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中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中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七年级2班张浅

如今的少年一代,在小学就开始有独立消费的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花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例如购买衣物:饰品、音像制品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上网交友娱乐等方面,虽然高消费的学生并不多,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人迹关系”的影响下,难免会模仿。因此,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初中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八年级5班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我校初中部进行,共发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

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节能减排)

八年级5班

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离家较近的上班族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不是开车;短途旅行选择火车而不搭乘飞机;在不需要继续

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掉充电器;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使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每天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减少约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地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在家里

1、照明用电

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单单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

2、低碳烹调法

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食用油在加热时产生致癌物,并造成油烟污染居室环境。减少煎炒烹炸的菜肴,多煮食蔬菜。不要把饭锅和水壶装得太满,否则煮沸后溢出汤水,既浪费能源,又容易扑灭灶火,引发燃气泄漏。调整火苗的燃烧范围,使其不超过锅底外缘,取得最佳加热效果。如果锅小火大的话,火苗烧在锅底四周只会白白消耗燃气。

3、节水妙招

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或者浇花。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既节水省时,又可少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5、家用电器的节能使用

购买洗衣机、电视机或其他电器时,选择可靠的低耗节能产品。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的隐患。不用时关掉饮水机的电源。保持冰箱处于无霜状态。

6、循环再利用

靠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来进行材料的循环使用,可以减少生产新原料的数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纸和卡纸板等有机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一种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大部分是甲烷)。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原料,减少水污染。因此,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保护环境。

二、在路上

1、明智的旅行

先计划好最佳路线再出发。

仔细想想你旅行需求。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你有想过跟家人和朋友共乘一辆汽车吗?你真的需要飞行吗?可能一个电话会议更节省时间、金钱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2、汽车保养

做好汽车的日常养护,确保它能在最佳状态下行使。检察轮胎气压和机油。不需要的时候,把车顶行李架和箱子拆下来,因为这些都会使车子的效率降低超过10%。

3、提高出门办事效率

除非必需,不单独驾车出门。每次出门之前,把要办的事列出来,争取一口气办完。这样可以减少塞车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购物时

1、自备购物袋或重复使用塑料袋购物

塑料的原料主要来自不可再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节约塑料袋就是节约地球能源。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超过一百万吨,「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圾量剧增。

2、购买本地的产品

购买本地的产品能减少在产品运输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例如:根据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公布的一份报告,在英国,8%从车子释放的二氧化碳来自运送非本地产品的车辆。

3、减少肉、蛋、奶等动物xing食品的采购

饲养家畜要消耗掉2/3以上的耕地;地球上人为产生的甲烷中,畜牧业就占16%。肉类的生产、包装、运输和烹饪所消耗的能量比植物xing食物要多得多,其对引发地球温室效应所占人类行为的比重高达25%。

4、少用一次制品

商场里充斥着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雨衣、一次性签字笔……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以一次筷子为例,我国每年向日本和韩国出口约150万立方米,需要损耗200万平方米的森林资源。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抛掉自私自利的陋习,以博大无私的善心、善行,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的未来。

看廉政准则短剧观后感

陈玉琴

近期,我观看了《廉政准则》52集系列情景短剧,深有感触,现谈几点个

人的观后感想。

一、正人品,加强个人修养

人品主要讲的是个人的行为、处事的准则!它以诚信为基础,更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从思想层面上评价,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三个主要方面。新颁布的《廉政准则》八个禁止的条文中,如第八条“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还有第三、五、六条等很多的方面就是对领导干部人品的规范和要求,这种把党员领导干部的人品要求制度化、具体化,应该是《廉政准则》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以《廉政准则》为标准,党员领导干部正人品,加强自我修养,必须要强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珍重自己的名誉,使自己的言行与共产党人、与领导干部的身份相称;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批评,是在否定的意义上对自已身上不良的意识和行为进行克服和纠正。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个人修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向“内”使劲,即道德上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警,就是自己给自已敲警钟,自己经常警告自已。由自己内心需要所启动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胁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自励,就是自己鼓励、激励、鞭策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要在自励中培养自己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品格。

二、修官德,恪守政治操守

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官德,坚守政治操守。如果官德缺失就会在思想上、作风上导致官德的腐败。这种腐败和单纯的经济腐败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它不仅导致国家和民众的经济利益受损,而且会从组织上、声誉上败坏整个干部队伍的形象,并可能由此衍生更多的不良现象。《廉政准则》对领导干部进行道德约束,抓住了领导干部从政的根本。《廉政准则》规定,不准领导干部从事有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活动。这一规定不仅是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基本规范,更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约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领导干部的蜕变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作为党的组织,要不断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

样关心爱护干部,“对干部的努力和成绩要多指导、多鞭策、多鼓励,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和避免小问题滋长发展成大错误。”将“官德”纳入监督视野,是从政道德制度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步骤,也是我们党监督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社会期待着“官德”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更期待着对违反“官德”规范的行为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只有这样,《廉政准则》规定的各项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才能为广大领导干部所遵守。

三、讲规范,严格执行标准

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标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思想道德防线,增强领导干部抵御廉政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较为全面的行为规范,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涉及到具体廉洁从政问题时有所遵循。《廉政准则》从8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的要求。这些“不准”,进一步明确了有关新情况新问题的政策界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为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自律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和执行标准。

《廉政准则》不是花瓶般的摆设,不是供人欣赏的文物,而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武器。贯彻《廉政准则》讲规范,重在严格执行这些标准,重在执行力建设。作为民主监督的政协机关,我们理应按照政协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投身学习《廉政准则》的系列宣教活动,做到明白、清楚、理解其具体内容;更要做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的模范和表率,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越“雷池”半步,不跨“红线”一分。

散文的阅读指导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

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散文阅读常见题型

(一)、整体感知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例1: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第一题这样问:“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此题的第一问侧重于对写什么即内容的考察,作者说要修建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它们各自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从文中你不难发现并提取信息。第二问侧重于对为什么写的考察,通读全文,在文末具体写完这三间小屋后,较集中的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例2: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的第一题这样问:“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孩子的希望。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此题的第一句话实际已告诉我们本文的写作目的。问题是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从文中清晰的结构中不难逐条提出所要的信息。

(二)基础知识及运用

1.语音:侧重考察多音字,受偏旁、方言影响易读错的字。

2.汉字的正确书写。

3.语境下,同义词、反义词(成语)的运用。

4.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运用。

应认识到并识别出对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考察。

例1.20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一题:“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对生命的()。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对卑劣的()。”(慈爱珍爱憎恶蔑视)

例2.“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与()当然被驱逐的无影无踪。”(安静快乐)

(三)八大修辞极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四)仿写句子

要求:句式与例句相同,修辞与例句相同,语法与例句接近,句意与例句接近。

例如: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1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分析:句式应保留: 你的()要如()般(),你的()要像()一样();仿句依然要运用比喻修辞,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句意上应表现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你的面容要如阳光般灿烂,你的话语要像春风一样温暖。

(五)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可拆词为字,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读上下文,寻找线索,推知语境义。

例1、“《开心辞典》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一句中“煽情”一词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作用:应先理解一下该词的本意及语境义,再分析一下该词在语言等方面达到的效果和好处。

例2、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一题,“理想锻造你的气质”一句中“锻造”一词的好处是什么?

(六)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一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七)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针对某些段落,自拟题目并作答的题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的要求。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语言入手命题,答案并要求正确。

可以拟的题目包括: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仿、续写句子;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概括段意;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注意: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视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例如: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一题这样问:“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十)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往往是阅读题的压卷题,也是必考题型。它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的要求。一般以启示感悟和对作者感情、观点进行评价为常考题型。

例1、02年中考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最后一题这样问:“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请就一个方面,写一段话,举例说说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例2、03年中考题《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整体感悟题应审清题目要求,分清考察哪种题型。启示应从原文引出;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给他。拿到考题可逐一分析考题的题型,对号入座,有的放矢的回答。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批改的探讨

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高效率、快

节奏地适应形势,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作文批改这一必不可少的写作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点肤浅的思考与尝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改与写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叶老的话道出了作文批改的真谛,也切中传统作文批改方法的积弊,面对每次几十本作文,多数教师有苦难言:逐篇批改吧,任务繁重,时间拖沓,不能趁热打铁且学生对批语漠不关心,水面一漂,写与改成了两张皮,事倍功半;不改吧,不符合教学规律,只把学生“写”作为一次作文的终点,忽视了“改”这一重要的训练环节,有害无益。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可见文章必改无疑。因此,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训练思想,妥善处理二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改好作文,做到事半功倍,便成了作文批改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

首先,要调动学生。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换位思考,自改、互改作文,变教师“批改垄断”为学生自己动手,既破除了作文批改的神秘,又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与信任,欣赏到了同学的佳作,学生其乐无穷,热情高涨。尽管批改略显雅嫩,但学会欣赏,训练语法,取长补短,学生获益匪浅。当然,教师对于学生批改中的难点适时指导,也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其次,要重视指导。学生批改,不是教师偷懒的借口,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信马由缰,而应该在课堂内外下点苦功不可。不仅要将评改作文的要求、程序、方法等准确、详细地让学生知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评改作文方面的能力。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复习旧知,全面评判

作文评改是以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基础的。让学生动手评改,本身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全面,那么进行评改时便会感到无从下笔或力不从心。在评改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结合作文的文体,参照评改的要求对有关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如立意,选材,中心,内容,结构,表达……使其将积淀的知识发挥出来,从而对作文进行评判。

二、加强阅读指导,细致分析

评改作文的第二步是阅读文章。阅读,是在学生对已有知识系统地把握以后,独立地阅读习作。在阅读时可从以下六点做起:1.通过全文获得感性认识,看习作是否合乎体裁。2.看文章的题目与内容是否一致。3.分析文章的主题是否突出、是否升华,是否游离、走题。4.看文章的结构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谋篇布局是否合理。5.分析文章的语言是否合体、准确、流畅。6.看是否有错别字,卷面是否工整。这样,评判作文就成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考查,迫使学生在评判中运用各种阅读的方法审读自己或同学的作文,从而细致分析,准确评判。

三、紧扣"改"字,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般的说,作文评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改题目。对于文题不符或题目过宽、过小、不新颖、不醒目的,需要改。2.改结构。文章结构不合理,过渡不自然,层次不清楚,呼应不妥当的,需要改,可写简洁的旁批。3.改句子。这是作文评改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许多学生造句的功夫较差,作文中语病较多,这就需要让学生在批改时咬文嚼字,仔细琢磨,运用修改符号正确修改,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语言修养。4.改错字及标点。可运用眉批,及时纠错。

四、把握"思"字,注重思维的培养

如果说作文是一种思维活动,那么作文评改便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它本身又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一般说来,作文的思维活动应注重于对思维的顺序、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结构和思维的类型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在具体的评改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文章的本体思维是否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即其思维的顺序是否连贯、思维的角度是否有所创新。例如评改一篇记叙文,应当在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思维训练:1.所叙事件是否沿着一定的轨迹在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是否产生了跳跃、发生了偏离。2.事件的安排是否迂回曲折,有无波澜起伏之感。3.谋篇布局是否刻意求工,是否流于平淡。4.首尾行文是否点题、照应。

5.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性格是否个性化。

6.语言是否准确、流畅、形象、生动等。如此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会在其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久而久之,他们作文的立足点就会站得高,思维也具有了深刻性。

五、注重“评”字,提高总体评判能力。

作文评改的另一个关键是"评"字。评,就是对所评判的习作做一番恰如其分

的评论。可以说,作文评判又是一个再作文的过程。这个过程已不是一种初步的写作,而是在占有一定材料基础上的再写作。它要以阅读、分析为前提,要对所评文章的内容、形式做恰当而准确的评价。这就要求:1.评语中心突出,要有针对性。2.评语要主次分明,概括性要强。3.评语要注意连贯,表述准确。4.评语要注重激励,发掘优点,言辞恳切而委婉。评语类似于材料作文,它要求学生在运用各种能力的基础上,综合思维结果,高屋建瓴,对习作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再次,要落实批改。通过精心的准备,在学生们对评改作文的要求、程序、方法等有了详细的了解后,教师就要付诸行动,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互改、自改的能力了。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着重谈谈互改作文(包括自改)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

第一,示范。教师可选择一篇中等水平的作文,原文照印,在原文中将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写上正确的字和修改通顺的句子,精彩的语句下边加上圈线,旁边加上简略的旁批,指明其表达艺术技巧及作用。其它增删者采用修改文章常用的符号,最末写上总评,将这样一份评改样卷印发给每个同学。

第二,明确。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应明确告诉学生或板书出改的内容:1.很不妥当的题目;2.错别字;3.用错了的标点符号;4.病句;5.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6.添加必不可少的字词句、标点。评包括眉批、总评。眉批要求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多从正面肯定;总评百字左右,要评文章对所给题目或材料的把握、主题的确立、材料的使用、结构的安排、详略的处理、表达技巧和语言修辞的运用、书写的态度和水平等八项中至少写出五项,也以正面肯定为主,同时指出其不足。

第三,试评。印发一篇学生作文,让学生试评试改,然后组织讨论,明确哪些地方应该改动、哪些地方应下评语。这样,学生就基本掌握了评改的程序和方法,自然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从中明确了自己评改的得失,以便今后扬长避短。

第四,分组。老师根据学生作文水平,适当搭配,确定评改小组,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准确评判。

第五,抽查。教师抽查,了解作文和评改情况。除对原文和评改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就作一点批改外,一般只打出作文评改的分数。

第六,讲评。选择好中差作文范例和批改情况讲评。

第七,自读。学生根据教师评讲重读自己的作文及评改,对评改持不同看法者征求老师的意见。一方面鼓励评改者经过认真思考后大胆地写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不同意见;一方面鼓励同学们思考、吸取别人的建议,不理解可与同学们相互切磋。一般不会因评改而闹不团结,偶尔有一点争执,倒能导致同学们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第八,自改。教师在课堂上把各自的习作发回作者手中,由本人在充分吸收老师和同学们的合理意见后,反复斟酌,认真修改,最后誊清定稿。

第九,展览。张贴优秀的作文和评改得当的作文,以引导同学们阅读,并对照自己的作文思考。为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要选准"冒尖户",激起千层浪,让他人仿效。

总之,一篇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然而往往不全是由教师改好的,更多的是学生们自己产生浓厚兴趣,勤作苦改而成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改作文、互改作文,既改变了教师的无用功,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教会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能力,把批改、讲评作文的"世袭"领地转让给学生,让学生把自改、互改、讲评的多项活动变为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日积月累,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修改作文的真谛,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真正掌握写作、修改的本领,并将这种能力培养成习惯,终身受用。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有效设计

当前,我国的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过细分析”的现象,并且此现象在许多地方正日趋严重化。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模式,但此教学模式并非全盘否定“局部分析”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窥探“整体感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阐述“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过细分析”及其消极影响

当前,阅读教学重分析,强调语言形式,因此出现了阅读教学中偏重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主义”倾向。其具体体现就是“过细分析”现象的严重泛滥,即对文章进行分析时脱离全文,执着于字词的表层意义,句子的静止结构,修辞的格式属类,篇章的逻辑归纳等一系列对文章进行肢解的教学方式。这种肢解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模式,上课过程可概括为:一注音,二解词,三分段,四主旨,五特色,六练习。

这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在一篇文章中,重“字、词、段”,轻“全文”。当前由于单元知识点的确立,教学目标清楚而明确,许多教师为贯彻知识点的学习,在分析课文时,把精力放在体现知识点的几个段落上,或对某些词句进行静止的结构语法分析,这种方法是把课文作为知识点的证明和阐释,貌似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其实是肢解了课文的整体美感,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感悟。2、在一个单元中,重“讲读”,轻“自读”。大部分教师都把自读课文看作是知识迁移的训练课,是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因此多采用以讲读带自读课文:讲读课文从各个方面对重点段落进行剖析,自读课文则出几道训练题,一带而过。这只是“知识点”的巩固而非能力的培养。

语文能力不仅仅指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它取决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没有对事物深刻的认识,不管语言如何华美,也是没有力量的。教材选编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形象、艺术魅力,而教学中出现的这些偏差抹杀了其独立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停留于文章的部分内容、语言的把握,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层领悟。传授的知识未能转化为能力,却造成学生语文能力某种程度上的弱化,使语文教学陷入一个矛盾的怪圈。正像刘国正同志在他专题报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指出:“当前,最突出

的、影响全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损害,使其陷入误区,把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如忽略课文生动感人的因素,解词、分段和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成为讲解许多课文的固定程式。特别是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却让他们一字不差地背诵现成的结论,这样做百害而无一利。”这段话不仅生动的概括了当前的“过细分析”现象,同时也说明了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陷入这个怪圈的可怕性,意识到及早走出这个怪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整体感知”的涵义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和。”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对此信息进行解码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阅读感知就是指主体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信息的过程。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感知过程中一个客观对象被当作一个整体对待。人类的感知具有整体性。一个房间可看作一个整体,一层楼、一栋楼也可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房间在一栋楼中却只能作为一个部分。在阅读中,每篇课文都以其独特的异质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因此,课文是有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而这各方面的教育效益就体现在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中,字词句段都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整体,同时又是整篇文章的部分。所以,“整体感知”的进行阅读就是在全篇整体的角度中对不同层面的整体进行考察与理解。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倡整体感知的理论依据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整体感知”教学模式不是现今才有,也不是我国才有,溯踪探源,我们或许能窥探到这一教学模式得到提倡与实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认识论中的“整体论”

人们在视觉过程的最初阶段,视觉信息的检测是一个从局部到大范围的整体过程,还是反过来先检测大范围的视觉特征,然后才有局部特征的知觉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罗春荣等以汉字为材料进行了科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