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纺织业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纺织业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纺织业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纺织业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纺织

(一)中国古代纺织印染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二)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三)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1975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纺专、管状骨针、打纬木刀和骨刀、绕线棒等纺织工具,这是距今六千多年前已有最早的原始织机的佐证,也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织布工具。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江苏泗洪曹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刻着“慈母投杼图”,图上有斜织机的型制。这种斜织机已经有了一个机架,经面和水平的机座成五六十度的倾角。这样改进以后,操作的人既可以坐着织造,又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开口后经面上的经线张力是否均匀,经线有无断头,更重要的是斜织机已经采用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后来,织机又不断地得到改进。宋末元初,山西万泉(今山西万荣)人木匠出身的薛景石,在《梓人遗制》这部著作中,给我们留下了立机子、华机子、罗机子和布卧机子等织机的具体型制,并且标明了装配尺寸,阐明了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原理。《梓人遗制》中的立体图,使人看了一目了然,使制造织机的木工“所得可十之九矣”。

几种重要的纺织机:

1.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开始定型并普及。脚

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织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像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四)织品的染色

我国很早就利用矿、植物染料对织物或纱线进行染色,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化生活。

早在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天然的赤铁矿粉涂染串珠贝和筋绳。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分工精细,专门设有官职“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并且有“染人掌染丝帛”(《周礼》)。高贵的丝和丝织物在染色以前,还要经过“暴练”处理(相当于现今的精练工艺)。在《考工记·幪氏》中曾经记述“暴练”的操作工艺:先是“以況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而后“昼暴诸日,夜宿诸井”,共“七日七夜”。对于丝织物,因为它比丝线紧密,暴练的时候要“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再“实诸泽器,淫之以蜃”,同样反覆处理七昼夜。況水和栏灰都是富含碱性的植物灰汁(碳酸钾等),栏灰就是楝木烧成的灰,而蜃是用贝壳煅烧出来的碱性更强的生石灰(氧化钙)。丝线和丝织物经过反覆碱性灰汁或灰处理以后,就把纤维外面的大部分丝胶除去,有利于染色。织物染前的预处理——“暴练”大都在春季进行(“春暴练”),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夏纁玄,秋染夏”(“夏”的意思是五色)的染色生产活动。

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它们的提取和施染方

法各不相同:

(1)矿物颜料

前面提到的天然赤铁矿,是最早利用的矿物颜料,到春秋战国时期,仍然用来涂染粗劣的麻织物。当时称作赭衣,可能是用天然赤铁矿石粉涂染的,无领的赭衣作为罪犯的囚衣。此外,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是古代重要的染红用的矿物颜料。在《考工记·钟氏》中曾经记述用丹涂染羽毛。丹就是朱砂。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以及刺绣印痕上,都有用丹涂染的痕迹。由于朱砂颜色红赤纯正,经久不褪,一直到西汉,仍旧用它作为涂染贵重衣料的颜料。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绵袍上的朱红色,经 X 射线衍射分析,它的谱图就和六方晶体的红色硫化汞相同。朱砂或赭石颜料施染以前,都要经过研磨,并且加胶液调制成浆状,才可以用工具涂到织物表面。从上面说的出土纺织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颜料研磨已经相当精细,涂染技术十分精良。除染红色的朱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矿物颜料有染白的绢云母,染黄的石黄,染绿的石绿等。

(2)植物染料

我国古代所用的植物染料种类很多,按化学性质和染色方法来分,有直接染料、碱性染料、媒染染料和还原氧化染料等。

直接染料和碱性染料栀子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应用最广泛的直接染料。《史记》中就有“千亩卮茜,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秦汉时期采用栀子染色是很盛行的。栀子中主要成分是栀子苷。这是一种黄色素,可以直接染着于天然纤维上。又富含小檗碱的黄檗树的芯材,经过煎煮以后,也可以直接染丝帛。《齐民要术》中就曾经记述黄檗的栽培和印染用途。小檗碱属碱性染料,用来染丝绢、羊毛等动物纤维很适宜,南北朝时期的鲍照(约 414—466)曾经写出“剉檗染黄丝”的诗句,表明当时用黄檗染丝很盛行。这不仅由于它染色方便,也因为小檗碱具有杀虫防蠹的效果。媒染染料茜草是我国古代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诗经》曾经描述茜草种植的情况,茜根中含有呈红色的茜素,它不能直接在纤维上着色,必须用媒染剂才可以生成不溶性色淀而固着于纤维上。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钙铝比较多的明矾(白矾),它和茜素会产生鲜亮绯红的色淀,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底色,都是用茜素和含铝钙的媒染剂染的。可以媒染染红的除茜草外,还有《唐本草》记载的苏枋木,也是古代主要媒染植物染料。这种在我国古代两广和台湾等地盛产的乔木树材中,含有“巴西苏木精”红色素,它和茜素一样用铝盐发色就呈赤红色。

《尔雅》中的“藐茈”(紫草)是古代染紫色用的媒染染料。紫草根中含有紫草素。可以染黄的媒染植物染料更多,如荩草中含有木樨草素,可以媒染出带绿光的亮黄色,古代专用荩草(古时称作盭(lì)草)染成的“盭绶”,作为官员的佩饰物。又如栌和柘,“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本草纲目》)。槐树的花蕾——槐米,也是古代染黄的重要媒染染料。桑树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食疗本草》、《雷公炮炙论》)。栌和柘木中含的色素叫非瑟酮,染出的织物在日光下呈带红光的黄色,在烛光下呈光辉的赤色,这种神秘性光照色差,使它成为古代最高贵的服色染料,《唐六典》记“自隋文帝制柘黄袍以听朝,至今遂以为市”,到明代也是“天子所服”。这一服色制度以后也传到日本。

我国古代所用的铝媒染剂除天然明矾外,也利用富含铝盐的柃木、椿木灰作媒染剂,在宋代还有利用溶有铝盐的大庾岭河水媒染苏枋的。

栎树(就是橡树,在《诗经》中称作“朴樕”,见《召南·野有死麕》)和

我国特产的五倍子都含有焦棓酚单宁质;柿子、冬青叶等含有儿茶酚单宁质。单宁质直接用来染织物呈淡黄色,但是和铁盐作用呈黑色。《荀子·劝学篇》中所说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就是硫酸亚铁(古时又称青矾、绿矾、皂矾),用单宁染过的织物再用青矾媒染,就会“与之俱黑”。黑色在古代大都作为平民服色,到秦汉时期“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后对染黑所需的铁媒染剂数量越来越多,到公元六世纪前后,我国劳动人民便人工制造铁媒染剂。含单宁的植物还有鼠尾草、乌桕叶等也是古代有文字记载可以染黑的原料。其他如柞、石榴皮等虽未有记载,但是一直到解放前都是我国广大农村所使用的染黑染料。

还原氧化染料《诗经小雅·采绿》中的“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蓝草,就是天然还原氧化染料。蓝草中含有靛苷,经水浸渍以后可以染着织物,再经空气氧化成蓝色的靛蓝。周代以前采用鲜蓝草浸渍染色,所以《礼记·月令》有“仲夏令民勿刈蓝以染”的规定。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采用发酵法还原蓝靛成靛白,可以用预先制成的蓝泥(含有蓝靛)染青色,所以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篇》)的说法。公元六世纪,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尽地记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蓝草制蓝靛的方法:“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用石头或木头镇压住,以使蓝草全部浸于水中,浸的时间“热时一宿,冷时再宿,”然后过滤,把滤液置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待溶解在水中的靛苷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以后产生沉淀,再“澄清泻去水,”另选一“小坑贮蓝靛”,待水分蒸发后“如强粥”,盛到容器里,于是“蓝淀成矣”。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备蓝靛工艺操作记载。到明代,可以制蓝靛的已经有五种蓝草,并且人们已经观察到靛蓝染后“红焰之色隐然”(《天工开物》),说明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注意到天然靛蓝中还有少量靛红存在。

其他染料红花,是古代可以染红的植物染料之一。秦汉时期,就有“种红蓝花以为业”的人。红蓝花是就红花,含有叫红花苷的红色素和一种黄色素,红花苷可用碱液从红花里浸出,再加酸就呈带有荧光的红色。《齐民要术》中曾经详细地叙述了从红花中浸渍和萃取染料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当时用的酸是“粟饭浆水”和“醋石榴”等有机酸作发色剂。《天工开物》中又增添乌梅作发色剂。石榴和乌梅中的有机酸是多元酸,发色效果比“粟饭浆水”中的醋酸(一元酸)要好,中和的时候沉淀既快又颜色纯正。用红花染过的织物,如果要剥掉原来的红色,只要“浸湿所染帛”,用碱性的稻灰水滴上几十滴,织物上的“红一毫收转”。洗下来的红水也不丢弃,“藏于绿豆粉内”,以后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再释放出来染红,“半滴不耗”。

除红花外,还有地黄、冬青叶等都可以作为碱性染料(《齐民要术》、《本草纲目》)。

(3)染色工艺的发展:

用某种染料染色的时候,织物每浸染一次,颜色便加深一些。古代对茜草染红套染的时候,由浅红到深红有不同名色,“一染縓,再染竀,三染纁,”(《尔雅》)“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考工记·钟氏》)用两种不同的染料套染的时候,可以显出第三种颜色来。但由于颜色的遮盖作用以及染料、媒染剂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不同染料套染也是有规律地进行的。《淮南子·说山训》中曾经记载:“染者先青而后黑则可,先黑而后青则不可。”这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已经掌握各种染料套染织物的时候遮盖作用的影响。

另外古书中有“青黄为绿,今以藤黄合靛青即为苦绿”的说法,指出在三原色套染染色,虽然青(就是蓝色)和黄色可以合为绿色,但是由于所用青、黄染料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绿色来。不同化学性质的染料在套染的时候,也常常遇到困难,如黄檗中所含小檗碱是碱性染料,如果和其他染料相混,就要产生沉淀而失去染色效果;如果先用黄檗染,那其他染料也无法再染。通常是先染其他染料再用黄檗染。另外,同一媒染染料染色,如果媒染剂不同,也可以染出不同的颜色来。明代的《多能鄙事》中曾经记述了种种染色法。以染枣褐为例:先用苏木明矾染,再下绿矾,“当旋看色深浅添加,太多则黑,少则红,合中乃佳。”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施染出的纺织品的颜色也不断地丰富。在西周到春秋时期,仅《诗经》中提及的有关织物颜色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邶风·绿衣》),“缁衣之宜兮”(《郑风·缁衣》),“青青子衿”(《郑风·子衿》),“缟衣綦巾”(《郑风·出其东门》),“素衣朱襮”(《唐风·扬之水》),“载玄载黄”(《豳风·七月》)等,以及毛织物染色“毳衣如菼”,“毳衣如璊”(《王风·大车》)等,可以说是五光十色了。以后染色技术特别是不同染料的套染技术不断发展,到西汉,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纺织品上就可以看到色谱已经大大丰富了。隋唐时期,染色工艺更是大发展,以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刺绣品为例:底色就有大红、正黄、叶绿、翠蓝、宝蓝、湖蓝、绛紫、藕荷、古铜等。到了明代,染色色谱分得更精细,仅染红色就有大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等(《天工开物》)。明代的染色生产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除皇家专设“蓝靛所”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外,在民间也开设有各种私家染坊,只苏州一地就有染匠几千人(《明万历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染坊中又有蓝坊、红坊、红漂坊、杂色坊等不同分工。

(五)主要织品

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

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

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

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人兽葡萄纹、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丝织品仍以经锦为主,花纹则以禽兽纹为特色。1959年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城址和高昌国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有夔纹锦、方格兽纹锦、禽兽纹锦、树纹锦,以及“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织成履等。毛、棉织品发现有方格纹毛、紫红色毛、星点蓝色蜡缬毛织品,以及桃纹蓝色蜡缬棉织品等新的缬染织物。

隋唐时代此时纺织品的生产分工明确,唐王朝官府专门设立织染署,管理纺织染作坊。唐代纺织品在各地均有出土,以新疆、甘肃为最多,传世品则以日本正仓院所藏数量最丰。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了大量唐代纬线显花的织锦,花纹以联珠对禽对兽为主,有对孔雀、对鸟对狮、对羊、对鸭、对鸡及鹿纹、龙纹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还出现了团花、宝相花、晕花、骑士、胡王、贵字、吉字、王字等新的纹饰。纹缬染色更有新的发展,有红色、绛色、棕色绞缬绢、罗;蓝色、棕色、绛色、土黄色、黄色、白色、绿色、深绿色等蜡缬纱绢及绛色附缀彩绘绢等,代表印染工艺技术已达到新的水平

宋代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

/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总之,中国纺织,历史悠久,尤以丝织和棉织最富盛名。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1.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2.丝绸

中国织造丝绸,历史悠久,最初用野蚕丝,后来改用家蚕丝。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使用家蚕丝的时间,有据可查的,至少有五千多年。1958年发掘浙江湖州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约4700年前)时,发现一小块绢片和一段丝带,就是证明。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国历来都很重视丝绸的生产。在殷商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丝桑帛的字样,说明丝绸的织造。到殷商已经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周秦以后,丝织业更加发达。有些朝代还明确规定:有条件发展蚕桑的地区,各个农户都要种植若干亩桑田,缴纳丝绸,作为赋税。因而历代丝绸的产量也不断提高。各个时期的生产总数虽然已经无从稽考,但是从现在所知道的个别极不完整的统计,也能看出大概情况。据古史记载,汉武帝在山西和山东的一次巡狩中,就“用帛百余万匹”(《汉书·食货志》),宋高宗每年仅在两浙地区征收和收购的丝绸,都达一百一十七万多匹。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两个鼎盛期。在丝织方面也是空前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并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长期以来,中国不但是发明丝绸的国家,并且是有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古代中国被西方称为“丝绸之国”。古代罗马和埃及都把中国丝绸看作“光辉夺目、人巧几竭”的珍品,以能穿着这种珍品为荣。据西方历史记载:罗马恺撒大帝(前 100—前 44)曾经穿过一件中国丝袍在剧场观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被看作是绝代的豪华。许多国家的商人都经营中国的丝绸,因为远途运输,售价极昂,有时每磅丝料的价格竟高达黄金十二两。直到公元十三世纪以后,中国丝绸仍是西方市场的畅销品。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素色纱制禅衣,衣长128厘米,重量却只有49克,足见纺织的高超。汉代丝织品品种丰富,有锦、绫、綺、罗、纱、绢、缣、缟、纨等不同品种。张骞出西域后,中国丝绸走向了世界,使世人惊叹。以后中国丝织业在历代都得以发展,工艺不断提高,品种日趋丰富。如唐人的“纬锦”,采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变纬的织法,富丽华贵。清代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建立织造衙门,称为“江南三织造”。

棉纺织是跟丝纺织一起产生的,以后随着棉花种植区的扩大,棉纺织业为广大百姓提供了实用、便宜的棉织品,除此之外,古代还出过麻、葛毛纺织和混纺等。

现在所称的"绸",是丝织物类称。绸,质地较细密,但不过于轻薄,有生织、熟织、素织(平纹上起简单花纹)之分。

中国丝织物的图案花纹,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不论小花、大花、单色、彩色,也不论几何自然形,都适应着丝物结构和实际用途,并且又与同时代的艺术装饰相映照。中国传统的工艺装饰图案,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更强调吉祥的含义。那些辟邪驱恶的命题也是为了平安纳福。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又以各种不同的织造技艺使其繁杂多样,加之风格独异的艺术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3.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的。汉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围巾、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4.地毯

中国约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1860-1871)开始生产地毯。地毯图案设计,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20世纪初,中国地毯在图案设计、设色、工艺三方面渐趋成熟,至20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

地毯图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内纹样的布局以圆夔纹样为主占据地毯中心部位,四个角隅由等边三角形的角云装饰,地毯的外部环绕着小边和大边,地毯的边缘是一圈狭窄而没有任何装饰的匝边。

中国地毯图案的格局、纹饰以富丽堂皇、庄重肃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称于世。1920年以后,中国地毯又产生了彩枝式、美术式等类图案。

如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于朝廷礼仪、帝后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数为民间喜庆活动使用。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 高汉玉 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人兽葡萄纹、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见汉代纺织品)。(见彩图[菱纹 罗绮]、[素纱单

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棉纺织业在 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出现了纺车,弹弓,织布等工具。 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 多 ~ 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出现了纺车,弹弓,织布等工具。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了主要弓、织机等工具。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了主要的衣服原料。元朝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从海南黎族人民的先进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很快,松江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江南一批小镇也因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丝织业发展历程是什么 一、原始社会: 一是发现了一些纺织工具。 二是在考古发现中,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说明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开始的时间很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的丝织业。

应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养蚕织绸的国家。 二、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因而,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如: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而在周代,周礼中记载中的“国有六职”中,包括纺织生产。 三、汉代,中国的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其表现有二: 一是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即所谓的素纱单衣,和起戎棉。这充分说明了在汉代,丝织业所拥有的高超的技术。 素纱襌衣: 关于素纱襌衣的特点,可以如下之概括: 一是轻:重量仅为49克,如果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二是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第二件事,是在汉代,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充分说明了汉代纺织业的影响波及海外。 四、唐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五、宋代:棉纺织业的兴起。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 人们为了生活,第一要吃饭,第二要穿衣。自古以来,除了裘、革之外,几乎所有的衣料都是纺织品。作为一门生产,狭义的纺织是指纺纱和织造;广义的纺织则还把原料初加工、缫丝、染、整,以至化学纤维生产都包括在内。纺织产品,除了供衣着之外,也供观赏、包装等用。在现代,还用于家庭装饰,工农业生产,医疗、国防等方面。解决纺织生产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技艺就是纺织技术。而人们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基本规律的体系则构成纺织科学。?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是差不多和农业同时开始的。纺织生产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开始便和纺织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纺织技术和纺织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纺织生产出现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纺织科学也是与农学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是主要靠言传身教,文字资料并不很多。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由于诞生得早,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形成文字较早的民族,如中国汉族,可以从词汇的形成过程看出其梗概。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来源于纺织的词汇。有的起源非常古远,有的几经辗转引伸,粗看已不易发现这种渊源关系,但涉及面却十分广泛。例如,在殷商甲骨文中,“纟”旁的字有100多个;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收有“纟”旁的字267个,“巾”旁的字75个,“衣”旁的字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纺织有关。在现代汉语中,不管是各学科术语,还是日用的形容词、副词、抽象名词以至成语,都有许多从纺织术语借用过来的字或词。如“综合分析”、“组织机构”、“成绩”、“纰漏”、“青出于蓝”、“笼络人心”、“余音绕梁”,等等。这里,“分析”、“成绩”导源于纺麻;“综合”、“机构”、“组织”、“纰漏”导源于织造;“络”和“绕”导源于编结和缫丝;“青”和“蓝”导源于植物染料染色。?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和经验积累的产物。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对于开发主要纺织原料及其加工技术,都有其突出的贡献:地中海南岸和东岸首先广泛利用亚麻和羊毛。出土文物表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已经生产各种亚麻织物。伊拉克地区曾出土同一时期用于羊毛交易的印记。东部和南部亚洲首先广泛利用丝、麻和棉。中国曾出土公元前2700余年的丝织品。大麻和苎麻也首先在中国广泛种植。南亚次大陆曾出土公元前3000年的棉制品。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今墨西哥和秘鲁地区,在史前时期已开始生产棉织物和毛织物。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纺织生产一直是统治阶级立国的基础之一。中国很早就有“天子躬耕、皇后亲蚕”──提倡农耕和纺织的传统。纺织品还一直是国家主要的实物贡赋之一。 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从纺织行业开始的。从此开创了大工业的时代。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以发展纺织工业来积累资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一个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但纺织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以中国为例,在1980年,纺织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4%,上交的税金和企业的利润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4.8%,不仅保证了全国10亿人民的衣着需要,而且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纺织原料约有3000万吨,其中棉花和化学纤维大约各占一半。麻、毛、丝所占的份额不大,但是各具特殊的使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纺织生产能力以占主导地位的棉纺设备为例,已达到1.5亿锭,供应着40多亿人口的衣着和其他各种需要。但是,就纺织科学而言,尽管其历史悠久,还存在一系列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纺织生产的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 不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 穿着。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时期 中国 印花 技术 发明

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 了“绮”字。尔 后各朝都有织 造,规格和花样 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 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 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 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 筒。3长垂袖,袖摆宽大。)纹样以:菱形,方棋 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 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平民服装 以浅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 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 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 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 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 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 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 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 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 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

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纺织品

夏商周:纺织品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夏商时期纺织原料主要是以丝麻为主。商周时期,纺织品逐渐开始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等社会意义,彰显严格的等级制度,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奠定了丝织品在中国纺织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夏代起,纺织品已经成为交易物品,出现了纺织生产发达的中心城镇,形成了以纺织生产为业的专业氏族。束丝(绕成大绞的丝)成了规格化的流通物品。丝绸贸易也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商代丝织物的品种有所增加,绢、组、绣、罗、印绘等种类的织物都有出土记载。商周时期,在一些大型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玉蚕等实物,也证实了当时的丝织业开始受到人们信仰和原始宗教的影响。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纺织机械,如缫车、纺车、织机等就已经相继出现。还出现了专织绞经织物的罗机。此外,这一时期的染色技术不断提高,“青、黄、赤、白、黑”五种主要颜色已经出现,并用不同颜色的丝帛服装来区分身份等级。 先秦两汉:初具规模纹样多变 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黄河流域、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三大丝织业中心。其中以黄河流域最为重要。政府专门设立了专为皇室各种场合生产锦、绣、纨、绮等高档织物的机构——御府尚方织室。而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也成为丝绸织绣的生产重地。 自战国时期起,巴蜀地区以成都为主,蚕织事业已初具规模。主要以织锦而著称。蜀锦的织造有着独特的整经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品种和色彩纹样。 自秦以来,麻布的精粗程度开始以升来表示。周代的麻织技术与丝织技术不相上下。秦汉以来,大麻布和一般苎麻布都是老百姓的日常衣料。 战国到汉代时期丝织物主要分布在当时的楚地——两湖地区,织绣种类达到几十种之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织绣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丝织工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品纹样上的演变,主要从纱、绫、罗、绮、锦等几种代表织物中表现出来,其中尤其以锦最为华丽和突出。战国的织锦纹样多以矩形、菱形等几何纹为主,龙凤、麒麟、人物线条贯穿其中,颜色以棕、灰绿、朱红为主,缤纷华丽,生动反映了楚文化的神奇浪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汉代的织锦纹样是以花卉、飞禽走兽为主题,配以几何纹、水波纹等。 隋唐:品种丰富用途广泛 隋唐时期是蚕桑生产技术全面发展的阶段,除了单项技术有许多发明创造之外,还形成了以整套养蚕的高产、稳产技术。在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后,又形成了一套适合南方自然条件的栽桑养蚕技术。同时,由于提花机的完善,以及唐代大提花机的出现,图案自由循环和大幅织物已经可以实现了。 唐代官营丝绸生产达到了极盛。长安城内常设了布、绢、纱、绫等织造作坊,青、绛、黄、白、皂、紫的炼染作坊。织造规模空前庞大,是古代官营丝绸作坊中最为完善的体系。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总体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 一、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争辩、相互辩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补充】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弘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文化概论》 背景归纳: 三、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1、孔子: (1)政治思想: A、“仁”的思想——核心①含义: ②方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生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③“仁”的表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B、“礼”的思想: ①含义: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②礼的实践方法: a、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探究】孔子之政治思想------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 (2)、哲学思想:重人事轻鬼神(如何理解?) (3)教育思想: ①教学行动: ②教育对象: ③教学方法: ④教学目标: (4)整理文献: 【探究】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古代纺织工具

古代纺织工具 名称:轧绵子机 材质:木 尺寸:长65厘米,高105厘米,宽63厘米 年代:清代 地点:海南省通什地区江苏省 特点:脚踏轧花机。机身上半部的曲柄与圆木棍相连,另有一根铁棍与木架相连。 机身的下半部为外撇的三脚架,三脚之 间的横木上安踏板。脚踏板可带动铁棍 转动,与手柄转动的木棍互相倾轧,即 可将棉花中的棉子除去。 名称:足踏纺车 材质:木 尺寸:长114厘米,高76厘米,宽57厘米 年代:清代 地点:江苏省 特点:脚踏纺车,是元代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改进并创造的较为先进的纺车。纺车由纺轮、车身踏板和纡子组成。纺轮较大,轮幅呈葫芦形,车身的上

名称:纺车 材质:木、竹 年代:民国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 特点:此纺车纺轮大而纤 细,用竹篾圈成,轮轴与 柄相连,车身为方形框架。 可能市纺纬的工具,即将 绕在管子上的纱或丝,经 纺纬车张在细竹管上,作 名称:纺车与络车 材质:木 年代:清代 地点:江苏省 特点:纺车和络车 是卷纬的工具,络车上的 纱或丝,经过纺车而卷在 小竹管上。该小竹管上的 纬丝可放入梭床之中,用 以织布或织绸。绕纱或丝

名称:织机 材质:木 年代:清代 地点:上海市松江 县 特点:作为民间织 布机,此机较宽大,织出不的门幅较宽,一般约有一尺左右,明清时期松江 的棉纺织业狠发达,几乎 名称:络车 材质:木、竹 尺寸:长65厘米,高105厘米,宽63厘米 年代:清代

水转大纺车 水轮是以流水为动力旋转的动力装置,又称“水车”。早在公元前1世纪,东西方几乎同时发明了水轮。 14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由水轮、大绳轮和纺纱机构成的水力大纺车。该纺车有32个纱绽,24小时可纺麻百斤以上,在当时工效较高,是中国古代纺织机械方面的一个重大成就。唐宋时期利用水车驱动灌溉机械更为普遍,先后发明了水转筒车、水转龙骨水车等。该展品通过可动模型向游客展示南宋后期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水转大纺车的工作原理。

【技术】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纺织品

【关键字】技术 夏商周:纺织品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夏商时期纺织原料主要是以丝麻为主。商周时期,纺织品逐渐开始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等社会意义,彰显严格的等级制度,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奠定了丝织品在中国纺织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夏代起,纺织品已经成为交易物品,出现了纺织生产发达的中心城镇,形成了以纺织生产为业的专业氏族。束丝(绕成大绞的丝)成了规格化的流通物品。丝绸贸易也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商代丝织物的品种有所增加,绢、组、绣、罗、印绘等种类的织物都有出土记载。商周时期,在一些大型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玉蚕等实物,也证实了当时的丝织业开始受到人们信仰和原始宗教的影响。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纺织机械,如缫车、纺车、织机等就已经相继出现。还出现了专织绞经织物的罗机。此外,这一时期的染色技术不断提高,“青、黄、赤、白、黑”五种主要颜色已经出现,并用不同颜色的丝帛服装来区分身份等级。 先秦两汉:初具规模纹样多变 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黄河流域、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三大丝织业中心。其中以黄河流域最为重要。政府专门设立了专为皇室各种场合生产锦、绣、纨、绮等高档织物的机构——御府尚方织室。而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也成为丝绸织绣的生产重地。 自战国时期起,巴蜀地区以成都为主,蚕织事业已初具规模。主要以织锦而著称。蜀锦的织造有着独特的整经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品种和色彩纹样。 自秦以来,麻布的精粗程度开始以升来表示。周代的麻织技术与丝织技术不相上下。秦汉以来,大麻布和一般苎麻布都是老百姓的日常衣料。 战国到汉代时期丝织物主要分布在当时的楚地——两湖地区,织绣种类达到几十种之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织绣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丝织工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品纹样上的演变,主要从纱、绫、罗、绮、锦等几种代表织物中表现出来,其中尤其以锦最为华丽和突出。战国的织锦纹样多以矩形、菱形等几何纹为主,龙凤、麒麟、人物线条贯穿其中,颜色以棕、灰绿、朱红为主,绚丽华丽,生动反映了楚文化的神奇浪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汉代的织锦纹样是以花卉、飞禽走兽为主题,配以几何纹、水波纹等。 隋唐:品种丰富用途广泛 隋唐时期是蚕桑生产技术全面发展的阶段,除了单项技术有许多发明创造之外,还形成了以整套养蚕的高产、稳产技术。在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后,又形成了一套适合南方自然条件的栽桑养蚕技术。同时,由于提花机的完善,以及唐代大提花机的出现,图案自由循环和大幅织物已经可以实现了。 唐代官营丝绸生产达到了极盛。长安城内常设了布、绢、纱、绫等织造作坊,青、绛、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我国古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精选教学文档

我国古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作者:童心 黄道婆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元至元三年(1337)为她立祠院,1957年又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早年的遭遇和对纺织技术的贡献,在劳动人民长期流传。据传说,她小时候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口市)。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她在海南崖州期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掌握了先进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使家乡以至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有所提高。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 在弹棉设备方面,黄道婆之前江南虽已有弹棉弓,但很小,只有1尺5寸长,效率很低。黄道婆推广了4尺长、装绳的大弹弓,使弹棉的速度加快了。就棉纺织的各种工具而论,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纺车的改进。棉纺车来源于麻纺车,而麻纺车是由纺丝的莩车演变而成的。黄道婆推广了3锭棉纺车,使效率大为提高。在王祯<农书>里可以看到这类棉纺车的图像,它是用脚踏发动的。多锭纺车在没有发明机械化的握持工具"罗拉"以前,单凭双手握持3个棉筒捻绪,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手工纺织技术之极高的水平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当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可见黄道婆在这方面的成就之不易得了。 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碍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黄道婆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而被载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第 1 页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便是一部环境保护与破坏的冲突史。经济学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机制与生态机制的和谐。然而,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把握人与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明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程。当我们重新扫视 中国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晰地发现,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殊途同归的。(一)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农业技术进步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夏代初,这里的农业已有了3000年历程。当时实行大面积的“刀耕火种”,《管子·揆度》中讲道:“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是不自觉的,甚至迷信的。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祀。《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①的说法,《国语》中又指出,九洲山川河湖,生产物质资源,所以要保护和祭祀。 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涵义在于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力,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突出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为自觉的清晰的阶段。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它承认了经济发展对

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避免生态资源发生代际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管仲指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先秦这种永续发展的思想,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秦汉时,理论上已达到较高境界。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安邀集宾客合写的《淮南子》,对先秦环保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善的论述。其中,《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这样才会出现草木繁华,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环境基础,而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贾思勰对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唐宋时期许多诗词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明代朱熹提出“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历史证明,经济发展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地说,某种意义上的掠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和

纺织业发展史教案

第一课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对古代纺织业的主要经营形态的了解说明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态密切相关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一些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初步掌握纺织业的相关知识和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二)能力目标: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课中国古代异彩纷呈的纺织业的了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特征及纺织的主要成就。 难点:古代纺织业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图片展示、知识介绍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符合新课改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要结合本节课图片和资料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资料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最好把本课制成课件来讲述,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你们新来的老师胥中华,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东西,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大家知道为什么衣要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与人类生存质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通过古代纺织工具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图片的展示,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述内容: 1、先秦时期 工具:陶纺轮、骨针、骨梭、骨锥等 原料:麻、葛 主要代表:绢片、丝带、丝线等 文字书籍:甲骨文——祭祀残神 《周礼—考工记》国有六职(国有六职是指哪六 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意义: 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出现, 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业在经济生存中已经相当重要. 2、秦汉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 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 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 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 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 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 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8.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 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 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 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 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第一章 古代纺织材料与纺织技术

第一章古代纺织原料与技术概述 1古代纺织原料 近年来,当多种人造纤维开始被频繁地被应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纺纱材料中大部分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界,动物毛发及分泌物或植物产物。一些例外情况将会在本章的末尾加以说明。由于从地球的某地到另一地方,其自然条件和气候的显著变化,自然纺纱材料的种类范围也随之变化很多,并且这种变化对于不同的地区文明下纺织品艺术的发展上有深远的影响。 动物纤维是来自于某些哺乳动物的毛发结构,或昆虫的茧丝,也就是蚕丝。大量的植物纤维用来做纺织品,例如亚麻、大麻、部分的荨麻纤维和棉花,它们在结构上相对的相似性,实现了在纺织加工中的意义。这些纺织材料中四种:羊毛、蚕丝、亚麻和棉花,被认为具有相同的重要地位。这些材料中的每一种均有它的特别的视觉美感和技术性能,指引纺织品发展进程。高端技术的发展为它们中的每种材料转化成艺术创造力的媒介成为可能,值得“纺织品艺术”称号。 1.1羊毛与蚕丝 1.1.1羊毛 用于纺织品原料的大部分动物纤维来自于不同种类的绵羊、山羊和骆驼,但是其它的四足动物也会为纺织品供应原材料。羊毛的不同种类明显地改变了不同毛纤维的粗糙度、长度、色泽、颜色等。变化也会发生在依靠同样放牧和气候条件的动物种类中,放牧和气候条件能够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影响纤维形成。寒冷的气候和高海拔对于羊毛的质量产生有利的影响。因此在世界的最高山区域发现了有最好品质的动物毛纤维种类。西藏和帕米尔高原的克什米尔和安哥拉山羊,安第斯山脉的胆小的小羊驼。这些毛发的特征在同种羊毛的不同部位之间,在同类的年幼的和年老的动物之间也会有变化。 羊毛可能被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软羊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卷曲的,较长,较直并且有光泽的毛发,也可能带有明显的粗糙和坚硬的骨髓的粗羊毛,质量较差,因此较容易断裂。不同种类羊的羊毛、毛发和过度毛纤维的比例存在差异,纤维的长度、表面形态、颜色、卷曲度和色泽也会不同。贯穿整个生长阶段,有选择性的饲养羊目的在于分离出某些特定性能,并且发展它们以便满足多种形式纺织品的变化需求。因此在某些品种中,毛发和粗毛一样被除去,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羊毛织物几乎由纤细的羊毛组成。 通常情况下,收集羊毛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从动物身上采摘羊毛。在春天的时候会这样做,因为在羊的自然过程中,将会脱落用于过冬的羊毛。对于野生的动物(例如安哥拉山羊),它们的羊毛会自己脱落并且粘附在灌木丛和岩石上,有人会冒险进入动物居住的山区收集羊毛。一个更合理的方法是从羊身上剪下全部羊毛。这种方法较前者新颖但仍然很沿用很久。是十二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