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网络舆论问题的思考

对网络舆论问题的思考

对网络舆论问题的思考
对网络舆论问题的思考

班级:12旅游姓名:畅晨晨学号:128315102

《社会学》作业

对网络舆论问题的思考

随着手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门槛越来越低,更多的普通民众开始选择网络作为民意的表达途径。尤其是近年来在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上,网络舆论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网络舆论的主体已趋向大众化,并且在网络传播中交互式网络信息平台使得网民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被动接收者,而是网络舆论传播的汇集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发布者。

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一定的虚拟空间,可以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网络平台提供的虚拟环境隐匿了参与者的真实身份。由于有了隐匿屏障,结合便捷的操作和快捷的发布渠道,使得道听途说、情绪宣泄成了部分信息发布的特征。这就导致信息源的真实可信性大打折扣,任何人都需要在隐匿状态下去甄别信息。网络给舆论者赋予的这种隐匿性便利条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所受的各种限制和约束,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以任何一种身份出现,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社会里扮演各种角色。随着舆论环境相对开放和自由,网络社会的发展在促使网络用户积极参与舆论的同时,也因为身份虚拟性导致监督规范的弱化,从而容易暴露参舆者的情绪化,使其无所顾忌地表达情绪、发表议论。但是,又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诬蔑、诽谤,因为很多网民的初衷往往是出于义愤,而非个人利益,只是受到主客观判断的影响才出现了事实和判断上的偏差。

由此可见,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理性看待网络舆论的特点,并通过改进网络管理来有效抑制其负面影响,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网络传播中,因为具有自由性、互动性、监督性等特点,当信息不畅的时候,就会让谣言有可趁之机,引起更大的混乱,因此对网络舆论管理,不仅不应采用封堵的办法,反而应该迅速地做出反应, 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掌握主动权。

其次,应加大网络控制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发布审核级别。提高网络身份注册的必需条件,在网络身份注册过程中适当采取身份实名注册制度, 管理技术手段应及时跟进网络舆论的表现形态,从而为抑制不良网络舆论、维护网络健康环境提供科技支撑力。

最后,加强立法管理,提高网络素养,网络舆论实施立法管理,目的是调整网络空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舆论主体在网络舆论中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的正面舆论功能。为此,可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立法经验,完善现有的互联网管理条例,强化政府的有效管理,在现有网络法规的基础上,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使法规更有可操作性。

舆情的处理与思考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与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更新理念,提高对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 李源潮同志指出:“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许行 指导教师:陈金华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SNS 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 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兴趣。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然而,由于受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生的黄山事件的影响,使得后期数据被迫删除而样本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接受调查学生的组成片面性,调查样本具有参考价值而不具备严格的代表意义。但是,依然可以从调查中收集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 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 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十分危险的。” 一位旅游管理系的受访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认为“网民有以道德讨伐的名义执行法律职责的倾向。” 然而,有不少受访者有另外的看法。一位新闻系的受访者说:“‘网络暴力’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网络环境不成熟的表现,现实压力、突发性事件、其他观点表达渠道缺失,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条件,而这本身并非是网络舆论的错。事实上,网络舆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被忽视者的关注,和对真理的追求。” 甚至有受访者认为,网络舆论只是一种舆论,网络只是一种渠道,而只是因为网络的

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 - 副本

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 时间:2009-06-29 09:32:00 作者:; 来源: —以群体行为为视角 ●李军 网络暴力事件是一种群体行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具有许多传统媒介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网络虚拟社区的存在使得人们很容易结成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群体的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这样形成的群体,在匿名状态下处于虚拟空间,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感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从而走向暴力。近年来的很多网络暴力事件都与网络中这种群体行为的特点密切相关。 群体极化倾向 美国当代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群体极化”概念并进行了界定,他在书中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新的舆论媒介——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去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性。这样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②在网络中,网民经过分化组合,就会形成某个网络论坛中聚集着具有某些相同特质的人群,他们彼此具有很强的认同感。比如在“魔兽”论坛中,多是一些大学生、公司白领等爱好游戏的年轻网民。具有相同

特质的网民聚集在一起,经过短暂的“商议”,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群体极化倾向。 集体无意识 网络上的集体无意识更多的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考的盲从,从网络暴力事件形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共同的心理机制下,群体成员的语言和行动容易相互感染,在特定氛围中忘记自我,不计后果,最终导致走向暴力,出现以暴制暴的局面。当网络上出现某件事情触动了大众神经的时候,大多数网民都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出于正义感而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当人们原始的本能受到挑战时,人们往往会奋起反击。比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当网民看到小女孩遍体鳞伤、口吐鲜血的照片时,网民的善良和正义感被激发出来,出于为小女孩抱不平和对残忍行为的义愤,网民们开始口诛笔伐后妈。当网民在为小女孩伸张正义的时候,并没有人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当,言行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而当事件水落石出时,网民们才发现这是一起杜撰的事件。而当初,网民们谁也没有去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后妈”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沉默的螺旋 有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是针对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提出来的,该理论假说在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已经失效。提出此种观点的学者依据是,在“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中,个人选择“沉默”

舆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

舆情管理篇 第十七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第一节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舆情”这一概念在中国被提出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在实践的丰富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今,网络舆情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研究吸取国外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亦有裨益。 一、美国:奥巴马竞选团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团队基于Web2.0模式建立了竞选门户网站,该网站包括当时先进的社交网络工具,具备充分交互功能的“奥巴马答复中心”,可以让网民向竞选团队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网站支持网络支付功能,为奥巴马筹集到超过4.4亿美元的竞选经费。此外,奥巴马团队通过“脸谱网”使奥巴马拥有200多万好友,在“My Space”网站拥有41.5万个朋友,并通过搜索引擎设置关键词广告扩展奥巴马的政治宣传,通过“YouTube”为奥巴马树立正面的政治形象。 奥巴马的互联网竞选团队拥有多达百余人,全方位关注和竞选相关的网上舆论并进行引导。团队中包括许多高素质精英,既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专家学者,也有“谷歌”、“脸谱网”、“eBay”的CEO或创始人等互联网企业高管,甚至还有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顶尖玩家。互联网竞选团队成功运用网站宣传、网络广告、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捐款、社交群体、搜索引擎、电

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软件等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为奥巴马竞选创造了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竞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团队还建立了“反诽谤网站”,全面反击各种针对奥巴马的谣言,并提供相关“真相”视频,或呼吁网民现身说法进行辟谣。 2008年2月,一张奥巴马身着索马里传统服装的照片在网上出现,引起人们对奥巴马与穆斯林关系的猜测,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但其竞选团队事先已做好应急预案,开动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迅速应对,通过网络渠道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对竞选对手团队进行反击,树立起奥巴马受冤的形象,扭转了不利局面,支持率不降反升。 二、日本:政府对应急事务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日本在《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灾害救助法》、《建筑基准法》、《地震保险法》等;并通过修订《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自卫队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从立法角度对应急事务形成了制度性的总体设计,建立了完整的应急法律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在传统舆情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将网络舆情的发现与处置也归并其中:一是在传统机构内阁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设部门,24小时全天候工作,迅速搜集和分析包括网上来源在内的与灾害等应急事务相关的信息。二是日本各地都建立了都道府县的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对所属地区进行监控或进行救灾指挥,并通过信息网络与所属地区各类管理部门联系,保证信息通畅和救灾行动实施。三是多渠道发布预警性信息,如在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通过厚生劳动省网站、媒体网站、社交媒体等向民众发布相关信息及预防措施。四是政府各部门均有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在发生应急事务时负责与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媒体机构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也促进了我国社会民主制度、宣传制度的发展,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来了影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但我们更要清楚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报道和传播的事件本身不够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而网络就成了这些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误导舆论走向。大多数网民面对此类消息,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大部分网民也很容易将个人情绪和倾向带入言论。此外,还产生了网络黑社会等利益群体利用网络操控舆论。 谣言四起误导网民 舆论并不总是积极、正确的,这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消极、错误的舆论如谣言、谬理等负向舆论同样是舆论的一种,在社会中存在,并起着消极、负向的作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 谣言在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景观,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例如2009年5月网民关注的杭州飙车案,人们质疑“70码”的同时也记住了散布“被告人胡斌是替身”的谣言的熊忠俊。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的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了公众舆论,扰乱了公共秩序,最后被依法行政拘留。再如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北京、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邢台四地陆续出现了当地将发生地震的谣言,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恐慌。谣言在网上传播往往具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政治类的谣言则更具煽动性和破坏性,大多数网民缺乏理智判断,无形中推动了负向舆论的扩大,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从2008年12月,由姜岩的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网络言论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受到广泛重视。“网络暴力第一案”是网民言论不理智乃至升级到现实中暴力行为导致的,凸显了部分网民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言论带有情绪性、非理性、偏激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当前,县级处于矛盾的第一线,舆情均处于高发易发态势,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网络舆情占比重,多为举报投诉类、民生诉求类、突发事件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众维权意识提高,利益诉求增多,导致引发舆情产生的热点因素增加。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交通、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民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客观导致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农资金补贴、社会救助等涉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增多。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办事部门和经办人员工作不到位或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民众不理解、不满意、不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透明,群众眼界逐步拓宽,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党委、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关乎公共利益的事务有了更多的关注,遇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受调整时,不再沉默,而是敢于表达。 二是媒体格局在变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在加强,导致舆情发酵的可能性增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 1 / 6

化,微博客等新载体和手机上网平台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网络舆情的急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监督,希望借助海量网民的力量,制造更大的舆论影响力,最后通过舆论的压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 越来越多的平面媒体通过网络搜索线索,然后进行实地采访印证。 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信息互享和交换成为推动舆情迅速传播和热点舆情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是媒体监督意识增强,部分非主流媒体滥用新闻监督权,导致舆情处置的行政成本增大。 随着媒体监督的意识越来越强,媒体视角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环保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政府服务水平问题的监督性报道也越来越多,推动了舆情不断上升。 舆情应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实体部门存有工作漏洞,给媒体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事实依据。 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法》赋予媒体的权力,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拒绝、阻止记者的采访报道。 如果身正就不怕影子歪,媒体报道最终依据的是事实和法律。 但从媒体记者到我县实地采访进行舆论监督和监测到的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我们实体部门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容易被媒体关注: 一是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执法不公;三是管理缺位;四是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前言 (3) 1.1研究意义 (3) 1.2概念界定 (3) 1.3研究方法 (4) 1.4研究案例 (5) 第二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概述 (7) 2.1网络舆论的形成 (7) 2.2网络舆论的特点 (8) 2.3网络舆论暴力的特点 (9) 第三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分析 (9) 3.1网络舆论暴力不断升级 (10) 3.2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10) 3.3网络造谣问题普遍存在 (10) 第四章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4.1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11) 4.2舆论引导机制还未建立 (11) 4.3舆论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11) 4.4网络媒体责任意识缺失 (12) 第五章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与疏导对策分析 (12) 5.1健全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 (12) 5.2完善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13) 5.3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 (13)

5.4建设网上虚拟社会社工队伍 (13) 第六章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 ——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中文摘要 互联网自从诞生开始就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第一影响力媒体,同时网络也是第二交流手段。互联网传播具有交互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供了了一个便捷的渠道。时至今日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督引导机制未建立以及网络媒体自身的缺陷,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网络舆论暴力的现象。目前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本文试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特性和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产生原因来提出解决对策。通过健全法规、完善引导监管机制、加强媒体自己建设和建设网络社工机构来控制网络舆论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形成过程;控制对策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没个家庭都会有网络方面的接触,因而网络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的迅速快捷等优势,再加上网上的匿名制和无规则性,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愈发强大。中国网民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而以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网络的发展使民众的舆论监督更直接、更有效。“华南虎”的造假案,“天价香烟”的腐败案,孙春龙网络上书案,以及“奥运火炬遭劫”全球华人网友的互动,网络无不以其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多元性,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促进了民众参与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但是凡事有利必定有弊,那么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的利弊在什么方面呢?两者之间需要怎样的协商以致可以达到平衡呢。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现今网络成为人们群众反映心声的一个良好平台,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对某一焦点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而当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两会召开期间,许多民众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呼声,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当然做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农民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事件,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应,赢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有利于政府注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网络舆论就相当于面对面,它可以解民疑,使政令更加畅通,可以减少腐败,加强民主,杜绝暗箱操作,使见不得阳光的行为无处藏身。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群策群力,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二网络舆论具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汇集各种优秀的思想舆论,推动社会的发展,由于网络的无限制性,因此,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也更为真实,并且网络的宽容性很高,可以对万千思想进行筛选组合,形成新的想法,可以极大的扩充人们的视野,达到思想的碰撞。网上议政带来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网络建立更加便捷通畅的沟通渠道,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舆论的发展壮大除了利以外呢,还存在的几大弊端:首先,由于它是匿名制,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没有追究责任的具体措施,因为很多人在网络上会无所顾忌的发表反共反人民的言论,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有少数人提供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混淆视听、经查纯属子虚乌有。这种缺乏自律意识,无视社会责任的轻率行为既浪费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又伤害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的声誉。有的与网友讨论不讲道理,乱扣帽子,用强势的言辞压人,甚至危言耸听,动辄对别人进行无理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都给网络的风气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网络和谐环境的建立,对于舆论的监督也没有起到推进作用。其次,缺乏网络监管易导致“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肉搜索,由于人肉搜索的不规范性,它已经把舆论跟司法混为了一谈,很多人肉搜索都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损失,特别是乱发虚假新闻进行打击报复的人给被害者带来了不小的创伤,,“人肉搜索引擎”导致的权利滥用、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而由此引发的网络混战和道德滑坡反而刺激了更多网民参与进来,当网络群体聚集一起,人肉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叠加膨胀,随时暗含着社会的隐患。这正是网络舆论不规范化的体现,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庞杂而缺乏客观性。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群体心理机制因缺乏有效地监管。最后网络“泛媒体”特性易造成新闻失真,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特征为网络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网络舆论监督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看成多人对多人的信息交流融合。网络媒介传播的多维性、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等

网络舆论暴力及其法律规制

网络舆论暴力及其法律规制 刘伟陈军 提要: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它的特性既带来了舆论正效果的繁荣也带来了负效果的增长,网络舆论暴力(鉴于舆论暴力在网络中始成为问题,故在此舆论暴力与网络舆论暴力同义)频繁出现,侵害当事人的权益,造成网络舆论环境的实质不自由,造成大量信息垃圾。本文在分析了舆论暴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进行预警、宣泄、控制、救济的法律规制的意见。 正文: 网络世界更自由、传播更快速、参与者更多、受制裁的可能性更少,这些特性使得部分学者甚至视之为理想中“意见的公开市场”的实现。然而事物的益处越大,越具有更大的为害危险。网络的这些“更”的特性使舆论的效果在网络世界出现了“放大效应”,即网络舆论在放大舆论的正效果的同时也放大了负效果。舆论暴力,即网络舆论的负效果之一。 舆论暴力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是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当事人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当事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他们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我们认为,所谓的网络舆论暴力,就是指在网络舆论的特定情形下,舆论参与者对某一事件及其当事人的群体非理性舆论,并直接或间接造成当事人的权益损害的现象、是一种群体性越轨行为、是谣言传播现象在网络环境的发展、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随时间推进的动态而不是静态过程。 认定舆论暴力,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审判只是舆论暴力的表面现象,并非其本质表现,不宜列为其本质特征。 二、舆论参与者在网络舆论事件中表现的群体非理性与其个体平时的理性程度有一定但非必然的联系,舆论的偏向会影响参与者表现的理性程度。同时,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

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复和办理网民留言,把网民诉求留在本地网站,防止舆情事件扩大化,推进网络规范运行。四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健全由新闻发言人、网评网宣员共同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体系。

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为快速妥当处置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局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一)领导机构及职责成立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有效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发布稿、负责信息发布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科室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一)研判预警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的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 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 二、提升网络技能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条件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

自己的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二、提高应对能力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方法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论的落脚点。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

舆情信息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心得体会 【篇一:舆情学习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听陈玉教授的“舆情管理和风险应对”,对舆情管理和风险应对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 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 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网络舆 情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 则就会失去主动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自己对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看法。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适应 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 主动权,为地税各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努力做到宣 传工作着力点和新闻媒体聚焦点相统一,宣传政策主张和通达社情 民意相一致,弘扬社会正气和加强舆论监督相结合。围绕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涉及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 问题,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赢得舆论支持。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 围绕地税中心工作,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 作重点,通过舆情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广大纳税人对地 税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有针对性地把广大纳税人的呼声作为 第一信号,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 仗。同时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工作的加强 和改进、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 三、创新分析研判,掌握舆情信息的的主导性。

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 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围绕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 落实等方面涉及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 分析研判。同时,创新舆情分析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 量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 前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络。建立健全 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 络舆情直报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 【篇二:舆情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 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 和“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 的新时代中,作****** 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 关乎******的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 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 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 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 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 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 解并掌握和网络媒体打交 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 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发布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匿名性,使互联网用户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少感觉到限制,并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是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互联网的去抑制性效应”。这种“去抑制性效应”在网络中表现为:网民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暴力事件心有愤懑、不满,但是由于害怕自己遭到压制、报复,所以很少在公众面前表露;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觉得很安全,网民没有了顾虑,可以坦然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意见。网民一开始可能只有某种偏向,通过交流使得这种倾向性得到加强、扩大,形成“群体极化”,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他们甚至通过谩骂、侮辱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以此减压。 2.议程设置的随意性与网络把关人的失职。网络就像一个自由市场,谁都可以在里面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议程设置” 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网络议程是由网站设置的,还不如说是由网民来设置的。虽然网络舆论暴力是网络公众的集体行为,但最初的形态基本

网络舆情素养习题及考试题

1.演艺明星开始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0 2.网络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0 3.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宣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0 4.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0 1根据两级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的中介环节是(意见领袖) 2两级传播论提出者是罗杰斯。0 3网友爆料是网络舆情的唯一源头。0 4网络舆情在演进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反复。0 5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想什么,却可以影响人们怎么想。0 6意见领袖决定网络舆情走向。0 7大众麦克风时代是公众知情权回归的一种形象化表述。0 (公众表达权。) 8两个舆论场是指党报、党台、党刊、国家通讯社及它们创办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和以民间口头交流,特别是网络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1 9以下哪种方式不利于“打通两个舆论场” (对意见领袖禁言) 10相对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专业的采访报道能力,较高的公信力和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能力。1 11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配合和补充推动舆情发展。1 12下列哪项不属于新兴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公信力高) 网络舆情等同于社会舆情。0 舆论的概念外延大于舆情,舆情概念外延大于民意。0 次生舆情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况,有罪推定、波及、牵连。1

在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舆情事件中,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酿成次生舆情。1 次生舆情出现的原因不包括(网评推动员) 作为流行语存在的舆情长尾,实际上是网友出于对某类问题的关注,而留下的社会印痕,其核心层面仍是社会心态的传接。1 下列哪项不属于舆情长尾的特征(危害性) 当前,移动终端已经取代PC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第一渠道。1 下列哪个案例曾创造了中国新闻史在传播方式上的先例(薄熙来) 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0 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宜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0 下列哪个新媒体出现后,自媒体成为网络舆论新战场(微博) 网络对于中产阶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0 演艺明星开设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0 具有强大的设置议程和二次传播作用的网络群体的指的是(意见领袖) 专家称社会上反对延迟退休的原因的是阶层固化。0 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会出现以下现象(沉默的螺旋) 道义差主要强调的是城市之间的观点差别。0 下列哪个案例最能代表城市道义差(临武瓜农死亡事件) 人民日报对基层干部印象的调查结果,表现了罗宾汉倾向。0 基层政府最需要注意的是(公信力的提升) 弱势群体“发声”难,是因为沉默的螺旋原理。0 针对抚州爆炸案、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等暴力行为,网络上检讨官民沟通问题时有一种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