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斗拱的研究解析

关于斗拱的研究解析

关于斗拱的研究解析
关于斗拱的研究解析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关于斗栱的研究解析

学生:汪韬

学号:20091312

指导教师:项之圆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二O一二年五月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关键词 (2)

1、斗栱的诠释 (3)

2、斗栱的描述 (3)

2.1斗 (3)

2.2栱 (4)

2.3昂 (5)

3、斗栱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在各个时期的作用 (5)

3.1起源 (5)

3.2西周、南北朝 (6)

3.3唐代 (6)

3.4宋代 (7)

3.5辽、金、元 (8)

3.6明清时期 (8)

4、结论 (9)

摘要

当我们走进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前,其屋檐下疏朗雄大的斗栱给人强烈的感受和视觉冲击力。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有着远看屋顶,近看斗栱的说法。斗栱不但起到跳出以承重的作用,它的装饰价值也再木构建筑中也有着重要意义。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栱,屋顶。”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它曾在我国建筑史上绽放过异彩,得到应有的地位;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

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屋檐,斗栱,昂,跳,铺作

1.斗栱的诠释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是由水平放置在栱和栱之间的方形斗,升和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矩形,曲线形或折现混合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它常见于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份。其作用在于挑出以承重,将其屋面的重量经过斗栱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栱的安置。它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结构,不仅起到很大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在结构上起到传递荷载的作用,更是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所以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由于封建制度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2.斗栱的描述

斗栱主要分为斗、栱和昂。

2.1斗

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栱下方的称坐斗,也称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位于挑出的翘头上的叫十八斗或交互斗,位于里挑和外挑的横栱二端上的叫三才升,位于坐斗正上方的叫槽升子或散斗。他们的外观都差不多只是体型有大有小,开槽口的四面和两面有区别。,

坐斗的正面叫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口两侧凸起得部分叫斗耳,斗口下平直部分叫斗腰或斗平,下面倾斜的部分叫斗底。没有斗耳的平盘斗,常用于角科上。

《营造法式》“造斗之制有四”一为栌斗,二为交互斗,三为齐心斗,四为散斗。

栌斗就是用于铺作最下层的大斗,常用方斗,有时也在柱头上用圆斗,此时补间铺作上需要用讹角斗,讹角斗就是把方斗的四角刻成内凹状。

交互斗用于出挑的栱,昂上,可能因为都上的十字开口,上承十字交叉的构件,故称交互斗,及清式十八斗。在替木下用时,只需顺身一个方向的开口。在梁袱下横用时,及称为交袱斗。但斗长要增加。用于转角出挑及昂上时,因不能做斗耳,即称平盘斗。

齐心斗用于斗心上,顺身开口,在用于平座出头木下时,才十字开口。散斗用于栱的两端头,如铺作偷心亦用于华栱的跳头上,及清式的槽升子。斗在高度上分为耳、平、欹三部,其比例均为2:1:2,后来大多沿用此制。清式称耳、腰、底,他们的比例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宋式斗欹是一凹曲面,而清式斗底为直面。

2.2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

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栱”。现存遗物以汉代为最早,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以及曲线与折线混合形,到了唐代才统一了样式。

《营造法式》中栱有五种,分为华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华栱用于出跳,也称抄栱,卷头,跳头等等,即清式的翘。应出跳受力,所以用足材,且开口在下,只是在补间铺作用单材,说明补间铺作不是主要的受力部件。华栱长72分°,栱头四瓣卷杀。

泥道栱用于铺作横向中心线上(及清式的正心瓜栱),长62分°,四瓣卷杀,泥道栱为单材栱,与清式正心栱为足材,且厚度增加一垫栱板厚不同。

瓜子栱用于跳头,长62分°,四瓣卷杀与泥道栱相同,唯有卷杀瓣的长度不同。

慢栱施之于泥道栱,瓜子栱之上,有时还用于单栱造之扶壁栱上。长72分°,五瓣卷杀。

总而言之,栱的名称亦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外出挑的栱,叫华

栱或卷头,清代叫翘。跳头上第一层横栱叫瓜子栱,第二层叫慢栱,最外跳的在跳檐下的,最内跳的在天花枋下的叫令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叫泥道栱,第二层叫慢栱。

2.3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昂与华栱一样主要作用是出跳承重,但它还可以调节出跳与跳高的关系。

昂有两种,分为上昂和下昂。

下昂用于室外外檐铺作的外跳,昂除了转角铺作上的角角昂用足料之外,其余均用单料。其形状为垂尖像下而昂身向上,《营造法式》规定“若昂身于屋内上出,皆至下平榑。”这主要用于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只有昂角伸出,而柱头铺作昂尾压在梁下,就不能上出至下平榑。昂也有长短之分,像栱一样,但是《营造法式》中昂的长短非常凌乱,而且不在制度中。其原因是因为昂的角度不能固定,以至于长短也不能固定,于是无法再制度中显示。

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这种做法在北方罕见踪迹,在江南可以多见。上昂于下昂相反,其昂头上跳,昂身斜收向里。它的作用也于下昂相反,能在出跳较小的情况下,取得跳的跟高的效果。

3.斗栱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在各个时期的作用

3.1 起源

斗栱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如“令觳”器足上的栌斗,铜器表面的建筑纹刻等),再到战国时期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砖石、建筑明器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栱的形象。而且石墓中的实物虽然是仿木的作品,但是很大的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有的建筑风貌。目前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栱。

3.2 西周、南北朝

根据周代铜器和砖石、壁画等资料显示,在当时斗栱的形式已经很多了,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栱多层栱;栱头有直线、曲线、折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这些迹象都表明了当时的斗栱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基本的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栱承托檐檩,各个斗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栱的斗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承托平座,柱子间铺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韵律感,其是建筑结构忠

实直率的表现。

3.3 唐代

到了唐代,斗栱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并且使用了下昂,总体行制与后代相差不远,但斗栱的结构显的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这个时期斗栱的特点在于柱头斗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栱中,使斗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斗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如五台山的外观古朴之美的南禅寺大殿,屋檐底下斗栱简练大方,纵向内外用双华栱,横向一跳出横栱,二跳则为刻在枋上的“隐出栱”,这是唐代木构的常见做法。

再如屹立一千多年的佛光寺大殿,相比之下,东大殿在斗栱上运用比较复杂,数量也明显增多。其外槽檐口的柱头斗栱,采用较高级的“双杪双下昂”而转角处为使屋角起角,出三下昂,两柱之间另有补间铺作。内槽则以

四跳斗栱层层出跳,特别之处全部未出横向斗栱,称为“偷心造”。无论就整体外观还是细部的结构手法,佛光寺东大殿都展现了唐代大型木构建筑浑厚雄奇的风采。

这个时期的斗栱起到一个跳出一承重的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更注重其功能。在建筑艺术方面,简练大气,雄壮宏伟,不拘小节,体现的唐代唐代大型木构建筑浑厚雄奇的风采。

3.4 宋代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这时的斗栱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转角铺作已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内檐斗栱出现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栔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斗栱的形象开始走向柔美绚丽,比起宋代以前,一般用料较小,使得整个铺作的组合比较复杂,斜栱在这时期普遍使用,这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斗栱机能开始减退,趋于装饰。原来用直线造型的下昂变为用曲线造型,昂嘴由原来的尖嘴变为平嘴。自宋代《营造法式》这种建筑标准颁布以来,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宋代斗栱在注重其自身要跳出以承重的功能上也注重了美观、细节、装饰,相比唐代,装饰性更强。

由于《营造法式》所规定,使得这时期的建筑标准化,定型化。这时期的遗存建筑很多,仅举几处代表性的建筑,便能了解这时期的斗栱变化。

比如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对圣母殿斗栱的评论说:“下檐斗栱,柱头辅作出平昂两跳,单栱设心造,其昂两层实以华栱而将外端斫作昂嘴形者,为后世常用之昂形华栱最早一例。其耍头作蚂蚱头形,其后尾为华栱两跳,以乳椴。补间铺作单抄单下昂与令栱相交之耍头亦斫作昂嘴状,故呈现单抄下昂之现象,盖宋初特征之一也。上檐则柱头铺作为双抄,单下昂,第一跳偷心,但跳头施翼形栱。第二三跳均施单栱,耍头出作昂嘴形,昂后尾压于伏下,补间铺作则为单抄重昂,其昂仍平置之假昂,其耍头则作蚂蚱头形,此用真昂与假昂两种,斗栱在上下两檐适互调其位置,可谓穷极伎巧者矣。”圣母殿“减柱法”的熟练应用,说

明宋代建筑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栱的用料小,避免了隋唐建筑用料的浪费亦减轻了屋顶的重量。斗栱的形式更富于艺术性,我国木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浑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过程,而宋代正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驰誉中外的国宝建筑之一。

3.5 辽、金、元

辽金时期,斗栱继承了唐、宋的体制,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在铺作中使用45°和60°斜栱、斜昂等。更加细腻,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转由挑檐承担,它的原始作用消失,并且斗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

比如山西大同善化寺,善化寺风格古朴,庄严稳健。因为金代建筑也是直接继承了晚唐建筑的风格,所以和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相类似,斗栱的构造,形式也基本上类似。善化寺中的三圣殿大量使用斜栱,整个铺作形象为一锥体,铺作由栌斗开始,往上是栱,华栱和斜栱相交成米字形,然后再各自连续出跳,华栱跳头仍出华栱、斜栱,全体共出三跳,这样便组成一个圆锥体铺作,很富于艺术性,后来的明、清常采用这种手法组织铺作斗栱。

元代起,斗栱尺度更小,真昂不多,建造的更加细腻,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转由挑檐承担,它的原始作用逐渐消失。

3.6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斗栱的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后者攒数由宋代的一至二朵增加到了四至八攒,而且都用假昂。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栱中,而是压在斗栱最上一挑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总之,由于斗栱有逐层挑出支撑负载的作用,可使屋檐较大,又有装饰效果,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之一。

清代斗栱有如意斗栱之称,顾名思义,斗栱可以任意变形,任意组合,

艺术形象千姿百态,更注重装饰很有宝贵华丽之感。

斗栱结构作用已经完全退化,成为梁架与屋顶间的一个垫层。从外观上看,那些细小堆叠的密密从从的斗栱,就好象屋顶与梁柱间的过渡性装饰。这时它变成了一种装饰艺术,是对唐辽时代斗栱语言的一种记忆。这些变化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更多应用砖石的反映,是建筑高度增加和出檐要求弱化的结果。

斗栱的造型也是由单翘品字斗栱,一斗三升斗栱等通通过在柱头、角柱、额枋上的造型变化,出现了二十七种不同样式的斗栱。而且那个时期的大部分斗栱通过檐柱里面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秤杆变为溜金斗栱后,又分别出

现柱头、角柱、檐枋上的造型变化,溜金斗栱出现二十四种不同样式。再加上这些斗栱中的翘、昂的件数与昂耍头、撑头的前后端头造型变化和使用上的一些变化,清式斗口也有百种以上的样式变化。

主要代表如大同云冈石窟木构窟檐,山西晋祠中木构牌坊,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河南洛阳关林主要建筑等。

4.结论

细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可以看出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末,经过六七千年的发展过程,由雏形到成熟,从成熟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斗栱因功能所需而出现,又因审美要求而发展变化,进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经典最深奥的部分之一。它以极为简单又极其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建筑中出檐悬挑、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不仅起到很大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在结构上起到传递荷载的作用,更是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所以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斗栱的发展与演变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聪明才智,是人类建筑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中国建筑史和中国艺术史辉煌的一页,是一束不败

的花朵。我们在发展现代科技和新型材料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古老艺术,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才是发展我国特色建设的途径之一,才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再留下辉煌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2).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3]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

[4]潘德华.斗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0).

[5]刘临安.中国古建筑之旅.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6).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1985,(10).

古代斗拱的特征

古代斗拱的特征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 [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何谓“斗拱”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

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

日本建筑行业的几点看法

日本建筑行业的几点看法 一、日本建筑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如下一些特点: 1.所有项目都是公司直营; 2.项目部管理人员由公司派遣; 3.公司对项目部实施目标管理和预算管理; 4.材料统一采购和配送; 5.项目经理的作用主要是生产管理,包括协调合作单位、组织生产、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公司制定的目标。项目风险由公司承担,项目经理的积极性除来自薪水外,主要是事业心和“爱社心”,即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 6.公司总部拥有非常强的管理和支持能力,队伍强大,分公司和项目施工人员精简。 如东京丸之内:Marunouchi Trust Tower项目,地下4层、地上37层,塔屋2层,总建筑面积115371.18m2,最高178.0m,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十几名,施工人员只有80左右。 7.项目主要采用总分包模式,管理层与劳务层分开,专业化程度高。 大型建筑企业完全是管理公司,在各地承接工程,接到工程后组织管理班子,而具体施工大部分分包给专业公司完成。 二、日本建筑工地项目管理的特点 1、日本建筑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施工工艺新、机械化程度高、工程品质好。 1)、为减少现场施工量,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预制件是日本建筑施工工艺的主要特点。 预制件采取流水线生产,构件品质好,观感质量和内在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 如梁、柱、外墙、承重墙体和阳台等均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楼面采用预制和现浇相结合,楼梯为钢结构等。 墙面砖也直接在工厂内粘贴完成,质量好。如墙面砖色泽均一;表面平整、洁净;接缝连续、平直、光滑;阴阳角处搭接正确;特别是阳角采用整块“L”型面砖,无须拼缝等。 2)、预制件在工厂预制成型后,直接运至现场,进行吊装,对工程机械的要求高,但是由于减少了现场的工作量,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 3)、管线不预埋,全部现场安装。 4)、预埋件由于采用了合理、有效的固定方法,位置精确、固定,不会移位; 5)、现场基本不用粉刷,大量使用轻质隔材、墙纸; 6)、柱子预制件之间的钢筋采用特殊胶水连接等等。 7)工序流水搭接施工,如森之台5期工程18层住宅,结构未封顶,10层以下已进入室内精装修,底层、二层室内精装修已完成。这些施工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建筑物外型个性化更容易实现、质量高、工期快、相同建筑面积室内使用面积更大等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能力培养目标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更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识衔接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二、导语 补充相关资料及展示图片 20XX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19日,记者在文成公主庙采访时看见,紧贴岩壁而建的寺院,外观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内点满了酥油灯。附近来朝拜的村民络绎不绝。只有佛堂大门上的一幅壁画有一条裂痕。文成公主庙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历史。 在2008 年5 月12 日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这座占地2.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 年(明天顺四年),历经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以及1976 年的数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下,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古建筑为何在遭受地震后却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三、整体感知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四、重点探究 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明确: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斗拱是拱(弓形短木)和斗(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举架。举折(宋)、举架(清)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材料补充: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doc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 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 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作者简介 井上充夫いのうえみつお(1918―2002)建筑史家。1942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1945年曾任哈尔冰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1949年回国,任横滨国立大学教师,直至1984年退任。 井上充夫采用德国及奥地利美术史学中的“样式论”作为研究方法论,并受到20世纪西方建筑理论之影响,以“空间”为关键词考察日本建筑,最终于1962年向东京工业大学提交题为《日本上代建築における空間の研究》(日本上代建筑的空间研究)的博士论文,同年凭此论文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此后,井上充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大时代范围,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日本建筑的空间》一书。此书作为日本鹿岛出版社以建筑论及建筑史研究的系列书籍SD 选书的一本,1969年出版后经多次再版印刷。作者以“样式论”的角度解析了日本建筑空间的历史全体发展过程,使得此书不仅作为一部学习日本建筑史的入门书籍,也成为了面向大众的日本古建筑的普及读物。本次推送为此书篇末结论部分的转译,主页菌翻译水平相当有限,请有条件的童鞋阅读原文。注:本推送配图均为主页菌添加,非原书配图,图片除特别说明均为主页菌本人拍摄。1第一阶段实体性

空间上古时期的日本人,与其说缺乏对于建筑空间造型的关注,不如说是对于实体物体存在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大陆文化传入以前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对此的一处证据是,对于柱存在着异常的关注,立独立柱作为信仰和巫术的对象(图2)、对“心柱”“栋持柱”赋予象征意义等现象(图3),均是这种观念的反映。与此相反,对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意识则非常薄弱,比如在神道仪式中,人与神的空间并未见有哪怕是最为初步的区分。此现象可以从大尝祭这类古代祭祀仪式和建筑的考察得知。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被认为是日本建筑空间发展史的雏形阶段。图1 日本弥生时代房屋复原静冈县登吕遗迹 图2 长野诹访神社御柱;长野县御柱祭(出处:网络)注:长野诹访神社于境内四角安置“御柱“四根,每七年因更换新柱而举行“御柱祭”,此仪式已被指定为日本无形文化遗产。图3 岛根出云大社(依《日本建筑史图集》P8加笔) 注:出云大社继承了先史时代高床建筑的形式,内部中心柱较其他径宽,被认为作为供奉对象而存在。2第二阶段雕塑性空间大陆文化输入日本之后,建筑从实体性构成向雕塑性构成发展。此阶段所见中心建筑的内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作为主体专有空间的性格。在周围具有回廊或围墙的情况下,围出的院落空间也具有很强的主体专有的性格。在这

古建筑斗拱结构

古建筑斗拱结构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以以斗拱、单体造型、方正严整、山水园景、木构架为主、装修与装饰六部分内容。 其中最为有的是斗拱建筑结构,以下是具体内容: 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 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大阪四天王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飞鸟时代的装束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平城京东西宽 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奈良平城京复原图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 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法隆寺 金堂和塔位于中心位置,绕以回廊,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都体现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撑着檐口,并用变形的万字各自的勾栏和人字拱等。法隆寺五重塔高30多米,为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各层平面向上剧烈递减。塔刹的部分约占总高的1/3,塔中心有一根自下而上的中心柱支撑着塔顶的重量。顶层房檐的一边只有底层房檐的一半左右,相传塔中存有佛骨舍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奈良时代的装束 东大寺(平假名とうだいじ) 728年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是日本华严宗

结构力学 第二章 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第二章 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李亚智 航空学院·航空结构工程系

2.1 概述 结构要能承受各种可能的载荷,其几何组成要稳固。即受力结构各元件之间不发生相对刚体移动,以维持原来的几何形状。 在任意载荷作用下,若不考虑元件变形,结构保 持其原有几何形状不变的特性称为几何不变性。 在载荷作用下的系统可分为三类。 2.1.1 几何可变系统 特点: 不能承载,只能称作“机构”。 2 1 3 4 P 2’3’

2.1.2 几何不变系统 特点:能承载,元件变形引起几何形状的微小变化,可以称为结构。 2.1.3 瞬时几何可变系统 特点:先发生明显的几何变形,而后几何不变。 P 213 4 2’ 3’ 2’3’ P 2 1 34 5 ∞ →=2321N N 1 2 3 P 内力巨大,不能作为结构。 N 21 N 23 P 2

由以上分析可见,只有几何不变的系统才能承力和传力,作为“结构”。 系统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1)判断系统是否几何不变,以决定是否能作为结构 使用; (2)掌握几何不变结构的组成规律,便于设计出合理 的结构; (3)区分静定结构和静不定结构,以确定不同的计算 方法。

2.2 几何不变性的判断 2.2.1 运动学方法 将结构中的某些元件看成自由体,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度; 将结构中的另一些元件看成约束。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约束去消除自由度,系统就无法保持原有形状。 所谓运动学方法,就是指这种引用“约束”和“自由度”的概念来判断系统几何不变性的方法。

1、自由度与约束(1)自由度的定义 决定一物体在某一坐标系中的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变量的数目称为自由度,用n 表示。平面一个点有2个独立坐标,故n =2空间一个点有3个独立坐标,故n =3 x y y ?x ?A A ' x y A y A x A z A z A ' O

浅谈中国古建筑斗拱的特点及作用

浅谈中国古建筑斗拱得特点及作用 【摘要】斗拱就是中国特有得建筑结构,一般总就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得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常悠久得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得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名族风格。斗拱得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得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得链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得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斗拱就是什么 斗拱就是我国建筑特有得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与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得一层层探出成弓形得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得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斗、栱、翘、昂、升组成。斗拱得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常悠久得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得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得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瞧到早期斗拱得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得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斗拱,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得构件,就是由方形得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得形制,就是较大建筑物得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得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得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就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得建筑物,才有斗拱得安置。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得奇妙感觉。在美学与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得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得角度来瞧,斗拱都足以象徵与代表中华古典得建筑精神与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得青色龙头。其两旁得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图1 斗拱得基本结构 二、斗拱得种类 斗拱得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柱头斗拱柱头铺作柱头科;柱间斗拱补间铺作平身科;转角斗拱角铺作角科;其中,转角斗拱得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就是最大。

中国古代斗拱的特征

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 [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何谓“斗拱”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

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这些美学思想从理论著述上看是零碎、不系统的。古要谈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就不得不从宏观入手,从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对美学形成发展的影响着手。 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 春秋时期,随着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思想家开始运用五行学说来阐述对审美和艺术的看法,提出“和”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强调艺术美产生与艺术诸要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和谐关系中,另一方面则强调主体审美享受的适中。“和”甚至成了审美批评的尺度。这种美在和谐的审美倾向和美学趣味,奠定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基础。 在以“和”为美的思想影响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思想家们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没有冲突的,只有顺应自然才有整体和谐、才有美。如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美学认为道是浑然虚无的,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生息变化的整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美学产生的根源。故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与天融合才能返璞归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中国文学艺术中大都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抒发对大自然的关注或喜爱之情的情景合一的作品。中国成熟最早的抒情文学既是极好例证。如《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伴随着生产劳作,并赋予一定的情感意象的。重视情感的抒发,注重情景交融,使的言志缘情的表现说成为中国最早的美学思想。《尚书?尧典》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毛诗序》明确提出“言志”即表情,“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晋陆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到了唐代孔颖达、李善等,则试图将“言志”与“缘情”两说统一,认为“情”即“志”。孔颖达在《左传正义》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从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诗艺理论的逐步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中国文学创作中强调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审美习惯和要求。至于后来的性灵说、童心说、意境说等,都无不强调所说的、所表现的东西要以抒发了某种情感为旨意,形成了艺术以情为主的美学思潮。而这种情感往往是指一种超然物外、神游于大自然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真性情和美好境界。这些都是古人讲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作为至美境界的体现。 当然这种“以和为美”的思想,还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古人认为社会的和谐法则是“礼”。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必须是守礼的人,及个人要服从群体、社会,要用社会伦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古人将立德看作人生第一大事,其次是立功,在次是立言。如正统儒家文化强调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人”,而“仁”必须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达到等。中国传统文学中往往将忠诚义士作为歌颂中心,而恪守礼教之人物形象亦是多如繁星。这与“尚德”,以真善美的结合为至美境界不无关系。 社会伦理的和谐要求人们讲求仁义道德,这使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儒家)以价值论为基础强调道德的功利性,强调文艺应成为道德的教科书(如孔子认为诗可修身养性),文艺

推荐-日本建筑安全管理分析研究

日本建筑安全管理分析研究 目前,日本作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经过了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 大规模基础建设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为筹办东京奥运会,大量 进行体育场馆、高速公路、地下铁路建设,基础建设呈现“井喷”状态。当时的 建筑生产事故处于高发时期,每年死亡事故2400起左右,到2005年建筑生产事 故降到498起,四十多年首次降至500起以内。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建筑安全管理 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日本的建筑业模式有许多方面与我国有 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现将日本的建筑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 研究。 一、日本建筑业概况 1.建筑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2005年日本的建筑业投资为54万亿美元,占 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1%,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比例比较高,其他国家为8%左右。日本建筑施工企业为55万个,吸纳的就业人员为六百万;同时建筑业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工程机械设备、建筑材料、运输业等。 2.建筑业是日本的高危行业。在日本的生产安全事故中,建筑业占重伤和死亡事故中的23%,占死亡事故的33%;吸纳的就业人数却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9%。 以上的特点与我国的建筑业有相似之处,目前我国建筑业也是支柱产业,吸 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 动力;由于日本矿山等企业非常少,所以建筑业是第一高危行业。 3.日本的职业安全管理协会组织。日本的职业安全管理协会组织包括:日本

职业安全健康协会(JISHA)(全行业预防生产事故的组织)、日本国际职业安全健康中心(JICOSH)(支持全球范围的职业安全健康活动)、日本建筑业安全健康协会(JCSHA)(建筑业预防安全事故的组织)。日本的职业安全管理协会组织由日本主管劳动健康、安全、福利的政府部门支持。 日本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与日本建筑业安全健康协会都是以日本的《生产事故 预防组织法》(IndustrialAccidentPreventionOrganizationLaw)为基础,于1964年成立的。 正如前面所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生产事故 呈现“井喷”状态,建筑业死亡事故超过2400起(1961年2652起),国家生产事故预防监督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建筑业的发展,不能采取有效的措 施预防建筑生产事故的发生。日本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颁布了《生产 事故预防组织法》(1964年),《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法》(IndustrialSafetvandHealthLaw,1972年),于是成立了“建筑业安全健康协会”,施工现场推行总、分包各负其责的全面安全管理体系(oveiallandindividualsafetvandhealthmanagement),到2005年死亡事故减少 到500起以内。 二、日本建筑生产安全事故 1.事故的特点 1)在日本的生产死亡事故中,建筑业占据第一位,占36.7%;这也是在日本,建筑业是第一危险行业的主要原因。 2)由中小型施工企业(smallandmiddlescalecompany)引发的事故占82%,中

结构力学 第二章 几何组成分析(典型例题)

[例题2-1-1] 计算图示体系的自由度。,可变体系。 (a)(b) 解: (a ) 几何不变体系,无多余约束 (b ) 几何可变体系 [例题2-1-2] 计算图示体系的自由度。桁架几何不变体系,有多余约束。 解: 几何不变体系,有两个多余约束 [例题2-1-3] 计算图示体系的自由度。桁架自由体。 解: 几何不变体系,无多余约束 [例题2-1-4] 计算图示体系的自由度。,几何可变体系。 解: 几何可变体系 [例题2-1-5] 计算图示体系的自由度。刚架自由体。 解: 几何不变体系,有6个多余约束 [例题2-2-1]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两刚片规则。 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例题2-2-2]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两刚片规则。 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例题2-2-3]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两刚片规则。 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例题2-2-4]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两刚片规则。

几何不变体系,有一个多余约束 [例题2-2-5]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二元体规则。 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例题2-2-6]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两刚片规则,三刚片规则。 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例题2-2-7]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三刚片规则。 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例题2-2-8]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三刚片规则。 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例题2-3-1]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两刚片规则。 几何瞬变体系 [例题2-3-2]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两刚片规则。 几何瞬变体系 [例题2-3-3]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三刚片规则。 几何瞬变体系 [例题2-3-4] 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三刚片规则。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