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师怎样说课

新教师怎样说课

新教师怎样说课
新教师怎样说课

新教师怎样说课,说课的程序是什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课时安排,本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初步的认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地位和作用内容在一章中地位,应用广泛的重要工具.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上,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上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二.目的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领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3)德育、美育目标:通过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事物变化过程的内在联系,认识变与不变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法分析

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时拟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针对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法和多变挖掘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沟通知识,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启发、提问、设问、讲练结合、适时点拔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身上,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知识点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概念的建立上,借助电脑,演示轨迹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验和发现,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设法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教学环节]说理由:

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猜想尝试,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通过现实材料的引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期待新问题的产生。

探索过程:一个人的洞察力可以通过解数学题提高起来探索过程,会面临困惑、挫折和失败,但是这却是一个人学习,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会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问题既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数学活动的目的地,数学活动促使更高一级的问题产生,使探究不断地深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深刻地掌握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

变式:通过变式教学,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一题多法: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揭示问题的本质,排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的思维适应变化的条件,达到变通灵活的目的

分析: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逐步回忆所学的知识,并应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

观察:是发现的前提基础,让学生充分体会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困惑中探求,在紧张中沉思,在积极的交流、讨论中达成共识,从而深刻体会事件之间的关系与概率之间关系的必然联系。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上面交流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猜想、类比,教师和其余同学进行补充完善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归纳、猜想、类比等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要求,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事物的必然定有其规律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期待中新问题终于产生了!

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新课指明方向。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将学过的知识自然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

巩固:让学生出题、再解题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学好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语言:科学正确、通俗易懂、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板书:正确、工整、美观,板书设计系统、醒目。

教态: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

第2节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级主题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很强,但也很抽象。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阐述光合作用中重要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借助视频和课件,将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通过对光反应课件的观看,由学生描述光反应的过程,并掌握其物质和能量变化。随后利用暗反应研究资料的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和进行思维探究,由学生推导出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归纳物质能量变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2.理解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3.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过程与方法:

经历思维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推理方法,认识光合作用过程和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提高对生命物质性的认识。

2.尝试对光合作用研究过程的分析,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学技术与资源利用

光反应视频,光合作用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内容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引入居里夫人说过:"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对人类来说,比得到核能还重要。"光合作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经过200多年的研究,我们对光合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请同学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CO2 + H2O* (CH2O) + O2*

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复习反应式,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光反应

1.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2.水的光解

3.ATP形成

4.NADPH形成

"光合作用"从字面上看,就是由光参与的合成物质的过程。

首先就是要吸收光能,哪类物质可吸收光能呢?色素是如何吸收光能的?

视频:光能的吸收

课件:光反应的过程

叶绿素a失去e后将如何变化?

叶绿素a不断得e失e构成一个循环,循环持续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H+在膜内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叶绿素a释放的e将何去何从?

该过程中能量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都是由光引发的,因此这个过程称为"光反应",这就是光合作用的第一个阶段。

看视频描述过程

看课件描述过程

总结光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结合视频和课件的演示,学生边看图边描述光反应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暗反应

1.CO2的固定

2.C3的还原,产糖和C5再生

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工作,终于探明了CO2的转化过程,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资料:暗反应的研究过程思考:(1)卡尔文找到了含14C的C3、C5和糖类,说明什么?

(2)CO2转化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为什么?

(3)为什么在CO2充足的情况下,C3和C5的含量会保持稳定?

(4)为什么在光照下突然中断CO2的供应,C3消失,而C5却不断的积累。(5)灯关掉,继续提供CO2,C3的浓度急速升高,同时C5的浓度急速降低,说明什么?

课件:暗反应的过程

介绍暗反应的完整过程

这个过程是卡尔文发现的,因此称为卡尔文循环。

卡尔文循环中能量和物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光有没有直接参与反应?

暗反应既然不需要光,那么在有光的条件下暗反应能否进行呢?

植物在夜晚会继续进行暗反应吗?

总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阅读资料,思考回答问题

总结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思考回答

展示资料,生成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推理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请同学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实质。

总结光合作用实质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第五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手段探究法、讲述法教学过程设计〖引入〗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哪里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有机物。让学生想一想,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燃烧葡萄糖可以观察到放出的热和光,说明葡萄糖中蕴含着能量。但是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均需要温和的条件,那么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问题探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见P89。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相互传递求偶信号,以便交尾、繁衍后代。

2.萤火虫腹部后端细胞内的荧光素,是其特有的发光物质。

3.有。萤火虫腹部细胞内一些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只有在转变成光能时,萤火虫才能发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讲述〗ATP的结构特性

ATP也叫做腺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腺三磷,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特点是:它的高能磷酸键(也即酸酐键,用"~"表示),水解时释放出的化学能是正常化学键释放化学能的2倍以上(一般>20.92

kJ/mol)。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化学中使用的"键能"和生物化学中使用的"高能键",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化学中"键能"的含义是指断裂一个化学键所需要提供的能量;生物化学中所说的"高能键"是指该键水解时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 ATP

的结构式是:分析ATP的结构式可以看出,腺嘌呤与核糖结合形成腺苷,腺苷与3个相连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ATP。ATP分子中的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

酸键水解时,能释放30.5 kJ/mol的能量,ATP分子可以水解一个磷酸基团(γ磷酸基团),而形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ATP:A-P~P~P

A-P~P+30.5 kJ/mol ATP也叫做腺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腺三磷,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ATP分子既可以水解一个磷酸基团,而形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30.5 kJ/mol。

二、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A-P~P~P

A-P~P+30.5 kJ/mol

(物质可逆,能量和酶不可逆)补充:

〖讲述〗ATP是活细胞内一种特殊的能量载体,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质基质中广泛存在着,并不断与ADP相互转化而形成ATP系统。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很少的。但是,ATP与ADP在细胞内的相互转化却是十分迅速的。一般地说,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 min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这样累计下来,生物体内ATP转化的总量是很大的。例如,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的状态下,24 h 内竟有40 kg的ATP发生转化;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 kg/min。总之,在活细胞中,ATP末端磷酸基团的周转是极其迅速的,其消耗与再生的速度是相对平衡的,ATP的含量因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的水平。可见,细胞内ATP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ATP的利用

吸能反应:需要消耗能量,是吸能反应。(如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反应,)这一反应所需要的能量是由ATP水解为ADP时释放能量来提供的。

放能反应:能够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如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这一反应所释放的能量除以热能形式散失外,用于ADP转化为ATP的反应,储存在ATP 中。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对于人,动物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于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呼吸作用之外,还有光合作用。

〖讲述(黑体字是板书)〗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化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这些能量的形式主要有以下6种。

①渗透能细胞的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跨膜移动所做的功消耗了能量,这些能量叫做渗透能。

②机械能细胞内各种结构的运动都是在做机械功,所消耗的就是机械能。例如,肌细胞的收缩,草履虫纤毛的摆动,精子鞭毛的摆动,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的运动,腺细胞对分泌物的分泌等。

③电能大脑的思考──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电鳐、电鳗等动物体内产生的生物电等,它们所做的电功消耗的就是电能。

④化学能细胞内物质的合成需要化学能,如小分子物质合成为大分子物质时,必须有直接或间接的能量供应。另外,细胞内物质在分解的开始阶段,也需要化学能来活化,成为能量较高的物质(如葡萄糖活化成磷酸葡萄糖)。可以说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中,到处都需要由ATP转化而来的化学能做功。

⑤光能目前关于生物发光的生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已经知道,生物体用于发光的能量直接来自ATP,如萤火虫的发光。

⑥热能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转化为热能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环境散发,其中一小部分热能作用于体温。通常情况下,热能的形成往往是细胞能量转化和传递过程中的副产品。此外,ATP释放的能量中,一部分能量也能用于动物的体温的提升和维持。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1分子葡萄糖所含的能量,约是1分子ATP所含能量的94倍(指ATP转化为ADP时释放的能量)。

2.有道理。糖类和脂肪分子中的能量很多而且很稳定,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这些稳定的化学能只有转化成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学习与评价》

板书设计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ATP的结构简式:ATP:A-P~P~P A-P~P+30.5 kJ/mol

二、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A-P~P~P

A-P~P+30.5 kJ/mol

(物质可逆,能量和酶不可逆)补充:

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来源: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四TP的利用

ATP中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这些能量的形式主要有以下6种。.

①渗透能

②机械能③电能④化学能⑤光能⑥热能

高中生物疑难问题的把握和理解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稽山中学姜志平 020902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二个概念,考试热点,教学重点,常有参考书误解或教师讲述不清而混淆。常规表现在如: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λ"当成种群增长率,把种群增长率等同于种群增长速率,把过种群增长曲线一点切线的斜率视作增长率,认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的K/2时的增长率是种群的最大增长率,把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视作种群数量最大等等。根据我的理解,辨析如下,供参考。

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增长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100%=增长率。如 ,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 a。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总数-上次总数)/ 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J"型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斜率是变化着的。两者关系: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因此,"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要改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反映在图形上如下:

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一直增大。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J "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成反比,不断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

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实例:(200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物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争议答案)

所谓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变化后总数-变化前总数)/变化前总数×100%=增长率,增长率是一个百分比值。而增长速率则是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其单位是"个/月"或"个/年"等,在种群"J"型和"S"型曲线中反映在曲线上的某点所对应的纵坐标差值与横坐标差值的比值上,即相当于曲线某点的斜率。例如,在"J"型曲线中,增长率被规定为不变的,假定一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开始为100,在一个月中,变为200,那么,该种群的月增长率为100%,则第一月增长速率为(200-100)个/月=100个/月;若第二个月任保持100%,则总数变为400,则第二个月增长速率变为(400-200)个/月=200个/月。增长速率不断上升,正好符合"J"型曲线变化走势。因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中曲线的走势(即斜率)显然是增长速率,而不是增长率。如此,在"S" 型曲线中:假定一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开始为100,在一个月中,变为200,那么,该种群的月增长率为100%,增长速率为100个/月;若第二个月再增加90%,则总数变为380,增长速率为180个/月;若第三个月再增加80%,则总数变为684,增长速率为304个/月......,此时期的增长速率随增长率下降而呈上升趋势,当增长率下降到一定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即K/2时对应的曲线斜率,以后随增长率下降,增长速率也会下降,都为0时而达到最大K值。如:假定一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在达到K/2时数量为1000个,随后一个月中,变为1200,那么,该种群的月增长率为20%,增长速率为200个/月;若第二个月增长率下降到10%,则总数变为1320,增长速率为120个/月......,此后时期的增长速率则随增长率下降而下降。在"S"型增长曲线中,曲线斜率所代表的增长速率随增

长率的持续下降而先升后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D答案实际是小球藻的增长速率。

当然,"S"型增长曲线既然是一种现实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起初的一段时间内就势必有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此段时间内,种群的净增长量为0,所以,其增长率和增长速率也一定为0;当种群渡过适应期进入快速增长期时,它具备了一定的初始增长速率,由于种群初始数小,所以此时它也就具备了一个很高的增长率。所以我们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中增长率一直下降实际是从它渡过适应期具备增长率时开始的,忽略了适应期增长率的变化。因此,如果考虑整个变化过程,答案C也是不完全准确的,曲线起点不应该和纵轴相交。

另外,对于在"J"型曲线中的λ,是指增长倍数,它也不是增长率。例如:假定一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开始为100,在一个月中变为120,那么λ=1.2,而该种群的月增长率则为20%;若在一个月中变为150,那么λ=1.5,而该种群的月增长率则为50%;若在一个月中变为200, 那么λ=2,而该种群的月增长率则为100%。由此可以看出,增长率=λ-1。当λ〉1时,种群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当λ<1时,种群增长率负值,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当λ=1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会变化。

反馈练习

1.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过程,图中c点所表示的含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c点为种群理想环境与悠闲生活环境的分界点

C.c点时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最多

D.c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2.右图表示了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

治应在c点开始

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

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

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答案:1.C(微生物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最多的时期是稳定期,不在对数期。)

2.C(大海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鲸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可转化为生殖数量变化曲线。)

3.D(环境阻力始终都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