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哪些?

在新课程四种历史教材中,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征描述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不甚了了,比如《大象版》、《人民版》等。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哪些?现以岳麓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为例说明。

本课在讲到小农经济时,文中明确罗列了三个特点即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把课中和课后的两则材料加以运用,还会总结出小农经济的其他特征。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这两则材料,教师可稍加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己解读,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反映了安居乐业的“男耕女织”式的经济生活情景。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则体现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描述的是官府赋税沉重;“春耕夏耘,秋获冬藏,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则是自耕农的长年劳累辛苦;“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又是自耕农自给自足生活的真实写照。“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则表明小农经济的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也说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和土地买卖频繁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有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撇开材料而仅仅谈论文中列举的三个特征,显而易见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加以好好利用为教学服务,不能视而不见。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能够培养成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第二讲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二讲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中华农耕文明在这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黄河中游流域开始形成。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都显示了祖先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时代痕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追述先古“有道帝君”的作风,便是孜孜以农业为怀的君子,《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肖,自此始”。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唆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列国竞雄,政治家们为了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而这些改革,几乎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魏国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竞为列国所仿效;著名的商鞅改革,其“耕战”政策使秦

国的大军在关东所向披靡。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更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由于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也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而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更为中国农耕区域的向南扩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汉晋以降的数百年间,北方的边患日趋严重,战火的蹂躏,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战乱的压迫下,中原优秀的农耕男女大批向南迁徙,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区域及东南沿海各地。于是,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而中国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苏杭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即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 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小农经济由来已久,它在传统农业体系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它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关键词:小农经济封建制度所有制影响 小农经济是农业领域的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最本质的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它生产资料程度不同的所有权。从生产结构来看,我国封建时代农区的小农经济一般实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把小农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受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生产关系的支配,对地主、乡族、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附,既脆弱又顽强,易分化亦易再生。根据小农与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小农经济可以区分为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份地农经济等。 一、小农经济的产生 归纳起来,这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私田的逐渐扩大,而公田因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前进,不如把公田分散给农夫更为有利。 技术上的进步,促使它的形成,那就是铁农具的日益普遍使用。一家一户可以凭借简单的生产工具,就可以完成整个的农业生产过程。 农民从封建地主手中取得少量土地的同时,也可能占有了一些生产工具,小农经济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得到发展并逐渐巩固的。 二、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小农经济形成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春秋以前尚盛行集体耕作的耦耕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由此出现,封建地主制亦由此形成。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如何认识小农经济作业

小农经济练习题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日益完善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下列对这种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B.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C.逐渐完善水利设施 D.小农经济阻碍精耕细作的发展 解析:D。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A、B、C三项都符合史实。故选D项。 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C。材料中描述了我国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珍惜耕作时机,辛勤劳作。这种耕作方式和辛苦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能力。 3.“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既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理想,也是国泰民安的象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 ②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 ③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④明清之际受到冲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C。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正确理解,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这一选项中“农民地位的象征”有误。 4.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解析:D。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的沉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与材料无关。 5.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其原因不包括( ) 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解析:B。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统治阶级政策态度分析材料强调重农,而其出发点在于A、C、D三项,B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6.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惟流离饿殍耳。”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 A.落后性B.封闭性 C.分散性D.脆弱性 解析:D。本题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容易破产,具有脆弱性;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选D项。 7.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 A.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机梭”“女汲水”“男采薪”很容易判断出这是古代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8.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 A.自然经济的产生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高中历史)

课题专题一(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执笔人四川省罗江中学校陈兵江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互相作用了;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 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中国大部分人知道了乔家大院,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让我们了解了晋商,了解了乔致庸恪守诚信,不断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的过程。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那么商人是怎么出现的?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它又有哪些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过程设计 一、古代中国的商运 1、兴起:先秦时期 思考: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解说: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

考向一 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小农经济的特征-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018年湖南省湘东五校高三联考)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高考命题多侧重对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特点、影响等方面的考查。复习备考时,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小农经济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多种史观看待古代中国经济 1.以文明史观把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 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 经历了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变化。 2.以生态史观看农耕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 (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长期对土地过度开发,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 (2)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建造宫殿、陵墓、寺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

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的原因探析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 小农经济(the Peasant Economy)特指建立在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经济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或者是以农民家庭生产为主要成产单位,来自农民农业生产的地租税收构成国家主要财政税收源的经济体。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开始一直到1911年,基本上都属于小农经济状态。为什么小农经济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在2000多年而岿然不动呢? 学者们也一直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多数学者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是生产力水平长期低下所致。如有学者认为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不足以突破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J 剖析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饶夏圻《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90年第四期 p36)。再如庞卓恒先生对着一原因做过精辟的概括:“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间,中国的农民在大多数时间里,大约处都处于仅能勉强维持产品和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处境之下……没有剩余基础参与市场交换,只能辅助家庭纺织业维持简单的生存条件。”(庞卓恒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也有学者从文化角度解读其原因,认为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实质是节约文化——以节用、节制为特征的消费文化。(黄金华 J 小农经济在中国冗长的原因新探攀登 2009年第一期p62)也有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过大,在此压力下的人地比例就会出现持续恶化中国农民就陷入了一种贫困化的高水平均衡陷阱中难以自拔,中国自然难以发生工业革命完

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1)

目前我国史学界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出现是封建制或封建地主制的前提和标志。按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以前固然无所谓小农经济;而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是否存在小农经济,实际上也是被否定的。这个问题,不但牵涉到如何正确认识小农经济,而且牵涉到如何正确把握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形态,很值得认真讨论。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仁。本文的讨论,打算从什么是小农经济谈起,然后分析我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夏商西周小农经济的存在及其特点,并对小农经济早期形态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一什么是小农经济目前学术界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存在很多的分歧,人们对这个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有的学者所说的“小农经济”只是指自耕农,而不包括依附农和佃农[1] ;有的学者则把经营地主也包括到“小农经济”中去[2] ;又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类同于现代的“家庭农场”,并对“小农经济”这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3] “小农经济”的含义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实际上是有其确定的科学内涵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来自马克思。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视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4]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这种小生产大体有以下的一些特征:1、它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或者说,它把生产和消费统一于个体家庭之中。马克思说:“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5] 他甚至把小农经济称之为“小家庭农业”[6] 或“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的小生产”[7] 。小生产又称“个体小生产”[8] ,所谓“个体”,就是指个体家庭而言,并非只是指单个的农民。我们习惯上所说的“个体农民”,实际上也是指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2、与此相联系的是生产的孤立、分散和自给自足的性质。这种小生产是“在劳动孤立进行和劳动的社会性不发展的情况下,直接表现为直接生产者对一定土地的产品的占有和生产”[9] 。“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10]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11] 与劳动生产的这种孤立性和分散性相适应,小农经济是一种小而全的经济。“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12] 因此,小农不但要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总是“独立地经营他的农业和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村家庭工业”[13] 。这是一种“维持生计的农业” [14] ;因此,也必然是一种以自给性生产为基础的经济。3、它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经济。马克思说:“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 [15] 这是一种不同于剥削者私有制的劳动者的私有制,“靠自己劳动挣取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16]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称为“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以及以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17] ,而把小农称为“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18] 。可见,“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19] ,或者说,“劳动者实际上或名义上是它劳动条件和产品的所有者”[20] ,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的内涵比较宽泛,它既包括“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这种“典型形式”[21] ,也包括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形式的从属关系中存在的,直接生产者对生产资料或劳动条件实际上的所有或占有。马克思提醒我们,“决不要忘记,甚至农奴,不仅是他们宅旁的小块土地的所有者(虽然是负有纳租义务的所有者),而且是公有地的共有者”[22] 。这种小私有制根源于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细小、简陋和原始。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即在中世纪,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小农、自由农或依附农的农业和城市的手工业。劳动资料——土地、农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 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於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一、农业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生产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2)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进而深入了解市的发展历史和变化。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增强历史的直观印象。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并结合历史文学作品认识其当时的发展或繁荣程度。 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进而用比较法把所收集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抑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流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的“资料卡片”——唐代李白和元稹的《估客乐》。同学们读完后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文中的“估客”是指何种身份的人? 答:李白和元稹的《估客乐》都描写了商人为了转贩求利而天南海北无所不至的情形。文中的“估客”指商人。 投影: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剧照。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约16亩),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问:你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吗?

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中国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小议中国小农经济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3301040046 王权 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农经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现状做了整理介绍;并由此揭示影响小 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弊端与意义,最后指出了小农经济的改造对于目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农经济起源发展演变特点弊端影响意义 写在前面:鉴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涉及到专业性的内容,即使做出努力也不能完全弄得清楚明白,故本文自然存在纰漏甚至错误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正。下面进入正文: (一)概述。 一.何为小农经济。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来自马克思。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规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1) 简单来说: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身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此外现代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有所扩展,还包括了小型农场。 二.小农经济的起源及产生的原因。 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都曾存在过,但直到战国时期,它才脱离了农村公社的脐带、成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小农经济。这也是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步形成的时期。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前者与地主经济长期并存,数量相当可观,后者则构成地主经济的重要基础。无论佃农或自耕农,都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有着较多的人身自由和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这种状况有利于实行精耕细作,并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各地广泛流传的农谚记录了农民的智慧和创造,而中国历史上卷帙浩繁的农书归根到底也是农民经验的总结。不过,精耕细作最初的出现在地主制经济形成以前,因此,追根溯源,不是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体制导致精耕细作的产生,相反,是精耕细作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地主制经济的形成。(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可总结为两点:(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三.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一)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一) 本文所要讨论的小农济经,不仅仅是小农的“生产”,更重要的还在于小农的生活。而以往有关的小农经济的讨论,往往只涉及“生产”,亦即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这样的讨论,忽视了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也不能解释这种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持久地提供高额的赋税和地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是远不够充份的。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这里要讨论的不是小农家庭人口多寡与贫困的关系。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无非是要对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作一个静态的描写,以便突出我们的研究对象的最一般的状况。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的人口规模,在孟子那个时代,一些地方可能普遍是“八口之家”。1]1但是,比孟子早约一个多世纪的李悝,在谈及小农经济时却说是“一夫挟五口”。2]2到了汉代,晁错也说“今农夫五口之家”。3]3汉以后的人,言及小农经济,往往说是五口之家。但也有说“十口之家”的。《管子》这么说,历代也都有人这么说。《管子》、《孟子》还说“数口之家”,后来这样说的人也很多。可见,战国以来的小农经济,五口之家虽然很普遍,而少于或多过这个数目的小农家庭也很不少。这里有必要事先点明的是,这样的小农经济,其生产和消费是独立的;惟其自给自足的能力不足,则必须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补充;又由于生产规模狭小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其所能提供的产品极为有限。按李悝的计算,战国时,一个五口百亩之家,每年收获的粮食(粟),除去什一税和口粮,所剩无多,远

不足以应付家庭的正常的开支;何况人家总有不时之需,政府于什一税之外也还有不时之征。4]4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小农家庭,通常只能尽量在生产和生活上减少开支;除了缴纳政府的货币税,他们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尽量压缩对市场的需求,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孟子》卷1《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五十岁以上的可以穿丝,七十岁以上的可以吃肉,全家可以吃饱饭,这是孟子所期望的他那个时代小农之家所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幸福生活,李悝笔下的五口之家的小农是过不上。而对于晁错笔下汉代的五口之家的小农,这简直就是天堂了!所以,孔子所谓“耕也,馁在其中矣”,5]5决非虚语。汉武帝的时侯实行食盐官营制度,一个盐价上涨,就弄得贫苦的农民只好“淡食”。6]6这是那时小农生活极端困苦的一个明证,而非贤良文学们的过甚之词。 2、战国、秦汉时期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以上所言,表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小农生活开支,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而为了维持小农经济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必须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还必须在农业生产的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管子》上说,战国时期小农必备的种地工具,不过“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7]显而易见,那时起土、碎土、锄草和收割,用的都是人力,投入是很低的。到了西汉时,小农或许已有使用牛耕的。考古发现的西汉木铧犁,或许就是小农有牛之家使用的。但这也只能说明,那时铁的价格很贵,

2020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1)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促使小农经济形 成。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3)自耕农占有小块土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采用租佃制剥削佃农。自耕农和佃农都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精耕细作的含义:个体小农在小块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提高土地利用率 (1)扩大耕地:垦殖平原,开垦丘陵山区、湖边低地和滨海滩涂。 (2)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2.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农具改革创新:西汉发明耧犁;唐代发明曲辕犁;宋元时期加以改进。 (2)耕作技术进步:总结一套中耕技术。 (3)排灌方面: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等提水工具。 (4)施肥方面:商周时代使用粪肥和绿肥,后扩大肥源;注意合理用肥。 3.选育良种 (1)育种方法:穗选法、株选法。 (2)无性繁育技术:有扦插、嫁接等。 4.掌握农时:通过天文观测,创造二十四节气。 5.意义:古代中国农业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名师点睛】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易错提醒】 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3.小农经济不是我国封建农业社会的唯一模式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它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既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又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存在明显不同。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封建经济中并不是只有小农经济。因此,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轻巧识记】“一、二、四、五”归纳中国古代农业 一种模式:小农经济。 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画线部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 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