多雪的原因:西海岸冬季处于来自日本海的西北季风的迎风坡。

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3)经济贸易(“加工贸易”型国家)

劣势:自然资源缺乏(能源矿产资源缺乏,工业品国内市场狭小)

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以及多深水良港等有利条件。

注: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

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最大贸易对象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工业: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东京、大孤、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业区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宇航中心——种子岛硅岛——九州岛

4)渔业.农业

著名渔场北海道渔场形成原因: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农业特点:小型农业机械生产精耕细作,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

补: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平原地区产稻米,并能自给,丘陵地区栽培果树和蔬菜,但仍大量进口

人口迁移:向领土南北两端

补充:朝鲜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海沿岸。

原因:城市以平原为主,水源充足,海岸线曲折,港口对外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

雅鲁藏布江主要粮食作物青稞(气候特点:光照充足,地势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注“朝韩两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充分利用本国优良港湾,便利海运条件;

抓住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加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B 南亚和印度

南亚

1)经纬度70`E-90`E 10`N-30`N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首都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治因素)孟加拉国:达卡

2)人文特点:人口超过亿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佛教:斯里兰卡印度教:印度尼泊尔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3)自然特色

地形:北喜马拉雅山地

中印度河-恒河平原

南德干高原高原东西两侧有东高止山西高止山

气候特点

3-5月),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注: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热带沙漠气候 北部:高山气候

南亚季风气候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候特征及成因 1.气温高》纬度较低10`N-30`N 北部喜马拉雅山阻挡气流南下

2.降水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东西有差异

其中 东北部 乞拉朋齐

西北部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 ,夏季风西南季风迎风坡

注:西北部形成沙漠的原因1.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2.夏季因西南风无法到达,干燥炎热

3.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森林植被的破坏

河流:印度河发源西藏,径流巴基斯坦,流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发源喜马拉雅山南坡,径流印度 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注入孟加拉湾

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2)农业

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正常年份西南季风带来丰富水。(劳动力丰富)

不利条件:水旱灾害频繁,粮食需求量大。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水旱灾害多发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需要较多水分)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耐旱能力强,有灌溉水源)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地区(起伏缓,降水较少)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地势低平)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3)发展中的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南部以班加罗

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

新德里:首教,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班加罗尔:南部的新兴工业中心

注:南亚地区寒涝灾害频繁主要原因:南亚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重要影响;雨水的多少与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西南季风强的年份,夏季风来的早,去的晚,雨水就会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夏季风来的晚,去的早,雨水不足,就容易造成 旱灾。

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1.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夏季2.河流水量大且集中

3.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受大潮影响大

C 东南亚

纬度位置:10`S-23.5N (热带) 100`E-140`E

范围

城市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老挝是惟一内陆国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我国习惯称南洋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02年5月独立

(2)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在马亚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

地形气候: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大河下游和河口为冲积平原,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海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马来半岛: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平原分布在沿岸狭窄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注:多地质灾害(台风地震火山)原因:三大板块(亚欧.印.太)消亡边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南部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3)热带经济作物:稻米.橡胶.油棕.金鸡纳.蕉麻.椰子。

原因:位于热带,光照强,温热气候,土壤肥力大(火山灰),水源充足,降水多

类型: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补:居民和经济

(1)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著名城市万隆

宗教:佛教很多,仰光大金塔、吴哥窟著名佛教建筑、泰国作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2)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世界最大天然橡胶、油棕(马来西亚最多),椰子、蕉麻产地(菲律宾最多)。稻米主要食粮(泰国出口最多)

矿产;世界最大锡矿带,马来西亚最多,印尼、文莱主要石油出口国

(3)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新加坡

不利条件:地峡人稠,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2)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造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工业;利用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注:新加坡东南亚新兴工业区原因: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处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集散地和转口中心,针对资源少,面积小,市场小,利用人口多,技术先进优势,发展转口贸易,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

(2)工业布局

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4、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岛,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万隆:1955年亚非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克拉地峡

开凿克拉地峡有利:改变欧亚贸易路线,使我国对欧洲.非洲贸易航程缩短,运输安全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4)交通泛亚铁路起点:昆明终点:新加坡(东线)

意义:促使沿线经济发展. 1.优势互补,扩大经济发展空间

2.满足铁路交通需要

3.通过降低关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也有利于我国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

泛亚铁路建设首选东线方案主要原因:1.运营里程长

2.大部分地区已有现成铁路,投资少,工程难度小

3.所经过地区人口较稠密,城市多,经济相对较发达

注:东中西三线起点都设在新加坡的原因: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

D“五海一湾”地区中亚

位置:40`N-50`N 50`E-80`E

地位:海陆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第二亚欧大陆.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概述

(1)自然环境

位置:亚欧大陆中部,距海部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今)。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2)居民与经济

民族: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农业: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物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注:棉花生长条件 1.光照充足,热量充足

2.土壤疏松

3.有灌溉水源

4.地形平坦开阔

5.秋季多晴天,对棉花后期生长有利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

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工业: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进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E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西亚

1)位置20`E-60`E 20`N-40`N`

阿拉伯国家(除伊朗.土耳其.阿富汗)

2)地形高原为主(安的托利亚伊朗阿拉伯)

平原狭小,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注:死海成因:断裂陷落

3)气候西亚: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信风带的控制,终年高温少雨(阿拉伯:沙漠无流国)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注:造成西亚气候干燥的三个因素:1.由于北回归线横贯本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

2.由于本地区处于亚洲大陆西岸,东北信风从大陆吹来

3.临海的高原地形,难受海洋影响

4)矿产石油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

一、西亚和北非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

有苏伊士河和士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2)高原为主的地形

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

(3)炎热干燥的气候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

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地中海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

(1)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称为伊斯兰教

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作是圣城。

(2)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储

量占世界的1/2,产量占世界1/4,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

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大浅多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油管

北非摩洛哥一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3、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1)亚非的“陆桥”

巴勒斯坦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2)先进的灌溉农业

灌溉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以色列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还大力发展

滴灌和喷灌技术,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大大提高了有效利用率。

4、埃及

(1)尼罗河的赠礼

位置和领土:位于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

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埃及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长173千米,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千米—10000千米。先后被法国、英国控制,1956年收回(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美国控制,1999年收回。)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非洲

1)位置:0-40`E 30`N-30`S

2)地形:以高原为主

3)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分布特点:明显的带状特点,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注:原因:非洲纬度位置呈南北对称状,赤道从中部穿过,大陆南北两端分别位于南北纬34`左右,从而使非洲的风带.气压带位置也呈对称分布,且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不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形成原因:东非高原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空气的对流运动不够旺盛,降水较少)热带雨林气候区形成原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盛行从海洋吹来的湿润东南信风,在迎风坡形成

丰富的地形雨,加之沿岸又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降水更丰沛

4)资源:咖啡油棕枣椰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黄金(南非)金刚石(刚果)磷灰石(摩洛哥)铜(赞比亚)石油(尼日利亚)水力(刚果河)

5)经济:问题(国际贸易的不平等,价格受发达国家控制,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

落后,自然灾害严重,国内政局不稳定等)

6)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原因(自然灾害频繁,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加上为了生存采取滥砍乱垦乱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致使环境恶化,恶化的环境又影响生产,导致恶性循环)

措施1.要保护自然环境,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2.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3.要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南南合作,建立公平合作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自然环境

(1)地形

高原为主:东部高原上有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盆地凹陷形成。

范围: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

特点:两岸悬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连串。

东非大裂谷

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有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坦噶尼喀湖

形成:地壳运动中断裂形成,是一个大的地堑

刚果盆地:内流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泄而成为世界最大盆地,刚果河世界水力资源最丰

富的河流。

海岸线:平直,海湾、半岛、岛屿少。最大海湾几内亚湾;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南端有好望角。(2)气候

特点:炎热多雨热带大陆,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南部南回归线附近;地中海气

候局限在最南部的沿海地区。

(3)矿产:南非黄金产量、扎伊尔金刚石产量世界第一,几内亚铝土矿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赞

比亚重要铜矿出口国、尼日利亚非洲石油产量最大。

2、居民和经济

(1)黑种人故乡: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中部、南部是故乡。

(2)政治地图的变化:二战前非洲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现在都已独立。

(3)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生产一两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最发达的

国家是南非,约翰内斯堡是该国最大城市和采金中心。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量各洲最低。

粮食: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环境:人们为了生存,采取了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解决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首教比勒陀利亚,绕着好望角的航线是世界最为繁忙的航线之一,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的港口。

(2)矿产丰富,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金刚石、铀、

锑的重要产地,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构制造中心。

(二)欧洲

1)经纬度:40`N-60`N 0`-60`E

2)地形特点:以平原山地为主,分布大陆两侧,地势低,冰川地貌广布

平原分布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及东欧地区

西欧平原:莱茵河以西

中欧平原(波德平原):莱茵河以东到波罗的海东岸线

东欧平原:波罗的海东岸以东

3)气候特点:深受大西洋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

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成因: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

特点:终年温和多雨分布:40`-60`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

更广原因:位于温带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多海湾,海洋深入大陆内部,对其影响更大,山脉分布南北

两侧且南部阿尔卑斯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长驱直入。

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温和多雨,光照不足,降水多余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但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发展畜牧业。

地中海气候对植被的影响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带控制

特点:夏季炎热高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30`-40纬度之间大陆

西部。

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冬季温和多雨干燥蒸发量大(叶子有蜡层,根系发达-常绿硬叶林)

光照充分,温差大。有利于亚热带水果的糖分积累(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油橄榄)

成为亚热带主要水果产地

4)水文特点:河网密布

伏尔加河从北流向南,注入里海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南部,自西向东流向注入里海,是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自南向北(瑞士法国德国荷兰)注入北海+运河航运发达

5)人口特征:宗教基督教

1.四大人口稠密区之一东亚南亚(特点历史悠久农业)

西欧(航海贸易产业草业)

美国东北部

2.自然增长率最低-人口老龄化

青年人负担过重,劳动力不足(措施:加强社会保障)

3.经济水平高-逆城市化-原因(交通治安环境教育住房等)-建立卫星城(新城)

6)经济特征:农业生产畜牧业-荷兰渔业-挪威种植业-法国

工业资源分布石油(英国)煤(德英)铁(法国)

工业特点:对外贸易发达外向型经济

一、欧洲东部和北亚

1、范围和国家

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间的欧洲部分

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

A俄罗斯

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欧洲部分面积小但是其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1)位置和范围30`E-180`E 50`N-70`N 北温带为主,北部北寒带。

西临波罗的海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等国接壤

2)地形:地形较为平坦,以平原高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夏季短而温暖,全年降水比较多

成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注:世界最高温撒哈拉大沙漠世界最低温南极大陆

4)河流湖泊: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原因:地壳下陷,构造湖

5)农业

注:为什么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谷物?

耕地面积大,水热条件配合差,土地生产力较差;

居民生活水平高,人均年消耗粮食500千克,把大量的粮食作为饲料以发展畜牧业。

主要农业带:东欧平原中部和南部

6)自然资源

资源丰富: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1.矿产资源:石油(秋明油田)铁(库尔斯克)

煤(库兹巴斯)有色金属(乌拉尔)

2.森林资源

3.水资源

7)主要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

主要工业:钢铁机械化学核宇航工业

以莫斯科、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

农业: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8)交通:铁路为主

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贝阿铁路:共青城—苏维埃港

注:俄罗斯海运或内河航运都不发达原因:

1.该国地处纬度较高,海岸线与内河的冰封期长,不利于航行(只有伏尔加河等少数河流运量大)

2.该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而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这种生产和原料地的脱节是海运和河运解决不了的

3.铁路运输速度大,运量大,使得地域广大的俄国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

9)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二、欧洲西部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

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

(2)海岸线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3)地形

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勃郎峰本区最高

峡湾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

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的湖泊

(4)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河流特征及成因:河网较密,水量充沛,长河较少。

主要河流:

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湖泊: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2、国家和居民

(1)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匈牙利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4)发达的旅游业

B 德国

1) 位置 47`N-54`N 与9个国家接壤,是西欧领土最多的国家。

交通位置:欧洲陆上“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

2)地形与农业: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

中部谷地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3)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分布特点: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鲁尔区的兴衰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区位优势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

衰落原因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综合整治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4)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墨尼黑:南部中心,新兴工业中心,啤酒之都。

C意大利

1)地形:山地为主,北阿尔卑斯山脉中波德平原南亚平宁山脉

2)气候:以地中海气候为主

3)工业:传统工业区米兰(化工业)都灵(汽车业)热那亚(造船业)

特点: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或实行家庭包工,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大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形成网络,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独立经营,密切协作,实现规模经济生产。

(三)北美洲

1)纬度位置:120`W-60`W 0-66.34`N

位置: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太西洋。范围: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 2)地形:呈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域

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间分布,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东部高原。

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

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西部大平原)

气候特点: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无热带雨林、草原气候(大部分在北温带)。地形对气候影响大:西部高山阻挡,温带海洋性、地中海气候仅分布在沿海,高原山区降水少;东部低缓,阻挡作用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中部地形平坦,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夏季暖湿气流也可自由北上。

注:地形对北美洲气候影响:北美西部高山区的山脉南北纵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山阻挡,在太平洋海岸山脉西侧的迎风坡形成多雨的湿润地区;东部山地比较低对大西洋气流阻挡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向陆地逐渐减少;中部太平洋贯穿南北,冬季冷气流可到达

4)水文: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五大湖成因(冰川创蚀作用)

资源特色:水资源煤资源(南部)铁资源(西部)

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廉价水运-原料燃料指向型(工业中心)

5)农业特色:乳畜带

原因:自然(气温)纬度高温度低不利于种植业,利于畜牧业

社会(市场)社会发展水平高,对市场的需求量大

A美国

1)位置:120`W-80`W 30`N-50`N

本土三面濒临海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10%。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草原)为主

3)地形: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

4)水文: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弯)

密西西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便利,是世界第四长河。

水能资源最丰富:哥伦比亚河(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迎风坡降水丰富)。

水利:航运灌溉水力淡水资源

自然资源:煤(阿巴拉契亚煤田)有色金属(落基山脉)

铁矿(苏必利尔湖以西)石油天然气(墨西哥弯沿岸)

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高消费和浪费仍大量进口,是世界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6)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谷物农业)

地位: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烟草乳肉-居世界前列(世界最大粮食出口国)

现代化-高度机械化

区位优势:高一下册P14

专业化-区位专业化(农业带)-优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条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

经营方式:大农场

注:本区所示人口最多的国家最早工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殖民者最早到达的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地区,有五大湖丰富的铁矿和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矿及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廉价的水运和大西洋沿岸优良海港。

农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农业大国,农产品输出最多的国家,热带农产品需进口,农业高度机械化,生产地区专门化,分为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带,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发达的工业和主要城市

现代化程度高,是输出工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本国消费最大,是世界进口小汽车、钢

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

人口2.7亿,白种人占80%以上,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有华人聚居,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域,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几十年来人口由东北部向东南、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补充:拉丁美洲

1、政区和自然环境

(1)范围和国家: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有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主要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

(2)北部南部多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古巴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国,南端最大火地岛和南美大陆之间隔着麦哲伦海峡。

(3)地形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多火山地震

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均为世界之最

(4)气候

特征:湿热为主,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也有广大热带草原,干旱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

地形影响大:热带平原地区湿热,高原地区温和,高山地区气候垂直变化,安第斯山南段西侧迎风坡多雨,东侧背风地区干燥少雨。

(5)河流

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最窄处。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马逊河:世界上流域面积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

(6)自然资源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秘鲁的铜,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世界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秘鲁附近的渔场、亚马逊平原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量世界第一)、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

2、居民和经济

(1)人种:混血种人占多数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黄色人种。

语言:大多数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2)人口

分稀少区: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

布稠密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

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比较温和的高原地区,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增长快。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人口多在1000万以上。

(3)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巴西的钢铁、汽车、飞机,阿根廷的肉类加工和机械制造工业。

智利的铜和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油。

热带经济作物:巴西的咖啡、古巴的蔗糖和中美国家的香蕉。

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还不能自给。

(四)南美洲

1)位置和范围:80`W-40`W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2)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北:高原

西:安第斯山脉(成因)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

东: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马逊平原)和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为主

注:热带雨林面积最广的原因1.纬度-大气环流 2.地形 3.洋流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多多降水

东临大西洋,东北东南信风使大西洋暖气流带到内陆,受海洋性影响大

亚马逊平原平而广大,对气流几乎无屏障,南北西三面是高原山地,东南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气流深入

沿岸暖流起到增湿增温的作用

河流亚马逊河流量最大(降水多,流域面积大)

水能资源不丰富(地势落差小)

自然资源:矿产水能(拉普拉塔河流)资源(硝石)动植物资源

3)经济:工业:靠生产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

智利(铜)委内瑞拉(石油)中美(香蕉咖啡)古巴(蔗糖)

持续的国内改革墨西哥委内瑞拉(石油工业)巴西(铜汽车飞机)

A巴西

位置范围:赤道-南回归线

国土面积广大的热带国家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面积: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2)气候:热带雨林和草原为主

3)人种:特点:种族复杂混血人口多数

分布不均热带(高原)温带(海拔较低的沿海平原)

人口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白种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语,信仰天主教

4)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

农业: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

分布(集中在东北五大湖以南至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

有利条件(煤铁优良港湾便利水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等)

问题(城市拥挤污染严重等)

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巴西和巴拉圭建成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伊泰普电站。城市巴西利亚(首都)

注:政治中心迁至巴西利亚原因地处高原,气候凉爽在河流经过,便于开发中西部地区。

圣保罗(巴西及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及经济中心)

里约热内卢(巴西最大的港口及金融中心)

注:人口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原因这里海上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和他们从非洲带来的黑人首先到达这一带,同时这些地区适宜。

注:潘帕斯草原畜牧业形成原因:

1.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且地租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可能性

3.距海港近,对外交流方便的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4.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运输工具和交通条件得以改善,大大扩展了畜牧产品的销售市场

5.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开辟水源等措施,保障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五)大洋洲

(1)世界面积最小的一洲

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两岛、新几内亚岛及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居民: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后裔,土著居民为黄种人和黑种人。

(2)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A澳大利亚

位置:120`W-150`W`

2)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和北艾尔湖,地下水资源丰富)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一半。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势最低处艾尔湖。

3)气候:呈半环状分布(干燥面积广)冬季温暖利于牲畜安全过冬,南回归线穿过大陆中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广大内陆和两部干旱,为草原和沙漠,天然草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

地中海气候: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正常(副热带高压控制)

不正常(西澳大利亚寒流,大分水岭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热带雨林气候:东南信风迎风坡 东澳大利亚暖流

树林-草原-荒漠 降水沿海向内陆递减

注: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①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

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大陆干旱面积广其原因主要是:

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东部大分水岭的屏障作用缩小了东南信风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西部寒流影响。

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植被带分布及形成原因:半环状 降水由东南北三方面向内陆呈半环状递减 由沿海的森林向内陆逐渐过度为荒漠带

4)经济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著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

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农牧业

类型:混合农业 特点: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农业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优点:1.农场就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土地种小麦,牧草和休耕交替,有利保持土壤肥力

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3.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的适应性 注:发展畜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

引水灌溉 地下水丰富 气候适宜

地形 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3)气候 冬季温暖利于牲畜安全过冬,南回归线穿过大陆中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广大内陆和两部干旱,为草原和沙漠,天然草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

4)河流中部平原 地下水丰富

5)无食肉猛兽,牲畜少天敌侵害

补: 特有动物

种类: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如袋鼠、鸸鹋、鸭嘴兽。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动物演化缓慢。

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早工农业发达;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六)南极洲 (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

1)绝对位置:跨纬度最广 纬度最高

位置: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澳大利亚的农业

面积:世界第五大洲。

重要性:未来南半球大洲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

2)地形:“冰雪高原”-海拔最高

3)气候:冰雪气候

成因:纬度高受极地高压带影响

盛行下沉气流(干冷)特点(寒极干极风极雪极)

寒极:1.地处高纬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有极昼极夜现象

2.地势高,气温低(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3.冰川广布,冰川既是冷源又强烈反射阳光加剧寒冷(反射率强)

4.西风漂流阻断低纬的暖气流

干燥:由于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南极大陆形成强大的高压中心,因此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

补:冰雪高原

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平均厚2000千米,有“冰雪高原”之称。

寒极和风库

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原因:纬度高、地势高、高压中心,冰层反射太阳光。

暖季:11月~次年3月。

资源和科研宝地

淡水资源:体积占冰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周围海洋上多冰山。

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原始的自然环境,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最好考察时间:每年11月~次年3月,极昼、暖季

我国的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中山站(在南极圈内)。

南极条约: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

(完整版)高一地理月考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学科分析 高一地理学科备课组执笔:陈艳 2017年11月8号到10号两天半的时间,我们高一年级举行了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正规的测试。考试覆盖内容主要是必修一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这次考试既是对开学以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后期学习的引导。同时对比了解了我们高一年级各班级的学生答题状况,从而摸清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合本次试卷命题、学生答题情况及考试成绩做以下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题型:一、选择题25题;二、综合题4题。 分值:选择题50分;综合题50分。 (二)、试题特点 1、难易适中 反映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0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题占28分,难度较难占了12分,题目难度适中,难易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性和对知识点的简单迁移应用的考查。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部分试题主要以图为载体,图形相对来说还是较基础的主要涉及到地球运动、热力环流的,充分体现

了图表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3、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试题内容主要考查地理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平时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课,对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好好把握,在课下花时间记忆,及时做习题来巩固。部分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能够迁移运用。 二、学情、考情分析 (一)、得分概况 年级平均得分:61.2分最高得分:89分 最低得分:23分 80分以上8人 70分以上57人优秀率为15.49%(75分以上) 及格率为57.75% (二)、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考情分析学情 1、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三是 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部分学 生对已学知识没有记忆落实,更不能理解和迁移应用。 (2)、读图、析图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看不懂图,不知从何入手,提取图表信息难度大。 2、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形”知识点概括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形”知识点概括 地形的总体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二级界线:昆仑山一一祁连山一一横断山;第二三级界线:大兴安岭一一太行山一一巫山一一雪峰山。各自特征如下: ①第一级阶梯: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②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有内蒙古、黄土、云贵高原,塔里木、准噶尔、四川盆地。 ③第三阶梯:500米以下,有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以及东南丘陵、辽东、山东丘陵。 ④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占2/3)。 (3)山区:山地、丘陵、崎岖高原统称山区 (4)山脉纵横交错。我国多山,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其他地形镶嵌其中。 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的分布: (2)走向:山脉脉络延伸方向。 ·东西走向: ①北:天山—阴山;②中:昆仑山—秦岭;③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①东:台湾山脉;②中:长白山-武夷山;③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台湾山脉主峰玉山(3997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大别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海拔>6000米,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4.43米。 还有: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 附:中华五岳:东岳泰山(鲁)、西岳华山(陕)、北岳恒山(晋)、南岳衡山(湘)、中岳嵩山(豫)。中华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今年的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题量,难度适中,题型能体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际,图形类型比较高,注重读图识图知识。试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二、试题解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15个小题,满分30分 出现错误较多的有第3题,地图上的方向判断不准;第5题,点A在那个半球掌握不准;第11题,选项A发达国家全部集中在北半球中的“全部集中”没有看清楚;第15题,学生对由降水和气温图判断气候类型掌握不准,对气候类型的特点掌握不牢,所以丢分较多。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个小题,满分30分 错误较多的有第16题,(3)讲过原题,但个别学生回答错误,对四季和温度带的理解不够。 第17题,东、西半球判断错误,亚洲和欧洲分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不会写。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多读多练,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

地理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突出读图教学的地位,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紧扣教材,以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注重地理事物、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的考查。试卷内容知识覆盖面较广,对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础题、中等难度题比重合理,但难题难度略大。不足有:①没有体现出课标要求中“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要求;②试题的生活化气息不够浓厚,没有充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二、成绩情况: ******** 三、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较高。失分率比较高的题是第10小题。 第10小题:学生对根据经度的理解存在困难,不能判断出东边时刻比西边早。(二)读图分析题: 第17小题:少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将东半球看成西半球而选择B 第18小题:学生在区别山脊与山谷时,只会死记硬背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时为山谷,向低处凸出时为山脊,学生在判断时,最容易将其搞混淆。

2015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图1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丙地海拔高,视野广。 考点:地形图 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地表温度下降。故选D。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文献表述的地带性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而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A。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也不能判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多少;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经计算,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和印度多,故选D。 考点:城市人口 5.图2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 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表明该省人口总数变化趋势为减小,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向外迁移较多,特别是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重庆市分离,人口减少更多;而海南省的开发,迁入人口较多;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较多;湛江不属于省级行政区,故选B。考点:人口数量变化 6.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等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大徳九年制学校 巩兴达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的情况 这次期末考试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试卷分值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题。从试题内容看,注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分析技能,本次试题的难度还是很高,大部分都是中等偏上的题目。归结起来整份试卷有以下这几点好的方面:1、知识点覆盖面广。从卷面知识点分布来看,覆盖整本书整章内容,较为全面。2、重

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为主。3、重视对地理读图分析的考查,特别是对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七大洲四大洋和五带的划分考查。4、试题大部分考查了与学生现实较为接近的地理知识,但又不离开课本,没有脱离考点内容。 二、答题的情况 本次三个班88人参加考试,41不及格,及格率为53.4%,平均分58.64分,优秀率为6.8%,最高分88分,最低分20 分。 (一)选择题填空题答题情况:30小题共60分,平均分32 分,满分没有人。具体情况分析如下:第10,11,15,18,19、21、23、24、25 题,做错的多,主要是对课本的天气预报图形不熟悉,对世界只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没有能记住,对气候的特点容易混淆,对世界上主要的国际组织了解不够,有几个题看不清造成失分。第1,2,4,6,9,,17,20 题是简单的题目,而且是平常已做过的题目或者类似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掌握,得分较高。(二)综合题答题情况:第1题,考的是经纬网,共10分,平均分4分,失分多,大部分失分在于不懂得分东西半球以及东经和西经颠倒。第2 题,考大洲大洋的位置名称,共10分,平均分8 分,这题做的是比较好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位置颠倒过来。第3 题,等高线,共10 分,题中的图太小,学生看不清,导致失分过多,第4 题,考地球五带的划分,总分10 分,平均分8.5 分。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选择题没有拿到满分的,说明在基础题目方面,这次考试做的不是很好,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平时对地理不是很重视,等到考试的前一周或者

地理试卷分析

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本次考试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各占50分,试卷紧扣大纲和教材命题,并注意了地理知识、认知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做到了不出偏题怪题,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题型结构比较合理,体现了地理新课标接轨的方向。试卷设计体现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拘泥于中学地理教材。试题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 2、突出了知识系统性,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注重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21题,考查邯郸市的气候类型,让学生更多地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来掌握。 3、试题的综合性较强,综合题50分都有较强的综合特性,取消了填空题的这种较为死板、机械的题型。 4、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加,注重学生对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如33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画出降水量分配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32题中要求学生举出所了解的目前闻名全球的美洲黑人,这些试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5、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如26,27,28,29,30题,读图题占了36分,一个图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28,29题。 当然,在试卷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从整套试题来看,难度偏大,有的题目很灵活,对知识整合要求比较高,对刚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难度更大,如综合题26题,第28题。(2)地图题是考查地理知识的重要题型,但这次考试中有5个读图题,再加上一个绘图题,对于刚刚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一时难以很好地掌握这项地理基本技能 二、答卷评析 本次考试是由教育局统一试卷,统一时间举行,由任课教自行阅卷,由于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严重,在选择题中,由于答题所涉及的知识相对固定,相对失分少些,有相当多的同学能拿完50分,而综合题失分很多,如26题,学生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好,题目稍灵活些,没有标出重要的180°经线跟0°纬线,很多学生就根本分不出图中的经度跟纬度,在地图、地球仪上辨认方向比较混淆,失分比较严重。

初一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范围为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题。综合题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试题的考察面很广,包括经纬度、地球公转、五带、七大洲四大洋、六大板块等,难易适中有梯度,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命题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考查并不是直接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试题在突出“双基”考查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总体来看,试卷有如下优点: 1、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难易度适中,重点突出,整卷能紧扣新课标和泰州市地理会考说明的考试要求,重视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没有出现怪题、偏题。基础题比较到位,学生容易得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今后地理学科的教学。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大多数知识取材于课本或稍有改编。试卷的整体结构和形式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图文并茂,文字准确凝练,语言简明而易懂,题量适中,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水平。 3、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接触的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试题重视运用图像,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既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又能为考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信息。 二、答题分析

山东历年高考考点分布(地理)

地理考点梳理表 从2004年开始,山东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八个年头,历经六次高考的考验。高考文综试题地理部分从最初的雏形到现在的成熟,并且初步形成了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特色。每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都对高考地理试题有进一步的修正,但又具有很好的连贯性,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现在把山东省近六年的高考试题按考点分布、试题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揭示一点高考地理命制的趋势、特点,为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复习指明方向。 一、根据“核心考点年年考,非核心考点轮流考”的指导方针,把近六年山东考试说明中必修部分的十大主干知识和47个考点进行重要性排序,选修地理只列了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 必修地理 十大主干知识考点重要性统计(共47个考点) 1.宇宙中的地球核心考点:③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②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④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核心考点:②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包含初中地理地形图部分)。 ④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包含初中地理的气候类型及成因)。⑤考点: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包括初中地理天气预报符号)。⑥考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非核心考点:③考点:大气受热过程。⑦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地壳的物质循环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核心考点:③考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非核心考点:②考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自然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核心考点:③考点: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非核心考点:②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④考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但在选做题自然灾害与防治中有) 5.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①考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⑥考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核心考点:②考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④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城市区位)⑤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从未涉及的考点:③考点: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⑦考点: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今年因为有城镇化这一热点,所以本部分知识很重要) 6.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核心考点:①考点: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②考点: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非核心考点:③考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考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从未涉及的考点:⑤考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核心考点:②考点: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虽没有直接呈现但贯穿在每年试题之中)。非核心考点:④考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③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8.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核心考点:②考点: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非核心考点:①考点:区域的定义。③考点: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从未涉及的考点:无 9.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考点:③考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非核心考点:①考点: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考点: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④考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⑤考点: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⑥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从未涉及的考点:无 10.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核心考点:①考点: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非核心考点:②考点: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③考点: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④考点:数字地球的含义。从未涉及的考点:无 选修地理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4个主干知识8个考点) ⑴主干知识: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核心考点:无。非核心考点:①考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从未

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转眼间,期中考试的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通过这次考试,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 一、试卷情况 这次试卷表现出重视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目的在于让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夯实双基的内容,重视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并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题目设置的难度比月考和日常练习要小一些,除了选择题第9题考试之前我没有着重强调过,其余大部分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考试之前复习过的。所以这样的试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给其增加信心的一个考试,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学生,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考试中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这张试卷突出地图这个第二语言在地理中的重要性。20个选择题,出现了9幅图,6道综合题,出现了6幅图。由此可见地图在以后的考试中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其实,增加地图的出现,不但不是要为难学生,相反是想要帮助学生思考,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这张卷子体现出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章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但是,这次期中考试没有难为学

生,而是考察其运用地理的能力。所以,很多学习比较死板的学生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考试成绩 这次考试全年级共243名学生参加,平均分为72.4,共有47人不及格,及格率为80.7%;76人优秀,优秀率31.3%。我将以本次考试退步比较多的三班和进步较大的五班为例,进行分析:下表是三班各分数段统计表。 优秀 100分 99—90分 89—85分 0人 6人 6人 0% 14.6% 14.6% 合格 80—84分 79—70分 69—60分

高二区域地理练习题(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地形)

高二区域地理练习题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地形)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写在后面的括号中) 1.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B. 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纬度较低 C.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D.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下列省区中既临渤海,又临黄海的是() A.河北、江苏 B.辽宁、山东 C.北京、天津 D.吉林、辽宁 3.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却是农忙时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我国跨经度大 B.我国跨纬度大 C.离海远近不同 D.地形起伏大 4.下列各组国家中,与我国云南省相邻的一组是() A.蒙古、俄罗斯 B.越南、老挝 C.尼泊尔、印度 D.阿富汗、巴基斯坦 5.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简称的是() A.湖北、湖南 B.西藏、台湾 C.山西、吉林 D.四川、云南 6.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A.印度、文莱、菲律宾 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 D.文莱、菲律宾、日本 7.下列海域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黄海 B.黄海、东海 C.南海、东海 D.渤海、琼州海峡 8.下列叙述中,因我国人口数量过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A.劳动力短缺 B.兵源不足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9.下列属于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的是() A.省、自治区、直辖市 B.省、县、乡 C.省、特别行政区、直辖市 D.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10.下列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汉族全部分布在东部 B.少数民族全部分布在西部 C.我国民族总的分布趋势是大杂居、小聚居 D.各民族均匀分布 11.横亘在高原与盆地之间的界山是() A.大兴安岭 B.昆仑山 C.太行山 D.天山 12.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噶尔盆地 13.下列地理景观与其对应的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A.水乡—华北平原 B.茶园一山东丘陵 C.林海雪原—大兴安岭 D.沙滩椰林—西双版纳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2017-2018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这个学期已经结束了。这次期末考试既是对学生这个学期来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验收,也是对我个人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说它重要,其实只是众多科目里的一门;说它不重要,它又始终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一直是我教学工作寻求的突破点。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一直是我的教学理念。 本套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测试卷选择题50%,综合题50%。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一)重基础,题灵活 本份试卷单选题就占了50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选择题考查的知识,有一部分题目基础性强,如第1.2.3.7.8.17.20题,只要学生记住了知识点、稍加用心即可得分。还有一部分,重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题目较灵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第4.6.13题。当然,关键是要细心、灵活,死板、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二)重读图,题多变,并赋予不同的问题情境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60多分,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该试卷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本试卷考察的方面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灵活多变、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一)单选题:第1、2、22、18、14等小题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情况比较好一些。第4、20、16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读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础掌握不够牢固,审题不仔细造成的。 (二)综合题:综合题考察了经纬网、二分二至图、等高线、大洲与大洋的分布、气候,考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放到不同的情境中赋予人文性。 读图分析题:尽管这些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题,但仍有部分同学出错,实属不该。许多同学由于对地图不熟悉,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最后一题,多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告诉学生会怎样考查这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结合本试题的难易度,本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应该说,不管是学生个体之间还是班级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所反映,那些分数较低甚至不及格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时课堂上的“陌生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从自身方面分析,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还需更加周全,照顾到不同兴趣点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活动,只有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有收获,有长进。 其次,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还比较扎实,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应该多提、多问,做到及时复习、及时巩固。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地理高考考点知识总汇

地理高考考点知识总汇 1.经济(1.输入地:改善能源资源短缺危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输出地: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发展) 2.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保护环境,治理三废,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3.硅谷:1.环境优美2.气候温暖湿润3.接近人才机构 4.交通便捷 5.军事订货 4.地上河:水流缓,大量泥沙淤积,造成下游河道高出两岸平地 5.热带雨林:1.纬度低2.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3.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4.暖流增温加湿 6.多沼泽: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形(地势低洼,流水不畅)冻土(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凌汛(洪水泛滥,积水成沼) 7.冲积平原(农业) 8.多火山,多地震,地热能(消亡)裂谷(生长) 9.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国际市场广阔,工业多沿岸) 10.冷暖流交汇处(渔业) 11.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沙漠化 12.粮食(需求:人口数量供给:进口,生产:品种,耕地面积,机械,化肥) 13.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14.地形组成(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15.地势特点地势及地势起伏(高低+方位) 16.主要地形区分布 17.山地常形成放射形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陡崖处时有瀑布,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18.在降水集中的河谷(山谷)地区,地段容易堵塞,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段容易形成滑坡危害,地处河谷或山谷的城市易出现大气污染 19.判断河流流向(A上游--下游:用箭头表示,地势高向地势低) 确定方向:指北针,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线表示南北,纬线表示东西) 20.河流流向(高往低)多位于山地,有陆有海,有河(陆地流向海洋)流量变化(上游变化大,支流无交汇,干流和支流有交汇) 21.北半球昼长夜暖---夏,昼短夜长--冬 22.气压中心(陆地--热低压---夏,冷高压--冬) 23.河流汛期(洋流,季风环流:北印度洋海区,冬逆夏顺) 24.太阳能(强--青藏高原,弱--四川盆地)纬度越低,辐射越强,海拔越高,大气削弱作用小,辐射强 25.影响线速度:纬度(赤道向两极减)地形(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6.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7.河流左岸堆积,右岸侵蚀---地转偏向力 28.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太阳日出日落分别为东北西北,直射南半球时,东南西南,赤道,东升西落 29.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岩石圈不属于外圈层 30.卫星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越大,可节省燃料和成本,气象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睛天多,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地形条件:地形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杨涛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范围为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和第三章的前两节。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填空题、第三部分为综合题。综合题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试题的考察面很广,包括经纬度、地球公转、五带、七大洲四大洋、六大板块、气温等,难易适中有梯度,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二、答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计30分,15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抽样分析,学生得分率为70%,计21分。其中第一小题、第七小题、第十小题得分率较低。第二部分填空题共计20分,10道题,每道题2分,学生得分率为60%,计12分。其中第四、第六、第七小题,得分率较低。第三部分综合题50分,学生得分率为44%,计22分。第27题(地球公转)得分率最低。从失分情况来看,首先,很多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有些需要记忆的,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有的学生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其次,基本读图能力差。在第三部分综合题表现很突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另一反面也反映出审题不清,盲目答题。第26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有些学生答不上来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第27题考查的是二至二分,学生读图不认真,下笔匆忙,有些不该错的错了。再次是学生自信心不强,有些题难度不是学生臆想中的大,一看题就发蒙,其实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是能答出来的,当卷子发到学生手中,有的学生再看卷子时说,这分丢的实在冤枉。再有就是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差,知道意思说不出来,或表达不清,如第29题的第2问。 三、学情分析 就整体情况看,本届七年级学生稳定,课堂纪律也比较好。从小学升入初中,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此次考试成绩与我预想的差不多,与以往期中同比差距不大。这次七年级六个班233人参加考试,平均分是54.7,合格率是42.1%,优生率(85分以上)是2.5%。各班地理成绩较为均衡,差距不大。此次考试仅复习一节课,结课比较仓促。学生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出课堂所学、所记,不是临阵磨枪所得。这次考试的试题,多是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有些是做过的。个别题是做过的原题,有些学生还是没有准确掌握失了不少分。主要原因是,一复习不充分,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作业完成了,不是真理解,或不是独立完成。二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极少有学生找到我问地理问题的,即便是地理上课铃响了,有的学生还在写语数外作业。 四、提高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只有基础知识掌握了,学生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和教材,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主干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 2、课上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充裕的时间去记忆,去练习,这样学生才会每节课都有收获。教师在教学中除对地理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能力培养要贯穿在每堂课的始终。 3、要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灵魂,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用图、识图、分析图的习惯和能力。

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 地球仪与经纬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纬网及其应用 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考查内容: 区域空间定位、方向判断、两点间 距离计算与地图的判读。 考查频率: 考查频率较低,它往往和区域图相 结合。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与计 算能力。 考查素养: 侧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素 养 本专题是地理学 科最基础的知识。 要强化对经纬网 图、等高线地形图 判读与应用等知 识点的学习与训 练;要养成良好的 读图习惯,掌握正 确的读图方法 地图的三要素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等高线地形图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 图 地形剖面图

【真题探秘】 基础篇固本夯基 【基础集训】知识1 地球仪与经纬网 读下列经纬网,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图中四点所在的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丙所在经线长于乙、丁所在经线 B.甲、丁所在纬线短于乙、丙所在纬线 C.甲、乙、丙、丁所在经纬线长度均相等 D.甲、乙所在纬线距离与丙、丁所在纬线距离相等

答案 D 2.若保持经度不变,将甲、乙、丙、丁移动到同一条纬线上,则四点之间距离最大的是( ) A.乙、丁之间在丁所在纬线上 B.甲、丁之间在甲所在纬线上 C.丙、丁之间在0°纬线上 D.乙、丙之间在丙所在纬线上 答案 C 知识2 地图的三要素 小明在纸上绘制了他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学校长500m、宽240m)。每周一全校师生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仪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小明所在学校( ) A.从广场向正西走可直达校门 B.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北面 C.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 D.夏至日升旗时旗杆影子朝向校训牌 答案 C 2.小明绘制该平面图时用的纸长51.5cm、宽36.4cm,其绘图时用的比例尺最可能为( ) A.1∶100 B.1∶1000 C.1∶10000 D.1∶100000 答案 B 知识3 等高线地形图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学科 试卷分析 一、考点分布 作为一份文科班的期中考试试卷,该考卷命题立足2019高考大纲、关注热点、贴近生活,考查内容覆盖度广,图表形式多样,以基础训练立意为主,紧密结合课堂重点内容,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就考点分布来看,命题者对考点研究深入,选题细致、布局规范、详略得当,对城市、农业、工业内容考察较大。对于人口与城市部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三个考点未设置考题。而对于生产活动部分考点均有涉及。对照2019高考大纲考点,题目与之对应如下表: 1.人口与城市 二、难易度分析 试卷总体难度不大,立足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设问简洁明了,读图能力要求

不高,加上综合题的材料紧扣书本,图和书本母图极为相似,所以综合题得分率总体较高。就我校学生基础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试卷难易度为8:1:1,相对而言,较难题为:3、4、7、8、20、22、27、33(5)。全校均分79.73,两个普通班均分68.86,三个重点班均分为83.87,创新实验班均分为90.47。 三、学生答题易错分析 1、错误表现 (1)概念模糊 忽视对材料中新名词的理解,主观想象胡乱猜测。 (2)答案的逻辑、因果关系混乱 现象解释现象,过程当成结论,不该答的答了,该答的没答全。 (3)答案不能切中要害 答非所问,以偏概全,分析不到位,无结论,答案空泛没有针对性。 (4)审题不细致 无视材料信息或不能有效和全面地提取信息,信息提取不全,教条主义,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导致表达意思不到位。 (5)语言表达不规范 语言不通顺,用词不规范,条理性查,书写潦草难以辨识。 2、深层原因 (1)知识碎片化,体系构建不完整 (2)基础知识不过关 (3)迁移能力不强 (4)读图能力欠缺 (5)答题规范掌握不够 四、教学对策与建议 1、作为文科班地理学科教师要有积极的心理调整和思想转变。教学安排上备课 组要有预案,步法要灵活。 2、考试大纲要分析到位,考点有什么变化,掌握到什么程度,具体内容是什么, 都要在集体备课时认真研讨,仔细分析。教师只有熟悉考试大纲,课堂、选题、补弱才有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3、精简教学案,教学案一定要体现核心知识点,练习围绕核心知识点开展,学 生拿到教学案能很快看懂重点掌握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字体、行距、符号等

高考区域地理专题训练中国的地形

第三部分第二十讲中国的地形 目标达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读“沿109°E、32°N~37°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A地位于黄土高原,D是四川盆地,则C山脉是() A.秦岭B.太行山 C.武夷山D.南岭 解析:由于图中的剖面图是位于109°E、32°N~37°N之间,再结合图中的图例信息可以判断图中的B是渭河谷地,其形成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式断裂构造。又因为图中的D是四川盆地,故可知图中的C山脉是东西走向的秦岭。 答案:A 2.关于C山脉的地理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B.是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C.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 D.位于我国1月0℃等温线上 解析:根据上题的判断,C山脉为秦岭,则它是我国的1月0 ℃等温线所在区域。 答案:D 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所示山脉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B.图②所示山脉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图③所示山脉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D.图④所示山脉是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解析:②为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答案:B 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穿越的山脉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将长江的源头和黄河的源头打通,必须经过巴颜喀拉山。 答案:C 5.图示山脉中,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 答案:A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据此回答6~8题。 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解析:云贵高原不邻秦岭,天山北部为准噶尔盆地,横断山脉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 答案:B 7.下列地形结构示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山区的比例)其中符合我国实际的是() 解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D 8.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 解析: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沙漠广布,而盆地的边缘受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绿洲;而四川盆地既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广布,且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地区,没有绿洲。 答案:C 读我国局部图,回答9~10题。

七年级地理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分析 淮南第十九中学地理备课组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范围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图》和。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题。综合题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试题的考察面很广,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地球自转和公转、四季、五带、等高线地形图等,难易适中有梯度,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答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计50分,25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抽样分析,学生得分率为74%,计37分。其中第一小题、第七小题、第十小题得分率较低。第二部分综合题50分,学生得分率为78%,计39分。第27题(地球公转)得分率最低。从失分情况来看,首先,很多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有些需要记忆的,有的学生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其次,基本读图能力差。在第二部分综合题表现很突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另一反面也反映出审题不清,盲目答题。第29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有些学生答不上来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第27题考查的是二至二分,学生读图不认真,下笔匆忙,有些不该错的错了。再次是学生自信心

不强,有些题难度不是学生臆想中的大,一看题就发蒙,其实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是能答出来的,当卷子发到学生手中,有的学生再看卷子时说,这分丢的实在冤枉。再有就是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差,知道意思说不出来,或表达不清,如第27题的第5问。 三、学情分析 就整体情况看,七年级学生稳定,课堂纪律也比较好。从小学升入初中,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此次考试成绩与我预想的差不多,与以往期中同比差距不大。这次七年级8个班378人参加考试,平均分是68.63,合格率是71.16 %,优生率(85分以上)是27.51%。各班地理成绩较为均衡,差距不大。此次考试复习三节课,复习较充分。学生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出课堂所学、所记,不是临阵磨枪所得。这次考试的试题,多是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有些是做过的。个别题是做过的原题,有些学生还是没有准确掌握失了不少分。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作业完成了,不是真理解,或不是独立完成。二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极少有学生找到我问地理问题的,即便是地理上课铃响了,有的学生还在写语数外作业。 四、提高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只有基础知识掌握了,学生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和教材,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主干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 2、课上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充裕的时间去记忆,去练习,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